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第戰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諾曼第戰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海明威寫的 世界文學藏1:老人與海 和考李留斯雷恩的 雷恩二戰經典三部曲套書(最長的一日+奪橋遺恨+最後一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諾曼第戰役(D-DAY) - WAR DOG也說明:這場戰役在1944年6月6日展開,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近300萬盟軍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後在法國諾曼第海灘地區登陸。在諾曼第戰役中作戰的盟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韋伯 和燎原出版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黃超興的 我國海軍陸戰隊的角色與定位再省思 (2020),提出諾曼第戰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軍事轉型、變革、戰略、角色、定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張登及、張國城所指導 王振宇的 後冷戰時期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 (2018),提出因為有 東亞、海權、海軍戰略、大國政治的重點而找出了 諾曼第戰役的解答。

最後網站諾曼第登陸則補充:諾曼第 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常重要的一次戰役,因為歐洲大陸大部分均為德軍佔領,盟軍從海上來,要反攻就必需能成功的登陸,所以諾曼第登陸之役也可說是一次造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諾曼第戰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文學藏1:老人與海

為了解決諾曼第戰役的問題,作者海明威 這樣論述:

  一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八十四天皆一無所獲,而第八十五天出現一條巨大馬林魚與之展開生死搏鬥。歷經兩天兩夜的對決後,老人終於刺死馬林魚,然而鯊魚卻接踵而至,老人因此陷入另一波混戰。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美國藝術文學院小說金質獎章   ★本書榮獲普立茲小說獎及諾貝爾文學獎   ★本書為美國文豪海明威的巔峰之作  

諾曼第戰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奪橋遺恨:市場花園作戰的雄心與悲劇」介紹
  
訪問主編:查理
    
內容簡介:
諾曼第戰役之後的趁勝追擊
波瀾壯闊開場,人人雄心壯志、迫不及待
樂觀與謹慎過了頭,使得最後以悲劇收場,盟軍損兵折將
後世以「奪橋遺恨」永誌此役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報告長官,我們可能打得有點太遠了。」
  布朗寧中將,盟軍第一空降軍團副司令
 
  英國第一空降師在安恆的堅守,至今仍是二次大戰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考李留斯雷恩
 
  諾曼第登陸讓不可一世的納粹第三帝國驚慌了!歐洲東西兩線急速往德國本土後撤,納粹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巴黎的解放、比利時的光復,「第三帝國的敗亡只是時間問題」,至少當時的人們都這麼想。尤其是喜歡跳舞的荷蘭民眾更是暗地裡歡慶鼓舞,偷偷買了代表荷蘭的橘色旗幟,準備迎接盟軍入城。然而,引頸企盼卻不見王師出現,反抗軍跟老百姓都著急了起來,怎麼回事了嗎?
 
  盟軍進攻速度太快,戰線一下子拉得太長,從諾曼第灘頭一直拉過來比利時的補給線,開始讓後勤補給作業顯得吃力,攻勢不得不停歇了。盟軍必須打開一個更接近戰線的深水港,同時還要擬定新的作戰計畫,務必讓納粹德國「一槍斃命」。盟軍打算利用這個機會,把在諾曼第作戰中成功施展的空降作戰,再次在這裡運用。
 
  這是一場規模前所未有,將來也不會再見識到的最大規模空降作戰行動。一場動用5000多架各型飛機以及2500架滑翔機在內的戰役,真的可以把德軍給趕回老家?盟軍就可以渡過德國的護國神川――萊茵河,直指第三帝國的核心――柏林?
 
  這時,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交給我!」一場結合地面裝甲與空降部隊的龐大行動就此誕生。人們僅花了八天的時間準備「市場花園作戰」,徵集全歐洲可用的物資與戰力。美國著名的82和101空降師將以同盟協力的方式,支援這場註定要在歷史上留名的戰役。而最吃重的角色落在錯過諾曼第、功名同樣顯赫的英軍「紅魔鬼」第一空降師身上。
 
