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盲試驗優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雙盲試驗優缺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恆彰寫的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 和哈利.柯林斯崔佛.平區的 科倫醫生吐真言: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雙盲_百度百科也說明:雙盲 (double blind)是指:研究對象和研究者都不瞭解試驗分組情況,而是由研究設計者來安排和控制全部試驗。其優點是可以避免研究對象和研究者的主觀因素所帶來的偏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靜宜大學 食品營養學系 詹吟菁、黃俊豪所指導 劉亞筑的 探討猴頭菇對聽力障礙病患之影響及可能機制 (2020),提出雙盲試驗優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聽力障礙、猴頭菇、臨床試驗、聽力閾值、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神經滋養因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公共衛生研究所 呂宗學所指導 凃育新的 開發使用電子病歷尋找藥物導致肝傷害個案演算法 (2020),提出因為有 藥物導致肝傷害、電子病歷、演算法、準確度評估的重點而找出了 雙盲試驗優缺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康霈局部溶脂新藥臨床成果躍國際醫美權威期刊 - 康霈生技則補充:CBL-514獲國際醫美領域權威期刊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發表Ⅱa期臨床試驗數據,產品效果優於現有注射劑與醫療設備,預計明年完成二期雙盲試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雙盲試驗優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優缺點的問題,作者梁恆彰 這樣論述:

  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測量睡覺前後、上班前後、 休息前後、壓力前後的心率,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點!   第一本關於身心壓力的新觀念、新技巧,以臨床醫療實證直指:   心病從心藥治不好或更糟時,就更要從治癒身體病痛做起,    因為,你我熟知的心理或情緒問題,絕大多是生理因素造成!     行醫三十年之久的梁恆彰醫師醫治過無數病患:   成天唉聲嘆氣的長者、足不出戶的青壯年、抗癌成功卻憂鬱者,親友認為只是無病呻吟;   課業求好心切的好學生、愛運動陽光型男美女、事業有成創業者,竟轉瞬間身心崩潰了;   不由自主頻頻洗手、或摳指甲、或抓頭髮、或

割腕等身心失控者,自殘到令人心疼……。     然而,當梁恆彰醫師聽聞與觀察他們的身心苦楚之後,   以厚實的醫學觀點與豐富的醫治經驗發現,   當他先調理好病患的身體疼痛與生理缺口之後,   幾乎所有人整個外觀煥然一新,心理狀態也都大大改觀!     ⊙打破身心科治療盲點,為心病找解藥!   尋求解藥是人類本能,端看是否能對症下藥!面對壓力與情緒困擾時,人們會產生尋找解藥的慾望與行為,但是當遇到壓力嚴重的情形又無法自己解決時,許多人就會求助於心理諮詢或藥物的協助,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著無法根治的盲點。     盲點1:心理治療多糾結於過去與現在的情境找元兇

  盲點2:精神科治療常陷入藥物的副作用與戒斷症狀     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作者梁恆彰醫師,有著他人少見的婦科與麻醉科兩項專科。他以婦產科醫師問診時,對許多前來求診的女性病友坦言心理壓力很大,甚至嚴重到有自殘行為或有自殺念頭;同時,他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基於對神經與生理學的運用,在面對手術前焦慮不安或身體疼痛問題的患者,在臨床上有他獨到的心得與見解。     梁恆彰醫師懂得傾聽患者身心痛楚的仁心仁術特質,始終想為病患解身體的痛,也解心理的苦。在行醫多年之後,感悟並觀察到:心理問題絕大多數根源於生理現象。     →原來身體笑了,心花也跟著開!     來自病

友的真實故事分享,都實實在在印證了:心裡的痛,身體會知道。既然如此,梁恆彰醫師下定決心要先調理病友的身體,而他們也以健康好轉做為回饋:果真,當身體笑了,心花也會跟著開!     案例→壓力源不是憂鬱,竟是身體疼痛,根除下半身痠麻痛後,人生重獲光彩!   案例→吃藥治療情緒失調,始終不見好轉,調節神經改善身心症狀,跟藥物說bye-bye!   案例→過動煩躁、課業不佳,原來是長期鼻塞導致,讓鼻子暢通,睡飽、功課也變得好!   案例→資優生竟功課一落千丈,變得退縮、易怒,適時調節神經後,精神好、身體強!   案例→情場失利導致憂鬱纏身,戒藥物與轉移重心同步,結婚生子,很美滿

!   案例→離婚後人生被掏空、自信心喪失,禪修、打太極拳轉移,也戒除抗憂鬱藥物了   案例→出社會適應不良,求助於身心科,改善交感神經惡性循環,神清氣爽進入職場了!     ⊙壓力是本能反射,紓壓就要順勢而為!   ●創見1:心理或情緒壓力是針對生理反應的解釋;也就是說,心理問題,當然可以用非心理方式醫治。     梁恆彰醫師在醫術學問上的日日精研,更誠心誠意關照病友健康,尤其不忍心看到有壓力或情緒問題的病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經過多年的嘗試與摸索之後,他確信很多人的心理問題雖然有心理因素,但是,一定有長期被忽視的自律神經失調情形。     之後在梁恆彰醫師的眼

