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鎮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北斗鎮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素玢寫的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 和目宿媒體的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讀中文系的人(藍光+DVD+林文月小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 和目宿媒體所出版 。

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暑期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碩士專班 江昱仁所指導 馬嘉妡的 臺東縣國小集中式特教班教師實施戶外教育態度、實施阻礙及意願之研究 (2021),提出北斗鎮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集中式特教班、戶外教育、態度、阻礙、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食品營養學系 翁瑤棽所指導 張芸庭的 中部某大學大學生健康食品消費模式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健康食品、營養知識、使用態度、消費現況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斗鎮人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斗鎮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

為了解決北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張素玢 這樣論述:

  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不但書籍大賣,電影也入圍第五十二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一時之間大家對「灣生」這議題有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接下來有關作者本身和著作內容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喧騰了好一陣,人們開始瞭解電影或原著內容和史實有相當差距,但是一般人不認識這段歷史的「真」,也就難以分辨渲染過的「假」。──本書作者張素玢   近年來,由於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掀起的熱潮與熱議,使日治時期臺灣日本移民村的歷史開始受到公眾矚目。這段先前幾被遺忘的如煙往事,除了有一則則感性的離散

故事值得述說,更是臺灣移墾史上的特殊一幕、日本移民史上的獨特章節,為值得深入探究的學術課題,而本書可說是目前相關研究中最全面且翔實的專著。   一八九五年,東亞秩序翻轉,日本因打敗大清帝國得到第一塊殖民地:臺灣,躋身為亞洲第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作者開宗明義便宏觀地指出,日本挹注國家力量在臺灣開展的移民事業,就其性質而言,並非單純為紓解人口壓力而推動的海外移民,而是殖民國對殖民地的「殖民」,屬於帝國殖民政策的一環,以「同化」為最高指導原則,企圖化外地為內地、防備臺灣本島人產生民族自覺,並期許這批耗費鉅資打造的「同化部隊」,能成功適應熱帶氣候、熟習熱帶作物栽培技術,成為未來帝國繼續南進的得力先遣軍

。但正因移民事業的發動者是殖民政權,當一九四五年此一權力中心崩潰後,殖民美夢終成未竟之志。   日治時代兩波官營移民(一九○九─一九一七,一九三二─一九四五)大致便是在上述背景下展開,前期以東部花蓮港廳為重心,後期改以西部、南部的河川新生地為移民村建設地點。作者不僅運用大量史料、圖表和照片,從經濟面、社會面深入剖析兩波移民的異同與經營成敗,還走訪昔日移民村進行田野調查、利用書信甚至在一九九七年就親赴日本訪談移民、促成「灣生們」組團重訪故里並隨團共行,記錄下許多珍貴的口述資料,據以勾勒出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苦樂。這些涉及個人生命經驗的「小歷史」,作者以「大歷史」的論述架構將其包羅於書中,可紮實且

完整地填補我們對這段歷史記憶的空白。 本書特色   ◎本書可說是目前最深入且可徵信的「灣生」研究。   因為紀錄片《灣生回家》和同名書籍引起熱潮的關係,大眾開始熟悉「灣生」(日治時期日本移民在臺灣生下的後代)一詞,並且對這群人的歷史與在臺生活足跡產生高度興趣。即使後來爆發造假爭議,灣生及其相關故事不僅吸引力不減,反而因虛構風波更令人好奇這段歷史的非虛構樣貌。本書出自歷史學者之手(作者張素玢為師大臺史所教授),為實事求是的專業論著,正可填補大眾渴望獲得真知的需求。此外,正如陳芳明所言,《灣生回家》的騙局之所以能夠瞞天過海兩年,「這是利用臺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因此我

們認為,本書出版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即是以紮實的歷史著作,建構堅實的歷史記憶,相信這才是根治歷史失憶症的正確處方。   ◎本書以日治時期官營移民村為研究對象,是很新穎的臺灣史主題,目前市面上尚無類似專書。另外,這些日本移民的「臺灣經驗」相當獨特,但除了《灣生回家》外並沒有其他書比較完整地呈現這群底層移民的生活世界,而本書則有設立專章加以爬梳、描述,   藉由豐富的訪談資料,描繪出日本移民在臺生活的諸多細節。其中有些細節令人發笑(例如常見路邊有血漬而誤以為臺灣肺癆患者極多,內心恐慌不已,後來才發現那是檳榔汁),有些細節則令人幾可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失望乃至絕望。   ◎目前臺灣讀者較為熟悉的是日

