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中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日本對中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可・葛林寫的 安倍晉三大戰略【安倍晉三的海洋民主國大聯盟,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特別收錄「台灣如何回應」) 和杉浦美香的 政治家中山泰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從日本自民黨內部抗議中國觀察近期日中齟齬也說明:政府強化海上保安廳艦艇能量,對中國採取堅決因應。1. 而在此之前的在5 月19 日,以參議員青山繁晴為首之自民黨內. 次團體「維護日本尊嚴與國家利益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前衛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 游清鑫所指導 高橋嘉也子的 抗衡中國:2016 年後日本與台灣中國政策的比較研究 (2021),提出日本對中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威脅抗衡、抗衡、避險、日本對中國的政策、台灣對中國的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張中勇所指導 林蔓楨的 新加坡國家安全戰略思維與挑戰 (2021),提出因為有 新加坡、小國生存、大國平衡、避險、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本對中國的解答。

最後網站辜朝明獨家專訪3》面對中國挑戰台灣安全防衛 - 財訊則補充:如果你翻開日本的報紙,每天、每天(抬高音量強調)都可以看到台灣的新聞,無論是政治、經濟、或者其他版面,這是過去1、2年沒有的事,現在卻發生了,真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對中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安倍晉三大戰略【安倍晉三的海洋民主國大聯盟,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特別收錄「台灣如何回應」)

為了解決日本對中國的問題,作者麥可・葛林 這樣論述:

美日澳印+韓國+台灣+東南亞國協=海洋民主國的大聯盟 安倍晉三的海洋大戰略,如何防堵中國崛起、鞏固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 從「擁抱戰敗」,到擺脫「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締造出海權國家的新格局 既非戰前的軍國主義論,也非戰後的被動和平論, 而力圖打造亞洲海洋的國際新秩序! 台灣處在何種角色?是真空地帶還是關鍵地區? 「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也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 台灣人不可不知的安倍晉三大戰略!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只是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可能也是對日本及亞洲影響最深遠的當代政治家。他在第二次任職首相期間(2012-2020)設計和主導推動的日本大戰略,將日本的國家利益

防線從東亞大陸轉移至印度—太平洋,旨在帶領日本由傳統的陸權國家轉型為海權國家,堪稱是戰後日本的戰略大轉變,也是明治維新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美國最權威的日本研究專家,麥可・葛林在本書深入探討由安倍晉三主導的日本戰略轉型及國家變革何以出現?原因是回應中國崛起後的擴張及稱霸野心。書展全面剖析安倍大戰略的本質、歷史淵源,以及對外關係方面涉及到的中國、美國、韓國、東南亞國協、印度、澳洲等印太重要國家。   葛林認為,安倍晉三時代奠定的日本大戰略,結束了戰後主流的被動依附美日安保同盟的吉田主義,重塑了日本及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國際格局,他深信,日本一旦成功,我們的世界會更加安全繁榮。  

 ■日本的戰略轉型──從陸權到海權的國家變革   安倍大戰略的核心理念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從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歷史說起。本書回顧歷史,認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雖有海權思想的萌芽,但整體戰略仍然以陸權思想為核心,將大陸國家(如清國、俄國)視為假想敵,因此明治戰略的建構者──山縣有朋便將日本的國家利益防線劃定在朝鮮半島。然而,透過陸權思想所建構的國家戰略很快地就成為了日本對外擴張的理由,更是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濫觴。   安倍大戰略與舊時的日本戰略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以海權取代陸權思想,將海洋確立為國家利益防線的根本所在。   安倍戰略的海權思想,主要來自戰後學者高坂正堯與岡崎久彥的「

現實主義海洋戰略」。透過此一思維,雖然日本仍然將大陸國家(中國、俄羅斯)視為假想敵,但不再採取過往的陸地競逐模式,而是更看重海洋防線的鞏固以及與國際盟邦的連結。因此,日本如何回應中國的挑戰,並重建與美國的盟友關係,便是安倍戰略在實踐中的最重要環節。   因此,為了實現日本的海洋戰略目標,安倍晉三推動各種外交行動,如第一次任期的「四方安全對話」及「自由與繁榮之弧」,第二次任期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積極尋求具有共同民主價值觀的重要國家之合作。本書評價:「安倍晉三透過海洋作為戰略架構的做法已然生效:今天世人眼中的日本,不再是一個逃避戰敗歷史的國家,而是國際自由秩序的重要保護者。」   ■

