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膨脹處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鋰電池膨脹處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托爾斯登.丹寧寫的 從鬱金香到比特幣的泡沫狂歡:大宗商品市場400年投機史 和宋啟煌 等(主編)的 精細化工工藝學(第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題] 電池無故膨脹及處理? - 看板MobileComm也說明:bryantl : 公司說過保後,電池膨脹甚至爆炸都是自然的,不能歸 08/16 14:38 ... 推ypcrocs : 原來是炸彈包,我以為是鋰電池呢 08/17 02:15.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出版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闕郁倫所指導 施養鑫的 利用碳黑合成碳化物衍生物應用於鋰離子電池矽負極研究 (2021),提出鋰電池膨脹處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化物衍生物、石墨化、熔融鹽、鋰離子電池。

而第二篇論文明志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系碩士班 楊純誠、施正元所指導 陳映如的 以噴霧乾燥法製備Si/Graphite複合陽極材料及其電性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靜電自組裝法、鋰離子電池、矽石墨複合材料、噴霧乾燥法、原位膨脹測試的重點而找出了 鋰電池膨脹處理的解答。

最後網站鋰電池膨脹回收手機電池膨脹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 Itemn則補充:[問題] 電池無故膨脹及處理? ... 9/26/2019 · hTC Desire 10 pro 使用2年多, 另收大量其他種類電池。 手機現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了,成為Pagani Huayra BC的標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鋰電池膨脹處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鬱金香到比特幣的泡沫狂歡:大宗商品市場400年投機史

為了解決鋰電池膨脹處理的問題,作者托爾斯登.丹寧 這樣論述:

速讀橫跨四世紀的投機和商品期貨市場! 鉅虧與暴富的循環,比股票市場更古老的交易領域! 凡是能貨幣化的東西,就會有對賭漲跌的投機神話── 大通膨週期裡,人們必須溫習的一本金融史書。   收錄原油、貴金屬、農作物、加密貨幣的交易常識,   一窺商品炒家與大型機構交易員的預期與意料之外……   從「荷蘭鬱金香狂熱」到今天的比特幣等重大財經市場商品的迷人觀察。本書涵蓋了如「白銀星期四」和亨特兄弟及許多投資機構的厄運;見證銅、黃金、稀土、能源金屬和比特幣,在一年內上百倍的漲跌幅。   商品市場的定價往往處於歷史與地緣等大趨勢的十字路口上,緊急的事件與人為的炒作往往使其高度偏離實際交易的價格。本

書通過研究和學習這個市場的災難及狂歡,了解一個比股票市場更為驚人的投機場域,也從中見證了政治、經濟與天候對重要資源世界的金融化效應。 本書特色   ★從17世紀的鬱金香瘋狂到今天的比特幣,本書涵蓋了商品市場(commodities market)歷史上最大型、最多錢、最有趣的時間。作者結合了真實市場事件以及知名商人的私人經歷,不論是獲得還是失去了一大財富,都在這本書中呈現給讀者。     ★從「銀色星期四」(1980年代美國白銀市場的重要事件)以及亨氏兄弟的操作、到大型機構交易員的慘烈厄運、剛果以及銅的市場、黃金、能源金屬到比特幣(從1000美元的價值一路升到2萬美元的價格),這一切都將在

本書中一一敘述。商品市場所投資的是大潮流,比如人口統計、氣候變化、電子化及數位化。所以商品市場作為投資未來,一定持續會是熱門的話題;而大好機會背後的大風險也是本書各個狂歡故事的背後教誨,在這個高度炒作的市場中,人類不斷地重複貪婪與破產的循環規律。儘管有這麼多的泡沫歷史──然而,總有新的商品成為投資新聞中的新寵,這慘烈的軌跡也是現代金融值得紀錄的瘋狂一頁。   ★了解龐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交易規格及歷史,重要的交易標的物包括:   鬱金香狂熱──史上最大泡沫   鑽石──全世界最硬貨幣的崩盤   天然氣、可可──驚人的交易幕後   黃金與白銀──金本位制的終結之後   原油──地緣大事件的投

機   糖、小麥與稻米──與天對賭的農產品   棉花──「白色的金子」   釹、鏑和鑭──稀土狂潮   加密貨幣──橫空出世 好評推薦   如同犯罪小說一樣的洞察力,本書引導我們經歷大宗商品和加密貨幣市場的興衰。──法蘭克.梅爾,德國電視新聞n-tv記者   身為歷史學家,我很愛托爾斯登對於形塑大宗商品產業一些為人所知(還有較不知名)事件的洞察。我非常推薦本書給想要更瞭解大宗商品市場的人。──安德魯.瑟克,網站《礦與金錢》內容主管   對商品市場感興趣的私人和機構投資人,都可以透過本書獲得豐富的知識。托爾斯登.丹寧介紹歷史上出現的模式,值得仔細閱讀。──尤申.斯特傑,瑞士資源資本執行長

  我很期待這本書!這些歷史事件很有趣,而且全都集中在本書中了,真是太好了!──湯瑪士.雷梅特,投資公司布洛索利德營運長暨創辦合夥人   不論是人為錯誤、戰爭或是天然災害,從石油、花朵、食品和金屬市場的經濟起落,本書帶領讀者經歷過去400年來的金融風暴。儘管波動劇烈,還是有人想要在危機最嚴重時把握機會。有些人成功,有些人當然會失敗。本書絕對是必讀佳作。──亞歷山大.亞庫布曲克,歐爾蘇金屬公司營運長暨探勘部主任   托爾斯登是商品市場真正的學生,他詳述長期以來市場的重大興衰,提醒了我們,所有人都仍在學習。──丹尼爾.布利茲,加拿大蒙特屢銀行資本市場公司董事經理暨地區主管   「興衰」一

詞通常是指帳面上的獲利與損失,但是托爾斯登的書破解這個迷思。他引導讀者經歷一段刺激的歷程,解釋興衰究竟是什麼,並指出興衰所呈現的機會。──葛瑞格.哈里斯,CIBC世界市場執行董事