本政府第一波在花蓮陸續設置的三個官營移民村。而本書內容不只涉及這三個東部移民村,也探究了殖民政權第二波在西部、南部建設的移民村。而且大歷史(社會、經濟層面)與小歷史(生活層面)兼具。 得獎記錄   原書為作者博士論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一九九八年榮獲中國歷史學會評選為年度優秀論文。 名人推薦   本書在資料上的一大貢獻,是訪談資料的運用。……這些訪談都在十六年前進行,那些生長在臺灣的日本人,正是所謂的「灣生」。前幾年由於《灣生回家》圖書與紀錄片的發行,「灣生」一語突然從「死語」中復活,並且有了具體的面貌。之後,該書因為田中實加身分造假問題

,使得「灣生」一時之間又成為具有負面意涵的禁忌。其實,作者早在十六年前,便已經近距離與灣生接觸,同時也帶他們回到臺灣的歷史現場。──摘自本書新版推薦序,作者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   有關在臺日本的官營移民(一九○九─一九四五),向來幾乎無人研究過,素玢鎖定這個主題,排除萬難、執拗地做了下去,終於有了成果。……研究在臺的日本移民這個主題上,她不僅搜集文字資料,也做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這點是他人難望其項背的。──摘自本書舊版推薦序,作者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簡介 張素玢   彰化縣員林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銘傳大學、淡江大學歷史系,現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區域研究、地方史志、農業經濟史、環境史、原住民史。著有《濁水溪三百年》、《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臺灣登山史.人物》、《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與詹素娟合著)、《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 、《林則徐——中國近代化的先驅》、《桃園民居》(蘆竹、平鎮部分)、《北斗鎮志》(開發篇、人物篇)、《二水鄉志》(開發篇)、《二林鎮志》(經濟篇)、《新修西螺鎮志》(歷史篇、經濟篇)、《臺灣全志:勝蹟志》、《新修彰化

縣志:人物志》等。 新版推薦序 作者新版序 舊版推薦序 作者舊版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殖民政策下的移民事業 第一節 初期日本移民臺灣的原因     第二節 殖民體制下的移民事業     第三節 調查工作與移民事業的展開     第三章 官營移民的最初試驗——花蓮港廳移民(一九○九─一九一七)     第一節 自然與人文環境     第二節 移民村的聚落規畫與設施     第三節 農村社會     第三節 官營移民事業的停頓     第四章 官營移民的再興     第一節 官營移民事業再興的原因     第二節 中部移民村     第三節 南部移民村     第四節

臺東廳移民村     第五章 移民村的農業經營     第一節 花東縱谷水稻甘蔗經濟區     第二節 濁水溪流域綜合經濟區     第三節 下淡水溪菸草經濟區     第四節 菸作與日本農業移民     第六章 移民社會與族群關係     第一節 社會適應與社群組織     第二節 農村社會與農民的生活     第三節 民族摩擦和融合     第四節 農村生活的變遷     第七章 移民事業的檢討     第一節 國家政策     第二節 移民成效的分析   第八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書目     索引 作者新版序   重返日本移民村 / 張素玢  

  一九九八年我完成了博士論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當年獲得中國歷史學會評選為優秀論文,並推薦給國史館。由於當時國史館人事更動,因而延宕到二○○一年才出版。學術論文,尤其博士論文厚厚一本,結結實實,專精於某一主題,不免曲高和寡,民間出版社少有問津者,所以當時多由官方出版。公家單位不重行銷,出版之後等待有緣人。從不敢探問書銷售得如何,直到七、八年前,陸續有學者想要透過我買,才知此書已經絕版,特別請託國史館再以POD(Print On Demand)方式印了五十本,心想就這樣了。     在我一開始探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時,臺灣史學界對這議題很

