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大村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FrancisTapon寫的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中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篇) 和周勍的 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彰化縣大村鄉, 統計年109 - 諸彼特開放資料閱讀網也說明:彰化縣大村鄉於各鄉鎮市區人口密度資料集。區域別:彰化縣大村鄉,統計年:109,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249,年底人口數:38457.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允晨文化所出版 。

明新科技大學 服務產業暨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劉馨隆所指導 杜氏玄的 越南小吃店顧客消費行為、購買重視 因素、顧客滿意與忠誠度之研究 -以桃竹苗地區為例 (2021),提出大村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越南小吃店、消費行為、購買重視因素、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 李若文所指導 翁烔慶的 清代臺灣宗族的形成與建構: 以義竹翁家、鹿草林家及後壁林家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集體記憶、宗族建構、血緣關係、地緣聚落、社會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村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優渥福利帶動人口?彰化人爭相搶住「這村落」 | 好房網News則補充:年節即將到來,彰化縣大村鄉人人提前領紅包!鄉公所日前發給每一位鄉民2000元振興禮金,大村鄉鄉長游盛表示,振興禮金財源主要來自當地企業「正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村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中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篇)

為了解決大村人口的問題,作者FrancisTapon 這樣論述:

繼《野生的東歐》上冊,這回背包客塔朋將前進「巴爾幹火藥庫」 「巴爾幹半島會打仗都是美帝的陰謀?」 巴爾幹人口耳相傳南斯拉夫會解體都是美國人害的 「南斯拉夫前總統狄托是被調包過的替身?」 「真假狄托」連狄托的媽媽都分不清 「○○○是我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糾結於歷史榮光、民族仇恨是巴爾幹人每天會上演的日常 「大家都是斯拉夫民族,幹麼要分這麼細?」 剪不斷理還亂的族群與宗教關係,是巴爾幹一切紛擾的根源     跟著毒舌背包客塔朋遊東歐,聽當地鄉民用「在地」、「偏執」、「政治不正確」的話語,   去介紹他們自己、他們的鄰國,以及他們眼中的世界   巴爾幹不是個只有打仗的火藥庫,這裡也是歐亞

非文化的絢爛交界,地中海畔的美麗所在     ☆台灣第一本專門介紹東歐25個國家的人文旅遊書,深入認識各國風土民情、歷史文化。   ☆作者塔朋文筆幽默風趣、毒舌又「政治不正確」,旅行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遊山玩水、把妹,以及找當地人抬槓。   ☆ 隨書收錄7張各國插畫內頁、附贈3張精美彩色明信片(共6款隨機送)   尺寸:14.8cm*10.5cm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冊,中冊收錄7國:   斯洛維尼亞──喀斯特地形的原產地   克羅埃西亞──巴爾幹半島上的明珠   塞爾維亞──歐洲被誤解最深的國家   波士尼亞──三「族」鼎立的複雜國度   蒙特內哥羅──亞得里亞海畔的黑山   阿爾巴

尼亞──群山中的雙頭雄鷹   科索沃──主權地位未定的政治實體     【你可能想知道的國家小故事】   斯洛維尼亞──「喀斯特地形」又俗稱石灰岩地形,這個字就是源自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   克羅埃西亞──出了個著名強人狄托,在他的統治下,巴爾幹地區曾有十幾年的和平榮景。   塞爾維亞──巴爾幹半島的反派角色,在地最強大的實力者,也是引發一次大戰的禍首。   波士尼亞──國內被塞族(東正教)、克族(天主教)、波族(伊斯蘭教)鼎立均分,誰也不讓誰。   蒙特內哥羅──擁有阿爾卑斯山景、深邃峽谷、陡峭峽灣、古雅威尼斯式城鎮的美麗國度。   阿爾巴尼亞──巴爾幹半島的醜小鴨,但卻也是驕傲不屈、鄂

圖曼蘇丹唯一未征服的巴爾幹國家。   科索沃──塞爾維亞號稱科索沃是他們「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仍是未獲世界普遍承認的政治實體。   【本書內容】   「東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地理概念,原始意思就是「歐洲東部的國家」,但由於過去數十年的冷戰因素,「東歐」是受蘇聯極權統治的區域,人民生活在「鐵幕」中,對照組就是自由、民主、富裕的「西歐」。因此,「東歐」這個詞彙被嚴重醜化,不僅充滿外人的刻板印象,就連在地人都不願使用。如何一秒惹怒東歐的朋友?說他們的國家在東歐就對了。   本書的作者塔朋是位浪跡天涯的背包客,他深深了解到世人眼中「典型美國人」的形象,就是自我中心與傲慢,對美國以外的世

界一無所知。為了讓美國人多了解一點東歐,他先後在2004年與2009年展開長達三十六個月的歐陸壯遊,把他與路人的相遇以及從他們口中獲得的地方知識記錄下來,成為這本《野生的東歐》。   但塔朋首先面臨一個問題:到底「東歐」涵蓋哪些國家?如前所述,我們對「地理上的東歐」的範圍並無定論,到底哪裡才算歐洲的東部?而「政治上的東歐」又經常充滿爭議。塔朋的做法是海納百川,因此除大家習以為常的東歐國家,他又把傳統上不算東歐、卻又跟東歐有關係的國度都納入他的旅行,其中包含接近極圈的芬蘭、希臘的北部、俄羅斯的西部,甚至已經跨入亞洲的土耳其。塔朋一共走訪了二十五個國家,最短停留兩星期,長則駐足數個月。   塔

