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奎煥,南霄兒寫的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和羅大倫,梁冬的 【人生的難,老莊幫你變簡單】套書: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套書共二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镜子的魔力也說明:你的象中左手的位置和你走到镜面后再转过身来时左手的位置正好相反,因此我们说你被左右颠倒了。 M:在这幅画面中有两个英语字单词,为什么镜子只把其中的一个词颠倒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游擊文化 和高寶所出版 。

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洪銘水所指導 林慶文的 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 (2000),提出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宗教性關懷。

最後網站【大班】第1單元鏡子國歷險記則補充:取出所附教具中的鏡子,讓幼兒實際操作,觀察鏡子中自己的影像,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 鏡子裡呈現的影像和實物是左右相反的,如:小妖怪的右手拿水滴、左手拿火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翻轉首爾:叛民城市議題漫遊

為了解決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的問題,作者郭奎煥,南霄兒 這樣論述:

韓國作者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故事 捨棄觀光的視角,卸下首爾的妝容,探索城市的真實紋理 依循拾荒者的足跡,拾起首爾地景中的叛民碎片,踏上一場議題漫遊之旅     本書挑選了臺灣人最常造訪的19處首爾景點,捨棄觀光的視角、動線與慾望,聚焦於首爾各地微小的「反叛」,嘗試呈現觀光地景背後的故事。一如人類的皺紋反映了自身的經歷與逆境、快樂與悲傷、回憶與煩惱、欣喜與痛苦,都市的紋理亦復如是。本書以文字記錄「首爾的紋理」,提供另一種探索首爾的可能性。      第一部〈他者∕我們–1〉著眼於首爾與外部、韓國與世界的關係。自19世紀以來,朝鮮半島與外部勢力發生了各種衝突與交流,作為首

都的首爾親身經歷了這波浪潮。從漢城到京城,從京城到首爾,改名換姓的歷史總會在關鍵之處瞥見「外國」的身影。在第一部中,我們藉由韓國華僑的故事(明洞)、與日本的歷史鬥爭(宮殿∕景福宮)、與美國的微妙關係(龍山美軍基地),揭開首爾的多元面貌。     第二部〈江南,慾望之境〉描寫了在首爾堆疊的韓國慾望。1963年以前,江南仍是個滿布稻田、牛車穿行的農村地區,如今此地卻已成為韓國的慾望象徵,第二部描寫了這些慾望。江南的開發與仕紳化(新沙洞林蔭大道);外貌至上主義與整形熱潮中的性別議題(江南站10號出口);文化工作者的貧富差距與極端競爭(淸潭洞K-Star Road);對一流大學的偏執與教育資源

的落差(大峙洞補習街)。     第三部〈首爾的日常與片斷〉著眼於慾望所造就的陰影。韓國經濟起飛時期的慾望打造了今日的江南,然而這些慾望的黑影卻也壟罩著首爾。在第三部中,我們遊走於夜幕低垂的首爾地景。不受慾望資本所青睞的地方(水色);套房公寓屋主為了自身利益,阻撓大學校方興建宿舍的奇聞(新村合宿街);在窄小房間中努力撐出日常餘裕的考試村(鷺梁津考試村);與大型超市抗衡以求得立錐之地的傳統市場(南大門市場);備受抨擊、疏遠與排除,老人與男同志的據點(塔谷公園與鍾路三街);自殺的意義與現場(麻浦大橋)。     第四部〈保存與剝製,開發與再生〉描繪了慾望的風暴過後,頓失依循的首爾。當

