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架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知識管理架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政學寫的 實務專題製作:企業研究方法的實踐(第六版)【含部分章節及附錄內容QR Code】 和的 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知識管理理論與實務(第5版) | 誠品線上也說明:知識管理 理論與實務(第5版):本書針對知識的認識、創造、蓄積、篩選作重點式的整合與介紹,分為「原理篇」、「大案例篇」兩大核心,引導讀者透過架構與理論的學習,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經營與管理學系科技管理碩士班 曹瓊文所指導 羅宇捷的 傳統製造業的人員留任-以南部中小企業為例 (2021),提出知識管理架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傳統製造中小企業、缺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EMBA華南專班 應國卿所指導 林名源的 消費性電子產品廠導入綠色供應鏈管理之個案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採購、綠能、節能、減排、碳中和的重點而找出了 知識管理架構的解答。

最後網站知識管理概觀 - Microsoft Learn則補充:使用範本快速建立知識文章,並在選取的範本中預先填入欄位。 範本還可協助知識管理員和作者維持品牌、語言與結構的一致性。 其他資訊:建立知識文章範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知識管理架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務專題製作:企業研究方法的實踐(第六版)【含部分章節及附錄內容QR Code】

為了解決知識管理架構的問題,作者楊政學 這樣論述:

  本書將實務專題製作的流程步驟,依序以個別單章的內容來詳述,希望提供讀者清晰且有系統的思惟模式,並進一步對實務專題製作有系統性的瞭解。   書中在第一章淺談實務專題製作之後,第二章起即為學生執行實務專題製作或企業研究方法報告的流程步驟。除可供「實務專題製作」、「企業研究方法」或「研究方法」等課程的講授外,同時可供學生執行實務專題製作時的流程手冊,並作為輔助教師指導專題學生的參考手冊,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全書分為15章,第一章淺談實務專題製作,為讀者建立概念,做為學習實務專題製作的基底;第二、三章分別是主題確認、擬訂計畫書,引導讀者進行研習的規劃;第四章到第七章依

序為規劃研究設計、選擇研究方法、如何蒐集資料、如何正確抽樣,帶領讀者認識製作一個專題所需的環節與步驟;第八章到第十一章則闡述個案研討的編輯、分析與研討架構、個案分析工具、模式設計與應用、操作架構與信效度等完成專題製作所需的架構與工具。第十二章到十四章分別是旅館業、量販業與觀光業的實務個案專題及分析,提供讀者完整實務專題製作的範例。   全書架構所呈現的教材份量,適合單一學期課程,乃至整個學年教學之選用,不至於讓授課教師與修課學生,感到有教材過多的壓力。每一章節在內文頁空白處,編排有重要名詞與重點摘錄的提示方框,以增加教學引導與閱讀學習的效果。各章節末尾,更是列有本章重點摘錄,用以整理該章的學

習重點。此外,各章末也列有測驗題庫、問題與討論,以期加深學生課堂的學習成效,並提供教師課堂討論及自學讀者思維整合的參考。本書此次改版新增是非題及選擇題,並附上解答   為了避免篇幅過鉅,書中僅印出第十四章觀光業個案,第十二、十三兩章則以PDF檔收錄於雲端空間,讀者只要掃瞄QR code,便可下載內文,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同時教師可依課程進行情況選擇是否講授,對讀者而言則是更為完整的研讀。最後,第十五章則引導讀者如何撰寫及發表研究報告。   本書自2004年初版發行以來,受到許多學校任課教師採用為課程指定教科書,作者亦廣納各方意見並依最新資訊,屢以修訂改版。第六版除依最新資訊及個案修訂更新之外

,各章增加了是非題及選擇題,並附上解答,可供授課教師出題考試參考,也可供讀者自行驗收學習成效。此外將原先以隨書光碟提供的第12、13兩章內容以及參考文獻、索引、附錄等改放在雲端空間,提供讀者掃瞄QR code下載閱讀,不必拿著光碟找光碟機讀取。  

知識管理架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史丹福大學知識分享: 做生意的九大元素 - 《Business Model Canvas 商業摸式圖》

如何定立及優化你的 Business Model Canvas 商業摸式圖?

