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鋅電池電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碳鋅電池電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志鵬(小P老師)寫的 教出科學探究力 和李瑞祥等(編)的 無機化學(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3 號電池電壓也說明:一号到七号的干电池电压都是1.5V,锂电池电压一般是3.7V,镍氢电池电压是1.25V。 電池種類環保碳鋅電池電池規格AA型3號電池電壓. 空腹喝苦茶油功效 1.5V. 規格說明. ※以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纖維與複合材料學系 邱長塤所指導 黃晨軒的 以無針式靜電紡絲機製作醫療防護用奈米纖維膜與其功能性之研究 (2021),提出碳鋅電池電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紡黏非織物、奈米氧化鋅、奈米銀、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無針式靜電紡絲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韋光華所指導 鄭浩閔的 寬能隙的共軛高分子在不同側鏈修飾對於元件效率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共軛高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反式結構、側鏈修飾的重點而找出了 碳鋅電池電壓的解答。

最後網站冷氣遙控又壞了?小心電池漏液!一次搞懂3種電池使用秘訣則補充:碳鋅電池 屬於小功率供電的電池,平均電壓約1.5V,所以適合用在功率不大的設備像是遙控器、玩具、鬧鐘等等。鹼性電池適合耗電量大、需要快速啟動或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碳鋅電池電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出科學探究力

為了解決碳鋅電池電壓的問題,作者鄭志鵬(小P老師) 這樣論述:

「科學素養」教學面第一本! 你不能不知道的課綱關鍵字:探究與實作 108自然領綱委員親自解答 怎麼「教」?怎麼「學」?怎麼「考」?   108自然領綱強調「科學素養」及「探究與實作」,期盼培養孩子科學探究的思考方式與技能,擁有受用一生的科學能力、態度與習慣,來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挑戰。   然而什麼是「科學素養」?什麼是「探究與實作」?「探究與實作」納入自然科考題又將怎麼考?對大部分家長來說仍是萬般疑惑。對於第一線教師而言,素養導向教學最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數下融入「探究與實作」理念?如何在實施「探究式課程」的同時兼顧學生考試成績?是課程設計與教學的最大痛點。   

本書作者鄭志鵬老師(小P老師)現為十二年國教自然領綱委員,近年來投入莫大心力於課綱編修任務中。他也是一名熱血的國中科學教師,最喜歡問學生「為什麼」,時常告訴孩子:「學習科學,記得要對真理保持10%的懷疑。」他更期許自己的教學能成為理查・費曼(Richard P. Feynman)口中的「真正的科學教育」——可以讓學生嘗試失敗的科學教育。   他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娓娓道來自然領域課綱自九年一貫課程到108課綱的變遷,並分享科學教育中最需要傳達給國中小學生的關鍵能力。書中亦收錄他經過年復一年的嘗試,找到可行且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不論是平日用心於教養或關心教改的教師或家長,關於新課綱

的諸多疑惑,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解答,一舉掃除對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的迷思。讓我們共同成為孩子的學習鷹架,陪伴他們在學校課堂與日常生活中就能學好科學課程,成為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現代公民!   「培養孩子帶著走的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   不只為了把學校的科學課程學得更好,   更是為了未來能遷移所學的知識與能力,   讓他們能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小P老師   ★本書特別推薦以下讀者   ◇ 為第一線教師,破解常見迷思 ◇   ・「科學素養」是什麼?該怎麼教?   ・素養導向教學中的「探究與實作」是什麼?   ・如何設計一堂有趣的「探究式」課程與教學?   ・素養導向教學跟知識型的考試有衝突嗎

?   ・如何協助學生因應變化難測的素養導向試題?   ◇ 為關心教育的家長,徹底解析「素養」◇   ・為什麼十二年國教課綱科學課程很重視「科學素養」?   ・怎麼陪伴孩子面對不同學習階段的自然科學課程?   ・當孩子的自然科成績不見起色,如何配合學校教學幫助孩子快快跟上?   ・素養導向試題強調在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該如何準備?   ・如何陪伴孩子從小開始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真誠推薦   吳月鈴   十二年國教自然領綱委員、教育部探究增能計畫教練   林百鴻 高雄市教育局課程督學   林怡辰   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   林莞如 十二年國教自然領綱委員、第一屆全國Power教師