陌生,也只有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在一九八六年發表了一篇〈日據時期的官營移民――以吉野村為例〉,除了東部,學者仍未知悉臺灣中部、南部也有日本移民村。我的家鄉在彰化員林,有次長輩閒話家常時提到,舊濁水溪的溪底(浮覆地)有「一串」的日本移民村,人們俗稱一號仔、二號仔……。努力查找文獻檔案,才知道中部的濁水溪以北共有六個移民村,聚落多達二十七個,以南的新虎尾溪流域有兩個,南部的下淡水溪也有三個日本移民村。在臺灣的拓墾史上,日本農業移民為相當特殊的一種型態,我因而投入五年半的時間研究,最後以日本在臺灣的官營農業移民為題,完成博士論文。     二○○一年專書由國史館出版至今,

已經過了十五年,一千多本的書在學術之海似乎起不了漣漪,想要藉著這本著作讓大眾瞭解日本對臺進行農業移民的宏願也難以達成,一般人仍舊只知花蓮有日本移民村。二○一五年田中實加(筆名)出版《灣生回家》,繼而同名電影上映,電影以「紀錄片」方式來拍攝,影片中灣生回到臺灣尋找故友與故居的故事相當有感染力,不但書籍大賣,電影也入圍第五十二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一時之間大家對「灣生」這議題有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接下來有關作者本身和著作內容的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喧騰了好一陣,人們開始瞭解電影或原著內容和史實有相當差距,但是一般人不認識這段歷史的「真」,也就難以分辨渲染過的「假」。坊間能找到的相關書籍,多屬花蓮地區的

文史工作者出版的通俗刊物,或旅遊書中的日本移民村,缺乏深入而可徵信的專書。     這本《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因為出版時間的關係,可能被認為是趕搭「灣生事件」;事實上,早在灣生熱之前,衛城出版社已經與我洽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一九○九─一九四五)〉的重新發行。由於最初的版本是由國史館印製,得國史館正式同意才能交由民間出版。公文往來耗時,加上我自己和出版社總編莊瑞琳手上都有其他事情忙著,這件事也就延宕了下來,直到二○一七年春天終於敲定出版期程。     出版社建議我將書名調整為《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使之更能點出日本移民臺灣的獨特性,編

輯盧意寧花了很多時間標出太過艱澀的文句或當初的誤植,這段準備重新出書的時間,我正因其他工作而分身乏術,助理朱丰中適時協助我最耗時費力的注釋校刊,將注釋與資料出處、表格數字一一進行實質校對。接著田騏嘉、黃儒柏也在最後階段陸續加入「作戰團隊」,以趕上預定的出版時間。     指導教授許雪姬曾希望我能將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與日本帝國圈其他移民事業加以比較,寫博士論文時受限於時間與資料未能進行。後來我到北海道與中國東北(亦即昔日的滿洲)蒐集文獻史料,擴大研究的空間,繼續寫了幾篇相關研究,至於臺灣的部分則從移民與山豬的搏鬥、移民的恙蟲病,分別剖析移民與環境、疾病等議題,另也為文探討戰後的日本移民村

處理問題。由於本書篇幅已相當厚重,重新出版的內容大致維持原貌,沒有加上後來陸續發表的六篇相關研究;再者,也刪去原書許多全頁表格,以免加重閱讀負擔。     從我著手研究日本農業移民的一九九三年到今日,已過了二十五個年頭,讀博士班的時候一對兒女還年幼,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當初訪問的對象,包括日本移民和熟悉移民村掌故的長者多已凋零,新年能寄出的賀卡愈來愈少了。伴我跑田野、協助聯絡移民、甚至陪著到日本訪問調查的父親已辭世八年,這是令我最難釋懷,也最感傷的。     二十五年來,我從臺灣史的初學者,逐漸成為學界的中生代,這一路上給我最大精神與實質幫助的莫過母親張江茂,老師許雪姬持續給予指

