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頻干擾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頻干擾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明豊寫的 物理治療精選10:物理因子治療學(四版) 和張友益的 雷達對抗及反對抗作戰能力評估與驗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干擾波電療 - 啟康物理治療中心也說明:干擾波 電療是另一種類型的電子治療方法, 其中低頻干擾波是由兩個中頻交變電流聚合產生的。 施行干擾波治療要用吸盤。 治療時, 可能會體驗到一種「過電」的感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禾楓書局 和國防工業所出版 。

長庚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陳治中所指導 李帛晏的 表面電刺激對慢性下背痛的療效之系統性回顧、後設分析與初步實驗 (2019),提出中頻干擾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神經肌肉電刺激、慢性下背痛、影像超音波、高齡者、腹橫肌、多裂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 林啟萬、林致廷所指導 林威佐的 經皮脈衝射頻電刺激於病理性神經疼痛之止痛效果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腕隧道症候群、雙極脈衝射頻電刺激、壓迫性神經模型、病理性神經疼痛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頻干擾波的解答。

最後網站物理治療學系2年級 - 中國醫藥大學課程查詢系統則補充:各種物理因子儀器(包括神經肌肉電刺激、經皮神經電刺激、中頻干擾波、高幅脈衝電流、肌電生物回饋、磁場刺激器與治療器)操作方法及臨床應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頻干擾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物理治療精選10:物理因子治療學(四版)

為了解決中頻干擾波的問題,作者劉明豊 這樣論述:

  專為物理治療科系學生及相關醫療從業人員應付各種考試而編寫   收錄最新物理治療師生檢覈考、高普考試題,內容詳盡完整   本書另附有歷屆試題模擬測驗光碟,方便讀者自我測驗評量

中頻干擾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物理治療?
  什麼是物理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舉例來說,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利用微波造成水分子的震盪可以來加熱食物。在物理治療中,就利用微波的此一特性,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利用微波來治療,就是一種物理治療。
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五)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七)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低能量雷射:
  雷射是一種激發光子束,與一般光線不同的是,它具有單一頻率、單一色調、單一相位及集中光束的特性。一般醫用雷射,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能量雷射,又稱為熱雷射或硬雷射,其能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瓦特,外科醫師常利用其高熱能以達到凝固止血及切割組織的作用。

  另一類是低能量雷射,又叫冷雷射或軟雷射,其能量通常是數毫瓦特至數十毫瓦特。當這類雷射照射人體後,經由其電磁效應或光化學作用,會影響體內種種生理及代謝反應,例如血管擴張、去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增加、膠原組織增生及免疫功能的增進等。

  由於低能量雷射具有上述生物刺激的特性,因此它可用來治療疼痛,並可增進傷口及組織復原。此種治療的副作用極低,少數病人會覺得治療部位有針刺感,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噁心、頭暈、局部紅斑或皮膚色素增加等。由於雷射對眼睛有害,因此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治療時也要帶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一個部位治療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治療的效果通常在三至五次內會顯現出來。目前在醫院中常用的有氦氖雷射及鎵?紅外線雷射等。

  在風濕病的復健方面,低能量雷射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肌腱炎、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

  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很多慢性關節炎病人因為長期藥物治療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考慮合併使用電刺激,以減少藥物的使用。

  此外,雷諾氏症候群病人或是交感神經失營養症者,也可用電流刺激局部患處或相關的交感神經節,以增進血液循環。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水療:
  水療通常使用熱水,所以也算是淺層熱療的一種。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此外,大多數醫院的水療槽內裝有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

  水療的種類很多, 簡單的如家庭用的浴缸、公共浴室。一般醫院則依其規模大小而裝設各種上肢、下肢及全身水療槽、八字型水療槽或治療池等。此外,溫泉療法、泥漿療法亦可說是水療的一種。有人說溫泉或泥漿中的礦物質會改善關節炎,但亦有人反對此說法。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表面電刺激對慢性下背痛的療效之系統性回顧、後設分析與初步實驗

為了解決中頻干擾波的問題,作者李帛晏 這樣論述:

背景:慢性下背痛是物理治療常見的慢性疼痛之一。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表面電刺激治療慢性下背痛患者,但表面電刺激療效仍然是未知的。目的:一、探討使用表面電刺激對慢性下背痛患者對疼痛和肌肉萎縮的改善情形。二、探討表面神經肌肉電刺激對無下背痛年輕和無高齡人及高齡下背痛之間肌肉厚度及主客觀感覺閾值的趨勢和差異。方法:第一部分使用CINAHL, Medline, PubMed, Scopus等9個資料庫,以電刺激 (electrical stimulation) 與背痛 (back pain) 作關鍵字搜尋後,進一步平行使用:1)下背部肌肉關鍵字組2)電刺激種類關鍵字組3)電刺激參數關鍵字組,搜尋後加總。