  陳竹亭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   莊福泰 高雄中學校長   黃子欣 康橋國際學校教師、「未來教育臺灣100」2019專案入選   黃國珍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葉丙成 台大教授、無界塾創辦人   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謝彩凡 新竹縣博愛國中老師、學思達核心老師   蘇文鈺 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   蘇明進 台中市大元國小老師   嚴天浩 LIS情境科學教材執行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碳鋅電池電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我是羅卡Rocca,歡迎光臨我的頻道!
訂閱頻道: https://goo.gl/HsWH3X

看這種雜物台,有時候都很好奇它裡面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到底有誰需要,這次,一連夾三個怪東西來分享給大家吧!
喔哦!對了!大家可以在下方分享看看,覺得這三樣東西,哪個最有實用性?還有自己有夾過什麼神奇的怪東西吧!

#夾娃娃機 #雜物台 #訂閱羅卡

上一部影片: https://youtu.be/asw9Jkkcowk NS死亡細胞開箱

✔熱門影片:
https://youtu.be/44ODYFastWU 無法線上對戰?進不去eShop?快看!!
https://youtu.be/5djCepCFNDg 八片Switch快速介紹
https://youtu.be/fq8ZYOJYXtw 剛入手Switch的五個小問題
https://youtu.be/7lrTGyU0U5E Pro手把開箱
https://youtu.be/RDq_I4m2Wag 圓剛CV710擷取盒開箱


✔攝影工具:
Canon 80D +15-55 F3.5-5.6 + 10-22 F3.5-4.5 + 24-105L F4 + 50 F1.8
GOPRO HERO5 Black
iPhone SE
Mavic Air
Rode VideoMic
Rode VideoMicro
剪片軟體:Final cut pro
羅卡Rocca的粉絲專頁: https://goo.gl/TyMCNm
羅卡Rocca的IG: roccarocca45
喜歡我的影片歡迎按個讚、分享一下,再幫我訂閱吧!

以無針式靜電紡絲機製作醫療防護用奈米纖維膜與其功能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碳鋅電池電壓的問題,作者黃晨軒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PET/活性碳非織物、PP和PET紡黏非織物為醫療防護用織品基材,再使用有針和無針靜電紡絲設備,將含有抗菌分散液的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複合漿料,經由靜電紡絲技術製作奈米纖維膜並沉積於PET/活性碳與紡黏非織物上。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分別加入奈米氧化鋅和奈米銀抗菌分散液,觀察不同比例的抗菌分散液對於靜電紡絲的工作距離、電壓和可紡性的影響,再以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了解抑菌分散液和PVA漿料為物理混摻。且以S3400N掃描式電

子顯微鏡及能量散佈光譜儀配合影像分析軟體ImageJ計算出奈米纖維膜的線徑分布。再根據JIS L 1902了解不同比例抗菌分散液的抑菌效果。第二部分將不同比例的聚乙二醇(Poly Ethylene Oxide, PEO)加入第一部分的漿料中,因聚乙二醇能有效的提升漿料的介電常數,造成靜電紡絲的電壓降低,工作距離提升,也因為PEO包裹著液菌粒子,其可以直接接觸人體和傷口,增加醫療防護用織品的生物相容性,再以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了解三者之間為物理混摻,再同樣以JIS L 1902了解PEO能否可有效增加抗菌液的緩釋性(徐放性)。 經實驗結果顯示,本實驗證在無針靜電紡絲法製備出含有更大比表面積的

抗菌粒子、親水性更高、抑菌效果更好的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當奈米氧化鋅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抗菌分散劑添加量3wt%,其測得最細的線徑164.640nm、最低的水滴接觸角68.020°、最高的抗菌粒子含量1.97wt%;當奈米銀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抗菌分散劑添加量4.0wt%,其測試所得的最佳線徑148.180nm、最低的水滴接觸角57.367°、最高的抗菌粒子含量0.44wt%,各項功能性相對於有針靜電紡絲法者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經ATCC6539P抗菌測試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觀察到隨著放置時間增加無菌輪廓會越來越明顯;經CNS14755空氣過濾率分析由Ag和ZnO的無針式靜電紡絲抗菌複合奈米纖靜組合