利用碳黑合成碳化物衍生物應用於鋰離子電池矽負極研究

為了解決鋰電池膨脹處理的問題,作者施養鑫 這樣論述:

在最近幾十年,由於人口的急劇上升,越來越多的廢棄物被製造出來,也因為人口的增加,使得有限的能源消耗的速度越來越快,由於這些資源消耗與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循環經濟的想法被提出來,從生活中的種種廢棄物中尋找可再利用的東西成為了現今人們的目標。在全世界裡,農業廢棄物一直是佔所有廢棄物裡的一大部分,包含了稻殼、甘蔗渣、大麻莖等等,如何將這些含碳的農業廢棄物加以處理使其產生經濟價值,將這些碳材循環高值化成為了重要議題,目前據大家所知,碳材料在能源儲存方面,最具應用價值的就是石墨,然而傳統生產人工石墨所需的轉換溫度大約在3000度左右,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及時間,最近有研究團隊提出運用熔融鹽低溫電化學法能

實現電化學石墨化,並且也成功將其石墨產物進行了電池效能的分析。此篇研究中先是將與德國農業部合作的大麻莖廢棄物,運用水熱法的方式將其纖維素轉變為方便石墨化的生物碳黑,在成功將其石墨化,並且想將此技術加以應用在解決氧化矽負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裡的膨脹問題上,於是我們將氧化矽粉末混合大麻莖碳黑進行熔融鹽電化學反應,成功在氧化矽上生成一層多孔的碳化物衍生物以保護氧化矽負極在鋰離子電池裡膨脹的問題。接著,運用氯化銅在高溫狀態下容易與碳化矽產生反應,進而去控制碳化物衍生物層的孔洞大小,使其在保護氧化矽負極的同時不犧牲太多的電容量。此研究不僅將低溫熔融鹽電化學法運用在更多的生物廢棄物上,且成功實現在氧化矽負極

上生成一層碳材的保護層,去解決現在氧化矽負極在鋰離子電池上最大的膨脹問題。在本研究中,將擁有一層碳化物衍生物保護層的氧化矽材料進行電化學測試,該樣品在鋰離子電池的測試中,放電的電容量可以達到450 mAh/g,且在300圈的充放電測試後,仍然保有超過90%的庫倫效率。

精細化工工藝學(第四版)

為了解決鋰電池膨脹處理的問題,作者宋啟煌 等(主編) 這樣論述:

《精細化工工藝學》(第四版)系統地介紹了精細化工的分類特點、工藝學基礎和主要領域系列產品的生產基本原理、性能特點、應用範圍、發展動向,以及有代表性產品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開發。 全書共分11章,包括緒論、精細化工工藝學基礎及技術開發、表面活性劑、合成材料助劑、食品添加劑、黏合劑、塗料、香料、電子化學品、化妝品、精細化工發展新動向。新增加的精細化工發展新動向包括:乙烯的大發展、水處理劑的新發展、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SFECO2)在精細化工產品開發中的應用等。新增加了思考題與習題,放在每章最後。 《精細化工工藝學》(第四版)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化工、輕工及相關專業的教材,同時可供成人教育選用,也

可供從事化學、化工、精細化工生產、科研人員學習與參考。 宋啟煌   廣東工業大學化工系,精細化工教研室主任,教授,男,1940年5月生,廣東省梅州市人。   長期從事精細化工的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三次獲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幾年發表《耐久定型整理劑甘脲樹脂製備工藝研究》,《環氧大豆油製備工藝研究》、《廢PS泡沫塑料改性制粘合劑的研究》,《超臨界CO2從螺旋藻中萃取EPA和DHA工藝研究》,《超臨界CO2從南海翡翠貽貝中萃取EPA和DHA的研究》等論文數十篇。 第1章緒論/1 1.1精細化工的定義1 1.2精細化工的範疇和分類2 1.3精細化

工的特點3 1.3.1多品種、小批量3 1.3.2技術密集度高4 1.3.3綜合生產流程和多功能生產裝置4 1.3.4大量採用複配技術5 1.3.5投資少、附加價值高、利潤大5 1.3.6科學發展、安全發展6 1.4發展精細化工的戰略意義6 1.5精細化工發展的重點和動向7 1.5.1傳統大宗精細化學品的更新換代7 1.5.2加快精細化學品新領域的開發7 1.5.3優先發展的關鍵技術8 1.5.4開展綠色精細化工創新發展——清潔生產9 1.6本課程的性質與基本內容10 參考文獻10 思考題與習題11 第2章精細化工工藝學基礎及技術開發/12 2.1精細化工的生產特性12 2.1.1多品種12

2.1.2多種多樣的生產裝置和生產流程12 2.1.3技術密集度高12 2.1.4商品性強13 2.2精細化工工藝學基礎14 2.2.1概述14 2.2.2化學計量學15 2.2.3配方研究的重要性及配方設計原理17 2.2.4化工產品的經濟核算21 2.3精細化工過程開發的一般步驟22 2.4精細化工的技術開發24 2.4.1精細化工新產品開發程式24 2.4.2精細化工新產品開發的新技術25 2.4.3精細化工新產品發展的一般規律26 2.4.4精細化工產品市場預測28 2.5精細化工發展的策略29 2.5.1依靠科技進步,以技術為核心29 2.5.2培植技術力量,注意人才培養30 2.

