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抒情歌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華語抒情歌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振家,陳容姍寫的 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 和丹尼爾.列維廷的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從情歌、舞曲到藍調,樂音如何牽動你我的行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華語抒情歌也說明:14, [ 抖音新歌] 刘凤瑶- 感官先生高音质[ 动态歌词] ; 15, 廖俊濤《誰》官方高畫質Official HD MV ; 16, 方泂鑌—膽小鬼 ; 17, 抖音音樂♫ 下輩子也要找到你- 孫露〖寫給你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陳儒修所指導 張小滿的 解構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2000-2020): 音樂、歌詞與影像 (2021),提出華語抒情歌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音樂錄影帶、金曲獎、音畫關係、歌詞、音樂視覺化。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研究所 洪瑩慧所指導 陳玠均的 「浴」舞甦醒:舞蹈治療應用於國小資源班學生社會技巧課程之經驗敘說 (2021),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舞蹈治療、拉邦動作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華語抒情歌曲的解答。

最後網站請您提供年輕人最喜歡的華語抒情歌曲5首@ emp4pdloisnor的 ...則補充:版大後學靜心提供很讚中、日、英文紓情歌曲供您參考︰ 檢視圖片. 檢視圖片. ☆五月天─ 傷心的人別聽慢歌. ☆五月天─ 倉頡. ☆新莊泰山阿囉哈led總匯 ─ 傻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華語抒情歌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

為了解決華語抒情歌曲的問題,作者蔡振家,陳容姍 這樣論述:

張惠妹〈聽海〉、陳奕迅〈K歌之王〉、梁靜茹〈崇拜〉〈會呼吸的痛〉、曹格〈背叛〉、孫燕姿〈我不難過〉、A-Lin〈給我一個理由忘記〉、劉若英〈後來〉……為什麼這些經典華語抒情歌曲,比誰都懂我們的心?臺大音樂所副教授蔡振家,打破科學與藝術間的藩籬,找出華語抒情歌曲能夠感動人心、傳唱不已的祕密!經典抒情歌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們在KTV裡名列必點金曲,一到副歌,大家總忍不住齊聲歡唱,而當我們靜下心來,獨自聆聽抒情歌曲時,總會想起甜蜜往事,或是心碎的舊時戀情。不論這些抒情歌曲讓人心暖或傷懷,音樂中總有一種莫名的力量,使我們感動、共鳴,進而得到心靈療癒與成長。到底抒情歌曲

的魔力從何而來?讓我們感動的心理機制是什麼?華語情歌有怎樣的歷史脈絡?蔚為主流的「主副歌形式」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聽情歌時,你可能沒想過……‧宋代詞人柳永,為何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影響深遠的詞曲創作者?‧在古典戲曲與歐洲歌劇中,竟然可以發現「主副歌形式」的蹤跡!‧為什麼「主副歌形式」能夠跨越不同時空、地域、文化、語言,成為主流曲式?‧歌曲中的「五大編曲元素」,跟身體感受有什麼關係?‧副歌讓人渴望、讓人迷戀,其效果就像巧克力、炸雞、可樂一樣!‧抒情歌曲會活化腦中高階的「心理自我」,促進心靈成長!‧歌曲中的第三次副歌,為什麼讓歌曲結構具有「英雄旅程」的特質?‧寫歌詞的時候應該如何使用譬喻?主

歌跟副歌裡面的譬喻技法有何差別?‧MV如何讓陳奕迅的粵語歌曲〈一絲不掛〉產生更深刻的意義?……本書結合心理學、語言學、文學、音樂學、美學、歷史,分析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佐以腦科學的實驗結果,試圖找出華語抒情歌曲感動人心的原因。此外,本書也希望打破藝術的雅俗界線,打破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高牆,讓我們重新思考歌曲與自我的關係,更提示了臺灣音樂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不論你是單純的愛樂人、詞曲創作者、音樂產業人士,還是相關領域的學生或教育者,本書將帶你以前所未有的角度理解華語抒情歌曲。在這些經典歌曲中,我們其實可以聽見更多……【各界推薦】方文山(作詞人)江文瑜(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作家)李明璁(社會學

者、作家)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柯智豪(音樂創作人)馬世芳(廣播人、作家)袁永興(資深樂評人、廣播DJ)張鐵志(文化評論家)陳樂融(作家、主持人)黃韻玲(音樂製作人)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簡妙如(流行音樂研究者、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歌曲,無論是民歌還是現代流行歌曲,它們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記憶連結。通過不同的形式,或低吟或獨唱或合唱出來,但它們的靈魂,卻搭乘共有的情結等待人去發現。為什麼有的人聽情歌會落淚?為什麼再平凡通俗的句子看完也能感同身受?看完此書,藉由心理角度,你會更懂情,更懂歌。──方文山(作詞人)這本關於華語抒情