中,心理困擾不再只是單純心理問題,而且他更驚喜的發現:病患的心理壓力或情緒問題,常隨著病痛的改善而緩解,他們口中的種種心理事件變得不再重要,而且外表與想法也轉變,讓他們好像變成另一個人。     梁恆彰醫師大膽指出:當我們遭遇到心理事件、內外在環境感受等身心壓力時,都會啟動本能的神經反射,而尋求解決身壓力的一切行為也都出於自本能。也就是說,不論身心事件的結果如何,都跟自律神經之中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否能順利轉換自如關係密切,因此,當交感神經不罷休,身心症狀跟著來。     ●創見2:將看不見的壓力、情緒、能力三者錯綜複雜的互動消長關係,以及自律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的兩條神經反

射,多達五種變動因素,建構出邏輯清楚的身心壓力模型。     身心壓力模型將看不見的壓力、情緒、能力,以及自律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等這五個變因錯綜複雜的關係,予以具象化,可說是一種創新挑戰,因為必須建立在已知的醫學知識之上,再用他所知道的許多案例與文獻資料來驗證。果真,他經過諸多臨床實證的結果都指出,只是先從調整身體痛楚下手(調節神經與生理支持的治療方式),原先主訴的壓力或情緒問題都煙消雲散了。     創新的身心壓力模型,能夠非常清楚地解釋心理問題根源於生理問題,也直指身心崩壞是因為壓力負荷和生理缺口持續擴大所造成。因為,壓力負荷是平靜休息時交感神經興奮度高出應有的狀態,如此一

來,身體就會產生代謝需求,這就形成了生理缺口,一旦始終沒有獲得改善,身體不適情況會從小毛病,一路變演變成形形色色的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痛。     ●創見3:壓力是萬惡病源,也是能力的啟動引擎,身心壓力模型教你規劃出不可思議的穩健超能力!     壓力,可說是萬病之源!許多身心病症都因它而起,但也有許多卓越成就也都因它才有。作者梁恆彰醫師在書中教你我去除身心壓力之惡,更建議從善如流接受壓力之好。     從身心壓力模型得知,能力表現是自律神經作用的低點到高點,並且和交感神經興奮、熱量消耗息息相關,但是當交感神經興奮過度,能力波動振幅會愈來愈小,導致身體不適的生理缺口會直線上升,

不但超過壓力界線、也越過的情緒門檻,機器使用過度都會壞,何況是肉體之軀,最後只有情緒失控一途了。     究竟要如何達到一個壓力與能力的平衡點,梁恆彰醫師提出理想教育訓練模型,當人愈冷靜所表現的能力愈強,這對於需要處理壓力與情緒的個人或團體是很重要的觀念,不但可以提升處理壓力與催生穩健能力的效果,並有助於回復且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或生產力。      ●創見4:當理解交感神經的作用機制,就會破除迷思:誤以為逃避問題很輕鬆,原來就跟面對問題一樣,都會讓身體疲累不堪。     當身心壓力出現時,都會啟動交感神經反射,如果採取面對迎戰,情緒上會表現激動,會有多話或焦躁的情形;如果

選擇退縮逃避,情緒上會表現憂鬱或沉默的現象。兩種情況都是因為交感神經的作用無法順利切換為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息狀態。     最大的迷思就是,誤以為選擇逃避很輕鬆,或者沉默是沒問題的,但其實身體一樣都很累。因為以生理的角度來看,選擇逃避或應戰的生理反應是相似的,也就是前面提到是交感神經不停歇地作用著,當然就會消耗很多熱量,對身體負擔是一樣沉重。也因此,在課堂或訓練過程中,不是只有情緒爆發的學生值得我們關心,在一旁靜默的學生或許已經壓力超載,出現了身體不適的生理缺口。     ⊙處理壓力技巧:轉移或取代、稀釋、竭盡、中斷四大策略   梁恆彰醫師在書中分享處理壓力的技巧,包括轉移或

取代策略、稀釋策略、竭盡策略、中斷策略,並詳細說明其的效用與注意要點。這些紓壓技巧都是人們既有的本能,有的你會覺得似曾相識,有的你讀了之後會恍然大悟。不論如何,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後選擇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來使用,如果覺得成效不錯,請持之以恆。     多讀幾次處理壓力的技巧,熟悉且運用它們,讓壓力不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而進步向前的動力支柱。更棒的是,這四大項處理壓力技巧,不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你自己,也可以幫助身陷壓力風暴的親友。最後,提醒選擇做任何紓壓方式時,過與不及都不好,尤其要避免產生負面作用。      ●處理壓力的技巧1:轉移或取代策略   處理壓力技巧的