經濟起飛的榮景不再,都市的戰略便從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轉向土地的高階開發。過程中,各方立場南轅北轍,在保存與剝製之間游移,而首爾正處於這場爭奪的核心。我們將在第四部一一探究這些地方。傳統商業化與常民生活的衝突(北村韓屋村);在主事者強烈的意志與推進之下,大肆進行的都市整頓(清溪川);工人的街角與故事(昌信洞縫紉村與全泰壹)。     第五部〈他者 / 我們–2〉進一步描繪內部的他者與我們。政治權力與資本力量縝密交織,人們在此過程中區隔出「他者與我們」。有別於地理上的區分,這種區隔劃出了一條嶄新的界線,將勾結與疏遠、加害與被害、執行與驅逐一分為二。因政商勾結而不斷擴大的資本堡壘(蠶室的樂天

,樂天的蠶室);國家安全企劃部橫行國家暴力的痕跡(南營洞與南山);都市與權力的冷酷,將拆遷戶連根拔除(龍山慘案現場)。我們將藉由這些場景走入邊界。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主編   阿潑│文字工作者   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韓半島新聞平台創辦人   楊智強│記者   鄭凱文│日日春放送局(韓國獨立音樂評介粉絲專頁)   好評推薦     「《翻轉首爾》首先以中國、日本與美國在城市中的歷史性現身,來架設國族尺度的他者∕我們的理解框架,立即令人揣想臺灣的類似處境及

其相應的空間區位。接著,首爾的江南新市區對照著臺北東區,以及林蔭道商圈、仕紳化、整形美容聖地、補習街、廉租房間、老人、性工作者與同志、大學周邊景觀、都市更新與拆遷抗爭、時尚專區與成衣產業、橋梁自殺勝地、河川景觀化,以迄財閥權勢、國家暴力與民眾生存的另一層他者∕我們框架,無一不有臺北和臺灣的版本。於是,讀者在跟隨書中敘述而進入首爾時空逡巡之際,臺北也會不斷以疊影姿態浮現。換言之,《翻轉首爾》不僅以19個場景帶領我們穿梭首爾,考掘觀光符號之外的歷史地理和人性試煉,也誘使我們反身思索,甚至重新體驗臺北的人文風景。」——王志弘(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原帶著探討議題的預期心態

閱讀,以為只會看到『叛民』的批判性,不料,卻收穫了一本對歷史與社會議題帶著深切情意的『都市物語』。作者善於爬梳都市的皺摺紋理,並在此中拉出當代議題,例如勞動、商業、性別,甚至是自殺,皆清晰有據,讓歷史與當代於這方空間中對話,並展現不同層次的深意。我尤其讚嘆作者筆觸的文學性,以及章節文末留下的哲思,讓人低迴不已。」——阿潑(文字工作者)     「包括臺灣人在內的觀光客,喜歡來首爾旅遊,但其目的不外乎是購物和品嚐美食、追星和體驗韓流魅力,卻多半不知曉雙腳所踏上的各個景點,成形為現在這副模樣的各種因素。《翻轉首爾》這本書,一一探尋今日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首爾各處,是如何在時代與世代交織下生成

,這背後有各種政治、經濟與社會因素,引發諸多人情冷暖與悲歡離合,逐漸積累成首爾的樣貌。《翻轉首爾》記錄了許多連住在這裡9年跑新聞的我,還不見得曉得或可清楚解說的都市發展現象,這本書是能夠幫助您深度了解南韓的一面鏡子。」——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明洞、江南、還有清溪川等,19個大家熟悉的景點,背後居然有這麼多故事。作者帶著讀者一路走過李氏朝鮮的興盛衰落、日殖時期的愛恨情仇、軍事威權的傷痛記憶,最後結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差距。作者不時拿這些地點與議題跟臺灣做比較,讓讀者在看似遙遠的距離中,找到最貼切易懂的解釋。這本書能讓曾造訪首爾的旅客,浮現想要再回去一探究竟的動力;也能協助