而成的濾材測得96.4%的過濾效率和31.4 mmH2O的呼吸阻抗,符合規範中D2等級。 此研究成功製備出PEO/PVA系抗菌複合奈米纖維膜未來可用於口罩上大量生產更可用於傷口的抗菌敷材、防護衣與藥物傳送等高單價之產品上,且PVA的水凝膠態與易水解之特性紡製成奈米級纖維膜,使抗菌劑或藥物更容易的與細菌或傷口處接觸,以增進治療效果

無機化學(第二版)

為了解決碳鋅電池電壓的問題,作者李瑞祥等(編) 這樣論述:

《無機化學》(第二版)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化學系列教材之一,本書根據大學理科無機化學的要求,結合無機化學學科的發展編寫而成。全書共23章,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化學原理,為學生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做前期鋪墊,從物質的聚集狀態開始,然後是化學熱力學、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溶液、電解質溶液、難溶性強電解質的沉澱-溶解平衡、氧化還原反應,再到微觀物質的結構理論,即通過原子結構及元素性質的週期性、化學鍵與分子結構、配位化合物揭示物質化學變化的本質;下篇為元素及化合物,包括氫和稀有氣體、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鹵素、銅鋅副族、過渡金屬(一)和過渡金屬(二)、f

區元素、放射化學,圍繞元素及化合物性質變化的週期性規律,突出了原子結構決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這一本質,在基本無機反應和性質介紹中加強與當前科技發展和實際應用的聯繫。 《無機化學》(第二版)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學類各專業的無機化學教材或普通化學教材,亦可作為化工、材料、環境、生物及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上篇化學原理 第1章物質的聚集狀態1 1.1氣體1 1.1.1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式1 1.1.2氣體分壓定律2 1.1.3氣體擴散定律3 1.1.4氣體分子的速率分佈和能量分佈3 1.1.5實際氣體狀態方程式5 1.2液體6 1.2.1氣體的液化6 1.2.2液體的汽化7 1.3

固體9 1.3.1晶體與非晶體9 1.3.2對稱元素和對稱操作10 1.3.3晶胞和點陣單元11 1.3.4晶系與點陣型式15 第2章化學熱力學18 2.1熱力學第一定律19 2.1.1基本概念及術語19 2.1.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22 2.1.3焓——恒壓條件下的熱效應24 2.2化學反應的熱效應25 2.2.1反應進度25 2.2.2標準摩爾焓變26 2.2.3標準摩爾焓變的計算28 2.3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函數31 2.3.1可逆過程和最大功32 2.3.2自發過程的共同特徵——不可逆性35 2.3.3熱力學第二定律描述37 2.3.4熵函數38 2.4吉布斯(Gib

bs)自由能與化學反應方向41 2.4.1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的聯合運算式41 2.4.2吉布斯自由能和過程自發進行的方向與限度41 2.4.3標準態下反應摩爾吉布斯自由能的計算42 第3章化學反應速率47 3.1反應速率的定義47 3.1.1平均速率47 3.1.2暫態速率48 3.2反應機理50 3.2.1基元反應50 3.2.2反應機理探討51 3.3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52 3.3.1速率方程52 3.3.2反應級數52 3.3.3速率常數k53 3.4反應物濃度與時間的關係54 3.4.1零級反應54 3.4.2一級反應55 3.4.3二級反應56 3.4.4三級反應56 3.5溫度

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57 3.6反應速率理論簡介59 3.6.1碰撞理論59 3.6.2過渡態理論61 3.7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62 第4章化學平衡66 4.1化學反應的可逆性與平衡態66 4.2平衡常數67 4.2.1經驗平衡常數67 4.2.2標準平衡常數68 4.2.3標準平衡常數與吉布斯自由能的關係69 4.2.4各種平衡常數的計算69 4.3外界因素對平衡的影響71 4.3.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71 4.3.2壓力對化學平衡的影響72 4.3.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72 4.3.4兩個需要說明的問題73 第5章溶液77 5.1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77 5.2非電解質稀溶液的依數性