轉移或取代策略是一種本能,很容易被接受與認同,因為心理壓力來源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或必須放下的事物或環境,可以優先考慮用別的標的來轉移或取代原來滋生心理壓力的事物。但要注意:在轉移或取代的作法上,動機很重要。正面的求新改變需要計畫與經營,而負面的憤怒很容易操作為負面的動機,進而激起負面行為,在日後很可能衍生出其他問題。     案例→孤獨感不是主因,腰痛才是問題根源,疼痛治癒後,積極交友聯誼、出外旅遊!     ●處理壓力技巧2:稀釋策略   對於無法逃避或短期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採取稀釋策略,淡化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因為有時候問題或壓力的消除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無法逃避、也無法

馬上解決,需要時間與時機。稀釋的作法是,利用各種可以完成的活動,製造交感神經活動完成的紓解效應;同時,避免執著於原來的問題,使神經反射不斷。所以,請找出自己有興趣、有成就感等紓壓方式,讓自己變得多才多藝、懂得拚命開心玩……,這些都有助於稀釋壓力。     案例→好學生考不好,身心壓力更大,下課後跑步、做手藝,體力強、心情好又有元氣     ●處理壓力技巧3:竭盡策略   當動物精疲力竭時,會有放下交感神經刺激,轉而進入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養狀態,人也是一樣可以藉著本能來紓解身心狀態。因此,與其減少對交感神經的刺激,反而要增加交感神經的輸出到接近精力耗盡,才會逼出身體本能的反應

,啟動休養機制,這就是竭盡策略。最常見到是採用泡熱水澡或運動等方式,泡澡不但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體,而運動可以增強體魄;不過,運動不能過度、泡澡不能太久,小心過勞、疼痛、身心症狀找上門。      案例→為了紓壓跑步,竟跑出自律神經失調,心悸、胸悶、失眠改善後,隨時監控心跳!     ●處理壓力技巧4:中斷策略   狗急跳牆或假死昏厥是動物遭遇生存壓力時的本能反應,而人類的許多行為也是基於這種本能。中斷策略在心理諮商過程比較少採用,但是作者發現有些患者基於以本能早就這麼做了。無論是看恐怖片、參加密室逃脫、坐雲霄飛車、叢林遊戲等讓自己處於安全的危機或刺激的情境,可說是中斷過高交

感神經反射的一種方法。中斷策略在行為上會比較偏激、甚至危險,最好了解不同中斷作法的特性,以層層的保護網,幫助自己紓解心理壓力。     案例→享受刺激遊樂設施,一路尖叫釋放壓力,這麼做沒什不妥,但切記適量就好!     ⊙心率是身心壓力警報器,把脈便知曉   梁恆彰醫師大力推廣以心率研判身心承受壓力的程度,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實用性高達八、九成以上,在追蹤治療上更好用,具有二大優點:一是容易檢測且不用當事人的配合;二是許多外表看請來毫無異狀的人,其實飽受身心壓力之苦。例如很多年輕人表面上並沒有做什麼事,卻老是喊累或鬧情緒,令家長很不諒解,認為是在裝病;也有中老年人雖然外表健壯

、生活正常,卻感覺心力交瘁、來日不多,甚至開始交代後事。     現在,就學會身心壓力讀心術吧!測量心率的方式,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建議在四種情況下監測自己的心率,包括:正常的情形下睡醒(包括午睡)未起身的心率、上班前後、休息前後、壓力前後,多測量幾組做為比較的基準,並計算平均值。     一般人的休息狀態心率約每分鐘70~80下,這個範圍為綠燈區;80~90下之間,為黃燈區;90~100下為紅燈區;如果100下以上為紫燈區,除了情緒失調外,甚至會有失控的傾向。建議將心率監控作為情緒狀態的篩檢與追蹤指標,隨時量測自己的心跳,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點。   本書

特色     (一)新觀念!破解身心問題完全歸因於心理因素   (二)好真實!超過三十個身心壓見證者例,都說身體好了,心情也跟著好   (三)新突破!用大量圖解呈現過去無法具象的壓力、情緒、能力、自律神經等樣貌   (四)方便用!處理身痛心亂要用對重點,紓壓四大策略指引實用方針   (五)好神奇!壓力讀心術簡單又好用,甚至能揪出連無病呻吟的病因  

探討猴頭菇對聽力障礙病患之影響及可能機制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優缺點的問題,作者劉亞筑 這樣論述:

