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東峰一週天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雪山東峰一週天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維寧寫的 大佛猶在:貫穿三千公里的壯遊行記 和王比利的 開始登百岳easy go!:一本從零開始輕鬆自學,循序完成登百岳入門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雪山北峰賞雪去@譚天地|PChome 個人新聞台也說明:這次都不提馬博就真的是好天氣了。 第二張--雪山北峰合影. 由於我們兩人都想留點假,雪山主峰都去過了,這次重點擺在雪山北峰輕裝單攻,出發前一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王銘顯、趙丹綺所指導 朱心伊的 江南水鄉元素運用於金工創作的轉化模式探討 (2020),提出雪山東峰一週天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江南水鄉、古鎮風景、首飾創作、轉化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 林政道所指導 蘇昱的 大水窟與雪山區域高山植群受氣候變遷影響之動態變化 (2020),提出因為有 高山植群、增強型植生指標、全球高山環境觀測研究計畫、氣候變遷、臺灣的重點而找出了 雪山東峰一週天氣的解答。

最後網站炎夏登山避暑雪霸處籲民眾對天氣察言觀色 - 奇摩新聞則補充:... 中央氣象局已在雪霸園區新增雪山圈谷、雪山東峰及桃山3個氣象站, ... 的高山嚮導,更應事先掌握一週之氣象,謹慎評估天氣變化對人員安全的影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雪山東峰一週天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佛猶在:貫穿三千公里的壯遊行記

為了解決雪山東峰一週天氣的問題,作者王維寧 這樣論述:

  ◎八年級建築師西域旅行筆記:自己的視野自己闖   ◎開眼、開心、開口--台灣年輕人三開打通關,自由行穿越中國大西北的冒險故事。   ◎簡媜  張國立  顏崑陽  專序推薦   ◎隨書附贈「大佛猶在」明信片一張。   青年建築師王維寧的絲路探索   貫穿三千公里的壯遊行記   看見現代西域的險與樂、苦鹹與濃香   自己的視野,不需要別人給   出走、探索、冒險、壯遊   數千年累積的文化,如今還在不在?   民族之間,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我帶著建築人對文化應有的敏銳與態度   從大城到大漠、大山到大水   三千多公里的路程   只為了探索彼此之間,別樣的人生風景   --王維寧

  曾文祺  張國立  簡媜  顏崑陽  壯闊推薦   為登華山,夾擠在四十度高溫的蒸氣室排隊忍住不吵架   徒步翻越鳴沙山忘記帶水,乾渴得像是被妖風襲擊的唐僧   在荒漠邊陲的網咖,竟遇見「英雄聯盟」同好,受邀上線開戰      維寧不是只知遊樂的一般觀光客,而是帶著「文化心眼」去旅行的年輕建築師,所見所思的時間與空間、自然與文化、在地生活與旅遊、族群與宗教、傳統與現代,諸多建築元素都已融入他所創想:一座「現代文化中繼站」的藍圖中。--顏崑陽(輔仁大學講座教授)   年輕人要勇敢,壯行大江大海,開拓人生視野,追尋內心宇宙邊界。--曾文祺(明碁電通中國營銷總部總經理)   這是九○後出生

的台灣年輕人的中國西北觀察日誌,他和兩位同伴橫越中國西北三千一百三十餘里,乘坐火車、高鐵與巴士、汽車超過四十幾回,徒步八十萬餘步,從溫暖的平原到寒冷高原天山,從綠油油的田野到了無生機的戈壁灘,走過與現代高樓相鄰的黃沙陋巷,見證維吾爾族人樸質樂天的生活景況,在新疆大草原的氈房裡,和牧民共飲鹹奶茶和暖呼呼的羊肉湯。旅途中,每天都有新鮮事,有時得吞下鹹到發苦的炒麵,下一頓又被豆腐腦的濃香救贖。吸納了不同文化、種族與階層的故事,有盛情難卻的交往,也有狡詐欺騙的伎倆,點點滴滴都是不可磨滅的記憶。   三十二天的天涯行腳,他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有敲竹槓的司機、賣假票的騙子、坐地起價的糕餅小販,也有爽朗好客