做生意,你要認識你嘅 Business Model Canvas 商業模式圖,有九格。

肺炎第四波開始有減退嘅跡象, 等佢過咗之後,一連幾場星期六,我會在 Paragon Co-work Space 搞下做生意分享早餐會,大家交個朋友???? 互相俾下意見睇下盤生意有乜可以做好啲。

地點是觀塘 Paragon Co-Work Space。約3小時。

對象: 管理層/生意經營者/創業者,每場限4位。

有興趣參加的話,請 whatsapp 你的名片給 Suki (我助手) 5566 1335。肺炎第四尾聲後,她會再聯絡你。

免費 (我不是靠這行搵食?)。我請食早餐 ? Be friends ..... 多謝! 李根興 Edwin

www.edwinlee.com.hk
www.paragonasia.hk,
https://www.facebook.com/paragoninasia/

#paragonasia #做生意的九大元素

全文內容:

做生意,你要認識你嘅 Business Model Canvas 商業模式圖,有九格, 逐個逐個同你講。

肺炎第四波開始有減退嘅跡象, 等佢過咗之後,一連幾場星期六,我會在 Paragon Co-work Space 搞下做生意分享早餐會, 其中一場會講 Business Model Canvas,人少少,4位,大家交個朋友。講下你盤生意點善用 Business Model Canvas 嘅九格。

我2016及17, 連續兩年代表Cyberport 帶團去 Stanford Business School 有個創業 bootcamp ,教授 Baba Shiv and Sarah Soule 話創業做生意,你要了解自己嘅 Business Model Canvas.

(1) Value Propositions 價值主張

做生意,你先要知道你幫到人啲乜? 你有乜樣好過人? 點解人哋要揀你? 新啲? 快啲? 平啲? 靚啲? 型啲? Why you?

我做商舖基金,就係幫人哋用少啲嘅資金, 分散風險, 買舖唔使煩,提升回報。

Paragon Co-Work Space 就希望係東九龍集中火力,以幾個center 發揮協同效,提供畀創業者最優越嘅營商空間。

記住,想租 Co-Work Space 可聯絡 Samuel Szeto Tel: (+852) 6215 0550
www.paragonasia.hk,[email protected]

你呢? 你嘅 Value Propositions 價值主張係乜呢?

(2) Key Activities 關鍵活動

要帶出以上嘅價值主張,你每日應該做緊啲乜? 生產? 研究? 客戶服務? 解決問題? 建立平台聯繫客戶, 由佢哋自己交易? Whatever...

記住喎,你做嘅嘢,應該係帶到價值主張 key value preposition 畀你嘅客人。而唔係講一套做另一套, 花咗啲時間係無聊,人客都唔care嘅活動上。

Now you know why 我日日拍商舖片,已經拍咗二千幾條, 因為我最重要就係日日要睇舖。

(3) Customer Segment 目標客群

邊個係你班客呢? 大眾市場? Niche market? 男人/女人/成年人/學生哥?

個個都可以係你嘅客,but who is your primary customer? who is your most important customer? 主要及最重要客戶? 你要搞得好清楚,when in conflict,邊個利益行先?

我成日都話如果你係揸住港幣八百萬以上流動資產(非物業),能夠投資最少三百萬以上喺商舖基金,你就係我 primary customer 你嘅利益行先。

你盤生意呢? Who are your customers? Who is your primary and most important customer?

(4) Channels 通路

你點樣搵到、掂到你班客呢? 班客又點識你、點搵你、點俾錢到你呢? 分五個階段: (1) 認知 Awareness (佢先要識你),(2) 評估 Evaluation (再諗過計過), (3) 購買 Purchase (俾錢), (4)傳遞 Delivery (你提供產品或服務),(5) 最後,售後服務 Aftersale Service,希望滿意回頭再幫襯。

你盤生意嘅掂到個客嘅Channel 係乜呢?

