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ncy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latency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BEN WATSON寫的 編寫高性能的.NET代碼 和郭策的 畫說 IoT 物聯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hoton Cloud 與Latency , 網路的延遲 - Medium也說明:定義 上, 當一個封包從某一端(來源端)送出, 直到另一端(目的端)接收到這個封包為止, 中間所經過的時間, 我們稱之為延遲Latency.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書泉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曜輝所指導 廖謙銘的 低延遲期貨交易系統導入程序-以Y公司為例 (2021),提出latency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延遲、期貨、交易、導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鄭瑞光所指導 林庭安的 第五代無線通訊網路中基於波束的隨機存取協定之效能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波束成形、波束掃描、多幀多通道時隙式阿羅哈系統、隨機存取、資源配置的重點而找出了 latency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睡眠障礙之病因分類與睡眠檢查室評估@ 陳教授部落格 - 隨意窩則補充:原發性睡眠障礙依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IV) 所定義,原發性失眠乃是失眠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 ... l 多次睡眠潛時測試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LST).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latency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編寫高性能的.NET代碼

為了解決latency定義的問題,作者(美)BEN WATSON 這樣論述:

本書詳細介紹了如何編寫高性能的.NET程序,在zui大化托管代碼性能的同時,還能保證.NET的特性優勢。本書循序漸進地深入.NET的各個部分,特別是底層的公共語言運行時(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了解CLR是如何完成內存管理、代碼編譯、並發處理等工作的。本書還詳細介紹了.NET的架構,探討了編程方式如何影響程序的整體性能,在全書中,還分享了發生在微軟的一些趣聞軼事。本書的內容偏重於服務器程序,但幾乎所有內容也同樣適用於桌面端和移動端應用程序。本書條理清楚,言簡意賅,適合有一定.NET基礎的讀者和想要提高代碼性能的C#程序員學習參考。Ben Watson從2008

年開始就已經是微軟的軟件工程師了。他在必應(Bing)平台的研發團隊工作時,建立了一套世界一流、基於.NET的高性能服務應用,足以應付幾千台電腦發起的大容量、低延遲請求,用戶數量高達幾百萬。他在業余時間喜歡參加地理尋寶游戲、閱讀各種書籍、欣賞古典音樂,享受與妻子Leticia、女兒Emma的歡聚時刻。他還是《C# 4.0 How-To》一書的作者,該書已由Sams出版。戴旭,1973年生,浙江蕭山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計算機應用學士,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軟件工程碩士,高級項目管理師。 第1章 性能評估及工具 11.1 選擇評估內容 11.2 平均值還是百分位值 31.3 評估工具

41.3.1 Visual Studio 51.3.2 性能計數器 71.3.3 ETW事件 131.3.4 PerfView 151.3.5 CLR Profiler 181.3.6 Windbg 201.3.7 .NETIL分析器 241.3.8 MeasureIt 251.3.9 代碼中的工具 251.3.10 SysInternals工具 261.3.11 數據庫 261.3.12 其他工具 271.3.13 評估本身的開銷 271.4 小結 27第2章 垃圾回收 282.1 基本運作方式 302.2 配置參數 332.2.1 工作站模式還是服務器模式 332.2.2 后台垃圾回收

342.2.3 低延遲模式(Low Latency Mode) 352.3 減少內存分配量 362.4 首要規則 372.5 縮短對象的生存期 372.6 減少對象樹的深度 382.7 減少對象間的引用 382.8 避免對象固定 382.9 避免使用終結方法 392.10 避免分配大對象 402.11 避免緩沖區復制 412.12 對長期存活對象和大型對象進行池化 412.13 減少LOH的碎片整理 452.14 某些場合可以強制執行完全回收 462.15 必要時對LOH進行碎片整理 472.16 在垃圾回收之前獲得通知 472.17 用弱引用作為緩存 502.18 評估和研究垃圾回收性能 5

12.18.1 性能計數器 512.18.2 ETW事件 522.18.3 垃圾回收的耗時 532.18.4 內存分配的發生時機 542.18.5 查看已在LOH中分配內存的對象 552.18.6 查看內存堆中的全部對象 572.18.7 為什麼對象沒有被回收 602.18.8 哪些對象被固定着 612.18.9 內存碎片的產生時機 632.18.10 對象位於第幾代內存堆中 672.18.11 第0代內存堆中存活着哪些對象 682.18.12 誰在顯式調用GC.Collect方法 702.18.13 進程中存在哪些弱引用 702.19 小結 71第3章 JIT編譯 723.1 JIT編譯的好

