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視器變壓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監視器變壓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WilliamBolton寫的 機械電子學:機械和電氣工程中的電子控制系統(原書第6版) 和陳梓城的 實用電子電路抗干擾設計及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6個監視器電源整理求解.... - Mobile01也說明:他把16個監視器弄成這樣子想請問版上大大小弟應該要怎麼整理這些電源線,因為插座延長線 ... 然後每條線標號,因為常常監視器變壓器會故障需要做更換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機械工業出版社 和中國電力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製造科技研究所 許東亞所指導 簡清祥的 建構低功率桌上型氬氣電漿輔助電子束加工機及其陰極之特性研究 (2020),提出監視器變壓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銲接、表面拋光、電漿輔助電子束、諧振孔、空陰極效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鍾翼能所指導 曾世杰的 345kV電力變壓器油中氣體分析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變壓器、油中氣體分析、主導型趨勢圖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監視器變壓器的解答。

最後網站【CHICHIAU】DVE監視器攝影機專用電源變壓器DC 12V 1A-2入則補充:推薦【CHICHIAU】DVE監視器攝影機專用電源變壓器DC 12V 1A-2入, 支援AC 100V-240V,直插式1A變壓器超省空間,台灣監控大廠指定使用momo購物網總是優惠便宜好價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監視器變壓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械電子學:機械和電氣工程中的電子控制系統(原書第6版)

為了解決監視器變壓器的問題,作者WilliamBolton 這樣論述:

機械電子學是電子工程、機械工程、控制和電腦工程的集成,它處在無數設備、過程和技術的核心。沒有它,將無法想像現代的生活。從自動對焦照相機,到汽車發動機管理系統,從達到新技術發展水準的機器人,到普通的洗衣機,機械電子都參與其中。本書對機械電子學領域做了清晰和全面的介紹。通過實踐和應用,有助於您獲得所需的綜合能力來理解和設計機電一體化系統。它同樣也深入闡述機械電子學的原理,為形成一種真正的跨學科和綜合化的工程方法提供一個思維框架。 威廉·博爾頓(William Bolton)曾擔任英國商業與技術委員會(BTEC)繼續教育的顧問以及研發和監控的負責人,他編著了多部成功的工程教科書,

包括《Mechatronics》《Engineering Science》《Higher Engineering Science》《Mechanical Science》《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等,被國外各大學廣泛採用,獲得了很好的反響。 出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機械電子學導論1 1.1 什麼是機械電子學1 1.1.1 機電一體化系統實例1 1.1.2 嵌入式系統2 1.2 設計流程2 1.2.1 傳統的機械電子學設計3 1.3 系統4 1.3.1 系統建模4 1.3.2 連接系統5 1.4 測量系

統5 1.5 控制系統6 1.5.1 回饋6 1.5.2 開環與閉環系統7 1.5.3 閉環系統的基本要素8 1.5.4 類比和數位控制系統11 1.5.5 順序控制器14 1.6 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15 1.7 機電一體化系統的例子16 1.7.1 數碼相機與自動對焦16 1.7.2 發動機管理系統17 1.7.3 MEMS和汽車安全氣囊18 本章小結18 習題19 第二部分 感測器與信號調理 第2章 感測器和變送器21 2.1 感測器和變送器簡介21 2.1.1 智慧感測器21 2.2 性能術語22 2.2.1 靜態和動態特性24 2.3 位移、位置和接近25 2.3.1 電位器感測器2

5 2.3.2 應變片26 2.3.3 電容元件27 2.3.4 差動變壓器29 2.3.5 渦流式接近感測器30 2.3.6 電感式接近開關30 2.3.7 光學編碼器30 2.3.8 氣動感測器32 2.3.9 接近開關32 2.3.10 霍爾效應感測器33 2.4 速度和運動34 2.4.1 增量式編碼器34 2.4.2 測速發電機34 2.4.3 熱釋電感測器35 2.5 力36 2.5.1 應變式稱重感測器36 2.6 流體壓力36 2.6.1 壓電感測器38 2.6.2 觸覺感測器39 2.7 液體流動39 2.7.1 孔板39 2.7.2 渦輪流量計40 2.8 液位40 2.8

