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me紐約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prime紐約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olson Whitehead寫的 Harlem Shuffle: from the author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和大衛.申克的 別拿基因當藉口:擺脫遺傳,通往天才的10個竅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國紐約客牛排的價格推薦- 2021年12月也說明:[聊聊秤重下單更優惠] 牛排牛肉紐約客牛排美國牛排美國牛肉美國進口prime牛排臺中市 ... 美國濕式熟成PRIME嫩肩牛排【馬太食品】草飼/肩胛/翼板/雪花/里肌/板腱/紐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方智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孫秀蕙所指導 楊佳蓉的 自由文化中的音樂商業模式初探:以獨立音樂為例 (2011),提出prime紐約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由文化、獨立音樂、著作權、私益、公益、商業模式、授權音樂網站。

最後網站美國Prime極佳級厚切3cm紐約客牛排(1kg組) - 肉食主義 ...則補充:美國Prime極佳級厚切3cm紐約客牛排(1kg組). U.S.Prime Striploin Steak (Grain-Fed) 極厚切3公分,品嚐牛肉的原始風味(1kg組). 肉質緊實帶有嚼勁,側邊油筋加熱後風味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rime紐約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Harlem Shuffle: from the author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為了解決prime紐約客的問題,作者Colson Whitehead 這樣論述:

  普立茲獎二次得主科爾森‧懷特黑德,帶你一覽紐約哈林區最黑暗底層的故事 重新雕塑關於種族、權力,以及人性道德間的灰色地帶     作為顧客和鄰居眼裡125號街上最厲害的推銷員,Ray Carney總是很盡心盡力地促銷這些二手傢俱和家電,努力靠自己的力量,給予家人舒適的生活,好好準備迎接第二個孩子的誕生。身為一個流氓孩子,不甚愉快的童年回憶,促使他的成長過程總是獨立自主,得到大部分人的肯定,但就是得不到岳父的歡心,尤其在被岳父發現自己的女兒和外孫,竟然必須住在每天被地鐵通勤聲不堪其擾的小公寓後。     身為拼命三郎的Ray,仍無法完全斬斷來自原生家庭的那些黑暗,這些就像是長在他生命中的裂痕,

而裂痕只會逐漸擴大。Ray為了事業能夠向上發展,過度投資卻讓手頭現金吃緊,為此,他決定對表弟Freddie老是丟給他的那些戒指項鍊珠寶什麼的來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也不經意地將這些貨轉賣給市中心同樣閉口不追問的珠寶商。陷入犯罪污泥的腳,從此便很難拔起,尤其在那件事過後。     Freddie竟加入了一個欲搶劫號稱哈林區最豪華象徵-特瑞莎飯店的犯罪集團,並自顧自地把Ray扯進來做掩護,然而搶劫案未能按照計畫成功進行。自此,Ray的人生一分為二,光明與黑暗。他在黑暗中行走,卻意外發現掌控哈林區背後的那隻手。在1960年代,犯罪遍地橫行的紐約哈林區,Ray是否能夠全身而退,保衛自己的性命同時拯救

出表弟,重回陽光底下的正常生活呢?   (文∕博客來外文館)   FROM THE AUTHOR OF 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Now a major Amazon Prime TV show)   'Ray Carney was only slightly bent when it came to being crooked...'   To his customers and neighbors on 125th street, Carney is an upstanding salesman of reasonably-priced furniture,

making a life for himself and his family. He and his wife Elizabeth are expecting their second child, and if her parents on Striver's Row don't approve of him or their cramped apartment across from the subway tracks, it's still home.   Few people know he descends from a line of uptown hoods and cr

ooks, and that his façade of normalcy has more than a few cracks in it. Cracks that are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all the time.   See, cash is tight, especially with all those instalment plan sofas, so if his cousin Freddie occasionally drops off the odd ring or necklace at the furniture store, Ray

doesn't see the need to ask where it comes from. He knows a discreet jeweller downtown who also doesn't ask questions.   Then Freddie falls in with a crew who plan to rob the Hotel Theresa - the 'Waldorf of Harlem' - and volunteers Ray's services as the fence. The heist doesn't go as planned; they

