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頭人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社頭人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下山一(林光明),下山操子(林香蘭)寫的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和unknow的 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3:客家聚落與地方社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彰化縣社頭鄉, 統計年106 - 諸彼特開放資料閱讀網也說明:彰化縣社頭鄉於各鄉鎮市區人口密度資料集。區域別:彰化縣社頭鄉,統計年:106,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194,年底人口數:43144.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 江秋樺所指導 戴瑛莉的 新移民母親育有多重障礙兒的母職壓力與調適 (2021),提出社頭人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重障礙兒、母職壓力、調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呂政冠的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口頭傳統、口頭檔案、民間文學、文類、傳說、現代性、楊乃武、嘉慶君遊台灣、廖添丁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頭人口的解答。

最後網站指標(社會增加率) - 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則補充:指標(社會增加率). 遷徒; 指標(社會增加率). 查詢. 時間: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99, 98, 97, 96,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頭人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為了解決社頭人口的問題,作者下山一(林光明),下山操子(林香蘭) 這樣論述:

  ★榮獲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開卷好書獎三大獎項肯定   ◎日本時代,五年理蕃政策下,第一對由總督府指派的「政略婚姻」   ◎一段日本過台灣的泰雅物語──具有多元歷史意義的非典型「台灣家族」故事   ◎角色鮮明.情感真摯.珍貴歷史影像上百幀     一個非典型「台灣家族」的顛沛流離史   一則於時代洪流中尋找認同的真實傳奇   一紙留落在歷史現場,平凡卻動人心魄的「在場證明」   他的爸爸是日本警察,他的媽媽是泰雅公主,總督府是他倆的媒人……   貝克.道雷是泰雅族最大部落馬烈巴社的大公主,聰慧手巧,美麗賢淑,追求者絡繹不絕,但她卻除非雅烏依.諾幹誰都不嫁,因為這個泰雅男子和她理

念相同,即使受盡嘲笑,也不肯出草殺人。   下山治平是英姿俊發,雄才大略的日本青年,日本時代初期派任來台擔任軍警,參與殖民事業征服強悍泰雅族的艱困任務。在他的故鄉,執著的初戀情人正癡等著他。   然而命運總不由人,當下山治平被任命為馬烈巴駐在所警部主任後,在總督府政略婚姻的命令下,貝克.道雷為拯救抗日的頭目父親和族人的性命,無可奈何地點頭答應與下山治平成婚。   不過,這樁原為政策推動的婚姻,卻在一次下山治平因傷住院下有了變化。因住院期間,貝克.道雷衣不解帶的關護,讓下山治平數度從死神的手掌中脫逃,每回從昏迷中甦醒,只見到貝克對他無微不至的照料,原本僅虛情假意的對待並計畫回日的下山治平,

此時終於改變態度真心接納貝克,並決定與她長相廝守。   但和樂的家庭生活,因下山治平日本初戀情人勝又仲子的出現,而產生動搖。最後,下山治平終究帶著仲子和其所生子女返回日本;而堅持留在台灣的貝克.道雷和其幾位子女,則經歷了驚天動地的霧社事件,以及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投降的變局──這政治情勢的丕變,讓身分特殊的他們從此被視為「亡國奴」……究竟,在時代洪潮的流轉與擺弄中,他們的命運會被帶往何處?   本書是由身上留著日本與泰雅兩種血液的下山家族第二代下山一(林光明)自述、第三代下山操子(林香蘭)整理譯寫而成。書中描述著家族與時代的故事,讀者從中能看到異文化短兵相接的衝撞、國族認同的掙扎與困惑、有真情

的互許與欺騙的心痛,還有天地人子叩問「我是誰」的永恆提問…… 名人推薦   吳密察(台灣史學者)   陳芳明(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傅月庵(作家/資深編輯人)   詹素娟(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魏德聖(導演/劇作家)