(5) Customer Relationships 客戶關係。

你點樣同你個客戶保持關係呢? One-on-One? 或 ATM 咁, 機械式,用電腦? 建立個客戶 Community 社群 , 或者大家一齊俾 idea 共同創造 co-creation?

好似我咁,做咗我嘅商舖投資者,全部都會同我one-on-one有個whatsapp group,任何問題,我都即時回答。任何商舖最新發展, 內幕消息,同埋我哋買咗乜舖沽咗乜舖,我都會即時同佢溝通。 唔單止舖,佢哋好多個人投資同生意,得嘅話我都會提供我嘅意見及幫助。 佢畀得錢我使,我梗係第一時間幫佢。 Paragon co-work space 老闆都係我投資者之一, 佢幫我,我幫佢,當然我都想幫佢宣傳下Paragon Co-Work Space ?

你同你班客嘅關係又係乜呢? 會唔會幫襯咗你,其實你都唔知佢係邊個,大家根本冇溝通過呢?

(6) Key Partners 關鍵合作夥伴

你點叻都好,你自己做唔曬所有嘢。 你日常要同邊個多合作,改善關係,先能夠做到更好呢? 有效同供應商夾得好啲,生意會唔會易做好多?

我成日講笑咁講,我「真正」老闆其實係全港各大小地產經紀, 我日日都要擦佢哋鞋, 因為如果經紀唔畀荀盤我,我這行馬上唔駛做。Fit 馬都變跛馬。同經紀夾得好? Fit 馬變飛馬。

你呢? 你同 key partners 又夾成點?

(7) Key Resources 關鍵資源。

做你以上咁多樣嘢,你需要咩資源呢? 錢? 人? 知識? 廠房?

知道要乜,咁喺邊度搵呢? 點樣提高營運效率? 盡量用少啲資源,做多啲、做快啲呢?

如果我只是一個普通炒家, 大部分炒家都只係需要一個司機(揸佢周圍睇舖),一個秘書(安排日常工作雜務),一個會計(管理好盤帳,交少啲稅),3個人就搞惦,炒幾十億貨都係三個就夠。

但一商舖基金嘅話, 受證監會監管, Responsible Officers 持牌人起碼要有兩個,Compliance Officer 又加多個,再加財務/會計監管,再加 License Representatives 又要考牌,年年續牌, 成立基今日要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註冊, 律師/會計/基金行政費用一大堆,成本馬上大升。 咁你做生意就要自己計,值唔值得呢?

你呢? What are your key resources? 點搵? 無又點呢?

(8) Cost Structure 成本結構

你做生意嘅成本架構係乜呢? 你最貴嘅成本喺邊度? 大部係 Fixed Costs 固定成本? 或大部分係會隨着你嘅生意額上落 Variable Costs 呢 ?

老實說, 我公司同事們嘅老底(底薪)唔算高, 但佢哋嘅收入會隨著我哋嘅基金每季嘅表現 ,來分花紅。 因為我要班同事們及我哋嘅投資者大家利益一致。 基金賺錢,大家分多啲。基金蝕本,大家都無花紅。This is our cost structure! 你呢?

(9) 以上所有嘢都係支出,最後當然是收錢啦 - Revenue Stream 收益流。

你點收錢呢? 每件收? 每月收? 每次使用收?月費、年費? 版權費、 顧問費 、廣告費、利息、佣金? 係預繳、現金交收、或做完先收數? 會唔會有難尾? 送貨如送米,收數如乞米? 收入係唔係個個月都要有? 重複性購買? 或餐搵餐食餐餐清? 你係做緊農夫定獵人?

我自己嘅商舖基金會收首次認購費, 每個月會收管理費, 同埋間舖賣咗出街之後賺錢,會收表現分紅 performance fee. 賺就收,唔賺就唔收。 之前嗰兩項叫做「維皮」, 表現分紅先至係我哋嘅肥豬肉。你呢? 錢從邊道嚟,點嚟呢?