從未到訪首爾的讀者做足功課,來趟絕非走馬看花的深度之旅。推薦本書給喜愛韓國,或是還不認識韓國的你。」——楊智強(記者)     「這是一本專為臺灣人所寫的首爾進階文化導覽。隨著訪韓次數增加,臺灣遊客會明白在明洞、景福宮、東大門之外,這座城市還有更多有意思的街區及故事。作者不只介紹 19 個街區的前世今生,更帶出臺灣青年同樣會遇到的議題──諸如新村與居住正義、江南與女性主義。此外,本書作者與臺灣淵源頗深,從明洞華僑的故事,再到中華民國與臺灣之間的微妙關係,交代得十分細膩,這在大部分介紹韓國的作品中較難見到。」——鄭凱文/日日春放送局(韓國獨立音樂評介粉絲專頁)

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今日影片介紹 ☆
多數人都曾有過以下的經驗:
照鏡子時,覺得隨便擺個動作都超好看,
但拍照時,擺了好幾個姿勢,不停按下拍照鍵,
最後,看到照片中的自己時,依然覺得不滿意,
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平常最常看見自己的地方是「鏡子」,
久而久之大腦便習慣「鏡子」中的自己。
 
但是,拍照時,
照片中的長相是和鏡子中的自己呈現左右相反的,
所以,大腦才會對照片中的自己產生「陌生」感。
 
☆ 今日名人 ☆
理查德(時尚攝影大師):
「所有的照片都準確,但全都不是真相。」
 
= = = = = = = = = = = = = = =
 
☆ 關於 6YingWei ☆
噹啷!Hi!我是 6YingWei。
很開心,有機會認識你。=D

小時候沒有什麼優秀表現的我,對比大我兩歲,會跳芭蕾舞、彈鋼琴、牆上掛滿各種獎狀、在學校擁有好人緣的表姊,我常常覺得很自卑。
 
我總是渴望著:「好想和表姊一樣,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過去的我,不懂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的技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與別人發生爭吵。
面對家人,經常和爸媽說不到幾句話,就發生衝突。
在愛情中,常和對方因情緒發生爭吵、傷害了彼此。
在職場中,錯誤的溝通技巧,使我被誤解不好相處。
面對自己,情緒常用否定的方式,使我失去自信心。
 
處在痛苦、難過中的我,決定脫離充滿人際衝突的生活。
開始到處尋找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我閱讀了幾十本關於人際關係、溝通和社交技巧的書、花了許多錢參加講座與課程,也還是沒有辦法改善人際關係。
 
當我覺得,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需要天分、
當我正準備放棄改善人際關係時。
我遇見了腦科學。
 
我開始了解到,原來:
【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和大腦密不可分。】
 
在腦科學幫助下,成功改變了我的人生。
掌握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後,
我成為快樂、有自信的人。
 
找回快樂人生的同時,我也找到了人生目標:「傳遞快樂」
現在,正在撒下快樂種子,努力讓快樂在世界各地發芽。=D
 
拍影片,正是為了實踐「傳遞快樂」的方式之一。
分享和腦科學、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有關的知識影片:
希望透過這些知識分享,能幫助大家對人際互動、情緒、大腦有更多了解。
 
哈佛大學曾針對「快樂」進行了75年的大型研究。
最後報告指出:
「感到孤獨的人們,大腦功能退化較快,壽命也較短。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

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不好,會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並且為大腦與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研究證實:不良的人際關係會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風險,為健康帶來傷害。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只能改善和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關係,更能直接為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
 
祝福你,也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起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D
 
 
☆ 關於腦科學 ☆
人類每天都在依靠頭顱中重約 1.4 公斤,
充滿許多皺褶、凹溝的大腦在生活。
我們知道大腦的重要性,卻很少了解大腦。
拜先進的科技之賜,
近幾年,腦科學終於能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一窺看起來不起眼,
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生活、喜怒哀樂的大腦。
 
多明白大腦的運作機制和特質,是沒有壞處的。
當我們更理解大腦,就越能清楚知道:
「我們如何與人產生連結、如何做決定、如何成為「你」。
並且,幫助我們更了解他人。」
 
