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盲試驗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雙盲試驗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克‧葛雷格寫的 食療聖經 減重版:終極瘦身 和HarryCollins的 百年大疫,照護彼此(醫學的張力+照護的邏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讀懂疫情》什麼是解盲?國產疫苗解盲後的下一步? - 公視新聞網也說明:雙盲試驗 的目的在於避免受試者以及研究者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施打測試時,疫苗與安慰劑的瓶身、劑量皆相同。研究結束後,將會解開雙盲測試的數據,亦即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長庚大學 醫務管理學研究所 盧瑞芬所指導 王憲政的 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門診量變化與藥物治療使用之分析 (2008),提出雙盲試驗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過動症、門診人次、專思達、利他能。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食品營養研究所 詹吟菁所指導 林珈汶的 蔓越莓對第2型糖尿病病人血脂及氧化狀態之影響 (2007),提出因為有 第 2 型糖尿病、蔓越莓、血糖、氧化壓力、血脂的重點而找出了 雙盲試驗是什麼的解答。

最後網站疫苗一到三期臨床試驗的簡介則補充:疫苗研發就如同新藥開發一樣,都需經過一連串的臨床試驗,確認安全無虞之後,才能 ... 在確認疫苗的療效與安全性,以利疫苗能順利上市,此階段試驗通常設計為雙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雙盲試驗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食療聖經 減重版:終極瘦身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是什麼的問題,作者麥克‧葛雷格 這樣論述:

《食療聖經》作者 重磅續作! Goodreads、亞馬遜書店超過4000則熱烈好評 亞馬遜書店健康生活分類榜預購第一名   全球第一本科學實證 終身有效、永不復胖的健康瘦身聖經 具科學基礎的減重飲食指南╳21個絕對有效的減重實踐法     ★科學實證的飲食減重法,全在這一本!★   【專業審訂】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謝明哲     -只要吃對「蔬食」,不用辛苦節食、運動,就能燃脂瘦身?   -「少吃肉」是健康瘦身的絕對關鍵?   -吃益生菌,只能讓我們「減重不減肥」?   -「間歇性斷食」真的有效嗎?有效的原因是?     瘦身方式推陳出新,你是否把身體當作白老鼠不斷試

驗,卻始終找不到永久有效的瘦身方法?   營養界權威葛雷格醫師,延續暢銷作《食療聖經》的特色,   結合營養、疾病、飲食三方面的完整研究,   找出各種「最科學、最有效、最持久」的瘦身減重方法。     本書全面解析肥胖形成的各樣成因:肥胖因子、餐桌上的食物、環境因素。   同時列出理想瘦身飲食的關鍵要素,像是熱量密度、胰島素指數,以及食物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   並證實以蔬食為主的飲食是成功控制體重的關鍵。     作者也針對一些「看似既定的事實」進行辯證,像是:   肥胖與發炎到底孰因孰果?   選擇有機飲食的人真的比較不容易胖嗎?   為何現在風行的低醣飲食卻無法鎖水?   他深入評估

這些減肥方法和食物對健康和壽命的實際影響。     本書不是只闡述正確概念,更附上「葛雷格醫生的21 招」。   這套方法由葛雷格醫師從頭建構,是能將人體燃脂能力最大化的關鍵生活方法。   持續使用,它將會是你的終極減重指南。      ◤破除致胖迷思◢   ◆被動性過度攝食   ◆蜥蜴腦區   ◆胖子活得比較久?   ◆體重循環=節食讓人變胖?   ◤減肥產品的負面效果◢   ◆縮胃手術   ◆抽脂手術   ◆胃內水球   ◆瘦身藥物   ◤吃這些有沒有用?◢   ◆營養補充品   ◆酵素   ◤這些真是肥胖的成因?◢   ◆膳食發炎指數   ◆促炎性腦部損傷   ◆致胖汙染物(塑料等)  