導和關懷,家人、長輩、朋友甚至學生也都是我的推力。在此書重新出版之際,謹對所有曾幫助過我的人致上誠摯的感激。 第六章移民社會與族群關係 日本官營移民村是臺灣總督府精心策劃下的產物,欲將日式農村隨著日本農民移殖到臺灣,因此移民村的建築、景觀、社會結構和臺灣農村有基本上的不同。移民村既非血緣也非地緣聚落,內部缺乏臺灣村莊的信仰、宗族組織。來自日本不同鄉貫的移民,在政府的安排下共居一村,他們操著不同方言,在臺灣這陌生的環境下,開始新的生活。這些移民在移住初期生活的情形,移民村的社群組織、農村社會與族群關係,是本章要加以討論的。 第一節 社會適應與社群組織 一、社會適應問題 應日本政府招募到臺灣的日

本移民,多數在家鄉生活相當艱困,他們告別親人踏上「開疆拓土」之路時,已下定決心永住臺灣,並要達成政府賦予的神聖使命。當他們抵達臺灣看到自己今後定居的環境,不禁大失所望,眼前看到的一切,和官方所描繪的情形相去甚遠。一位豐田村移民敘述當時他的感受: 火車在一小車站停了下來,這裡就是豐田,也將是我埋骨之處。所謂車站只不過是名稱而已,其實不過是一間像廁所、或浴室的小屋,真是太意外了。 在《移民指南》中提到的指導所、醫療所、布教所,還有宏偉的學校都已經建設完成。第二天抽籤,我分配到的土地、宅地、耕地都在大平,走過被野草覆蓋的道路,來到大平。這個地方與森本不同,「鬼茅」漫生連屋頂都被蓋住了。官員說這是你家

,我很高興自己有了家,但是當時實在太荒涼,一切都感到不方便,物價高,臺灣米味道奇差,真是不說也罷!蔬菜一棵也沒有,飲水取自水井,水中石灰含量之多,我幾乎要投降了。在花蓮港海邊看到生蕃時,並不感到恐懼,但從指導所官員以及早先移民口中聽到恐怖的故事以後,入夜後更覺得孤獨害怕。先期的移民到處都是,他們大都來自鄉下,說著土話,彼此聽不懂對方講什麼,真是可笑。 豐田村成立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雖然仍是一片荒野,至少公共設施和移民住宅都已建設完成,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第一批的吉野村官營移民境況更差,來自日本新潟縣的移民草間常吉說:

臺東縣國小集中式特教班教師實施戶外教育態度、實施阻礙及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馬嘉妡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國小集中式特教班教師實施戶外教育態度、實施阻礙及意願。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樣本,選取樣本為臺東縣10位國小集中式特教班教師。本研究以半結構性深度訪談為主要的蒐集資料方法,訪談後將每份逐字稿資料以類屬分析方式編輯類屬及編碼分析資料,本研究結果發現:1.實施戶外教育態度在認知面向上發現,戶外教育是具多元性且與學校課程結合,且能與社會環境接軌的活動,情感面向上特教班教師呈現正向且富有成就感,但也會產生挫折的情緒,在行為傾向面向上提到戶外教育產生正向回饋的動力,特教班教師願意為戶外教育付出額外心力、人力及成本並願意提升自身戶外教育能力。2.實施戶外教育阻礙面向上

發現,主要遇到「交通」、「安全」、「課程」、「戶外教育地點」、「行政支援」、「來自學生產生之阻礙」、「家長本身阻礙」及「特教班教師兼任巡迴輔導服務」之問題。3.實施戶外教育意願面向上發現,多數特教班教師認同及支持戶外教育的實施,願意與他人系統性的籌備及規劃戶外教育所有課程,過程中遭遇困難願意主動尋求各方資源協助。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典藏版:讀中文系的人(藍光+DVD+林文月小傳)

為了解決北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目宿媒體 這樣論述:

七位文壇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導演 跨越海峽,連結臺灣、香港兩座島嶼 紀錄二十世紀大歷史的變遷,戰亂,離散與聚首 再掀華人文學創作最燦爛的篇章 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藍光版+DVD版+作家小傳書籍完整典藏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畫試圖以紀錄片影像為媒介,導演的電影風格語言為引路人,將重要華文文學家以電影文本的形式,紀錄下文學大家的重要記錄的同時,介紹給下一代的讀者。   我們的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希望展現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中,是如何傳遞出令人感動的力量,成為一世代的文學文化資產。如此以來,這些文學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滅,重燃出新