5.3搞好行業內部、行業之間的協調30 2.5.4產品方案向橫向、縱向延伸30 2.5.5採取多種技術引進方式30 2.5.6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和科技創新力度31 2.5.7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的理念32 參考文獻32 思考題與習題33 第3章表面活性劑/34 3.1概述34 3.1.1表面活性劑與表面張力34 3.1.2表面活性劑分子在表面上的定向排列35 3.1.3表面活性劑的分類35 3.1.4表面活性劑的物化性質37 3.1.5表面活性劑的應用性能38 3.2陰離子表面活性劑38 3.2.1羧酸鹽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38 3.2.2硫酸酯鹽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41 3.2.3磺酸鹽型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46 3.2.4磷酸酯鹽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59 3.3陽離子表面活性劑60 3.3.1胺鹽型陽離子表面活性劑62 3.3.2季銨鹽型陽離子表面活性劑64 3.3.3其他陽離子表面活性劑65 3.4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67 3.4.1氨基酸型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68 3.4.2甜菜堿型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69 3.4.3咪唑啉型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69 3.5非離子表面活性劑70 3.5.1聚乙二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70 3.5.2多元醇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76 3.6氟碳表面活性劑81 3.6.1氟碳表面活性劑合成方法81 3.6.2氟碳表面活性劑合成方法展望85 3.7生物表面活性劑的

開發與應用進展86 3.7.1概述86 3.7.2生物表面活性劑的結構與分類86 3.7.3生物表面活性劑的製備與分離提純87 3.7.4應用拓展90 3.7.5生產現狀及市場展望91 3.8表面活性劑的生產現狀及發展動向92 3.8.1表面活性劑的生產與市場現狀92 3.8.2表面活性劑的發展動向96 參考文獻97 思考題與習題97 第4章合成材料助劑/99 4.1概論99 4.1.1助劑的定義和類別99 4.1.2助劑在合成材料加工過程中的作用100 4.1.3助劑在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101 4.1.4助劑發展概況102 4.2增塑劑104 4.2.1概述104 4.2.2增塑機理105

4.2.3對增塑劑性能的基本要求106 4.2.4增塑劑的結構與增塑性能的關係110 4.2.5增塑劑的主要品種111 4.2.6增塑劑生產中的酯化過程和酯化催化劑117 4.2.7增塑劑中微量雜質對其性能的影響119 4.2.8增塑劑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環境保護120 4.2.9增塑劑的選擇應用121 4.2.10增塑劑生產工藝實例——鄰苯二甲酸酯的生產工藝124 4.3阻燃劑128 4.3.1概述128 4.3.2聚合物的燃燒和阻燃劑的作用機理129 4.3.3添加型阻燃劑131 4.3.4反應型阻燃劑131 4.3.5阻燃新技術131 4.3.6阻燃劑的應用134 4.3.7阻燃劑生產工

藝實例——十溴二苯醚阻燃劑的生產工藝137 4.4抗氧劑137 4.4.1概述137 4.4.2氧化和抗氧的基本原理138 4.4.3抗氧劑的選用原則140 4.4.4各類抗氧劑簡介141 4.4.5抗氧劑的發展動向142 4.5熱穩定劑142 4.5.1概述142 4.5.2聚氯乙烯的熱降解及熱穩定劑的作用機理143 4.5.3影響聚氯乙烯降解的因素144 4.5.4熱穩定劑分類145 4.5.5熱穩定劑的發展動向146 4.6發泡劑147 4.6.1概述147 4.6.2泡沫塑料的成型和定型原理147 4.6.3影響氣泡膨脹的因素148 4.6.4氣泡的穩定和固化過程148 4.6.5發泡

劑分論148 4.6.6發泡劑的應用151 4.7抗靜電劑152 4.7.1概述152 4.7.2抗靜電劑的基本原理152 4.7.3抗靜電劑的主要品種與特性153 4.7.4抗靜電劑的應用154 4.8塑膠助劑生產現狀及發展動向155 4.8.1塑膠助劑生產現狀155 4.8.2塑膠助劑發展動向157 參考文獻158 思考題與習題159 第5章食品添加劑/160 5.1概述160 5.2主要品種及生產方法介紹161 5.2.1防腐劑161 5.2.2乳化劑169 5.2.3酸性調節劑178 5.2.4鮮味劑189 5.2.5甜味劑198 5.3其他品種簡介202 5.3.1食品保鮮劑202

5.3.2抗氧化劑203 5.3.3食用色素208 5.3.4增稠劑210 5.3.5麵粉添加劑213 5.3.6品質改良劑214 5.4食品添加劑生產現狀與食品安全及發展動向216 5.4.1食品添加劑生產現狀216 5.4.2食品添加劑行業存在的問題217 5.4.3部分非食品添加劑218 5.4.4關於食品安全問題的相關法規與政策219 5.4.5發展動向220 參考文獻220 思考題與習題222 第6章黏合劑/223 6.1概述223 6.1.1沿革223 6.1.2膠黏劑的組成224 6.1.3膠黏劑的分類226 6.1.4膠黏劑的應用228 6.2膠接的基本原理229 6.2.

1膠接介面229 6.2.2膠黏劑對被粘物表面的潤濕230 6.2.3黏附機理231 6.3粘接工藝232 6.3.1膠黏劑的選擇232 6.3.2膠黏劑配方的影響因素233 6.3.3粘接工藝步驟234 6.4合成樹脂黏合劑234 6.4.1熱塑性樹脂膠黏劑234 6.4.2熱固性樹脂膠黏劑242 6.5合成橡膠膠黏劑255 6.5.1氯丁橡膠膠黏劑256 6.5.2丁腈橡膠膠黏劑258 6.5.3其他合成橡膠膠黏劑259 6.6無機膠黏劑與天然膠黏劑260 6.6.1無機膠黏劑260 6.6.2天然膠黏劑261 6.7特種黏合劑263 6.7.1熱熔膠黏劑263 6.7.2壓敏膠黏劑264

6.8黏合劑生產現狀及發展動向265 6.8.1全球黏合劑生產的現狀及黏合劑應用市場構成265 6.8.2發展動向266 參考文獻267 思考題與習題267 第7章塗料/268 7.1概論268 7.1.1塗料的定義268 7.1.2塗料的作用及組成268 7.1.3塗料的分類及命名269 7.1.4塗料的發展狀況271 7.2塗料的基本作用原理271 7.2.1塗料的黏結力和內聚力271 7.2.2塗膜的固化機理272 7.2.3塗料配方的基本知識272 7.3按用途分類(早期使用的塗料)273 7.3.1建築用塗料273 7.3.2金屬用塗料274 7.4按劑型分類(重要塗料)274

