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鄉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埔心鄉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慶國寫的 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客家與福佬客的故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做好「在地人」,才是最徹底的社會革命也說明:一語道盡苗栗南庄的產業沒落與人口外移辛酸。 ... 他從大學時期就參與各種社運,從反大埔徵地,到聲援華隆工人抗爭,總是站在最前線捍衛弱勢團體。

育達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管理系碩士班 邱文頊所指導 邱昱瑞的 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旅遊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2020),提出埔心鄉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休閒活動參與、旅遊行為、幸福感。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李俐慧所指導 李允平的 應用服務設計概念發展高齡者志工旅遊服務的可能性 (2019),提出因為有 智慧型載具、高齡者志工、志工旅遊、服務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埔心鄉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彰化縣埔心鄉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月報表 :: 2021全台活動資訊網則補充:2021全台活動資訊網,彰化縣埔心鄉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月報表. 年度. 月份. 村里鄰數. 戶數. 男性. 女性. 合計. 106. 12 東門村. 21. 1263. 2162. 2107 4269. 106.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埔心鄉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客家與福佬客的故事

為了解決埔心鄉人口的問題,作者曾慶國 這樣論述:

  客家人口,全球有五千餘萬人,台灣有四二七.六萬人,其守護神三山國王的宮廟,全球有六千餘間,台灣有四一0餘間。本書是全球第一本有系統介紹三山國王廟與客家關係的專書,全書三十八間彰化縣三山國王廟的逐一調查,並找出二十三萬餘客裔,演化為「福佬客」的故事傳奇,是本書最精髓所在。現在這三十八間宮廟,已組成有力的「三山國王聯誼會」,年年舉辦「客家文化節」活動,並積極進行全球文化宗教交流,是另一則精采的的故事傳奇。本書採用田野調查及口述歷史方式,很多材料都是第一次呈現,非常有價值。 本書特色   採用田野調查及口述歷史方式,有系統地介紹三山國王廟與客家關係。 作者簡介 曾慶國   法學士,文史作家。  

榮獲2008年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第三屆傑出台灣文獻研究獎。 彰化平原客裔分布圖006彰化平原三山國王廟分布圖007自序008 第一篇緒論001第一章前言─客家與三山國王關係002第二章客裔拓墾與分布017第一節明清時期拓墾的客裔017第二節日治時期招墾的客家028第三章三山國王信仰037第一節三山國王信仰由來037第二節三山國王生平聖蹟049第三節三山國王的乩生與安五營056 第二篇荷婆崙霖肇宮與其角頭分廟063第一章概說064第二章霖肇宮神尊070第三章霖肇宮沿革085第一節由傳說與揮鸞說起085第二節由文物說起087第三節由歷史事件說起090第四節霖肇宮沿革界定095第四章霖肇宮建廟與活

動097第一節建廟過程097第二節王爺繞境101第三節接天香活動106第四節慶成三獻大典111第五節霖肇宮廟地問題120第五章霖肇宮祭祀124第一節概述124第二節爐主與醵公錢制度130第三節十九個祭祀單位組織133第四節普施與普施場142 第三篇各廟概觀151第一章鹿港鎮三山國王廟154第二章彰化市鎮安宮160第三章彰化市福安宮162第四章花壇鄉三山國王廟165第五章員林鎮廣天宮167第六章員林鎮明聖宮169第七章員林鎮廣寧宮173第八章員林鎮廣安宮177第九章員林鎮青山宮180第十章社頭鄉鎮安宮183第十一章社頭鄉保黎宮187第十二章埔鹽鄉順天宮189第十三章埔鹽鄉大安宮192第十四章溪湖

鎮霖肇宮197第十五章溪湖鎮肇霖宮202第十六章溪湖鎮西安宮205第十七章埔心鄉霖鳳宮207第十八章埔心鄉霖震宮211第十九章埔心鄉霖興宮213第廿章埔心鄉朝南宮217第廿一章永靖鄉霖濟宮219第廿二章永靖鄉同霖宮224第廿三章永靖鄉廣霖宮227第廿四章永靖鄉舜天宮229第廿五章永靖鄉甘霖宮232第廿六章永靖鄉永安宮235第廿七章永靖鄉永興宮238第廿八章田尾鄉鎮安宮241第廿九章田尾鄉廣霖宮243第三十章田尾鄉朝天宮246第卅一章田尾鄉沛霖宮248第卅二章溪州鄉三千宮251第卅三章竹塘鄉三清宮253第卅四章竹塘鄉南天宮255第卅五章竹塘鄉德福宮257第卅六章竹塘鄉廣萬宮259第卅七章竹塘鄉廣

靈宮261第卅八章大村鄉忠聖宮263第卅九章埔心鄉五湖宮266第四十章溪湖鎮澤民宮268第四一章竹塘鄉醒靈宮270第四二章溪州鄉覆靈宮274第四三章埤頭鄉廣興宮276 第四篇彰化七十二庄279第一章七十二庄定義280第二章七十二庄範圍284第三章七十二庄會媽301第四章七十二庄地名311第五章七十二庄沿革320第六章七十二庄住民及其他324第七章結語334 第五篇三山國王聯誼會337第一章成立動機及過程338第二章祭祀大典與客家文化節341第三章大陸祖廟進香與兩岸交流347 表索引363圖索引364照片索引365參考資料371跋373 序 三山國王是粵人守護神,本書三山國王廟是探討客裔在彰化

