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鎮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和美鎮各里人口】和美鎮各里人口數-台灣公開... +1也說明:102年6月, 和美鎮, 山犁里, 27, 1,751, 3,192, 3,147 ... ,彰化縣各鄉鎮市各村里現住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分-連結彰化縣政府民政處. 彰化縣和美鎮105年各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林聖欽所指導 蕭鈺齡的 彰化地區都市體系之形成與變遷(1896-1980) (2018),提出和美鎮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彰化地區、都市體系、市街等級、成長極。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王明志所指導 周雅雯的 探究臺南市安南區的人口變遷 (2018),提出因為有 安南區、人口成長、人口分布的重點而找出了 和美鎮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彰化縣各鄉鎮市老年人口結構統計表(105年8月底) - 教育部樂齡 ...則補充:區域別 總人口數 村里數 老年人口數(65歲以上) 老年人口 比例(%) 備註 彰化市 234,884 73 29,784 12.68 員林市 125,057 41 15,772 12.61 鹿港鎮 86,672 29 10,862 12.53 尚未設置樂齡學習中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和美鎮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彰化地區都市體系之形成與變遷(1896-1980)

為了解決和美鎮人口的問題,作者蕭鈺齡 這樣論述:

一個區域內市街的等級在不同時期會有所變遷,彰化地區的都市體系在日治時期、戰後有什麼樣的變遷?是什麼原因影響彰化地區都市體系的變遷?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為:(1)透過地圖比對來劃定各時期市街聚落的範圍、(2)計算人口標準差劃分市街等級、(3)透過工業的統計資料,瞭解不同時期的發動型產業。透過上述方法,呈現日治時期與戰後彰化地區的都市體系及變遷的情形,試圖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研究結果有下列三點:1.日治時期彰化地區的市街等級:分成1904-1919年與1920-1945年兩個時期來劃分市街等級,彰化和鹿港獨大,為第一級市街,人口數遠高於其他市街,在市街的數量上,皆以第四級市街最多。在市街等級變動

上,1915年二林上升為第四級市街;1935年員林上升為第二級市街、溪湖上升為第四級市街;社頭則是從1925年降為第五級市街。2.戰後彰化地區的市街等級:彰化和員林皆維持在第一等級,各個時期皆以第四級市街的數量最多;在市街等級變動上,1935-1970年等級上升的市街為員林、溪湖、永靖、田中、和美、二林、社頭、竹塘、田尾、小埔心、大城;等級下降的市街為北斗。1970-2017年等級上升的市街為永靖(1990年)、和美(2000年)、伸港(2010年);等級下降的市街為鹿港(1980年)、田中(1980年)、永靖(1980年)、二林(1990年)、北斗(2017年),括號內表示市街等級有變動的年

份。3.(1)日治時期的工業主要以製造業為主,彰化地區重要的發動型產業為糖業、罐頭業。發動型產業和主要市街的「距離」成為是否能夠帶動市街等級提升的關鍵,溪湖、溪州的糖廠,與員林的罐頭業鄰近主要市街,發動型產業對於市街等級的提升有顯著的影響;而和美與二林的糖廠,有助於帶動糖廠所在聚落的人口成長,但距離主要市街較遠,對於主要市街等級的提升較沒有顯著的影響。(2)戰後製造業蓬勃發展,發動型產業對於市街等級的提升,主要是在民國70年代(1980s)之前,食品製造業有助於帶動員林、溪湖、二林、田中市街等級的提升;紡織業有助於帶動社頭、和美市街等級的提升;金屬製品製造業有助於帶動和美市街等級的提升。

探究臺南市安南區的人口變遷

為了解決和美鎮人口的問題,作者周雅雯 這樣論述:

為探索臺南市安南區從戰後至今的人口成長歷程與空間分布之差異情形,本研究從該區於民國 35 年(1946)正式更名為安南區起始至民國107年(2018),探究其人口成長與分布,並運用統計資料進行各項人口分析,同時使用 Google earth製圖,研究結果如下:安南區人口數於研究期間,每年都是呈現增加的趨勢,人口成長之變化先受自然增加影響,之後政府推行都市計畫,人口成長之變化受到社會增加之影響,人口總數從民國 35 年(1946)的 35,535人,至民國 107 年(2018)底已達 193,438人,即自民國 35 年以來人口成長了 5.44 倍。目前安南區呈現人口緩慢增長及低出生率與低死

亡率的情形,已進入『低穩定階段』。研究各空間人口分布比例的變化結果是:在研究期間內,本區各年度人口比例高的里別,以東半部的里別較多,西半部的里別較少;各年度人口比例低的區域,以西半部的里別較多,東半部的里別較少,因此,人口分布較集中於東半部。研究人口密度的變遷結果是:本區人口密度從民國 35 年(1946)的 331.48 人/平方公里,增加至民國 107 年(2018)的 1804.46 人/平方公里。本區東半部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最高的地方。在研究期間內,人口密度最高的里分別是:海東里、溪東里和鳳凰里,此三個里皆位於本區東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