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平先生九十華誕祝賀文集編輯委員會寫的 江平先生法學思想述論:九十華誕祝賀文集 和高洪雷的 中華民族的故事·上(全新修訂插畫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礼轻情意重。全诗是什么?“千里送鹅毛”的下一句是什么? - 成语也說明: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全诗是什么?首先这不是诗,是歇后语出处徐谓《路史》由这一句转化而来:“天鹅copy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出版 和長江文藝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夏林清所指導 黃婉瑜的 儒學的慰藉與傷害:追影子的人 (2015),提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晚明小品、自我批判民族誌、泰山志、創傷書寫、記憶倫理、勞思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顏美娟所指導 古佳峻的 臺灣龜圖像祭物文化詮解 (2012),提出因為有 紅龜粿、祭祀儀式、飲食民俗、龜文化、民間信仰的重點而找出了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解答。

最後網站关于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谚语解释大全 - 教辅吧則補充:首先这不是诗,是歇后语出处徐谓《路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释义: 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故事: 有一个地方官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江平先生法學思想述論:九十華誕祝賀文集

為了解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問題,作者江平先生九十華誕祝賀文集編輯委員會 這樣論述:

  江平先生為中國大陸法學與法治事業耕耘六十逾年。一路風雨,披荊斬棘,屢經挫折,不改其志。大師風範,唯尚真理,厚德致公,法治天下。值先生鮐背之年,法學界同仁共敬,撰文以賀並結集呈獻,祝先生長壽喜慶。   本書共三部分:民商法、法治與法學教育、交往錄。民商法部分,主要由民商法學人撰寫,致敬江老師開創中國大陸當代民商法立法與學科的光輝歷程;法治與法學教育部分,由法學界不同領域同仁撰寫,領略江老師堅守法治與法學教育的情懷與建樹;最後為交往錄,呈現了後輩學者與老師之間感人交往的情景和某些細節。   江平先生簡介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 政

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   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 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 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曾赴比利時根特大學、香港大學、義大利第二羅馬大學、日本青山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中國民法、羅馬法、公司法等課程,並獲義大利第二羅馬大學名譽法學博士、比利時根特大學名譽法學博士,秘魯天主教大學名譽法學教授等殊榮。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

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儒學的慰藉與傷害:追影子的人

為了解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問題,作者黃婉瑜 這樣論述:

本論文實為對生命與知識的反身性辨證,透過自身生命歷史的縱向與橫向座標的限制、碰撞及自我批判和反省,以身體的情感與記憶作為方法,還原作為現代女性的我的文化身體形成與情感哲學的田野報告。 論文朝向的進路從中年的個體「轉身」、「返家」,浮出「抵抗」一直以來用功最多的儒學研究,知覺到來自底層經驗的身體,不斷地想探出頭和孔老夫子(泛指知識)對話。嘗試透過自我批判民族誌式的言說、辯證、澄清,橫越庶民記憶的人文地理,交織文學與哲學的敘事面貌,從自身身體撕裂的經驗,揭露知識份子思想與底層文化的斷裂現象,將身體的情感和記憶譜入世之顯學的儒家哲學作為底藴,覓尋一條互相滲透的文化記憶新徑。

中華民族的故事·上(全新修訂插畫本)

為了解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問題,作者高洪雷 這樣論述:

你知道「金」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嗎?你知道「金」和「清」的關係嗎?你知道中國版「狼來了」的故事嗎?你知道「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講的是哪個民族嗎?你知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說的是誰嗎? 高洪雷著的《中華民族的故事(下全新修訂插畫本)/百讀不厭的經典故事》以生動的語言串起歷史的脈絡,為你講述鮮為人知的民族故事,帶你在神秘的歷史長河中遨遊,去追尋各民族的古老源頭……高洪雷,生於1964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山東新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民族史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副。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表散文、隨筆、專著,作品有《大寫西域》《另一種

文明》《樓蘭啊,樓蘭》《中華民族的故事》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國史》已被譯成維吾爾文、蒙古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錫伯文、韓文等多種文字出版。

臺灣龜圖像祭物文化詮解

為了解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問題,作者古佳峻 這樣論述:

《臺灣龜圖像祭物文化詮解》一書,以臺灣地區常民生活之「生命禮俗」與「節日慶典」中常備的龜紋或龜形祭品為研究對象,過去多以紅龜粿或米龜為使用,也以此稱統攝後來新創的糕餅龜品,或者綜合食品、不可食財貨製成之龜品,筆者綜觀臺灣清代以來地方文獻及藝文作品多以紅龜粿為重要祭典的圖像食物,而臺灣自1950年代以來陸續發展多元龜品品項,已異於他處,並足以形成龜品體系,祭典儀式與使用時節在地方已形成默契,自成風氣,衍為臺灣地方自有的龜祭文化。由此為發端,1970年代學者何聯奎、宋龍飛、凌純聲有針對臺灣祭龜與乞龜儀式的報導與調查,1990年代後僅以簡榮聰承繼與闡述糕餅粿糖塔文化發展,關於龜紋祭物與印模器具的闡