安倍大戰略的核心──回應中國挑戰、強化美日關係   然而,安倍戰略的最重要環節,還是日本如何回應中國的挑戰,以及如何重建、昇級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對此安倍戰略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如本書所寫:「安倍晉三認為日本應該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海洋國,不應該像中國一樣,在東亞進行陸權獨裁政體的霸權行為。而日本選擇海上路線,讓這個國家可以配合美國的亞洲防衛政策,扮演更重大的戰略角色。」   安倍戰略回應中國崛起的方式,並非軍事競爭,而是外交戰與經濟戰。本書指出,日本無法迴避與富裕的中國開展經濟合作,又要制衡中國稱霸的野心,而必須對兩國間的往來採取保護措施。因此,在安倍領導下的日本沒有設法將中國趕出區域合作,而

是推動多邊貿易與外交協議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訴求國際力量的合作來抑制中國的崛起。   另一方面,對日本來說最不可或缺的國際力量,就是美國的支持。安倍戰略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全面升級了日美同盟關係。在二戰結束後,身為戰敗國的日本全力拚經濟,但外交及國家安全長期依賴美國保護,而缺乏戰略主動性,這種狀態本書稱之為「吉田主義」(來自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然而,安倍大戰略讓日本徹底告別了「吉田主義」的時代,展開與美國更加緊密且全面的合作。二〇一五年,日本與美國重新制定了《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日本主動承擔美國維護東亞自由秩序的任務,不再是美國的戰略附屬品。   同時面對中國的挑戰,日本也不再主張日

美中三邊關係,而是改以更加堅定的美日同盟立場來面對中國。本書對此評價說,「安倍大戰略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就是它成功影響了日本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單一變數──美國。」   ■台灣版獨家附錄──台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回應   「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更是日美同盟有事」是安倍晉三發表於二〇二一年的宣言,更是安倍大戰略的最佳注解。安倍晉三不只明確表達美日同盟捍衛台灣安全的立場,更凸顯了維護台海和平不再只是美國的義務,也成為日本的國家利益所在。面對中國稱霸的野心,台灣及日本透過安倍大戰略的連結,已經形成新的命運共同體。然而問題在於,這一表述中的台灣依舊是被動的存在。   台灣政治的獨特性,始於這

座島嶼不斷被外力勢力殖民的歷史,以至於它無法出現基於自身的主體戰略,反而歷來扮演他者的戰略基地。當下的台灣一方面處在專制中國的直接軍事威脅下,一方面內部存在政治認同的巨大分歧。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處在何種角色?是真空地帶還是關鍵地區?台灣應該如何思考安倍大戰略所帶來的東亞局勢轉變?又應該如何逐漸形成基於自己利益線的戰略思考?這是每個富有使命感的台灣人都要嚴肅思考的時代課題。   為此,本書特別增加台灣版附錄「台灣對安倍大戰略的思考與回應」,收錄賴怡忠、李世暉、郭育仁、矢板明夫四位學者及媒體人的文章,從台灣角度對安倍大戰略進行在地的回應及反思,以饗讀者。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台灣學者

回應安倍大戰略】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   .李世暉(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台灣日本研究院理事長)   .郭育仁(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當代日本研究學會會長、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賴怡忠(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有一段時間,美國在亞洲脫離了我們作為西方領導者的傳統職責。麥可・葛林周到而專業地記錄了安倍晉三進入那個空白的過程。這是本學術嚴謹並且深入觀察主要決策者互動的研究著作,將在未來成為亞洲主義者制定相關決策時的重要依據。——理查德.阿米塔吉(Richard L. Armitage),美國前副國

務卿及「阿米塔吉國際事務智庫」創辦人   這是對日本戰後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之一的戰略野心的詳細而深思熟慮的分析。它的優勢在於將安倍認定為日本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思想家之一,並詳細說明了安倍如何利用外交政策機會,在一個日益挑戰其戰後戰略的世界中更好地定位日本。——席拉.史密斯(Sheila A. Smith),《重整日本:軍事力量的政治》作者   在這本非常重要的書中,麥可・葛林揭示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政治和外交政策,如何成為日本對中國戰略的基本路線。葛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他展示了對日本歷史、地緣政治和治國之道的強大知識和深刻洞察力,在文本中充斥著與美國和日本頂級決策者的許多私人及親密對話。

他將美日同盟設想為二十一世紀的英美同盟,披著約翰.麥克默里(John MacMurray)和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的太平洋戰略的使命。——船橋洋一,《崩潰:福島核危機》作者