 ◤怎麼吃才對?◢   ◆高纖食物   ◆富含水份食物   ◆低升糖負荷食物   ◆優質脂肪   ◆少吃肉(尤其是雞肉!)   ◆少吃鹽   ◤正確的減重認知◢   ◆彩椒、亞麻籽的好處(AMPK活化劑)   ◆孜然與黑孜然   ◆活用生物鐘學(「國王-王子-貧民」吃法探討)   ◆夜型人如何減重?   ◆進食速度控制(20分鐘法則)   ◆動態坐法(可保護動脈)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適合誰?   ◆避免食用鈣質補充品   ◆靠寒冷減重真的有效(一天沖20-30秒冷水澡)   ◆正確吃辣法   ◆正確吃薑法   ◆正確喝水法   ◆如何善用「間歇性斷食」   ◆如何善用「生酮飲食」

  ◆「少量多餐」為何無效?   ◆頭低腳高睡姿   ◆餐前酒、餐前沙拉、餐前湯的利弊   ◆「深眠」能把體重睡掉?   ◆「按摩」為何無效?     ◤葛雷格博士教你 21個「絕對有效的減重實踐法」◢   -----餐餐實施-----   (1)  預載水分   (2) 預載負熱量食物   (3) 配醋一起吃   (4) 專心用餐   (5) 嚴守用餐20 分鐘法則     -----每天日間:每日服食-----   (6) 黑孜然(1/4 茶匙)   (7) 大蒜粉(1/4 茶匙)   (8) 薑粉(1 茶匙)或印度卡宴辣椒粉(cayenne pepper)(1/2 茶匙)   (9)

營養酵母(nutritional yeast)(2 茶匙)   (10) 孜然(午餐和晚餐各1/2 茶匙)   (11) 綠茶(3 杯)   (12) 保持體內水分充足   (13) 勿將食物磨成粉   (14) 提早載入熱量   (15) 限制進餐時間區間   (16) 把握運動良機   (17) 每天量體重兩次   (18) 完成你的實踐意圖     -----每天夜間-----   (19)晚上7 點後禁食   (20)睡眠充足   (21)採取微微頭低腳高的仰臥睡姿    本書特色     1. 《食療聖經》作者最強續作! 全球第一本科學實證:終身有效、永不復胖的健康瘦身指南。   2

. 具科學基礎的減重飲食指南 X 21個絕對有效的減重實踐法,好使用好操作。   3.  探討多種減肥研究、打破多種減肥迷思,想打造健康苗條身材,本書是你此生必讀。   得獎紀錄     美國亞馬遜書店 5星至高好評   美國GOODREADS 4.5星好評   亞馬遜書店健康生活分類榜預購第一名   專業推薦     台灣運動科學協會 運動營養學委員 王明勇   台大營養學博士 吳映蓉   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 趙函穎   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謝明哲   (以姓名筆畫排序)       「找到正確的方法,養成習慣,才能讓你『瘦』用一輩子!」——台灣運動科學協會

運動營養學委員 王明勇     「本書破解許多迷思,不計較熱量,著重食物搭配品質,想減重的你一定要讀。」——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 趙函穎     「本書詳細闡述肥胖的成因和正確減肥的方法,頗具教學和應用價值。」——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 謝明哲   國際推薦     「葛雷格醫師是我的英雄,他體現了個人誠信的重要,他實事求是,也是我認識最善良和最聰明的人。他所有的講座費用和書籍版稅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包括他的非營利組織 NutritionFacts.org。這本書是我讀過最棒的減肥相關書籍,不只教你減肥,更重要的是教你增強健康。我非常推薦!」——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醫學博士,非營利性預防醫學研究所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創始人兼CEO     「毫無疑問,如果你想了解支持全食物蔬食有效的證據有多少,請閱讀這本書。葛雷格醫師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掌握了該知識庫。」——柯林·坎伯(Colin Campbell),康奈爾大學營養生物化學名譽教授     「本書是一本百科全書,解釋了對人類營養重要和健康的一切知識。葛雷格醫師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營養真理堡壘,引領我們走上消除慢性病的旅程。」——凱德威爾·艾索斯坦(Caldwell B. Esselstyn, Jr.),醫學博士     「你再也不需要第二本

減肥書!」——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五星推薦

雙盲試驗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與 @-Ovi’s 中醫日常 合作
蒼藍鴿精選作品及健康好物推薦▶ https://campsite.bio/bluepigeonn
加入Youtube會員支持科普頻道▶ https://reurl.cc/j7lLdn
訂閱LBRY頻道以備不時之需▶ https://ppt.cc/fNJ2px