rarely do, after all. Now Ray has to cater to a new clientele, one made up of shady cops on the take, vicious minions of the local crime lord, and numerous other Harlem lowlifes.   Thus begins the internal tussle between Ray the striver and Ray the crook. As Ray navigates this double life, he star

ts to see the truth about who actually pulls the strings in Harlem. Can Ray avoid getting killed, save his cousin, and grab his share of the big score, all while maintaining his reputation as the go-to source for all your quality home furniture needs?   Harlem Shuffle is driven by an ingeniously in

tricate plot that plays out in a beautifully recreated Harlem of the early 1960s. It's a family saga masquerading as a crime novel, a hilarious morality play, a social novel about race and power, and ultimately a love letter to Harlem. 科爾森‧懷特黑德  Colson Whitehead   1969年11月6日生於紐約,在上東區長大,童年時期就立志成為作家

。曾就讀紐約三一學校,畢業於哈佛大學。大學畢業後為美國老牌雜誌《村聲》撰寫專欄。他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也曾擔任瓦薩學院、懷俄明州大學駐校作家。他是《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獲得過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海姆獎及懷丁作家獎。   他寫過六部小說,兩部非虛構作品。1999年發表處女作《直覺主義者》(The Intuitionist)即引起廣泛關注,進入筆會/海明威獎的決選名單;第二部長篇小說《約翰‧亨利日》(John Henry Days)進入普利茲獎決選名單,約翰‧厄普代克在《紐約客》上專文盛讚——「揮灑自如的天才作家」;2003年的散文集《紐約巨像》(The C

olossus of New York),被譽為「9‧11」後最好的紐約故事。   科爾森‧懷特黑德創作題材廣泛,風格各異,被《哈佛雜誌》稱為「文學變色龍」。   2016年8月,科爾森‧懷特黑德構思長達16年的長篇小說《地下鐵道》出版,入選歐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書目,被歐巴馬列入夏季書單,11月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自此「地下鐵道旋風」席捲全美,作品進入年底全部選書榜單。科爾森‧懷特黑德被媒體譽為「美國在世作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

prime紐約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追蹤按讚+開啟小鈴鐺🔔

這次特地邀請我的婆婆一起跟我來煮飯
這次做了兩道料理
炙燒佶醬牛排
檸檬鮭魚(氣炸鍋料理)

而且特地幫大家爭取到母親節特別優惠組合唷❤️

母親節限定優惠組內容如下:
►美國Elite Prime紐約客牛排250g*2
►智利輪切鮭魚排 270g*2
►鮮凍綜合彩色時蔬*4
有期間限定組合優惠價
連結👇
https://liteshop.pier39.com.tw/products/3mnQFyoyyaGywQmmekgEoP1y?u=wPeQLZ

.
呂芷葇(妍安ANN)
F B : https://www.facebook.com/ann0219tw
I G: https://www.instagram.com/anntw0219/?...
TIKTOK: anntw0219
小紅書:妍安ANN
WHOIANN 服裝品牌 https://www.whoiann.com

.
(美妝 生活 旅遊 感情 文章分享)
工作邀約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自由文化中的音樂商業模式初探:以獨立音樂為例

為了解決prime紐約客的問題,作者楊佳蓉 這樣論述:

Lawrence Lessig在Free Culture一書中探討了法律、新興科技以及媒體產業如何形成許可文化的制度,來控制我們的創作自由和取用公共財的權利,他指向一個核心問題:私益(private interest)與公益(public interest)之爭——在網路科技與智慧財產權交互作用之下的自由文化中,私益與公益如何達到平衡狀態?「音樂」具有可被數位化的特性,是傳播自由文化的理想範例,而筆者意欲探求的是:以臺灣的音樂產業為例,是否有可能在自由文化中形成一個讓「獲利」與「分享」並行不悖,甚至相輔相成的運作模式?最重要的是,這個模式要能發揚自由文化帶給大眾的公益,也要保障音樂工作者的私