縣的歷史。   經筆者多年田野訪查,彰化縣三山國王廟有卅八間之多,客裔有廿三萬人以上,占全縣十八%以上,其中大部分已福佬化,只有少數仍會說客語,其間牽涉到整個彰化平原開發過程中,漳、泉、客三類族群間的互動關係,所謂漳泉拼、清界、閩粵分類等歷史不幸事件,交錯成彰化平原兩三百年的歷史,本書特從代代相傳的信仰角度切入,以第一手田野資料來發掘散失於民間的歷史,以補正史之不足,所謂禮失求諸野也。   本書承蒙許嘉明、洪敏麟、劉枝萬、林載爵及阮昌銳五位教授審查及指導,對書中內容補實甚多,謹表由衷謝意及敬意。對各寺廟主事者、各界先進,提供寶貴資料,同表十二萬分謝意。   本增修版,除增加第五篇外,還增修很多

新資料、新見解,是全新版面。承蒙五南公司旗下台灣書房精心出版,備感榮幸之至。

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旅遊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

為了解決埔心鄉人口的問題,作者邱昱瑞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進行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旅遊行為與幸福感之關係的探究,並依據研究所得之結果給予政府機關、民間相關機構及銀髮族自身建議。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發放問卷讓受試者填寫的方式進行研究,並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結果分析,以作為結論與建議之依據。本研究針對苗栗縣六所樂齡學習中心之參與學員進行調查,共發出300份問卷,回收300份,經剔除填答不完整或填答一致之無效問卷4份後,有效問卷296份,問卷回收率達98.67%。經統計分析獲致結論如下:一、以休閒活動參與來說,在視聽娛樂類裡以「唱歌」佔大多數;在社交活動類裡以「參加社區聚餐」佔大多數;在戶外休閒活動裡以「養生運動(如:太極拳、氣功、元極舞等)

」佔大多數。二、以旅遊行為來說,在旅遊動機裡以「增加人際互動機會」佔大多數;在旅遊方式裡以「自行規劃旅遊」佔大多數;在旅遊吸引力裡以「旅遊景點特色美食多」為主要吸引力。三、以幸福感來說,研究結果顯示苗栗縣參與樂齡學習之銀髮族,其幸福感屬中等偏高程度。其中又以「社會幸福」得分最高,其次是「生活滿意度」、「情緒幸福」,「身體健康」得分最低。四、透過人口變項與休閒活動整體及各層面分析發現:性別只對戶外休閒活動有影響性;年齡61-70歲銀髮族在參與休閒活動中比例最高;教育程度高中(職)、專科及大學之受試參與休閒活動比例較高;居住狀況對休閒活動參與無影響性;經濟狀況小康之受試者在各類休閒活動參與比例較高

;健康狀況越好之受試者,其休閒活動參與意願越高。五、透過人口變項與旅遊行為整體及各層面分析發現:性別只對旅遊方式有影響性;年齡70歲以下之銀髮族參與旅遊行為比例較高;教育程度與居住狀況對旅遊行為無影響性;經濟狀況小康之銀髮族參與旅遊行為比例較高;健康狀況普通、良好及很好之受試者參與旅遊行為比例較高。六、透過人口變項與幸福感整體及各層面分析發現,性別與居狀狀況對自覺幸福感高低無影響性;年齡70歲以下之銀髮族自覺幸福感較高;教育程度國中以上受試者自覺幸福感較高;經濟狀況小康之受試者在幸福感整體及「生活滿意度」、「情緒幸福」、「社會幸福」及「身體健康」感受較佳;健康狀況越好之受試者其自覺幸福感越高。

七、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旅遊行為與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意即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或參與旅遊活動頻率增加,其自覺幸福感越好。

應用服務設計概念發展高齡者志工旅遊服務的可能性

為了解決埔心鄉人口的問題,作者李允平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少子化世代的來臨,要如何運用有意願與能力的高齡者來服務社會,達到未來適應高齡社會的方法是很重要的議題。本研究大膽提出可藉由「智慧型載具的應用程式」引導高齡者參加志工旅遊的服務設計願景,盼能透過載具APP協助高齡者尋找旅遊伙伴,並引導高齡族群藉由志工旅行(volunteertourism)交流互動,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然而要達成上述願景需透過三個階段(1)掌握高齡者從事志工、旅遊活動現狀並分析其意願性、高齡者使用智慧型載具的使用狀況,(2)探討志工旅遊平台提供的資源以及內容介面設計,(3)新型態載具設計等三個階段。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是運用服務設計的概念完成第一階段的基礎研究,

以做為未來發展高齡者志工旅遊服務設計的參考依據。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探討高齡者參與服務志工的意願、結伴從事旅遊活動的群體現象,另一方面調查高齡者使用智慧型載具的使用情況,進而透過親和圖法分析,將高齡者分為三大類型,接著以問卷調查篩選各類型兩名受測者(共6位)實行焦點團體訪談以釐清高齡者體驗的過程進而了解後續行動與意願。最後透過使用者經驗、服務設計、工業設計等三領域專家訪談驗證本研究,針對服務規劃與相關設計是否可行深入探討。經過研究調查高齡者之特質,分為以下兩部分:(1)本研究始於2013年研究調查直至2020年為止告一段落,經過7年左右時間,一開始訪談高齡者從不太用智慧型載具到今日已經長時間使用

智慧型載具(如手機、平版)等裝置,顯示高齡族群學習進步之特性(2)在志工服務方面,訪談中發現高齡者所具備與年輕人不同的特質,高齡者不一定適合操作複雜或是有能力解決困難之事宜,相較於其他年齡層志工顯現高齡較具穩定性、耐心重複性、簡易性的志工服務性質事務都能適合高齡者來服務,顯示高齡族群在社會中是有再利用的價值,綜合以上特性可以掌握下幾點:(1)高齡者生活特性,(2)高齡志工旅遊的契機,(3)平台設計要件。以上研究可以掌握高齡族群特性並確立高齡志工旅遊的可行性,其研究成果將可做為下一階段的設計須提供資源與內容研究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