搜索至2019年5月前發表的文章。第二部分:招募無下背痛年輕和高齡人及下背痛高齡人,共18位。三組都接受相同參數神經肌肉電刺激,並用影像超音波記錄腹部及背部的深層肌肉厚度測量以及對電刺激強度的主客觀閾值。第一部分結果顯示表面電刺激比控制組在疼痛改善的證據強度為B等級,達統計上顯著。在次組群分析的部分中頻干擾波止痛效果最強,證據強度為B等級,達統計上顯著差異。第二部分實驗結果顯示一般至少要到強而不舒服的主觀強度才能刺激深層肌肉,同時發現高齡慢性下背痛對疼痛忍受度最差,所以對高齡下背痛深層肌肉萎縮的刺激要比預期強度強才能刺激深層肌肉。本論文研究結果提供臨床上表面電刺激對慢性下背痛止痛效果差異化的實

證與表面神經肌肉電刺激促進深層肌肉收縮時的技術注意事項。

雷達對抗及反對抗作戰能力評估與驗證

為了解決中頻干擾波的問題,作者張友益 這樣論述:

結合現代資訊對抗的特點,基於電磁環境量化技術,構建了接近實戰場景下的電磁環境,重點介紹了在此環境下電子對抗能力尤其是雷達偵察能力,以及雷達抗干擾能力的評估內容、技術和方法等內容,以提高雷達/電子對抗設備等能力方面的指標可用性。 第1章 能力評估基礎 1.1 國內外現狀及趨勢 1.1.1 國外 1.1.2 國內 1.2 電磁環境特性 1.2.1 空間特性 1.2.2 時間特性 1.2.3 頻譜特性 1.2.4 信號類型特性 1.2.5 動態特性 1.3 電磁環境組成 1.3.1 電磁信號來源 1.3.2 電磁信號樣式 1.3.3 電磁信號屬性 1.3.4 電磁信號進入方式 1

.4 電子對抗作戰能力評估 1.4.1 基本概念 1.4.2 評估必要性 1.4.3 評估內容 1.4.4 評估技術 1.4.5 評估方法 1.5 評估基礎知識 1.5.1 互易性 1.5.2 增益 1.5.3 方向性 1.5.4 副瓣 1.5.5 極化 第2章 電磁環境構建與量化 2.1 必要性及趨勢 2.1.1 必要性 2.1.2 趨勢 2.2 戰情設計 2.2.1 時間域設計 2.2.2 頻率域設計 2.2.3 空間域設計 2.2.4 戰術佈局 2.2.5 電磁環境量化 2.3 複雜電磁環境綜合生成 2.3.1 構建流程 2.3.2 雷達抗干擾測試環境 2.3.3 電磁態勢生成 2.3

.4 複雜電磁環境預測與生成 2.3.5 即時監測 2.4 電磁環境綜合類比系統 2.4.1 雷達信號類比 2.4.2 干擾信號類比 2.4.3 目標回波類比 2.4.4 雜波信號環境類比 2.4.5 電磁環境綜合模擬 2.5 電磁環境定量描述 2.6 電磁環境監測 2.6.1 方法分類 2.6.2 信號特點 2.6.3 監測過程 2.6.4 監測要求 第3章 雷達對抗能力評估 3.1 傳統評估方法 3.1.1 雲模型評估法 3.1.2 層次分析法 3.1.3 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法 3.1.4 ADC法 3.1.5 專家法 3.1.6 解析法 3.1.7 概率模型評估法 3.1.8 灰色評估

理論 3.1.9 人工神經網路 3.2 通用技術模型 3.2.1 電磁環境模型 3.2.2 雜波模型 3.2.3 目標空間運動模型 3.2.4 座標轉換模型 3.2.5 電磁信號傳播模型 3.2.6 大氣傳播衰減模型 3.2.7 遮擋效應模型 3.2.8 多普勒頻率模型 3.3 專用技術模型 3.3.1 雷達目標回波模型 3.3.2 天線掃描和天線方向圖模型 3.3.3 天線伺服系統模型 3.3.4 反輻射武器模型 3.3.5 導彈武器模擬模型 3.3.6 雷達對抗評估模型 3.4 能力評估內容和方法 3.4.1 Agent模型建立 3.4.2 評估內容 3.4.3 能力評估方法 3.4.4

能力評估平臺建設 3.5 干擾措施有效性分析 3.5.1 雜訊干擾 3.5.2 掃描控制 3.5.3 記憶跟蹤干擾分析 3.5.4 協同干擾 3.5.5 有源、無源干擾配合 3.5.6 雷達副瓣消隱對電子干擾能力影響 3.6 雷達對抗能力指標 3.6.1 綜合電磁態勢感知 3.6.2 協同對抗 3.6.3 電子情報生成 3.6.4 資料庫管理能力 3.6.5 模擬訓練能力 3.6.6 資料事後處理能力 3.6.7 功能弱化能力 3.7 關鍵技術 3.7.1 效能等效匹配外推 3.7.2 開發高層體系結構分散式模擬平臺 3.7.3 動態模擬即時評估 3.7.4 評估資料分類採集 第4章 雷達抗