78 5.2.1蒸氣壓下降——拉烏爾(Raoult)定律79 5.2.2沸點升高和凝固點降低79 5.2.3依數性的應用81 5.3溶膠82 5.3.1溶膠的製備和淨化82 5.3.2溶膠的光學性質83 5.3.3溶膠的電學性質84 5.3.4溶膠的穩定性和聚沉84 第6章電解質溶液88 6.1強電解質溶液理論88 6.1.1離子氛和離子強度88 6.1.2活度和活度係數89 6.2弱酸、弱鹼的電離平衡90 6.2.1一元弱酸、弱鹼的電離平衡90 6.2.2解離度α91 6.2.3同離子效應和鹽效應92 6.3水的解離平衡和溶液的pH值93 6.3.1水的離子積常數93 6.3.2溶液的pH值

93 6.3.3酸堿指示劑94 6.4多元弱酸的電離平衡95 6.5緩衝溶液98 6.6鹽的水解101 6.6.1各種鹽的水解101 6.6.2影響水解的因素106 6.7酸堿理論的發展107 6.7.1酸堿電離理論107 6.7.2酸堿質子理論107 6.7.3酸堿的強弱108 6.7.4酸堿電子理論109 第7章難溶性強電解質的沉澱-溶解平衡112 7.1溶度積和溶解度112 7.1.1溶度積常數112 7.1.2溶度積原理113 7.1.3溶度積與溶解度的關係114 7.1.4鹽效應對溶解度的影響114 7.1.5同離子效應對溶解度的影響115 7.2沉澱-溶解平衡的移動115 7.2.

1沉澱的生成115 7.2.2沉澱的溶解116 7.2.3分步沉澱117 7.2.4沉澱的轉化121 第8章氧化還原反應124 8.1基本概念124 8.1.1氧化數和氧化還原反應124 8.1.2氧化還原電對126 8.1.3離子-電子法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126 8.2原電池與電極電勢128 8.2.1原電池128 8.2.2電極電勢130 8.2.3標準電極電勢131 8.2.4電池電動勢和化學反應吉布斯自由能的關係133 8.3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135 8.3.1Nernst方程135 8.3.2濃度、酸度、生成沉澱、生成配合物對電極電勢的影響137 8.4電極電勢的應用139 8.

4.1判斷氧化劑、還原劑的相對強弱139 8.4.2判斷反應進行的方向;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順序;選擇合適的氧化劑和還原劑140 8.4.3求平衡常數及溶度積141 8.5元素電勢圖解及應用142 8.5.1元素電勢圖142 8.5.2氧化態圖144 8.5.3電勢-pH圖145 8.6電解147 8.6.1原電池與電解池147 8.6.2電解定律148 8.6.3分解電壓148 8.7新型化學電池148 8.7.1燃料電池148 8.7.2鋰離子電池149 8.7.3鎳-金屬氫化物電池150 8.7.4全釩液流電池——新型儲能電池150 第9章原子結構及元素性質的週期性155 9.1核外電子的

運動狀態156 9.1.1氫原子光譜156 9.1.2Bohr原子結構模型158 9.2微觀粒子運動的特殊性159 9.2.1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159 9.2.2測不准原理159 9.3波函數和原子軌道160 9.3.1Schrdinger方程——微粒的波動方程160 9.3.2波函數和原子軌道160 9.4概率密度和電子雲164 9.4.1概率密度164 9.4.2電子雲164 9.5波函數和電子雲的空間圖像165 9.5.1角度部分166 9.5.2徑向部分168 9.5.3電子雲的空間形狀170 9.6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和元素週期系170 9.6.1多電子原子的原子軌道能級170 9