聽力障礙為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之一,而老化及噪音為聽力障礙的主因。衰老過程中耳蝸血流量(Cochlear blood flow, CoBF)會降低而造成毛細胞(Hair cell, HC)缺氧,且粒線體功能障礙會使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過量產生,進而破壞聽覺路徑。噪音則破壞聲音傳遞路徑,導致HC纏結,使聽覺神經-螺旋神經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 SGN)變性及死亡。若以上其一傳達路徑受阻斷,則可能造成聽損且提高耳鳴的發生。猴頭菇富含神經滋養因子,可延緩小鼠HC受損

並提升SGN存活率,對聽力達到保護效果,但對人體之影響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為探討猴頭菇對臨床聽力障礙患者及耳鳴之相關影響。實驗招募80位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之50-79歲聽力障礙患者,採雙盲試驗分為安慰劑組及猴頭菇組,為期八個月。於第0、4及8個月時,記錄基本資料、耳鳴困擾問卷及聽力檢查,並採血進行生化檢測,如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及神經滋養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等。結果顯示,本試驗為良好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50-79歲患者

服用猴頭菇後具提升神經滋養因子含量和降低純音聽力檢查(Pure tone audiometry, PTA)閾值的趨勢。進一步以次族群分析後,發現65歲以上患者補充八個月猴頭菇後,可顯著降低聽力閾值和減少語音辨識閾(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 SRT),亦顯著提升NGF含量。總結以上結果,猴頭菇有提升神經生長因子,進而改善聽力障礙之效益,且在65歲以上老年聽力損失患者具有更顯著的效益。

科倫醫生吐真言: 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優缺點的問題,作者哈利.柯林斯崔佛.平區 這樣論述:

Golem(科倫)出自猶太神話,用泥巴和水做成, 施加咒語之後變成人形怪物,可以為人類做任何事, 但因為笨手笨腳,很可能回過頭來撞毀自己的主人, 如同醫學力大無窮,卻也製造許多難題。   假設你得了絕症,這世界上唯一可能對你有效的藥,還沒上市,你只好加入臨床試驗,成為受試者。   問題是,在一個隨機雙盲的試驗過程中,總有人會被分到安慰劑組,錯失治療的機會。你會願意成為安慰劑組的一員嗎?   如果不想冒這個險,你透過各種管道取得這藥,那等於破壞了這個實驗,沒有了安慰劑組與實驗組的區別,就無法確切知道這藥的有效性。   上述這個假設情境說明了,病人希望透過臨床試驗,獲得真正的藥,可是

臨床試驗的法則,就是要有安慰劑組(假藥)和實驗組(真藥)的區別,你如果自私一點,跟別組的人交換藥物,增加拿到真藥的機會,那麼你也許真的拿到真藥,可是卻破壞了這個實驗的目標:證明這藥是否有效。   也就是說所有的臨床試驗,都要有足夠數量的人犧牲(個體犧牲),才能產生對這藥物真正的認識,昇華成為醫學知識的一部份。(全人類、全公民的知識財產)   這個情境在本書的第七章「愛滋病患運動」有更具體的呈現。其他章節則有其他「個體vs集體」的案例,例如:要不要讓小孩接種疫苗(如果每對父母都怕接種後的風險,疾病就會流行起來)、健保該不該支付另類療法(有些未經證實的療法,對某些「個體」的療效確實非常優越,可

是未經科學驗證,我們應該挹注「公共」經費在這些另類療法的研究嗎?)   本書從「安慰劑效應」到「接種疫苗的決定」,共舉出八個案例,說明醫學複雜的面向,特別是「醫學既是個人救助,又是人類集體科學」的拉扯。作者希望我們用審慎的態度面對醫學裡的不確定性,並改善與醫療專業的互動,學習做合理的醫療決定。 名人推薦   本書討論了不尋常的醫學案例,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界的麻煩;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仇醫」論述;或覺得這是懷疑科學、攻擊醫學的「後現代」著作。然而,作者提出的主張卻是: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

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自居,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閱讀下去。——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對現代醫學的辯護者和批評者而言,《科倫醫生吐真言》是一劑絕妙的解藥。一如他們之前對科學與科技所做那般,兩位作者以博學的幽默直搗醫學的核心,揭露其最技術性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活動。安慰劑效應、冒牌醫師、扁桃腺切除、另類醫療等等,都在社會學手術刀的剖析下,顯露出醫學的科倫式『笨拙』。他們主張醫學中的科學是我們治療疾病的最強大

工具之一,但只有完全了解我們是如何製造出這個工具後,才能用它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 Christopher Lawrence,Medicin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 1700-1920   「作者透過理解醫學知識如何被建構與使用,仔細地梳理出其中關鍵的衝突;他們同時致力於闡明醫學決策必然是件複雜的事情…作者既不趕搭批評的潮流,也不為醫學的失敗辯護;而是指出醫學發現的步調和即時救助需求間的必然落差,是醫師和病人必須攜手因應的。」----Noah Raizman, Lancet 作者簡介      哈利・柯林斯(Harry Collins)   