一波的書寫復興。   繼2011年推出六位以臺灣為主的文壇大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這次跨越海峽、連結另一座島嶼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銳導演鄧勇星、齊怡、劉佩怡、王婉柔、陳懷恩、陳果、黃勁輝,以電影的語言,重新詮釋紀錄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學大師:劉以鬯、洛夫、瘂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與創作的歷程。   ◆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出身臺灣史家連橫的學養家庭,生於上海日租界,12歲以前是「日本籍」,光復之後舉家返臺。重新學習新身份與新

語言的成長過程,奠定林文月細膩的多語言轉譯文采。   本片依循著林文月的散文創作,回顧戰亂大時代下的變動與遷徙的童年;溫習師承文人大家臺靜農、鄭騫的文學熏陶時光;執起前世盟約的一雙手;展讀翻譯鉅著《源氏物語》,並歷時五年半持續不輟一字一句鑄鍊的成就與毅力。林文月兼擅翻譯、學術論文與散文,作品豐富多元,形繪了特殊的人情風貌,深而濃的回憶故事中成就色香味俱全的文學風格。   「文字,是鮮活的,而書,是有生命的。」本片帶我們進入林文月所寫下鮮活生命風景。   本商品包含:   ► 電影藍光版1部   ► 電影DVD版1部   ► 作家小傳1本    光碟基本資訊:   ► 類別:藍光 / DVD

  ► 級別:普遍級   ► 區碼:全區   ► 螢幕比例:16:9a   ► 字幕:繁體中文、英文   ► 語言發音:華語發音   ► 影音格式:無杜比 名人推薦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所長、作家)   張艾嘉(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導演)   楊 照(作家)   曹瑞原(導演)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聯名推薦 作者簡介 目宿媒體   目宿媒體於2009年成立,「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為目宿的重點作品。未來將持續聚焦於文學、社會、文化等多面向議題,陸續發掘紀錄題材,以好的故事與影像,紀錄並推廣值得被傳唱

的人、事、 物,並透過紀錄影片,深入探討每一個題材的文化深層意義。   藍光 / DVD光碟: ◆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A Lifetime in Chinese Literature(導演 /齊怡、劉佩怡) 電影本片─95分鐘 電影花絮─85分鐘(含幕後花絮與未收入片段) 讀情‧何寄澎 讀跡‧許秦蓁 讀字‧胡耀恆 讀書‧三碩士生 讀美‧蔣勳 讀人‧杜維明 導演與幕後工作人員談製作過程   作家小傳書籍: 總序 作家簡介 重要事件年表 作品書影 作品選讀 序 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   二○一二年二月,冬風正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一的六部紀錄電影DVD典藏版,在臺北國際

書展上正式面世。每位作家除了電影正片,還包含未收錄訪談、工作人員談創作過程的幕後花絮,以及一本作家小傳的紙本介紹。六位作家,十二片DVD,六本小書,整套DVD拿在手上的實質重量,正代表了我們對於完整呈現?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歷史價值。   時隔五年,系列二的典藏版又即將在二○一七年冬日的臺北國際書展推出。這五年內,我們除了帶著系列一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中國各大重要城市巡迴放映,也讓影片前進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美國、法國等地,或受邀影展,或洽談合作進行推廣。於此同時,我們仍不敢停下腳步,陸續拍攝了系列二的七位文學大家,記錄他們的生命和作品,並在臺灣與香港的戲院盛大上映。接著,再度

花費一年時間,堅持製作收錄完整幕後花絮的系列二藍光及DVD光碟—這一切宛若手工藝的雕磨過程雖然艱難,但支撐大家繼續前行的動力,除了各地放映後產生的熱烈迴響外,一波波「詩歌復興」、「文學與電影」的相關討論與活動遍地開花。這些鼓勵是我們始料未及,卻又由衷開心的事。是的,我們始終未忘初心,總是希冀將文學的美好與感動以不同媒介和語言再度與更多人分享, 讓文學家的生命厚度與歷史故事,繼續在觀眾與讀者之間躍動與流傳。      他者記憶建構如此困難,希冀以紀錄片形式還原歷史、或呈現文學之細緻優美是否障礙重重?作家們自塵封書櫃抽屜翻出斑駁照片,浮光掠影僅僅定格曾經瞬間;口述過往之黯啞微音,時而模糊細不可測、