.6.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電子結構)172 9.6.3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和元素週期性173 9.7元素基本性質的週期性176 9.7.1原子半徑176 9.7.2電離能178 9.7.3電子親和能180 9.7.4元素的電負性181 第10章化學鍵與分子結構186 10.1離子鍵186 10.1.1離子鍵的形成186 10.1.2離子鍵的特點187 10.1.3離子的特徵187 10.1.4離子晶體188 10.2現代共價鍵理論190 10.2.1價鍵理論190 10.2.2雜化軌道理論193 10.2.3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197 10.2.4分子軌道理論201 10.2.5金屬鍵理論207

10.2.6鍵參數208 10.3分子間的作用力、氫鍵、離子極化作用211 10.3.1分子間的作用力211 10.3.2氫鍵213 10.3.3離子的極化作用214 第11章配位化合物219 11.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19 11.1.1配位化合物的定義219 11.1.2配位化合物的組成220 11.1.3配位化合物的命名223 11.1.4配位化合物的類型224 11.1.5配合物的立體構型和幾何異構226 11.2配位化合物的化學鍵理論227 11.2.1價鍵理論227 11.2.2晶體場理論230 11.3配位化合物的穩定性241 11.3.1配位化合物的穩定常數241 11.3.

2影響配位化合物穩定性的因素243 11.3.3軟硬酸堿理論與配離子穩定性244 11.4配位平衡的移動246 11.4.1配位平衡與酸堿電離平衡246 11.4.2配位平衡與沉澱-溶解平衡247 11.4.3配位平衡與氧化還原平衡249 11.5配合物的取代反應與配合物的“活動性”250 11.6配位化合物的應用252 下篇元素及化合物 第12章氫和稀有氣體256 12.1氫256 12.1.1氫在自然界的分佈256 12.1.2氫的成鍵特徵257 12.1.3氫的性質和用途258 12.1.4氫的製備259 12.1.5氫化物260 12.1.6氫能源262 12.2稀有氣體264 12

.2.1稀有氣體的發現264 12.2.2稀有氣體的性質264 12.2.3稀有氣體的用途265 12.2.4稀有氣體的化合物266 12.2.5稀有氣體化合物的結構(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討論)269 第13章鹼金屬和鹼土金屬272 13.1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通性272 13.2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單質274 13.2.1物理性質274 13.2.2化學性質274 13.2.3金屬單質的製備277 13.3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化合物278 13.3.1M+和M2+的特徵278 13.3.2氧化物278 13.3.3氫氧化物280 13.3.4鹽類283 13.3.5配位化合物285 13.3.6

生物效應286 13.4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應用287 13.5離子晶體鹽類的溶解性288 第14章硼族元素292 14.1硼族元素的通性292 14.2硼和鋁的單質及其化合物293 14.2.1單質293 14.2.2硼的氫化物297 14.2.3硼和鋁的鹵化物300 14.2.4含氧化合物302 14.3鎵、銦、鉈305 14.3.1鎵、銦、鉈的單質305 14.3.2鎵、銦、鉈的化合物306 14.4惰性電子對效應和週期表中的斜對角線關係307 14.4.1惰性電子對效應307 14.4.2週期表中的斜對角線關係308 第15章碳族元素311 15.1碳族元素的通性311 15.2碳族元素

的單質及其化合物313 15.2.1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佈313 15.2.2碳族元素單質314 15.2.3碳化物和氧化物319 15.2.4含氧酸及其鹽325 15.2.5氫化物330 15.2.6鹵化物和硫化物331 15.3碳族元素的應用334 15.4無機化合物的水解性336 15.4.1影響水解的因素336 15.4.2水解產物的類型337 第16章氮族元素340 16.1氮族元素的通性340 16.2氮族元素的成鍵特徵341 16.2.1氮的成鍵特徵341 16.2.2磷的成鍵特徵342 16.2.3砷、銻、鉍的成鍵特徵343 16.3氮族元素的單質343 16.3.1氮的單質