益。而在音樂產業中,「獨立音樂」次領域向來重視創作自主性,而自由文化鼓勵發想創意,兩者或許有媒合的空間,故本研究聚焦於獨立音樂。本研究視臺灣的獨立音樂產業為資訊內容的生產與消費過程,運用Bourdieu的場域理論、資本理論、再製理論等學說,找出有哪些因素影響自由文化和獨立音樂的發展,並且探討贊成∕質疑自由文化這二種立場之間的辯證過程,以及各種利益如何折衝、妥協,從何達成平衡點。故本研究的目的包括:擬將探討結果回饋至對自由文化的省思,此為研究目的之一;嘗試建立一個自由文化中的音樂商業模式,此為研究目的之二。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訪談四種不同類型的獨立音樂創唱人(包括完全獨立的個體戶、社運歌曲創作者、

大型唱片工業體系以外的獨立廠牌、大型唱片公司釋放出來的音樂人才,共訪談五組個人與團體),以及五家數位授權音樂網站(KKBOX、ezPeer、Omusic、StreetVoice、iNDIEVOX),並輔以參與觀察法和分析次級資料,來說明主要研究發現。在「場域內行動者對於自由文化的認知」方面,本研究發現,「自由文化」這個名詞還不夠普及,這種現象反映出兩個事實:(一)受訪者對於自由文化的認知是分歧的:Lessig所言之自由文化是「在相當程度上開放他人據以再創造的文化」(Lessig, 2004/劉靜怡譯,2008,頁57);然而,獨立音樂創唱人的認知則是創作行為上的自由、自由文化要能保障授用雙方的

自由、自由文化等同CC授權制度、自由文化是一種行銷廣宣工具、自由文化等同網路賦予大眾使用的自由;授權音樂網站經營者們則認為「自由文化的核心概念是『服務』」。(二)Lessig的自由文化理念與實務有差距:研究結果發現,受訪之獨立音樂創唱人的開放心態和行為,要比Lessig「保守」許多,大多是停留在提供免費聆聽,少數開放下載,而其目的多半是為了廣告與宣傳效益。在「獨立音樂創唱人的線上/線下活動與資本應用策略」方面,可以看出獨立音樂創唱人經營創唱事業的幾個重點:(一)線上∕線下資本會互相流動和兌換;(二)獨立音樂創唱人專注創作,唱片公司致力發行,二者保持地位對等的平衡關係;(三)獨立音樂創唱人有成為

專職的趨勢。在「想像一個自由文化中的音樂經營模式」方面,本研究根據各家授權音樂網站的經營特色,以及配合獨立音樂創唱人的需求、大眾的公益考量,擘畫了一個自由文化中的獨立音樂商業模式,其規劃重點在於:(一)免費與付費並存;(二)虛擬與實體並行;(三)著作權安定運作秩序;(四)經紀事務拓展人脈。整體而言,此模式試圖建構一個整合網路發表平台、付費授權網站、經紀公司的場域,各行動者之間要維繫的是一種夥伴關係,而非從屬關係。

別拿基因當藉口:擺脫遺傳,通往天才的10個竅門

為了解決prime紐約客的問題,作者大衛.申克 這樣論述:

一帖對抗基因決定論的猛藥,美國亞馬遜百大暢銷書!關於IQ、天分與遺傳,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本書破除傳統迷思,告訴你愛因斯坦、貝多芬、莫札特的天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環境與教養調教出來的!   你還在迷信智力測驗嗎?專家已經證明IQ是會改變的!  我們不是DNA的俘虜,每個人都能達到卓越成就!   史丹福大學曾做過一項實驗,找來兩組學生,在進行簡單的測驗後,對一組學生說:「你一定很聰明」,以誇獎這組同學的智商;而對另一組學生說:「你一定很用功」,以誇獎他們的付出。之後,再讓兩組學生選擇下一份測驗的難易度。結果顯示:   .被稱讚「你一定很聰明」那組,超過半數的人選擇簡單的測驗。  .被稱讚

「你一定很用功」那組,竟有九成的人選擇比較難的測驗。   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相信先天智力與天分的人比較不願意接受挑戰,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也沒那麼出色。相反的,相信智力是可以漸增的人,由於他們相信智力是可塑的、能夠藉由努力而提升,因而較願意接受學業挑戰,同時也較為成功。   本書綜合認知科學、遺傳學、生物學、兒童發展學等最新研究,提出對人類潛能充滿希望的新觀點:我們不是基因DNA的囚犯,基因也不能拿來當藉口,你我都能表現卓越,都能成為天才,只看你能否找到竅門。   透過七大生活態度:1.找出自己的熱情、2.成為自己最嚴厲的評論家、3.化挫敗為契機、4.了解自己的極限──然後忘了它、5.延遲享受

