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鎮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二林鎮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LSD寫的 海市蜃樓V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和張素玢的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右捧中科、左推二林的二林鎮長傅黎興 - 科技人文雜誌也說明:人口 只有5、6萬人的二林鎮,位居彰化平原西南部,鎮內沒有任何國道經過,發展區位不良,聯外交通不便,不利於工業發展,且鎮民僅靠農業維生,收入偏低又缺乏就業機會,因此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衛城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 湯允一所指導 鍾雅佩的 幼兒園家長媒體素養對幼兒使用3C產品之影響 (2021),提出二林鎮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格特質、媒體素養、教養行為、休閒時間、3C產品。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建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謝政穎所指導 李千足的 推動地方創生可行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芳苑鄉休閒觀光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地方創生、芳苑鄉、鄉村發展、社區營造的重點而找出了 二林鎮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二林- 来自维基导游的旅行指南則補充:二林 仁和宮外牆 ; 詳細資訊 ; 人口, 49,209人(2021年9月) ; 電話區碼, +886 4 ; 時區, UTC+8.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二林鎮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V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二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台灣各地常可見偌大的閒置公共設施,其產生的原因包括政黨輪替、政務官更迭、競選支票承諾、政策轉彎、空間使用目標不明確、特定活動而非常態活動之建設、管理不善、不當的競爭型計畫、法規過時或抵觸、行政程序阻礙,加上少子化、人口超高齡化,以及成立六都導致人口更加集中於都市⋯⋯   近十年來因政府正視公有閒置空間,逐漸進行整頓與活化,整體而言效率提高不少。本集《海市蜃樓》動員四十多位學生進行第七次全面抽樣踏查,收錄了六十一處完全閒置、部分閒置、低度使用或延宕開發之公共設施、四處天然災害導致閒置的公共設施、二十處閒置活化再閒置之公共設施,以及十五處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設施,按往例一

樣,總計一百處案例。  

幼兒園家長媒體素養對幼兒使用3C產品之影響

為了解決二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鍾雅佩 這樣論述:

現代幼兒從小出生在數位時代,3C產品充斥他們的生活,隨著科技發達,促使他們耳濡目染的觀察與經驗到各式各樣的3C產品,也衍生出使用低齡化、影響身心健康…等問題,在2019年起,受到COVID-19的影響下,3C產品更成為學校、家長及幼兒遠距學習的便捷工具,因此也出現更長時間使用的情形,而影響幼兒3C產品使用的關鍵是家長。本研究以家長的人格特質、媒體素養、教養行為與休閒時間,探討對幼兒使用3C產品的影響,透過線上問卷調查297位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家長,經由統計軟體SPSS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並從逐步迴歸中發現,四種教養行為裡,開明權威的家長會較多的介入幼兒3C產品使用;寬鬆放任的家長會降低幼

兒3C的使用頻率、時間和使用原因;專制權威的家長,讓幼兒使用3C的原因是為了讓幼兒學習與探索;而忽視冷漠的家長會讓幼兒更多、更常的使用3C產品,並且較少去介入幼兒3C產品的使用行為。此外,神經質人格傾向的家長,也會有較多的原因讓幼兒使用3C產品。而在媒體素養上,家長的思辨媒體再現能力愈高,對於幼兒3C產品的使用頻率和使用原因會愈少,並且家長的整體媒體素養,以及反思閱聽人意義能力愈高,皆會較多的介入幼兒3C產品使用。另外,休閒時間在整體迴歸中雖沒有明顯影響,但在個別分析中,休閒目的的自主對於使用原因與配合家長作息是有影響的,表示家長若十分重視個人自主休閒的時間,即可能會增加幼兒3C產品使用。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

為了解決二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張素玢 這樣論述:

  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不但書籍大賣,電影也入圍第五十二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一時之間大家對「灣生」這議題有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接下來有關作者本身和著作內容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喧騰了好一陣,人們開始瞭解電影或原著內容和史實有相當差距,但是一般人不認識這段歷史的「真」,也就難以分辨渲染過的「假」。──本書作者張素玢   近年來,由於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掀起的熱潮與熱議,使日治時期臺灣日本移民村的歷史開始受到公眾矚目。這段先前幾被遺忘的如煙往事,除了有一則則感性的離散

故事值得述說,更是臺灣移墾史上的特殊一幕、日本移民史上的獨特章節,為值得深入探究的學術課題,而本書可說是目前相關研究中最全面且翔實的專著。   一八九五年,東亞秩序翻轉,日本因打敗大清帝國得到第一塊殖民地:臺灣,躋身為亞洲第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作者開宗明義便宏觀地指出,日本挹注國家力量在臺灣開展的移民事業,就其性質而言,並非單純為紓解人口壓力而推動的海外移民,而是殖民國對殖民地的「殖民」,屬於帝國殖民政策的一環,以「同化」為最高指導原則,企圖化外地為內地、防備臺灣本島人產生民族自覺,並期許這批耗費鉅資打造的「同化部隊」,能成功適應熱帶氣候、熟習熱帶作物栽培技術,成為未來帝國繼續南進的得力先遣軍

。但正因移民事業的發動者是殖民政權,當一九四五年此一權力中心崩潰後,殖民美夢終成未竟之志。   日治時代兩波官營移民(一九○九─一九一七,一九三二─一九四五)大致便是在上述背景下展開,前期以東部花蓮港廳為重心,後期改以西部、南部的河川新生地為移民村建設地點。作者不僅運用大量史料、圖表和照片,從經濟面、社會面深入剖析兩波移民的異同與經營成敗,還走訪昔日移民村進行田野調查、利用書信甚至在一九九七年就親赴日本訪談移民、促成「灣生們」組團重訪故里並隨團共行,記錄下許多珍貴的口述資料,據以勾勒出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苦樂。這些涉及個人生命經驗的「小歷史」,作者以「大歷史」的論述架構將其包羅於書中,可紮實且

完整地填補我們對這段歷史記憶的空白。 本書特色   ◎本書可說是目前最深入且可徵信的「灣生」研究。   因為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引起熱潮的關係,大眾開始熟悉「灣生」(日治時期日本移民在臺灣生下的後代)一詞,並且對這群人的歷史與在臺生活足跡產生高度興趣。即使後來爆發造假爭議,灣生及其相關故事不僅吸引力不減,反而因虛構風波更令人好奇這段歷史的非虛構樣貌。本書出自歷史學者之手(作者張素玢為師大臺史所教授),為實事求是的專業論著,正可填補大眾渴望獲得真知的需求。此外,正如陳芳明所言,《灣生回家》的騙局之所以能夠瞞天過海兩年,「這是利用臺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因此我

們認為,本書出版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即是以紮實的歷史著作,建構堅實的歷史記憶,相信這才是根治歷史失憶症的正確處方。   ◎本書以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為研究對象,是很新穎的臺灣史主題,目前市面上尚無類似專書。另外,這些日本移民的「臺灣經驗」相當獨特,但除了《灣生回家》外並沒有其他書比較完整地呈現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世界,而本書則有設立專章加以爬梳、描述,   藉由豐富的訪談資料,描繪出日本移民在臺生活的諸多細節。其中有些細節令人發笑(例如常見路邊有血漬而誤以為臺灣肺癆患者極多,內心恐慌不已,後來才發現那是檳榔汁),有些細節則令人幾可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失望乃至絕望。   ◎目前臺灣讀者較為熟悉的是日