.1 浮塊40 2.8.2 壓差40 2.9 溫度40 2.9.1 雙金屬片41 2.9.2 電阻溫度檢測器41 2.9.3 熱敏電阻41 2.9.4 熱敏二極體和電晶體42 2.9.5 熱電偶42 2.10 光敏感測器44 2.11 感測器的選擇45 2.12 通過開關輸入資料45 2.12.1 消抖46 2.12.2 鍵盤47 本章小結47 習題47 第3章 信號調理50 3.1 信號調理簡介50 3.1.1 信號調理流程50 3.2 運算放大器51 3.2.1 反相放大器51 3.2.2 同相放大器52 3.2.3 加法放大器52 3.2.4 積分和微分放大器53 3.2.5 差分放大器

54 3.2.6 對數放大器56 3.2.7 比較器57 3.2.8 實際放大器58 3.3 保護59 3.4 濾波60 3.5 惠斯通電橋61 3.5.1 溫度補償62 3.5.2 熱電偶補償64 3.6 脈衝調製64 3.7 與信號相關的問題65 3.7.1 接地65 3.7.2 電磁干擾66 3.8 功率輸送67 本章小結67 習題68 第4章 數位信號69 4.1 數位信號簡介69 4.1.1 二進位數字69 4.2 類比信號和數位信號69 4.2.1 採樣定理71 4.2.2 數模轉換71 4.3 數模轉換器和模數轉換器71 4.3.1 DAC71 4.3.2 ADC73 4.3.3

採樣和保持放大器76 4.4 多工器77 4.4.1 數位多工器77 4.4.2 時分多工78 4.5 資料獲取78 4.5.1 資料精度79 4.5.2 錯誤檢測的同位方法79 4.6 數位信號處理80 本章小結81 習題81 第5章 數位邏輯82 5.1 數位邏輯簡介82 5.2 邏輯門82 5.2.1 AND門82 5.2.2 OR門83 5.2.3 NOT門84 5.2.4 NAND門84 5.2.5 NOR門85 5.2.6 XOR門85 5.2.7 邏輯門的組合86 5.2.8 邏輯系列與積體電路87 5.3 邏輯門的應用88 5.3.1 校驗位元發生器88 5.3.2 數字比較

器88 5.3.3 編碼器89 5.3.4 解碼器89 5.4 時序邏輯93 5.4.1 觸發器93 5.4.2 同步系統94 5.4.3 JK觸發器95 5.4.4 D觸發器96 5.4.5 寄存器97 5.4.6 555計時器97 本章小結98 習題98 第6章 資料顯示系統100 6.1 顯示方式100 6.1.1 負載效應100 6.2 資料顯示元件101 6.2.1 類比儀錶和數位儀錶101 6.2.2 類比圖記錄儀101 6.2.3 陰極射線示波器101 6.2.4 視覺顯示單元102 6.2.5 印表機103 6.3 磁記錄104 6.3.1 磁記錄碼105 6.3.2 磁片10

7 6.4 光學記錄107 6.5 顯示器108 6.5.1 發光二極體109 6.5.2 液晶顯示器110 6.6 資料獲取系統111 6.6.1 電腦與插件板111 6.6.2 資料記錄器113 6.7 測量系統114 6.7.1 用於檢測提起重量的稱重感測器114 6.7.2 溫度警報系統115 6.7.3 滑輪的角位置115 6.7.4 溫度測量的二進位輸出116 6.8 測試和校準116 6.8.1 校準117 本章小結118 習題118 第三部分 驅動 第7章 氣動與液壓驅動系統121 7.1 驅動系統121 7.2 氣動與液壓系統121 7.2.1 液壓系統121 7.2.2 氣

動系統123 7.2.3 閥124 7.3 方向控制閥124 7.3.1 閥的符號125 7.3.2 先導閥126 7.3.3 單向閥127 7.4 壓力控制閥127 7.5 缸體128 7.5.1 缸的順序控制130 7.6 伺服和比例控制閥132 7.7 程序控制閥132 7.7.1 閥體和閥芯133 7.7.2 控制閥的尺寸計算135 7.7.3 流體控制系統舉例135 7.8 旋轉驅動器136 本章小結136 習題137 第8章 機械驅動系統139 8.1 機械系統139 8.2 運動類型139 8.2.1 自由度和約束140 8.2.2 負載141 8.3 運動鏈141 8.3.1