記住做以上12345678一啲都唔難, 免費嘅話,十萬個人搵你做。 最難嘅係第九,收錢。 但其實收錢都唔難。 你可以支出100蚊,收得廿蚊。蝕80蚊,咁你要繼續的話可能要不斷地「籌錢」, 吹水吹到以後個餅好大, 希望有投資者畀你錢繼續燒。咁下期你可能支出200蚊,收入80蚊, 感覺收入大升,但其實可能仲蝕多咗。 今時今日,好多初創企業就係咁。 收入係多咗,但蝕得更多。

無話對與錯,大有大做細有細做,做生意你可以專注「籌錢」,亦都可以專注「賺錢」。我選擇「先賺錢、再籌錢」,因為賺到嘅錢係自己嘅,籌錢嘅錢係欠人嘅, 感覺真係好唔同! 我自己做商舖基金,就係exactly 「先賺錢、再籌錢」, 如果憑我自己能力都未能夠賺錢,我邊有資格去籌錢,幫客人搵更多錢呢?

記住,最好嘅生意應該係收入多過支出, 而且多過好多,持續地多, 咁你就本事! I like this business.

有興趣以上九個做生意嘅元素,Business Model Canvas 的:
(1) Value Propositions 價值主張
(2) Key Activities 關鍵活動
(3) Customer Segment 目標客群
(4) Channels 通路
(5) Customer Relationships 客戶關係
(6) Key Partners 關鍵合作夥伴
(7) Key Resources 關鍵資源
(8) Cost Structure 成本結構
(9) Revenue Stream 收益流
肺炎第四波後嘅星期六,我一齊同你小組分享下, 度下你們生意點做好啲。有興趣 send 卡片畀 Suki, 喺 Paragon Co-Work Space 呢度見啦!

Business Model Canvas Download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0/Business_Model_Canvas.png

傳統製造業的人員留任-以南部中小企業為例

為了解決知識管理架構的問題,作者羅宇捷 這樣論述:

台灣在產業結構轉變與人口結構組成改變下,很多產業都有勞動力供需失衡的情形發生,尤其以傳統製造業更為嚴重,ManpowerGroup也在2020/2021年人才短缺研究調查報告中指出,伴隨著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地肆虐,創下15年來尋找合適人才難度比例新高。研究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台灣徵才較困難的前三名行業類別分別是物流人員、行銷業務以及傳統製造業技術人員。雖說大部分產業壟罩在大環境人力短缺情形下,但不乏有一些中小型傳統製造業可以利於克服缺工問題,排除人才招聘上的困難。 本研究意在探討多數傳統製造業和其他產業缺少勞動力的情形下,為何有些中小企業能克服缺工問題並留住員工?研究方法採用質性

研究的個案研究法和深度訪談法,並以資本額8000萬以下的中小型傳統製造業為研究對象,探討公司如何克服缺工問題,以及使用何種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本研究結果發現企業要克服缺工為(1)外勞加班配合度比本國籍勞工高,形成很重要的替代人力;(2)與包商和同業合作,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和急單問題;(3)企業給予薪資福利優於市場平均值,可以使招聘順利,解決人力不足問題;(4)打造舒適的工作環境;(5)營造良好的員工關係和讓員工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關鍵字:傳統製造中小企業、缺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

為了解決知識管理架構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風險文明,已經從技術,逐步擴大侵蝕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食安、行動與經濟,更逾越了人們道德的忍受度。   對此,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此書,企圖以生動的案例介紹臺灣持續操作、調整的審議式民主;從風險理論的角度,探討風險知識的價值、組織內部在進行的知識管理;同時,如何將風險知識轉化為創新及組織再造的資源及動力;或從臺灣實際發生的幾項重大污染及環境保護事件、高科技安全爭議事件的脈絡談審議式民主、資訊公開、或談社會運動脈絡、公民在地知識如何實際發揮影響力,並與政府官僚意見進行折衝及溝通的方式。   本書進而指出我國的治理典範應進行持

續修正調整及改造的必要性,在後常態科學時代,應重新在新興科技和社會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溝通、民主決策面的治理典範轉移。希冀能夠透過各種角度來為我國的風險治理模式帶來創新與改革參考。 作者簡介 王瑞庚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何明修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林子倫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范玫芳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張國暉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亮宇   荷蘭萊登大學區域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