7.4.1溶劑型塗料274 7.4.2水性塗料276 7.5按成膜物質分類(重要塗料)280 7.5.1醇酸樹脂塗料280 7.5.2丙烯酸樹脂塗料285 7.5.3環氧樹脂塗料287 7.5.4聚氨酯塗料292 7.5.5聚乙烯樹脂塗料294 7.6塗料的添加劑294 7.6.1用於提高塗料性能的添加劑295 7.6.2用於提高漆膜功能的添加劑295 7.6.3具有特殊功能的添加劑295 7.7塗料生產工藝實例296 7.7.1酯化催化劑的應用296 7.7.2醇酸樹脂酯化反應回流系統的改進296 7.7.3加熱和淨化方式改進298 7.8塗料工業生產現狀及發展動向298 7.8.1塗料工業

生產現狀及特點298 7.8.2塗料工業的發展動向301 參考文獻302 思考題與習題303 第8章香料/304 8.1概述304 8.1.1香的概念304 8.1.2香與化學構造304 8.1.3香料的分類306 8.1.4香料化合物的命名概說306 8.1.5香料工業發展的歷史概況308 8.2天然香料的生產309 8.2.1動物性天然香料309 8.2.2植物性天然香料310 8.3合成香料的生產317 8.3.1主要生產原料及單離香料的化學純化318 8.3.2香料生產的工藝特點和生產設備322 8.4合成香料的製造323 8.4.1醇類香料323 8.4.2醛及酮類香料324 8.

4.3縮羰基類香料326 8.4.4羧酸酯及內酯類香料327 8.4.5麝香類香料329 8.4.6含氮、含硫及雜環類香料331 8.4.7香料工業生產合成實例336 8.5調香339 8.5.1香氣的分類340 8.5.2香精的基本組成340 8.5.3香精的調配341 8.5.4香精的配製343 8.5.5調香實例——素心蘭香型的調製344 8.5.6香料的應用及香精配方列舉345 8.6香料的評價和安全性348 8.6.1各種香料的香評價348 8.6.2香料的安全性348 8.7香料生產現狀及發展動向351 8.7.1國外香料香精現狀351 8.7.2國內香料香精現狀351 8.7.3

發展動向352 參考文獻352 思考題與習題353 第9章電子化學品/354 9.1概論354 9.1.1電子化學品定義354 9.1.2電子化學品特點354 9.1.3電子化學品的發展概況355 9.2印製線路板(PCB)化學品356 9.2.1概述356 9.2.2PCB化學品的分類356 9.3半導體化學品357 9.3.1概述357 9.3.2半導體材料358 9.3.3半導體工藝化學品359 9.4液晶材料361 9.4.1概述361 9.4.2液晶的分類362 9.4.3液晶材料的主要分類362 9.5鋰電池化學品364 9.5.1概述364 9.5.2正極材料364 9.5.3

負極材料366 9.5.4鋰電池隔膜368 9.5.5鋰電池電解液368 9.6電子化學品的發展動向369 參考文獻370 思考題與習題370 第10章化妝品/371 10.1化妝品概論371 10.2化妝品工藝基礎371 10.2.1主要原料371 10.2.2化妝品生產的主要工藝379 10.3化妝品生產工藝380 10.3.1基礎化妝品380 10.3.2美容化妝品386 10.3.3清潔用化妝品391 10.3.4特殊化妝品394 10.4化妝品的研發程式和配方設計397 10.4.1化妝品的研發程式397 10.4.2化妝品的配方設計原則398 10.5化妝品生產現狀及發展動向39

9 10.5.1國外化妝品市場現狀399 10.5.2化妝品市場現狀400 10.5.3化妝品市場發展動向400 10.5.4化妝品的技術發展趨勢406 參考文獻408 思考題與習題409 第11章精細化工發展新動向/410 11.1概述410 11.2乙烯工程與精細化工的發展410 11.2.1乙烯的大發展410 11.2.2充分利用乙烯資源,大力發展精細化工414 11.3表面活性劑的發展與化妝品的未來416 11.3.1適用於化妝品發展的表面活性劑416 11.3.2化妝品的未來417 11.4新型功能高分子和智慧材料發展動向419 11.4.1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發展419 11.4

.2智慧材料的發展動向420 11.5電子資訊化學品發展動向421 11.5.1電子資訊化學品的特點與分類421 11.5.2電子資訊化學品發展動向423 11.6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發展動向423 11.6.1納米和納米結構、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424 11.6.2納米材料的製備方法425 11.6.3納米材料的發展動向426 11.7綠色化學與精細化工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發展動向430 11.7.1綠色化學與綠色化工技術430 11.7.2精細化工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發展動向432 11.8國內外精細化工的發展特點與趨勢435 11.8.1國外精細化工發展的特點與趨勢436 11.8.2國內精細化工的

發展與趨勢437 11.9其他精細化工的發展新動向439 11.9.1水處理劑的新發展439 11.9.2精細化工發展的新動向——關於強調“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的理念”的論述442 11.9.3精細化工生產的安全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意義445 11.9.4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在精細化工產品開發中的應用445 參考文獻447 思考題與習題447 《精細化工工藝學》教材(第一版)於1995年出版,先後多次重印,並於1998年獲部級優秀化工教材二等獎,被評為化學工業出版社第三屆優秀暢銷教材。2003年修訂第二版,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厚愛,多次重印,銷售約8.11萬冊,有60多所高等

院校相關專業廣泛採用,得到了一致好評。2013年我校輕工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專業)為進一步促進學科的發展和教學水準的提高,提出要把“精細化工工藝學”課程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課程。從教材建設入手,與時俱進,對《精細化工工藝學》(第二版)教材進行修訂和完善,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2013年,《精細化工工藝學》(第三版)出版,榮獲2014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教材一等獎,得到了很多高校相關專業的廣泛採用和好評。 《精細化工工藝學》(第四版)教材修訂的指導思想如下。 1.本書在保留原有各章結構和特色的前提下,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原書第九章“感光材料”,由於行