朋的目的是想讓世人更加了解東歐,但他採取的不是學院式的縝密考察,收集大量紙上資料,相反的,他會盡可能讓當地人自己說話。塔朋記錄下當地鄉民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政治、宗教、工作、意識形態的看法,甚至會漫談共產黨、伏特加、美食、家庭、一夜情、鄰居八卦,以及他們多討厭俄國人跟美國人。在作者跟這些鄉民的抬槓中,其實充斥許多刻板印象、道聽塗說、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乏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缺乏多元思考的「政治不正確」觀點,但這卻真正反映出東歐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鄰國,以及眼中的世界。本書不是走馬看花的遊記流水帳,而是希望能透過人跟人的對話與理解,避免世界上許多愚蠢的爭端和干戈。   各界熱

情推薦     .Seayu(大眾歷史作家,「即食歷史」版主)   .巫師地理(高中地理老師粉專)   .李易安(記者、作家)   .蜜拉&士愷(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在家環遊粉專版主)   .阿潑(文字工作者)   .湯鈞佑(前進俄羅斯粉專編輯)   .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劉仕傑(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各方推薦     .近年來國人對台灣的外交處境關注程度愈來愈高,除了台美關係之外,台灣與歐洲的雙邊關係也日益增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互動。   相較於舊歐洲,向來被認為新歐洲

的中東歐國家長期與台灣維持良好關係且較容易推動政務。2021年,我國成功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為我國在歐洲首度以台灣為名設處,堪稱一大突破。2022年,烏克蘭成為全球焦點,數百萬難民逃至波蘭。 儘管中東歐頻繁躍上台灣新聞版面,但持平而論,台灣社會對中東歐國家的理解非常有限。這也是我於今年年初舉辦「當台灣遇上中東歐國家」活動的初衷,期盼讓更多人理解這些國家的歷史及文化等多重社會樣貌。   很高興推薦這本書,透過作者生動翔實的筆觸,相信能讓更多台灣人愛上這片美麗的土地。──劉仕傑,前台灣職業外交官,曾擔任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     .一九九○年前後所吹起的「蘇東坡」巨變,不僅是冷戰的告

終;對東歐諸國而言,蘇共亡黨與蘇聯解體,更標誌著彼此從蘇聯所扶植的紅色鐵幕中掙脫,轉變為民主的國度。自由的空氣固然美妙,但長期處於中央集權的社會,又豈能一夕間建立起新的政經體系?自獨立那刻起,東歐諸國便不斷在轉型的道路中摸索,一方面積極引入國際市場之資源,一方面竭力維持珍貴的民族與文化資產──這些努力過的痕跡,正成為了東歐獨有的風景,也正是生活於外界的大眾深深著迷之處。──湯鈞佑,《前進俄羅斯》粉專編輯     .在閱讀《野生的東歐》之前,原本以為這是本傳統的遊記作品,架構四平八穩,從制式行程描繪出教科書觀點的國家輪廓。拜讀完整本書後,才驚覺這是非常獨具特色的探險故事。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帶

著讀者一起探索東歐文化。並經由沙發衝浪等等與當地人近距離互動的方式,帶出在地觀點,既生動又寫實。市面上關於東歐的著作少之又少,對於想要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這是本知識性與娛樂性兼具的好選擇。──波蘭女孩蜜拉x台灣男孩士愷     .地理方位的認知,你我既定印象的建構,我們認知的「東歐」,其實還可以分為波羅的海周圍、歐洲大平原東側、巴爾幹半島附近,那條界線沒有絕對的。確實他們共同歷經了的蘇聯共產,重新看待自身的民族文化,分立出獨特的價值。藉由作者法蘭西斯.塔朋的遊覽,感受在地風情的脈動。重新翻轉對於歐洲東部的意象、文化饗宴。──巫師地理     .東歐這地方,有點陌生吧?而我就經常被錯綜複雜的國境

線弄得頭暈眼花。因為昔日冷戰關係,東歐諸國有共同歷史連結,各國居民性格和文化卻又迥然相異。例如芬蘭人很平和,立陶宛人很自信,斯洛伐克人很嚴肅,沒想過原來背後大有故事典故,但只讀歷史卻又好像找不到端倪和連結。幸好作者親自到訪了東歐各國,融入並與當地人相處聊天,以輕鬆玩味風格描寫出東歐人真實面貌,我才發現他們果真魅力爆表!他們對鄰居充滿獨特想法和觀感,更是最令人深刻的一環!這本書不但能填補我們對東歐的陌生感,還可當成旅遊書籍呢。──Seayu,大眾歷史作家,「即食歷史」版主     .每個人都有喜歡旅行的朋友,但不見得每個朋友都能把故事講得有趣。每個人都有看過旅行遊記,但不見得每本遊記都會告訴你當

地人才知道的知識。這本《野生的東歐》讀起來不只像是一個親近朋友寫給你的日記,更像是一本走遍東歐的社會觀察筆記。我常半開玩笑的說,只要在巴爾幹半島住上一年,就會覺得人生沒有什麼真正困難的事情。也許跟著《野生的東歐》來一趟書本上的東歐之旅,學習東歐人豪爽的做人處事、體驗這些看起來像是虛構的現實故事,也會讓你變得更野、更有自信。──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塔朋的遊記輕鬆詼諧,有成見、也有洞見;它呈現出作者看見的一個個「東歐國家」,也反映了作者所處的位置和視角。但這或許也是旅行的其中一個旨趣:只有親歷現場,你才能確定書上說的那些究竟存不存在,並在對他者的想像與現實之間,重新發現自己是