#中醫 #印象 #實證醫學 #療效 #UpToDate #雙盲試驗 #臨床實驗 #世代追蹤 #病例對照 #數據 #中醫小知識

封面背景圖片來自:https://zh.pngtree.com/

【蒼藍鴿的熱門影片】
關於『癌症』的真相!
https://youtu.be/tYKIhSoBIrg

大胃王吃了這麼多為何不會胖?網路真相揭密!
https://youtu.be/StGteShJaLM

為何早餐店奶茶是「地表最強瀉劑」?網路真相破解!
https://youtu.be/B37Dek2u1lY

實測挑戰!你看得懂醫生寫的病歷嗎?
https://youtu.be/mgxRuDbSV88

失眠淺眠怎麼辦?這幾招讓你一夜好眠!
https://youtu.be/28fdCrV6EKo

念醫學系真的好嗎?一路上的心境歷程有什麼變化?
https://youtu.be/a9z4YK1qH38

癌症新療法「免疫治療」有多貴?原理是什麼?
https://youtu.be/TJduprv5uhQ

【追蹤蒼藍鴿】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luepigeonn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luepigeon0810/
歡迎蒞臨討論,別忘了按讚跟追蹤!影片也歡迎分享!

【關鍵字】
蒼藍鴿/醫師/醫生/醫學/醫學系/台大醫學系/健康/保健/工作細胞

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門診量變化與藥物治療使用之分析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王憲政 這樣論述: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或過動症)是孩童及青少年常見的兒童精神疾病之一 ,根據高淑芬的研究顯示,台灣國中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過動症的盛行率分別為7.5%、6.1%和3.3%。過動症不但困擾個案的就學與人際關係,也成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文獻指出,過動症如果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不但能增加個案的學習能力、人際與家庭關係,長大後也能有很好的成就。本研究之實證資料係採用全勝藥品資訊公司所提供的2004-2006年的健保資料庫中的注意力不足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

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個案的門診醫療使用紀錄與問卷調查方法,研究的目的可歸納為三點: (1) 分析過動症看診人次的變化及在不同分局別、評鑑別與權屬別的差異。 (2) 藥物平均日劑量與長短效興奮劑藥物使用的情形。(3) 以問卷方式調查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簡稱兒青醫師) 提供門診醫療服務的現況。分析結果顯示: (1) ADHD的門診人次由2004年Q1的15,320人次,增加到2006年Q4的33,000人次,增加2.2倍,表示過動症的門診醫療需求逐季增加。(2) Ritalin的平均日劑量介於12.0~14.4毫克/天之間,而Concerta的平均日劑量介於15.6~19.9毫克

/天之間。有關長短效藥物使用的情形,在2004年Q4 ADHD個案服用Ritalin與Concerta的百分比分別為86%與14%,到了2006年Q4服用Ritalin與Concerta的百分比分別為60%與40%,服用Concerta的個案百分比逐年增加。(3) 問卷調查顯示平均每週兒青專科門診次數為2.7診,平均門診個案人數為21.7人,門診所需時間分別為初診36.7與複診13.9分鐘,61.2%的醫師表示家屬反應門診自行約診困難。就醫院評鑑別而言,50%的兒青醫師集中在醫學中心,因此,過動症個案的就醫一半集中在醫學中心。就分局別而言,東區分局只有5位兒青醫師屬醫療資源較缺乏地區。總之,過

動症影響為數不少的個案與家庭,衛生主管單位應該投入相對的醫療資源、提供適當的健保給付規範及長期的行為與藥物治療計劃,才能減少家庭、學校、社會的負擔,幫助更多的過動兒可以正常的學習與快樂的成長。

百年大疫,照護彼此(醫學的張力+照護的邏輯)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是什麼的問題,作者HarryCollins 這樣論述:

疫苗開放給人民自己去選擇, 一切就沒事了嗎?   《醫學的張力》X《照護的邏輯》,面對複雜難料的醫學,我們相互守候     ★ ★ ★     《醫學的張力》     ◉為什麼沒有完美的疫苗?   ◉「科學問題就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句話沒問題嗎?   ◉應該說服別人選擇特定廠牌的疫苗嗎?   ◉醫學不確定,在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如何一起面對?     我們常把「科學的問題就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掛嘴邊,但是,醫學這門特別的知識,它的「科學面」,因為身心互動的隱晦難解,有時候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僅古代如此,就連醫學發達的當代也依舊被深深困擾著,這就是作者所指的「醫學的破洞」。      這個破洞讓疫

苗不完美,讓療效不確定,讓許多爭議發生。面對這樣難以脫身的困境,我們個人該如何面對?一個民主的社會又該如何一同思考對話呢?     當疫苗的不良反應持續發生,科學檢視無法證明有因果關聯,群體大尺度的人口流行統計學又無法排除可能的因果關聯,我們該如何拿捏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福祉之間的權重?     就算遵從醫學的黃金定律「隨機雙盲臨床試驗」也無法保證這就是好科學,因為有實驗組,就有安慰劑組,誰會願意被分到安慰劑組呢?過去曾有病患權益運動挑戰了這樣的金科玉律,結果產生了更好的醫學、更好的醫生和更有力量的病人。     本書從八個案例討論醫學的複雜性,層層剝除我們的迷障,釐清不同層次的知識特性,幫助我

們理性思考利弊得失,長遠來說,群體的利益最終很可能反過來也保護了個體健康。討論健康議題等於在討論政治,裡面充斥著各式價值觀,無論如何,科學不完美,但很可能還是我們的最佳選項。     *原書名為《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新版內容經過重新編修、收錄新譯序,並增加各界推薦理由     《照護的邏輯》     入圍二○一○年英國社會學協會(BSA)「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書卷獎     與疾病共處,是我們逃不了的命運,   但「什麼是好的照護?」     我們以為,醫護人員給予病人越多的資訊、越詳盡的解釋、越透明的知情同意,醫病關係就越順暢,病人越能做出正確的決定,過著更理想的生

活,但實情比這個還複雜。     過去,我們共同抵抗醫療霸權,擘畫出更多病人的主動性,但「選擇的邏輯」並沒有打造出對病人最適合的照護情境。在「選擇的邏輯」下,病人表達了意願,做出了選擇之後,一切就要自行負責,無論疾病多麼不可預期,日常多麼出乎意料,一旦事情出了差錯,病患只能抱持悔恨和罪惡感。     透過荷蘭某家醫院的民族誌田野觀察,作者以糖尿病患為研究對象,結合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面向,提煉出「照護的邏輯」。照護不只是「溫柔的愛」,在這邏輯之下,「行動」先於「判斷」,「實作」先於「事實」,沒有什麼事情是被保證的,沒有什麼決定是做了就能心想事成的。病患、醫護人員、技術、儀器等各項元素在日常中

不斷協調、不斷修補(doctoring),我們得持續堅定地做些嘗試。生活(名詞)的好壞不是重點,要點是如何「過生活」(動詞)。     照護的邏輯講求「關注」,在病患做了選擇之後,仍不斷地給予關注,才能彌補選擇之後,病患被施予的「忽略」。照護的邏輯期望病人主動積極,醫護人員實踐醫療專業更多的可能性。不過,不要超過極限,因為我們終究得(學會)放手,面對死亡。     作者長期蹲點荷蘭地區醫院,用人類學之眼,加上哲學思辨,凝視現代人的重要疾病——糖尿病,以此為觀察焦點,提出「照護的邏輯」之下的病患該如何自處,外人又該如何協助讓他們與疾病共存。這本書描繪一個理想的照護體系,適合醫護人員、政策制定者和

社會科學愛好者作為思想的種子。   名人推薦     《醫學的張力》   吳易叡(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國際期刊共同主編)   吳嘉苓(《照護的邏輯》譯者)   郭文華(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國際期刊主編)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   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作者)   推薦     新版譯序 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照護的邏輯》   推薦序 陳俐伊(護理師、陽明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專文推薦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各界

好評     《醫學的張力》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討論了不尋常的醫學案例,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界的麻煩;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仇醫」論述;或覺得這是懷疑科學、攻擊醫學的「後現代」著作。然而,作者提出的主張卻是: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自居,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閱讀下去。     吳易叡