日本對中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中國 與 #日本 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把時間推到日本首相菅義偉在4月17日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舉行美日領袖會談,聯合聲明中明確載明 #台灣 ,其中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不過,事隔不到1周,就在4月20日菅義偉接受備詢時澄清,上述聲明「根本沒有預設軍事參與」,並強調,日本自衛隊不可能投入任何環繞台灣的軍事突發事件。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有分析人士指出,雖說日本可以向美國提供後勤支援,但若中國企圖以武力犯台,日本憲法將不允許日方參戰。由這件事看出菅義偉跟美方發表聯合聲明後,內心充滿煎熬,所以在相隔一周之後立刻向中國大陸示好,但是這樣真能安撫老共嗎?日本與中國現在的狀態又是如何呢?

根據維基百科中日關係是這樣說的,中日關係(日語:日中関係〔日中關係〕/にっちゅうかんけい),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在漢唐時期,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間發生了多次軍事衝突及全面戰爭,形成了戰後兩國的政治格局並影響了以後的中日關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日本在1952年與中華民國恢復外交關係,直到1972年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兩國關係稱為「戰略互惠關係」。

中國和日本的經貿往來早在「關係正常化」之前便已開始。1972年雙方「恢復正式邦交」後,兩國經貿關係也從以往的「半民半官」轉變為「官民並舉」。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又進入了新的發展期。1978年中國和日本的貿易額是50.8億美元,1980年上升至84億美元,1983年達到100億美元,1987年貿易額迅速發展到156.5億美元,在1978年至1987年的10年間貿易額增加3倍。

到了2004年日本對中投資4900億日元中國成為日本第三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和居第二位的美國僅相差100億日元。在兩國關係艱難的2005年,日本對中國投資達到新高,較2004年上漲了19.8%達到65.3億美元占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15%。日本對中國投資主要涉及電子、纖維、汽車製造及配套企業、食品加工和金融保險、物流、市場調查、諮詢、廣告流通、飲食、美容美發等服務業等領域。2005年下半年日資汽車在中國轎車市場份額已接近30%。至2005年末,在中國日本企業達3.5萬家。

根據路透社報導,日本公司2018年在中國至少有7400個工廠設施,這些在中國的製造廠出售價值高達2520億美元的產品,其中70%在中國市場銷售,17%回銷到日本。

其中以武漢的本田汽車裝配廠為例說明日本企業要滿足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嚴重依賴中國的供應商。豐田、日產和本田各自在中國至少有3個研發中心。從政治到經濟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之間密不可分,甚至難以脫鉤,那麼未來兩方的走勢又是如何呢?

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日本與台灣的關係,根據維基百科講述臺日關係史,是指臺灣歷代與日本歷代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雙方自十六世紀即有相互來往,並建構了各式各樣的關係。臺日關係可分為幾個階段:1895年前明鄭與清朝統治下臺灣與日本的關係、1895至1945年臺灣做為日本殖民地與日本內地之間的關係、1945年後中華民國統治下的關係。

從民間角度切入,日本與台灣的兩地人民互動友善,而且從311大地震台灣對日本的捐款高達200億日圓,可見雙方關係的良好。

從經濟貿易觀察到,日本是台灣第3大貿易夥伴,而台灣則是日本第4大貿易夥伴,2020年雙邊貿易總額為692.8億美元,台灣對日出口為234.0億美元,進口為458.8億美元,台灣對日貿易逆差是224.8億美元。

從政治面來看,根據大紀元報導,日本最新外交藍皮書指出,關於台灣的記載延續去年立場,認為台灣是「重要的夥伴與朋友」。雖說日本在外交藍皮書上說日台關係是重要的夥伴與朋友,但是如果有一天中國大陸武力侵犯台灣,日本將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最後來談談 #釣魚台 ,釣魚臺列嶼是位於東海南部、台灣與八重山群島以北、沖繩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組島嶼,由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及岩礁構成,總陸地面積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釣魚臺之面積3.82-4.38平方公里(潮差變化),高363公尺。19世紀末期至太平洋戰爭期間曾有日本人定居,惟現今各島均為無人島。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日本國皆聲稱釣魚臺列嶼為其領土,引發一連串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認為釣魚臺列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均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明清海禁),屬台灣附屬島嶼。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日本政府認為島嶼按歷史及國際法均屬於日本固有領土,歸屬西南諸島一部分,不存在領有權問題。一個釣魚台引發中日台三方角力,究竟它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抗衡中國:2016 年後日本與台灣中國政策的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日本對中國的問題,作者高橋嘉也子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藉由應用 Walt 的威脅抗衡(balance of threat)理論比較日本和台灣對中國的政 策。近年來,中國對於改變東亞地區現狀的行動(例如軍事擴大、領土議題)愈加強烈, 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對於中國獨斷行為的批判也是日益漸增,尤其是日本和台灣,這 兩個相鄰的國家更是直接面臨了中國的脅迫。日本一直以來和中國有領土爭議,其中 包括釣魚臺列嶼(尖閣諸島)主權問題,而台灣和中國之間更有嚴重的主權爭議。這 些情況也使得不少人評論認為,日本的自民黨安倍政府及台灣的民進黨蔡政府出現之 後,對中國政策採取抗衡策略的聲音已逐漸崛起,不像是之前的政府嘗試與中國保持 溫和交往的態度。 本研究發現在日