本政府第一波在花蓮陸續設置的三個官營移民村。而本書內容不只涉及這三個東部移民村,也探究了殖民政權第二波在西部、南部建設的移民村。而且大歷史(社會、經濟層面)與小歷史(生活層面)兼具。 得獎記錄   原書為作者博士論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一九九八年榮獲中國歷史學會評選為年度優秀論文。 名人推薦   本書在資料上的一大貢獻,是訪談資料的運用。……這些訪談都在十六年前進行,那些生長在臺灣的日本人,正是所謂的「灣生」。前幾年由於《灣生回家》圖書與紀錄片的發行,「灣生」一語突然從「死語」中復活,並且有了具體的面貌。之後,該書因為田中實加身分造假問題

,使得「灣生」一時之間又成為具有負面意涵的禁忌。其實,作者早在十六年前,便已經近距離與灣生接觸,同時也帶他們回到臺灣的歷史現場。──摘自本書新版推薦序,作者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   有關在臺日本的官營移民(一九○九─一九四五),向來幾乎無人研究過,素玢鎖定這個主題,排除萬難、執拗地做了下去,終於有了成果。……研究在臺的日本移民這個主題上,她不僅搜集文字資料,也做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這點是他人難望其項背的。──摘自本書舊版推薦序,作者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簡介 張素玢   彰化縣員林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現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環境史、原住民史。著有《濁水溪三百年》、《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臺灣登山史.人物》、《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與詹素娟合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 、《林則徐——中國近代化的先驅》、《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人物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新修西螺鎮志》(歷史篇、經濟篇)、《臺灣全志:勝蹟志》、《新修彰化

縣志:人物志》等。 新版推薦序 作者新版序 舊版推薦序 作者舊版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殖民政策下的移民事業 第一節 初期日本移民臺灣的原因     第二節 殖民體制下的移民事業     第三節 調查工作與移民事業的展開     第三章 官營移民的最初試驗——花蓮港廳移民(一九○九─一九一七)     第一節 自然與人文環境     第二節 移民村的聚落規畫與設施     第三節 農村社會     第三節 官營移民事業的停頓     第四章 官營移民的再興     第一節 官營移民事業再興的原因     第二節 中部移民村     第三節 南部移民村     第四節

臺東廳移民村     第五章 移民村的農業經營     第一節 花東縱谷水稻甘蔗經濟區     第二節 濁水溪流域綜合經濟區     第三節 下淡水溪菸草經濟區     第四節 菸作與日本農業移民     第六章 移民社會與族群關係     第一節 社會適應與社群組織     第二節 農村社會與農民的生活     第三節 民族摩擦和融合     第四節 農村生活的變遷     第七章 移民事業的檢討     第一節 國家政策     第二節 移民成效的分析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索引 作者新版序   重返日本移民村 / 張素玢  

  一九九八年我完成了博士論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當年獲得中國歷史學會評選為優秀論文,並推薦給國史館。由於當時國史館人事更動,因而延宕到二○○一年才出版。學術論文,尤其博士論文厚厚一本,結結實實,專精於某一主題,不免曲高和寡,民間出版社少有問津者,所以當時多由官方出版。公家單位不重行銷,出版之後等待有緣人。從不敢探問書銷售得如何,直到七、八年前,陸續有學者想要透過我買,才知此書已經絕版,特別請託國史館再以POD(Print On Demand)方式印了五十本,心想就這樣了。     在我一開始探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時,臺灣史學界對這議題很

陌生,也只有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在一九八六年發表了一篇〈日據時期的官營移民――以吉野村為例〉,除了東部,學者仍未知悉臺灣中部、南部也有日本移民村。我的家鄉在彰化員林,有次長輩閒話家常時提到,舊濁水溪的溪底(浮覆地)有「一串」的日本移民村,人們俗稱一號仔、二號仔……。努力查找文獻檔案,才知道中部的濁水溪以北共有六個移民村,聚落多達二十七個,以南的新虎尾溪流域有兩個,南部的下淡水溪也有三個日本移民村。在臺灣的拓墾史上,日本農業移民為相當特殊的一種型態,我因而投入五年半的時間研究,最後以日本在臺灣的官營農業移民為題,完成博士論文。     二○○一年專書由國史館出版至今,