四杆鏈141 8.3.2 滑塊曲柄機構142 8.4 凸輪143 8.5 齒輪145 8.5.1 齒輪系146 8.5.2 轉動和平動的轉換147 8.6 棘輪和棘爪147 8.7 帶傳動和鏈傳動147 8.7.1 帶的類型148 8.7.2 鏈傳動149 8.8 軸承149 8.8.1 徑向滑動軸承149 8.8.2 球軸承和滾柱軸承150 8.8.3 軸承的選擇151 本章小結151 習題151 第9章 電氣驅動系統153 9.1 電氣系統153 9.2 機械開關153 9.2.1 繼電器153 9.3 固態開關154 9.3.1 二極體155 9.3.2 晶閘管和三端雙向可控矽元件155

9.3.3 雙極型電晶體157 9.3.4 MOSFET159 9.4 螺線管159 9.5 直流電動機160 9.5.1 有刷直流電動機161 9.5.2 含勵磁線圈的有刷直流電動機162 9.5.3 有刷直流電動機的控制163 9.5.4 無刷永磁直流電動機165 9.6 交流電動機167 9.7 步進電動機168 9.7.1 步進電動機技術參數169 9.7.2 步進電動機控制170 9.7.3 步進電動機的選擇172 9.8 電動機選擇173 9.8.1 慣量匹配173 9.8.2 轉矩要求174 9.8.3 功率要求175 本章小結175 習題176 第四部分 微處理器系統 第10

章 微處理器和微控制器177 10.1 控制177 10.2 微處理器系統177 10.2.1 匯流排177 10.2.2 微處理器179 10.2.3 記憶體181 10.2.4 輸入/輸出183 10.2.5 系統示例184 10.3 微控制器186 10.3.1 摩托羅拉M68HC11187 10.3.2 Intel 8051191 10.3.3 Microchip微控制器193 10.3.4 Atmel AVR微控制器和Arduino198 10.3.5 選擇微控制器200 10.4 應用200 10.4.1 溫度測量系統201 10.4.2 家用洗衣機201 10.5 程式設計202

10.5.1 偽代碼202 本章小結203 習題204 第11章 組合語言205 11.1 語言205 11.2 指令集205 11.2.1 定址208 11.2.2 資料移動209 11.3 組合語言程式210 11.3.1 組合語言程式的範例211 11.4 副程式215 11.4.1 延時副程式215 11.5 查閱資料表217 11.5.1 步進電動機的控制延時218 11.6 嵌入式系統220 11.6.1 嵌入式程式220 本章小結222 習題223 第12章 C語言224 12.1 為什麼選擇C語言224 12.2 程式結構224 12.2.1 主要特徵224 12.2.2 一

個C程式的示例228 12.3 分支和迴圈228 12.4 陣列231 12.5 指針232 12.5.1 指針的算數運算232 12.5.2 指標和陣列233 12.6 程式開發233 12.6.1 標頭檔233 12.7 程式的示例234 12.7.1 電動機的起動與停止234 12.7.2 讀ADC通道234 12.8 Arduino程式設計235 本章小結238 習題238 第13章 輸入/輸出系統240 13.1 介面240 13.2 輸入/輸出定址240 13.2.1 輸入/輸出寄存器241 13.3 介面要求242 13.3.1 緩衝器243 13.3.2 握手243 13.3.

3 輪詢和中斷244 13.3.4 序列介面247 13.4 外設介面適配器247 13.4.1 PIA初始化249 13.4.2 通過PIA連接中斷信號250 13.4.3 與PIA介面的例子251 13.5 串列通信介面251 13.5.1 微處理器的序列介面253 13.6 介面的示例254 13.6.1 通過解碼器控制七段數碼管254 13.6.2 類比介面256 本章小結257 習題257 第14章 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258 14.1 簡介258 14.2 PLC基本結構258 14.2.1 輸入/輸出258 14.2.2 輸入程式260 14.2.3 PLC的形式260 14.3

輸入/輸出處理261 14.3.1 持續更新261 14.3.2 大規模輸入/輸出複製261 14.3.3 輸入/輸出位址261 14.4 梯形圖程式設計261 14.4.1 邏輯函數263 14.5 指令清單264 14.5.1 指令清單和邏輯函數265 14.5.2 指令清單和分支程式265 14.6 自鎖和內部繼電器266 14.6.1 內部繼電器266 14.7 順序控制268 14.8 計時器與計數器269 14.8.1 計時器269 14.8.2 計數器270 14.9 移位暫存器271 14.10 主控指令和跳轉指令控制272 14.10.1 跳轉273 14.11 資料處理2

