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平板模式關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win10平板模式關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CuSER研究室寫的 Windows 10究極攻略!升級、設定、優化、問題排除,高手活用技巧速學實戰【地表最強進化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win10系统如何关闭平板模式。 - 百度经验也說明:方法/步骤. 1/2 分步阅读. 进入传统桌面,如图在右下角单击通知栏。 2/2. 打开后如图。单击如图所示平板模式。 即可打开或者关闭平板模式。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 黃子坤、陳文印所指導 司治喜的 以演示輔助對話框改善智慧型手機圖示選項的識認性 (2019),提出win10平板模式關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識認性、介面設計、演示輔助。

最後網站如何在Windows 10中啟用或停用平板電腦模式 - Lenovo Support則補充:如何在Windows 10中啟用或停用平板電腦模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win10平板模式關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Windows 10究極攻略!升級、設定、優化、問題排除,高手活用技巧速學實戰【地表最強進化版】

為了解決win10平板模式關閉的問題,作者PCuSER研究室 這樣論述:

Windows 10上市滿周年,你升級了沒?超好用最新OS整合電腦平板雙介面,比Windows 7更潮更厲害!完整收錄安裝升級、優化加速、安全強化、系統神改、介面改造、OneDrive雲端硬碟、Edge瀏覽器活用技,更緊急追加2017微軟最新「Creators Update」第一手報導!

以演示輔助對話框改善智慧型手機圖示選項的識認性

為了解決win10平板模式關閉的問題,作者司治喜 這樣論述:

台灣民眾智慧型手機使用比例達 93.5%,其中55歲以上民眾持有智慧型手機的佔比達83.7%。時下主流手機的尺寸介於四吋至七吋之間,在對角線七吋範圍內的顯示區域,可以同時顯示二十個或甚至更多的圖示選項及名稱文字。手機主畫面不僅有選項過負載(choice overload)的狀況,設備的限制也造成圖示選項及文字訊息尺寸小於高齡者可辨識的最小尺寸。另外,由於應用程式搭配的圖示選項未必能兼具可見性(visibility)、識認性(legibility)及可讀性(readability),造成不易辨識,誤認機率高,錯誤啟動程式可能讓使用者產生挫折。分析使用者在操作智慧型手機時發生人為疏失的狀況,可分

為認知的錯誤(mistake)及動作的失誤(error)。參考現有針對高齡使用者的研究,歸納出認知錯誤主要來自於使用者對介面圖示選項不熟悉、看不見、看不懂、難以理解等原因。為改善選項圖示選項的識認性,本研究利用介面設計中演示輔助(performance aids)的概念,以模態對話框(modal dialog)形式,發展「演示輔助對話框」之設計。於使用者點擊圖示選項後、應用程式啟動前的操作流程中間加入演示輔助對話框(performance aids dialog);對話框中除了提供較大尺度的圖示選項與名稱文字,並輔以簡短的功能說明,以達到提示功能的效果。本研究分兩階段發展介面原型,第一階段原型

延請五位專家透過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檢驗介面使用性,並提出建議。依據專家建議修改後,將介面改良為第二階段原型,並以此對青壯年組(20-55歲)及高齡組(55歲以上)使用者分別進行五次不同任務之測試,記錄其績效曲線、操作停滯時間與錯誤率,並得以分析原型介面之學習性(learnability)。受測者並接受半結構式訪談,以驗證前項分析的結果,並蒐集面對演示輔助對話框之主觀感受。研究結論顯示:(1) 演示輔助對話框確具改善選項圖示選項(application icon)之識認性及協助使用者理解該應用程式內容之績效。此外,演示輔助對話框在使用者操作的流程中,提供再次

確認的機制。不論使用者是因圖示選項識認性不佳而發生錯誤(Mistake)點選,或是因失誤(Slip)而點擊圖示選項,都能透過演示輔助對話框有效避免錯誤或失誤啟動應用程式的困擾。(2) 本研究揭示的演示輔助對話框具備良好的學習性(learnability);青壯年組(20-55歲)及高齡組(55歲以上)使用者在第二次任務中面對演示輔助對話框的停滯時間呈現明顯下降,並維持相似水平至第五次任務。其中高齡組及每日操作時間在一小時以內的受測群組,呈現極佳的學習績效;其首次面對演示輔助對話框的停滯時間明顯長於其他受測群組,但隨後之表現就與其他群組趨於一致。(3) 本研究揭示之演示輔助對話框具備提升使用

性十項原則(Nielsen, 1993)中之七項指標,包括狀態可視性、有控制的自由、一致與標準、提供使用者再次確認、以辨識取代、預防錯誤、提供協助與說明文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