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會下對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知會下對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提摩希.史奈德寫的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和李耀明的 戰時憶往:八二三砲戰流亡學生的流金歲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Hi Fi 發燒圈也說明:Hi Fi 發燒圈,圈規: 多謝各界同好對Hi Fi發燒圈的支持!成為一個大家開心分享音響、音樂的園地, ... 所以各界人事如沒有知會下刊登廣告而被剷除,請不要怪責本圈。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出版 和講台文化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陳永發所指導 許秀孟的 匱乏的治理:太平洋戰爭期間上海的食物配給與日常生活 (2019),提出知會下對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爭、匱乏、上海、統制經濟、配給制度、戶口、營養科學、城鄉流通、公務人員、代用食物、食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林建煌所指導 黃怡丹的 摘“皇冠”效應:內涵、機制與情境 (2018),提出因為有 自我建構、擬人化品牌、上對下關係、消費者-品牌關係、上級角色的重點而找出了 知會下對上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問答輯則補充:二、 公務員對於與其無職務上利害關係者之餽贈,如何處理? 答:. 處理方式:. (一) 市價不超過正常社交禮俗標準:逕為收受,無須知會或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知會下對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

為了解決知會下對上的問題,作者提摩希.史奈德 這樣論述:

★繁體中文限定.作者題字扉頁印簽版★ 要理解暴政,先見證歷史 《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衝擊歷史認知的經典之作 認識今日東歐衝突的歷史根源,最受熱議的迫切之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本以為已經看透、聽遍有關這主題的一切,但我錯了。』   ──Michael

Savage,美國電台節目主持人     『看見先人面臨了哪些難題與恐怖,如何彼此相愛並抱持希望,如何生又如何死。』   ──烏克蘭《基輔郵報》     『越快精讀本書,才有可能重新看待東歐長久以來非常嚴峻的國與國關係。』   ──俄羅斯《莫斯科新聞報》     ◆單獨看希特勒或史達林,反而看不見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   希特勒與史達林是二十世紀最臭名昭著的獨裁者,也代表著臺灣讀者最耳熟能詳的暴政與邪惡。然而,《血色大地》不止聚焦希特勒或史達林,更要把光線照進兩大獨裁者「之間」的黑暗世界。     這塊被夾在中間的地方,就是廣義的

東歐,也就是書中所稱的「血色大地」。這塊地方包括今天的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與烏克蘭。我們對這些地方的歷史長期陌生,但歷史上最黑暗的暴行卻都是在這裡發生。烏克蘭大饑荒、史達林恐怖大整肅、猶太大屠殺、戰俘滅絕、兩大政權刻意實施的餓死政策與報復行動,以及二戰後國界變更後的雙重占領與族群清洗。這裡是納粹與蘇聯兩大獨裁者野心交會之處,也是1400萬東歐平民的家鄉與遭到蓄意謀害的葬身之處。     血色大地上發生的事,長久以來受到世人普遍的忽視。每當人們想到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極權暴行,就會先想到猶太大屠殺與古拉格集中營。然而,在1400萬這天文數字般的死亡人數之中,大部分人都

沒見過納粹集中營或古拉格。受害者也不是只有猶太人,還包括東歐各族裔的人民。無論生死,他們都與我們對這類大屠殺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     本書挑戰了讀者對這段歷史的所有直覺假設,將1930到1940年代發生在東歐土地上的各種屠殺事件融於一爐,首次以淺顯易懂、有脈絡的方式,講述近代東歐這段慘痛歷史,以及血色大地上這些人的故事。史奈德不僅生動描繪龐大受害者的面貌,也細數納粹與蘇聯政權加害者的政策,探討暴行背後的動機與責任。     ◆填補東歐歷史的空白:10種語言.16處檔案.首次完整呈現   我們為何沒有聽過「血色大地」的歷史?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絕大部分的東歐地區都籠罩

在蘇聯共產政權的鐵幕之下。因此對於納粹與共產的實際暴行,歷史學家與政治理論家長期都難以拼湊出完整全貌。即便是共產主義倒臺與蘇聯解體,也需要有嫻熟精通東歐語言與文化的專業人士,才能挖掘被埋藏多年的真相。     本書作者提摩希.史奈德精通10種歐洲語言,更運用了16處檔案資料。本書因而能跳脫民族主義藩籬,從跨國視野完整檢視兩大獨裁政權的殺戮政策與動機,重頭改寫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歷史認知。不僅如此,本書也特別關注受害者留下的證詞,無論是往返書信、刻在教堂牆上的異國文字、被丟出列車外的紙條,或是屍身上的日記,藉此還原歷史上受害者遇難的真相。     除了史料基礎紮實