誰。──李易安,記者、作家     .法蘭西斯.塔朋可以說是希臘先賢梭倫(Solon)或伯里克里斯(Pericles)再世。他去異國旅遊、觀察時勢變化,深入探討各種議題,而且他的觀察力極端敏銳,同時又充滿幽默。《野生的東歐》不僅是年度一大好書,它也為二十一世紀的旅遊文學立下全新的標竿。──弗洛利安.法克斯(Flórián Farkas),《歐亞文化研究期刊》(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主編     .《野生的東歐》是一部深具內涵的傑作。法蘭西斯.塔朋在東歐旅遊多年,每個國家都至少拜訪過兩次。由此誕生的是一本服用過類固醇的遊記,意義深遠,但語調輕鬆。你會學到很多,也

會開懷大笑。──奧馬.畢德(Amar Bhidé),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at Tufts University)教授     .法蘭西斯.塔朋一方面分析東歐經濟、政治和歷史,另一方面又與讀者分享自己的語言挫折和獨特的冒險故事。然而這一切都接合得很成功,就像個精心組合過(時常也很逗趣)的拼圖──阿德里安.齊奧羅亞努(Adrian Cioroianu)博士,羅馬尼亞前任外交部長     .法蘭西斯.塔朋的專長就是將極端複雜的東歐議題變得淺顯易懂,讓人讀起來很愉悅。《野生的東歐》在深刻的個人見解與魔鬼般淘氣的幽默之

間不斷交替轉換,無論如何,讀者都是贏家。──馬可.伊恩希提(Marco Iansiti),哈佛商學院教授     .隨著東歐即將融入、甚至超越西歐,這本書是你了解現今東歐的不二法門。法蘭西斯.塔朋將帶著他那機智的洞察力,引領你踏上美好旅程。──彼得.史坦斯基(Peter Stansky),史丹佛大學歷史教授     .在這個旅遊書籍逐漸偏向一貫時尚潮流的年代,法蘭西斯.塔朋向我們展示了純粹觀光和真實旅遊之間的強烈對比。他合併了敏銳的機智與輕鬆的風格,為這片尚在尋找自我認定的歐洲刻劃出一幅迷人而深邃的肖像畫,賦予各地生命與人格。──帕拉格.康納(Parag Khanna),《第二世界》(The

Second World)和《治世之道》(How to Run the World)作者     .《野生的東歐》揭發了歐洲鮮少為人所知的一面。這本書兼具娛樂與教育價值,你可能以為自己很了解歐洲,但它將永遠改變你的觀點。──尼文.波拉克(Neven Borak),斯洛維尼亞中央銀行顧問,《南斯拉夫經濟的成功與衰敗》(How the Yugoslav Economy Worked and How It Collapsed)作者     .法蘭西斯.塔朋是下一位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他的《漫遊學習》(WanderLearn)系列應該改名為「歡笑學習系列」,本書既好笑又富含教育意義

。──勞倫斯.雷伊(Lawrence J. Leigh),貝爾格勒大學客座教授     .《野生的東歐》結合了深度分析與精采遊記,對於想要認真學習的遊客而言,它提供豐富的知識,並激發讀者思考。這是一本好書。──尼爾.米契爾(Neil Mitchell),薩爾茲堡國際法學研究中心資深律師     .《野生的東歐》是那種會使你相見恨晚、希望自己當年在學校就讀過的書。它以有趣又令人難忘的方式呈現事實,原來學習也可以如此充滿樂趣!──布魯斯.沃德(Bruce Ward),ChooseOutdoors.org網主     .對一些人來說,三週的假期已經算很長,但法蘭西連續旅行了三年!《野生的東歐》巧妙地

分享了長期旅遊必然伴隨的智慧與見解。──蘿莉.貝格里(Laurie Bagley),《登峰造極》(Summit!)作者     .法蘭西斯.塔朋是一代奇葩,他是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的冒險家,一位勤學不倦的學生,願意透過切身經驗學習歷史與文化,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無論到何處都在尋找人生課堂。我曾在一九九○年代拜訪東歐各國,它們雖不是最亮麗的旅遊勝地,但精采度絕對十足。藉由這本平易近人而富有啟發性的書,法蘭西巧妙地捕捉到東歐的精髓。我會熱情推薦它。──哈爾.厄本(Hal Urban),《生命中重要的課程》(Life’s Greatest Lessons)作者     .我上回在一九六九年拜訪東歐,未能如

願探索群山,幸好法蘭西斯.塔朋的精采遊記讓我身歷其境,彌補了多年前的缺憾。在此向偉大的環遊世界者、法蘭西斯.塔朋致意:這本新書再度為你帶來輝煌勝利。──羅恩.史崔克蘭(Ron Strickland),《拓荒者》(Pathfinder)作者     .《野生的東歐》深入探討東歐,將你的思緒從內到外蜿蜒穿梭,鼓勵你發揮想像力,彷彿身歷其境。──阿尼爾.波拉特,FoXnoMad.com旅遊網誌作家     .旅行固然讓人心喜,但你若能將一些實用知識帶回家,這些經驗將更有價值。塔朋的獨特見解將驅使你反省自己的信念。──麥可.德勒(Michael Derrer),經濟學家兼商業顧問,專長領域是東歐  