,History of Social Medicine國際期刊共同主編——   從七○年代以降,研究知識的社會學者開始對自命不凡的「科學」展開解析和批判,本書的兩位作者便是其中兩位先鋒。他們藉著親身的田野經驗、詳讀同行作品,深度剖析了人與「醫學」複雜而撲朔的關係。醫學不像其他「硬科學」那麼艱澀,但正因生死攸關,每天都沉浸在骨肉難題的我們,對於眼前依舊充滿不確定的知識能投注多少信任?誰才配擁有或詮釋這些知識?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知,我們要如何自處?這些問題讓我們與醫學的關係,不論在理智或情感上都更加矛盾。   《醫學的張力》從成書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六年,科學知識的生產方式、醫學的公共性、全球和地方的健

康體系都已經過劇烈演變,但兩位知識的分析師所提出的核心問題,依然是讓我們面對眼前迷霧時實用的提燈。在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的同時,閱讀此書更有益我們培養清晰的思辨,看清自己的位置,洞悉議題背後的各種政治和商業動機,以利社會上面對爭議時更能開展理性而積極的辯論。     郭文華,《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EASTS主編、家醫科專科醫師  ——   無庸置疑,《醫學的張力》(原書書名 Dr. Golem)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研究)的經典。它是 Golem 系列在新千囍年的精采壓軸,以紮實案例點出打開科技黑箱後醫療徘徊在專家與常

民,技術與知識之間,作為救助與科學的挑戰。   時隔十年,在東亞 STS 研究方興未艾之際,打出反思爭議旗號的 Dr. Golem 現身中文世界。台灣不乏醫療糾紛,坊間也有以揭發醫界黑幕為重點的報導。與一味地批判專業不同,Dr. Golem 秉持開放精神,一方面指出臨床實作與理念的落差,一方面鼓勵使用者加入討論,爭取相互理解,協作共創的空間。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全球醫療與社會的考驗,也是檢證 Dr. Golem,測試 STS 研究實戰力的試金石。在病毒遭遇戰中台灣以口罩漂亮展示 STS 研究並非紙上談兵,但隨著疫情膠著,各界對疫苗研發、把關與分配的眾說紛紜,顯示 STS 研究如

果僅糾結在爭議,似乎未及關照醫療兼顧即時救助與實證累積的張力。   這是 Dr. Golem 中文版的再版原因。不僅書中的案例適時提供疫情亂世的安住之道;面對一手執著真理,一手炒作民粹的台灣,Dr. Golem 對差異的肯認與對稱論述,帶領讀者回歸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體會它執兩用中,歷久彌新的魅力。   隨順疫情,全新進化,讓我們從重裝上陣的Dr. Golem《醫學的張力》開始!     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作者  ——   後疫情時代,這本科普好書重新出版,新瓶舊酒卻予人全新風味之感。現實如此貼近,更為彰顯醫學的不確

定性,及其與決策倫理和社會認知的關係。在COVID-19之前,對多數人而言,疫病與醫學僅在某些生命時刻才體現意義。而今關於此意義的恐懼、謠言、困惑、猶豫、政策、抉擇突然成為眾人的日常,這是大疫帶給世人的警惕、也是禮物,讓我們再度關注常受忽略的生命知識。   疫苗是當前最引人關注的議題,也是本書的重要討論。身陷混雜的傳媒資訊中,閱讀本書,你將會有撥雲見日之感,明白為何參與疫苗實驗者會打破雙盲設計去驗抗體?為何這會成為新聞?為何不願接種或挑選疫苗是爭議行為?為何疫苗政策應公開透明且不宜受到傳媒或民眾認知的過度影響?   醫學充滿不確定性,人亦有利己傾向,面臨重大傳染病,該如何保護自己、也期待被社會

保護?本書處處攸關這些本質性問題。其中,三合一疫苗的著名爭議,堪為認識當前疫苗政策的借鏡。該爭議的產生是因「並沒有真正的專家間爭議;整個辯論是醫學專業和大眾之間的辯論,而大眾是被新聞記者和網民所鼓動。……讓科學知識不良的公眾意見扮演正當角色是很危險的。」   只是,公眾不可能沒有意見,那該怎麼辦?最好的方式,就是開始提升我們的知識與思考。閱讀本書是個起點,讓我們成為具備良好科學知識的公民,以適當地監督和參與疫苗等重要政策論辯。     Christopher Lawrence,Medicin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 1700-1920作者  ——  