干擾能力評估 4.1 雷達抗干擾分類與機理 4.1.1 總體設計 4.1.2 天線抗干擾 4.1.3 發射機抗干擾 4.1.4 接收機抗干擾 4.1.5 信號處理抗干擾 4.1.6 體制抗干擾 4.1.7 抗干擾矩陣 4.2 抗干擾指標體系 4.2.1 體系內容 4.2.2 準則分類及應用場合 4.2.3 指標 4.3 能力評估場景 4.3.1 典型對抗場景 4.3.2 典型角色選擇及參數 4.3.3 試驗平臺建設 4.4 能力評估技術 4.4.1 評估內容 4.4.2 評估方法及標準 4.4.3 評估原則 4.4.4 評估模型 4.4.5 評估舉例 4.4.6 雷達抗干擾指標測試技術 第5

章 對抗綜合模擬與試驗驗證 5.1 國外發展概述 5.2 體系結構 5.2.1 數位類比模擬 5.2.2 中頻視頻類比模擬 5.2.3 內場射頻注入模擬 5.2.4 內場射頻輻射式模擬 5.2.5 外場射頻輻射式模擬 5.3 對抗驗證平臺構建 5.3.1 對抗能力及效能評估驗證平臺 5.3.2 實驗室綜合模擬試驗驗證平臺 5.3.3 內場綜合模擬試驗驗證平臺 5.3.4 外場綜合模擬驗證試驗場 5.3.5 即時調度 5.3.6 效能模擬模型體系 5.4 系統匯流排、介面 5.5 干擾/抗干擾效果試驗及評估 5.5.1 電子對抗干擾效果試驗 5.5.2 雷達抗干擾效果試驗 5.5.3 試驗方法評

估 5.6 試驗驗證能力舉例 5.6.1 典型注入式試驗驗證能力 5.6.2 外場雷達抗干擾試驗驗證能力舉例 5.6.3 有源誘餌干擾外場能力驗證試驗 5.6.4 轉移干擾試驗方法 5.6.5 電子對抗系統綜合性能測試 5.6.6 典型對抗/反對抗作戰任務場景及對抗決策設置 參考文獻 主要縮略語

經皮脈衝射頻電刺激於病理性神經疼痛之止痛效果研究

為了解決中頻干擾波的問題,作者林威佐 這樣論述:

疼痛是身體伴隨著疾病而發出的警告訊號,其中壓迫性神經疼痛在生活中是常見的症狀,像是椎間盤突出、腕隧道症候群、脊椎疾病…等,隨著症狀的嚴重性而導致神經產生六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也被定義為病理性神經疼痛;臨床上使用高電壓單極脈衝射頻電刺激於背根神經節能達到長效止痛的效果,透過電場而非熱破壞,以侵入方式在背根神經節電刺激能夠減緩病理性神經疼痛。然而,脈衝射頻電刺激抑制疼痛機轉雖仍未清楚,但已用於臨床治療多年,其中電場強度可能為脈衝射頻電刺激的止痛依據。早期研究中使用植入雙極低振幅脈衝射頻電刺激在大白鼠背根神經節證明有抑制病理性神經疼痛之效果,本研究設計一低振幅攜帶式經皮脈衝射頻電刺激器針對病理性神

經疼痛由大白鼠至臨床試驗進行評估,透過經皮方式於腕部正中神經壓迫疼痛止痛效果,以大白鼠正中神經建立一均勻壓迫神經模型,使用老鼠足底疼痛量測系統評估,透過經皮方式進行不同振幅(±5V, ±10V, ±22.5V)的電刺激觀察疼痛變化;實驗發現,壓迫性疼痛模型能有效地使足底耐受力降低,在施加單次脈衝射頻電刺激後耐受力能夠增加至正常老鼠的80%。隨著振幅強度變增加,其疼痛緩解的時間上也有正向的表現,透過經皮方式於淺層疼痛神經使用單次低振幅(±5V)參數可以達到止痛效果但時間能維持三周並降至40%,而高振幅(±22.5V)在單次電刺激九週後仍能維持於60%的耐受程度,於十二週後下降至40%以下;臨床試

驗針對腕隧道症候群之病人進行經皮電刺激,發現透過±5V並無顯著止痛效果,而±10V可重複減緩病患疼痛7-14天,透過此研究結果得知,以經皮脈衝射頻在腕隧道症候群可獲得更好的止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