Recap noun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I can use expanded noun phrases in my writing也說明:can't touch. It often describes a feeling. Page 7. Watch the video to recap nouns.

國立清華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張永利所指導 施朝凱的 卡群布農語的結構重整與詞組結構 (2016),提出Recap noun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結構重整、施用結構、動詞居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宋麗梅所指導 林國喬的 卓群布農語內在動貌之句法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內在動貌、事件結構、布農語、臺灣南島語、事件特徵的重點而找出了 Recap noun的解答。

最後網站recap meaning - definition of recap by Mnemonic Dictionary則補充:recap. recap - Dictionary definition and meaning for word recap. Definition (noun) a summary at the end that repeats the substance of a longer discussion.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ecap noun,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卡群布農語的結構重整與詞組結構

為了解決Recap noun的問題,作者施朝凱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微言主義(Chomsky 2001、2003)為理論框架探討布農語的結構重整、施用結構和謂語居首等三個句法現象。本文所調查的方言以卡群布農語為主,兼及與郡群布農語的比較。 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首先,布農語的結構重整動詞包括副動詞、動貌動詞以及部分的主語控制動詞(含能願情態動詞與情緒動詞),但不涵蓋跨語言常見的移動動詞和難易動詞。其二,帶主事者語態的結構重整動詞和帶非主事者語態的結構重整動詞所接的動詞補語在句法—構詞上有著顯著差異。其三,結構重整動詞與其動詞補語成分不可接鄰,後者必須位於句末。 本文進而論證,主事語態形式的結構重整動詞所接之動詞補語實為一完整、具有外元之語態

詞組,而非主事語態的結構重整動詞所接之動詞補語實為不具外元之輕動詞詞組。該輕動詞不具外元,因而無法定值其內元的格位屬性,從而使得該內元必須進而跟主句之時制中心語進行句法呼應,使自身的格位獲得認可。因此,結構重整現象只發生於帶非主事語態結構重整動詞的句子。本文提出,將輕動詞詞組進一步分層可以解釋上述在不同語態的結構重整動詞的動詞補語所觀察到的構詞—句法上的不對稱現象。詳言之,下層以輕動詞為中心語,而上層的語態中心語引介主事者,兩者分別認可不同的施用詞組。本文還提出,布農語的動詞居首語序是動詞中心語移位至補語層所造成的。 本論文對語言學理論的研究貢獻如下。一,本研究支持並深化前人所提出輕動詞

詞組的分層結構。二,本文從新的面向證明動詞層本身無法認可施用詞組,因而無Pylkkänen’s (2008)所提出的低施用詞組。三,本研究發現,中心語移位比詞組移位更適合解釋卡群布農語及西部郡群布農語的動詞居首語序。最後是關於南島語語態的本質,本文提出新證據反對Rackowski (2002)以及Rackowski & Richards (2005)所提出的格位呼應分析。

卓群布農語內在動貌之句法研究

為了解決Recap noun的問題,作者林國喬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卓群布農語內在動貌的句法表現。主要發現可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受詞-事件照應(object-to-event mapping)在卓群布農語中屬於數詞的特性。此特性透過內在動貌(Asp)與帶有數詞之指示詞組(DP)間的呼應(Agree)來呈現。當此呼應關係存在,該事件解讀為終點事件(telic event);當此呼應關係不存在,該事件則解讀為無終點事件(atelic event)。而動貌最大投射(AspP)的位置則介於輕動 詞最大投射(vP)與動詞最大投射(VP)之間。第二,在卓群布農語中,受詞-事件照 應與事件結構兩者雖有互動,但保有相互獨立的關係。第三,本文認為中綴-i(n)-

應為內在動貌標記,而非Zeitoun 等(1996)所認為的完成貌(perfective aspect)標記 或Jeng(1977, 1999, 2000)所提的過去式(past tense)標記。最後,內在動貌與事件 結構在卓群布農語裡和語意以及詞彙存有依賴(dependent)關係,並非如MacDonald(2006, 2008b)所認為的是一個自主(autonomous)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