時而歷歷在目擲地有聲—但唯有「當下」如此真實。影像記錄的本身,便是導演與作家們共寫記憶的過程。導演從作家作品中吸吮養分、互相激盪,進而轉化為電影敘事。這曾經交疊的共時,對每一位導演與工作團隊而言,都是生命中難以抹滅的記憶。或於創作上的突破與成長,或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與信任。這過程有時又令人焦急,宛若與時間賽跑。二○一四年,詩人周夢蝶離我們而去,我們悲痛之餘卻又深感幸運,曾經留下詩人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的珍貴身影。   「幸好有島嶼寫作。」這樣的聲音自遠方傳來,我們的肩膀上便多了一份歷史使命的重量。除了周夢蝶,這幾年來,商禽、葉泥、辛鬱等受訪者相繼辭世,曾幫助系列一香港宣傳的也斯,其音聲也成絕

響。我們兢兢業業,懷抱著對「今日當下,明日歷史」的責任感,繼續扛起攝影機。力揚風帆, 跨海而行。希冀繞渡海上女妖的迷惑與紛擾,直直向各座矗立世界的文學島嶼航行。   是的,「他們在島嶼寫作」。島嶼從地理上的疆界、海與陸的實質分野擴而大之。對系列二來說,「文學」才是那一座座傲視世界的島嶼,「他們」 在不同的文學版圖上投注下青春、時間、創造力與愛,我們謙卑地穿梭航行其中,希冀在袤大的時光汪洋中記錄下他們的此時此刻。以我們緩慢微小卻堅定向前的力量,一步一步,向更多觀眾與讀者,拼構出文學版圖的樣貌。   而這一切都從臺灣出發。一如文學,從來就不是單一地、點狀地橫空出世。系列二,我們繞行至香港,看《

1918》(年)出生、至今已九十八歲的劉以鬯如何立足於香港彈丸之地,影響二十年後的西西,建構小說魔幻時空書寫《我城》、影響三十年後的也斯,輕靈連結文化藝術與文學《東西》; 而在當年跨越地域限囿,率先讓香港文字渡海而行在臺灣進行出版,仰賴詩人編輯瘂弦的穿針引線,編織《如歌的行板》;同期,詩人洛夫以超現實主義書寫戰爭,為華文世界打開文學視野奇觀,深層脈流《無岸之河》;《讀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更是以女性細膩優雅的筆調,寫上海、寫京都、寫臺灣;定居美國的白先勇,將真情摯意放在小說裡、崑曲中,其繁花盛茂風景,《奼紫嫣紅開遍》。   文學之自由從來不受疆界束縛,文學家在哪裡,文學就在哪裡。系列二,我們亦步

亦趨,跟隨我們摯愛文學家們的步伐,攝影機從臺灣出發, 遍及香港土瓜灣、加拿大溫哥華、美國聖塔芭芭拉、日本京都、中國湖南衡陽、廣西桂林、河南南陽等地。他們帶著筆與探索世界的眼光,書寫、旅行、居住、生活,他們的心靈容納世界萬物,其美好富足,我們也不敢停下。   「我曾暗自希望,把書寫的人書寫的事都記錄下來,代代相傳。如今一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紀錄片,就是在做這件事。」本計劃善意的出資者童子賢先生,多年前曾經這樣寫過這段話。而多年後,我們的理想與初心,也從未改變過。如果說,戲院上映是以一種最尊重電影、尊重記錄者的盛重形式,傳播書寫的事,那麼藍光及DVD典藏版的製作與發行,是為了打破時間與地