並拒絕自滿、6.設定心中的目標英雄、7.找一位人生導師,你我都能往非凡的人生更邁進一步。 作者簡介 大衛.申克 David Shenk   是美國知名作家,迄今共出版了五本暢銷書,其中包含《失憶》(The Forgetting)、《資料迷霧》(Data Smog),以及上一本著作《不朽棋局》(The Immortal Game)。他目前擔任TheAtlantic.com的通訊記者,同時也替各大雜誌、電台撰稿,如《紐約時報》《國家地理》《紐約客》《哈潑》《平板誌》《美食家》、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公共電視網(PBS)等。 譯者簡介 黃漢強   畢業於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台灣科技大

學工業管理研究所。曾從事科技管理、貿易業務等工作,現為自由譯者,進修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前言 天分是開發出來的 Part I 天賦迷思 Chapter 1 環境對人的影響不小於基因! Chapter 2 智力測驗是個大誤謬 Chapter 3 傑出人士多半經過「刻意練習」 Chapter 4 雙胞胎研究破解「天生的」迷思 Chapter 5 天才兒童與大器晚成 Chapter 6 心態決定成就 Part II 培育不凡成就 Chapter 7 培育天才的指導原則 Chapter 8 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四大指標 Chapter 9 鼓勵良性競爭,發揮創意教育 Ch

apter 10 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後記:能力靠自己發掘 附錄:資料來源、注解與說明 前言天分是開發出來的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傳奇人物、綽號「棒球小子」的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可說是難得一見的好手,大家都認為他是那個時代最有「天賦」的打者。一九六○年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紐約客》雜誌撰文寫道:「我還記得坐在薛伯球場廉價的露天看台區,親眼目睹他擊出一支全壘打。」他說:「球筆直上升,從一壘手頭上飛過,繼而飛越圍籬持續上揚,凌空畫出一道漂亮弧線,絕非一般人能夠辦到。」   在大眾印象中,威廉斯簡直如同天神下凡,不然就是天生擁有很多優異條件的超

人。他的眼跟手協調性極佳,肌力超群,直覺更是異常敏銳。入選美國職棒名人堂的二壘手鮑比.多爾(Bobby Doerr)說:「泰德就是這樣天賦異稟。」他說:「泰德的能力遠超越同時代的其他人。」據稱威廉斯還有其他特點,包括眼力極佳,猶如老鷹般犀利,使他能夠看穿球的旋轉方式,並準確判斷球的進壘方位。美國職棒打擊王泰.柯布(Ty Cobb)曾說:「威廉斯比任何人更看得清球的動向。」   但是根據威廉斯自述,有關這些天生神力的說法,不過是「一大堆鬼話」。他堅信自己的成就是來自種種為球賽而下的苦功。「除了練習、練習、再練習,沒有其他法子能達到這種能力。」他解釋說:「我能夠看清楚球,是因為我大量訓練……只有(

超級)嚴格的訓練,沒有超棒的視力。」   有可能嗎?一個全然普通的人能夠將自己訓練到超凡入「神」的境界嗎?我們雖然都同意認真練習很重要,但老實說,透過不斷練習,真能讓我們軟弱無力的揮桿變得像老虎伍茲一樣完美,或是從胡亂投射變得像籃球飛人喬丹一樣厲害?一顆平凡的腦子真能不斷提升,變成像愛因斯坦或馬蒂斯一樣,充滿了無盡的好奇心與無窮的想像力?普通基因加上普通方法,就能讓人卓越超群?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絕無可能。有些人生來天賦異稟,有些人則否。好天分與高智商如同稀世珍寶,隱藏在人類的基因庫中。我們充其量只能去挖掘並雕琢這些寶石,而其餘普羅大眾只有接受自己限度的份。   然而,有人忘了告訴威廉斯,