  約4萬名空降部隊負責佔領5座貫穿從恩荷芬、松村、格拉福、奈美根,一直到最終目標安恆的關鍵橋樑。一旦得手,裝甲部隊快速衝向萊茵河畔,盟軍將直指德國工業重鎮魯爾區。「聖誕節之前戰爭就可以結束」的想法隨之不脛而走。人們躍躍欲試,普遍認為德軍中只剩下「老人與小孩」,不足畏懼,卻將走入德軍裝甲部隊的虎口而不自知。
 
  面對要快速恢復攻勢的壓力,盟軍各方都有未盡完善的安排與舉措,最後都造成失敗的因素。情報的誤判、無線電裝備的缺陷、空降場的選擇,不採納在地荷蘭人的情報,再加上天氣等問題層出不窮。縱然如此,「市場花園」卻匪夷所思地成了蒙哥馬利口中「90%達成率」的作戰行動。第一空降師為此付出了幾近全滅的8000人傷亡、失蹤與俘虜的代價。怎麼會這樣呢?
 
  《奪橋遺恨》敘述了盟軍在1944年9月的重大挫敗,他們想站在德國最後一道屏障——萊茵河前,對著希特勒咒罵的願望可能還要再等一等了。
 
作者簡介: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
  著名戰地記者、新聞從業人員、編輯和作家。1920年6月5日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市。20歲那年來到倫敦擔任文員,但他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因此於1941年加入路透社,進而在1943年成為《每日電訊報》的戰地記者,負責採訪第8航空軍及第9航空軍的新聞。
 
  他曾隨轟炸機隊深入德國上空參與過14次轟炸任務。D日當天,他先是從天空見證了盟軍對歐洲大陸的反攻。返航落地之後,再轉搭快速船艇橫跨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前往還在激戰的諾曼第灘頭進行最直接的現場採訪。這一天他剛滿24歲加1天。隨後他跟隨盟軍尖兵——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橫掃法國、跨過萊茵河挺進德國,直至納粹投降為止。歐洲戰事結束後,他又奔赴太平洋戰場前線採訪,並且開設《每日電訊報》在日本戰後的第一個辦事處。1946年轉戰耶路撒冷,擔任報社的中東區採訪主任。
 
  1947年移居美國,從此以北美為家。雷恩輾轉於《時代》、《新聞週刊》、《柯利爾》等媒體。「二戰經典三部曲」的出版使他享譽全球。《最長的一日》深獲肯定,也換來雷恩在著名文學雜誌《讀者文摘》的固定任職。
 
  雷恩一生得獎無數,深獲各界肯定。然而他最希望獲得的普立茲獎卻與他無緣。
 
  1970年被診斷出患了癌症,但他依然正面應對,正如同他在戰場上採訪一樣,並且把生命剩餘時間都用在完成他的最後著作《奪橋遺恨》。
 
  雷恩於1974年11月25日辭世,享年54歲。為紀念他在新聞和歷史寫作方面的傑出貢獻,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Overseas Press Club America,OPC)於1957年創設了「考李留斯雷恩新聞獎」,至今依然以頒發此獎項,表揚在國際議題上有傑出表現的非虛構寫作作者。
   
  
出版社粉絲頁: 燎原出版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我國海軍陸戰隊的角色與定位再省思

為了解決諾曼第戰役的問題,作者黃超興 這樣論述:

一直以來海軍陸戰隊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中是強悍且具侵略性的,也因為陸戰隊主要遂行的作戰任務是兩棲登陸作戰,所以被定位為攻勢作戰的部隊。但由於我國1993-1994年的國防報告書,已將建軍構想由攻守一體的作為,改為守勢防衛的指導,導致國人開始對陸戰隊存在的必要性與價值 產生質疑。因此,透過對美、日、中海軍陸戰隊變革內涵的探討,發現各國在評估執行任務的部隊編組和運作機制時,都會從環境與威脅出發檢討符合國家利益的國防,進而籌建相應的單位、武器、裝備與編組,再由統一的指揮作戰機制掌握運用 。最後提出在重層嚇阻指導下,海軍陸戰隊任務應該與海軍的任務相結合,接下以陸制海的作戰任務,及建構具備海上兵力投射

能力,且可立即出動作戰的艦隊陸戰旅與機械化陸戰旅,並增強其特種作戰能力,共同擔負起海上作戰、 搜救、反封鎖及本、外離島規復與作戰威懾的角色。

雷恩二戰經典三部曲套書(最長的一日+奪橋遺恨+最後一役)