社頭人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邵族:日月潭的長髮精怪介紹
  
專訪: 孫大川(總策劃)
    文魯彬(英文譯者)
  
本書特色:
邵族知多少?
‧於2001年正名,是台灣第10族原住民。本套書初版是2002年,故只錄集10族傳說故事
‧當時的阿里山包括今天彰雲嘉的淺山丘陵,日治時代將邵族視為鄒族之一(當時稱「曹族」)
‧吳沙開墾水沙連造成衰落,日本人興建日月潭水庫,淹沒了絕大多數邵族棲地,目前邵族人口僅300多人,但族群意識仍清晰明確,並保存母語與信仰祭儀
‧祖靈籃又稱公媽籃,相當於祖先神位,每家戶都有。祭告祖靈由先生媽(女性祭司)執行。
‧愛唱歌的民族,催眠歌兒歌、情歌、工作歌、即性感懷歌都有,目前日月潭表演的杵歌主要是打獵歌與迎賓歌
  
邵族神話與傳說:
1.白鹿傳奇:邵族定居日月潭的起源
  白鹿的出現像是祖靈的獻禮,把邵族從遙遠的西部,奔過阿里山北部淺丘,帶到了濁水溪上游、豐美的日月潭畔。邵族人歡喜遷居,並將初抵之地稱作「普吉」(白色),以感念白鹿。
  
2.長尾巴的小矮人:與異族的衝突與後悔
  住在濃密樹叢山洞裡,聰明多才的小矮人,和善教導邵族製作器具與耕種技巧。但邵族青年不顧矮人的拒絕,強闖山洞,讓平時刻意遮掩尾巴的矮人們驚慌竄逃,並在氣怒中離去。這個故事意味著邵族人的悔意與思念。
  
3.日月潭的長髮精怪:破壞漁具,禁止竭澤而漁
  一向與邵族人和平相處的長髮精怪達克拉哈竟一再破壞漁具,原來是防止過度的捕撈帶來滅絕。從此遵守各種魚獲捕撈期間,並限制漁網不可太密、魚筒不可太粗…
  
4.黑白孿生子和祖靈籃:供奉祖先的起源
  水社頭目妻子生了黑白孿生子,在邵族意味著不吉祥,他狠心將黑臉男嬰投入潭中,卻夢見男嬰哭泣託夢,並傳授準備祭籃,盛裝祖先用過衣物,大小事與祭典均向祖靈籃稟告,便可消除災厄。
  
5.大茄苳:漢人的開墾卻是原住民的悲歌
  日月潭邊的大茄苳樹庇佑邵族的繁盛,漢人為了「開墾」水沙連,鋸倒象徵最高祖靈巴薩拉的大茄苳,樹汁染紅整個潭水。從此邵族頻遭瘟疫與漢人侵襲,逐漸衰落。
 
總策劃:孫大川
  監察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創辦人;卑南族
  
譯者簡介:文魯彬(Robin J. Winkler)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原為美籍人士,2003年10月歸化為台灣公民(中華民國國籍)。長期以來關注環境生態保護、台灣原住民土地權益及文化保存,大量心力投入台灣環境生態之政策、法律研究及環保訴訟業務;同時引進美國許多減量消費、環保書籍翻成中文出版以推展理念,如《商業生態學》、《森林大滅絕》、《富足人生》、《探索文明的出路》、《富足人生原動力》、《還我綠色地球系列》等書籍。

新移民母親育有多重障礙兒的母職壓力與調適

為了解決社頭人口的問題,作者戴瑛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利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一位研究參與者(新移民母親,明美)在面對照護多重障礙兒所遭遇的母職壓力與調適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身為新移民母親育有多重障礙兒,研究參與者所承受之母職壓力狀況有(一)對母親身心健康的影響;(二)家庭經濟支出的增加;(三)文化差異的適應;(四)面對外界異樣的眼光影響而社交受限。新移民母親育有多重障礙兒的母職壓力下,心理的調適是相當重要,然而調適的過程卻可能是漫漫長路。所幸,研究參與者憑藉正向積極的人格特質、個人覺知的能力佳,適時向兒子的導師求援,並利用社服資源,迅速建立支持系統,理性地解決問題,快速地達到有益於健康的心理調適狀態。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資料提供寶貴建