73 14.11.1 資料移動274 14.11.2 資料比較274 14.11.3 算數運算274 14.11.4 代碼轉換275 14.12 模擬輸入/輸出275 本章小結276 習題276 第15章 通信系統279 15.1 數位通信279 15.2 集中式、分層式與分散式控制279 15.2.1 並行與串列資料傳輸280 15.2.2 串列資料通信方式280 15.3 網路281 15.3.1 網路存取控制282 15.3.2 寬頻與基帶282 15.4 協議282 15.5 開放系統互相連線通信模型283 15.5.1 網路標準284 15.6 串列通信介面285 15.6.1 RS

-232285 15.6.2 20mA電流環287 15.6.3 I2C匯流排287 15.6.4 CAN匯流排288 15.6.5 USB289 15.6.6 相線290 15.7 並行通信介面290 15.7.1 其他匯流排292 15.8 無線協議293 本章小結293 習題294 第16章 故障檢測295 16.1 故障檢測技術295 16.2 看門狗計時器296 16.3 同位與誤碼檢測296 16.4 常見的硬體故障298 16.4.1 感測器298 16.4.2 開關和繼電器298 16.4.3 電動機298 16.4.4 液壓和氣動系統298 16.5 微處理器系統298 16

.5.1 故障檢測技術299 16.5.2 系統故障定位方法301 16.5.3 自測試系統301 16.6 模擬和模擬301 16.6.1 模擬302 16.7 PLC系統302 16.7.1 程式測試302 16.7.2 輸入/輸出測試303 16.7.3 PLC作為系統的監視器303 本章小結304 習題305 第五部分 系統模型 第17章 基本系統模型307 17.1 數學模型307 17.2 機械系統模組308 17.2.1 轉動系統309 17.2.2 構建一個機械系統310 17.3 電氣系統模組313 17.3.1 構建電氣系統模型314 17.3.2 電氣和機械系統的比較31

6 17.4 流體系統模組316 17.4.1 構建流體系統模型319 17.5 熱力系統模組322 17.5.1 構建熱系統模型323 本章小結324 習題324 第18章 工程系統模型327 18.1 工程系統327 18.2 轉動-平動系統327 18.3 機電一體化系統328 18.3.1 電位器328 18.3.2 直流電動機328 18.4 線性度330 18.5 液壓機械系統332 本章小結334 習題334 第19章 系統的動態回應335 19.1 動態系統建模335 19.1.1 微分方程335 19.2 術語335 19.2.1 自然回應與受迫回應335 19.2.2 瞬態

與穩態回應336 19.2.3 輸入的形式336 19.3 一階系統337 19.3.1 自然回應337 19.3.2 受迫輸入回應338 19.3.3 一階系統的例子339 19.3.4 時間常量340 19.4 二階系統341 19.4.1 自然回應342 19.4.2 有受迫輸入時的回應344 19.4.3 二階系統的例子345 19.5 二階系統的性能指標346 19.6 系統辨識348 本章小結348 習題349 第20章 系統傳遞函數352 20.1 傳遞函數352 20.1.1 拉普拉斯變換353 20.2 一階系統354 20.2.1 具有階躍輸入的一階系統354 20.2.2

一階系統的例子354 20.3 二階系統356 20.3.1 具有階躍輸入的二階系統356 20.3.2 二階系統的例子357 20.4 串聯的系統357 20.4.1 串聯系統的例子357 20.5 帶回饋環的系統358 20.5.1 負反饋系統的例子358 20.6 極點位置對瞬態回應的影響359 20.6.1 s平面360 20.6.2 校正360 本章小結361 習題361 第21章 頻率回應363 21.1 正弦輸入363 21.1.1 系統對正弦輸入的回應363 21.2 相量363 21.2.1 相量方程364 21.3 頻率回應365 21.3.1 一階系統的頻率回應365

21.3.2 二階系統的頻率回應367 21.4 伯德圖367 21.4.1 G(s)=K的伯德圖367 21.4.2 G(s)=1/s的伯德圖368 21.4.3 一階系統的伯德圖368 21.4.4 二階系統的伯德圖369 21.4.5 建立伯德圖369 21.4.6 系統辨識372 21.5 性能指標374 21.6 穩定性374 本章小結375 習題375 第22章 閉環控制系統377 22.1 連續與離散控制過程377 22.1.1 開環與閉環控制系統377 22.2 術語378 22.2.1 滯後378 22.2.2 穩態誤差378 22.2.3 控制模式379 22.3 兩步控制