為了解決諾曼第戰役的問題,作者考李留斯雷恩 這樣論述: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能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考李留斯雷恩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熱愛戰史閱讀名人聯名推薦 郭重興/郭力升/傅鏡暉/黃竣民     各大權威媒體評選的「最佳非虛構戰爭圖書」和「最佳非虛構二戰著作」。全球歷經50年暢銷不衰,以近30種語言出版,銷售累計超過2000萬冊,經過時間檢驗的權威經典著作。作者親自訪問近千人,並且翻查供詞、訪問、信件、日記、作戰日誌以及各級作戰史,方才撰寫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戰史經典之作,並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後世許多作家撰寫更多的相關作品,但考李留斯雷恩

所奠定的戰爭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使得「二戰經典三部曲」至今依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經典、無人能超越的暢銷著作。     「D日」不是軍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是一個普通士兵面對殘酷戰火   蛻變成勇士的故事   這是從此被人記得的「最長的一日」   同時也是決定世界命運的一日     納粹德國的鐵蹄已經踏遍整個歐洲長達三年之久,「大西洋長城」從荷蘭起至西班牙邊界全長2700公里,把納粹的統治和自由的歐洲與西方相隔開來。艾森豪帶領12國盟軍的16萬名士兵、1萬架飛機、5千艘海軍艦艇,已經在英倫三島蓄勢待發了很久。該是時候反攻回去了。1944年的6月,這支巨大的武力——自由世界的青年,以及自由世界

的資源——橫渡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去登陸法國諾曼第,準備好突破希特勒用拒馬、地雷、碉堡、火砲陣地精心打造的堅固防線。     諾曼第登陸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作戰,也是二戰重大轉捩點的關鍵時刻。《最長的一日》故事精彩、情節扣人心弦。從前線單兵的刻骨回憶:傘兵的驚險夜降、部隊的冒死登岸;到將領的領導統御:艾森豪的緊張到從容、隆美爾的輕鬆到緊繃,完整刻劃一場戰役不同面向的場面與環節。宛如小說情節的紀事文學,敘述個人在面對恐懼、無助的情境,如何克服、堅持,最後換得勝利與榮譽的故事。     諾曼第登陸開啟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重要一役,「大君主作戰」讓諾曼第這個日後成為歷史知名的海岸留下了勇者的足

跡。海灘上、空降場、天空中,到處都有驚險的故事上演。這些不為征服任何土地,不為任何野心而戰的年輕自由戰士,今日有者長眠於俯視灘頭的墓地,有者帶著感恩的心慢慢凋零。本書留下了他們不朽的歷史,75年過去了,當年的人事物依然存活於文字之間。     作者考李留斯雷恩經過兩年時間,在《讀者文摘》的協助之下,發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廣告宣傳,徵集1150人的書面考證,親自訪問超過172人,並且翻查供詞、訪問、信件、日記、作戰日誌以及團級作戰史,方才撰寫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戰史經典之作,並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後世許多作家撰寫更多的相關作品,但考李留斯雷恩所奠定的戰爭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使得

本書至今依然是諾曼第登陸最經典、無人能超越的暢銷著作。     諾曼第戰役之後的趁勝追擊   波瀾壯闊開場,人人雄心壯志、迫不及待   樂觀與謹慎過了頭,使得最後以悲劇收場,盟軍損兵折將   後世以「奪橋遺恨」永誌此役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報告長官,我們可能打得有點太遠了。」   布朗寧中將,盟軍第一空降軍團副司令     英國第一空降師在安恆的堅守,至今仍是二次大戰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考李留斯雷恩     諾曼第登陸讓不可一世的納粹第三帝國驚慌了!歐洲東西兩線急速往德國本土後撤,納粹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巴