的蒙古大叔、同樣浪跡天涯的背包客旅人、對台灣著迷的伊寧牙醫……。每一個偶遇的身影,都為這段旅程增添燦亮的色彩,如斑斕的莫高窟壁畫,提醒他,佛始終在敦煌。 好評推薦   打開心胸,證實老天最初給我們的是顆大心,非常大的心,千萬別把它變小。--張國立(作家)   王維寧這一本絲路遊記的後勁是在閤上書之後才會發作,對年輕人而言,那是他們才聽得見的呼喚,那是「壯」這個字對他們下的戰帖。   而年輕人,你敢不敢接?--簡媜(作家)

雪山東峰一週天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百岳單攻訓練計畫 -【玉山】

海拔高度:3952m
總公里數:≒21.8km
百岳排名:1
備註資料:五嶽之一
所屬園區:玉山國家公園
百岳別名:新高山、石英之山、摩里遜山

玉山,一個令台灣人敬畏,並感到驕傲的山頂
在國小課本裡,深植於我們所有人的心中,
前幾年越野女王Ruth要回紐西蘭時,
我決定趕緊帶她跑多一點台灣高山,
於是連幾天跑奇萊、能高越嶺、部落瀑布,最後用玉山送別,

抵達山頂時是完美的天氣,
炙熱的陽光、涼爽的微風、壯麗的山景,
兩人實在捨不得馬上下山,
我們在旁邊小空地躺下來小睡一下,並用外套蓋著頭,
沒多久,有一群叔叔阿姨爬到主峰,對話很有趣,
「阿~主峰主峰~~終於到了~~好漂亮捏~~」
「咦…ㄟㄟ…旁邊怎麼有兩個人躺在那…好可怕喔…」
「是不是高山症啊….」

可能我們兩個睡太直了,被人誤會…
當下我笑出來,但又不敢爬起來,怕嚇到他們
又多了一件趣事

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東北亞的第一高山。
不僅是群岳顛峰,也是大河之源,
是台灣最長的溪流─濁水溪,荖濃溪、楠梓仙溪等溪流的發源地。
相當雄偉磅礡。
另外,玉山有許多名稱故事

原住民
玉山國家公園範圍早期為鄒族與布農族的生活領域,
於遺址附近發現的石器與陶器等史前遺蹟與遺物,
證明本地的人類活動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
玉山為布農族與鄒族共同的聖山。
布農族稱為Saviah,意旨「高大的山」
鄒族稱為Patungkuonʉ,意為發亮的山或「石英之山」;
漢語音譯為八通關

西方文獻
記載於1857年,一艘美國商船離港時,
船長摩里遜見到高聳的玉山之後記載在航海日誌中,
稱為「摩里遜山」- Mt. Morrison,但也有認為名稱的由來,
是為了紀念英國第一位於1807年來華傳教的牧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日治時期
1895年進行臺灣的測量,
發現玉山的高度超越了日本的第一高峰富士山。
在1897年,由明治天皇將摩里遜山命名為「新高山」
,並由發布告示,意指日本領土新的最高峰,
周圍群峰一併更名,主峰又稱「新高主山」

民國時期
1947年12月1日宣布山名訂為,「玉山」。

玉山曾是殖民者與統治者彰顯其權力的象徵,
1985年,玉山國家公園正式成立,
山川百岳得以褪去政治圖騰的外衣,
還其自然本貌,讓台灣人民親身貼近與感受它。

⛰玉山群峰
玉山東峰,3,869m
玉山北峰,3,858m
玉山南峰,3,844m
玉山前峰,3,239m
東小南山,3,744m
南玉山 ,3,383m
鹿山 ,2,981m
玉山北北峰,3,833m
玉山圓峰,3,752m
小南山 ,3,582m
北玉山 ,1,849m

玉山群峰有10座山峰超過3,000公尺,
其中有9座列入台灣百岳,
口傳稱為前五後四共九座玉山百岳

前一晚,我們住在東埔山莊,
看著工作人員忙進忙出,在高山環境工作真的辛苦,
有好的菜色和洗澡的地方,已經非常感恩,
而且床鋪很舒服,躺下去直接睡著 (可能我到哪都能睡XD)

這天我們7點從停車場熱身至登山口,
心裡非常興奮,再度造訪玉山,
期待著山頂的風景,以及湧現許多回憶,
出發後,身體與大腦再度進入訓練模式,
不斷只想往前推進,連續開始爬坡後,
慢慢感受到海拔上升的心跳聲,
這次難得有筱瑜姐的加入,讓訓練不再孤單,