學系博士候選人。 歐陽瑜   銘傳大學國際學院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程助理教授。 蔡宏政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主編簡介 周桂田   1992年臺大社會系畢業,1994年臺大社研所畢業,旋即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德國社會學思想巨擘Professor Ulrich Beck,歸國後致力於倡議、轉化與創造「風險社會」於臺灣及東亞社會的新理路。對近十年政府與民間高度對立不信任之「僵局風險治理」與學術斷裂社會關懷根基,認為需盡速轉轍,否則無法因應規模遠超過於二十世紀科技、經濟、環境、社會與倫理之鉅變。目前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並擔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導讀   近幾年來,臺灣社會出現許多風險爭議事件與環境正義的難題。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高科技發展與社會衝擊、全球化與全球風險在地化的影響下,臺灣在東亞的經濟發展脈絡,具有獨特的在地情境。除了延續過去糾結數十年的經濟與環保衝突之外,綿延至今日面臨的高科技發展伴隨而來的社會爭議及許多環境及科技風險,皆在高度科技不確定性的特質下,顯得政府治理典範缺乏創新。除了造成社會「信任」在科技發展過程逐步崩解之外,如何修補與調整今日的治理模式,亦造就了今日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   在本書中,集結多名學者的文章,除了以生動的案例介紹臺灣持續操作、調

整的審議式民主;並從風險理論的角度,探討風險知識的價值、組織內部在進行的知識管理;同時,如何將風險知識轉化為創新及組織再造的資源及動力;或從臺灣實際發生的幾項重大污染及環境保護事件、高科技安全爭議事件的脈絡談審議式民主、資訊公開、或談社會運動脈絡、公民在地知識如何實際發揮影響力,並與政府官僚意見進行折衝及溝通的方式。本書從社會科學脈絡出發,指出我國的治理典範應進行持續修正調整及改造的必要性,並提出風險溝通、民主決策在後常態科學時代,應重新在新科技和社會的基礎上面進行治理典範的轉移。   〈以知識創造治理跨界風險:辨識不知的知識資產〉這篇文章中,從知識作為資產的角度出發,探討風險知識對於組織的

價值。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各國領袖不論是政治或商業領域,對於跨界風險的管理,都是一項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傳統的風險管理多採取量化、化約主義分析模式,將風險視為一種客體,試圖以控制、沖抵、忽視等不同方式管理風險,組織面對風險多採取一種負面的觀點。而在組織的知識管理架構中,多關注的是研發、產品與流程發展、策略環境等與創新相關議題,從未將風險知識視作為一種組織的知識資產。過去這種客觀的風險本體論觀點,在全球風險社會已不足以協助國家與組織馴服無孔不入的跨界風險。本文採取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試圖協調風險與組織的對立性,著眼於風險知識對組織的正面意義。作者提出新的風險本體論主張:認為風險管理就是一種不確定風險

的知識管理。在文章之中,並以臺灣的一個金融機構學習管理作業風險的制度化過程為例,除了指出組織應正視風險作為一種知識資產,知與未知(不確定性)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可以透過內隱知識動態性的社會建構,不斷集體學習、累積與擴大。本文在理論上的貢獻,除了將風險管理理論與知識管理方法加以結合,拓展了既有風險管理與知識管理理論,化解風險與創新對立的兩極化發展;在實務上這種風險知識作為知識資產的觀點,有助於組織更有意願且負責地正視不確定風險,主動發掘組織人為的忽略或不知造成的系統性風險與盲點,透過動態、參與式地集體建構在地風險,擴大組織風險知識資產的基礎,以落實更有效的風險治理。   〈重返民主的政策科學--