歌曲的專書,終於正視流行歌曲的廣大影響力,不但可定位為一本非常有可讀性的科普書籍,也可視為兼具深度與廣度、理性與感性的學術探索。這本書的跨學科特色也正符合流行音樂所需要的跨學科才能,完備地全面關照抒情流行歌曲的本質。同時,這本書對於「情感」在人類聆聽流行歌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流淌穿梭於各個篇章之間。──江文瑜(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作家)如果你喜歡這些抒情金曲,翻閲本書讓你更廣博也深入地搞懂自己的喜歡從何而來、又將朝哪而去。反之,如果你厭倦甚或嫌惡這些流行K歌,這本書更邀請你,找到一個新的聆聽角度,不只進行耳朵的和解,更是對差異賞悦的理解。──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這樣一本跨領域、不同研

究法所處理的人類存有核心的「情感倫理」,不僅可以讓我們深度傾聽抒情歌曲,更是本土心理學研究典範的另一種風格專書。本書的論點與研究成果也醞釀出音樂治療、傾聽療癒的可能,值得反覆思索與來回閱聽。音樂作為一種語言,言為心聲,音聲相隨,打開書,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的傾聽、閱讀,聽見自己,找到自身的療癒之路。──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不同世代創造的歌曲透過旋律吟唱出字字句句的情感與思想,百花齊放的形式與風格迎來今日豐厚的樂音日常。爾今無論是原創或取樣、即興或混搭,如同植物嫁接般繁殖突變、修復新生,情歌被包裹著的技術思維在本書有眾多橫切面的觀察,展延出層次豐富的學問於其中。──袁永興(資深樂評人、廣播

DJ)本書別出心裁地運用實驗、測量、分析讓我們「看」到聲音,進而剖析華語抒情歌所涉及的心路歷程、解說華語抒情歌帶給聽眾的人文意涵及心靈成長,讓大家看到聽情歌真的有安慰及療癒之可能。透過此書,讀者將能「聽見自己」,從個人喜歡的歌曲來更了解自己的內心。──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史上最強芭樂歌分析,沒有之一。從歷史到樂理、從文學到腦科學,這本由論文延伸而成的書內容豐富到會讓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發作,但也會讓像我這樣的追求新知者狂喜。看完保證對華語流行音樂徹底改觀!見山不是山、見芭樂都不芭樂了!本書最佳使用方式:打開 YouTube,邊讀邊學、邊聽邊練歌,然後帶去 KTV 邊點歌再讀一遍!──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華語抒情歌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非典型潛力創作男聲-劉昊Ponzii
⭐️16歲跳級就讀伯克利音樂學院
⭐️首張創作大碟《自定義 Anti-Label》
__

📍節目主持人:新鮮DJ Jeff
主持人IG ▶️https://reurl.cc/7yz1a9​​
🌐關注音樂新鮮人節目各平台,獲得最新資訊!
https://linktr.ee/fresher_music_official
__

21 歲的少年,在古典與流行的領域中自在遊走;非典型男孩,比你想像中的更加神秘有趣。

Ponzii 劉昊,一位遊走在各種標籤與定義之間的新銳唱作人,自小修習古典大提琴,足跡踏遍各種表演藝術空間,看似將成為古典樂界之長期工作者,竟於高二跳級遠赴音樂殿堂伯克利進修流行音樂編製,毅然決然踏入流行音樂圈;即便身處海外高校,竟以推廣華語音樂作為志向,堅持創作華語音樂作為課堂作業;從古典音樂走到華語流行抒情與爵士,從 Hip Hop、Rap 走到 EDM 曲風,故步自封從不是 Ponzii 的態度,恪守本職更不是他的人生,21歲的非典型男孩想用自己的力量定義自己的人生,用第一張音樂創作大碟《自定義 Anti-Label》勇敢寫下Ponzii 的獨家標籤。

Ponzii 強大的 DIY 自我開發態度,加上多年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專業培養,詞曲創作、音樂製作、編曲、混音與 Mastering 等各個音樂環節皆有所涉獵,幾年的音樂製作經驗讓Ponzii 的編曲有著鮮明的獨家印記,善用多種元素架構旋律線的空間感,加上略帶失真的音色運用,讓他的音樂總能有個強烈的帶入感。