已經過了十五年,一千多本的書在學術之海似乎起不了漣漪,想要藉著這本著作讓大眾瞭解日本對臺進行農業移民的宏願也難以達成,一般人仍舊只知花蓮有日本移民村。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不但書籍大賣,電影也入圍第五十二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一時之間大家對「灣生」這議題有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接下來有關作者本身和著作內容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喧騰了好一陣,人們開始瞭解電影或原著內容和史實有相當差距,但是一般人不認識這段歷史的「真」,也就難以分辨渲染過的「假」。坊間能找到的相關書籍,多屬花蓮地區的

文史工作者出版的通俗刊物,或旅遊書中的日本移民村,缺乏深入而可徵信的專書。     這本《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因為出版時間的關係,可能被認為是趕搭「灣生事件」;事實上,早在灣生熱之前,衛城出版社已經與我洽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的重新發行。由於最初的版本是由國史館印製,得國史館正式同意才能交由民間出版。公文往來耗時,加上我自己和出版社總編莊瑞琳手上都有其他事情忙著,這件事也就延宕了下來,直到二○一七年春天終於敲定出版期程。     出版社建議我將書名調整為《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使之更能點出日本移民臺灣的獨特性,編

輯盧意寧花了很多時間標出太過艱澀的文句或當初的誤植,這段準備重新出書的時間,我正因其他工作而分身乏術,助理朱丰中適時協助我最耗時費力的注釋校刊,將注釋與資料出處、表格數字一一進行實質校對。接著田騏嘉、黃儒柏也在最後階段陸續加入「作戰團隊」,以趕上預定的出版時間。     指導教授許雪姬曾希望我能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與日本帝國圈其他移民事業加以比較,寫博士論文時受限於時間與資料未能進行。後來我到北海道與中國東北(亦即昔日的滿洲)蒐集文獻史料,擴大研究的空間,繼續寫了幾篇相關研究,至於臺灣的部分則從移民與山豬的搏鬥、移民的恙蟲病,分別剖析移民與環境、疾病等議題,另也為文探討戰後的日本移民村

處理問題。由於本書篇幅已相當厚重,重新出版的內容大致維持原貌,沒有加上後來陸續發表的六篇相關研究;再者,也刪去原書許多全頁表格,以免加重閱讀負擔。     從我著手研究日本農業移民的一九九三年到今日,已過了二十五個年頭,讀博士班的時候一對兒女還年幼,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當初訪問的對象,包括日本移民和熟悉移民村掌故的長者多已凋零,新年能寄出的賀卡愈來愈少了。伴我跑田野、協助聯絡移民、甚至陪著到日本訪問調查的父親已辭世八年,這是令我最難釋懷,也最感傷的。     二十五年來,我從臺灣史的初學者,逐漸成為學界的中生代,這一路上給我最大精神與實質幫助的莫過母親張江茂,老師許雪姬持續給予指

導和關懷,家人、長輩、朋友甚至學生也都是我的推力。在此書重新出版之際,謹對所有曾幫助過我的人致上誠摯的感激。 第六章移民社會與族群關係 日本官營移民村是臺灣總督府精心策劃下的產物,欲將日式農村隨著日本農民移殖到臺灣,因此移民村的建築、景觀、社會結構和臺灣農村有基本上的不同。移民村既非血緣也非地緣聚落,內部缺乏臺灣村莊的信仰、宗族組織。來自日本不同鄉貫的移民,在政府的安排下共居一村,他們操著不同方言,在臺灣這陌生的環境下,開始新的生活。這些移民在移住初期生活的情形,移民村的社群組織、農村社會與族群關係,是本章要加以討論的。 第一節 社會適應與社群組織 一、社會適應問題 應日本政府招募到臺灣的日