審議式政策分析概念意涵與途徑之探討〉這篇文章中,從近年來十分熱門的審議式民主概念出發,提到當代西方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的發展趨勢,有一項特別值得國內學界重視-審議民主與後實證政策分析之結合與應用。公民參與和審議民主的概念,近幾年已成為國內政治學與公共行政學界的新興議題。對於審議民主的理論基礎和操作過程、審議民主在各地區的實踐情況,相關文獻皆有諸多探討。然而,對於將審議和政策研究結合的審議式政策分析(deliberative policy analysis)途徑,相關文獻則較少提及。在文章中,本文梳理審議式政策分析源起的理論脈絡,並探討其分析途徑的內涵。本文指出,審議式政策分析強調語言溝通和說理的

重要性,認為經由提供公民參與的平台,檢驗各方提出的政策論述,能協助了解當前社會系絡的價值觀,符合「政策科學民主化」的精神。而政策研究者的任務,則是要破除權力不對稱關係的現象,與克服各種不利公民參與政策過程的障礙,以呼應民主治理與民主行政之實踐。   〈公共政策中的專家政治與民主參與:以高雄「跨港纜車」公民共識會議為例〉這篇文章中,持續對於審議式民主進行討論。審議民主的支持者認為,審議民主一方面可以通過公民們集思廣益地辯難來避免專家政治的知識獨斷(民主原則),另一方面又能夠經由公民們追求「共善」的理性論證來提升民主決策的品質(知識原則),審議民主因此是通過「多元」與「審議」來兼顧公共決策中的民

主參與與專業理性。本文首先從審議民主的文獻爭論中指出,知識原則與民主原則其實存在著矛盾,主要是因為審議民主的理論爭議中,對何謂「理性審議」欠缺一個知識論的說明。在文章第二部分論證,專業知識之所以被認為比常識優越,是因為傳統上認為它是邏輯有效與經驗客觀的,但是「客觀的」經驗事實其實是滿載理論意義的(theoryladen),而理論的邏輯有效性是跟其他配套理論形成一種網絡式的互相解釋。因此知識真值的成立存在著一種內在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各種可能的理性觀點平等地浮現。因此,一個共識或公共決策得以做成,必須依靠某種超越這些同等理性的觀點之決斷,這個決斷本質上就是一種權力的支配。因此,審議民主一

方面雖然可以解釋為決策權力的民主化,但是同時也是一種倚賴知識為工具來進行的權力支配活動。在第三部分中,則以高雄跨港纜車公民共識會議為例,說明它的舉辦、爭議過程與最後的共識是如何在各種知識與權力的歷史條件中互動產生的。   〈高科技污染的風險論辯--環境倡議的挑戰〉這篇文章中,說明高科技製程中使用的多種新興化學物質,所引起的環境風險問題,常超越現行法令規範,在毒物資訊不清、健康風險未明的狀況下,相關環境爭議往往在不同利害關係人各執一詞中越演越烈。其污染事實舉證的科學門檻,數據的取得、分析與解讀,成為廠商、相關行政機關、受災者與環保團體相互競爭與角力的重要場域。本文檢視中科后里基地排放水問題與桃

竹地區霄裡溪污染爭議,探討環保運動者、相關行政機關,以及廠商對於攸關高科技製造業環境影響的科學論證與污染管制詮釋。透過相關會議文件的資料蒐集、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本文指出環境科學爭議深受科學論證與風險論述操作的影響。環境運動者在科技風險論述的角力中,應持續挑戰科學知識建構的制度失衡問題,強調攸關民眾風險的資訊知情權、科學證據未明時的預警原則,以及科學檢測獨立性之制度設計,以促進環境風險管理思維的根本性革新。   〈從污染受害者到環境巡守者:大寮空污事件之後的社區參與〉這篇文章中,作者以高雄縣大寮鄉的空污事件為案例,詳細說明了社會運動的地方脈絡。從八○年代中期以降的反污染抗爭,臺灣政府迅速地制

