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擾波電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干擾波電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顯亮寫的 養生要植根,治病要除根【全彩圖解暢銷珍藏版】 和李曜舟(阿舟)的 呼吸:啟動筋膜自癒的開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水 和柏樂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中華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林國珍所指導 陳志偉的 分段時間序列經絡電刺激之模型與電路設計 (2018),提出干擾波電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經絡、皮膚模型、電刺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美文所指導 陳俞州的 中頻干擾波之穴位點電刺激對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效果 (2011),提出因為有 中頻干擾波、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電極擺位、穴位點、電療止痛、功能成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干擾波電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干擾波電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養生要植根,治病要除根【全彩圖解暢銷珍藏版】

為了解決干擾波電療的問題,作者何顯亮 這樣論述:

掌握健康飲食原則、抓住養生保健秘訣 破除毒素危害、學會症狀與疾病的調養法   香港名中醫何顯亮30年行醫有感、16年養生教學精華錄   教您抗病防癌的365則生活小細節,健康大關鍵   現代人很多疾病與生活困擾,皆因養生不得法,或是一時興起實行短短幾周,之後又故態復萌,多半可能因實行起來太過困難,雖有心嚮往卻困難重重。對於常見的症狀,如:感冒、頭暈、頭痛、咳嗽、失眠、鼻竇炎.睡眠窒息、子宮肌瘤、皮膚病、憂鬱症,或是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如能從根本著手調哩,身體才能真正恢復健康。   作者從事中醫近30年,本身也多方學習各種新知,致力研究中西醫與自然醫學的調理之道,對於目前

現代人生活中各種常見的病症與問題頗有所感,於是將30年來的看診經驗與行醫心得,以及多年鑽研所得的醫學智識與大眾分享,書中有最詳盡的生活、飲食、運動及常見病症的健康處方,教導讀者以回歸自然的飲食型態、生活起居及運動鍛練作為整體治療,唯有喚醒身心靈的自癒力,才是維護健康,甚至高壽的良藥,讓您可以進一步習得「醫食的大智慧」。   365則生活小細節,攸關健康大關鍵!!   ★★日常飲食健康吃   ˙盡量蔬食或多菜少肉,配合五榖雜糧,營養均衡。   ˙早晨不宜吃寒涼性食物、睡前不宜吃溫熱性食物。   ★★生活毒素要遠離   ˙手機不掛胸前、腰際或口袋裡,也不放枕邊當鬧鐘用。   ˙不用化學清潔劑

,改用天然無毒的小蘇打粉、白醋等。   ˙防蚊用芝麻油取代防蚊液;擦地不用漂白水改用熱水。   ★★運動方法要得當   ˙過度劇烈的球類運動或跑步,反而容易造成筋骨勞損。   ˙宜選擇對稱及平衡性的運動如慢走、拍手功或太極拳。   ★★對症調養身心靈   ˙蒜頭及薑屬溫熱性食物,若身體積熱時則不宜食用。   ˙用木梳或砭石梳來回梳百會穴30下,有益疏通氣血。  ※本書傳授4大特色:   1. 健康飲食的原則   2. 養生保健的秘訣   3. 破解「毒素」的危機   4. 症狀與疾病的調養法

干擾波電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物理治療:http://physicaltherapyclass.com/
運動傷害:https://sites.google.com/s/1cieisPHB2Xkrn1em8vthbJgglWmCOZH4/p/1knFDZuDHNtQIb04gBSTm2fGkexK1QwX4/edit


什麼是物理治療?
  什麼是物理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利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運動治療,來評估並治療病患的問題。舉例來說,微波是一種電磁波,利用微波造成水分子的震盪可以來加熱食物。在物理治療中,就利用微波的此一特性,可震盪人體組織內的水分子,提高深部組織的溫度,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患部的癒合速度,也有減輕疼痛的效果。因此利用微波來治療,就是一種物理治療。
歸納起來,物理治療的方法如下:
(一)光療--紫外線、低能量雷射
(二)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三)水療--溫水療、冷水療、熱水療、冰水療、冷熱水交替治療、水中運動治療
(四)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五)熱療--濕熱療、乾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六)力療--操作治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七)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呼吸運動、平衡及協調運動、功能性運動、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低能量雷射:
  雷射是一種激發光子束,與一般光線不同的是,它具有單一頻率、單一色調、單一相位及集中光束的特性。一般醫用雷射,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高能量雷射,又稱為熱雷射或硬雷射,其能量通常為數十至數百瓦特,外科醫師常利用其高熱能以達到凝固止血及切割組織的作用。