過往以來,一直都是一個人在訓練,
有志同的隊友加入,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
轉換了心態,不再是個人主義,
而是共同一起完成目標,共享生活,
彼此分享著訓練感受,
是我這次學到最大的收穫,

上山前,看到一位大哥,一隻腳用義肢前行,
一步步、一步步慢慢得走上去,
詢問之下還去了東鋒,太太也陪在身旁,心理不免感動,
快與慢,只是速度上的不同,
但每個人上山的意義、理由都不一樣,
都用自己努力的方式登頂

抵達山頂前,其實心裡有點激動,
設定了五嶽單攻訓練,並確實去執行,
而是因為熱愛,就去做,如此簡單,

「你好,好久不見了」
在山頂,被群山擁抱,我是,最幸福的人

⛰️玉山主峰:台灣登山的百岳入門之一
⛰注意: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規定,申請玉山主峰單攻,
若10:00前沒有通過排雲山莊,強烈建議原路折返下山。

⛰玉山其他路線
玉山後四峰登山步道:單程22.4 km
玉山前五峰登山步道:單程17.9 km
玉山西峰步道 :單程11 km
玉山前峰登山山徑 :單程3.5 km
玉山群峰線 :59.2 km
八通關上玉山 :34.3 km
謝謝許多山友讓我們先過,才能夠專心訓練: )

---------------------------------------------------------------------------------------------------------------------
喜歡我的頻道『請記得"訂閱"彥博的頻道,並開啟小鈴噹的"所有通知"功能』唷!
這樣就能每週準時收看我的教學影片唷!
▶記得訂閱我的youtube並開啟小鈴鐺的"所有通知"功能!
https://www.youtube.com/tommychenpo?sub_confirmation=1
▶追蹤我的IG
https://instagram.com/tommychen1986
▶追蹤我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ommychen0610


#登山技巧
#百岳
#玉山
#玉山單攻
#百岳單攻訓練計畫
#紐崔萊
#山也行 GO MT.

江南水鄉元素運用於金工創作的轉化模式探討

為了解決雪山東峰一週天氣的問題,作者朱心伊 這樣論述:

中國長江以南的地區被廣泛的稱為江南,由於江南的地理、天氣等因素致使這裡布滿河道,風景與建築顯得錯落有致,有著與眾不同的人文、風景、建築、交通方式。但經濟的快速發展打斷了傳統江南水鄉文化的傳承,古風建築面臨著拆遷的風險,傳統文化漸漸被忽略,地位逐漸降低,於是人們著眼於在古代的詩詞、繪畫、工藝品中,或是在現代作品中,通過現代的物品體現出各式各樣的江南水鄉元素。本研究分析了江南水鄉元素的形式和組織結構,並進行歸類與梳理,總結江南水鄉元素在金工創作中運用的類型,並對其江南水鄉元素的特徵進行分類。本研究分為“文化萃取”、“符號轉化”、“轉化過程”、“創作設計”四個步驟進行。經過四個階段過程的整理建置分

析之“江南水鄉以建築轉換金工設計模式建議”,透過設計的建構,可輔助設計者釐清設計頭緒、凝聚設計概念,並喚醒人們對江南水鄉的熱愛之情。

開始登百岳easy go!:一本從零開始輕鬆自學,循序完成登百岳入門書

為了解決雪山東峰一週天氣的問題,作者王比利 這樣論述:

開始登百岳easy go!一本從零開始輕鬆自學  循序完成登百岳入門書   沒經驗、沒技術,也能輕鬆攀高峰!   只要按照登山裝備表,就能分辨哪些裝備對自己相對重要?或不重要嗎?  只要熟讀各類資料,就能知道台灣山區多常下雨?就能掌握何時會出現比人高的倒木,等著你背負接近二十公斤的背包攀過它嗎?   你知道即使是夏日好天,到了夜裡,山屋中溫度都在十度到零度間徘徊嗎?……   強調以山為師的自然山岳旅行法,將攀登百岳實作融入經驗分享,  適合對於高山健行完全沒有概念的人。   登百岳很難嗎?難在不會選裝備?還是技巧不如人?   真正的「難處」,不是缺乏專業說明,  而是少了登山者真實的經歷分享,

