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詞辯論準備程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言詞辯論準備程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明生寫的 民事訴訟之程序法理與確定判決之效力及救濟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民事訴訟法爭點整理程序之構造改革! 2020.5.15也說明:言詞辯論 期日或準備程序期日。」 民事訴訟法第270 條:「I 行合議審判之訴訟事件,法院於必要時以庭員一人為受命法官,使行. 準備程序。

中原大學 財經法律研究所 李崇僖所指導 芮嘉瑋的 從程序保障觀點論技術審查官制度之改革 (2010),提出言詞辯論準備程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財產法院、技術審查官、法院輔助人、程序保障、專利有效性自為認定、技術報告不公開、公開心證。

最後網站言詞辯論之準備 - 法律貼文懶人包則補充:民事訴訟法-編章節條文- 全國法規資料庫。 依前二條規定行書狀先行程序後,審判長或受命法官應速定言詞辯論期日或準備程序期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言詞辯論準備程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事訴訟之程序法理與確定判決之效力及救濟

為了解決言詞辯論準備程序的問題,作者劉明生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研究民事訴訟程序之基本法理與確定判決之效力及救濟。其探討民事訴訟重要之程序法理──處分權主義與法院闡明義務之關係,尤其關於聲明方面之法院闡明義務、訴訟標的理論相關之法院闡明義務與最低金額補充之法院闡明義務等問題。於書中尚研究修正辯論主義與協同主義,於德國與我國立法、實務與學說之爭論狀況,從保障當事人關於事實與證據提出之主導權、使當事人善盡自己責任、律師功能之發揮、法官非偏頗性要求之貫徹、訴訟促進之要求與聽審請求權保障等觀點,綜合比較、分析究以何項原則較適合作為民事財產訴訟事實與證據提出之重要原則。為使民事訴訟程序之進行更加充實化與集中化,本書尚就民事訴訟第一審程序充

實與集中原則之意涵與具體內容為新的建構,詳盡探討法院訴訟促進義務與當事人訴訟促進義務之內容、失權規定之要件及其解釋與適用,並提示透過保障當事人之聽審請求權、公正程序請求權與完整地履行其闡明義務,以使當事人之程序權獲得更充分保障之必要性,以及此等程序權保障與法院駁回遲延提出攻擊與防禦方法之關聯性。再者,為貫徹第一審程序終局解決當事人紛爭之理念,本書尚就訴訟上和解程序從事詳盡之研究,就德國新民事訴訟法之必要性和解程序與我國民事訴訟法訴訟上和解程序從事綜合之比較與分析,尤其探討法院進行和解程序之適當時點、法院討論義務之內容與和解方案應如適當提出等重要爭議問題。此外,尚分析共同訴訟之要件、效力及共同訴

訟之型態,尤其使區別共同訴訟型態之標準更加明確化,並就個別有爭議之共同訴訟型態從事分析。就民事訴訟上甚為重要之基本原則-當事人恆定原則,於書中亦作深入性之探討。尤其使該原則之目的更加明確化,說明在此原則之下,應如何立基於保障他造當事人利益之觀點解釋第三人之承當訴訟與主參加訴訟之要件。此外,尚探討既判力主觀效力範圍可擴張及於何等繼受人之重要爭議問題,尤其就權利繼受人、債權請求之訴訟系爭物之繼受人、物權請求之訴訟系爭物之惡意繼受人與物權請求之訴訟系爭物之善意繼受人是否受既判力擴張所及等問題為深入之分析。本書特別立基於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第三人之觀點,使輔助參加與共同訴訟輔助參加之差異性更加明確化,分

析於2003年我國民事訴訟法新增之第67條之1法院職權通知規定之目的、要件及其與同法第401條既判力主觀範圍擴張規定之因果推論關係,並從既判力、爭點效與參加效區辨之觀點,探討輔助參加、訴訟告知、法院職權通知之效力究係既判力、爭點效抑或參加效之重要爭議問題。另就訴訟參加方面聽審請求權侵害之確定判決後救濟方式而言,本書就我國2003年新增之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之立法目的、學說上之評價、其要件於學說上與實務上之解釋從事詳盡之研究,並從再審程序之法理、既判力與訴訟參加之效力與當事人恆定原則之法理等觀點,提出本書對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之淺見。本書尚就再審程序之目的、性質、類型與再審事由從事細緻化之分析,尤其

探討聽審請求權、公正程序請求權等程序權受侵害於確定裁判後之適當救濟方式。

從程序保障觀點論技術審查官制度之改革

為了解決言詞辯論準備程序的問題,作者芮嘉瑋 這樣論述:

在全球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浪潮下,我國亦設立了智慧財產法院(智財法院),並在2008年7月1日正式開始運作,期望能達到智慧財產案件審判的效率化與專業化,以徹底解決以往之訴訟延宕及法官專業性不足的問題。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參考各國法制後設置技術審查官,於審理法上之定位係法院輔助人的角色,即對於法官專業性不足的問題予以輔助,立意甚佳。然而技術審查官制度如何運作,實具有極大之挑戰性與想像空間,亦為關注智慧財產訴訟發展之實務界所重視。本研究從程序保障觀點檢視智財法院成立以來技術審查官制度實務運作之爭議,舉凡其定位不明而有所謂影子法官之嫌、有限之人力佈署如何能夠處理無限技術領域的專利訴訟案件、迴避規定、專利

有效性之自為認定、技術報告不公開、對當事人為說明或發問、似取代各專業人才而未行必要之證據調查等問題,並且一併討論法官是否積極詢問當事人並適度公開心證對當事人訴訟權益產生的影響,進而對技術審查官制度所產生之積弊提出改革之可能,最後嘗試提出一些建議,作為本文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