天分也有破繭而出的一天。威廉斯從小就不願被動等待自己的能力慢慢發展,如同陽光下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一心想要成為史上最優秀打者。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努力不懈。兒時玩伴回憶說:「泰德整天都在練習打擊……球棒成天沒離過手……一旦他下決心要做一件事,就會去做,不然就是要弄清楚原因。」   威廉斯的老家離聖地牙哥老舊的北園球場不過兩條街而已,他的朋友們猶記得,威廉斯每天一睜眼就會開始練習擊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終如一。就這樣不斷的練習,球皮幾乎都要給磨光了。他常一連好幾個小時揮舞著表面斑剝的球棒,直到手起了水包,鮮血從手腕滴滴滑落為止。威廉斯來自勞工階層的家庭,身上沒有多餘的錢,因此常將午餐費省下來,

雇用同學幫忙撿球,以便自己能夠持續練習打擊。   打從六、七歲開始,威廉斯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北園球場練習,直到熄燈後才走路回家。到家後,他會捲起一份報紙當球棒,站在鏡子前面不斷揮舞,直到筋疲力竭才入睡。隔天,再重複一遍同樣的流程。朋友說,威廉斯會來學校純粹是為了要打校隊。球季結束,其他的孩子改打籃球或踢足球,他仍在打棒球;別的孩子開始交女朋友,他還是窩在北園球場繼續練習打擊。為了強化自己的眼力,沿街走路的時候,他會刻意輪流閉起一隻眼睛。他又聽說看電影會傷眼,索性連戲院也不上了。「沒有任何事情能阻礙我成為夢想中的打者。」威廉斯之後回憶說:「現在回顧起來,這種專注程度還真像勵志小說的情節。」   換

句話說,他狂熱的投入練習,心無旁騖,努力程度遠超越一般人。他在高中時的球隊教練沃斯.考德威爾(Wos Caldwell)說:「威廉斯可說是一心一意,全力追尋心中目標。」   對威廉斯而言,卓越成就不是等待取得的「東西」,而是一個等待開發的「過程」。   這個過程並未因為他進入職棒而中止。進入小聯盟後,第一個球季他效忠於聖地牙哥教士隊。當時的教練法蘭克.薛蘭貝克(Frank Shellenback)發現,每次練習時,這個新來的菜鳥總是第一個報到,最後一個離開。更令人好奇的是,他總是向教練討練習時用過的球。   有一天,薛蘭貝克終於忍不住叫過威廉斯來問道:「你拿那些用過的球去做什麼?賣給社區的小朋

友嗎?」   威廉斯答道:「報告教練,我在晚餐後用這些球來做額外的打擊訓練。」   薛蘭貝克深知每天的訓練有多精實,因此覺得這個答覆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他後來回憶說,出於懷疑與好奇,「有一天晚餐後我鑽上車,開到他住的地方一探究竟。他家附近有一個運動場。當然,我看到『小子』正在那裡,猛力一揮便將已經扁掉的球打飛出去。他站在一顆石頭旁,把那顆石頭充當本壘板。有一個小孩餵球給他,其他還有六、七個在幫他撿球。我剛剛才拿給他的球,縫線早已迸開。」   即使對職業球員來說,威廉斯的訓練強度也遠高於平均水準,常讓人望而生畏。傳記作家吉姆.普蘭(Jim Prime)與比爾.諾林(Bill Nowlin)寫道:「

他會不斷找隊友或對手討論如何擊球,簡直可說是到了窮追猛打的地步……他還會找出球場上的最佳打者,像是羅傑斯.洪斯比(Rogers Hornsby)或柯布等人,然後不斷追問他們擊球的技巧。」   另外,他還同樣認真的鑽研每位投手。威廉斯在教士隊的隊友賽卓克.德斯特(Cedric Durst)說:「通常過不了多久投手就會發現打者的弱點……但威廉斯卻是個例外。投手還沒找到他的弱點,就會先被他看穿。有一次我們坐在板凳上,那是他第一次觀看東尼.弗雷特斯(Tony Freitas)投球。他對我說:『這傢伙不會給我速球,讓我有機可乘。他肯定會先讓球數落後,再投曲球。』而結果竟然完全如他所料!」   過程。在北

