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電流檢測優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渦電流檢測優缺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儲炬等寫的 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第三版) 和趙瑩(主編)的 無損檢測員崗位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化學品事故案例之- 防護具選用時機與限制介紹也說明:SCBA之優缺點. (與其他呼吸防護具比較,如濾毒罐面罩). 優點:a. 安全性極高 b. 不易受 ... 渦電流檢查. 鋼瓶切面. Page 16. 氣瓶閥事故. 歐規氣瓶標示. Page 17. 美規氣瓶標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王聖禾所指導 陳炯翔的 薄型壓電式力量感測器設計開發與應用於半導體搬運天車之升降力量監控 (2021),提出渦電流檢測優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動化生產技術、薄型壓電式力量感測器、機構設計、田口式最佳化設計方法、穩態力量檢測機制、12 吋晶圓生產之天車搬運機台(OHT)、天車上下料實驗平台、安全監控。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 范憶華所指導 林家銘的 電磁位移感測器之設計應用 (2017),提出因為有 電磁式位移感測器、三維定位的重點而找出了 渦電流檢測優缺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期末審查報告則補充:表3.3 放射線檢測的優缺點. ... 等,另外說明比較渦電流檢測、渦電流檢測等方法。本研究利用. 文獻比較法及專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渦電流檢測優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第三版)

為了解決渦電流檢測優缺點的問題,作者儲炬等 這樣論述:

《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內容貫穿怎樣才能充分表達菌種的生產潛力和如何運用發酵調控的理論和手段來分析和解決發酵研究和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介紹。微生物的代謝規律和發酵調控的基本知識;從各種代謝產物合成過程的共同特點和調控方式去理解,從分子、細胞和工藝工程水平去探討微生物產物合成與調節的內在機制及外在環境條件的優化,控制;重點介紹典型代謝產物的生產與調節,判斷發酵進程的各種參數,分析各參數與產物合成之間的關系,計算機在發酵工程中的應用及放大策略。《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修訂版刪除一些過時的內容,濃縮一般生物化學已詳述的基礎代謝,增補國內外發酵調控學的最新的理論與科研生產方面的新發展與科研成果儲炬,華東理工

大學,教授,博導,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副主任。從事發酵調控教學科研二十余年,承擔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生《發酵生理學》(36學時/年)的主講教師,承擔碩士生《發酵調控學》(36學時/年)主講教授。 1微生物生長與調節11.1微生物的生長11.1.1生長的形式11.1.1.1細菌的生長11.1.1.2酵母的生長21.1.1.3菌絲的生長31.1.1.4細胞群體的生長41.1.1.5細菌群體的生長周期51.1.2生長的測量61.1.2.1細胞數目的測量71.1.2.2細胞量的測量81.1.2.3生物量的在線測量101.1.3環境對生長的影響131.1.3.1物理環境131

.1.3.2化學環境171.1.4生長的變量和約束201.1.4.1細胞的大分子成分201.1.4.2限制步驟211.1.4.3生長對能量的需求211.1.4.4微生物熱的釋放221.2細胞周期221.2.1染色體復制與細胞分裂的調節231.2.2染色體復制的啟動241.2.3細胞周期的研究方法241.2.3.1鏡檢法241.2.3.2同步培養法241.2.3.3同位素示蹤法241.2.4生長速率與細胞大小的關系261.2.5生長速率對細胞內DNA含量的影響271.2.6生長速率對細胞組分的影響281.3生長效率281.3.1得率系數281.3.1.1分子得率系數281.3.1.2碳轉化效率2

91.3.1.3電子平均數為基准的得率291.3.1.4基於熱的產生的得率291.3.1.5以氧耗為基准的得率301.3.1.6基於ATP消耗的得率301.3.2測定生長效率時應注意的實際問題311.3.2.1分批與恆化培養311.3.2.2培養基組成311.3.2.3流出液的控制311.3.2.4取樣與代謝物的分析311.3.3用於生物量形成的能量需求311.3.4呼吸效率321.3.5維持能與環境因素的關系331.3.5.1滲透壓331.3.5.2水活度341.3.5.3氧和二氧化碳分壓341.3.5.4溫度361.3.5.5pH361.3.5.6副產物對生長得率的影響371.4生長調節3

71.4.1菌絲頂端生長371.4.1.1菌絲頂端生長機制381.4.1.2泡囊如何在菌絲頂端聚集391.4.1.3菌絲生長過程391.4.2菌絲分枝規律401.4.2.1分枝的形成401.4.2.2菌絲生長單位401.4.2.3菌絲結團的動力學411.4.2.4菌球內部擴散限制的后果421.4.2.5游離菌絲與菌球的破碎431.4.3微生物生長分化的調節431.4.3.1極化生長的調節441.4.3.2菌絲分枝啟動的調節441.4.3.3菌絲空間分布的調節451.4.3.4鏈霉菌生長的調節451.5運輸過程461.5.1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481.5.2運輸器的分類系統491.5.3運輸機制4