黎的解放、比利時的光復,「第三帝國的敗亡只是時間問題」,至少當時的人們都這麼想。尤其是喜歡跳舞的荷蘭民眾更是暗地裡歡慶鼓舞,偷偷買了代表荷蘭的橘色旗幟,準備迎接盟軍入城。然而,引頸企盼卻不見王師出現,反抗軍跟老百姓都著急了起來,怎麼回事了嗎?     盟軍進攻速度太快,戰線一下子拉得太長,從諾曼第灘頭一直拉過來比利時的補給線,開始讓後勤補給作業顯得吃力,攻勢不得不停歇了。盟軍必須打開一個更接近戰線的深水港,同時還要擬定新的作戰計畫,務必讓納粹德國「一槍斃命」。盟軍打算利用這個機會,把在諾曼第作戰中成功施展的空降作戰,再次在這裡運用。     這是一場規模前所未有,將來也不會再見識到的最大規模空

降作戰行動。一場動用5000多架各型飛機和2500架滑翔機的戰役,真的可以把德軍給趕回老家?盟軍就可以渡過德國的護國神川――萊茵河,直指第三帝國的核心――柏林?     這時,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交給我!」一場結合地面裝甲與空降部隊的龐大行動就此誕生。人們僅花了八天的時間準備「市場花園作戰」,徵集全歐洲可用的物資與戰力。美國著名的82和101空降師將以同盟協力的方式,支援這場註定要在歷史上留名的戰役。而最吃重的角色落在錯過諾曼第、功名同樣顯赫的英軍「紅魔鬼」第一空降師身上。     約4萬名空降部隊負責佔領5座貫穿從恩荷芬、松村、格拉福、奈美根,一直到最終目標安恆的關鍵橋樑。一旦得手,裝甲部

隊快速衝向萊茵河畔,盟軍將直指德國工業重鎮魯爾區。「聖誕節之前戰爭就可以結束」的想法隨之不脛而走。人們躍躍欲試,普遍認為德軍中只剩下「老人與小孩」,不足畏懼,卻將走入德軍裝甲部隊的虎口而不自知。     面對要快速恢復攻勢的壓力,盟軍各方都有未盡完善的安排與舉措,最後都造成失敗的因素。情報的誤判、無線電裝備的缺陷、空降場的選擇,不採納在地荷蘭人的情報,再加上天氣等問題層出不窮。縱然如此,「市場花園」卻匪夷所思地成了蒙哥馬利口中「90%達成率」的作戰行動。第一空降師為此付出了幾近全滅的8000人傷亡、失蹤與俘虜的代價。怎麼會這樣呢?     《奪橋遺恨》敘述了盟軍在1944年9月的重大挫敗,他們

想站在德國最後一道屏障——萊茵河前,對著希特勒咒罵的願望可能還要再等一等了。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役   希特勒與他的第三帝國正要走向滅亡   盟國這時已經開始上演分贓的戲碼   冷戰的雛型開始形成   雖然戰爭即將結束,受害的永遠都是人民     柏林人在市區轟炸後的斷垣殘壁中等待,嚇呆到動彈不得,固守著目前所有的唯一手段──求生存的手段。吃的比愛情更重要,藏起來比戰鬥更有尊嚴,在軍事上,挺下去遠比打勝仗更正確。     重現「二戰經典三部曲」的磅礡氣勢   非虛構寫作大師不得錯過的經典傳世之作     第三帝國的最後日子開始倒數!放眼望去,東西兩線的戰火皆快速往首都——柏林挺

進。戰略轟炸使得希特勒一度感到驕傲的帝都變成斷垣殘壁,柏林開始在顫抖,戰火已經來到家園門前了。     帝都之中人們惴惴不安,每個人都有自己擔心的理由。平民百姓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潛藏了整個戰爭時期的猶太人擔心會洩漏行蹤,同盟國潛伏的間諜深怕蓋世太保找上門,老百姓害怕自己被徵召上前線去抵擋鋼鐵洪流。戰爭不再是新聞的內容,它已經成為柏林人生活的日常。     躲在總理府地堡的希特勒,開始胡亂指揮根本不存在的部隊。前線吃緊的消息永遠都會被他訓斥是部下貪生怕死的理由。歇斯底里的怒罵將領變成司空見慣的場景,可是這一切無助於挽救國家的命運。亡國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包括希特勒的生命也是如此。     