業發展的變化,使用較少,全部刪去,現改為較有發展前景的“電子化學品”內容,對“第11章精細化工發展新動向”的“11.2.1乙烯的大發展”作了較大修改,其他部分也作了相應的調整。 2.以新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為指導思想,特別對“創新、綠色”的理念,貫穿到本書各章。 3.“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穩”是根本保證,“進”要真抓實幹。書稿篇幅有增亦有減,“附錄”全部刪除,各章思考題與習題,放在每章末,刪除第4章4.4.6節、第7章7.7.2節。 4.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的理念。 第四版主編宋啟煌、方岩雄,副主編郭清泉。全書共11章,編寫分工如下:宋啟煌編

寫第1章緒論、第2章精細化工工藝學基礎及技術開發、第4章合成材料助劑、第7章塗料、第11章精細化工發展新動向,方岩雄編寫第5章食品添加劑,張維剛編寫第3章表面活性劑,梁亮編寫第6章黏合劑、第8章香料,郭清泉編寫第9章電子化學品、第10章化妝品。全書由宋啟煌統稿。孫明製作了本書的視頻課件等教學檔(僅供參考)。 《精細化工工藝學》(第四版)的出版,體現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與時俱進的特點,更具有“教材新穎、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特色。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廣東工業大學各級領導、輕工化工學院領導以及有關兄弟院校專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與指導,在此一併致謝! 希望本書在精細化工人才培養中

,對教學水準的提高和推進行業的科技進步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本書在修訂中的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于廣東工業大學(廣州) 2018年元月 第一版前言 精細化工是與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工業部門,是化學工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近幾年來,國內外高度重視精細化學品的研製、開發和生產。 為適應精細化工發展的需要,培養更多的精細化工的專門技術人才,一些高等院校相繼成立了“精細化工”專業,為發展精細化工擔負著培養專業人才的重任。從1985年起,我校在廣東省首先招收精細化工專業本科學生。鑒於目前精細化工專業仍統編教材,而精細化工又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涉及的行業部門多,產品品種繁雜

的情況,我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為學生在學完《精細有機合成單元反應》課程基礎上,開設了《精細化工工藝學》這門專業課,並組織編寫了這本教材。由於教學時數(50~60學時)和教材篇幅所限,在貫徹“少而精”的基本原則下,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紹所有行業的系列產品。本書結合精細化工發展的重點及本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選編了表面活性劑、合成材料助劑、食品添加劑等十大專題內容,同時還附錄編寫了部分有關精細化工工藝計算,工藝流程設計技術,環境污染及防治的部分重要工藝技術內容。本書在編寫上結合精細化工品的合成實例,重點講述它們的合成原理、原料消耗、工藝過程、主要操作技術和產品的性能用途等,為學生畢業後從事精

細化工產品的生產和新品種的開發奠定必要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同時也希望能為有關工廠企業和科研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工作提供方便。 全書共分十章,由廣東工業大學宋啟煌擔任主編,參加該書編寫的分工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精細化工工藝學基礎及技術開發、第四章合成材料助劑、第七章塗料,由宋啟煌編寫;第三章表面活性劑由宋曉銳編寫;第六章黏合劑、第八章香料由梁亮編寫;第五章食品添加劑由方岩雄編寫;第九章感光材料及附錄由張維剛編寫;第十章化妝品由王飛鏑編寫。 作者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廣東工業大學羅宗銘教授、楊輝榮教授等的幫助和指導,並得到了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此一併致謝! 由於編者水準有限

,書中出現的缺點、不足和錯誤之處,敬請專家和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以使本教材不斷得到完善。 編者 于廣東工業大學(廣州) 1995年4月

以噴霧乾燥法製備Si/Graphite複合陽極材料及其電性分析

為了解決鋰電池膨脹處理的問題,作者陳映如 這樣論述:

明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誌謝 ii摘要 iiiAbstract iv目錄 vi圖目錄 x表目錄 xvii第一章 緒論 11.1 前言 11.2 研究動機 2第二章 文獻回顧 32.1 二次電池簡介 32.2 鋰離子二次電池的基本概念 42.2.1 陰極材料 (Cathode materials) 52.2.2 陽極材料 (Anode materials) 72.2.3 電解液 (Electrolyte) 92.2.4 隔離膜 (Separator) 112.3 碳/矽複合陽極介紹 122.3.1 矽基材料之介紹 12

2.3.2 鋰離子嵌入碳材的充/放電原理及矽的儲存機理 132.4 碳/矽複合陽極材料製備方式 142.4.1 固相摻混法 (Solid-state blending method) 142.4.2 靜電自組裝法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 method) 202.4.3 氣相沉積法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252.4.4 噴霧乾燥法 (Spray drying method) 322.5 陽極材料改良方式 382.5.1 尺寸控制 392.5.2 表面包覆 432.5.3 活性/非活性合金

482.5.4 結構設計 522.5.5 複合材料 56第三章 實驗方法 603.1 實驗藥品與儀器 603.1.1 實驗藥品 603.1.2 實驗儀器與設備 623.2 矽碳複合陽極材料製備 643.2.1 靜電自組裝法製備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 (bare-Si/G)之步驟 643.2.2 以噴霧乾燥法製備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SD-Si/G)之步驟 663.3 材料之物/化性分析 683.3.1 晶相結構分析 (X射線繞射分析) 693.3.2 材料碳層分析 (顯微拉曼光譜分析) 703.3.3 碳含量分析 (元素分析儀) 713.3.4 官