91.5.3.1通道與孔511.5.3.2電化勢能驅動的運輸器(次級運輸過程)521.5.3.3初級主動運輸器541.5.3.4基團轉運蛋白541.5.3.5跨膜電子流系統571.5.3.6大分子的運輸571.5.4運輸過程動力學57思考題59參考文獻602微生物的基礎代謝622.1能量代謝原理622.1.1能量代謝的熱力學632.1.1.1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焓632.1.1.2熱力學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和熵642.1.2能量的產生與偶合652.1.2.1能量的產生652.1.2.2高能化合物662.1.2.3能量的偶合672.1.3氧還電位和移動電子載體682.1.3.1氧還電位682.1.3

.2移動電子載體682.2微生物的分解代謝692.2.1葡萄糖分解代謝692.2.1.1酵解(EMP)途徑702.2.1.2己糖單磷酸支路(HMS)702.2.1.3恩特納?多多羅夫(ED)途徑712.2.1.4磷酸解酮酶(PK)途徑712.2.1.5各種葡萄糖分解途徑的相互關系712.2.1.6三羧酸(TCA)循環712.2.1.7乙醛酸循環722.2.2多糖和單糖的利用722.2.3厭氧代謝過程732.2.3.1乙醇發酵732.2.3.2丙酮、丁醇、乙酸、丁酸發酵742.2.3.3乳酸、丁二醇、甲烷發酵782.2.4脂肪酸、脂烴和芳香烴的氧化812.2.5氮的循環和氨基酸的降解822.2.

5.1氮的循環822.2.5.2氨基酸的降解832.2.6硫的代謝832.2.7核苷酸的降解和有機磷的代謝842.2.8聚合物的氧化852.2.8.1淀粉862.2.8.2纖維素862.3微生物的組成代謝872.3.1C1的同化882.3.2分子氮的同化892.3.3硝酸鹽的同化892.3.4氨的同化902.3.5硫酸鹽的同化902.3.6氨基酸的生物合成912.3.6.1谷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12.3.6.2天冬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32.3.6.3芳香氨基酸族的生物合成942.3.6.4絲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62.3.6.5丙氨酸族的生物合成972.3.6.6組氨酸的生物合成972.3.6.7經氨

基酸途徑的含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972.3.7核苷酸的生物合成992.3.7.1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992.3.7.2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1012.3.7.3細菌對外源嘌呤、嘧啶鹼及其核苷的利用1022.3.8脂質的生物合成1022.3.8.1脂肪酸的生物合成1022.3.8.2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1052.3.8.3磷脂的生物合成1082.3.9聚類異戊二烯化合物的合成1082.3.10甾類化合物1092.3.11糖磷酸酯與糖核苷酸1122.3.12多糖的生物合成113思考題114參考文獻1153代謝調節與代謝工程1163.1酶活性的調節1173.1.1代謝調節的部位1173.1.2共價

修飾1183.1.2.1可逆共價修飾1183.1.2.2不可逆共價修飾1183.1.3變構效應1193.1.3.1協同作用1193.1.3.2變構效應的由來1213.1.3.3變構效應的解釋1223.1.3.4變構調節的特征1223.1.4其他調節方式1223.1.4.1締合與解離1223.1.4.2競爭性抑制1233.2酶合成的調節1233.2.1誘導作用1233.2.1.1誘導作用的分子水平的機制1243.2.1.2順序誘導作用1253.2.1.3誘導物的種類與效率1253.2.1.4誘導調節的克服1273.2.1.5組成型突變株的獲得1273.2.2分解代謝物阻遏1273.2.2.1分解

代謝物阻遏效應1283.2.2.2分解代謝物阻遏的分子機制1283.2.2.3分解代謝物阻遏作用的克服1293.2.2.4耐分解代謝物阻遏的突變株的獲得1303.2.2.5氮分解代謝物的調節1313.2.3反饋調節1313.2.3.1反饋阻遏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機制1323.2.3.2反饋調節作用的消除1323.2.3.3分離耐末端代謝產物調節的突變株的方法1343.2.3.4反饋抑制1363.2.4分支途徑的調節方式1363.2.4.1分支途徑中末端產物的調節1363.2.4.2微生物代謝調節機制的多樣性1383.2.5避開微生物固有代謝調節,過量生產代謝產物1393.2.5.1積累末端產物1