釋仍有發展空間,筆者試圖建構此一龜品祭祀與使用的文化結構,並進行文獻、圖像、工序、工藝、文化創意產品的在地文化之詮釋及解析。除緒論與結論外,主論為三章,文獻與文化、物像與工序、傳藝與創意,分述如下:第一章緒論,本研究以民俗學知識為基礎,以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參附,在前賢成果上提出「龜圖像祭物」建構及研究方案,在「泛臺灣化」的民間信仰現象中不侷限某一鄉鎮為例,以臺灣地區為整體樣本,抽樣體現祭龜與乞龜儀式之差異。第二章文獻與文化,臺灣龜品最早疑於清乾隆年間《澎湖紀略》元宵求乞儀式中的「亞公仔」,道光十七年(1837年)柯培元《噶瑪蘭志略》有「紅龜仔」為慶壽之用,寓臺清人與日人都對此有所紀錄;筆者考此

一時期諸書及《臺灣日日新報》認為乞俗、乞龜、分食與餽贈龜品屬臺灣地方民間習俗,其承繼龜靈信仰、龜壽文化,並發展以龜品獻祝,以龜品之形表達圓滿平安的祈禳心理,在時節循環與人之禮儀取得秩序儀典的平衡關係,反映非常時節的非常製物;屬於人與他者的精神和物質的易換關系,對於神的敬仰,神力獲得的祈與乞、分食、還願系統得到人神關係互動、縝密交際關系;由其「圓」形成臺灣藝文創作藉此懷念過去、聯繫情感、記錄臺味,並在「臺灣蛇郎君故事」與「掽舍龜傳說」中作為最終變形的物件,與「浪子回頭」勸化作用的糕點故事。其一脈相連的是「求全忌缺」的心理目的。第三章物像與工序,本章先行定義「龜圖像祭物」及其類型,認為食品訂名都以

顏色、形象、材質為造詞結構,以致有必要新立「龜圖像祭物」描述臺灣龜品的多元現況。以材質論、工序論、形貌論類聚群分龜品,以確立名稱、品項、建構系統。進一步針對龜圖像寓意的龜紋印模、圖像記號、龜形祭物美學建構為討論,龜粿印模與龜品形塑都是吉祥符號的拼裝組合,自龜首至殼身甲紋都由地方信仰者詮釋並沿用,追求繁複裝飾的視覺特質,之於信仰者而言,龜品是神力依託的媒介,足以讓家族得到幸福吉祥。第四章傳藝與創意,從傳統民間工藝與當代文化創意兩個面相為討論結構,有地方舉辦文化節以傳承節慶內涵,博物館舍以展覽與營隊活動傳遞文化知識,透過食材之外的媒材創作紅龜粿,以祭龜禮俗為配合,體驗壓印複刻之教學內容,在消費導向

的商品化創意中歸納2010年以來個公私單位舉辦比賽與活動成果,有對傳藝概念、符號應用、客家本色面向之開發,為當代對於龜圖像祭物的記憶表述、文化再現、傳統再生之現況。第五章結論,綜合本論三章核心,提出基礎成果是在有限的文獻中將龜圖像祭物文化逐一描繪,確立名物關系,將龜品與閩粵文化合觀比較,概述對於龜文化的接受;臺灣在地化與地方感的重要成果便是文獻與藝文創作中應用紅龜粿為圓滿意象,生活中透過紅龜粿作為除凶復吉的界限。從「非常」的角度定義龜品,其亦存在於非常時間中被使用。反映地方的習俗與圖像選定的地方特色。對於文化節、設計產品、課程體驗採積極推行,近年相關活動及產品日益增多,是懷舊風氣與鄉土教學影響

龜品圖像的再創造,為臺灣當代重要成果。由此提出觀察與建議,認為傳遞正確的民間習俗,保存工藝師傅的技術與作品;扭轉好大喜功與沽名釣譽的奢華風氣,找回人神禮敬心態;物品圖像化後僅存商品價值,若強化文化內涵能兩方兼顧。提出議題延伸與未來展望,企盼在臺灣方面的架構完成後能逐步擴及崇龜文化及相關議題的討論,以及受命題侷限而未能及時討論者,待日後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