議,期能有助於日後新移民議題的相關研究,尤其是在母職的議題上。

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3:客家聚落與地方社會

為了解決社頭人口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客家聚落是客家文化得以具體呈現的基地,過去以兩三百年的時間形成了臺灣的客家聚落,也因客家聚落的形成改變了臺灣的族群關係,進而漸漸形塑了一個個面貌殊異的地方社會。   本書精選九篇論文,分別從不同的學術研究取向解析臺灣客家與地方社會的歷史發展梗概,以此閱覽族群邊界內外的多元互動關係,探討的地方社會詭譎多變,但也有歷史脈絡可循。有的能從公文書、公告書以及私人族譜統計出族群消長的關係,也有從都市計畫的觀察中親眼看見對於客家聚落理想境界的刻畫,卻終於僅剩安慰人心的殘山剩水。   現在,臺灣客家聚落的歷史風貌似乎已越過了歷史高峰,普通但是美好的風景似乎也一去不復返,現代都市(

計畫)與現代建築的出現,客家聚落風貌愈來愈黯淡,終於到了必須立法保存維護以及活化利用的階段,但是,未來的臺灣客家聚落將會發展成什麼模樣?   ◎關於「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   本主題叢書的出版構想,源於客家委員會的學術委員會,目標是將分散於各學術期刊的優質論文,依主題性質加以挑選、整理、編輯,重新編印出版,能讓國內外客家研究學者乃至一般讀者,迅速掌握過去學術界對該主題的研究累積,通過認識臺灣「客家研究」的各種面向,理解臺灣客家社會文化的諸多特質,作為國家與客家族群發展知識基礎。叢書,除了彙整臺灣客家研究的各主題(特色),也望能促進學、政雙方,乃至臺灣民間社會共同省思臺灣客家的未來。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為了解決社頭人口的問題,作者呂政冠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口述傳統曾經是民間社會傳遞訊息、交流經驗最重要的媒介;但是當口述傳統遇到名之為現代性的文化場域時,為了適應受眾結構的改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二十世紀初期是印刷媒體報紙頻繁地介入口頭傳播軌轍的時期,其中又以傳說文類最為明顯。因此本文將以傳說和印刷媒體的關係,進行其媒介轉轍的現象描述,並從中思索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本文選擇了三個傳說案例,來說明三種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第一則是「楊乃武」,約莫是在1920年前後以商業戲劇的形式傳播至台。這則渡海而來的傳說為我們展示現代語境底下,口述傳統亦會透過商業與人口移動,得以加速傳播,並擴大傳播範圍。「楊乃武」在傳說形成到傳播至台的過程中,經歷

多重轉轍的過程,在傳統冤案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司法的感性敘事,並使其在無傳說物依附的情況下,得以在台持續流傳。多重轉轍是現代口頭敘事的必然情況,但是本文舉出「嘉慶君遊台灣」為例,透過該則傳說形成的歷史記憶與地方起源說詞,藉此說明口述傳統在遭遇文字媒體時,並非全然的失守。一個仍保有活潑的傳講潛勢的傳說,證明了口述傳統在現代語境下仍然保有其生命力。最後,本文以「義賊廖添丁」的傳說生命史為例,指出亦有由文字流向口傳的「反向轉轍」的狀況。而這種反向轉轍的發生,必須同時建立在傳統框架的穩定敘事,與民間反應現代想像(或殖民想像)下的情境關係。因此本文認為「廖添丁」應該算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的當代傳說。最後本文

則以「口頭檔案」與「文字媒介」的觀察,去思考文字/口頭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並指出文字的侷限性,及其反應講述語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