任教於卡地夫大學,科學社會學家 。研究主題主要是「重力波」的物理學研究,著有Gravity's Shadow the Search for Gravitational Waves、Gravity's Ghost: Scientific Discove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與崔佛・平區合著「科倫系列」:《科倫: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What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Science)、《不羈科倫: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at Large: What You Should Know ab

out Technology)《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崔佛・平區(Trevor Pinch)   任教於康乃爾大學科學與技術研究學系,研究主題有「太陽微中子問題」的物理學爭論、技術社會學、聲音研究等,著有Confronting Nature: The Sociology of Solar-Neutrino Detection 、Analog Days: The Invention and Impact of the Moog Synthesizer,與哈利・柯林斯合著「科倫系列」::《科倫: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不羈科倫: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

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譯者簡介 李尚仁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帝國的醫師》(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 導論:醫學既是科學,也是救助 第一章  醫學的核心破洞:安慰劑效應 第二章 以假亂真:冒牌醫師 第三章、扁桃腺:診斷與處理不確定性 第四章  另類醫療:維他命C與癌症的例子 第五章 雅痞感冒、纖維肌痛以及其他受到爭議的疾病 第六章  拒絕死亡:CPR 第七章  愛滋病患運動 第八章  疫苗注射與父母的權利:MMR(麻疹

、腮腺炎與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以及百日咳 譯後記   在病人不知情的狀況下,給對方沒有療效的安慰劑,告訴對方這是特效藥,結果往往有相當比例的病人病情為之好轉,而醫學對如此奇怪的現象卻還沒有很好的科學解釋;沒有受過正規醫學教育的冒牌醫師之所以露餡,很少是因為醫療疏失,而絕大多數是由於和醫療無關的不當行為被抓包,連帶掀出底細;將一批發炎扁桃腺的幻燈片秀給治療經驗豐富的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切除,但其中有兩張其實是重複的,結果大多數醫師對這兩張幻燈片做出相同判斷的機率和瞎猜差不多;愛滋病病患團體與同志社群對美國頂尖醫學專家主導的抗病毒藥物臨床試驗提出許多批評,透過示威和其他手段干擾施壓,使得政

府研究機構調整作法,但在衝突磨合的過程中,醫學專家驚訝地發現這些沒有醫學背景的社運人士,竟然能夠對藥物試驗的方式提出許多中肯而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本書討論了不少這類不尋常的醫學案例,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界的麻煩;讀者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仇醫」論述;如果還聽說兩位作者常被稱為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的大將,或許更會覺得這是本懷疑科學、攻擊醫學的「後現代」著作。然而,本書在探討這些尖銳的醫學爭論之後,提出的主張卻是: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

自居,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面臨疫苗安全性問題這類爭議,民眾應該根據統計科學提出的證據來做決定,不該聽信反疫苗運動引用不確定之個案而訴諸情緒的說法;醫學科學雖然有不確定性,但是為了集體和長期的利益我們還是應該加以支持。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閱讀下去,細細品味本書令人驚訝的內容、細膩的分析和不乏幽默的筆調。但在此先對作者與本書的背景做個簡單介紹。   從一九七○年代中到一九八○年代,英國興起一個自稱「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

fic knowledge,簡稱SSK)的學派。他們認為社會學過去的研究往往只探討科學的外緣因素,如制度、倫理、機構與經費等,卻沒有分析科學的知識內容,而且往往把科學知識的性質視為只是自然的真相與法則的逐步揭露;至於科學如何達成對自然的理解,則專屬於科學哲學處理的範圍。在處理科學爭議時,傳統社會學往往訴諸文化、信仰與利益等社會因素來解釋為何有人會抱持「錯誤的」科學主張(亦即在爭論中落敗者的說法);至於爭論獲勝的一方及其主張,則簡單地歸諸於自然證明他們是對的,或是他們依循了正確的科學方法等等。SSK反對這種傳統的看法,他們主張對科學知識的內容也要做社會學的研究,對於「正確的」科學主張為何在爭論中

獲勝,也需要進行社會學的解釋。 本書作者柯林斯與聘區是SSK重要代表人物,聘區成名的研究是關於太陽微中子問題(solar neutrino problem)的物理學爭論, 之後又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方延伸至科技研究。 柯林斯則多年來一直追蹤物理學界的重力波偵測研究。(是的!就是最近終於成功偵測、認為證實愛因斯坦學說重要預測的重力波研究)。   SSK的主張受到孔恩(Thomas Kuhn)相當大的啟發。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提出,科學的舊典範與新典範其實是無法共量的(incommensurable),因此在科學革命的爭辯中,並沒有兩個典範之外某種超然標準來斷定雙方誰對誰錯。 從SS

