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視電影台停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衛視中文台節目表也說明:19:00, 歡樂智多星EP2193-22. 20:00, 由美的細胞小將S2. 21:00, 瘋狂愛上你. 22:00, 如懿傳. 23:00, 一袋女王. 24:00, 歡樂智多星EP2193-22 現正播放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蔡如音所指導 李佳軒的 矛盾、溶解、劃界:從兩岸合製電影談臺灣觀眾的認同 (2018),提出衛視電影台停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兩岸、合製電影、金馬獎、文化認同、國族認同、臺灣觀眾。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胡光夏所指導 黃子倫的 衛星電視換照監管機制之政治經濟分析,1999-2011 (2011),提出因為有 換照、監管機制、NCC、傳播政治經濟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衛視電影台停播的解答。

最後網站極智對決台灣2023 - sokrotaw.online則補充:由於收視率未達目標,華視、東森商討後,決定於第二季結束後停播。 ... 台灣配音版本於2019年1月27日衛視電影台首播,於Disney+有收錄本作的國語聲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衛視電影台停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矛盾、溶解、劃界:從兩岸合製電影談臺灣觀眾的認同

為了解決衛視電影台停播的問題,作者李佳軒 這樣論述:

自2008年《功夫灌籃》在中國獲得票房的成功後,尋求中國方面資金、人力、拍攝場景的合作已然成為近十年臺灣電影產業擴大市場的重要策略。當臺灣的國片漸漸出現中國演員、簡體字等中國符號以及混合兩岸場景的狀態,被譽為「華語電影最高殿堂」的金馬獎政治風波不斷,跨兩岸藝人也時不時地出現傾中的政治認同/表態,臺灣的年輕觀眾是如何去看待、感受日漸被中國侵蝕/混合的臺灣電影,便是本文的核心關懷。本研究訪談了20位成長於臺灣民主化後並且有在觀看兩岸影視作品的年輕人,針對《被偷走的那五年》、《六弄咖啡館》、《神秘家族》、《吃吃的愛》等四部在內容上有明顯混雜現象的兩岸合製電影,以及金馬獎的政治風波和跨兩岸藝人的政治

認同/表態進行討論。本次受訪的對象,除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背景之外,喜愛收看的影視內容也各有所異,大致上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面貌:臺灣電影產業相關工作者,包含製片、剪輯、美術、電影部落客等、喜愛觀看中國影視產品的觀眾,包含時裝片、古裝片、獨立電影等、以及其他偏好好萊塢巨製和日韓電影的觀眾。本研究將觀眾同時具備的政治化公眾身份揭露出來,在合製電影、金馬獎等兩岸並存的空間當中,觀眾與政治化公眾兩者的角色將如何協商,以及對於中國文化產品的認同與傳統的國族認同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關聯。研究發現,本次的受訪對象即便都成長於民主化的時代,卻因著喜愛收看的電視電影內容、文化資本以及與中國的互動經驗,這群臺灣年輕觀眾對

於兩岸合製電影以及政治攪動影視產業的風波,持有了各種不同的解讀脈絡。喜愛觀看中國影劇的臺灣觀眾,明顯地能夠適應兩岸的演員/口音以及場景混搭的狀態,這群觀眾面對跨兩岸藝人傾中的政治認同/表態也展現較高的包容。對於注重電影的觀眾來說,則展現出「藝術應該超越政治」的價值,拒斥「政治黑手」伸進電影的「殿堂」當中。而沒有對中國影視產品有特殊的觀影偏好以及僅將電影視為休閒娛樂的觀眾,在面對混雜兩岸的電影文本時則展現出較高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國族認同是不可被協商的態度。

衛星電視換照監管機制之政治經濟分析,1999-2011

為了解決衛視電影台停播的問題,作者黃子倫 這樣論述:

本文以傳播政治經濟學為研究架構,依循歷史結構與時存脈絡探究台灣衛星電視換照監管機制之演變與國家角色監管思維之變革。研究取1999–2011年間,兩次換照事件為例,分為新聞局主導下的換照爭議(1999-2005)與NCC主導下的換照爭議(2006-2011)。在新聞局主導下的換照爭議(1999-2005)中,新聞局在1999年頒布《衛星廣播電視法》後,開始以執照審議作為監管我國衛星電視事業之機制。至2005年換照屆期,共有東森S台、龍祥電影台、歐棚衛星電視台、蓬萊仙山、華爾街財經台、CASA房金衛視頻道、彩虹頻道等7家頻道裁定不予換照。新聞局雖企圖積極依法規範,然而由於政策之訂定未妥,與行政程

序的粗糙,加上新聞局本身角色之疑義,讓原本有反思我國衛星頻道產業的機會,淪為輿論批評政府箝制媒體傳播權。而在NCC主導下的換照爭議(2006-2011)中,2006年NCC雖以獨立機關之姿成立,期望能改正先前爭議。但在衛廣法未修正的前提,隨即讓東森S台與龍祥電影台復照,雖提出「撤換分流」的主張,卻未具體提出方法也遭批評為流於形式審議。再者,委員提名機制引發的違憲問題,讓外界亦產生再監管機制後政治角力續介入其中之疑慮。後2009年NCC提出衛廣法修正草案,加強對「內部問責制度」、「兒少新聞節目禁止置入性行銷」,但至2010年底,商營體制下的媒體產業充斥節目廣告化與置入性行銷之情形,媒體自律形同虛

設,也肇生2010年年代綜合台之換照爭議。回顧兩次衛星換照爭議下衛星電視業者與主管機關之角力運作,可發現主管機關之監管思維受到整體政經結構與輿論走向之影響。新舊廣電主管機關對於核換發執照權限行使上的差異,不只是行政裁量權的疑義,背後凸顯出執照作為重要結構管制手段的不同態度。而政府基於「公共利益」之原則,應該為人民把關,進而讓業者在自律的機制之後,有一最後的依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