如果你對大腦感興趣,
歡迎和我一起透過腦科學,
走進人體最複雜的地區【大腦】。
看看大腦,是怎麼一步步塑造我們的個性,以及人生。
   
 
☆ 寫信給 6YingWei ☆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有任何想發問或想分享的故事,歡迎隨時來信。=D
[email protected]
 
(不過睡覺的時候,我可能無法夢遊起來閱讀你的信,哈哈。)
  
對了!
都還沒向你解釋,
為什麼,在影片中我要稱呼你為【跳躍高手】。
其實以前我無法想像,自己能成為樂觀充滿快樂的人。
正因為曾走過低潮的人生,加上現在找到嶄新的自己。
所以我深深地相信著:
【我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是一樣。】
 
我和你,都有著能突破困境、向前跳躍到快樂人生的潛能。
所以,我喜歡稱呼你為【跳躍高手】。=D
 
祝你有歡樂的每一天。Yeah!
 
☆ 聯絡 6YingWei ☆
・facebook :@6yingwei
・Instagram:@6yingwei
・e-mail:[email protected]

當代台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

為了解決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的問題,作者林慶文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論文計分十二章加以處理,除導論及結論外,以作者論歸納研究之方法,觀察姜貴、李榮春、朱西寧、李喬、陳映真、東方白、七等生、東年、許台英、宋澤萊、林蒼鬱、王幼華(此按時代先後)等多位作家之「宗教性關懷」(the religious concern) ,所謂「宗教性關懷」乃指作者有明確之信仰自覺(faith awareness)或朝向超越(transcendent)之企求而又發為作品之宗教修辭,表現在他們作品中的特徵是運用較多的哲學、思想、宗教等問題的議論修辭,這些修辭的敘述形式可視為一種類似告白(confess)的心理意識的呈顯,使研究者可從其意義中看出在朝向超越途

徑上的異同,並指出其主要關注的主題。 採用作者論之方法論上之自覺在於:個別的宗教經驗及意識難以類化處理,尤其在側重心理考察方面;歸納的方式則取其最能貼近考察對象之心理並容許彼此間最大的變異,這種研究對象及範疇上的開放,源於試圖尋找或定義(define)當前台灣小說中,可加以宗教性研究的類型,並藉以對照社會、政治意識型態等支配性論述。 透過研究可以發現,當前小說中的宗教性有趨向社會批判的特色,然而主要是文學書寫者的人道主義主張而非社會學的趨向超越的合理社會結構理念,此當然是文學家與社會學家書寫立場與預設的最大分野,而社會批判的精神又可視為先行代作家的影響及

一己信仰上之依據。另一方面,在宗教多元的社會型態中,所論及之作家或有政治意識型態上左右翼尖銳對立之分,但在宗教教派主張上卻無一是宗教排外論者(exclusivism) ,而多出以宗教包容的立場,此或為自由主義及宗教世俗化(secularization)之現象反映,弔詭的是這難道不是一種自我統一卻與外在矛盾的現象嗎?如果將政治與宗教均視為意識型態的話,在台灣,顯然是政治對立的激烈程度要太於宗教,換言之,外在的社會性對立要大過於內在的精神性對立。或者該說是宗教其實可以視為理性對話的可能基礎(就宗教對立問題比較不嚴重的台灣而言) 。從而值得加以重視的是文學作品中的宗教性表現,是作者有意形塑其獨特世界

觀之價值理念並予以闡揚(當然,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作者試圖單方面輸出特定理念並捍衛其意識型態勢必在眾多價值觀念的衝擊下降低其影響效能) ,或在宗教多元而對話的趨勢下,作描述性的舖寫,循此再加以反面的思考即是,作者在宣揚其宗教理念時,如何避免理念先行致使作品淪為工具性目的,其次,多元宗教的文化社會現象,作者如何別微見顯地反映複雜的多聲部喧嘩,如果他不採取迴避而願意加以嚐試以擴張小說中的精神版圖及深度的話。 在多位作家(李喬、東年、宋澤萊、東方白等人)的書寫上,可以發現其往往基於自己的特殊理念,在非神學或解經詮釋原則下,對宗教典籍之經義加以別裁地解釋或運用,此種審美(文學之表現)