  另一類是低能量雷射,又叫冷雷射或軟雷射,其能量通常是數毫瓦特至數十毫瓦特。當這類雷射照射人體後,經由其電磁效應或光化學作用,會影響體內種種生理及代謝反應,例如血管擴張、去氧核糖核酸( DNA )合成增加、膠原組織增生及免疫功能的增進等。

  由於低能量雷射具有上述生物刺激的特性,因此它可用來治療疼痛,並可增進傷口及組織復原。此種治療的副作用極低,少數病人會覺得治療部位有針刺感,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噁心、頭暈、局部紅斑或皮膚色素增加等。由於雷射對眼睛有害,因此不可直接照射眼睛,治療時也要帶上墨鏡以保護眼睛。一個部位治療時間為數秒至數分鐘,治療的效果通常在三至五次內會顯現出來。目前在醫院中常用的有氦氖雷射及鎵?紅外線雷射等。

  在風濕病的復健方面,低能量雷射可用來治療各種軟組織疾病,如肌腱炎、肌肉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其成效約為 75 ~ 80% 。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

  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很多慢性關節炎病人因為長期藥物治療而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可以考慮合併使用電刺激,以減少藥物的使用。

  此外,雷諾氏症候群病人或是交感神經失營養症者,也可用電流刺激局部患處或相關的交感神經節,以增進血液循環。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水療:
  水療通常使用熱水,所以也算是淺層熱療的一種。除了利用水的熱度來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之外,水還具有浮力及黏稠度。此特性使水療能提供患者同時做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此外,大多數醫院的水療槽內裝有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

  水療的種類很多, 簡單的如家庭用的浴缸、公共浴室。一般醫院則依其規模大小而裝設各種上肢、下肢及全身水療槽、八字型水療槽或治療池等。此外,溫泉療法、泥漿療法亦可說是水療的一種。有人說溫泉或泥漿中的礦物質會改善關節炎,但亦有人反對此說法。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烤燈、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熱敷用品不一定愈貴愈好,只要個人使用方便有效即可,在購買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熱敷用品應事先了解使用與保存的方法。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20 至 30 分鐘就夠了,超過 3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在此吾人不建議用熱毛巾作熱敷,因為熱毛巾保溫效果較差且容易燙傷。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有時會因太乾燥而皮膚不適。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分段時間序列經絡電刺激之模型與電路設計

為了解決干擾波電療的問題,作者陳志偉 這樣論述:

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經絡具有溝通表裡,感應傳導,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及調節人體各部分之功能,像針灸、推拿、敲打、按穴位、刮痧也都是為了促進經絡疏通,近年來更利用電刺激疏通經絡。所以本論文提出新的皮膚等效電路模型,深入探討電流在皮膚層與經絡流動路線與大小,並利用單晶片微處理器搭配軟體程式,來自動調整電阻進而改變輸出電壓與控制開關達成分段時間序列電刺激,並整合其他的周邊輔助電路來設計電刺激器系統,並利用此系統完整的電到整條經絡,讓經絡保持通暢,身體各臟腑的疾病得以改善。

呼吸:啟動筋膜自癒的開關

為了解決干擾波電療的問題,作者李曜舟(阿舟) 這樣論述:

疼痛=身體缺乏選擇性=不正確呼吸 阿舟教你檢視呼吸  正確呼吸  好好呼吸 帶讓你扭轉身體命運  重新拿回主導權  告別疼痛   最具實證的呼吸解剖書 4大步驟從根本解決疼痛   最容易被忽略的運動──呼吸訓練!     為了方便,我們將人體分為9大系統,   然而人體是依照不同系統分別運作的嗎?顯然不是……   腸胃不好也有可能引起肩頸不適,   膝蓋問題也可能是來自於骨盆腔,   這些看似不相關聯的器官正彼此影響著,   而「呼吸」正是9大系統間連結的重要媒介,   從呼吸開始,藉由筋膜改變全身!     這本書將告訴你:   ★長年疼痛好不了的真正原因   ★內臟、筋膜、情緒與呼吸的

共同關聯   ★簡單到連阿嬤都會的呼吸評估方法   ★從0開始重建呼吸的4大步驟   ★筋膜搭配呼吸的動態訓練   ★5種效果迥然不同的呼吸技巧   ★破解常見的呼吸迷思     呼吸是一種生活態度,現在開始用科學扭轉身體的命運吧!     疼痛→電腦病毒→拖慢往前的速度→影響工作及生活→牽動追求夢想與幸福的意願     擔任物理治療師的阿舟,體會患者不是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卻因身體系統間的不良相互影響,造成疼痛,因而結合多年鑽研進修及為患者治療的經驗,提出改善呼吸、啟動筋膜自癒開關以改善疼痛的觀點,並親自示範各種自癒放鬆的動作,引領為疼痛所苦的你,重新扭轉身體命運,告別疼痛。   專業推薦