393.2.5.2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1403.2.5.3能荷的調節1413.2.5.4無機聚磷酸的代謝與功能1423.3代謝系統的分子控制機制1423.3.1真細菌轉錄的基礎1433.3.1.1RNA聚合酶1433.3.1.2轉錄途徑1433.3.1.3啟動子的識別1443.3.2DNA結合蛋白:激活劑與阻遏物1463.3.3雙組分調節系統1463.3.4RNA水平的調節機制:衰減器模型1483.4代謝調節1483.4.1糖代謝調節1483.4.1.1巴斯德效應或氧效應1483.4.1.2克列勃特里或葡萄糖效應1513.4.2氨基酸合成的調節1533.4.3核苷酸合成的調節1543.4.3.1

肌苷1543.4.3.2鳥苷1553.4.3.3腺苷1553.5代謝工程1553.5.1概論1553.5.2代謝流(物流、信息流)的概念1563.5.2.1有關術語1563.5.2.2物流與酶的關系1573.5.2.3物流限制作用的克服1583.5.2.4反饋抑制與限制途徑物流的關系1583.5.3代謝物流分析1593.5.3.1物流分布的測量1593.5.3.2代謝物流分析的應用1603.5.4代謝控制分析1633.5.4.1物流控制分析的概念1643.5.4.2節點及其判斷1663.5.4.3代謝流的控制1673.5.4.4代謝控制分析在代謝產物合成方面的應用1673.5.5代謝工程的應用

1683.5.5.1胞內代謝物的測量1683.5.5.2基質譜的擴展1693.5.5.3降解異型生物質的新代謝途徑1703.5.5.4老產品產率、得率的改進和新產品的構建1713.5.6推定代謝工程與反向代謝工程1713.5.7重要工業微生物表型的進化工程1743.6系統生物學與組學研究概況1743.6.1代謝工程的組學研究1763.6.2導致細菌表型改進的基因組改組176思考題177參考文獻1784微生物次級代謝與調節1814.1引論1814.1.1微生物次級代謝的特征1814.1.2次級代謝產物的類型1834.1.2.1糖類1844.1.2.2多肽類1844.1.2.3聚脂酰類1844.1

.2.4核酸鹼基類似物類1844.1.2.5其他類型1844.1.3抗生素的生源學1854.1.4初級與次級代謝途徑相互連接1854.2次級代謝物生物合成的前體1864.2.1前體的概況1864.2.1.1內源前體1874.2.1.2外源前體1904.2.2前體的作用1924.2.2.1起抗生素建築材料作用1924.2.2.2誘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作用1924.2.2.3前體與誘導物的區別1934.2.2.4研究前體作用的方法1934.2.2.5新抗生素的定向生物合成1944.2.3前體的限制性1944.2.3.1前體合成的調節機制1944.2.3.2前體導向抗生素的合成1944.2.3.3添加

前體的策略1954.3次級代謝物生物合成原理1954.3.1把前體引入次級代謝物生物合成的專用途徑1954.3.2前體聚合作用過程1954.3.3次級代謝物結構的后幾步修飾1964.3.4復合抗生素中不同部分的裝配1964.3.5次級代謝物合成酶的專一性1974.4抗生素的生物合成1974.4.1短鏈脂肪酸為前體的抗生素1974.4.1.1大環內酯類抗生素1984.4.1.2四環類抗生素2084.4.1.3蒽環類抗生素2134.4.2氨基酸為前體的抗生素2134.4.2.1青霉素簇抗生素2134.4.2.2頭孢菌素簇抗生素2174.4.2.3其他β—內酰胺類抗生素2194.4.2.4肽類抗生素

的生物合成2214.4.3經修飾的糖為前體的抗生素2234.4.3.1鏈霉素的生物合成2234.4.3.2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調節2254.4.3.3次要組分的調控2264.4.3.4調節因子2264.4.3.5突變生物合成2284.5微生物次級代謝作用的調控2294.5.1微生物的次級代謝與其生命活動的關系2294.5.1.1次級代謝在微生物中所起的作用2294.5.1.2次級代謝與生長、分化的關系2294.5.2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調節與控制2304.5.2.1參與抗生素合成作用的酶的誘導及解除阻遏2304.5.2.2抗生素生物合成啟動的控制2314.5.2.3碳源分解代謝物的調節2324

.5.2.4氮源分解代謝物的調節2334.5.2.5磷酸鹽的調節2354.5.2.6分解代謝產物對次級代謝控制的作用部位2374.5.2.7分解代謝產物作為次級代謝產物合成的胞內調控因子2374.5.2.8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終止2394.5.2.9人工克服微生物次級代謝調控作用的限制2394.5.2.10定向抗生素生物合成2404.5.3基因工程在提高生產性能上的應用2404.5.3.1強化表達網絡調控機構的正向調節2404.5.3.2改變表達體系2414.5.3.3擴增抗生素產生菌的抗性基因2424.5.3.4提高編碼關鍵酶的基因劑量2424.5.3.5提高轉譯水平的表達效率2434.5.3.