園球場苦練十年,又在小聯盟磨練四年後,威廉斯終於在一九三九年以強打之姿登上大聯盟,且在後續生涯中越打越好。一九四一年,他效忠波士頓紅襪隊的第三個球季時,成為當時全聯盟唯一全球季的打擊率超過○.四○○的打者,同時也是二十世紀最後一位創下此紀錄的球員。   隔年,威廉斯受海軍徵召入伍擔任飛行員。視力測驗雖然顯示他的視力極佳,但仍不脫正常人的範圍。   二十世紀,全球的小提琴界裡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比起過去幾個世紀,他們進步的速度超越前人。   這是因為小提琴有一些公認的困難曲目可作參照,像是熱情洋溢的〈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巴哈的〈D小調第二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巴哈的組曲中,長達

十四分鐘的〈最終樂章〉難到幾乎無法演奏。這兩首曲目在十八世紀時被公認是不可能演奏的。然而,今日很多學習小提琴者不僅常常演奏,而且還表現得不錯。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又為何今日的跑者、游泳選手比過去更快?西洋棋好手或網球選手的技巧比過去更純熟?如果說人類是果蠅,每一代只需要十一天,我們很可能可以歸因於遺傳學與快速演化。但基因與演化卻不是這樣運作的。   有一個簡單明瞭的解釋,但對於家庭或社會來說,其含義顯得激進:比起過去,現在有人運用更聰明的方法,更努力的訓練自己。我們越來越厲害,是因為我們發現如何變得厲害。   天分不是一個等待取得的「東西」,而是一個等待開發的「過程」。   此觀念跟以前我

們對於天分的概念截然不同。我們常聽到一些話,比如「他一定很有天分」「優良的基因」「與生俱來的能力」「天生的跑者 / 射手 / 演說家 / 畫家」,顯示我們的文化把天分當成稀少的遺傳資源,是一件黑白分明、你或有或無的「東西」。IQ與其他能力測驗把這種看法系統化,而學校便根據它來設計課程,新聞記者及學者也不斷強化這個觀念。這種基因造成天賦的範式已成為核心思想,主導我們對人類本質的看法,此思想切合我們過去習得的DNA與演化知識,即基因是藍圖,造成了今日的我們。不同的基因導致我們成為能力相異的個體。不然,還有什麼原因能造成各式各樣人,如籃球飛人邁可.喬丹、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重金屬搖滾教父奧茲.奧斯

朋(Ozzy Osbourne),甚至是你?   但是,認為天分來自遺傳卻是個錯誤的概念。可悲的是,過去數十年間,拜大量誤導人或受人誤解的比喻之賜,這個觀念廣為傳播。近年來,已有極多科學證據浮現,強烈指出一個徹底不同的新範式:不是缺乏天分,而是尚未喚醒。在此範式的概念下,人類的天分與智力並非像石化燃料一般,先天注定短缺,而是有如風力發電,源源不絕。問題不是我們的遺傳資產不良,而是至今為止,我們沒有能力開發這筆資產。   這並非說人與人之間沒有遺傳差異,從而造成優勢與劣勢。差異當然存在,且會造成深遠的影響。但是新科學告訴我們,鮮少有人知道自己確切的極限在哪裡。對於科學家所謂的「未發揮潛能」(un

actualized potential),大多數人甚至連邊都沒搆著。這項發現真是讓人無比振奮。康乃爾大學的演化心理學家史蒂芬.賽西(Stephen Ceci)說:「我們根本無從得知擁有多少未發揮的遺傳潛能。」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很合理的說,事實上不可能有人是遺傳上的次等階級。大多數成就不高者,並非受困於自身的DNA,而是未能開發真正的潛能。   這項新範式並非預示一個簡單的範式移轉(paradigm shift),即從「先天」轉移到「後天」。相反的,這範式指出「先天─後天」的對比是多麼空洞,而要求大家重新思考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原因。因此,本書首先會討論基因的運作方式,提出嶄新而驚人的解釋,接著

會詳細檢視造成天分與智力的新基石。將上述兩者合一,便浮現一幅令人神往的新圖像,顯示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作為個人、家庭或提倡開發天分的社會,我們雖無法完全掌控此過程,卻能影響它。然而,新範式雖然充滿無比希望,卻也會衍生一些令人不安的道德議題,有賴我們共同面對。   若說每個人從此都能做任何事或成為任何人,這不僅愚蠢,也非本書目的。但是,新科學告訴我們,若認為大多數人都生來平庸,或是在未投入大量資源與時間前,便認為自己已經知道能力的限度在哪裡,也是同樣愚蠢。我們的能力不是硬邦邦的封存在基因中,而是柔軟可雕塑的,即使成年後仍是如此。帶著幾分謙遜、希望與無比決心,任何時代的小子都能追求卓越成就。 C