,史奈德還運用了散文與詩句般的沉穩文字,搭配上畫面感極強的敘事,讓讀者彷彿置身當年東歐的血色大地,一一見證血色大地的黑暗歷史,同時找回被兩大極權政權所扼殺的人性。     ◆擴大對人性的想像:理解歷史全貌,才能正確評價暴政   二十世紀中葉的黑暗暴行,形塑了今日世人的道德準則。就連生長在臺灣的我們,很常用納粹與蘇聯的暴政進行政治討論,甚或奠定是非善惡的道德基礎。納粹法西斯、共產極權與集中營,紛紛成為全球描述暴政的負面詞彙。     然而,我們長期以來就像看到水面上的冰山,以為那就是希特勒與史達林兩人最邪惡的暴行,實際上卻對納粹與蘇聯暴行的範圍與程度一知半解。由於不曾聽

聞這塊土地的真實歷史,我們往往因此低估了兩大極權暴政的嚴重程度,以及這段歷史對現代東歐國家所留下來的深刻影響。     本書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回「血色大地」的歷史現場,深化對歐洲、歷史、暴政與人性的完整理解。見證血色大地的歷史,不僅有助於理解希特勒與史達林對東歐的暴行全貌,更有助於我們理解我們的時代與我們自己。     史達林與希特勒為何迫害血色大地的人民?納粹與蘇聯這兩大極權體系又是如何運作,交織出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暴行?今天東歐各國對俄羅斯與德國、民主與獨裁的態度,又與當年血色大地的歷史有何呼應?   本書特色     ★沒有太多知

識上的閱讀門檻,只要有雙願意直視黑暗的眼睛。   ★認識今日東歐衝突的歷史根源,最受熱議的迫切之書。   ★再也無法用同樣眼光看待二戰與今日東歐:原文出版十年來,顛覆世人理解東歐、猶太大屠殺、希特勒與史達林的方式,是任何欲理解二十世紀暴政的人,都無法繞開的重要鉅著。      ★全球唯一中文版.與美國十週年紀念新版同步上市。     【特別收錄一】作者提摩希.史納德寫給臺灣讀者的100字題詞+簽名(繁中版限定.印刷於扉頁)。     【特別收錄二】唯有理解血色大地的歷史,才能回應不斷變動的今日世界:15000字新版作者序。     【特別收錄三】史奈德

的文字方舟,如何賦予我們對抗暴政洪流的力量?政大政治學系副教授葉浩老師5000字導讀。  得獎記錄   ★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德國漢娜.鄂蘭獎最佳政治思想類作品(Hannah Arendt Prize for Political Thought)   ★德國萊比錫書展大獎(Leipzig Book Prize for European Understanding)   ★德國北德廣播電臺文化頻道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NDR Kultur Sachbuc

hpreis, Shortlist)   ★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獎(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Award in Literature)   ★美國愛默生人文獎(Phi Beta Kappa Ralph Waldo Emerson Award)   ★美國斯拉夫、東歐與歐亞研究學會韋恩沃西尼奇書卷獎入選(Wayne S. Vucinich Book Prize, Shortlist)   ★加拿大坎迪爾獎「優秀表彰獎」(Cundill Prize in History Recognition of Excellence)

  ★法國歐洲歷史圖書獎(Le Prix du Livre d´Histoire de l'Europe)   ★英國達夫.庫珀獎入選(Duff Cooper Prize, Shortlist)   ★波蘭莫察斯基歷史圖書獎(Moczarski Prize in History)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最佳國際歷史與二戰書籍獎(Prix Baron Velge in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Université Libre in Brussels)   ★奧地利年度最佳學術書籍獎入選(

Austrian Scholarly Book of the Year, Shortlist)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震撼推薦   伍碧雯|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林文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 執行長   翁稷安|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許菁芳|作家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蔡慶樺|作家   蔡蔚群|北一女中