中低音富有磁性與顆粒感的顫音,以及非常人能夠觸碰到的低音域,是 Ponzii 劉昊聲音上的特色之處,得天獨厚的天賦更讓教唱老師直言那是他未來的武器,加上帶點慵懶的演繹氣質,善用頓拍與延遲的唱腔,讓他的歌曲擁有更多神秘韻味,就像瓶珍藏多年的醇酒般引人入勝,在富含層次感的音樂編曲中更顯無比魅力,即便絲毫不了解他的人,也能自在沈溺於他用音符和旋律構建的沈浸式劇場裡,幾個小節就能隨音樂搖擺。

Ponzii 劉昊FB 粉絲團:https://reurl.cc/3LVeWX
Ponzii 劉昊Youtube 官方頻道:https://reurl.cc/N6eygn
Ponzii 劉昊 IG:https://www.instagram.com/ponziiofficial/



《本集節目由錄播客錄音室贊助播出》

錄播客工作室,是位於南港展覽館附近的錄音空間,位於高鐵台鐵捷運旁,旁邊還有停車場、Ubike,交通十分方便。同時更友善創作者,提供共享空間,讓創作者錄音前,前往討論休憩。不用擔心像其他錄音室,只能在預定時間抵達。錄音後還要匆匆忙忙離開。會擔心對來賓造成困擾或不夠尊重。
工作室更提供現煮咖啡、無限取用的飲料零食。室內更是採用專業吸音、對於抗噪有很好的效果。
同樣的價錢、為什麼不選擇最好的錄播客 PT Recording。

IG: https://instagram.com/ptrecording?utm_medium=copy_link
FB: https://m.facebook.com/PTRecording/



#電台專訪 #專輯介紹 #名人 #音樂新鮮人 #潛力創作新聲 #自定義 #劉昊 #最佳新人 #愛上了一個女孩 #入迷 #ponzii #專訪 #世新電台 #電台 #再見不再見

解構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2000-2020): 音樂、歌詞與影像

為了解決華語抒情歌曲的問題,作者張小滿 這樣論述:

音樂錄影帶在台灣已有近50年的歷史,1981年,台灣第一支音樂錄影帶《大家一起來》誕生,影片中僅有簡單的歌手對嘴演唱畫面。而到2020年,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獲獎作品《紅》中卻完全不見歌手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如電影般行雲流水的敘事,可見台灣音樂錄影帶在近幾年歷經了不小的改變。本研究將使用文本分析法,解構2000年至2020年金曲獎最佳錄影帶獲獎作品之音樂、影像與歌詞間的互動關係,並深入研究三者在音樂錄影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將影片整理歸類分析後,觀察20年間獲獎作品視聽藝術之改變。研究結果發現歌詞主題、音樂基本要素(節奏、音強、音高與音色)及歌曲結構皆會影響音樂錄影帶的影像設計。歷經20年的

改變,獲獎音樂錄影帶不再只是歌手形象宣傳的工具,影像獨立性增強,在與音樂傳遞相同意象的同時創造新的故事。在主題方面,獲獎作品愛情主題減少,更關注台灣社會議題。近年,小眾音樂也開始佔據獲獎榜單,這類作品更加注重概念的傳遞,而非歌手外在形象的展現。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從情歌、舞曲到藍調,樂音如何牽動你我的行為

為了解決華語抒情歌曲的問題,作者丹尼爾.列維廷 這樣論述:

超越國度的歌曲魔力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為什麼某些宗教音樂可以加強團體的信仰?為什麼某些歌曲會讓我們潸然淚下?其實,音樂與歌曲是人類演化中的精華,能在我們的大腦中誘發情緒並引導行為:●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因為悲傷的音樂可以幫我們「騙過」頭腦,讓它釋放泌乳素來回應我們透過音樂想像出來的、安全的悲傷感,然後泌乳素就可以調整我們的心情。●為什麼一起唱歌能夠促進團結因為具有同步協調性質的歌曲和身體律動,彼此需要互動、相互遷就,因此能創造出最強烈的社交連結,體內還會分泌催產素,促進建立信任感。●為什麼歌詞比文章更容易記憶?因為曲調的形式、結構與押韻,能夠為內容設下多重限制,並提供各種記憶上的提示,互相強