訂了一系列管制措施,以因應各種環境危機與社會不滿。然而,在各種制度設計中,社區的參與向來是明顯地不足。由於官方與業者的不信任,工業區鄰近居民被充分告知的權利往往被限制。在平時,居民無法了解他們日常面對的各種污染威脅與風險;一旦污染事件產生之後,他們只能用體制外的抗爭,來尋求救濟與賠償。在2008 年 12 月爆發的大寮空污事件中,既有環境監督制度顯然無法因應這一類的危機。無論是地方環境稽查員、公害陳情專線,抑或是中央政府所特別設置的臨時監測系統,都無法明確指認出污染排放的廠商,使得居民權益一再受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寮抗爭之後,原先民間自發組織的社區巡守隊開始獲得政府的承認、訓練與補助,他

們能夠直接進入廠區採樣污染事證。本文將以田野研究的方式,來理解大寮環境巡守隊的實際運用狀況,並且評估其民主務實主義作為一種環境治理典範之可能性。   〈科技、民主與公民身份:安坑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之個案研究〉文章中,提到公民身份的概念在晚近的科技與環境爭論中逐漸受到重視。本文旨在介紹科技公民身份的理論,並探討台北縣新店安坑一般事業廢棄物與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個案,藉以對照呈現我國具科技爭議的環境決策運作問題。個案凸顯現有專家政治與科學理性的霸權,以及公民身份的實踐受到壓抑的問題;環境影響評估與決策過程缺乏對總污染量的全面考量,以及對在地知識與經驗的肯認(recognition);地方行動者挑戰

了既有權力結構與決策的正當性,並捍衛科技公民的權利與其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本文主張應授能(empower)公民去檢視和質疑技術官僚與專家所主導的決策過程與框架,公民在地知識和經驗亦應受到肯認,以及利害關係人之間真實的對話機制,將有助於改善風險治理並促進公民身份的實踐。   〈當核能系統轉化為科技政體:冷戰下的國際政治與核能發展〉的文章中,透過科學史、科技史、科學與技術研究的發展趨勢評述近年來科技史對研究冷戰(Cold War)的一個新概念:科技政治(technopolitics);並藉此對東亞的核能發展進行初步分析。基本上,透過科技的權力展現即是科技政治,指涉一種利用科技的設計或使用,進而建構

、執行及具體化某些政治目的的策略性操作。亦即,特定政治目標的達成必須實質性地仰賴這些物質性及人造性的產物。科技政治承襲及進一步發展了若干科技史重要概念,但在概念層次上與技術的社會建構論卻出現若干扞格,並恐欠缺技術內生政治性的考量。不過,科技政治當中關於「文化及政治脈絡」上的洞見,應可做為一個檢視福島核災的重要途徑。雖然目前東亞各國社會已因福島核災而對核能發展有更進一步的檢討,但除了技術性議題外,仍恐難帶給東亞各國政府與人民在文化及政治脈絡上的根本改變,亦即東亞各國的科學發展早已不只是手段,更是深化為國家目的。本文建議東亞的核能發展可跳脫東亞各國國內的架構,而從跨國角度檢討,進而發展更具歷史縱深

及區域整合的觀點,並可藉科技政治的看法,檢視國際政經及歷史文化結構下的東亞核能「科技」及「科技家」是可能如何地扮演政治行動者。

消費性電子產品廠導入綠色供應鏈管理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知識管理架構的問題,作者林名源 這樣論述:

近年來,企業責任及永續發展的議題持續發酵,全球各知名企業為了使終端產品滿足環境保護規範要求、善盡企業責任,紛紛建置綠色採購管理系統,除了訂立綠色供應商管理目標外,並規劃綠色供應鏈綠化標準持續推動改善。2021年,因全球氣候及溫室氣體排放之碳中和問題,綠能議題力度再度增強,各國並將其列為未來國家政策重點並對全球宣告,這更直接影響各知名企業將環保、節能、減碳,列入綠色採購重點項目,並要求及監督供應商須做好相關工作。因此,從供應商最熟悉的綠色環保重點外,未來也賦予綠色採購把推動供應商節能、減排和綠色管理成為現階段新的環保工作重點。因此 本研究選擇全球具代表性之消費電子產品生產製造公司,探討其綠色供

應鏈處理過程以及管理模式,以期能勾勒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全貌,進而提供業界針對綠色供應鏈管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