歷史科教師   好評推薦     如果說,史冊刪掉一群人的故事,等於將他們從世界上抹去了痕跡,那重新講述他們的故事就是讓他們再次被人看見,是對他們的苦難以及存在最低限度的一種尊重。就此而言,《血色大地》是史奈德以文字打造的一艘方舟。雖然它來不及拯救受難者的人命,但卻可以讓他們重新回到人們的歷史視野當中——讓他們的生命再次和猶太大屠殺的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故事一起活在史冊。   鑑於《血色大地》的書寫本身仰賴了大量見證者所留下的史料與紀錄,且俄羅斯此時此刻正在延續著書中論及的對烏克蘭侵略史,我們在閱讀之餘或許也能略盡一份力量,為血色大地上正在增添的那些亡魂做某種形式的歷史見

證。──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本書填補了我們對於左派極權者「史達林」殺戮行為的陌生認知,也深化我們對於右派極權者「希特勒」針對特定族群屠殺行動的瞭解:這兩位歷史人物共同把廣大的東歐地理空間當成屠宰場。不是史奈德突然讓東歐成為「血色大地」,是我們長期對這段歷史完全無知,不知道這裡曾是駭人的命案現場。不要怪《血色大地》全書頁頁都是腥臭味,因為這就是歷史真相散發的真實味道。捏緊鼻子,也應該把全書讀完。──伍碧雯,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本書深刻描繪蘇聯與納粹兩大二十世紀獨裁政權,如何聯手與互動地在東歐殺害了一千四百萬各族裔的人。就在此刻,俄國普丁與中國

習近平兩大二十一世紀獨裁政權,也默許彼此在烏克蘭的軍事入侵與在新疆壓迫少數族群。民主國家若要避免本書所示的歷史悲劇重演,就必須盡力保衛烏克蘭免於普丁的帝國掌控,同時阻止習近平政權對清帝國在「中國西征」後納入版圖的新疆維吾爾族,進行種族文化滅絕。──林文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歷史上的善政各有其善,但暴政只有一種:只要你的血統不對、職業不對、父母祖先不對、階級成分不對、你是敵對勢力間諜、你是謀求獨立分子、你群的存在玷汙了我族的光榮……,找出滅絕你等的理由,其實花不了太多心思。《血色大地》讀來最令人驚恐的,是作者的描寫讓人聯想到不同時空的暴政可以如此相似:蘇聯的「肅清波

蘭間諜」和中國的「反右鬥爭」;「清洗猶太人」和「再教育維吾爾族」。當然,烏克蘭的大饑荒,中國也照樣上演過。這是一曲暴政的二部輪唱,而且是現在進行式。──李志德,鏡文學副總編輯     希特勒和史達林殺害了一千四百萬東歐人民,但人們對上世紀這場大屠殺的歷史記憶,如今卻已逐漸僵化,甚至出現了詮釋禁忌與記憶真空。史奈德以流暢的筆法,將大量檔案還原成一則則深幽而駭人的故事,再從故事中還原出一個瘋狂的時代旋律:德、蘇極權意識形態的病態、東歐多元民族間的仇恨,以及地緣政治的衝突,共同形成通往深淵的螺旋,最終在波蘭、烏克蘭、白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國釀成人類史上最黑暗的慘劇。本書中譯出版時正逢烏俄戰爭

爆發、後冷戰的歐洲秩序宣告破滅。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把和平視為理所當然的世代,《血色大地》以極為深刻的方式,填補了我們對戰爭瘋狂的記憶真空。──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在《血色大地》出版以前,我們對納粹與蘇聯大屠殺的歷史其實有著很深的誤解。若以拼圖來譬喻,就像是明明只拼好了邊緣一隅,卻誤以為全貌已經拼湊完成。這一點在高中歷史教育的現場特別明顯。由於授課時數有限,教學時往往傾向將歷史化繁為簡。這段重要的歷史,就在這不斷化約的過程中,化為幾塊毫不相連的拼圖碎片,只剩下短短幾行字與空泛的評價。 當極權政體任意剝奪一整個族群被當成人類的權利,史奈德卻堅持個別生命故事的重要性,同

時跳脫非黑即白的簡化論述,說出屠殺脈絡的複雜性。暴政讓「每個人死後都淪為數字」,歷史書寫則讓人明白「每個人活著時都有名字」。《血色大地》是一本重要的書,幫助我們重新理解那段複雜歷史中的複雜人性。──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國際專家好評     曾經,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十年期間,俄、德兩國之間的一大片土地淪為歐洲的殺戮地獄。一千多萬平民遇害,要不是被餓死,就是遭蘇聯與納粹德國的政府與部隊打死、槍斃,或被毒氣毒死,他們來自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等國家。我們自以為對這段故事很了解,為這故事貼上很多簡單的標籤:奧斯威辛、古拉格。在這本關於歐洲「血色大地」的專書裡,