能基分析 (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 723.3.5 表面形態與元素組成分析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分析) 733.3.6 晶體微觀結構分析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753.3.7 比表面積分析 (比表面積與孔徑分析儀) 763.3.8 材料之電化學性質分析 77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34.1 複合材料之物化性分析 834.1.1 複合材料之晶相結構分析 (XRD) 834.1.2 複合材料之顯微拉曼光譜分析 (Raman) 854.1.3 複合材料之表面官能基分析 (FT-IR) 874.1.4 複合材料之表面形貌分析 (SEM)與元素分析 (EDS) 89

4.1.5 複合材料之微觀結構分析 (HR-TEM) 964.1.6 複合材料之粒徑大小分析 (DLS) 1004.1.7 複合材料之表面電位分析 (Zeta Potential) 1064.1.8 複合材料之比表面積分析 (BET) 1094.1.9 複合材料之殘碳量分析 (EA) 1124.2 電化學性能分析 1134.2.1 低電流速率充/放電分析 1134.2.2 高電流速率充/放電分析 1164.2.3 循環穩定性分析 1214.2.4 交流阻抗測試及鋰離子擴散係數分析 1314.2.5 電化學之循環伏安分析 1384.2.6 差分容量分

析 1414.2.7 原位膨脹分析 144第五章 結論 151參考文獻 152 圖目錄圖 1、(a). 為充電過程、(b). 為放電過程中鋰離子二次電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4圖 2、陰極晶體結構圖: (a). 橄欖石結構、(b). 層狀結構、(c). 尖晶石結構 5圖 3、合金型、轉化合金型、轉化型及插層型等不同陽極材料特性比較 7圖 4、失效機理: (a). 顆粒粉碎;(b). 電極塌陷;(c). SEI層連續生成 12圖 5、a-Si@SiOx/C複合材料在充放電速率為 (a). 100 mA g-1及 (b). 500 mA g-1時的充/放電循環性能 16圖 6、1-

BM樣品的 (a1). SEM、(a2). TEM和(a3). SAED圖像;2-BM樣品的;(b1). SEM、(b2). TEM和(b3). SAED圖像 17圖 7、(d). 1-BM和(f). 2-BM在0.2C時的放電/充電曲線圖 18圖 8、1-BM和2-BM樣品在 (e). 不同電流速度下的電化學性能;(g). 0.2C下的循環壽命圖 19圖 9、自組裝法製備多孔石墨/矽/碳複合材料之製程示意圖 20圖 10、多孔石墨/矽/碳的(a). 循環伏安圖;(b). 電流速度為50 mA g−1的第1、5、10、20次之充/放電曲線圖;(c). 循環壽命圖;(d). 不同速率性能

圖 21圖 11、RH-Nano Si@C/CNT的(a-c). SEM圖、(d、e). TEM圖及(f).HR-TEM圖和其相對應的選區電子繞射圖 22圖 12、RH-Nano Si@C/CNT的倍率性能表現分析圖 23圖 13、RH-Nano Si@C/CNT的長期充/放電循環壽命圖 24圖 14、微波等離子體CVD反應器裝置示意圖 25圖 15、微波功率為0.4、1 kW時,不同CVD時間與矽含量的關係圖 26圖 16、充/放電速率為C/20時,首次循環的可逆/不可逆克電容量與矽含量之間的關係比較圖 27圖 17、在2 C高速率充/放電時,碳矽複合材料的循環壽命圖 28圖

18、Si NP-C電極的拉曼光譜分析圖 29圖 19、在不同放大倍數下,碳片上Si NP沉積的形態圖 30圖 20、在0.1 A g-1速率下,Si NP (0.5 mg cm-2)克電容量維持率、庫侖效率及使用相同的測量程序循環的碳基板的克電容量維持率圖 30圖 21、不同質量負載的Si NP-C電極在0.8 A g-1速率時的循環壽命圖 31圖 22、不同質量負載的Si NP電極的倍率能力分析圖 31圖 23、噴霧乾燥製程示意圖 33圖 24、球型Si/C複合材料的 (f)-(g). SEM圖;(h). FIB分析的切面圖 33圖 25、Si/C陽極的 (a). 首次充/

放電曲線圖;(b). 長期循環壽命圖 34圖 26、不同速率下的充放電曲線圖 (黑色為無3D導電網絡的Si/C陽極,紅色為具有3D導電框架的Si/C陽極) 34圖 27、(a). 矽原料、(b). 天然石墨和(c-d). 石墨/矽-多孔碳複合材料的SEM圖像;(e). 石墨/矽-多孔碳複合材料的橫切面SEM圖像 36圖 28、石墨/矽-多孔碳複合材料的氮吸-脫附曲線圖 37圖 29、石墨/矽-多孔碳複合材料和天然石墨(插圖)的循環伏安圖 37圖 30、天然石墨與石墨/矽-多孔碳複合材料的循環性能及庫倫效率圖 38圖 31、微米級/奈米級MG-Si粉的製備流程圖 39圖 32、(a

). 微米級矽電極、(b). 奈米級矽電極在速率C/24時的前兩次充/放電曲線變化圖 40圖 33、微米級和奈米級矽電極於C/6速率下的循環壽命比較圖 41圖 34、SEM圖像:(a). 循環前、(b). 循環後的微米級矽電極(c). 循環前、(d). 循環後的奈米級矽電極 42圖 35、Si/G/C複合材料的製備流程圖 43圖 36、矽、MCMB和Si/G/C複合物的拉曼光譜圖 44圖 37、Si/G/C複合材料的TEM圖像: (d). 全尺寸;(e). 部分放大圖、(插圖為SAED圖像);(f). 邊界部分的HRTEM圖 45圖 38、不同矽比例之Si/G/C複合材料在前三個循

環中的充/放電曲線圖: (a). 10 wt.%;(b). 20 wt.%;(c). 30 wt.%;(d). 40 wt.% 46圖 39、在第二循環的鋰化狀態下Si/G/C複合材料的AC曲線圖 46圖 40、速率為0.2 C時,Si/G/C複合材料之放電克電容量與庫侖效率圖 47圖 41、嵌入Cu3Si的3D PoSi的合成流程圖 48圖 42、(a)–(c). 嵌入Cu3Si的3D PoSi之不同倍率的FESEM圖像;(d). EDS元素映射圖;(e). 氮吸附和解吸等溫線圖;(f). 相應孔徑分佈圖 49圖 43、(a)-(c). 嵌入Cu3Si的3D PoSi之不同放大倍率