處 733.2 JIT編譯的開銷 733.3 JIT編譯器優化 753.4 減少JIT編譯時間和程序啟動時間 763.5 利用Profile優化JIT編譯 783.6 使用NGEN的時機 783.6.1 NGEN本機映像的優化 793.6.2 本機代碼生成 803.7 JIT無法勝任的場合 803.8 評估 813.8.1 性能計數器 813.8.2 ETW事件 823.8.3 找出JIT耗時最長的方法和模塊 823.9 小結 83第4章 異步編程 844.1 使用Task 864.2 並行循環 894.3 避免阻塞 924.4 在非阻塞式I/O中使用Task 924.4.1 適應Task的異

步編程模式 944.4.2 使用高效I/O 964.5 async和await 974.6 編程結構上的注意事項 994.7 正確使用Timer對象 1004.8 合理設置線程池的初始大小 1014.9 不要中止線程 1024.10 不要改變線程的優先級 1024.11 線程同步和鎖 1034.11.1 真的需要操心性能嗎 1034.11.2 我真的需要用到同步鎖嗎 1044.11.3 多種同步機制的選擇 1054.11.4 內存模型 1064.11.5 必要時使用volatile 1064.11.6 使用Interlocked方法 1084.11.7 使用Monitor(鎖) 1104.11

.8 該在什麼對象上加鎖 1124.11.9 異步鎖 1124.11.10 其他加鎖機制 1154.11.11 可並發訪問的集合類 1164.11.12 使用更大范圍的鎖 1164.11.13 替換整個集合 1174.11.14 將資源復制給每個線程 1184.12 評估 1184.12.1 性能計數器 1184.12.2 ETW事件 1194.12.3 查找爭用情況最嚴重的鎖 1204.12.4 查找線程在I/O的阻塞位置 1204.12.5 利用Visual Studio可視化展示Task和線程 1214.13 小結 122第5章 編碼和類設計的一般規則 1235.1 類和「結構」的對比

1235.2 重寫「結構」的Equals和GetHashCode方法 1265.3 虛方法和密封類 1285.4 接口的分發(Dispatch) 1285.5 避免裝箱 1295.6 for和foreach的對比 1315.7 強制類型轉換 1335.8 P/Invoke 1345.9 委托 1365.10 異常 1375.11 dynamic 1385.12 自行生成代碼 1415.13 預處理 1465.14 評估 1465.14.1 ETW事件 1465.14.2 查找裝箱指令 1475.14.3 第一時間發現「異常」 1495.15 小結 150第6章 使用.NET Framework

1516.1 全面了解所用API 1516.2 多個API殊途同歸 1526.3 集合類 1526.3.1 泛型集合類 1536.3.2 可並發訪問的集合類 1546.3.3 其他集合類 1566.3.4 創建自定義集合類型 1566.4 字符串 1576.4.1 字符串比較 1576.4.2 ToLower和ToUpper 1586.4.3 字符串拼接 1586.4.4 字符串格式化 1586.4.5 ToString 1596.4.6 避免字符串解析 1596.5 應避免使用正常情況下也會拋出「異常」的API 1596.6 避免使用會在LOH分配內存的API 1596.7 使用延遲初始化

1606.8 枚舉的驚人開銷 1616.9 對時間的跟蹤記錄 1626.10 正則表達式 1646.11 LINQ 1646.12 讀取文件 1656.13 優化HTTP參數及網絡通訊 1666.14 反射 1676.15 評估 1686.16 性能計數器 1686.17 小結 169第7章 性能計數器 1707.1 使用已有的計數器 1707.2 創建自定義計數器 1717.2.1 Averages 1727.2.2 Instantaneous 1737.2.3 Deltas 1737.2.4 Percentages 1737.3 小結 174第8章 ETW事件 1758.1 定義事件 1

758.2 在PerfView中使用自定義事件 1788.3 創建自定義ETW事件Listener 1798.4 獲取EventSource的詳細信息 1848.5 自定義PerfView分析插件 1868.6 小結 189第9章 Windows Phone 1909.1 評估工具 1909.2 垃圾回收和內存 1919.3 JIT 1919.4 異步編程和內存模式 1929.5 其他問題 1939.6 小結 193第10章 代碼安全性 19410.1 充分理解底層的操作系統、API和硬件 19410.2 把API調用限制在一定范圍的代碼內 19410.3 把性能要求很高、難度很大的代碼集中起