化之下使得殘缺不全的記憶有幾乎完美的表現。更多的音樂奧秘,都在《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逐步呈現。本書作者丹尼爾.列維廷結合了他在麥基爾大學音樂認知實驗室中最先進的科學研究,以及和指揮家、人類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等等的訪談內容,呈現了六大類歌曲──友誼、喜悅、安慰、宗教、知識與愛,這些歌曲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運作,促成人類文化與社會中的人際連結。《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帶我們走一遭藝術與科學的交融體驗,從現代化的實證角度,對音樂提出極為豐富、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讓我們對人類行為與文化進展產生了革命性的理解。【專業推薦】「科學家以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心智科學等角度解析音樂,帶來前所未見的開闊視野

,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性本質。作者自在遊走於生物音樂學的三個分支之間,不時穿插個人的音樂生命經驗,引用學術研討會中的精彩辯論,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了美妙的平衡。」──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為什麼歌曲能夠使你在幾秒鐘之內潸然淚下?《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會告訴你答案。書中對人類藝術的觀點新穎又激勵人心,讀起來樂趣十足,喜歡音樂的人都該來看這本書。──巴比.麥菲林(Bobby McFerrin),十座葛萊美大獎得主少了音樂,我們幾乎無異於野獸,列維廷將這一點闡釋得美妙無比。──喬治.馬丁爵士(Sir George Martin),披頭四樂團專輯製作人音樂似乎有著刻意又捉摸不定的特質,無法被

簡單解釋;我們發掘得越深入,就越知道它的力量有諸多待解之迷。列維廷這本書或許沒有提供一望即知的單純答案,但這段閱讀旅程仍然刺激興奮。──史汀(Sting),英國搖滾巨星一本活力十足、野心勃勃的新書,結合了讓人深受啟發又享受無比的元素。列維廷展現出他天生的熱情,以及在音樂論述方面令人欽佩的才能……這本書好得讓你目瞪口呆。──《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行為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身為教育工作者,他得獎無數。同時也是暢銷作家,著有《迷戀音樂的腦》(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大家出版) 、《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The World in Six Songs)等,作品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其中《迷戀音樂的腦》為麻省理工學院、UCLA的課堂教材,及哈佛大學的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在成為神經科學家之前,他是一位專業音樂人,曾擔任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藍牡蠣樂團的唱片製作人、錄音師,更與史汀、大衛.拜恩同台共演。三十歲後,他帶著對音樂的熱情重返學界,如今致力於認知和記憶、專注與分類的神經學基礎,並從中汲取管理智慧。譯者簡介林凱雄三腳渡人。英文、法文翻譯,自由撰稿人。各方賜教、工作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序言第一章:最初的音符第二章:友誼之歌第三章:喜悅之歌第四章:安慰之歌第五章:知識之歌第六章:宗教之歌第七章:愛之歌附錄 推薦序 打通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的任督二脈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之間的對話,在最近二十年邁入了嶄新的階段,其中最令人興奮的變化之一,就是音樂研究的快速進展。科學家以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心智科學等角度解析音樂,帶來前所未見的開闊視野,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性本質。這本書《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作者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既是音樂人也是心理學家,是闡述生物音樂學(biomusicology)的極佳人

選。生物音樂學誕生於1990年代,這個學科包括三個分支:演化音樂學(evolutionary musicology)、神經音樂學(neuromusicology)、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演化音樂學探討音樂的起源、動物的歌曲,還有音樂演化與動物(特別是人類)演化的關係;神經音樂學探討大腦如何處理音樂訊息,以及音樂與個體發展的關係;比較音樂學探討音樂的功能,分析世界上各個音樂體系及音樂文化的異同。這本書裡面,列維廷自在遊走於生物音樂學的三個分支之間,不時穿插個人的音樂生命經驗,引用學術研討會中的精彩辯論,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得了美妙的平衡。列維廷藉由檢視六類不同

的歌曲,來釐清音樂在人身上發揮的作用,這六大類歌曲的主題分是友誼、喜悅、安慰、知識、宗教、愛。列維廷對於歌曲功能的整理與分析,不禁讓我想到《論語‧陽貨篇》中孔子的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說,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促進群衆團結,可以抒發不滿。假如將列維廷的六大類歌曲主題跟《論語》互相比較,不難發現,列維廷似乎沒有在「詩可以怨」上多作著墨(沒有獨立出一章),這可能也牽涉到東西方聽眾的音樂喜好差異。跟中台日韓的流行歌壇相比,歐美的流行歌排行榜上似乎沒有那麼多情傷歌曲;流行歌曲如何反映西方文化與東亞文化的差異,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在不同民族與不同物種之間,音樂的