6增強重組菌的生長能力2444.5.3.7調節性啟動子2444.5.3.8提高菌在限氧下的生長與生產能力2454.5.3.9強化產物的分泌2464.5.4合成生物學246思考題246參考文獻2475發酵過程控制與優化2505.1發酵過程技術原理2505.1.1分批發酵2515.1.1.1分批發酵的基礎理論2515.1.1.2重要的生長參數2535.1.1.3分批發酵的優缺點2535.1.2補料—分批發酵2545.1.2.1理論基礎2545.1.2.2分批補料的優化2555.1.3半連續發酵2565.1.4連續發酵2575.1.4.1單級連續發酵的理論基礎2575.1.4.2多級連續培養2585

.1.4.3連續培養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2595.1.4.4連續培養中存在的問題2595.1.5與產物回收結合的培養2615.1.5.1膜分離與發酵耦合2625.1.5.2溶劑萃取與發酵耦合2665.1.5.3膜固定化細胞反應器的原理和應用2675.1.5.4揮發性產物的回收與發酵耦合2675.1.5.5吸附發酵2685.1.6高細胞密度培養2685.1.6.1研究應用概況2695.1.6.2達到高細胞密度的手段2695.1.6.3存在問題2705.1.6.4成功范例2705.1.7混合或共培養系統2705.1.8固態發酵2715.1.9動物細胞培養2715.2發酵條件的影響及其控制2725.2

.1培養基對發酵的影響2735.2.1.1養分的需求2735.2.1.2生長能量學對產物形成的影響2755.2.1.3碳和能量限制2755.2.1.4氮或硫限制對產物合成的影響2775.2.1.5鉀限制對產物形成的影響2785.2.1.6磷、鎂或鐵限制對產物形成的影響2795.2.1.7基質濃度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2795.2.1.8培養基的優化2805.2.2滅菌情況2835.2.3種子質量2835.2.3.1接種菌齡2835.2.3.2接種量2835.2.4溫度對發酵的影響2845.2.4.1溫度對產物合成的影響2845.2.4.2最適溫度的選擇2845.2.5pH的影響2855.2.5.

1發酵過程中pH變化的規律2855.2.5.2培養基pH對初級代謝產物合成的影響2855.2.5.3最適pH的選擇2865.2.5.4pH的監控2875.2.6氧的供需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2885.2.6.1臨界氧2895.2.6.2溶氧作為發酵異常的指示2905.2.6.3溶氧的控制2915.2.6.4溶氧參數在過程控制方面的應用2935.2.6.5通過溶氧的控制提高產物合成的事例2945.2.7二氧化碳和呼吸商2965.2.7.1CO2對發酵的影響2965.2.7.2呼吸商與發酵的關系2985.2.8加糖和補料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2995.2.8.1補料的策略2995.2.8.2補料的判斷

和依據3015.2.8.3補料的優化3035.2.9比生長速率的影響與控制3045.2.9.1程序控制器/反饋補償器系統3055.2.9.2谷胱甘肽3065.2.9.3釀酒酵母3065.2.9.4其他產物3065.2.10混合效果3075.2.10.1斜6平葉渦輪式攪拌器及不同進料方式3075.2.10.2柵槳式攪拌器3075.2.10.3各種攪拌器的組合及反應器流場分布特性對產物形成的影響3085.2.10.4流變學的測量3095.2.10.5計算流體動力學分析在生物反應器中的應用3105.2.11超聲波、微波、磁場、電流對發酵的影響3105.2.11.1超聲波3105.2.11.2微波31

15.2.11.3磁場3115.2.11.4電流3115.2.12氧化還原電位對發酵的影響3115.2.13過程參數對絲狀菌形態與產物合成的影響3125.2.13.1種子與菌球的形成3135.2.13.2培養基組成對菌形態的影響3135.2.13.3碳源的影響3135.2.13.4氮源與磷酸鹽對形態與生產的影響3135.2.13.5金屬離子與形態的關系3145.2.13.6溶氧的影響3145.2.13.7溶解CO2的影響3145.2.13.8培養液pH與形態的關系3155.2.13.9溫度的影響3155.2.13.10機械應力的作用3155.2.13.11真菌的形態與培養液的流變性3175.2