理的限制,無遠弗屆,代代相傳。   寫在系列二藍光及DVD典藏版出版上市之前。乘風破浪,我們仍會繼續向更多島嶼前航。 讀中文系的人,弘毅的知識勇氣 林文月(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市日本租界,自小環境優渥。父親籍貫是彰化縣北斗鎮,母親連夏甸為連橫長女。父親留學日本人設立於上海的東亞同文書院,後進入三井物產公司工作,所以林文月在租界出生。那時台灣仍隸屬於日本殖民地,身份屬日本國民,林文月進入日本小學「第八國民學校」讀書,全校只有林文月與其胞妹為台灣籍,其餘皆是日本人,日語成為林文月的啓蒙教育。 後來因日本戰敗,台灣籍身份敏感,一九四六年舉家返歸台灣,林文月在小學六年級以後,始接受中國語文

教育。無論是錯綜的文化、國籍的流動,還是多語環境(日文、中文、閩南語),都成為林文月日後寫作、翻譯的養分。 林文月於一九五二年考上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後進入同校中文研究所就讀,一九五七年開始發表學術論文〈曹操為人及作品〉,開啓近六十年的學術生涯,一九五九年自中文所畢業後,在中文系執教,任職達三十五年,尤擅精陶謝詩,著有多種學術專書、學術論文數十篇。 一九六九年,在學校的推薦下,林文月成為赴日研究教員。林文月落腳京都,並浸淫在古都深厚的人文素養之美中,此時她除了撰寫論文〈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之餘,應社長林海音的要求,每月寄一篇散文刊登於《純文學》雜誌上,日後集結成林文月第一本散文集《京

都一年》。 一九七二年,林文月應邀參加京都舉辦的國際筆會,她發現《源氏物語》多受唐代文學的影響。會後,她將自己於會中發表的論文〈桐壺與長恨歌〉翻成中文之餘,也一併將《源氏物語》的〈桐壺〉段落翻譯發表在《中外文學》上,結果廣受讀者歡迎,在社長胡耀恆的鼓勵下,林文月花了五年的時間翻完《源氏物語》,成為日本古典文學在台灣的經典譯本。由於林文月中、日文造詣皆深厚優美,又勤於考據,一九七三年至二〇〇四年間,她所翻譯的《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伊勢物語》等文學作品,皆膾炙人口。 從台大退休,林文月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等客座教授。一生獲獎無數,二〇一〇年獲第三十一屆行政院

文化獎、二〇一三年獲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第三回日本研究功勞賞」等,其文學與研究貢獻,在海內外都備受尊崇。

中部某大學大學生健康食品消費模式之探討

為了解決北斗鎮人口的問題,作者張芸庭 這樣論述:

研究指出學生有飲食不均衡及生活習慣不良等健康問題,而為了增進健康及預防營養不均,食用保健食品的比例逐漸增加。因此,本研究將以台灣健康食品為主題,調查大學生對健康食品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使用態度及消費行為,用以探討大學生對健康食品的消費現況。研究對象為中部某大學三、四年級學生243位,使用網路問卷,調查受訪者對於健康食品的知識、態度及行為。問卷內容包含人口學特質、健康食品相關知識、使用情形及使用態度,研究問卷收案完成後,分析不同人口學特質對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差異,以及相關因素對消費行為之影響。結果顯示,大學生健康食品使用率為71.2%,女性使用率高於男性(男性59.6%、女性74.3%)。17

3位有食用者其健康食品相關知識題平均總分(5.22±1.09)高於無食用者(5.17±1.18),但未呈顯著差異。在態度方面,173位健康食品食用者態度平均分數為3.89±0.81(滿分5分),顯示有食用者普遍對健康食品有正向態度。消費行為方面,大學生最常選擇之健康食品功效前五名為:「調整血脂」、「調整腸胃功能」、「多功效」、「骨質保健」及「輔助調整過敏體質」,且多為飲品及粉末類健康食品。購買管道以便利商店、超市及量販店為主;購買訊息來源為賣場商品陳列、電視媒體廣告、健康產品標示及親朋好友推薦;使用原因為價格合理、產品保健功效、產品知名度及長期使用。雖然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健康食品知識與食用與

否並無顯著關係,但透過消費行為調查可了解大學生對健康食品的消費傾向與影響因素,期望本研究結果可做為未來提升大學生健康食品使用與認知度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