的TEM圖像和(d). HRTEM圖像 50圖 44、嵌入Cu3Si-3D PoSi電極的(a). CV曲線;(b). 電流速度為0.4 A g-1時的循環性能;(c). 不同電流速度下的倍率性能;(d). AC 51圖 45、卵黃殼多孔矽@碳之合成設計示意圖 52圖 46、p-SiNPs@HC之XRD分析圖 53圖 47、p-SiNPs@HC之 (a). TEM圖像;(b). HRTEM模式;(c). SAED圖;(d). 高角度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圖像 54圖 48、(a). p-SiNPs@ HC-1電極的CV曲線圖;(b). 各材料電極的第一循環充/放電曲線圖;(c

). 電流速度為200 mA g–1時各材料的循環壽命圖;(d). 各材料在不同電流密度時的倍率性能 55圖 49、(a). 各材料的奈奎斯特 (EIS)曲線圖;(b). p-SiNPs @ HC-1的EIS曲線在循環過程中的演變 56圖 50、SiGC複合材料的製備合成過程示意圖 57圖 51、球磨Si、石墨、SiG及SiGC的拉曼光譜分析圖 57圖 52、球磨Si、SiG及SiGC樣品於不同速率下之電性比較圖 58圖 53、在電流速度為0.5 A g -1下 (c). SiGC充/放電300次循環的循環壽命比較圖;(d). 球磨Si、SiG及SiGC的容量保持率圖 59圖 54

、靜電自組裝流程示意圖 65圖 55、噴霧乾燥法製備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 67圖 56、矽石墨複合材料之物/化性檢測項目流程圖 69圖 57、X光繞射分析儀 (BRUKER D2 Phaser)硬體設備圖 70圖 58、顯微拉曼光譜儀 (Confocal Micro-Renishaw)硬體設備圖 71圖 59、元素分析儀 (Thermo Flash 2000)硬體設備圖 72圖 60、傅立葉紅外光光譜儀 (Spectrum 100)硬體設備圖 73圖 61、熱場發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JEOL JSM-IT700HR)硬體設備圖 75圖 62、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HR-TEM)硬

體設備圖 76圖 63、比表面積與孔徑分析儀 (Micromeritics, Gemini VII)硬體設備圖 77圖 64、CR2032鈕扣型半電池之封裝示意圖 79圖 65、佳優 (BAT-750B)充/放電測試儀圖 80圖 66、等效電路示意圖 81圖 67、恆電位電池測試儀 (Metrohm Autolab PGST AT302N)圖 82圖 68、電化學膨脹儀 (Electrochemical dilatometer)結構示意圖 83圖 69、Emax-KS6、Si與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的XRD比較圖 85圖 70、NG及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之顯微拉曼光譜圖 87圖 7

1、NG、PDDA-Si及各複合陽極材料之FT-IR圖譜 89圖 72、bare-Si/G複合材料之FE-SEM分析圖 91圖 73、SD1-Si/G複合材料之FE-SEM分析圖 91圖 74、SD2-Si/G複合材料之FE-SEM分析圖 92圖 75、bare-Si/G複合材料的EDS分析光譜圖 94圖 76、bare-Si/G複合材料的EDS元素Mapping分佈圖 94圖 77、SD1-Si/G複合材料的EDS分析光譜圖 95圖 78、SD1-Si/G複合材料的EDS元素Mapping分佈圖 95圖 79、SD2-Si/G複合材料的EDS分析光譜圖 96圖 80、SD2

-Si/G複合材料的EDS元素Mapping分佈圖 96圖 81、NG樣品之TEM分析圖 98圖 82、bare-Si/G複合陽極材料之TEM分析圖 99圖 83、SD1-Si/G複合陽極材料之TEM分析圖 100圖 84、SD2-Si/G複合陽極材料之TEM分析圖 100圖 85、NG之雷射粒徑分析圖 102圖 86、bare-Si/G之雷射粒徑分析圖 103圖 87、SD1-Si/G之雷射粒徑分析圖 104圖 88、SD2-Si/G之雷射粒徑分析圖 105圖 89、NG之Zeta表面電位檢測結果圖 107圖 90、PDDA-Si之Zeta表面電位檢測結果圖 108圖

91、bare-Si/G複合陽極材料之比表面分析圖 110圖 92、SD1-Si/G複合陽極材料之比表面分析圖 110圖 93、SD2-Si/G複合陽極材料之比表面分析圖 111圖 94、各種不同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於100/100 mA g-1充/放電速率下之活化電性比較圖 114圖 95、各種不同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於100 mA g-1相同速率下之首次充/放電曲線 115圖 96、各材料於不同充/放電速率下之充/放電電性表現階梯圖 117圖 97、bare-Si/G樣品於100-800 mA g-1不同速率下之充/放電曲線圖 118圖 98、SD1-Si/G樣品於100-800

mA g-1不同速率下之充/放電曲線圖 119圖 99、SD2-Si/G樣品於100-800 mA g-1不同速率下之充/放電曲線圖 120圖 100、各材料在100/100 mA g-1速率下之充/放電循環壽命比較分析圖 122圖 101、bare-Si/G於100/100 mA g-1速率下之循環性能曲線圖 123圖 102、SD1-Si/G於100/100 mA g-1速率下之循環性能曲線圖 124圖 103、SD2-Si/G於100/100 mA g-1速率下之循環性能曲線圖 125圖 104、各材料在400/400 mA g-1速率下之充/放電循環壽命比較圖 126圖