提摩希.史奈德盡情展現其開創性與勇氣,讓我們知道這故事遠比本來了解的更加複雜。他仔細分析兩大殘暴政權在國內與在外國戰場上的殺人手法與動機,徹底改寫我們對近代大屠殺歷史與其背後涵義的了解。《血色大地》的研究可謂滴水不漏,對棘手難解的史料極其敏銳,堪稱近幾十年來有關大屠殺主題的最重要鉅著,未來肯定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必讀參考作。──東尼.賈德(Tony Judt),《戰後歐洲六十年》作者     史奈德可以直接閱讀英文、德文、意第緒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波蘭文、白俄羅斯文、烏克蘭文、俄文、法文的一手檔案資料,此等學識真可謂卓越不凡。他的想像力豐沛,所以別人看到的史料一片混亂、倍感困惑,

他卻能做出各種連結,找到相似性,觀察到一般趨勢。──伊斯特萬.迪克(István Deák),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史奈德挑戰了時下對[二十世紀中葉歐洲]大屠殺受害者、死亡人數、謀害方式的假設,更改寫了我們對大屠殺地理與時間範疇的認知。本書書名並非隱喻……,血色之地的人們先後歷經過史達林與希特勒最瘋狂的意識形態浩劫。……如果我們能記住二十世紀真正發生過的歷史,而非停留在對過去的想像,才能減少今日出於政治目的而濫用歷史的現象。我們對二十世紀了解得越多,就越不會輕易得出過度簡化的歷史教訓,也不會對經歷過那時代的人妄下斷語。──安.艾普邦姆(Anne Applebaum),普

立茲獎得主     無論是研究納粹或蘇聯,史家往往聚焦在政治運作以及獨裁體制的決策過程,忽略了受害者的命運。身為東歐史史家,史奈德兼顧兩者,並且聚焦在一個特定區域上,檢視史達林與希特勒的屠殺政策如何互動、有哪些重疊之處,還有雙方的政策如何促使彼此變本加厲。史奈德的敘述生動無比,讓我們看出雙方政策如何聯手衝擊「血色大地」上居民的人生,最後釀成了歐洲史上受害者最多的人為慘禍。──克里斯多夫.布朗寧(Christopher R. Browning),大屠殺研究史家     與其他史家相較,史奈德更有勇氣面對會把別人嚇跑的重要問題:最多人遇害的事件在何時何地發生?受害者是哪些族

裔與群體?該怎樣計算並檢證死亡數字?這是一本會迫使讀者重新思考歷史的書。──諾曼.戴維斯(Norman Davies),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年度選書     即便因為深諳這段歷史而自豪,也會在讀完史奈德先生的精彩洞見時大有醍醐灌頂之感。……鞭辟入裡、絲絲入扣,這是耶魯大學史學大師史奈德傾注畢生心力之作,值得一讀再讀。──《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血色大地》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現代歐洲與二次大戰的方方面面。史奈德為那些殉難的人討回些許人性尊嚴,並沒有只是把他們當成受害者看待。──《新共和週刊》年度選書     史奈德敘事面面俱到,極具說服力,

中間還不時穿插關於受害者、加害者與見證人的小故事。──《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說到蓄意大屠殺,迄今仍然無人能超越史達林與希特勒。儘管長期以來我們對他們倆所犯下的罪行已經有不少了解,但對於那些罪行的性質與嚴重程度仍有很多誤解,而這可能是因為過去我們都忽略了這兩大獨裁者之間的互動。──《獨立報》年度選書     史奈德讓我們看到一九三〇到四五年,波羅的海各國、白俄羅斯、波蘭與烏克蘭到底發生哪些事。──《每日電訊報》年度選書     任誰都不能否認,史奈德所使用的史料讓人耳目一新,更重要是那些史料的語言在西方學界根本就很少人精通。《血色大地》的成功之處在於作

者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論述了原本冷硬艱難的主題。──《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史奈德的書提供了另一種時間與地理的框架,讓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歷史──《猶太前進報》(The Jewish Forward)年度選書     《血色大地》寫得精彩、清晰又好讀……,刷新了我們思考東歐的方式,改變我們對於史達林、納粹與大屠殺的認知。……史奈德在這本書裡面集結了許多新的觀念與研究,其中很多都還沒翻譯成英文。這本書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學術成就,打破了過往的許多迷思,創造出一部迷人的嶄新歐洲史。──《新政治家週刊》年度選書     近年來,位於血色大地的各國紛紛宣稱自己