意義的自我主張與宗教教義之間的牴牾,該如何辯證地運用與說明,是作者該澄清亦是詮釋者該質問處。 在新生代的作者中不乏將文學寫作視為是一種宗教修行,或有意識地將文學作品朝宗教的範疇去思考,甚而是可預期的新興宗教題材的書寫,本論文問題的提出,未來都將與這些新產生的宗教書寫作辯證的回應,而這項期望更築基在這樣的磐石:我們看見了作品中的宗教性關懷,然而更需要宗教作品及宗教作家。研究緣起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與生活的結合,其世俗化的價值理念內化,早已使人習焉而不察,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宗教影響的深淺與宗教崇拜的型態,家庭因素對其信仰行為,在先天上其實是偶然性的關鍵,如同他

出生的家庭背景一樣,不具必然性,所以個體選擇與家庭信仰相異或開始接受某一信仰,這種再選擇,不必從動機上加以揣測,但必定是生命抉擇上的一大跳躍與轉變,因為這關涉到整個生命意義的超越。 幼年時,有數次至今記憶猶新的經驗,年邁的曾祖母為了躲避與其年齡相仿的女伴向她傳福音,她神態慌張地舉著纏足的小腳,快步登樓藏匿,還不忘交待我向對方謊言不在家中,她的小腳何能遠離?來者自然不信,等她們在樓下喊道數聲曾祖母的名諱,要她信主之後,才失望地緩緩離去,我還記得事後曾祖母下樓時臉上輕鬆的表情,她一定也料不到她三代以下的我,為了替她抵擋福音時,採取的面對方式,與她的背對方式相反,結果種下以後我受

洗的遠因,如果她當時拉我一同躲藏呢?情況會不會不同?她以為世人會比較相信兒童的不善說謊,這是處世的經驗智慧,但總有些事是超驗的。在大約同年齡時,我曾試圖阻止祖母在「媽祖」遶境陣式經過家門時,她去「鑽轎腳」的舉動,為的是怕她受傷,使我訝異的是,她甩開我手時,那股不像是源自她瘦弱身軀的力道,那是她奔赴她信仰對象時所迸發出來的力氣。我的遠房親戚中有人是王爺宮的乩童,幼年時,我也看過家中一位工人,他曾是東港「東隆宮」裡的八家將成員,在某一個午後,他的踏步與另一名女工的「大鼓陣」的舞步,合演成怪異、即興的民俗探戈,誰說這不是信仰儀式中原可能蘊涵的慶典狂歡。記得國中時,初見《金剛經》裡的「六如偈」而神移,

應該是文辭的優美大於佛理的了解,另一事則是我的同學林君借走我嘗試閱讀的《楞伽經》至今未還(又何必記去來?) 。大學時,見同系的學弟在租來的小房間裡,將不知從何處迎來的佛像布置在雅潔的精舍中,要調笑的言語在嘴邊,見他一臉質樸的憨笑,慶幸剛才唐突的言語沒有出口。碩士班時的讀書訓練,原先想要從事的道教文化研究,未能進行,在泛覽部分經史時,特別留意中國文化正統記載裡的宗教性格,《統一帝國之宗教──(221 B.C.∼8A.D.)》 ,是這階段的學習成果,體會到中國政治體制的大轉變與宗教型態的變革,這部分的認識,其實只注意到「國家─宗教」之集體意識型態的部分輪廓,個體信仰常是不立文字而與生活不可須臾離的