與行程中的心情轉折,  本書跳脫制式的登山工具書,從初入門者的障礙與痛苦出發,  幫助讀者輕鬆完成攀登你的第一座百岳--   以最簡易的合歡山區為實際範例,一步一腳印,詳說高山旅行如何開始。  以景觀獨特的雪山山區作為進階範例,紀錄多天行程狀況,非常實用!  透過七個山岳旅行故事,展現各種山岳風貌、不同族群攀登經驗,參考性高!  為非專業登山人士而寫,著重台灣山區特色、高山橫向連結,高山生活環境描述。   山岳旅行是人和大自然最深刻的互動,走進高山步道之後,圍繞在身周的盡是美景。入門級的百岳高山,例如合歡群峰、玉山、雪山、南華山等,甚至難一點的南湖大山等,都因為步道規劃相對完善,山屋數量也大幅

增加,往往被資深的山友稱為郊山化的百岳,對一般大眾而言,只要準備充分都能順利走完全程,也因此掀起國人挑戰百岳的熱潮不斷!   藉由本書的循序引導,幫助您從了解台灣的高山開始,進而了解自己,並提供不同族群的百岳經驗,讓您得以安心上山,透過實踐來體驗山的實際的樣貌,及了解自己適不適合這樣的旅行方式。   選日不如選山,準備好了,就先為自己上第一堂百岳旅行的實驗課吧! 作者簡介 王比利   在部落格上以夏天衝浪划船, 冬天露營爬山,春秋隨意走走,一年四季到處跑,來形容自己的過動。三十歲時因為同事的吆喝,愚魯的走進奇萊山徑,結果在一場五月大雨中,差點凍壞了當時以為已經準備周全的自己。一趟奇萊山旅,見

識了高山的美麗與風險,安全卻挫敗的歸來後,山旅的心反而更加熾熱,除了享受在山徑上與自然對話的純淨之美,也喜歡在網路商店爬山,有時候竟分不清,自己的山岳旅行,到底是購物後的裝備實驗,還是單純愛山。 【PART I】認識百岳 Chapter 1 百岳的由來▲什麼是百岳  從日本百名山到台灣百岳  台灣高山之美  〔百岳人物〕空姐以媗的百岳初體驗 Chapter 2 高山練習曲▲Step 1、從了解台灣高山開始▲Step 2、了解山也了解自己 〔百岳人物〕小菜家族的幸福百岳進行曲 【PART II】前進第一座百岳 Chapter 3百岳行程的分級▲認識百岳的難與易    影響百岳難易的因素〔百岳人

物〕白姑相遇的山徑愛情路 Chapter 4以山為師的第一堂課 合歡群峰▲百岳中的便利課堂  Chapter 5合歡群峰登山指南▲散步的石門山  ▲陡坡挑戰的合歡東峰  ▲落日美景的合歡主峰  ▲體驗大山之旅的合歡北峰〔百岳人物〕捕捉天地之美的高山攝影旅行 【PART III】認識百岳裝備 Chapter 6選購基本裝備▲入門級單日旅行基本裝備  單日山岳旅行裝備  單日行程的衣著  山上的行走  在山上野餐  輔助與備用裝備  記得帶一顆學習的心 Chapter 7百岳的進階裝備▲多日行程的差異   多日山岳行程裝備   睡眠系統  背負系統  民以食為天  安全與延伸性裝備  裝備的輕量

化▲路線選擇與行程規畫〔百岳人物〕安靜足音的個人高山旅行 【PART IV】挑戰進階百岳 Chapter 8以山為師的第二堂課 雪山▲挑戰台灣第二高峰 雪山  雪山山區的基本環境〔百岳人物〕十五年的樸實百岳實踐者 Chapter 9 其他進階行程▲推薦行程1走過能高越嶺道西段 拜訪南華山與奇萊南峰▲推薦行程2天使的眼淚嘉明湖 三叉山 向陽山▲推薦行程3登武陵四秀與聖稜對望▲推薦行程4險峻黑色之山奇萊主北▲推薦行程5悠然圈谷南湖群峰〔百岳人物〕義無反顧的愛山人生 八千米巨峰勇士陳國鈞 作者序 寫給三十歲的比利   親愛的比利,聽說,同事邀了你去爬山,還是那個山友聞之色變的奇萊,時間就在雨不停的

