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薇寫的 養育健康兒童 和楊金燕的 百歲醫師以愛奉獻:楊思標教授的醫者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認識結核病也說明:健康小叮嚀:住院隔離期間,醫師會依病情每週或每二週做一次痰液檢驗,若已為非開放性肺結核,即可出院回家休養,或是轉至一般病房繼續治療。住院期間因與外界隔離,極需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和經典雜誌出版社所出版 。

美和科技大學 護理系健康照護碩士班 曾佳珍所指導 郭華的 罕見疾病患者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希望感與復原力 之相關研究 (2018),提出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罕見疾病、社會支持、希望感、復原力。

而第二篇論文美和科技大學 護理系健康照護碩士班 蕭思美所指導 陳威津的 某醫院非醫護人員對肺結核的知識、態度與防治行為 (2017),提出因為有 肺結核、非醫護人員、知識、態度、防治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的解答。

最後網站結核病與麻疹疾病介紹及防護措施則補充:▫ 非開放性肺結核. ▫ 痰內不含結核菌,不具有傳染力. AFB Smear. Page 4. 結核病的 ... ▫ 正確迅速找出具傳染性個案,給予隔離治療. ▫ 執行有效的防護隔離訓練,如戴N95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養育健康兒童

為了解決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的問題,作者劉薇 這樣論述:

本書以嬰幼兒、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108種癥狀為主線,就家長關心的疾病的預防、控制、治療、養護方面的熱點問題進行講解,其中既包括對兒童流鼻涕、便秘、發熱、腹瀉等常見癥狀的成因分析和護理要點,也涵蓋了居家安全、平安出行、長高助力、意外急救等發育問題的解密攻略,還特別涉及了春季傳染病、春夏之交防病、助力清涼度夏、初秋健康平衡、偎冬小病預防、冬季疾病護理和新年健康攻略七大兒童換季內容。 本書以108種常見癥狀首字的漢語拼音為順序排列,辭典式的編寫方式突出快速、便捷的導讀性,能夠指導父母簡單、直接、快速且有針對性地掌握與嬰幼兒健康息息相關的醫學常識,為幫助寶寶遠離疾病的困擾、快樂

健康成長、呵護患病寶寶早日康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罕見疾病患者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希望感與復原力 之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的問題,作者郭華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罕見疾病患者主要照顧者社會支持、希望感及復原力之間的關係,以186位罕見疾病患者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社會支持量表、希望感量表、復原力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分析(one-way ANOVA)、Pearson 積差相關以及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主要照顧者的「希望感」與「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主要照顧者的「社會支持」與「復原力」有顯著正相關。主要照顧者的「希望感」與「復原力」有顯著正相關。當主要照顧者希望感越好其復原力越好(2)主要照顧者的迴歸分析顯示社會支持可解釋希望感的變異量為38

.5%;社會支持可解釋復原力的變異量為42.1%,希望感可解釋復原力的變異量為 61.1%,而社會支持和希望感可共同解釋復原力的總變異量為65.5%,顯示希望感對復原力的影響比社會支持重要。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百歲醫師以愛奉獻:楊思標教授的醫者之路

為了解決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的問題,作者楊金燕 這樣論述:

他的人生,是一部臺灣百年醫學史   臺灣胸腔內科的祖師爺──楊思標教授,曾任臺大醫院及醫學院院長,他有太多在臺灣醫療史上創立的「第一」。   他是臺灣光復後,第一代下鄉田野調查的醫師──1952年,只因三位前來求診的肺病患者皆來自基隆,讓他遠赴金瓜石礦區展開調查,追蹤出臺灣最早因工作環境所導致的疾病──肺塵病,更對工安環境與疾病提出重大提醒。   五○年代,他推動並召開臺灣首度的跨院定期「聯合胸腔疾病討論會」。   1957年,他檢查出臺灣第一例肺癌病患;1971年,他籌辦並主持臺灣首次國際醫學會議;1979年,他擔任臺大醫院院長期間,臺大成功完成亞洲第一例、全球第三例的「三肢坐骨

連體嬰──忠仁忠義分割手術」……   更重要的是,他出生自臺灣肺結核病橫行的1920年代,長達四分之三個世紀,他為臺灣結核病的診治、抗疫與研究,做出卓越貢獻。   自1978年起,他協助花蓮慈濟醫院至今,育才無數,為偏鄉醫療奉獻心力的仁心仁術,堪稱世紀人醫典範。  

某醫院非醫護人員對肺結核的知識、態度與防治行為

為了解決非開放性肺結核隔離的問題,作者陳威津 這樣論述:

背景:醫院之非醫護人員暴露於生物危害的職場環境中,在未正確防護下,其罹患結核病之風險遠高於其他人,若未注意,亦可能造成非醫護人員自身及其他病患的生物性危害,目前國內外對於此類傳染疾病之相關研究不多,期望本研究能提供醫院對員工規劃專業教育課程及感染管制作業之參考。目的:探討醫院之員工了解結核病感染風險等相關問題。方法:採橫斷式研究,並採描述及相關性研究設計,以高雄市某醫院之行政人員、傳送人員、營養師、社工師為收案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結果:共152位非醫護人員參與本研究,已婚(74.3%)、女性(98.7%)居多,平均年齡約51歲以上(30.9%),工作年資約3-5年(33.6%),

教育程度50.7%以上是大學學歷,知識量表答對率為75%;非醫護人員在肺結核的態度量表平均數達3.47分,個人對肺結核的看法、感覺及行動傾向皆屬於中度以上評價態度;肺結核防治行為量表平均數達4.12分,顯示非醫護人員對肺結核之行為屬於高度以上防治行為。知識、態度、婚姻及工作年資能有效預測肺結核防治行為。肺結核知識與肺結核態度呈負相關(r = -0.800);肺結核知識與肺結核防治行為為正相關(r = 0.916);肺結核態度與肺結核防治行為呈負相關(r = -0.724)。結論:肺結核的知識越正向對肺結核的防治行為愈高,因此要給於非醫護人員正確的肺結核知識及正向的態度,可達到有效且良好的肺結核

防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