343 16.3.2單質磷344 16.3.3砷、銻、鉍的單質346 16.4氮族元素的氫化物346 16.4.1氮的氫化物346 16.4.2磷的氫化物352 16.4.3砷、銻、鉍的氫化物353 16.5氮族元素的氧化物354 16.5.1氮的化合物354 16.5.2磷的氧化物355 16.5.3砷、銻、鉍的氧化物356 16.5.4砷、銻、鉍的硫化物357 16.6氮族元素的含氧酸及其鹽359 16.6.1亞硝酸及其鹽359 16.6.2硝酸及其鹽360 16.6.3磷的含氧酸及其鹽364 16.6.4砷、銻、鉍的含氧酸及其鹽368 16.7氮族元素的鹵化物368 16.7.1磷的鹵化

物368 16.7.2砷、銻、鉍的三鹵化物369 16.8氮分子的活化370 第17章氧族元素375 17.1氧族元素的通性375 17.2氧、臭氧377 17.2.1氧在自然界的分佈377 17.2.2氧的製備和空氣液化377 17.2.3氧的結構、性質378 17.2.4臭氧380 17.2.5氧的成鍵特徵382 17.2.6氧化物383 17.3水384 17.3.1水的結構和水的物理性質385 17.3.2水的化學性質387 17.3.3水的污染與淨化388 17.4過氧化氫389 17.4.1過氧化氫的分子結構389 17.4.2過氧化氫的性質和用途389 17.4.3過氧化氫的製備

390 17.5硫及其化合物391 17.5.1硫的存在和用途391 17.5.2硫的成鍵特徵392 17.5.3硫的製備、性質和用途392 17.5.4硫化氫和硫化物393 17.5.5氧化物395 17.5.6硫的含氧酸396 17.5.7硫的其他化合物402 17.6硒和碲404 17.6.1氫化物404 17.6.2含氧酸404 17.6.3用途405 17.7氧族元素的應用406 17.8無機酸強度的變化規律407 17.8.1影響無機酸強度的直接因素:電子密度407 17.8.2氫化物酸性強弱的規律407 17.8.3含氧酸酸性強弱的規律408 第18章鹵素411 18.1鹵素的通

性411 18.2鹵素單質及其化合物414 18.2.1鹵素的成鍵特徵414 18.2.2鹵素單質及性質414 18.2.3鹵素的存在形式、製備和用途417 18.3鹵化氫和氫鹵酸420 18.3.1鹵化氫的物理性質420 18.3.2鹵化氫的化學性質421 18.3.3氫鹵酸的制法422 18.4鹵化物、鹵素互化物、擬鹵素和擬鹵化物423 18.4.1鹵化物423 18.4.2鹵素互化物424 18.4.3擬鹵素和擬鹵化物424 18.5鹵素的含氧化合物425 18.5.1鹵素的氧化物425 18.5.2鹵素的含氧酸及其鹽426 18.6鹵素的應用430 18.7無機含氧酸的氧化還原性431

18.7.1含氧酸氧化還原的週期性431 18.7.2影響含氧酸氧化能力的因素432 第19章銅、鋅副族437 19.1銅副族元素438 19.1.1銅副族元素單質438 19.1.2銅的化合物439 19.1.3銀的化合物442 19.1.4金的化合物443 19.2鋅副族元素443 19.2.1鋅副族元素單質443 19.2.2鋅和鎘的化合物444 19.2.3汞的化合物445 19.2.4Ⅱ-Ⅵ族化合物半導體簡介448 19.2.5ⅡB族元素與ⅡA族元素性質的對比449 第20章過渡金屬(一)452 20.1鈦副族元素452 20.1.1鈦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52 20.1.2鈦453

20.1.3鈦的重要化合物455 20.1.4鋯與鉿456 20.2釩副族元素457 20.2.1釩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57 20.2.2釩457 20.2.3釩的重要化合物458 20.2.4鈮和鉭460 20.3鉻副族元素460 20.3.1鉻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60 20.3.2鉻460 20.3.3鉬和鎢465 20.4錳副族元素467 20.4.1錳副族元素概述及通性467 20.4.2錳467 20.4.3鍀和錸470 20.5二氧化鈦——高功能化新型無機材料470 第21章過渡金屬(二)474 21.1鐵系元素474 21.1.1鐵系元素概述及通性474 21.1.2鐵476