受害最深,陷入了某種「殉難比賽」之中,史奈德也讓我們知道這種比較有多危險。──《西雅圖時報》年度選書     毫無疑問是今年歷史書籍中的亮點。──《今日歷史》雜誌(History Today)年度選書     各方好評     史奈德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史家,說故事功力堪稱一流。他以專業手法梳理了一個複雜無比的故事,打破迷思,糾正誤解,為我們提供脈絡與分析,還有身而為人都該知道的議題。……《血色大地》權威性與想像力兼具,述說歐洲史上最多人遇害的慘劇,敘述風格明晰清楚,堪為典範。史奈德的初衷就是要為極權主義的數百萬受害者發聲,把人類形象還給他們。在這方面他的成就斐然。

─《BBC歷史雜誌》     我們普遍都把納粹與史達林政權當成大時代的悲劇,卻不設法劃分兩者的差異,不設法表明這兩大政權下的受害者其實包含各種不同人民。史奈德這本書力挽狂瀾,反對此一傾向。──《種族滅絕研究》季刊     史奈德簡直像人體百科全書,他對那些引人入勝的史實和確鑿的數據可謂瞭若指掌。……在如今學界比較年輕的現代歐洲史史家裡面,史奈德可能是最有天賦的。他的散文風格展現出不可思議的才華,即便是處理如此壓抑的主題也能夠勉力堅持道德立場,不會輕易屈從於悲情式的陳腔濫調。──《國家》(The Nation)雜誌     死亡人數實在太多,死狀實在太慘,讓人

悲傷到最後有可能會麻木。但史奈德身兼傑出作家與偉大學者很清楚這一點。他請我們不要用被化約的數字來理解這段歷史。──《衛報》     作者翻轉了傳統視角,從底層的角度來檢視二次大戰與戰前的那幾年:並非從上而下去看待那一場軍事衝突,把二戰當成列強之間的爭鬥,而是從受害者與大屠殺相關人士的觀點出發。──《波士頓環球報》     史奈德探討納粹的猶太大屠殺,但也把蘇聯的暴行納入討論範圍,這種做法極具開創性。他深入檢視了一個過去是禁忌,但非常有必要了解的議題。──《華盛頓郵報》   《血色大地》把大屠殺放回歷史脈絡來探討,拉回到更全面的歐洲衝突史來檢視。──《華爾街日

報》     我們當然有必要知道、了解、感覺這本書所寫的一切。這本書把那殘酷的一切用如此清晰明白的方式呈現出來,任誰看了都能知道、了解、感覺更多。──《紐約客》   如果沒讀過史奈德這本書,我們對於史達林主義與人性的理解恐怕都會不夠完整,有所缺憾。──《Slate》時政雜誌     《血色大地》糾正了我們過去對那個年代的常見理解。──《哈潑雜誌》     任何研究二十世紀中葉歐洲史的學者與學生都應該收藏一本。──《密西根戰爭研究評論》(Michigan War Studies Review)     務必要讀《血色大地》,這樣你才知道

,為了要實現最終極的邪惡,到底要做多少邪惡的壞事。──《Tablet》猶太文化網路雜誌     受害人民慘遭納粹與蘇聯貶低為冷冷的數字,但史奈德在廣泛敘述東歐無比悲慘的歷史之餘,還是能夠讓我們看到那些受害者的人生受到了哪些活生生、血淋淋的衝擊。──《愛爾蘭時報》     任何人讀了這本書,對於二十世紀中葉歷史的看法都會徹底改變。……史奈德對過去被忽略的歷史提出精彩洞見,並把事件放在東歐的視角下來檢視。──捷克《布拉格郵報》     有用的書很多,重要之書不過五六本,但《血色大地》的成就,卻是改變了我們對於二十世紀歷史的看法,並且促使我們另眼看待極權烏托邦主義

所付出的人命代價。──《波蘭評論》季刊(The Polish Review)     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當年住在血色大地上的先人面臨了哪些難題與恐怖,他們如何倖存、如何與敵人合作或抵抗、如何彼此相愛並抱持希望、如何生又如何死。史奈德讓歷史敘事的主角不再由史達林與希特勒扮演,那些無辜的受害者也有上場機會。──烏克蘭《基輔郵報》(The Kyiv Post)     讀者能夠越快精讀這本書,才有可能重新看待東歐地區某些長久以來都非常惡劣嚴峻的國與國關係。──俄羅斯《莫斯科新聞報》(The Moscow News)     作者一絲不苟地呈現[納粹與蘇聯]這兩大