  .法蘭西斯.塔朋揭露了眾人較不熟悉的一塊歐洲,但它的魅力絕不亞於那些廣為人知的西方城市。──克里斯.克里斯汀生(Chris Christensen),《業餘旅人》播客(Amateur Traveler Podcast)     .法蘭西斯.塔朋找到一個獨特出眾的方式來呈現東歐。他的陳述都是源自他那毫無偏見的好奇心,並伴隨理性的思考流程與嚴謹的歷史解析。身為業餘史學家,我要特別推薦匈牙利的章節,這真是近年來最清晰又客觀的歷史陳述,法蘭西斯.塔朋為這個敏感議題創造的概論是如此明晰精確,同時卻不失幽默,可謂奇蹟。對美國讀者而言,這會是一部新奇刺激的作品,但我不僅要將它推薦給美國人,更要將它推薦給

每一位東歐讀者。這本書確實有潛力將東歐各國之間殘存的嫌隙轉化為真誠的友誼。──亞諾斯.莫納爾(János Molnár),匈牙利分子生物學家

大村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鎖羅盆—深入全港最猛鬼村落 63歲愚公每周隻身開船回鄉「復村」:退休後搬返廢村居住
位於新界北區邊境深山,已荒廢數十年的鎖羅盆村,被稱為香港最猛鬼村莊之一,多年來傳出不少山野傳說。鎖羅盆村曾是沙頭角附近七條傳統客家村落人口第二多的村子,有約400年歷史。現座落偏僻山坡上近70間村屋已坍塌,剩下頹垣破壁。然而有位鎖羅盆村長每周日都自己開船,從大埔回村莊打理祖屋及桔樹,煲水喝茶過日辰。這失落荒村的背後,到底藏着甚麼故事?

2013年,政府公佈《鎖羅盆分區計畫大綱草圖》,把超過四公頃的土地劃為「鄉村式發展」地帶,有人質疑政府建議的地帶過大。村民當年提出要復建270間丁屋,估算復村後有一千名村民回鄉居住,坊間認為如今鄉村已荒廢多年,質疑村民復村並非真正需要。保育人士在2017年提出司法覆核,推翻2014年城規會就海下、白腊、鎖羅盆三幅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的《分區計畫大綱圖》。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鎖羅盆 #猛鬼 #丁屋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越南小吃店顧客消費行為、購買重視 因素、顧客滿意與忠誠度之研究 -以桃竹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大村人口的問題,作者杜氏玄 這樣論述:

邊者生活品質提高,消費者形態轉變而台灣的外食人口日與劇增,因此各國美食在台灣四處可見,其中越南小吃店的數量也快數成長。消費者用餐的目的不只是求飽而對食物比較注重口味、多元文化、多種樣化的選擇、飲食安全保障、裝潢設備、能在一個又舒適的環境地點享受及非常貼心禮貌的服務等。因此,餐飲業也要變時改變於顧客的要求。為了瞭解顧客對越南美食的需求與期望,本研究針對顧客的角度, 探討顧客對越南飲食的消費行為,以瞭解影響越南飲食之購買重視因素,顧客對店家所提供飲食與服務滿意程度與忠誠度探討。本研究的目的可歸納如下:一、瞭解購買越南小吃店之消費者的行為。二、瞭解越南小吃店購買重視度。三、瞭解越南小吃店顧客滿意度

。四、瞭解越南小吃店顧客忠誠度。五、瞭解不同人口變數對於消費行為、購買重視因素、顧客滿意與顧客再購買會不會有差異。六、瞭解越南小吃店購買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相關分析與 IPA 分析。本研究主要利用問卷調查, 採用抽樣方式以桃竹苗地區越南小吃店的消費者對象,對店家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重視, 滿意度,IPA 與忠誠度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而研究者增加深度訪談法,期望對越南小吃店營業方式更深入的瞭解。因此,本研究以顧客對越南小吃店所提供的「硬體內部」、「硬體外部」、「產品」重視度,滿意度與忠誠度等項目,多以這些項目之間的關係,能解瞭顧客對越南小吃店的期望與實際感受並提出相關建議供餐飲業未來創業規劃與發產之參

考。研究結果發現:(一)消費行為多偏價格低廉為主。(二)顧客對「產品部分」比較重視,店家提供的產品品質顧客滿意度高。(三)人口統計變項滿意度與忠誠各方面「性別」、「教育程度」、「婚姻」、「職業」都有顯著差異。(四)產品與顧客忠誠度,硬體外部滿意達高度正相關。(五)目前桃竹苗地區的越南小吃店多符合市場的期待。建議:提出建議越南料理相關業者可以推出豐富,特色菜單與價格合理等因素為經營參考之重點。關鍵字:越南小吃店,消費行為,購買重視因素,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

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

為了解決大村人口的問題,作者周勍 這樣論述:

  一個真正的提問是:當代中國正給人類帶來什麼?——楊煉   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周勍   從中國三鹿毒奶粉,到果子狸引發的sars ,我們到底吃進了什麼?   2006年,獲德國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 2006)優勝獎   2007年,獲日本《產經生活新聞》「期待暢銷書」銀獎   2008年,獲澳大利亞國際學者基金會政論獎   世界各大媒體競相報導:英國BBC、《經濟學家》周刊、美聯社、日本NHK電視臺、法新社、丹麥《貝林時報》、美國 CNN 電視臺、《新聞周刊》,法蘭克福彙報、《明鏡周刊

》、米蘭《晚郵報》……。   劃時代的鉅著,經典重版再現,振聾發聵   周勍的長篇文學性報導《民以何食為天》,活生生揭示了這個現實的噩夢。某種意義上,透過最具體的人物、事件、時間和地點,這本書堪稱一部挑戰想像力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它直逼「現實」一詞的底蘊,猶如在卡夫卡筆下,芸芸生存著的小人物,構成一片茫茫人海,他們灰暗得甚至不會被外界留意。但正是他們,卻不得不自己留意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七件事」之首的那個「食」字,古往今來「民以食為天」裡那個「食」字。「食」是一個入口、一個地基,從這裡,我們步入了一個毒液四溢、卻無從逃避的魍魎世界。用這本書,周勍寫下的,不是我們吃什麼,而是我們想什麼?或什麼

也不想,乾脆集體投入這場毀滅競賽,醜陋的錦標正是麻木!每個人嘴裡,至少咀嚼著三重毀滅。一、政治的:權力專制縱容下的官商勾結、貪贓枉法;二、道德的:物欲橫流中被徹底背棄的人格和信義;三、人性的:文明標準的急速崩潰和野蠻底線的瘋狂下滑。一個真正的提問是:當代中國正給人類帶來什麼?   周勍用一本紀實文學,突破了新聞封鎖和法制殘缺,承擔起當代中國社會裡新聞記者、社會公訴人、受害者辯護律師和伸張正義的法官等多重角色,而這一切,賦予一個詞以最高榮譽:作家。——楊煉   作者簡介 周勍(1965年1月3日~)   長安人,現居柏林。作家、口述史學者和紀錄片編導,獨立中文筆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

會會員,作品翻譯十餘種文字。曾就讀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與西北大學作家班,六四事件被中國當局判刑兩年。曾任西安倉頡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故事報》和《經貿報》總編輯。   先後出版《終南山的傳說》(1985年)、《都市的誘惑:脫離戶籍女性訪談錄》(1988年)、《走不出的圓圈》(1995年)、《國內流亡》(2003年)、《暗流:「文革」手抄本文存——對剪掉舌頭年代紀念物「文革手抄本」的一次總結與表達》(文化藝術出版社)、《也是民族英雄——抗戰陣亡的國民黨將軍們》、《中國最大的人權案——現行戶籍制度》和《民以何食為天》等作品。   長篇紀錄片《我記不清了》(2018年8月)。   獲獎   

1、1986年,《千古功過巧評說——民間口傳史中對秦始皇的定位》,獲得陝西省文聯本年度「開拓獎」一等獎   2、《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在2006年9月底獲得德國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 2006)優勝獎   3、2007年,《民以何食為天:中國食品安全現況調查》,獲日本《產經生活新聞》「期待暢銷書」銀獎   4、2008年,獲澳大利亞國際學者基金會政論獎   5、2008年12月,獲國際筆會中文獨立筆會自由寫作獎   訪問   1999年在俄羅斯從事「蘇聯國家社會主義瓦解後金錢在政黨體系

中的演化趨勢」研究一年。   2007年9月,在日本進行《民以何食為天》日文版的簽售活動。期間接受《讀賣新聞週刊》、《朝日新聞》、《產經新聞》等多家報紙和雜誌的採訪。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應德國綠黨波爾基金會邀請寫作訪問。   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慕尼克駐市作家。   曾應邀在美國、法國、義大利和瑞典等多國大學和文化機構演講。   第一章:「天」被撕破了 一、中國老百姓的宗教—「天教」或者「吃教」 二、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成長史 三、系於口舌之間的民族命運 1. 傳統飲食中的「吃嬰兒胎盤大補」 2.「吃鞭補鞭」陋習下的變態個案 3. 食物引發兒童性早熟

4. 避孕藥—海鮮養殖業界的秘密武器 5. 男人將會喪失生殖能力—不安全的飲食,已使他們的 精蟲降低了 50% 以上 6. 中共維持統治的兩把刀子—驚察和軍隊的食品安全竟 然也出了問題 7. 辛德勒的名單是一次人性的救贖,而中國食品安全事件 的名單,羅列起來似乎永遠也沒有盡頭 8.「民工糧」的最大消費者很有可能不僅僅是農民工 9. 在中國延續千百年「小吃」的變異 四、上帝還能給饕餮且貪婪的人類多少次警示?   第二章:在「流奶與蜜之地」以外 一、4:3:229:300000;一組詭異的數據 1.槍斃了拿走牛韁繩的,放了偷牛的。提升了肇事的官員, 抓捕了受害兒童的家長。 2.三鹿毒奶粉事件:是一