,故而在某些宗教經驗的體會與思考之餘,轉趨對個體實存感受中的宗教意識的現象特別加以注意,而小說中的宗教言說,在研究的認定上,剛好可以作為集體宗教意識型態與個體

【人生的難,老莊幫你變簡單】套書: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套書共二冊

為了解決為什麼鏡子是左右相反的問題,作者羅大倫,梁冬 這樣論述:

  《人生有點難,老子幫你變簡單》     ★甫上市即登上各大排行榜、銷量破10,000冊!   ★喜馬拉雅FM「每天聊點道德經」播放量破1.6億、9.7高分好評、逾60,000讀者熱烈推薦,人人看得懂、用得上、最好讀的《道德經》解讀本!     每天都很厭世,覺得人生好難?很努力卻諸事不順,搞得心好累?總是太在意別人,活得好有壓力?     生活在鼓勵人們「不停追求」的世界,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被外在環境左右,忘了傾聽自己的內心,於是開始捨不得、放不下、想不通,接著感到情緒低落、內心不安、憤怒不已,有時連健康都出了問題。     其實,你所經歷的煩惱,兩千

年前的古人也一樣煩!   而活得更從容、更自在、更強大的答案,就在不敗經典《道德經》裡。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道德經》,羅大倫博士從修養身心的角度出發,用最貼近你我生活的故事,逐句逐字解讀,幫助我們了解老子的智慧,解決各種人生的疑難雜症,讓人生如有神助,越來越順遂。     ◎覺得自己是魯蛇時,老子提醒你:   人生就是在「有」和「無」之間尋找平衡,沒有經過沉澱,就不可能知道生命有多精彩,不需要因為暫時處在不好的狀態就感到焦慮。     ◎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時,老子告訴你:   好壞、美醜、胖瘦的標準都是相對的,今天的批評也許是明天的誇獎,不需要比較與糾結,

坦然生活就對了。     ◎碰到挫折、失敗時,老子鼓勵你:   逆境往往是成長的養分,若能跳出來換位思考,學習擁抱不美好,你將會不斷成長,事情也會慢慢變好。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障礙發作時,老子教你:   保持安靜的狀態,仔細觀察、客觀分析,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機遇。   世界越快,越要跟隨老子,學會卸下包袱,放慢腳步,照著自己的步調,活出真正想要的生活。   古今中外讚譽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尼采   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林語堂   行商數十載,唯獨《道德

經》不曾離身。──馬雲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黑格爾     《莊子教你看懂人生這場戲》     ★喜馬拉雅FM「梁冬私房筆記:莊子的心靈自由之路」播放量破2,300萬次   ★當當圖書《梁冬說莊子》系列破13,000則評價,99.8%好評     世界有點複雜,豁達大師莊子會陪你找到自由的解答。     面對做不完的工作、趕不上的進度,你是否很爆炸,好想喊「我受夠了」?   碰到愛批評、愛爭論、愛比較的人,你是否很崩潰,好想說「小人退散」?   不斷與機會和成功擦身而過,你是否感到沮喪,好想問「是我不夠好嗎」?  

  人生中會遇到的各種想不通、放不下、過不去,   莊子早就透過一幕又一幕的超現實短劇告訴你怎麼做了。     ►被情緒綁架時,請提醒自己──   所有情緒反應,都只是出於內心預設立場的習慣而已;不如深呼吸一口氣,換個角度看事情,或許反而能看見轉機。     ►碰到用嘴巴刷存在感的人時,請記得──   對方除了證明你是錯的而他是對的以外,什麼也證明不了。請盡快遠離這種人,否則你一定會充滿挫折感。     ►事情不如預期時,請告訴自己──   任何事物的好壞對錯都不是永遠的,此刻看似不好的結果,未來也可能變成好結果;不妨盡情享受過程中的風景。  

  在《齊物論》的世界裡,所有事物都是同一個生命體,   而我們的所見所聞,只是不同攝影機拍到的各種角度而已。     世界越亂,越需要讀莊子,   練習不隨波逐流,從今天起好好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