來並加以抽象 19910.4 把非托管代碼和不安全代碼隔離出來 20010.5 除非有證據證明,不然代碼清晰度比性能更重要 20010.6 小結 200第11章 建立追求性能的開發團隊 20111.1 了解最影響性能的關鍵區域 20111.2 有效的測試 20111.3 性能測試平台和自動化 20211.4 只認數據 20311.5 有效的代碼復查 20311.6 訓練 20411.7 小結 205附錄A 盡快啟動對應用程序的性能討論 206定義指標 206分析CPU占用情況 206分析內存占用情況 206分析JIT 207分析異步執行性能 207附錄B 大O表示法 209常見算法及其復雜度

211排序算法 211圖論算法 211查找算法 212特殊案例 212附錄C 參考文獻 213參考書籍 213相關人士及博客 213

低延遲期貨交易系統導入程序-以Y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latency定義的問題,作者廖謙銘 這樣論述:

隨著近十餘年來資訊科技之快速發展,金融參與者透過資訊科技於市場中取得絕對優勢之競爭日趨激烈。而金融交易與資訊技術結合後更發展出許多依行情訊息自動產生的策略交易,這些策略交易開發者透過低延遲技術以超越人類反應速度的方式於金融交易市場中得到巨大獲益,數年之間這類型的交易也逐漸成為市場中的主流。由於台灣證券交易所已由2000年三月將競價撮合(五秒撮合一次)改為即時撮合、切片行情改為即時行情,而台灣期貨交易所也於同時間將切片行情(每秒播送八次)改為即時行情。除了客戶端的策略交易需要更加精進之外,提供金融服務的證券商及期貨商之資訊系統是否能提供相對應的即時服務亦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本研究以個案方式研究

Y期貨商公司之低延遲交易系統導入程序,從初期策略交易客戶的需求了解、專案之執行、系統之規劃與資源整合進行歸納與整理,推導出一套導入該系統之方法程序,期未來能提供業界導入該類型系統之參考。

畫說 IoT 物聯網

為了解決latency定義的問題,作者郭策 這樣論述: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就是指所有「物體」都透過「Internet」串聯起來。不管用任何的形式,只要能夠讓物體與物體或機器與機器之間相互溝通、傳遞資訊,形成一套系統來完成某件「工作」,都是屬於物聯網的範疇。   ◎網路發展日新月異,從人與人之間的網路,慢慢擴大到東西與東西之間的網路。物聯網的發展應運而生。透過定址、標籤、感測器、通訊、軟體的結合。讓過往視為電影情節或是科幻小說才會出現的事,都變成真實世界你我每天接觸的事務。   ◎想像一下,現今市面上可以用來「上網」的工具,不過2~3億台,其中包含電腦、平板、智慧手機等等。但若是所有電器

設備都能上網,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當那一天來臨,這些再普通不過的電器通通連上了網路,其數量將可達現今上網設備的數十倍或百倍之譜。各家廠商無不看好這塊市場大餅而磨刀霍霍。   ◎物聯網時代來臨,一條牛仔褲,可以偵測腰圍跟體脂肪;一件衣服,可以量測心跳、血壓、排汗量;一頂帽子,可以提供散熱或吹風功能、監控髮量、控油指數;智慧尿布,偵測潮濕;智慧背包協助登山者量測重量、飲水、衛星定位、發射求救訊號等等,還有智慧戒指、智慧眼鏡、智慧筆、智慧冰箱等,加了「智慧」就想像無限,人類的創意永無止境。

第五代無線通訊網路中基於波束的隨機存取協定之效能分析

為了解決latency定義的問題,作者林庭安 這樣論述:

波束成形是第五代無線通訊網路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波束成形系統中,基站和用戶設備遵循波束掃描程序來對齊它們的波束。在波束掃描期間,每個用戶設備必須按照基於波束的隨機存取協定指示其選擇的波束。根據隨機存取通道的配置選項可以定義各種波束映射模式。波束映射模式的不適當設置可能會導致隨機存取通道中的負載不平衡問題。因此,波束映射模式與基於波束的隨機存取協定的效能之間的明確數學關係對於協定優化至關重要。本文提出了一個分析模型來估計基於波束的隨機存取協定的效能,並推導出TR 37.868中考慮的存取成功機率、平均存取延遲、傳輸次數的累積分佈函數和存取延遲的累積分佈函數的效能指標。此外,提出了一種波束映射方案

,來為給定的隨機存取通道配置設置最佳波束映射模式。通過大量的電腦模擬驗證了分析模型和波束映射方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