K的角度看來,新舊典範無法共量的說法既駁斥了傳統科學哲學認為有種類似邏輯步驟般的科學方法,科學家據此透過實驗觀察來檢證理論假說。孔恩還以心理學的語言來形容舊典範面臨越來越多異例(anomaly)時所面臨的危機,並將新舊典範的交替比擬為完形心理學的轉換。SSK則不取心理學的解釋,而要以社會學的方式來分析科學爭議,訴諸社會因素來解釋爭議的產生與解決。此外,孔恩強調教育訓練與權威在「常態科學」中的重要性,也強化SSK對於將科學知識當成一種人為的社會產物來加以研究的信念。   兩位作者之一的柯林斯,對於SSK的研究方法多所討論,他關切的核心課題之一是「可重複性」(repeatability)或「重

製」(replication)。 科學家強調對實驗發現的檢證方法,就是該發現是否能夠重複或重製:其他研究者可否用同樣方式做出同樣的結果。柯林斯卻指出大多數的科學研究結果從來未曾經歷過重製的檢驗,理由也很簡單,科學強調原創的發現,如果別人已經發現了,其他研究者通常不會花大力氣來成為不會有人重視的第二人。科學家也沒時間對所有前人做過的相關研究成果一一重新檢驗,大多數時候就是信任接受該研究領域眾所接受的看法。 另一方面,重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不是按照對方報告所描述的步驟照章行事就能達成。柯林斯有個著名的研究,討論建造TEA雷射的重製過程:當此一雷射機器被建造出來後,其他研究團隊很有經驗的研究者卻

怎麼也無法重製,只有當最初造出此一雷射的實驗室派出其團隊成員,前往對方實驗室交流指導後,其他實驗室才能成功複製此一結果。 這個個案研究也凸顯出波蘭尼(Michael Polanyi)一九五八年在《個人知識》一書探討的默會致知(tacit knowledge)這個概念的重要性。波蘭尼指出有些技能,包括日常生活常見的騎腳踏車,是只能靠實際練習取得,而無法透過文字概念的理解來學會。 建造TEA雷射乃至許多實驗研究所需要的技能,或是本書討論的診斷技能,也屬於這類只能體會而無法言傳的能力。   若持不同觀點與立場的研究者無法重製對方的科學發現,便會產生爭議,這時便會出現本書在討論維他命C治癌爭議那章

所提到的「實驗者的迴圈」(experimenters’ regress):A宣稱其研究有了重要的科學發現,B的研究無法將其重複發現而宣稱A的研究有問題和錯誤,A則反過來指控B沒有把研究做好、研究者的技能不夠好……。就SSK的觀點而言,這種爭議並沒有甚麼獨立的科學方法或科學判準來判斷誰是誰非,爭議的勝敗最後取決於由該研究領域科學家所構成的「核心群組」(core sets)在爭論與協商後所達成的結論。 SSK側重研究科學爭議,認為常態科學很像傳統科學哲學的描述,彷彿就是按照方法步驟進行的活動,柯林斯稱此為「演算法式的」科學模型(algorithmical model); 只有在激烈的爭議中,尤其是

勢均力敵的科學家彼此攻防的過程中,才會揭露出對立雙方原本隱而不顯的不同立場、預設、思路、技能乃至利益——這是對科學知識進行社會學分析的絕佳時機。   SSK這種強烈的社會學主張,毫無意外地會引起許多批評。其中最常見就是認為這些社會學家認為科學不過是社會利益建構的產物,其所從事的是帶有激進政治傾向的科學批判,甚至是種反科學的「後現代」文化運動。然而,仔細閱讀SSK著作就會發現實情正好相反,這些社會學者當中有不少在大學時代原本攻讀自然科學,其研究旨趣往往和這樣的訓練背景有密切關係。筆者當年在倫敦大學攻讀醫學史,本中心在九五年邀請了柯林斯與布洛爾(David Bloor)對談。過程中可以看出這兩

位學者對彼此有很大的敬意,但也有些不同意見。演講一開場,柯林斯就表明學界有些人認為他反科學,但事實恰好相反,他認為科學是我們現有最好的知識探求方式,必須珍惜保護。 此外,他強調就如同物理學家用物理學概念來解釋物理現象、生物學家用生物學概念來解釋生命現象,研究科學知識的社會學家也是使用社會制度等概念來解釋科學家的作為。 換言之,SSK認為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可以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加以分析探討。你可以不同意SSK學者對科學知識性質的看法,或是不認同他們的社會學研究主張,以及對社會學的科學地位的看法,但說SSK「反科學」是很不公允的。   「科倫」(The Golem)系列叢書可以說是柯林斯與聘