.13.12真菌發酵的形態特征的描述3175.2.13.13真菌發酵中的生長與產物形成的模型3185.2.14發酵過程參數的相關分析3195.2.15發酵規模的縮小與放大3205.3泡沫對發酵的影響及其控制3205.3.1泡沫的產生及其影響3205.3.2發酵過程中泡沫的消長規律3215.3.3泡沫的控制3215.3.3.1機械消泡3225.3.3.2消泡劑消泡3225.3.3.3消泡劑的應用3225.4發酵終點的判斷與自溶的監測3235.4.1發酵終點的判斷3235.4.2補料分批培養中生產經濟上的優化3245.4.3自溶的監測3245.4.3.1細胞的老化與自溶3245.4.3.2發酵后期

菌自溶的監測3255.4.4影響自溶的因素3265.5發酵染菌的防治及處理3265.5.1染菌的途徑分析3275.5.2染菌的判斷和防治3275.5.3生產技術管理對染菌防止的重要性3285.6基因工程菌在生物工程中的應用3295.6.1源自克隆基因的蛋白3295.6.1.1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合成及其表達3295.6.1.2胰島素3295.6.1.3生長激素3305.6.1.4促紅細胞生成素3315.6.1.5人β2?糖蛋白3315.6.1.6白細胞介素3315.6.1.7GFP?融合監測法在在線優化中的應用3325.6.1.8重組人載脂蛋白3325.6.2干擾素3325.6.2.1高密度細胞

培養的策略3325.6.2.2重組菌的高密度培養和α—干擾素的表達3335.6.2.3釀酒酵母的高密度培養及人免疫干擾素的表達3335.6.3氨基酸3345.6.3.1基因技術在氨基酸生產方面的應用3345.6.3.2利用重組大腸桿菌生產色氨酸3355.6.4肌苷酸和鳥苷酸3355.6.5微生物多糖3375.6.6植酸酶3375.6.7S—腺苷—L—甲硫氨酸337思考題338參考文獻3386發酵過程參數檢測與計算機監控3456.1發酵過程參數監控的研究概況3456.1.1設定參數3466.1.2狀態參數3466.1.3間接參數3476.1.4發酵樣品的離線分析3486.2生物過程控制的特征34

86.2.1對生物過程控制規范化的要求3496.2.2在線發酵儀器的研究進展3496.2.3計算機在發酵監控方面的應用3526.3用於控制的生物過程建模3526.3.1傳統過程模型3536.3.2線性黑箱模型3546.3.3非線性黑箱模型3546.3.4生產過程建模3556.4發酵過程估算技術3566.4.1傳統的基於模型的估算3576.4.2基於線性黑箱模型的估算3576.4.3基於非線性黑箱模型的估算3586.5發酵過程的控制策略3586.5.1發酵過程的PID控制3586.5.2發酵過程的推理控制3596.5.3發酵過程的適應性(預估)控制3596.5.4發酵過程的非線性控制3606.5

.5發酵過程的優化控制3606.5.6用於發酵監督與控制的知識庫系統3606.5.7工業規模的發酵故障分析系統3626.6用於發酵診斷和控制的數據分析3626.6.1發酵測量與估算變量分類3626.6.1.1生物過程的輸入—輸出表示法3626.6.1.2計算關聯3646.6.1.3動態過程代謝狀態的在線化學計量與鑒別3646.6.2代謝速率的計算3666.6.2.1普通平衡方程3666.6.2.2消耗速率3666.6.2.3生產速率3696.6.3不能直接測量的生物過程參數的估算3726.6.3.1概念和實例介紹3726.6.3.2估算方法3736.6.3.3用觀察器進行狀態估算3796.6.

3.4不同技術的評估3826.6.4積分與平均數量的計算3826.6.4.1積分變量3826.6.4.2平均變量3826.6.5生理狀態變量的計算3836.6.5.1生理狀態變量的分類3836.6.5.2生理狀態細胞水平級的監測方法3856.6.5.3生理狀態控制結構3866.6.5.4整合轉錄輪廓與代謝物輪廓信息指導發酵生產過程3876.7基於模式識別技術的新方法3916.7.1模式識別的好處3916.7.2模式識別方法與數據分析3916.7.3用於監控的時序的量變曲線分析3936.7.4結論397思考題398參考文獻398

薄型壓電式力量感測器設計開發與應用於半導體搬運天車之升降力量監控

為了解決渦電流檢測優缺點的問題,作者陳炯翔 這樣論述:

近幾年智慧型自動化生產技術(亦稱工業4.0)逐漸受世界各國重視,透過機器人與機械手臂的導入以及物聯網的連結等…使其達成具有更快速、靈活彈性的生產流程。然而安全性與可靠性一直是廠商是否願意發展自動化技術的關鍵原因。為能實現自動化設備的安全性即時監控,需要裝設力量感測器,然而目前市售力量感測器體積大、無法客製化等缺點,往往不易應用於自動化設備。 本研究之目的為設計開發出一套薄型壓電式力量感測器,該感測器利用壓電材料響應快、高機電轉換效率、體積小、結構簡單之優勢,需進行壓電感測器的機構設計,透過ANSYS有限元素軟體可分析壓電感測器當受到外力負載時機構的應變軌跡,同時提出田口式最佳化

設計方法,建立最佳化的尺寸設計,方能找到壓電感測器的最大應變量。此外進行性能規格量測並建立穩態力量檢測機制,透過高頻驅動器輸入一個遠離共振頻率的電壓訊號,透過串聯一個電阻,可量測電阻跨電壓來獲得電流變化的資訊,同時跨電壓將經過一個橋式整流器將高頻電壓訊號轉換成直流訊號,因此就可透過低頻資料擷取卡監控壓電結構穩態的電壓變化,經過資料擷取卡轉換的關係式就能獲得力量監控資訊。 為能驗證本論文所開發的薄型壓電式力量感測器,本論文亦考量在半導體產業,臺灣以12吋晶圓生產之天車搬運機台(Over Head Transport,OHT)為重要的自動化設備,能在不同的生產機台間進行搬運,有時生產機台因設

備老舊或晶圓盒放置定位不準,導致晶圓盒門板關閉不良,使得天車進行搬運過程中,造成晶圓片掉落問題。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發生,因此將開發的薄型壓電式力量感測器,將應用安裝於天車上下料實驗平台監控上下料過程中的力量變化,可以達到安全監控的應用,來驗證薄型壓電式力量感測器的特色及特性。

無損檢測員崗位手冊

為了解決渦電流檢測優缺點的問題,作者趙瑩(主編) 這樣論述:

由職業道德及崗位規范、承壓類特種設備無損檢測相關知識、射線檢測、超聲檢測、磁粉檢測、滲透檢測和渦流檢測七篇組成。第一篇主要內容有:職業道德和無損檢測人員崗位規范;第二篇主要內容有: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焊接、承壓類特種設備的基本知識;第三篇主要內容有:射線檢測的物理基礎、設備與器材,射線照相質量的影響因素,射線透照工藝,暗室處理技術,射線照相底片的評定,輻射防護,其他射線檢測方法和技術,射線檢測的質量管理、工藝編制與應用實例;第四篇主要內容有:超聲檢測的物理基礎,超聲波發射聲場與規則反射體的回波聲壓,超聲檢測設備與器材,脈沖反射法超聲檢測方法的分類與特點,脈沖反射法及超聲檢測通用技術,板材、管材、

鍛鋼件、鑄鋼件、焊縫的超聲檢測,超聲檢測通用工藝規程和工藝卡,超聲檢測實例,衍射時差法(TOFD)檢測技術;第五篇主要內容有:磁粉檢測基礎知識、物理基礎、設備、器材和標准試片的種類及用途,磁化電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規范,磁粉檢測工藝,磁痕分析及常見缺陷磁痕顯示比較,磁粉檢測的應用、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通用工藝規程和工藝卡;第六篇主要內容有:滲透檢測基礎知識、物理化學基礎、光學基礎,滲透檢測劑,滲透檢測設備、儀器和試塊,滲透檢測方法、工藝,顯示的解釋與缺陷評定,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滲透檢測的應用、通用工藝規程和工藝卡;第七篇主要內容有:渦流檢測概述,渦流檢測設備及渦流檢測應用。

序前言第一篇 職業道德及崗位規范第一章職業道德一、職業道德的基本概念二、職業道德的社會作用三、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四、職業守則第二章無損檢測人員崗位規范一、無損檢測人員職責二、無損檢測人員崗位規范三、無損檢測人員上崗條件第二篇 承壓類特種設備無損檢測相關知識第一章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基本知識一、金屬材料的性能二、材料力學的基本知識三、金屬的晶體結構四、鋼常見的金相組織和性能五、鋼的分類和命名方法六、常用熱處理工藝第二章焊接基本知識一、常用的焊接方法二、常見焊接接頭坡口形式三、常見焊接接頭形式四、焊接接頭的組成五、焊縫常見的焊接缺陷第三章承壓類特種設備基本知識一、鍋爐的基本知識二、壓力容器的基本知識三、