105、bare-Si/G於400/400 mA g-1速率下之100 Cycle循環性能曲線圖 127圖 106、SD1-Si/G於400/400 mA g-1速率下之100 Cycle循環性能曲線圖 128圖 107、SD2-Si/G於400/400 mA g-1速率下之100 Cycle循環性能曲線圖 129圖 108、在100/100 mA g-1速率下10次循環充/放電後,bare-Si/G、SD1-Si/G及SD2-Si/G樣品之EIS阻抗比較圖;插圖為放大區間在50Ω 131圖 109、在100/100 mA g-1速率下30次循環充/放電後,bare-Si/G、SD1

-Si/G及SD2-Si/G樣品之EIS阻抗比較圖;插圖為放大區間在50Ω 132圖 110、在400/400 mA g-1速率下經100次循環充/放電後,bare-Si/G、SD1-Si/G及SD2-Si/G樣品之EIS阻抗比較圖;插圖為放大區間在50Ω 133圖 111、在100/100 mA g-1速率下30次循環充/放電後bare-Si/G、SD1-Si/G及SD2-Si/G樣品之Z’ vs. 1/√ω 分析圖 135圖 112、在400/400 mA g-1速率下100次循環充/放電後bare-Si/G、SD1-Si/G及SD2-Si/G樣品之Z’ vs. 1/√ω 分析圖

136圖 113、各種不同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之首次循環伏安比較圖 138圖 114、bare-Si/G複合陽極材料之循環伏安圖 138圖 115、SD1-Si/G複合陽極材料之循環伏安圖 139圖 116、SD2-Si/G複合陽極材料之循環伏安圖 139圖 117、經兩次循環充/放電後,各種自製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之差分容量比較圖 140圖 118、bare-Si/G複合陽極材料之差分容量分析圖 141圖 119、SD1-Si/G複合陽極材料之差分容量分析圖 141圖 120、SD2-Si/G複合陽極材料之差分容量分析圖 142圖 122、矽石墨複合電極之電壓-時間變化曲線比較圖

145圖 123、矽石墨複合電極之厚度-時間變化曲線比較圖 145圖 124、bare-Si/G複合電極前五次循環之相對厚度變化與電壓分佈曲線 146圖 125、SD1-Si/G複合電極前五次循環之相對厚度變化與電壓分佈曲線 147圖 126、SD2-Si/G複合電極前五次循環之相對厚度變化與電壓分佈曲線 148表目錄表 1、常見二次電池之特性比較 3表 2、各種不同結構陰極材料之特性比較 6表 3、不同種類碳系材料的負極特性表現 8表 4、不同鋰鹽的特性分析 9表 5、不同電解質溶劑的特性分析 10表 6、原始Si、研磨Si、熱處理過的研磨Si及不同重量比的研磨矽/檸檬

酸複合材料在定電流充/放電時的電化學性能 (充/放電電流為100/100 mA g-1) 15表 7、不同矽含量複合陽極材料的電阻值 47表 8、實驗藥品 60表 9、實驗儀器與設備 62表 10、樣品簡稱表 64表 11、充/放電流條件計算表 79表 12、NG及各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之micro-Raman數值比較 86表 13、KS6之雷射粒徑結果數據 101表 14、NG之雷射粒徑結果數據 102表 15、bare-Si/G之雷射粒徑結果數據 103表 16、SD1-Si/G之雷射粒徑結果數據 104表 17、SD2-Si/G之雷射粒徑結果數據 105表 18、N

G之Zeta表面電位檢測結果數據 107表 19、PDDA-Si之Zeta表面電位檢測結果數據 108表 20、各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之比表面積數值表 109表 21、各種不同自製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之碳含量分析 112表 22、各種不同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於相同充/放電速率下之活化電性表現比較表 114表 23、各種不同矽石墨複合陽極材料之首次充/放電之電性數據表 115表 24、各材料於不同充/放電速率下之充/放電電性比較表 117表 25、bare-Si/G樣品於不同充/放電速率下之電性數據表 118表 26、SD1-Si/G樣品於不同充/放電速率下之電性數據表 119表 2

7、SD2-Si/G樣品於不同充/放電速率下之電性數據表 120表 28、各材料在100/100 mA g-1速率下,充/放電循環穩定性比較表 122表 29、bare-Si/G於100/100 mA g-1速率下之循環性能數據表 123表 30、SD1-Si/G於100/100 mA g-1速率下之循環性能數據表 124表 31、SD2-Si/G於100/100 mA g-1速率下之循環性能數據表 125表 32、各材料在400/400 mA g-1速率下,充/放電循環穩定性比較表 126表 33、bare -Si/G於400/400 mA g-1速率下之100 Cycle循環性

能數據表 127表 34、SD1 -Si/G於400/400 mA g-1速率下之100 Cycle循環性能數據表 128表 35、SD2 -Si/G於400/400 mA g-1速率下之100 Cycle循環性能數據表 129表 36、本實驗自製矽碳複合陽極材料數據結果與文獻資料之比較 130表 37、bare-Si/G、SD1-Si/G及SD2-Si/G樣品經過10次100 mA g-1相同速率充/放電循環後之阻抗分析結果數據 132表 38、bare-Si/G、SD1-Si/G及SD2-Si/G樣品經過30次100 mA g-1相同速率充/放電循環後之阻抗分析結果數據 133

表 39、bare-Si/G、SD1-Si/G及SD2-Si/G樣品經過100次400 mA g-1相同速率充/放電循環後之阻抗分析結果數據 134表 40、各複合陽極材料於100 mA g-1速率下,30次充/放電循環後之鋰離子擴散係數比較 136表 41、各種不同複合陽極材料於400 mA g-1速率下,100次充/放電循環後之鋰離子擴散係數比較 137表 42、矽石墨複合電極於相同充/放電速率下之電性數據表 146表 43、bare-Si/G複合電極前五次循環之膨脹率與不可逆膨脹率數據比較 148表 44、SD1-Si/G複合電極前五次循環之膨脹率與不可逆膨脹率數據比較 14

9表 45、SD2-Si/G複合電極前五次循環之膨脹率與不可逆膨脹率數據比較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