區對於普及SSK的努力,之前兩本書《科倫: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不羈的科倫: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分別處理科學與技術。 這三本書主要取科學史與社會學等領域,大多是改寫其他學者的個案研究成果,但以作者的觀點重新加以詮釋。比起當代物理學等學科,對一般讀者而言,醫學知識應該親近多了;然而柯林斯與聘區卻表明在這三本書中,《科倫醫師》是最難寫的,這兩位合作超過二十多年的學者甚至自承,在寫作這本書第八章時出現嚴重的歧見,幾乎導致此書無法完成。這樣的困難或許不是來自於醫學知識的困難艱深,而是來自於醫學知識的切身對人人皆然,連分析知識的社會學家也不例外。若說科學爭議會凸顯出科學家深藏而執著的立場與預設,那

麼為自己或親人進行困難的醫療決定時,往往也會透露出個人最深刻的價值與信念。   兩位作者在討論聘區一家為女兒接種疫苗所做決定時所出現的分歧,或許也可從他們近年的不同研究方向看到線索。柯林斯除了繼續他近三十年來對重力波研究的社會學探討,也進一步對專家技能做進一步的研究。他和另一位社會學者伊凡斯提出所謂「第三波」(Third Wave)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說法,主張分梳不同的專家技能及其在民主社會中有應有的角色,其中本書一再提及「貢獻型專家技能」與「互動型專家技能」這兩個範疇:前者是從事研究的核心群組成員的技能,它們能對研究議題直接做出實質的貢獻;後者則關心特定科學研究領域,不只花費大量時間研讀相

關文獻、學習知識內容,且和該領域科學家有密切的溝通與互動,而能間接地幫助前者看到某些研究盲點、協助調解爭議乃至幫助貢獻行專家做出更好的研究。本書所討論的愛滋病社運人士就屬此一範疇。 柯林斯認為科學在當代社會中之所以不同於其他領域、之所以特別重要,乃是因為科學家這個團體經由長期訓練、互動與研究實作所得來的專家技能,以及他們對於知識的態度與秉持的道德(而不是因為他們遵循某種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柯林斯認為西方社會目前有著一股「人人都可以是專家」的風氣,許多外行人自認為可以對科學該如何進行以及科學知識的對錯發表看法,他對此很不以為然。他強調科學在現代西方民主社會應該享有崇高的地位,科學應該是常民

思考與行動的模範,而非讓政治勢力或外行人的意見隨意影響科學研究。他強調科學的特殊地位是關乎民主社會存續的重大之事;然而這不是要回到一九六○年代之前那種由上而下的科學主義立場,而是要慎思明辨各種不同專家技能及其限制,讓其能發揮正面的作用。柯林斯對專家技能的分析與強調,同時也是對科學專家與科學本身的捍衛與辯護。   另一方面,聘區從事科技社會學的研究,年輕時喜愛搖滾樂的他與人合寫了一本研究搖滾樂器電子合成器的專書, 並投入聲音研究(Sound Studies);此外他的研究越來越強調科技使用者所扮演的角色。 在各自的研究中,柯林斯主張要保障科學專家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聘區則強調科技使用者的重要

性。將這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關連到他們在第八章的不同看法,不只饒富興味,也引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議題。熟悉STS這門學科的讀者大多知道,SSK常又被歸類成兩派,最初任教在英國巴斯大學(Bath University)的柯林斯以及在該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的聘區等人,常被稱為巴斯學派。另一派則是台灣較熟悉的以愛丁堡大學為中心、提出著名的強綱領(strong programme)的愛丁堡學派(Edinburgh School)。 這兩派在研究取向與理論主張上都大同小異,但其中一個相當顯著的差別在於,愛丁堡學派成員經常訴諸階級、政治立場等「巨觀」的社會因素,來解釋科學爭論雙方的不同主張,例如史蒂文・謝平(S

teven Shapin)與賽門・夏佛(Simon Schaffer)的名著《利維坦與空氣泵浦》(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將霍布斯與波以耳等人的爭論,連結到內戰後對於英國政治秩序、教會與自然哲學之間關係的不同看法與願景;謝平的《真理社會史》則將實驗哲學所涉及到的信任問題連結到十七世紀英國的紳士(gentlemen)文化;麥坎濟(Donald A. MacKenzie)對十九世紀英國統計學的研究,探討其與中產階級專業人士興起的關係。 相對地,巴斯學派分析的尺度則較小,往往聚焦於核心群組以及實驗室的實作,因此其研究有時也被稱為科學的微觀社會學(micro-sociol

ogy)。兩位作者開宗明義就表示這本書只探討醫學的知識問題,對於醫學議題的社會研究常討論到的健康產業與大藥廠的利益等問題,過去已有許多研究,因此本書不予處理。愛丁堡學派與巴斯學派的兩種不同取向,各有其優缺點,前者在社會利益與科學主張之間所做的連結常受到質疑,後者往往能夠進行非常細緻深入的分析;然而,在討論到個人醫療決策的問題時,幾乎必然會觸及到信任的問題,而分析醫療的信任問題則似乎難以不觸及相對巨觀的利益問題。   後記:這本書翻譯過程獲得林昱辰小姐、曾令儀小姐、蔡宛蓉小姐、楊文喬先生寶貴的協助,使得我的工作進行順利很多。我曾在陽明大學和中研院合作之「巨人的肩膀」課程採用此書做為教材,參與