功能及使用方式固然有些差異,但是相似處也不少,令人驚嘆的是,列維廷還將音樂跟儀式、舞蹈做比較,呈現出各種活動的異曲同工之妙,十分具有啟發性。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對於音樂跟笑話的關係特別有感覺。列維廷指出,講笑話的人會鋪哏,聽眾會期待,而出乎意料的結尾則會帶來驚喜。我曾經做過一項腦造影研究,探討華語抒情歌曲的副歌如何帶來情緒變化,該研究便是受到臺師大陳學志教授的笑話實驗所啟發。抒情歌曲的副歌之前常會有音樂提示,我認為這種提示就像笑話中的鋪哏,可以讓聽眾產生期待,而當副歌或笑點出現時,則會激起愉悅感。相信讀者翻閱此書時,亦能舉一反三,打通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的任督二脈,甚至靈感泉湧,提筆寫出您的新

歌,沉浸在歌曲創作所帶來的喜悅之中。 我書桌上現在堆著的一疊CD,內容可謂天差地別:一張是十八世紀的歌劇,由法國作曲家馬蘭‧馬雷(Marin Marais)譜寫,歌詞描述的是某項外科手術毛骨悚然的細節;另一張是某位北非音樂史官為了討賞,對路上往來的商旅唱的一首歌;還有一張是一百八十五年前寫就的一首曲子,需要一百二十名樂手才能完整演繹,各人還要嚴格遵循各頁樂譜上的特定片段(這是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這疊CD裡還有:座頭鯨在太平洋裡長達四十分鐘的呻吟與尖叫、電吉他與鼓聲音源器伴奏的北印度拉加調、祕魯安地斯山脈教人如何製作水甕的人聲合唱。甚至有首歌曲是在讚美自家種的番茄好美味:春天

種、夏天收冬日裡沒它真落寞園裡採一個大又甜呀種田的辛苦拋腦後番茄呀番茄,我親手種日子沒你要怎麼過錢買不到的就兩樣真心和番茄親手種█〈番茄親手種〉(Homegrown Tomatoes),詞曲:蓋‧克拉克(Guy Clark)以上列舉的對某些人來說無疑都是音樂,但另一些人就會覺得有待討論了。許多人的長輩或孩子都會表示,我們聽的只是噪音,根本不是音樂。噪音的定義是隨機、混亂或無法解釋的聲音,但有沒有可能只要我們能了解它的內在結構、組織方式,每種聲音都有成為音樂的潛力?這就是作曲家埃德加•瓦雷茲(Edgar Varèse)為音樂所下的著名定義:音樂是「有系統的聲音」。某些聲音是一個人的噪音,卻是另一

人的音樂,反之亦然。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莫札特會是另一個人的瑪丹娜,一個人的「王子」(Prince)則會是另一個人的普賽爾(Purcell)、巴頓(Parton)或是帕克(Parker)。或許有個關鍵之處,能讓我們明白把聲音串連起來的一切方式有什麼共通點,以及是什麼驅使人類這個物種自源始之初,就與這種不只是聲音、而該稱作音樂的東西建立起深刻連結。

「浴」舞甦醒:舞蹈治療應用於國小資源班學生社會技巧課程之經驗敘說

為了解決華語抒情歌曲的問題,作者陳玠均 這樣論述:

在融合教育的堆動下,身心障礙學生多數安置於普通班,因此有學習無力感、自我貶低、情緒困擾或人際互動等等困擾,需要社會技巧課程的學習,國外已有不少將舞蹈治療應用於特殊學生的相關研究,而臺灣未有將舞蹈治療和社會技巧結合的研究,所以本研究目的探討舞蹈治療應用於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課程學生的改變及研究者在課程經驗中的教學策略,並重新建構自己對社會技巧教學的意涵。本研究採用敘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為研究方法,以資源班五位學生,進行每週兩次、每次四十分鐘,共八次之課程,每次蒐集團體影音資料、教學省思日誌和專家意見等資料;以拉邦動作分析轉譯學生的動作心理意涵,運用「類別—內容」分

析與歸納入教學策略和社會技巧內涵中的處己、處人和處環境;以主線與支線故事圖分析出學生在研究中的轉變,形成出三個研究結論為:一、舞蹈治療提供一個從身體動作的視野,確實帶動資源班學生處己、處人和處環境的轉變;二、舞蹈治療在動作勁力的直接引導、視覺輔助、反覆練習、道具協助和創作性對話的教學策略協助下,確實可以應用於身心障礙學生的社會技巧課程;三、舞蹈治療應用可以鬆動教學者在社會技巧的教學角色、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固有的思維轉變,進而翻轉教室。最後本研究提出兩點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供給有興趣的研究者參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