初春。比利,這件事情讓我回想起那回初上奇萊慘痛的經驗,想著想著,也不禁為你擔心了起來。   還記得當時,我和你現在一樣年輕,某一天同事間突然起了鬨,相約著要去爬百岳。老實說,那時候我雖然有一搭沒一搭的買著山岳雜誌看看,卻從來沒有搞懂台灣高山真正的模樣。只隱約記得,有一回和朋友開車,看著地圖,順著中橫宜蘭支線和中橫本線繞了台灣大半圈,中間因為夜色已臨,半路就在合歡山莊過了一夜。山上當然是冷,但是汽車護體的高山旅行,其實一點也不痛不養,下了山來,唯一記得的是滿月下的石門山稜線,和枯黃的箭竹草坡。那時的印象,也不過就是,好漂亮的景致,好像是某某汽車廣告的場景云云….   再一次來到合歡山莊,就是我的

第一次百岳之行,目的地不是適合剛入門爬山的合歡群峰,而是和你一樣的奇萊。還記得那是五月一個周五下班時,一行人約好了在台北火車站集合,出發時間一到,像小學生郊遊般點完名,眾人爬上一輛以前從不曾搭過的中型巴士。出發之後巴士混雜在周五下班擁擠的車潮中,沿著高速公路一路南下。這天我們搭了大半夜的巴士,在半睡半醒中,一路搖搖晃晃穿過群山暗黑的身影,天亮之際我們來到合歡山莊旁的廣場,車窗外的山色黑中帶墨綠,一時間我還摸不著頭緒,只聽見嚮導大喊著:三十分鐘後出發。於是趕緊揉著惺忪睡眼,囫圇吞棗吃了幾口麵包,在還沒完全清醒之際,就背起了背包,跟著隊伍走向登山口。   接下來的兩天一夜,彷彿是意志與大自然的一場

競賽,過程雖然不曲折,卻令我今生難忘,甚至為之懊悔不已。   就在我們走進步道沒多久,天空開始飄起毛毛細雨。如果這雨下在台北街頭,我會告訴你,大可不必當一回事,多雨台灣的騎樓,就是躲雨的最佳所在,不管撐傘走路,還是身穿一件小飛俠雨衣騎在機車上,春天的雨絲,只能是浪漫,頂多就是厭煩。   但是,我錯了。   背著十來公斤背包的我,這時正走在中央山脈中心的高山步道上,海拔高度接近三千公尺,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二,氣溫估計只有七八度。潮濕的天氣,加上低溫低氧襲身,沒多久我就盡露疲態,儘管手上拿著新買的登山杖,心中頻頻念著廣告詞:四隻腳好過兩隻腳,實際的行走卻像是從安養中心迷路走進山林的

佝僂老人般,不斷大聲喘氣,呼吸急促,心臟狂跳,好像要斷魂般,然後就在隊伍中越落越後面。   到底,這中間的問題在哪?我沒做好準備上山嗎?   如果今天重新檢視,當然,我可以直斷的說,那時的我的確沒做好準備。但是真要說我刻意忽略風險,卻又不盡然。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在同事吆喝著爬山之前一兩年,我自己心中已經暗暗萌發了一株走向戶外的幼苗。時不時的,會從書店的架上帶走兩個月才出版一期的台灣山岳,甚至透過關係拿到剛出版的中文版登山聖經,那可是一本近千頁的大部頭,裡面羅列了相關的登山知識,從挑選衣服、選擇裝備,到如何在山上行走,尤其是冰雪攀,甚至還教了如何堆砌雪屋等專業技巧。甚至也訂了號稱權威的美

國戶外雜誌Backpacker,只要抓著空閒,我總是會把當年的編輯特選裝備一遍又一遍的看著,甚至在電腦裡暗暗列了一份Shopping List。   如此,在這麼一大堆資訊中吟詠經年,我果然會爬山,也都買對裝備了嗎?   就在我志得意滿,花了一個多月薪水自認已經買齊所有裝備之後的高山初體驗,一場春末的大雨在奇萊山恍如當頭棒喝,打的人暈眩不已。那一回上山,我沒有綁腿,也沒有雨褲,儘管上身穿著名牌風雨衣,全然乾爽,下半身卻濕冷不已,甚至因為低溫與不當使用下半身肌肉,導致韌帶拉傷,至今後遺症仍然尚未完全消失。   聽到這個故事,也許你會掩嘴偷笑:如今說的一口好山的人,也曾經有這樣的當初!但是我得這麼