此一課程的助教與同學在討論中提出的意見,讓我獲益不少。左岸編輯林巧玲小姐和我推敲此書的中文譯名許久,也一如往常對於譯文提出許多有用的建議。謹在此向致上誠摯的謝忱。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導論:醫學既是科學,也是救助每個人都會生病,每個人都會死亡。如果醫學完美的話,那麼病痛會更少, 死亡方式的選擇應該會更多。即便醫學無法逆轉老化的過程,也應該能夠預防疾病和傷害所帶來的夭折。然而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好;宏觀來看,醫學沒有帶來太大的改變。關於人口健康的研究顯示,我們所熟悉的醫學對於增加人口平均壽命的貢獻很少,相較之下,飲食、衛生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則大多了。因此就延長人類這個

物種的壽命而言,醫學能做的很有限。如果醫學如此不可靠,那後果是什麼?我們又該怎麼辦?這既是個抽象的問題,也是個直接而急迫的問題。我們應該花多少納稅人的錢在醫學研究上面?我們是否該繼續捐款給防治癌症的慈善組織?同樣的錢用在改善開發中國家的衛生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那麼在器官移植用那麼多錢還有道理嗎?這些都是大問題。「小」問題是:對於那正在傷害我或是殺死我的疾病或傷害,我該怎麼辦呢?現在的疫苗接種是否會對我的小孩造成健康風險?在宣稱唯一能治好我的各式各樣療法當中,我該選擇哪一種?我的症狀是「身心症」或是「真正的疾病」所引起的呢?當你必須自問這類問題時,「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為了不要混淆小問題和大

問題,我們必須謹記,醫學不是一回事而是兩回事:就像其他的科學一樣,醫學也是種科學,但是它也是救助的來源,在受苦的時候它是紓解與幫助的來源。醫學的這兩面經常發生衝突。這種衝突的一面是迫切性:醫學的科學面追求的是正確,不管這得花多少時間;但醫學的救助面必須在當下提供答案。相關的另一面是「受苦的單位」:雖然醫學的科學面為整體人口的壽命延長貢獻很少,但是當我們個人受苦尋求救助時,醫學所能做的卻意義重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的不是長遠的醫學科學,而是短期的解決辦法,或者至少給我們希望。也許長遠之後我們的醫學科學所達成的知識,會能夠同時回答大問題與小問題。我們在第一章會解釋這一點,在結論也會再加以討論

;但目前而言,大問題和小問題經常處於緊張關係,兩者在各自的脈絡中各有其道理。

開發使用電子病歷尋找藥物導致肝傷害個案演算法

為了解決雙盲試驗優缺點的問題,作者凃育新 這樣論述:

目的:尋找藥物導致肝傷害個案有相當的困難度,在BC型肝炎盛行的地區,許多肝功能異常個案常會被判為BC肝炎或肝硬化導致。目前臨床藥物學會與肝臟專科醫學會都建議要以RUCAM因果關係判斷評估量表(7個面向24問題)來評估個案是否是藥物導致肝傷害。本研究目的是要評估在醫院電子病歷搜尋平台建立RUCAM查詢式演算法尋找疑似藥物導致肝傷害個案的績效。  方法:本研究資料來源為南部一家醫療體系(含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各一)2017至2019年住院病患肝功能異常(丙胺酸轉胺超過正常值五倍或鹼性磷酯酶正常值兩倍)事件8155筆,隨機抽樣200筆,以臨床藥師人工翻閱病歷為金字標準,評估查詢式演算法的績

效。遇到給分不一致者,進一步瞭解造成原因。  結果:在200筆雙盲分析中,查詢式演算法給分5分(極可能)16筆;金字標準給分5分15筆。資訊演算法有16筆給3分,但是金字標準給2分,造成偽陽性。主要原因是第五面向「是否有其他非藥物導致肝傷害原因」要檢視的細項較多,查詢式演算法只有使用到結構式數據(譬如國際疾病分類編碼與數值型檢驗結果),沒有檢視影像(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的文字報告,因此造成錯誤給分。  結論:本研究開發的查詢式演算法只使用結構式資料進行24個細項問題逐一判斷給分,沒有用到半結構式資料文字分析較高階程式語法。這個特色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使用簡單語法,所以外推應用價值較高,沒有資訊

工程師的醫院也可以複製此做法,也不需要再安裝一些程式軟體。缺點就是有一些遺漏判斷造成偽陽性,必須要再翻閱影像文字報告確認,稍微增加一些人力與時間。權衡優缺點,本查詢式演算法還是優點大於缺點,比原本人工找尋個案節省大量人力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