模式380 22.4 比例模式381 22.4.1 電子比例控制器381 22.4.2 系統回應382 22.5 微分控制382 22.5.1 比例微分(PD)控制383 22.6 積分控制383 22.6.1 比例積分(PI)控制384 22.7 PID控制器385 22.7.1 運算放大器PID電路385 22.8 數字控制器386 22.8.1 控制模式的實現386 22.8.2 採樣速率387 22.8.3 電腦控制系統387 22.9 控制系統性能387 22.10 控制器校正388 22.10.1 階躍回應法388 22.10.2 臨界比例度法389 22.11 速度控制389 2

2.12 自我調整控制390 22.12.1 變增益控制391 22.12.2 自校正391 22.12.3 模型參考自我調整系統392 本章小結392 習題392 第23章 人工智慧394 23.1 什麼是人工智慧394 23.1.1 自我調控394 23.2 感知和識別394 23.2.1 識別394 23.2.2 神經網路395 23.3 推理395 譯者序本書是WilliamBolton先生編寫的機械電子學國際通用教材,內容涵蓋感測器與信號調理、數位信號、數位邏輯、資料顯示系統、氣動和液壓驅動系統、機械驅動系統、電氣驅動系統、微處理器、組合語言、C語言、輸入/輸出系

統、PLC、通信系統、故障檢測、系統模型、系統的動態回應、系統傳遞函數、頻率回應、閉環控制系統、人工智慧、機電系統設計案例等,是一本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性教材。該教材理論講解深入淺出,體系結構完整,機械電子結合充分,習題豐富,一直被國外各大學採用,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 通過翻譯引進該教材,可借鑒國外機械電子教學的先進經驗,有利於推動國內大學機械電子課程教學與國外大學的接軌,進而推動我國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的國際化建設。 本書不僅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的機械、電氣、控制工程等工科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還可作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書第3~5、9~12、14、16~19、21、23、24

章和索引由付莊翻譯,第1章由付莊、管恩廣翻譯,第2章由付莊、蔡雄風翻譯,第6章由宋陽翻譯,第7章由鄭望望翻譯,第8章由鄧文昊翻譯,第13章由錢歡翻譯,第15章由翟嘉心翻譯,第20章由湯智誠翻譯,第22章由劉基昊翻譯。附錄A由周航飛翻譯,附錄B、C由楊凇翻譯,附錄D、F由劉文紅翻譯,附錄E由薛美風翻譯,附錄G由魏振紅翻譯。 第2、4、7、10、11、13、20章和附錄由付莊初校,第3章由魏振紅初校,第5章由盛致愉初校,第6章由鄧文昊初校,第9章由俞港初校,第17章由周航飛初校,第1、16、18、21、23章由管恩廣初校,第8、19章由詹世濤初校,第22章由曹峰初校,第12章由李爽初校,第24章由

鄭望望初校。付莊進行了全書的總審校,編寫了原書的勘誤表,並修正了書中的錯誤和疏漏之處。 本書的翻譯還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研究生公共基礎課建設項目的支持和許多老師、同學的幫助,並參考了相關的資料,在此對這些資料的作者以及相關的老師和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譯者水準有限,本書錯譯漏譯等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譯者2018年2月

監視器變壓器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Diy監視器密技大公開!網路線延長電源線,不是網路攝影機也能靠一條網路線搞定|變壓器剪線延長接續|

延長電源線原來這麼簡單!焊錫.焊接原來人人都能學!
插座太遠...電源供應器線不夠長...這些都不怕了!
一條網路線就可以輕鬆解決這個問題
敢說超高CP值不是沒原因!

快打開影片一起DIY吧 GO!!!!!!!!