同盟國開始為戰後的佔領作政治準備。很難想像原本還有共同目標的盟友,已經分成兩個陣營,彼此都在為各自的未來勢力範圍開始你爭我奪。英美作為長年有共同利益的盟友,他們試圖掌握更多的主導性。覬覦歐洲許久的史達林不會放任戰後局勢在自己的掌握之外。兩大陣營的明爭暗鬥始於由誰先奪得柏林開始,冷戰的暗潮洶湧比起一般的認知開始得更早。東、西兩線競相攻向歐戰的最後戰利品,誰奪得了柏林,誰就能在歐陸呼風喚雨。真的是如此嗎?     考李留斯雷恩在冷戰的高峰期來到柏林,他遊走在東、西方兩大陣營,挖掘出當時還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一役》是「二戰經典三部曲」中最為高潮迭起的一部作品,最能凸顯作者整理與分析資料之高明,是非

虛構寫作的經典代表巨作。寫作當時還處於風雨飄搖的柏林,如今讀起來,依然令人不勝唏噓,深感造化弄人。   套書特色     1. 作者親臨戰場採訪,並且整理超過千人的歷史見證所完成的作品   2. 融入文學元素的新聞寫作方式,讀者仿如親臨現場般閱讀歷史   3. 奠定戰爭歷史非虛構寫作的典範,是人人皆可輕鬆閱讀的佳作   熱愛戰史閱讀名人聯名推薦     郭重興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郭力升  前陸軍指參學院少將院長   傅鏡暉  戰史專家及美食部落客   黃竣民  「James的軍事寰宇」粉專主編    各界好評     全球歷經50年暢銷不衰,以近30種語言出版,銷售累計超過2000

萬冊,經過時間檢驗的權威經典著作。   各大權威媒體評選的「最佳非虛構戰爭圖書」和「最佳非虛構二戰著作」。   CNN、《時代》、《生活》、《衛報》、《觀察家》、《紐約時報》等近100家全球媒體一致讚譽推薦。     「諾曼第登陸注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開始。」——考李留斯雷恩     確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沒有其他的戰役能有這麼精彩的記錄,這是一本迷人的書!——《大西洋月刊》     我以參與此役之身,再度歷經了那一次的空降作戰,而且知道了以前所不曉得的許多事情。——華特克朗凱特,美國知名媒體人     據我所知沒有其他敘述二戰的作品,在針對人類勇氣的方面,能夠做到像《奪橋遺恨》如此動

人、讚嘆與真實。——詹姆士‧蓋文准將,82空降師師長     考李留斯雷恩最後、最大、也最好的一本書。——黃文範,譯者     雷恩「二戰經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繼《最長的一日》、《奪橋遺恨》之後,《最後一役》筆力千鈞、引人入勝。——《伯明罕郵報》

後冷戰時期中日海軍戰略與發展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

為了解決諾曼第戰役的問題,作者王振宇 這樣論述:

冷戰結束後,東亞地區便成為國際政治熱點。區域內的海軍發展引起了諸多觀察家的注意,特別是解放軍海軍在後冷戰時代的擴張是當前東亞海軍議題的焦點。儘管海上自衛隊在後冷戰時期並未顯著擴大其數量與質量,惟近年日本的行動顯示其意欲擺脫戰後制度的束縛。根據歷史,海權競逐經常導致戰爭──特別是大國戰爭。更重要的是,中國與日本曾在過去兩百餘年內爆發兩次大戰。因此,研究中日兩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海軍戰略與發展對於評估未來東亞之局勢是重要的。本文以現實主義作為理論架構,並使用歷史研究法、文件研究法、內容分析法以及比較法,以便釐清中國與日本雙方的國家利益與海軍戰略,並評估目前雙方的海軍能確保其國家利益之程度。研究發現,

中國的海軍戰略呈現攻勢傾向,符合修正主義國家之特徵;日本的海軍戰略則為守勢傾向,符合維持現狀國家之特徵。由於區域內各國的軍事現代化以及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存在,高昂的衝突成本制約了解放軍海軍達成戰略目標的成功率。是故,在可預見的未來,東亞地區爆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不高。並且,由於中國尚未能達成大部分的戰略目標,其將賡續進行海軍建設。且美國的東亞政策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故不能排除未來日本擴張海軍武力的可能性。此外,中國與日本的海軍發展將迫使區域內多數國家繼續海軍軍事現代化作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