 「對現代醫學的辯護者和批評者而言,《醫學的張力》是一劑絕妙的解藥。一如他們之前對科學與科技所做那般,兩位作者以博學的幽默直搗醫學的核心,揭露其最技術性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活動。安慰劑效應、冒牌醫師、扁桃腺切除、另類醫療等等,都在社會學手術刀的剖析下,顯露出醫學的科倫式『笨拙』。他們主張醫學中的科學是我們治療疾病的最強大工具之一,但只有完全了解我們是如何製造出這個工具後,才能用它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      Noah Raizman, 《刺胳針》 ——   「作者透過理解醫學知識如何被建構與使用,仔細地梳理出其中關鍵的衝突;他們同時致力於闡明醫學決策必然是件複雜的事情…作者既不趕搭批

評的潮流,也不為醫學的失敗辯護;而是指出醫學發現的步調和即時救助需求間的必然落差,是醫師和病人必須攜手因應的。」     《照護的邏輯》     這本書會讓你看到,荷蘭健康照護人員做得最好的一面,這些醫護人員如何提供既嚴格又寬容的照護……呈現她們對道德主義的保留、善體人意的鼓勵,以及充滿創意的彈性調適。――安瑪莉•摩爾(本書作者)      近年來社會人文研究,有一些探索理想的新取向。無論是真實烏托邦、性別化創新,還是本書所談的「照顧的邏輯」,既能敏銳於學界批判的任務,也意圖建立一些新作法,很值得刺激本地討論。――吳嘉苓(台大社會系教授)     我認為本書是最重要的當代經典之一,對於反思醫療

、科技與社會、哲學研究,甚至醫療實務工作都有相當幫助。――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在臨床上,要想區分病人究竟是「不想做」還是「不能做」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透過摩爾的分析我們卻能清楚發現,唯有看見決策背後那緊密交織的顧慮及擔心,醫療人員才有辦法針對病人所面臨的困難,提出具體有效的解決方式。――陳俐伊(護理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蔓越莓對第2型糖尿病病人血脂及氧化狀態之影響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是什麼的問題,作者林珈汶 這樣論述:

摘 要蔬果中所富含的抗氧化物質被證實具有抑制自由基的功效,而自由基所衍生的氧化壓力與人類疾病及糖尿病的起始及進展有關。蔓越莓富含酚酸、生物黃酮及花靑素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之降血脂及抗氧化等保健功效,但其對於第 2 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具有生理功效則尚不明確。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蔓越莓對第 2 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血糖、血脂及氧化狀態之影響。研究篩選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門診患者,經醫師診斷為第 2 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須介於 7–10 % 之間,三酸甘油脂須小於 400 mg/dL,經詳細說明本實驗流程及方法之後願意參與本實驗計畫者,將受試者隨機雙盲分組為蔓越莓組 (n=15) 與對照組 (n=

15)。實驗組每天給予 3 顆 的500 毫克蔓越莓膠囊,對照組則給予安慰劑,實驗為期十二週。兩組於實驗前及第十二週進行人體測量、飲食記錄、血液學及生化學檢查,並分析血中氧化壓力及發炎狀況。結果顯示,實驗期間體位測量方面無顯著變化,營養素方面降低了鈉及膽固醇的攝取。在血糖方面,蔓越莓的給予可以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果糖胺及胰島素濃度 (未達統計差異)。在血脂方面,蔓越莓的給予可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 (P < 0.01)。在抗氧化分析方面,蔓越莓的給予可以顯著降低 Malondialdehyde 及 Catalase 的活性 (P < 0.01),並且可以提升 Glutathio

ne peroxidase 的表現 (未達顯著差異)。此外,在發炎反應分析方面,蔓越莓的給予對於黏附因子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 及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 並沒有顯著的影響。綜合以上結果顯示,每天給予 3 顆 的500 毫克蔓越莓膠囊的補充,持續十二週後,可降低第 2 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血脂及氧化狀態,或許對第 2 型糖尿病患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