政權的滅絕行動與大屠殺……,史奈德並非要等同兩者或對兩者進行比較,而是「為了理解我們的時代與我們自己」。──德國《世界報》(Die Welt)     史奈德主張……若要還原晚近中歐歷史的本色,就要從德、蘇兩大帝國的關係去看,因為兩者互動的結果造成深遠的影響。──《澳洲人報週末版》(Weekend Australian)     對於那些殺害了一千四百萬人的二十世紀東歐大屠殺事件,我們非常需要把相關的記憶保留下來,寫下相關的歷史,而《血色大地》是這方面的重要里程碑。──以色列《大屠殺研究》半年刊(Yad Vashem Studies)     從開頭讀起,或

選擇書中任何一頁的某個段落來看,《血色大地》都會讓你立刻入迷,打從心底深刻感受到那兩位野心領袖與其追隨者的所作所為有多恐怖,他們的行徑有多荒謬無理、邪惡墮落。──Kindle電子閱讀器每日貼文     本以為已經看透、聽遍有關這個主題的一切,但我錯了。──麥可.薩維奇(Michael Savage),美國電台節目主持人

知會下對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一舖兩蝕,極品!】第2057成交(堅-註冊),剛曝光-【罕有市建局收購舖蝕讓,第二次?】收購唔識俾分,市建局剛以1341.7萬收購此地舖。

地址是大角咀埃華街1號A舖,建築面積380呎,現在是恆生銀行ATM 舖,實用是323呎。 簽約日期是2020年10月30日。

此舖是埃華街及橡樹街大單邊, 舖闊14呎,深18呎。 原業主於2016年8月用1700萬買入 (當時我都有報導過)。當時恒生ATM 租金是5萬元,當時回報3.5%。

再上一手業主,也是大幅蝕讓。再上一手業主是2012年9月用2228萬買入。

旁邊的珠龍麻雀館(舖30闊,50呎深,實用約1500呎),剛以6120.5萬被市建局收購。我感覺市值是約5000萬。

按市建局收購旁邊的麻雀館呎價計算,每呎實用收購呎價是40800。這間恆生銀行ATM舖是值1317.8萬,即大約是今次的成交價1341.7萬。

老實說,這間舖的市建局成交價,比我想像中低。 如果恒生租金是五萬元的話,回報有成4.5%,以銀行ATM 舖來說,好高! 可惜市建局或強拍一般都是按呎價計算收購價,不是睇租值回報,因此「細面積的旺舖」, 遠遠比起「大面積的靜舖」被收購無咁著數。

想了解多些收購鋪如何計算,我已經錄過好多好多條片詳細解釋。不能三言兩語就解釋清楚,請看我之前錄過的片。 相信是香港有史以來最詳盡關於 收購舖的影片。? 8條影片,合共約82分鐘 (唱獨腳戲,口水都乾)。

我本書【買舖要買得 PRO】也有講,全港書局有售。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wHll-Yhn927YbpdO7vT703dAogpFTDI

簡單來說,市建局來收購, 是按間舖市值的110%(如出租)或135%(如自用)來給錢業主收購。 何是市值, 不是睇同區七年樓齡, 因為樓越舊越唔值錢,但係舖越舊反而越值錢。 市建局是搵兩個測量師做估值,以價高者為準。 當然業主可以搵個「醒目」測量師,估值更加高,同佢拗過。 市建局通常會參考附近呎價同業主商議,按呎價出價給業主。 市建局日亦會為業主/租客送出特惠津貼或營業額損失補償。(Note: 私人發展商收購是不會賠錢給租客的,只有市建局會。)

以我所知,這間舖應該是市建局收購的第二間業主蝕讓舖。

對上一間是土瓜灣啟明街,4至24號,啟明大廈地下18號舖,成交1131.3萬。2019年11月22日市建局買入,實用面積450呎,樓齡56年,原業主持貨七年,蝕7%。

啟明街原業主是於2012年12月高峰期,盲目摸頂買入才導致損失。 該舖於2012年10月19以1180萬成交,再之前於2012年7月10日以837.8萬成交。 五個月時間升值了45%,你說是否盲目摸頂? 我也報導過,See video:

https://youtu.be/mCFbh4_kmFw

總結, 算這個業主唔好彩, 兼唔玩嘢。

(1) 唔好彩 - 因為市建局咁多年來,大約我估計他收購了約二千間街舖。 私人發展商則更多,收購了約萬幾間。一般市建局收購舖,單單業主都賺錢,這間是極度罕有的例外。 仲要是一舖兩蝕, 真的是經典!