00:40 實作開始
07:29 檢測成品
---------------------------------------------------
若您覺得我們的影片很讚或很實用
請幫我們按個讚,多多分享給更多需要的朋友
您的每一個觀看、按讚、留言以及訂閱
都是我們繼續拍影片的動力💪
訂閱弱電通➡https://reurl.cc/ZnQQWl
----------------------------------------------------
#網路線 #變壓器 #電源線延長

建構低功率桌上型氬氣電漿輔助電子束加工機及其陰極之特性研究

為了解決監視器變壓器的問題,作者簡清祥 這樣論述:

市售電子束加工機,均以大型機件製造為主,故多為大功率輸出設計。對於細小工件的加工如細微孔、銲接及表面拋光等,在實務操作上,很難達到加工之需求。為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研究開發一電漿輔助電子束加工機,使用場致發射電子,藉由氬氣電漿輔助、陰極幾何特性來聚集電子,使撞擊工件產生熔化、汽化的方式加工。研究首先使用有不同中心孔徑之斜面陰極,對 0.1 mm厚之SUS304薄板進行孔加工,探討陰極中心孔徑與穿孔之關係。實驗證明外徑為 16 mm之陰極,其中心孔徑為 3 mm 時,才會有穿孔的現象,此係諧振孔之空陰極效應所致。本加工機,在微細孔加工上,可在厚 0.1 mm SUS304 薄板加工出直徑 0.3

3 mm 的最小孔。在表面拋光應用上,可將放電加工後之不鏽鋼表面粗糙度Ra值,由 1.193 um 降低到 0.439 um,改善 2 ~ 3 倍。而在焊接應用上,對厚度 0.2 mm 的 SUS304 薄板進行對接銲,由銲道微結構金相分析,顯示工件已充分熔融再鑄,形成良好接合。其拉伸試驗顯示銲道之拉力強度為 500 MPa 以上,與原材料機械特性,差異不大,表示銲接品質優良。為使本加工機能早日投入業界使用,未來的研究發展應以提升電源供應器的輸出功率以及真空壓力、供氣系統與工作平台的自動控制為方向,以提升對厚度 1 mm工件的加工能力以及系統穩定性。

實用電子電路抗干擾設計及應用

為了解決監視器變壓器的問題,作者陳梓城 這樣論述:

《實用電子電路抗干擾設計及應用》對實用電子電路抗幹擾的設計及其應用進行了詳細介紹。   內容包括抗干擾技術與電磁相容性、雜訊傳播途徑及其抑制措施、電源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集成運放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高頻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數位電路的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微型電腦及微處理機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印製電路板抗干擾設計、電子設備抗干擾測試技術等。   給讀者一個較清晰的電子電路抗干擾設計思路、設計方法和應用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針對性。同時兼顧教學需要,每章編寫思考題與習題,為教學提供方便。本書既可作為大學本科、高職電類專業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參考。 前言

第1章 抗干擾技術與電磁相容性 1.1 抗干擾技術與電磁相容性概述 1.1.1 抗干擾與電磁相容性 1.1.2 電磁相容與抗干擾主要術語 1.2 雜訊的種類及其特點 1.2.1 按雜訊表現的狀態分類 1.2.2 按形成雜訊的機理分類 1.2.3 根據雜訊頻率分類 1.2.4 根據雜訊對電路作用的形態分類 1.2.5 按雜訊不同傳播途徑分類 1.3 抗干擾三要素及其應用 1.3.1 抗干擾三要素 1.3.2 噪音源的尋找原則 1.3.3 雜訊傳播途徑的尋找原則 思考題與習題 第2章 雜訊傳播途徑及其抑制措施 2.1 導線傳導耦合雜訊及其抑制方法 2.1.1 導線傳導雜訊的抑制措施——串接濾波器

2.1.2 濾波器的分類、特性及其主要性能參數 2.1.3 常用濾波器及其選用 2.1.4 有源陷波器設計示例 2.1.5 用鐵氧體磁珠濾波器抑制高頻雜訊 2.1.6 三端電容與穿心電容濾波器 2.1.7 電纜濾波器 2.1.8 組合濾波器 2.1.9 濾波連接器 2.2 公共阻抗耦合雜訊的抑制 2.2.1 公共阻抗耦合雜訊形成的干擾 2.2.2 抑制公共阻抗耦合雜訊的方法 2.3 電容性耦合雜訊及其抑制方法 2.3.1 電容性耦合雜訊產生機理 2.3.2 電容性耦合雜訊抑制方法 2.3.3 電遮罩設計 2.4 電磁感應耦合雜訊抑制方法 2.4.1 電磁感應耦合雜訊的產生機理及其抑制方法概述