21.1.3鈷和鎳481 21.2鉑系元素482 21.2.1鉑系元素的單質482 21.2.2鉑系元素化合物484 21.3過渡金屬(二)的應用487 第22章f區元素490 22.1鑭系元素490 22.1.1鑭系元素的通性490 22.1.2鑭系元素的單質494 22.1.3鑭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495 22.2稀土元素501 22.2.1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佈501 22.2.2稀土元素的分組502 22.2.3稀土元素的分離502 22.2.4稀土元素的用途504 22.3錒系元素507 22.3.1錒系元素的通性507 22.3.2錒系元素的單質509 22.3.3釷及其

化合物509 22.3.4鈾及其化合物511 第23章放射化學514 23.1原子核的基本性質515 23.1.1原子核的半徑與密度515 23.1.2原子核結構模型515 23.1.3亞原子粒子518 23.1.4原子核的結合能518 23.2核轉變化學519 23.2.1核衰變519 23.2.2原子核衰變的一般規律520 23.2.3核反應521 23.2.4核裂變522 23.2.5核聚變523 23.3放射性化合物的合成及應用523 23.3.1放射性化合物的合成523 23.3.2放射性化合物的應用524 附錄526 附錄1常用單位換算表526 附錄2一些化學物質的熱力學資料52

7 附錄3凝固點降低常數529 附錄4沸點升高常數529 附錄5弱酸的電離常數530 附錄6難溶化合物的溶度積531 附錄7配離子的不穩定常數532 附錄8標準電極電勢(25℃)532 參考文獻543 無機化學作為化學類學生的專業基礎課,通常是新生進入大學學習的第一門化學專業基礎課。大學的學習和中學的學習相比有非常大的變化,學生從中學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能力的學習,這導致許多學生在該階段不能很快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無機化學課程必須起到承前啟後,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大學學習的作用。為此,無機化學教材要有好的可讀性、條理性,知識結構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章節之間要能有效銜

接,有強的系統性。 基於上述課程特點,結合作者在無機化學教學中積累的經驗,在化學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下,決定將2013年編寫的第一版《無機化學》教材改版。 改版後該書總體框架結構不變,仍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化學原理或理論部分,為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結構和各種反應性質奠定基礎。該篇從物質的狀態開始,根據第一版一些學校使用後的資訊回饋,我們在物質的狀態中增加了晶體結構的內容;然後是化學熱力學、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電離平衡和沉澱平衡、氧化還原與電化學,再到原子結構、分子結構與配位化合物。這些章節與第一版相比沒有大的變化,有些細節進行了微調和適當的補充。 下篇為元素及化合物部分,由

氫和稀有氣體、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鹵素、銅、鋅副族元素、過渡元素(一)和過渡元素(二)、f區元素、放射化學組成。該部分以元素週期表以及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為基礎,體現元素及化合物性質的變化規律,突出了原子的電子結構決定元素及其化合物基本性質這一本質。在第一版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知識點,增加了一些新物質、新理論及其應用,使基礎和學科發展前沿有機結合,體現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化學的學科價值,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書由李瑞祥、曾紅梅、周向葛共同策劃和改版,並且組成了《無機化學》(第二版)編委會,編委會成員在四川大學召開了三次《無機化學》改版工作會議,廣

泛聽取了各編委成員的意見。本書各章節由組成編委會的老師共同編寫,交叉校稿,共同完成。編委會成員有四川大學的李瑞祥、曾紅梅、周向葛、劉科偉、鄢洪建;四川師範大學的高道江、趙燕、甯張磊;西華師範大學的蔣靜;成都理工大學的馬曉豔;西南交通大學的王萃娟;西華大學的鐘柳;華北理工大學的劉正猛。全書由李瑞祥和曾紅梅統稿,化學工業出版社為本書改版提出了寶貴意見。 由於編寫匆忙,作者水準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和同行專家提出寶貴意見! 編者 2019年3月 前言(第一版) 無機化學作為化學類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許多高校新生進入大學後的第一門化學專業基礎課,學生剛脫離中學的教育模式,以一種新的