隻解剖中國現實社會的麻雀 3.「三鹿毒奶粉事件」帶給我的詭異與感動 4.「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因緣,使我的兒子逃過了「毒奶粉」 之劫 二、一個頭,兩個大? 三、安徽阜陽劣質毒奶粉事件,其實只揭開了冰山的一角 1.開除的責任人仍在上班,下臺的官員重獲要職 2.有錢能使黨推磨—一個女嬰的命價 12000 元,可法官仍敢伸手索要 四、利用毒奶粉作秀的中國總理溫家寶:不僅殘忍而且蠢笨 1.前蘇聯的車諾比核洩漏 PK 中國的毒奶粉   第三章:肉食者…… 一、肉在中國古代既是維繫貴族階層的紐帶,又是當權者的標誌符號;而《見了肉,我就不要性命了》的民間故事,則 是對其重要性的民間解讀 二、活體注水的豬,待宰

前難以想見的肆虐、虐殺,使得一直嗜食豬肉的我,在寫完這本書有四、五年再沒有吃過一口 豬肉了。 三、瘦肉在中國是這樣變成精怪的? 1.在當知青時,邊吃生豬肉邊喊香的習近平,是中國省部級官員中第一個在公開場合提出「瘦肉精」的,可是…… 2.打開天堂之門的鑰匙,往往同時也能撞開地獄之門 3.香港人的嘴,保住了大陸人的命 4.愈是農民工和流動人口聚集的區域,就愈是瘦肉精事件高發之地 5.而在被視為「中國臉面」的北京,早就發生過瘦肉精中毒事件;而發生在重慶等地的瘦肉精販賣案,情節就像電視劇;而可怕的是在雞和魚的肉中,均發現了瘦肉精。 6.運動員因食肉而遭禁賽 7.生物高科技領域,是中國幾乎所有重大食品安

全原罪和腐敗的「高危地帶」,而那些有著海外留學光環的所謂專家、教授們,既是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始作俑者,又是由之掠獲巨額利益和聲名的既得利益者 8.中國高科技領域裡的現狀:跑步前進=跑部錢進 9.一個數百萬人的省會城市裡,科研單位竟找不到一份沒有餵過瘦肉精豬的陰性尿樣!而「瘦肉精」只有成規模的施用才能獲得暴利,大超市的豬肉更可怕,就連那些世界著名的跨國大超市也不例外 10.直接負責官員在養豬廠所持的「乾股」,是卡在消費者咽喉的魚骨 11.我採訪「瘦肉精」中時的細節,就像是稽毒大片 四、被集體領導著的豬們   第四章:甕裡中國 一、在甕裡發酵著的中國 二、轟動世界的北京紙餡包子 1.偌大的北京,盛

不下一個包子 2.紙餡包子砸到了誰的利益? 3.除了飯館賣飯的農家妹,就是這些臨時記者最沒有任何保障了 4.手大捂不住天:對食品安全領域裡開放傳媒,是扭轉食品安全現狀的唯一有效方式 5.訾北佳不構成犯罪—法律人聯名質疑「紙包子」案一審判決   第五章:地球大村莊 人胃化工廠 一、被雞蛋碰破了的地球 二、從動物腸胃轉化到人胃裡的化工廠 1.雞肚子變成染色車間的秘密 2.雞蛋裡面竟然挑出了骨頭 ?! 3.1500 只貉子死於受三聚氰胺污染的飼料 4.一條從英國「游」到中國就變了種的魚 5.勇敢的定義: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到敢吃螃蟹的人 三、人類的胃裡能盛多少添加劑? 1.我們的生化胃囊 四、地球越來

越像個大村莊了,東家犯感冒,西家註定就要跟著打噴嚏 1.被餃子打傷了的胡錦濤的日本「暖春之旅」與因細菌超標的速食麵而淪為俄國「光頭黨」頻頻襲擊和警察勒索對象的旅俄中國商人們 2.一個從北京打到斯德哥爾摩的噴嚏 3.為了美國寵物貓狗而被槍斃了的中國最高食品安全官員 4.安全心理公式:10000-1=0   後記: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 關於這本書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不願作共犯 其實人類就像一棵樹   後記 沒有痛感,就會被淘汰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舊約.申命記》   1.關於這本書   一部作品和一個孩子一樣,出生前父母可以在有限的範圍裡決定其是否面世的幾率,可一旦出生其命運和發展就

要各安天命了,先天的遺傳基因對其發展故然有作用,可造物主後天匪夷所思的造化手段,往往則令人錯愕。   我的這本小書,眼下看來似乎像已經成人了的孩子般較為光鮮、成功:小書出版後在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地連連獲獎,各種不同的文本也在陸續出版,且其它文種出版後的銷售也算不錯,僅日文版已經賣過了七萬多冊,經濟上也有了些收入。   隨著近年來中國毒食品波濤洶湧般的發案, 英國的BBC、《經濟學家》周刊、美聯社、日本NHK電視臺、法新社、丹麥的《貝林時報》、美國的CNN 電視臺、《新聞周刊》,法蘭克福彙報、《明鏡周刊》、米蘭的《晚郵報》和日本、義大利等世界幾乎所有主要媒體都頻繁地訪問,再加上近來歐盟主

席巴羅左等政要對這本書的義大利版的關注,一時間似乎應驗了中國清朝的著名詩人趙翼《論詩絕句》中「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詞句。可伴隨這浮華背後咒語般的林林總總,卻難為外人所知曉。就如同外人看著一個已經長大成人且頗能給你帶來自豪感的孩子 ,而忽視了他成長過程中帶給家長的種種不快,甚或災難。   2004 年7、8 月間,這本書稿完結,正趕上1980 年代在中國最有影響的紀實性刊物《報告文學》雜誌試探市場化的發展路子,我的稿子和他們一拍即合,主編吳雙先生破天荒地在他們刊物當年第九期上發表了八萬多字,一時間引起轟動。在當年的9 月初,我接到中國中部一個省會城市工商局的電話,電話裡誇讚說他們