本移民,多數在家鄉生活相當艱困,他們告別親人踏上「開疆拓土」之路時,已下定決心永住臺灣,並要達成政府賦予的神聖使命。當他們抵達臺灣看到自己今後定居的環境,不禁大失所望,眼前看到的一切,和官方所描繪的情形相去甚遠。一位豐田村移民敘述當時他的感受: 火車在一小車站停了下來,這裡就是豐田,也將是我埋骨之處。所謂車站只不過是名稱而已,其實不過是一間像廁所、或浴室的小屋,真是太意外了。 在《移民指南》中提到的指導所、醫療所、布教所,還有宏偉的學校都已經建設完成。第二天抽籤,我分配到的土地、宅地、耕地都在大平,走過被野草覆蓋的道路,來到大平。這個地方與森本不同,「鬼茅」漫生連屋頂都被蓋住了。官員說這是你家

,我很高興自己有了家,但是當時實在太荒涼,一切都感到不方便,物價高,臺灣米味道奇差,真是不說也罷!蔬菜一棵也沒有,飲水取自水井,水中石灰含量之多,我幾乎要投降了。在花蓮港海邊看到生蕃時,並不感到恐懼,但從指導所官員以及早先移民口中聽到恐怖的故事以後,入夜後更覺得孤獨害怕。先期的移民到處都是,他們大都來自鄉下,說著土話,彼此聽不懂對方講什麼,真是可笑。 豐田村成立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雖然仍是一片荒野,至少公共設施和移民住宅都已建設完成,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第一批的吉野村官營移民境況更差,來自日本新潟縣的移民草間常吉說:

推動地方創生可行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芳苑鄉休閒觀光為例

為了解決二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李千足 這樣論述:

地方創生源自於日本,主要是因為面臨人口過度集中在都市,長期間造成鄉村人口流失嚴重及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而近幾年臺灣開始面臨相同的困境,透過地方原有的地、產、人資源,積極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尋找在地特有的文化價值與導入在地獨特性,希望藉由地方創生政策能夠均衡台灣人口數量,落實都市減壓,人口回流鄉村,並維持台灣2000萬的人口的目標。研究範圍為彰化縣芳苑鄉,地理位置在臺灣中南部,漁業養殖發達,有「西岸明珠」的美名,惟這幾年面臨人口老化及青年人口尋求經濟穩定,大多外移至都市尋找工作機會,導致偏鄉問題更加嚴重,政府也期望藉由地方創生計畫,再創地方觀光產業的經濟發展。本研究是想了解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芳苑鄉

現況發展,有何想法?對於芳苑鄉的未來發展又有何期待?希望藉由此研究方式,能夠尋找出芳苑鄉發展的新方向。目的為瞭解,地方創生在芳苑鄉之推動可行性,亦經由文獻探討而擬定訪談大綱,藉由訪談地方人士、政府單位的訪談資料與田野調查資料等研析,統整分析研究結論與規劃建議。參考國家發展委員會,創生案例篇列出以上7則創生故事,挖掘芳苑鄉農業是重要的經濟發展方向,適合以池上米為例,成為取得產地認證優質稻米,農業方面尤以養殖漁業及畜牧業發展最為出色,以雲林口湖產業,採AI 科技進行養殖,成為全省重要的文蛤及牡蠣等貝類水產養殖生產重地,然而芳苑鄉內保存完整傳統漁村聚落建築、充滿特色住宅社區聚落,與芳苑鄉沿岸漁業景觀

相互輝映,在建築景觀、都市紋理、社群關係,仍保留漁村小鎮的古樸特質,以臺南鹽水、大武山泰武鄉泰武村、臺東關山及屏東客家庄等學習借鏡,讓推動芳苑鄉創生更有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可透過空間規劃及推動策略之概念,盤點地方資源及加以活化運用,並挖掘公、私部門地方推動上之契機,進而得出本次研究推動之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