壓力管道的基本知識第三篇 射線檢測第一章射線檢測的物理基礎一、原子和原子結構二、射線的種類及性質三、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四、射線檢測方法第二章射線檢測的設備與器材第一節X射線機一、X射線機的分類和發展二、X射線管三、X射線機的電氣原理四、X射線機的主要技術條件五、X射線機的使用和維護第二節γ射線機一、γ射線源的主要特征參數二、γ射線檢測設備的特點三、γ射線檢測設備的分類與結構四、γ射線機的操作五、γ射線機的維護和故障排除第三節射線膠片一、射線膠片的結構與特點二、潛影三、黑度D四、射線膠片特性五、膠片系統的分類六、膠片的使用和保管第四節射線照相輔助器材一、黑度計二、增感屏三、像質計四、其他射線照

相器材第三章射線照相質量的影響因素一、射線照相靈敏度二、射線照相靈敏度的影響因素第四章射線透照工藝一、射線透照工藝的術語和定義二、透照工藝條件的選擇三、透照方式的選擇和一次透照長度的計算四、小徑薄壁管的(橢圓成像)透照技術與工藝五、曝光曲線的制作及應用六、散射線的控制第五章暗室處理技術一、暗室基本知識二、暗室處理技術三、自動洗片機第六章射線照相底片的評定一、評片工作的基本要求二、評片基本知識三、底片影像分析四、焊接接頭的質量等級評定第七章輻射防護一、與射線檢測有關的輻射度量及其單位二、射線對人體產生的效應三、輻射防護的基本問題四、外照射防護的方法五、現場射線檢測的有關規定六、放射性事故及其處理

七、輻射防護監測第八章其他射線檢測方法和技術一、高能射線照相二、射線實時成像檢測技術三、數字化射線成像技術四、X射線層析照相無損檢測員崗位手冊 目錄第九章射線檢測的質量管理與工藝編制一、全面質量管理概念二、射線檢測人員的管理三、射線檢測設備和器材的管理四、射線檢測工藝的管理五、射線檢測報告、底片及原始記錄控制和檔案的管理六、射線檢測環境的管理七、放射防護安全管理第十章射線檢測應用實例一、浮頭式換熱器管箱組件的射線檢測二、在用壓縮機出口分液罐射線檢測三、乙烯裂解爐輻射爐的管對接接頭射線檢測第四篇 超聲檢測第一章超聲檢測的物理基礎一、機械振動與機械波二、次聲波、聲波和超聲波三、超聲波的特性四、波的

類型五、聲波的波動特性六、超聲波的傳播速度七、超聲場的特征值八、超聲波垂直入射到界面時的反射和透射九、超聲波傾斜入射到界面時的反射和折射十、超聲波的聚焦和發散十一、超聲波的衰減第二章超聲波發射聲場與規則反射體的回波聲壓一、縱波發射聲場二、橫波發射聲場三、規則反射體的回波聲壓四、AVG曲線第三章超聲檢測設備與器材一、超聲檢測儀二、探頭三、試塊四、儀器和探頭的性能及其測試第四章脈沖反射法超聲檢測方法的分類與特點一、超聲檢測方法分類二、按波形分類三、按探頭數量分類四、按探頭接觸方式分類第五章脈沖反射法超聲檢測通用技術一、對檢測對象的了解與要求二、檢測條件的選擇三、縱波直探頭檢測技術四、橫波斜探頭檢測

技術第六章板材的超聲檢測一、中厚鋼板超聲檢測二、復合板的檢測第七章管材超聲檢測一、管材的加工和管材缺陷二、管材橫波檢測技術三、大直徑薄壁管的接觸法檢測第八章鍛鋼件的檢測一、制造工藝及常見缺陷二、檢測方法的確定和檢測條件的選擇三、缺陷的評定第九章鑄鋼件的檢測一、鑄鋼件的特征二、鑄鋼件的常見缺陷三、鑄鋼件檢測的難點四、檢測條件的選擇五、距離-波幅曲線的測繪與靈敏度調整六、缺陷的判別與測定七、鑄鋼件質量級別的評定第十章焊縫的超聲檢測一、平板對接焊縫的檢測二、T形焊接接頭的超聲檢測三、管座角焊縫超聲檢測第十一章超聲檢測通用工藝規程和工藝卡一、超聲檢測通用工藝規程二、超聲檢測工藝卡第十二章超聲檢測實例一

、鍛造封頭的檢測二、壓力容器用鋼板及對接接頭的超聲檢測三、對接焊接接頭的超聲檢測第十三章衍射時差法(TOFD)檢測技術一、TOFD技術簡介和基本原理二、TOFD技術的基本知識三、TOFD技術的特點第五篇 磁粉檢測第一章磁粉檢測基礎知識一、磁粉檢測二、磁粉檢測的基本原理三、磁粉檢測適用性和局限性第二章磁粉檢測物理基礎一、磁粉檢測中的相關物理量二、磁介質三、鐵磁性材料四、電流與磁場五、退磁場六、漏磁場第三章磁粉檢測設備一、設備的分類二、磁粉檢測設備的組成部分三、磁粉檢測照明四、常用典型設備五、測量儀器第四章磁粉檢測器材和標准試片的種類及用途一、磁粉二、載液三、磁懸液四、反差增強劑五、標准試片六、標