看到了我的文章,非常及時云云,力邀我去他們那裡參加以我的書名命名的食品安全研討會,並說他們工商局買了幾百本刊登載我的文章的雜誌要給與會的食品加工業者分發學習,機票也給我報銷,我自然欣喜答應下來。可就在我要動身前往的前一天,突然又接到他們的電話,讓我不用來了,機票仍給我報銷。   事後我才知道,原來私下出錢資助當地工商局召開這次會議的金主,正是我書中揭露過的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業,他們非但要脅當地工商局若在會上分發刊登我的文章的刊物就不再提供贊助,而且說我若去了這個城市,他們不能保證我的人身安全!所以這次行程就無疾而終。而這家企業之所以出錢贊助這次會議,其實是借政府的相關主管部門的權威與影響,為

他們不久前發生的食品中毒事件洗白,僅此足見中國食品領域官商之間的貓膩。   特別是2004 年9 月,大陸專給最高當局成員看的《書報文摘》摘錄部份我的文章之後,幾乎所有的現任中國最高層的高官都看了並且批字嚴查改善食品安全,可結果是食品安全現狀愈來愈壞,足見這個官僚機制已經是何等地鏽死了,而中國社會和中共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行政失效也凸顯無餘。這同時也證明了中國整個社會糟糕的程度,原本一個不計成本的專制政府的效率本來應該是相對高的,無論幹壞事還是好事,所以我真的是悲從中來—1900 年代美國的一本《屠場》改變了美國的食品安全現狀,作者也成為美國著名的揭醜作家。而我從2002 年下半年開始至今,持

續三、四年多的時間跟蹤採訪,在這期間我僅看過的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書籍和資料就有兩千多萬個漢字、堆起來足有一兩米高寫成的《民以何食為天》,帶給我的卻是秘密警察藉此就可以判我三年牢的威脅。   2007 年10 月初的一天晚上,我陪好友在奧運主會場鳥巢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吃飯上廁所時,衝進三個操東北口音的男子,掄起酒瓶不由分說就往我頭上狠揍。當我醒來已被救護車送往附近的醫院,其結果是左臉被碎酒瓶豁開。   而這次在北京亞運村著名的鳥巢附近被不明身分人暴打,在醫院昏死幾個小時醒來之後,第一感覺真正的是頭大如豆—僅臉上兩處傷就縫了三十多針,而兩眼也腫脹得看不見東西。無意間偶爾用舌頭一舔口腔內壁,當舌尖觸

到因大夫縫合我那從嘴角到臉頰被對方用破碎酒瓶徹底豁開成兩半的傷口所留下的線頭時,我的絕望和孤寂如同口腔裡的線頭一樣的如絲如縷,其感受遠遠超過了自己這大半生幾乎所有的時段,甚至在死囚牢房關押或者坐暗無天日的禁閉室!但激勵我繼續做下去的動力,確實來源於在採訪中結識的那些用自己的自由和性命為代價,前仆後繼的披露食品安全事件的普通得有點卑微的平民英雄,而為了他們的安全,我又不能將他們的事蹟寫出來,其困苦與無奈就可想而知了!   更可怕的是報警後,警察頗有深意的說:你不是我們的作家……至今沒有破案。而當時我為了繼續採訪,不讓受訪對象擔心而拒絕採訪,一直都說是意外出了車禍。   在這裡之所以要說出真相

,就是受最近發生在北京非常相似的一樁惡性事件的引發—北京最敢直言的《新京報》年輕維權記者之一徐來,也是在飯館的廁所裡,被兩個陌生人用刀子猛捅腹部住院,情形唯一和我不同的就是來人在下手前多說了句:我們是替人報仇的。   假若說中國也形成瞭如現在的俄羅斯一樣,只要媒體人敢觸動了官僚機制的利益鏈條並和這個利益鏈條上任何有關聯的部份發生衝突,你就會死無葬身之地的話,那麼當局的統治成本將會大大地降低,而整個社會的潰瘍也會急速加劇。因為在目前中國那樣一個社會裡,你反對共黨或者任何只要不是專指某一個利益團體的抽象的集團反倒沒什麼事,而惹禍的是你膽敢觸動且已經觸動了某個具體的既得利益集團。   2008

年6 月1 日我應德國政府農業部之邀考察德國的食品安全,行李都上了飛機人卻被北京的相關人員攔了下來,其結果就是海關人員輕描淡寫的一句:接上級命令,限制你出境。至於上級是誰?屬於哪個部門?就不得而知,看著當時北京為舉辦奧運而新擴建的T3 航站樓上如歐洲電影鏡頭中奢華的景象,你真不知身在何年?只可惜白白地浪費了德國納稅人的機票錢。   2008 年9 月,中國三鹿奶粉事件爆發,三十萬兒童腎結石!我高調會見各國駐北京媒體,特別是就「三鹿奶粉事件」公開批評北京政府,使我真切地感到了俄國女作家安娜死亡的氣息和遇害的緣由。而在隨後的10 月份來德國前,我在北京幾次晚上為毒奶粉事件去見記者結束後,獨自一人