hapter 7 培育天才的指導原則「先天─後天」的舊範式告訴我們,操控生命的因素分為基因(先天)與決策(後天)。實際上,我們比較能控制基因,反倒比較無法控制環境。展讀至此,想必你已經了解,本書並不是在討論傳統觀念下的天才。這並非一本指導手冊,教你如何變成大文豪莎士比亞;也不是什麼神祕魔法書,能釋放你體內潛藏的天才。相反的,本書不過是在召喚每一個渴望有所成就的人,無論你身處哪個領域,位階是高是低,當世界沉迷於發掘天生能力時,本書蒐集的證據將讓你有耳目一新的觀點,別去在乎固定的、天生的資產,而是將目光放在可建構的、發展中的資產。如今我們可以放心的稱讚佼佼者中的佼佼者,如莎士比亞、愛因斯坦、達文

西、但丁、莫札特等人,而不會陷於錯誤的觀念中,以為他們(天生不凡)與我們(天生平凡)不是同類。這項新的科學發現能幫助我們了解,全然平凡的人長大後如何變得卓然有成,並且揭露天賦的謬誤觀念,戳破其背後的神話。(場景:美國麻州劍橋的哈佛廣場)絲凱樂:你是怎麼辦到的?即使我認識的最聰明的傢伙……哈佛確實有幾個這種人……都得努力念書好一陣子才學得會。這真的很難。威爾:妳彈鋼琴嗎?妳知道貝多芬,他注視著鋼琴就能看到音樂……貝多芬啦、莫札特啦,他們只要看著鋼琴,突然間就豁然開朗了。他們看到鋼琴便能彈奏。我不會畫畫,棒球也打得不怎麼好,更不會彈鋼琴──絲凱樂:但你能在一個小時內搞定我的有機化學實驗。威爾:碰到

這方面問題時,我總是很在行。──取自電影〈心靈捕手〉若是貝多芬或莫札特聽到這段話,可能會笑掉大牙。實際上,他們能夠「看到」音樂的能力來自於積年累月密集的練習;而對貝多芬來說,可能還得加上童年受虐的經驗。看看下面這段比較可靠的記載,讓我們能夠一窺貝多芬的童年:貝多芬家的左鄰右舍想起以前常看到一個小男孩「站在大鍵琴前哭泣」。他的個子太小了,要踩著腳凳才摸得到琴鍵,只要有絲毫猶豫便會遭父親毒打。當他終於練完大鍵琴,便得開始練小提琴或強迫吸收一大堆樂理。他幾乎沒有一天不被痛打一頓,要不就是給鎖在地窖內。他的父親約翰(Johann)時常剝奪他的睡眠時間,半夜把他叫起來,以便花更多時間練習。──莫瑞斯,《

於是,命運來敲門──貝多芬傳》貝多芬當時只有四歲,約二十年後,他成為一位傑出的演奏家,同時也是前途大好的作曲家。但若說他或莫札特「天生就會演奏」,就好比說一位馬戲團裡的小丑生來就會變戲法一樣。然而,只要人類還存在的一天,認為天賦是與生俱來的迷思就會持續流傳下去。時至今日,我們的言談仍充斥各種談論天賦的話語,甚至對天賦比較有研究的科學家也如此。此迷思不分年齡、社會階層、地域與宗教。為何如此?因為我們賴此迷思而活。篤信天生的天賦與限度讓我們心中覺得好過些:你無法成為一位傑出的歌劇演員,因為你天生沒能力。把天分視為與生俱來的,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易掌握,人人內心也更加舒暢。它不僅解放我們免於期望的重擔

,也救我們脫離讓人痛苦的比較之中。如果老虎伍茲天生就如此厲害,那我們除了偶爾嫉妒他先天得利,也能減少我們對自己的失望。相反的,如果我們真心相信自己能跟老虎伍茲並駕齊驅,那將會造成沉重的期望與無比的失落感。我是否已錯失成為網球明星的機會?我現在該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成為傑出的畫家?在G×E的世界中,這些不僅是難以回答的問題,也可能是令人難受的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