2.4.2 低頻磁場磁遮罩 2.4.3 高頻磁場磁遮罩 2.4.4 磁遮罩的其他形式 2.5 電磁場耦合雜訊抑制 2.5.1 電磁場耦合雜訊的傳播及其抑制 2.5.2 電磁場遮罩 2.5.3 電磁遮罩設計步驟 2.5.4 電磁遮罩材料及其選用 2.6 靜電防護 2.6.1 靜電的產生和防護特點 2.6.2 靜電敏感器件保護電路 2.6.3 常用防靜電措施及其應用 2.7 瞬態干擾的抑制方法 2.7.1 瞬態干擾概述 2.7.2 電快速瞬變脈衝群(EFT)及其抑制 2.7.3 雷擊浪湧及其防護 2.7.4 靜電放電產生的電磁干擾及其抑制 2.7.5 常用抑制瞬變電磁干擾器件及其選用 2.8 接

地與搭接設計及其應用 2.8.1 接地的目的 2.8.2 接地的基本形式 2.8.3 地線環路干擾及其抑制 2.8.4 電子電路及系統的接地 2.8.5 搭接及其應用 思考題與習題 第3章 電源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3.1 變壓器抗干擾設計 3.1.1 高頻尖峰脈衝在變壓器中傳播途徑 3.1.2 變壓器抗干擾措施 3.2 線性穩壓電源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3.2.1 抑制穿過穩壓電源的雜訊 3.2.2 抑制線性穩壓電源紋波電壓 3.3 開關電源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3.3.1 串聯型開關電源雜訊分析 3.3.2 反激型開關電源抗干擾措施 3.3.3 開關電源功率器件的抗干擾設計 3.3.4 用

鐵氧體磁珠濾波器抑制電源高頻雜訊 3.3.5 改進開關電源裝配工藝抑制雜訊 3.3.6 開關電源高頻變壓器的磁遮罩 3.3.7 開關電源抗干擾措施應用實例分析 3.4 電源電磁干擾濾波器的設計與選用 3.4.1 電源電磁干擾濾波器概述 3.4.2 電源EMI濾波器主要技術參數 3.4.3 電源EMI濾波器設計步驟 3.4.4 電源EMI濾波器成品及其安裝 3.4.5 電源EMI濾波器設計示例 思考題與習題 第4章 集成運放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4.1 集成運放電路的雜訊及其抗共模雜訊特性 4.1.1 集成運放電路的雜訊及其抑制 4.1.2 集成運放電路共模雜訊的抑制 4.1.3 運放電路自

激振盪的消除 4.2 微小電壓放大電路的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4.2.1 放大器電路設計的抗干擾規則 4.2.2 典型微小電壓放大電路干擾分析 4.2.3 微小電壓放大電路的抗干擾措施 4.2.4 高頻雜訊對微小電壓放大電路的影響及其抑制 4.2.5 影響微小電壓放大電路的其他因素及其抑制 4.3 集成運放電路抗干擾裝配工藝 4.3.1 使高輸入阻抗電路有穩定的高*緣輸入 4.3.2 高增益放大器裝配抗干擾措施 思考題與習題 第5章 高頻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5.1 高頻電路外界雜訊及其抑制 5.1.1 工業雜訊及其抑制措施 5.1.2 自然雜訊及其抑制 5.2 接收機電路的幾種干擾及其抑制

措施 5.2.1 組合頻率干擾和副波道干擾 5.2.2 交叉調製干擾及其抑制措施 5.2.3 互相調製干擾及其抑制措施 5.2.4 阻塞干擾及其抑制措施 5.2.5 倒易混頻干擾及其抑制措施 5.2.6 接收機的干擾熄滅裝置 5.3 高頻電路抗干擾裝配工藝 5.3.1 高頻電路實驗組裝 5.3.2 高頻電路裝配工藝及其抗干擾措施 5.3.3 高頻電路、高速電路元器件選用的注意事項 思考題與習題 第6章 數位電路的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6.1 數位電路抗干擾概述 6.1.1 數位電路抗干擾特點 6.1.2 數位電路抗干擾設計規則 6.2 數位電路外部干擾及其抑制方法 6.2.1 外來干擾及其抑制