(2) 唔玩嘢 - 可能業主唔係太熟舖。 我查過這間有限公司,手上持有只有另一間北角堡壘街33號(G7舖)的細碼舖 (2016年以530萬買入), 可能對市建局的收購唔太清楚。 如果是我,我一定同市建局「玩嘢」, 搵多幾個 「醒目」測量師估價較高, 去土地審裁處同市建局打官司。 大家都係打份工, 市建局大把錢,但我自己的錢一定緊張過佢?。

今次唔恭喜業主了。

P.S. 大家買舖要小心。唔好以為經紀吹水講兩講,搏收購,就盲目追價,一定要計數。要用呎價計數! 我好多單因為計唔掂數,明知會收購我都無追價買! 市建局收購都好啲,私人強拍的話,分分鐘仲慘。你問阿梁朝偉就知?

https://ps.hket.com/article/2646901

。。。。。。。。

如果你想收到我即時最貼市或唔方便公開講的舖市資訊,可whatsapp 我 (+852)90361143 。我可加你入 《李根興「堅堅流流」商舖資訊》 private message list。

我無心造謠言,只是每日我聽到的「八八卦卦」商舖資訊。?

李根興 Edwin

匱乏的治理:太平洋戰爭期間上海的食物配給與日常生活

為了解決知會下對上的問題,作者許秀孟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占領上海並推行食物配給的過程,以及食物配給對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塑造。旨在探討戰爭時代,物資嚴重缺乏之際,官方與民間各如何面對匱乏,處理匱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匱乏治理,留下什麼戰爭遺產,繼續形塑現代社會的樣貌?本論文有別於過往糧政研究注重生產面的管理,轉從治理的角度出發,爬梳造成戰時上海食物嚴重匱乏的流通和消費問題。配給制度首次在中國城市裡施行,上海尤屬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都會區,同時存在外國人政府管理的租界區和中國人統治的華界區,使其城市治理特別複雜。太平洋戰爭期間推行的食物配給,即牽涉到其城市的市場組織、戶口管理、飲食調適與城鄉流通等問題。本論文因此針

對市場、戶口、營養科學三大面向,梳理食物配給與上海社會結構間的關係,並檢視食物配給所留下的戰爭遺產。

戰時憶往:八二三砲戰流亡學生的流金歲月

為了解決知會下對上的問題,作者李耀明 這樣論述: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為顧及學生學業與安全,福建省立金門中學學生891人於10月9日再疏遷臺灣,分於臺灣30所省立中學寄讀。   再疏遷?是,民國43年九三砲戰,金門中學即於翌年疏遷陳坑的陳景蘭洋樓,係金門中學第一次疏遷。   金門中學,今國立金門高級中學,係首任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1907-1977)於民國40年令將私立金中、金東初中合併成立,惟建校未及十年,二度因戰火遷校,可謂空前絕後。   不比之前,這次,別說陳坑,連料羅也陷在八二三砲戰的砲火中,金門中學不能不疏遷,民國47年9月底,該校校長易希鎬(?-1980)向當時在臺灣省臺北

縣新店鎮辦公的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1910-1986)請示,3日後做成決定,全校師生遷臺寄讀,分散至各省立高中寄讀。   念及學生不可失學,學業不可中斷,政府遂有利用運補物資返臺的空船疏遷金門中學學生至後方的構想,當下決定把握機會,立馬動員基層行政組織,按學生名冊一個一個通知,並在戎馬倥傯下連繫、協調,硬是調派出車、船,先走再說,以給金門留個一線生機,金門父老也奔相走告。   走不走?放不放……?金門子弟、父老掙扎啊!詢問再詢問,勸說再勸說,討論再討論,琢磨再琢磨,同時一邊收拾行李,張羅、借貸旅費,全部都在一天一夜裡絞盡,無論是心情或準備,都十分倉促,眼淚都來不及乾。10月9日,金門中學