    王子娟/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   李佳穎/中研院語言所副所長、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會士   余文彥/跑步教練   楊琢琪/疼痛科主治醫師   潘信宏/瑜珈推廣者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中頻干擾波之穴位點電刺激對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效果

為了解決干擾波電療的問題,作者陳俞州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下背痛是常見的症狀,發生率以及復發率都很高,常會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尤其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的患者更為嚴重。而中頻干擾波在臨床上已普遍應用於肌肉骨骼的疼痛控制,包括下背痛。然而,直到現在還是沒有足夠且有力的證據去支持中頻干擾波對背痛的效果,尤其是關於治療時之電極擺放位置等實務應用,如何才是治療下背痛最佳的選擇,仍無明確的定論。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評估中頻干擾波對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的效果和比較中頻干擾波應用在不同電極擺位的刺激對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的療效。研究設計:雙盲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方法:選取被診斷為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且符合本研究選取標準者為實驗對象,共計64位,利用隨

機方式分派到下列任一組:中頻干擾波電療穴位點(n=16)、中頻干擾波電療神經根(n=16)、中頻干擾波電療疼痛區域(n=16)、或電療安慰組(n=16)。三組中頻干擾波電療組的電流載波頻率為4000赫茲,以調幅頻率80-100赫茲為刺激頻率,電流強度為130%的疼痛閾值,安慰組則是將其中的電流強度設為零,皆使用吸杯式電極進行治療15分鐘,共計4週20次的治療。成效評估在治療前及4週治療後均進行疼痛特性(強度、分布區域)和功能表現(彎腰觸地的離地距離、重複軀幹彎曲、重複坐到站、50呎行走時間)的評估,並在每次治療的前後以視覺疼痛量尺(visual analog scale)評估其疼痛強度,及於4

週治療後詢問其整體自覺改善量(global perceived rating)。成效評估皆由獨立不知病患分組的研究者施行。統計分析利用雙因子(時間x組別)重複測量變異數(Two-Way repeated measures ANOVA)和龐佛羅尼(Bonferroni)事後檢定,顯著水準定為0.05。結果:四組在治療前的各項特性均無顯著差異,在治療10次及20次後,疼痛指數皆有顯著地下降(組內效應,p<0.001),尤其是電療在穴位組的疼痛降低顯著地多於神經根組及安慰組(組間效應,p<0.001),穴位組的疼痛變化趨勢亦相對其他三組為快及持續(交互效應,p=0.001)。動作功能表現

方面,四組的彎腰觸地的離地距離平均在20次治療後有顯著地改善(組內效應,p=0.001) ,重複軀幹彎曲、重複坐到站、50呎行走時間則平均在10次治療後即有顯著地改善(組內效應,p<0.001),但沒有組間及交互效應。治療前之疼痛與50呎行走時間有顯著正相關(r=0.299,p=0.016),治療後的疼痛降低與重複坐到站第10次治療的改變量(r=0.279,p=0.025)及第20次治療的改變量有顯著相關(r=0.265,p=0.048),與其他動作功能的改變量則無顯著相關性。自覺疼痛減輕百分比在10次及20次治療後分別為33%~55%及52%~76%,隨著治療時間疼痛減輕百分比顯著地增

加(p<0.001),四組間以穴位組疼痛減輕顯著大於安慰組(p=0.005),穴位組的疼痛減輕變化趨勢亦相對其他三組為快及持續(交互效應,p=0.034)。而在整體自覺改善程度,10次治療後全部只有約34%的人自覺中度以上的改善,四組間無顯著差異,至20次治療後則計有63%的人自覺中度以上的改善,且四組間有顯著差異(p=0.005),其中穴位組自覺有中度改善以上者最多(達100%),其次為疼痛區域組有69%的人。結論:本研究驗證了利用中頻干擾電刺激治療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刺激在穴位處(環跳穴、承扶穴、委中穴、承山穴)能有效的降低疼痛及整體自覺改善程度,且相對於刺激在神經根及疼痛區

域的效果更佳。動作功能,在治療後平均都有改善,而重複坐到站的改善與疼痛降低有低度相關性。臨床意義:在應用中頻干擾電刺激治療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的患者時,建議可採用穴位的電極擺位法,有利於降低疼痛和增加自覺改善程度,對於動作功能的改善相對地有限,建議仍須考慮加入其他的物理治療方式為佳。關鍵字:中頻干擾波,下背痛併發坐骨神經痛,電極擺位,穴位點,電療止痛,功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