回家時真切地感到了害怕與膽怯,儘管沒有發生任何事。   真正的恐懼和危險,就是那種你隨時都能感知到卻還一直沒有發生過的事兒,而發生過,反倒就不算是危險了。除了道義,我很脆弱,人有時很強,韌性十足,有時候又像風中的蘆葦,很容易折斷。當你一個人去走近黑幕時,有時就是這種徹骨的孤獨和無望的抵抗。   中國有句老話叫:秋後算帳!我自己也做好了一切準備—因為這是我1989 年「六四事件」後在中國大陸出的第一本書,而下如此大工夫寫這本書,是為了所有人的飲食安全和生活品質相對的有所保障,這當中自然包括那些秘密警察和他們的家人。我真不是有勇氣的人,這就像我看見前面有一個坑,有人掉下去把腿摔斷了,或者把命喪

了,我屬於那種眼睛閉不下來、也不會硬狠心說自己沒看見陷坑的那種人,而我又沒有能力去填掉這個坑。那麼就得跟後面人說「這兒真的是有個坑,你得繞著走」,僅此而已。   第一章:「天」被撕破了一、中國老百姓的宗教—「天教」或者「吃教」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如天之天者,斯可以。—管仲其實我們老幾輩人傳承下來的生活諺語,也有其本身經驗主義的侷限性和遮蔽性。比如中國古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果100 多年前飛機火車還沒有發明,你要是說一個人每日可行幾千公里,在人們眼裡你不是講神話,就是大腦不健全。可眼下這一事實對三歲兒童來講,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常識了。因而人類的短視與狹隘是顯見的,而宗教的前瞻性

和預見性卻著實了得,起碼在食品安全領域裡是如此—比如說世界三大宗教在飲食禁忌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給我們人類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障:《舊約.利未記》中說:耶和華告誡以色列人,「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外人,若吃什麼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自死的,或是被野獸撕裂的,不可吃。」同時在《舊約.申命記》又藉先知摩西之口反覆強調不可吃血,也不可將血與肉同吃,要把血倒在地上,如同倒水一樣。還特別囑咐要心意堅定。而作為另一大宗教的伊斯蘭教,也有明確的戒律:即豬肉、血液、自死之物和「誦非安拉之名而宰殺的動物」不可食一項。而以現在的食品安全常識來看,動物的血液和內臟是其全身引發病變

率最高的部位。且兩大宗教的教義中反覆強調的禁食「自死的動物肉」的要義就更明顯了—自死的動物其肉易傳染病毒,那就更是常識了。而作為另一大宗教佛教的傳教士—和尚、尼姑們,不僅要禁絕一切葷腥,終生茹素,就是其信眾若食肉也只能是「三淨肉」: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而不殺生、不吃眾生肉,更進一步還要救生、放生,如此才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佛教的這些戒律,以今人的眼光看也是非常超前和實用的了:只要按其戒律如此去做,不但規避了飲食的不安全因素,且從醫學實踐也證明了食素對人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還不說素食對環保、能源和全球性氣候變暖等溫室效應的功效與貢獻。在《詩經》中所有囊括的三百多首流傳於周朝的詩歌中

,數百次都提到了食物的類目,其中44 種可確定為食物性植物,而《聖經》只指出了29 種。

清代臺灣宗族的形成與建構: 以義竹翁家、鹿草林家及後壁林家為例

為了解決大村人口的問題,作者翁烔慶 這樣論述:

摘要 宗族是臺灣拓墾時期先民渡臺後聚族而居的民間組織,也是臺灣早期社會底層家庭所依附的團體。河、海自古是常民聚落逐居的發源地,更是人類建立聚落和歷史發展的場域證據。早在十六世紀臺灣已經有福建人渡臺足跡。十七世紀也有福建人渡臺從事漁業的記載。1661年,鄭成功帶領一批福建人為主的軍眷東渡臺灣,以臺南安平為中心,北隅屯墾到嘉義縣義竹鄉後鎮(今後鎮村)、鹿仔草庄、下茄苳庄區域,直到清廷領臺才開啟閩、粵宗族文化遷徙到臺灣。 清代臺灣民間社會大多由地方宗族所組成,從臺灣都會到鄉村,從福佬聚落到客家伙房,至今都可以看到姓氏宗祠的蹤影。臺灣經歷數百年來的社會變遷,儘管地方宗族勢力逐漸式微凋零,但

仍有不少宗族至今還維持傳統祭祖儀式,宗族祭祖是具有臺灣文化的一種傳統性、教育性、典範性的無形文化資產價值,有必要來進行歷史研究與文化保存的討論空間。 本文將透過歐美地區、中國大陸、臺灣、日本等地區的學者研究以及地方文獻和姓氏族譜等加以梳理清代臺灣地方宗族的歷史發展,本文研究範圍將設定清代福建安溪縣先民渡臺入墾嘉義縣義竹鄉、鹿草鄉與臺南市後壁區等姓氏宗族聚落作為渡臺後重構來作為論文主角,並以歷史文獻整理、田野調查的對應,並以清代南臺灣最多安溪先民所建構宗族聚落的歷史發展為中心,最後將宗族建構及社會變遷來作為本論文的成果。關鍵字:集體記憶、宗族建構、血緣關係、地緣聚落、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