告訴你,和大自然接觸的第一堂課,其實甚麼書都教不了你。那就像你在交友網站上,盯著某個女生的資料頁面瞧上半天一樣,你敢志得意滿的說,已經看過她的相簿和發表的文字無數,所以你對她聊若指掌?   如果你不曾實際與她見面,一起行走、吃飯、看電影、談話,甚至吵架,你怎能知道她的真實面貌?山,也是一樣。   比利,如果你也拿到了嚮導發送的登山裝備表,你能分辨哪些裝備相對重要,哪些相對不重要嗎?當初我以為我能,其實沒上過山的我,一點也不能。   書本能教你的,看似無限,其實有限。每一座山,連容顏都會因為天候隨時改變,更何況當你要走入其中,去經歷和都市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比利,你知道台灣的山有多常下雨嗎

?你知道台灣的山徑上有時會有比人高的倒木等著你揹著接近二十公斤的背包攀過它嗎?你知道即使是夏日好天,到了夜裡山屋中溫度一樣都在十度到零度間徘徊嗎?還有,你知道如果在半路上力氣不濟了,還是只有你自己可以依靠嗎?   山,很美,但是別忘了大自然從來是殘酷的。我不知道你到底對山,對台灣了解多少,所以我寫了這樣的一本書,花了很多篇幅講天氣,談實作與裝備的概念。它也許不像一千頁的登山聖經那樣完備,也無法帶領你走向世界級的大山,但是它很實際,先讓你知道台灣高山的面貌,再透過由淺入深的引導,以及不同登山人的故事,讓你可以較為無痛的跨進山岳旅行的美妙世界。   我誠摯的希望這樣的一本書對你的第一次高山旅行有所

幫助,讓你能夠從容走進台灣最美的聖境,最後安全回來。這樣下一次,我們也許可以約個時間,挑一條我們都喜歡的山徑,來一趟忘年高山之旅! 王比利 開始登百岳Easysy Go!一本從零開始輕鬆自學 循序完成登百岳入門書▲什麼是百岳百岳的由來台灣高山的攀登史,始於日治時代,早期是地理探勘、科學研究加上理番需求,後來逐漸轉變成為休閒活動,日本人並成立「台灣山岳會」作為推動登山運動的組織。但因為當時政治環境使然,只有日本人能夠為了單純的興趣上高山。屬於台灣人自己的登山活動,要到光復之後才慢慢興起,日治時代的台灣山岳會後來也由台灣人接手,改名為「台灣省體育會山岳協會」。儘管推動的組織已經成立,卻由於山地

管制嚴格,經濟條件也不太成熟,登山人口還是相對屬於少數。從日本百名山到台灣百岳一九六四年日本知名的登山家兼作家深田久彌以山的品格、歷史、個性以及標高一千五百公尺以上作為評選標準,選出一百座日本高山,並據此撰寫出版《日本百名山》一書,本書以系統化的方式來描述日本的山岳旅行,不僅強烈影響了日本的登山界,也間接催生了日後台灣百岳的出現。一九七○年代,在登山耆老林文安的主導下,會同蔡景璋、丁同三和邢天正等三位登山資歷相仿的同伴,以日本百名山為師開始籌畫台灣百岳,希望藉由清楚的路線以及具體的目標提升台灣登山的風氣。一九七一年,為了慶祝建國六十週年,台灣岳界發起首次中央山脈大縱走,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跨度,讓

