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道匝道差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交流道匝道差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徐耀賜寫的 公路幾何設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北宜高速公路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第12 次環境影響差異 ...也說明:差異 分析報告(頭城交流道匝道改善工程土方計畫變更)」. 專案小組初審會議紀錄 ... 本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備查後,變更內容始得施.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許添本所指導 楊皓宇的 深度強化學習之高速公路主線與匝道聯合儀控策略—以國道5號為例 (2020),提出交流道匝道差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深度強化學習、主線儀控、匝道儀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周家蓓所指導 吳東縉的 應用改良式平整度指標AARI於預測模式之建立 (2019),提出因為有 道路平整度、國際糙度指標、加速度規、交通量、車輛載重、績效預測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流道匝道差異的解答。

最後網站樹林交流道改匝道設計省錢縮時最快2年半完工 - 蘋果日報則補充:新北市政府提送國道3號增設樹林交流道可行性研究,日前通過國道高速公路 ... 時間也縮短半年,交通局昨表示,若環境差異評估審查順利,交流道最快2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流道匝道差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路幾何設計

為了解決交流道匝道差異的問題,作者徐耀賜 這樣論述:

  公路幾何設計(Highway Geometric Design)是公路線形之主要架構,在公路路線規劃設計階段中佔舉足輕重之地位,除攸關公路內部景觀之外,其更與通車後之行車安全息息相關。   公路幾何設計之最大重點由以下三種設計組合而成:1、平面線形設計(Design of Horizontal Alignment);2、縱斷線形設計(Design of Vertical Alignment);3、橫斷面設計(Design of Cross Sections),由此可知公路幾何設計乃是三度空間之設計議題,此亦構成本書之基本內涵。   本書論述主要以台灣交通部頒「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為準則,

亦比較與美國AASHTO規範、日本「道路構造令」及大陸「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等規範之差異。 作者簡介 徐耀賜   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現職: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經歷:   1986~1989年8月美國馬里蘭大學橋樑工程中心結構經理   1984~1989年8月美國賓州 Opti-mate 公司公路與橋樑設計總顧問   1989年9月~1992年7月美國康州工程顧問公司結構經理   1998年8月~2000年7月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系系主任(所長)   1999年~2000年 經濟部工程顧問   1999年入選世界土木工程名人錄

深度強化學習之高速公路主線與匝道聯合儀控策略—以國道5號為例

為了解決交流道匝道差異的問題,作者楊皓宇 這樣論述:

國道5號高速公路為聯絡台灣東部的重要道路,因直接穿越雪山山脈相較其他聯絡道路行車時間大幅減少,吸引許多遊客利用該道路前往宜花東地區旅遊,造成國道5號在周末常態性的壅塞。這些壅塞將導致高速公路運作的效率降低,帶來龐大的社會成本。而高公局為此也提出許多需求管理策略,如匝道儀控、機動開放路肩大客車專用道、主線儀控、高乘載管制等。高公局目前控制匝道及主線的儀控率的方法,是依據車流回堵的長度進行動態查表法。本研究認為當前之管理措施能加以改進,遂利用深度強化學習方法建構聯合儀控策略,達成減緩或避免雪山隧道內發生壅塞。深度強化學習可免除對交通模型的假設,且透過神經網路帶入具有時空特性的交通特徵資料,能針對

變化迅速的交通環境做出最佳決策。本研究提出深度強化學習結合ALINEA匝道儀控的聯合儀控模型,並藉由Vissim車流模擬軟體進行策略學習。主線儀控代理會觀察高速公路各路段的流量、速率及密度資料,即時做出最佳決策,並配合獨立運作的匝道儀控系統,共同控制高速公路儀控管理策略。本研究以最小化車輛旅行時間為目標,將負的路網車輛數作為學習獎勵。而為了防堵主線儀控造成高速公路主線嚴重的車流回堵,另加入主線等候車輛數做為學習懲罰。聯合儀控模型經過500回合的訓練,模型得以收斂,最後與高公局現行策略及MRC PI-ALINEA模型分別進行比較。本研究提出之聯合儀控策略與高公局現行策略相比,小客車效率平均下降1

.03%,大客車效率平均提升16.53%;與MRC PI-ALINEA模型相比小客車效率平均下降25.13 %,大客車效率平均提升25.09 %。顯示本研究能擴大小客車與大客車之旅行時間差異。而從時空速率圖分析,在啟動儀控後一個小時,本研究確實能有效舒緩雪山隧道內車流壅塞情形,並使路段平均速率達70kph。

應用改良式平整度指標AARI於預測模式之建立

為了解決交流道匝道差異的問題,作者吳東縉 這樣論述:

國內各縣市政府、道路主管機關對於道路平整度重視程度日漸升高,目前各處多半使用三米直規或國際糙度指標(IRI)作為整修、驗收之標準,然而因各地檢測量能不一且有限,檢測範圍無法覆蓋所管理之路網,更無法建立管理系統以觀察長期平整度劣化趨勢。近年來隨智慧型手機之發展,將其內建感知器應用於道路平整度檢測之研究有愈多之趨勢,收集車輛行駛期間之反應加速度配合演算法可有效反映道路平整度情形。本研究欲使用已開發完成之檢測設備–簡易型平整儀觀察我國最高層級之道路–國道高速公路之道路平整度分布情形,並探討影響鋪面劣化之可能變因,最後建立改良式平整度指標AARI之預測模式,期能供道路主管機關管理維護上之參考。本研究

藉由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得分車種之交通量,配合國道一號汐止地磅站過磅紀錄及國道一號之整修紀錄,得探討三者與平整度之關聯性。由電子收費系統可觀察得於圓山匝道有明顯小客車、小貨車進出國道之情形,而重型車輛如大客車、大貨車及聯結車則於圓山以南之路段為多;過磅紀錄可了解雙向車輛之真實載重,南下路段之半聯結車型載重明顯較北上方向為重,此情形無疑會加劇鋪面劣化之速度;整修紀錄顯示南下路段距上次整修時間普遍近於北上方向,各路段雙向整修時間差異皆於7個月以上。最後結合各交流道區間之交通量與平均卡車因子之乘積總和,可得經整修後累積標準軸重當量數(ESAL)與AARI之關係,兩者相關係數可達0.84;透過此關係即

可知不同交通流量之路段平整度劣化之程度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