6.2.2 電源干擾及其抑制 6.2.3 地線的干擾及其抑制 6.3 數位電路的內部干擾及其抑制 6.3.1 瞬態電流干擾及其抑制 6.3.2 竄擾及其抑制 6.3.3 反射干擾及其抑制 6.3.4 常用終端匹配的方法 6.3.5 A/D、D/A轉換器雜訊的抑制 思考題與習題 第7章 微型電腦和微處理機電路抗干擾設計及其應用 7.1 增加匯流排的抗干擾能力 7.1.1 採用三態門方式提高匯流排抗干擾能力 7.1.2 匯流排加吊高電阻提高抗干擾能力 7.1.3 匯流排的接收加緩衝器減少雜訊影響 7.1.4 防止匯流排上資料衝突措施 7.2 系統的防輻射措施 7.3 抑制記憶體產生的雜訊 7.

3.1 動態RAM抗干擾措施 7.3.2 靜態RAM的抗干擾措施 7.4 微機系統的裝接設計 7.4.1 總體安排原則 7.4.2 印製電路板安裝及佈線注意事項 7.4.3 微機系統印製電路板抗干擾設計示例 7.5 微機系統的軟體抗干擾措施 7.5.1 數位濾波 7.5.2 設立軟體陷阱 7.5.3 時間監視器 7.5.4 掉電保護 7.5.5 待機抗干擾 7.5.6 輸入/輸出軟體抗干擾措施 思考題與習題 第8章 印製電路板抗干擾設計 8.1 印製電路板簡介 8.1.1 印製電路板分類 8.1.2 表面安裝印製電路板單面板 8.1.3 表面安裝印製電路板雙面板 8.1.4 表面安裝印製電路

板多層板結構 8.1.5 印製電路板組成 8.1.6 印製電路板設計流程 8.2 印製電路板的合理佈局 8.2.1 印製電路板板層的規劃原則 8.2.2 元器件佈局原則 8.2.3 電路功能模組佈局原則 8.3 印製電路板抗干擾設計 8.3.1 單面、雙面印製電路板的抗干擾設計 8.3.2 多層印製電路板疊層設計 8.3.3 印製電路板佈線技術及其應用 8.3.4 印製電路板的地線設計及其應用 8.3.5 印製電路板的終端匹配方法 思考題與習題 第9章 電子設備抗干擾測試技術 9.1 概述 9.1.1 電子設備抗干擾測試目的和意義 9.1.2 電子設備抗干擾測試分類與項目 9.2 常用電子設

備抗干擾測量儀器 9.2.1 常用電子設備抗干擾測量設備及其功能 9.2.2 頻譜分析儀 9.2.3 測量接收機 9.2.4 其他測試儀器設備 9.3 電磁相容性測量環境 9.3.1 EMC實驗室基本要求 9.3.2 開闊測試場地 9.3.3 遮罩室 9.3.4 電波暗室 9.3.5 橫向電磁波傳輸小室 9.3.6 吉赫茲橫向電磁波室 9.4 EMC測量系統軟體EMC32簡介 9.5 傳導干擾測試 9.5.1 傳導干擾測試佈置 9.5.2 電流探頭法 9.5.3 電源阻抗穩定網路法 9.5.4 功率吸收鉗測量干擾功率的方法 9.5.5 定向耦合器法 9.6 輻射發射及抗擾度測試 9.6.1 輻

射發射測試概述 9.6.2 磁場輻射發射測試 9.6.3 電場輻射發射測試 9.6.4 輻射抗擾度測試 思考題與習題 參考文獻

345kV電力變壓器油中氣體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監視器變壓器的問題,作者曾世杰 這樣論述:

電力變壓器是電力系統中重要設備之一,當它發生故障時,對電力系統的安全發供電影響很大,所造成的後果也極為嚴重,特別是故障後現場修復非常複雜,變壓器的修理不僅受限於場地空間和起重吊掛條件的限制,而且對環境氣候和季節要求也十分嚴苛,故許多變壓器故障後都不得不回原廠進行修復及更新改造,因此,在變壓器故障後都需要盡最大努力去檢查、分析造成故障肇因,以採取有效的技術措施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把故障次數和故障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使其在壽命期內為電力系統做最大的貢獻。本論文以345kV電力變壓器故障偵測之油中氣體分析作為研究,利用線上油中氣體偵測設備並結合現地取油送實驗室化驗分析數據,再透過主導型趨勢圖分析來

進行診斷變壓器故障類型,最後再以國外診斷技術驗證其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