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鹿港鎮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志祥,許淑娟寫的 從釘子到鐵剪刀: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和追風人的 高砂復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蔚藍文化 和風雲時代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宋郁玲所指導 郭秉鑫的 觀光仕紳化:以鹿港為例 (2014),提出鹿港鎮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觀光、仕紳化、鹿港、在地居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鹿港鎮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釘子到鐵剪刀:臺南壁鎖300年的華麗轉身

為了解決鹿港鎮人口的問題,作者李志祥,許淑娟 這樣論述:

  穿梭在臺南老街區尋幽訪勝時,   你是否曾注意到有種造型奇特的鐵件附於老建物外壁上?   有的形狀像一把鐵製的大剪刀,   有的則是像一柄「如意」般攀附山牆上。   它是「壁鎖」,也被稱作「鐵鉸刀」,在傳統建築中不若山牆上的脊墜裝飾亮麗,而數百年來除了專業匠師外,知其真正作用者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壁鎖」是一種強化建築的構件,可溯源至1634年尼德蘭王國在臺南建成磚木結構之熱蘭遮城開始,後來又可能受到中國工匠及鐵釟鋦等鐵構件的影響,逐漸成為臺灣現存壁鎖的主要型態。從歷史文化角度而言,該物足以成為臺南建城四百年中,見證建築文化演變的重要文物之一。   本書作者爬梳了臺南的壁

鎖歷史,就其功能與形制進行詳盡闡述,並親自踏查臺江內海及倒風內海現存壁鎖建物,細說各地壁鎖宅邸的特色與異同,揭開壁鎖神祕面紗之餘,也同時帶領讀者經歷了臺灣壁鎖的演化歷史。

觀光仕紳化:以鹿港為例

為了解決鹿港鎮人口的問題,作者郭秉鑫 這樣論述:

「觀光」是促成「仕紳化」現象的驅動力之一。透過觀光發展,使周遭鄰里發展成為更富裕的獨立區域。這也是對傳統仕紳化研究的擴展和深化。本研究以鹿港為例。隨著近年來政府推動觀光產業,鹿港的「老舊街區」成為國人旅遊的重要景點。越來越多的觀光客湧入,對鹿港造成很大的改變。原本屬於當地居民的空間,逐漸地被迎合觀光客需求的空間取代。本研究透過滾雪球方式找出在地居民與外來商家進行深度訪談。探討鹿港「觀光仕紳化」現象如何被推動,以及如何影響在地居民與地方發展。希望藉由本研究喚起大家關心推動觀光業對在地居民的影響。本研究發現,鹿港透過觀光發展,許多「舞台化的本真性」被刻意營造出來,如小吃、藝文、古蹟、廟宇,以迎合

觀光客需求。然而許多外來商家亦刻意營造「觀光化本真性」,如復古商店,逐漸取代原居民認知的「歷史本真性」,產生「觀光仕紳化」的現象。

高砂復仇

為了解決鹿港鎮人口的問題,作者追風人 這樣論述:

  舊時日本稱呼台灣原住民為高砂族   在日據時代,不少原住民被派往南洋作戰,生死不明   布農族為原住民族中,最後歸順日本的一族,也是抗日時間最長的一族   祖輩血淚的歷史,影響後代深遠......   「大分事件」是一件由布農族發動於一九一五年五月十七日的抗日反政府事件,為台灣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族主要抗日事件之一,抗日行動一直延續到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日本當局聲稱要和反抗的布農族人和解,邀請他們前去會面。會面地點在花蓮港廳玉裡郡大分駐在所。當時的台灣總督是第八任的田健治郎,也是台灣的第一個文官總督,他的理蕃政策是緊緊的追隨著已經既定的方針。他是唯一死在任內,葬在台灣的

總督,他的理蕃政策是殘酷的高壓手段。田健治郎下令,在地的守備隊長和憲兵分隊長,在舉行會議時,消滅所有到場的布農族人。托西幼部落的二十三位壯丁,當場全體格殺處死。布農族的青少年從小就被告知,不要忘記這血海深仇!   是無奈的年代,還是錯亂的認同?   被命運玩弄而追逐他人炮火的台灣原住民,   是演出一場歷史的悲劇,還是鬧劇?   台灣日據時代,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一日,大批的日本憲兵和員警來到村子裡,把年輕的男丁全都抓走,這些人就從此失蹤了。   有人說,日本人把他們送到海邊去造防禦工事,對抗要登陸的盟軍。也有人說是送到南洋替日本人打仗去了。但是等到戰爭都結束後,那些被抓走的人沒

有一個回來。   布農族的傳統,人死之後,要葬在自己的大山裡,否則靈魂不能安息。坤盛企業集團的董事長林佳秋的丈夫,也是失去下落的布農族人。多年後,她委託同樣有布農族血統的年輕學者陳有為代她尋找丈夫的消息。      二次大戰結束後,在菲律賓的民間就不斷的出現謠傳,據說當年日本人將他們在亞洲搜刮的大量黃金藏在菲律賓的山洞裡。而這些山洞都是用當地徵用的民工和外地勞工來建造的。謠傳還說,日本人為了保密,在隱藏了黃金之後,就把參與建造山洞的勞工都殺害了。多年來,林佳秋一直在懷疑,丈夫就是碰到了這樣的下場......   ※【布農族小知識】:根據清代文獻,「布農族」被稱為「武侖族」,是台灣原住民的一

個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現今人口約五萬多人。但就遷移而言,布農人是台灣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   在日本殖民時期,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最後歸順日本的一族,也是抗日時間最長的一族。抗日事件頻傳,如丹大、逢板、霧鹿、初來、內本鹿、大關山及大分事件的英勇事蹟。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是典型的高山民族。依據布農族口傳歷史,該族最早居住地可能是在現今彰化鹿港鎮、雲林斗六市與南投竹山鎮和南投市等地,後來才漸漸往大山裡遷移。目前所知的最早居住地為南投仁愛鄉與信義鄉。十八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遷移,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

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那瑪夏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