師生分由各地到料羅的新頭碼頭報到。下午,集合點名,金門中學教務主任周建齡率領1004人登上〈中肇艦〉(LST-217),其中,教職員及眷屬113人,學生891人。是晚開船。在船上,人生第一次搭船的少年,因著離家的心情而五味雜陳,也因著柴油煙混合著暈船的嘔吐物而備感五味雜陳。   10月10日國慶日下午5時許,抵達高雄港第13號碼頭,即今光榮碼頭,只是,這又是另一段辛酸的開始……。  

摘“皇冠”效應:內涵、機制與情境

為了解決知會下對上的問題,作者黃怡丹 這樣論述:

“顧客是王”這個極受歡迎的銷售策略,使得學術界和業界對於“奉承式”行銷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現存關於擬人化品牌角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作為“夥伴”或者“僕人”兩個角色所產生的效應 研究僅涵蓋了品牌作與消費者關係中自下而上(如品牌為僕人角色)或者平等(如品牌為夥伴角色)的關係,而自上而下(如品牌為上級角色)的關係仍未被討論。然而,真的每一位顧客都想要被當成“國王”來服侍嗎?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也不是所有人對權利都充滿慾望。在自我建構中,具有依賴傾向的個人,更喜歡跟隨別人而不是作為上級去控制、引導別人。當他們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一起工作時,表現都會比平常更優異。由於現實社

會中的人際關係,也常常會反應在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中。因此,基於現有理論的空缺,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於上級型擬人化品牌角色與自我建構對品牌態度的影響。實驗結果驗證了我們的核心假設——摘“皇冠”效應,即在自我建構中具有依賴傾向的個人,對扮演上級角色的擬人化品牌具有更正面的態度。與之相反,在自我建構中具有獨立傾向的個人,對扮演僕人角色的擬人化品牌具有更正面的態度。基於角色行為和溝通方式的差異,我們把上級型擬人化角色進一步區分為兩種類型:即大師型品牌角色與導師型品牌角色。大師型品牌角色,通常具有威權與充滿自信的特征。而導師型品牌,擅長基於專業涵養,以更溫和的方式來影響跟隨者。因此,我們探討了追隨者對這兩

個角色潛在的心裡機制,結果顯示,消費者對於大師型品牌的喜愛屬於感性追隨,消費者對於導師型品牌的喜愛屬於理性追隨。此外,在實驗中我們從人格特質、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以及環境因素探索了可能的干擾因素對摘“皇冠”效應的影響。在人格特質方面,自戀以及物質主義會對摘“皇冠”效應產生干擾。實驗結果表明,自戀者對傲慢的品牌持有更正面的態度。當品牌扮演僕人角色時,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為下對上。而當品牌扮演上級角色時,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為上對下。上級角色往往帶有更多傲慢傾向,因此我們在研究中測試了自戀特質對摘“皇冠”效應影響。結果表明,“摘‘皇冠’效應”只作用於自戀程度較低的消費者,即具有依賴型的個體對於上級型角色持

有更正面的態度,而具有獨立型的個體對於僕人型角色持有更正面的態度。而對於具有高度自戀和在自我建構上傾向於獨立型的消費者而言,他們對大師型品牌角色的態度比導師型和僕人型角色更正面。而對於物質型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哪種自我建構類型(依賴型或者獨立型),對僕人型擬人化品牌的態度都比對上級型擬人化品牌(大師型和導師型)具有更正面的態度。對於非物質性消費者而言,在自我建構中具有依賴型傾向的個體,對上級型(大師型和導師型)擬人化品牌的態度更加正面。即“摘‘皇冠’效應”只存在於非物質型消費者中,不存在于物質型消費者中。在人與人互動方面,結果表明在送禮情景中,收禮者與送禮者的關係並不會對摘“皇冠”效應產生干擾作

用。在環境因素方面,只有風險感知會對摘“皇冠”效應產生影響,而擬人化形式的變化以及社交擁擠的變化並不會產生干擾作用。結果顯示,當個體感知到風險或者未知時,他們會更關注消極因素,并提高自身的警惕性。當個體面臨風險情境時,上級角色相比于僕人角色可帶來更多的安全感,這與人們在面臨風險時更傾向於接受預防型信息一致,上級角色能獲得更多的信任。因此,我們也測試了風險感知對摘“皇冠”效應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消費者感知到高風險時,無論具有哪種自我建構的類型,個體對上級品牌角色(大師和導師)的態度都比僕人品牌角色更正面。而當消費者感知的風險較低時,則摘“皇冠”效應得到驗證,即具有依賴型的個體對於上級型角色持有更

正面的態度,而具有獨立型的個體對於僕人型角色持有更正面的態度。本論文還討論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