登山活動首次受到大眾矚目。隔年,林文安等四人在羊頭山頂成立「百岳俱樂部」,台灣登山的百岳時代正式開始。在評選的過程中,四人經過討論與實地探勘,為百岳定下三項基本標準:第一、高度超過一萬英呎(約等於三千公尺);第二、地圖上註有山名;第三、具有三角點者優先選錄。然而這些客觀條件只是評選的基礎,畢竟要從兩百多座山峰選出一百座,實屬不易,於是又加上了「奇、險、峻、秀」這些主觀條件,也就等於是將山的特性也列入其中。百岳今與昔林文安在選定百岳時,曾表示「所列山岳的標高及順序,將來或有修正之必要,但至於山名,則擬永不變。」實際上,我們如果在今天查看百岳列表,的確會出現兩種版本,一個是根據較早的聯勤版地圖記載

的高度資料所列,一個是後來根據經建版地圖當中重新測量的高度所列。兩個版本差異頗大,例如根據舊版,台灣第二高峰為玉山東峰,而非雪山;而根據新版,原先排名第八十八的六順山和第九十六的鹿山,高度都不滿三千公尺,已經不符合當初遴選百岳的標準。然而,林文安等四位前輩所訂定的台灣百岳,對於台灣山岳旅行的影響實在太過深刻,多年來岳界也已經習慣這份名單,果真如林文安所言,山名擬永不變。台灣的高山,主要分為五大山脈,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後兩者完全沒有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因此百岳主要分布在前面三座山脈。其中北起南方澳,南至鵝鑾鼻的中央山脈是台灣的主脊占了六十九座,以聖稜線著稱

的雪山山脈有十九座,台灣的第一高峰所在的玉山山脈有十二座。常見的百岳列表除了按照高度排序、列出所屬山脈,註明相關的登山路線之外,當初參與訂定百岳名單的岳界耆老邢天正在他的著作《邢天正登山講座》中,還為它們依照個性加以整理分類,完全涵蓋在百岳名單內的有五岳、三尖、一奇、四秀、十峻、八秀、十崇等,其他還有幾類則包含一些高度夠高,但是未列名百岳的山峰,例如六肩稜、八小巒、六易、十翠、八銳、九幛、十潤。在這些山容性格的分類中,含括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的五岳,擁有大霸尖山的三尖、奇萊北的一奇、環繞武陵農場的四秀等幾乎囊括了最知名的山峰,從百岳名單訂定之前一直到現在,它們都是台灣山岳旅行者的最愛。

大水窟與雪山區域高山植群受氣候變遷影響之動態變化

為了解決雪山東峰一週天氣的問題,作者蘇昱 這樣論述:

氣候變遷使全球生態系受到重大衝擊,尤其是在敏感的高海拔生態系。於2008年起,臺灣研究團隊依據歐洲自然保護基金會的「高山環境觀測研究計畫」(簡稱GLORIA計畫),陸續在全臺高山區域設置山峰監測樣區,進行五至十年一次的定期植群監測與持續性土壤溫度監測,以了解氣候變遷對臺灣高山植群的影響。本研究延續該研究計畫,截至2020年8月為止,於大水窟及雪山區域共六座山峰完成三次複查,資料橫跨11年。除了植群監測資料外,本研究利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溫度及雨量資料搭配土壤溫度計來探討氣候變化趨勢。使用美國太空總署Terra衛星取得的增強型植生指標(EVI),推估監測週期之植群生產力。透過GBIF物種資

料庫與CHELSA氣候資料庫建構各物種之生態氣候區位並計算樣區嗜熱與嗜濕指標,討論物種組成變化的可能原因。氣候變化方面,在六座山峰皆發現溫度漸升且秋冬季上升明顯,降雨量趨減且降水時間集中,水份環境趨於乾燥。山峰樣區近年來EVI值有逐漸上升趨勢,尤以秋冬季上升最為明顯,顯示生長季可能延長。本研究結果顯示,樣區中的玉山箭竹(Yushania niitakayamensis)逐漸擴張,並間接反映於EVI值上,同時伴隨著物種數量下降與生物多樣性降低。玉山箭竹的擴張可能導致其他物種被排除。此外自物種生態氣候區位檢視植群組成變化,雖然溫度上升,但各山峰的植群嗜熱指標沒有明顯上升,而植群嗜濕性指標則是明顯下

降。同時,三次監測週期調查的物種氣候區位機率密度分布圖表明,多數山峰的植群組成改變為偏向喜好較乾燥與溫暖的物種。因此除了溫度升高影響高山植群組成外,水分與物種競爭亦扮演重要的關鍵因素,需持續長期監測以進一步了解高山物種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