學習方式進入大學學習,這種轉變使許多學生剛進入大學不能很快適應大學學習。這期間無機化學課程起到了承前啟後,幫助學生能夠快速適應大學學習的重要作用。為此,無機化學教材必須做到有好的可讀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整本教材的章節之間要能有效銜接,有關知識要具有良好的條理性和系統性。 基於上述課程特點,結合作者在無機化學教學中的經驗積累,在化學工業出版社的支持下,決定編寫一本適合化學類本科生使用的無機化學教材。 該書包括兩大部分,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化學原理或理論部分,為學生深刻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做前期鋪墊。該篇從宏觀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變化的基本原理出發,即物質的狀態開始,緊接著是化學反應熱力

學、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沉澱溶解平衡、氧化還原與電化學,再到微觀物質的結構理論,即通過原子結構、分子結構、配位化合物揭示物質化學變化的本質。下篇為元素及化合物部分,包括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硼族元素、碳族元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鹵素、氫和稀有元素、銅鋅副族元素、過渡元素(一)和過渡元素(二)、f區元素、放射化學。對元素化學部分,以元素週期表以及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變化規律為基礎,體現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變化的週期性規律,突出了原子結構決定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這一本質,以解決學習元素部分時學生感到內容繁多、難以掌握的問題。該教材在系統講述常見元素及化合物結構和性質的基礎上,在合適的地方結合相

關知識點,簡單地介紹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新物質、新理論及新用途,使基礎和學科前沿有機結合,體現了基礎知識學習的意義,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元素部分適當的章節總結常見元素性質的變化規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掌握。 該書由李瑞祥,曾紅梅,周向葛共同策劃。主要由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無機化學教研室老師完成編寫,其中李瑞祥負責第1章、第2章,曾紅梅負責第4章~第7章、第16章、第19章,周向葛負責第9章~第11章、第20章,劉科偉負責第13章、第15章、第17章、第18章,鄢洪建負責第8章、第12章、第14章、第21章,四川師範大學高道江和趙燕負責第3章、第22章;成都理工大學馬曉豔負責第23章

的編寫。全書由李瑞祥修改和統稿。 感謝首屆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西北大學史啟禎教授為本書題寫序言。 由於本書編寫匆忙,編者水準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和同行專家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改正! 編者 2013年4月于成都

寬能隙的共軛高分子在不同側鏈修飾對於元件效率之影響

為了解決碳鋅電池電壓的問題,作者鄭浩閔 這樣論述:

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高分子上取代的電負度較高的原子,對總體異質接面高分子太陽能電池特性的影響,使用結構較為簡單的 BDT(benzo[1,2-b:4,5-b']dithiophene)高分子 3MT-Th 當作電子予體(donor),對其進行修飾,首先先在噻吩上的碳鏈的一號碳上插入一個硫原子,得到 3MT-Th-2S。第二個在噻吩三號位上的氫原子換成氯原子,得到 3MT-Th-2Cl。第三個將兩個步驟同時進行,得到3MT-Th-2S2Cl,總共有四支不同的高分子材料來進行比較。小分子上面使用 ITIC、IT-4F 以及 IT-4Cl 當作電子受體(acceptor),並進行高分子物理與化學性質

、光電特性、堆疊結構以及表面形貌之系統化比較。從能階上來看,進行氯取代後,由於氯原子的強拉電子基效應,其 HOMO能階有明顯的下降,並且整個能隙都變寬,使高分子在 UV-vis 圖譜更紅位移,因此可以產生較好的開路電壓(VOC)。有氯原子取代的高分子在有較明顯的面向上 (face-on) 堆疊的結構,更有利於載子縱向傳遞,使得短路電流(JSC)也會較高,因此不論是在開路電壓還是短路電流方面,3MT-Th-2Cl 都有較好的數值,此外與 IT-4Cl 混摻性質良好,擁有達 18.66 mA/cm2 的短路電流,以及 9.41%之能量轉換效率 (P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