准試塊第五章磁化電流、磁化方法和磁化規范一、磁化電流二、磁化方法三、磁化規范第六章磁粉檢測工藝一、預處理二、磁化、施加磁粉或磁懸液三、磁痕觀察、記錄與缺陷評定四、退磁五、后處理與合格工件的標記六、超標缺陷磁痕顯示的處理和復驗七、檢測記錄和檢測報告八、影響磁粉檢測靈敏度的主要因素第七章磁痕分析及常見缺陷磁痕顯示比較一、磁痕分析的意義二、磁痕的分類第八章磁粉檢測應用一、焊接件磁粉檢測二、鍛鋼件磁粉檢測三、鑄鋼件磁粉檢測四、在用特種設備與維修件磁粉檢測第九章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一、磁粉檢測質量控制二、磁粉檢測安全防護第十章磁粉檢測通用工藝規程和工藝卡一、磁粉檢測通用工藝規程二、磁粉檢測工藝卡三、工作實

例第六篇 滲透檢測第一章滲透檢測基礎知識一、滲透檢測的定義和作用二、滲透檢測的基本原理三、滲透檢測方法的分類四、滲透檢測的優點和局限性第二章滲透檢測的物理化學基礎一、表面張力與表面張力系數的概念二、潤濕現象三、毛細現象四、吸附現象五、溶解現象六、表面活性與表面活性劑第三章滲透檢測的光學基礎一、發光及光致發光二、對比度和可見度三、缺陷顯示及裂紋檢出能力第四章滲透檢測劑一、滲透劑二、去除劑三、顯像劑四、滲透檢測劑系統第五章滲透檢測設備、儀器和試塊一、便攜式設備二、固定式設備三、檢驗場地及光源四、測量設備五、滲透檢測試塊第六章滲透檢測方法一、水洗型滲透檢測法二、后乳化型滲透檢測法三、溶劑去除型滲透檢

測法四、滲透檢測方法的選用第七章滲透檢測工藝一、表面准備和預清洗二、施加滲透劑三、去除多余的滲透劑四、干燥五、顯像六、觀察和評定七、后清洗及復驗第八章顯示的解釋與缺陷評定一、顯示的解釋和分類二、缺陷評定三、滲透檢測記錄和報告第九章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一、滲透檢測質量控制二、滲透檢測安全防護第十章滲透檢測應用一、焊接件的滲透檢測二、鑄件的滲透檢測三、鍛件的滲透檢測第十一章滲透檢測通用工藝規程和工藝卡一﹑滲透檢測通用工藝規程二﹑滲透檢測工藝卡三﹑工作實例第七篇 渦流檢測第一章渦流檢測概述一、渦流檢測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范圍二、渦流檢測的優缺點第二章渦流檢測設備一、渦流傳感器二、渦流檢測系統第三章渦流

檢測應用一、穿過式線圈渦流檢測二、放置式線圈渦流檢測參考文獻 當前我國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諸多不穩定因素也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嚴峻考驗面前,創新能力強、結構調整快、職工素質高的企業才能展示出勃勃生機。事實證明:在「做強二產」、實現高端制造的跨越發展中,除了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外,還必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這是現代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已進入「十二五」時期,轉方式、調結構,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期和提升期,重要環節就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造就數以千萬的技術創新人才

和高素質職工隊伍,這是企業在經濟增長中謀求地位的戰略選擇;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職工隊伍知識化進程,保持工人階級先進性的重大舉措;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人才戰略強國的重要任務。

電磁位移感測器之設計應用

為了解決渦電流檢測優缺點的問題,作者林家銘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近年來在位置感測的領域裡,發展出來測量的方式以及服務的種類越來越多。在使用定位方式所產生的商品,包括了眾所皆知的汽車導航、電子感測器、室內定位等等。在測量的方式上我們可以透過光學、聲學、機械、電磁等等方式去進行位置的檢測。基於光學以及聲學方式接收端和發射端之中不能有障礙物,機械方式的結構計算過於複雜,所以我們這次的實驗內容使用了電磁方式去進行。本次的實驗架構是利用電磁方式進行,利用一些電子元件製造出發射端線圈以及接收端線圈所需的放大電路,藉此放大其發射以及接收的訊號,再利用頻譜分析儀觀測所接收到的訊號強弱跟接收發射端的距離變化,最後利用三邊定位量測法去推算接收端之座標,達

到定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