本安倍政府及台灣蔡政府上台之後都是採取對中國抗衡的策略,但執 行方式互有異同。日本和台灣都藉由加強各自的國防能力以及和美國深入友好關係來 對抗中國,然而,由於台日兩國的外交地位及國內對中國的觀點不同,日本目前以提 升和美國以外的國家的友好關係,並且呼籲他們共同對抗中國為主要作法;而台灣則 主要是與美國深化關係同時呼籲和中國以溝通的方式進行。不論哪種方式,這樣的發 展也受到一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即美國對中國日益強硬的態度對於日本和台灣增強抗 衡中國政策的採行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政治家中山泰秀

為了解決日本對中國的問題,作者杉浦美香 這樣論述:

  |改革!最友臺的日本政治家之書|     「臺灣加油!日本加油!」-副總統賴清德特別推薦序     立法委員.王定宇|產經新聞臺北支局長.矢板明夫|駐日大使.謝長廷-知日知臺推薦     「民主主義的自由與責任是何等尊貴。   看看烏克蘭和緬甸的局勢,為了保護自由與民主,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更加堅強是很重要的。   做為捍衛自由民主的舵手,臺灣應該堅強、堅強、更堅強!」-中山泰秀給臺灣的一言     本書直擊/   日本外交現場   政治世家接班人的蛻變   國際政治與局勢分析     誰是中山泰秀:   出身政治世家、曾任外務副大臣、防衛副大臣   數度於國際媒體力挺臺灣的日本政壇青

壯派     「日本國內繼承父親的地盤進入國會,或是成為政治家的所謂「世襲議員」並不罕見,但是像中山泰秀敢於公開發言挺臺的少壯政治家其實不多,更遑論他是在防衛省副大臣的任內,這是我對中山泰秀感到興趣,也是決心將《政治家中山泰秀》這本書翻成中文的理由之一。」本書譯者.資深駐日記者/張茂森     藉由本書,讓大家了解最友臺,但也數度起落,持續思考能為日本、為自由民主國家做些什麼的中山泰秀,並得以一窺中山泰秀的政治核心理念與各種驚險的第一線經驗。     無論是資訊安全、網路戰,乃至於面對中國威脅等,從國家安全角度思索應變之道,提供給臺灣讀者一個跳脫既有框架,重新思考的機會。     特別收錄/

  本書譯者.資深駐日記者張茂森訪談,深入了解中山泰秀   與日本政壇重量級兄弟檔-安倍晉三.岸信夫兄弟之對談

新加坡國家安全戰略思維與挑戰

為了解決日本對中國的問題,作者林蔓楨 這樣論述:

在被大國所主導和以權力支配的國際社會裡,有個名為新加坡的國家嶄露頭角,擁有不同於小國的國際地位與發聲量。身為小國典範的它其實處於中美兩強競合下、被周遭伊斯蘭國家包圍著,以及國內多種族所形成的多元社會等,這些嚴峻的國外情勢與國內潛在威脅的環境下,戰戰兢兢地尋求國家能夠安全生存的道路。如此,新加坡的國家安全戰略就非常重要,要具有全面長遠性的戰略,才能善用和不浪費有限資源,跟著規劃進行有效率地作為,進而達成戰略目標,即追求國家利益。為了瞭解新加坡的生存之道,以新加坡獨立初期的環境和後天努力過程的成就等這些令新加坡成功的實踐經驗,來分析新加坡的國家安全戰略。本文研究從大致分為地緣環境、經濟貿易、社會

政治及外交國防等層面來分析影響國家安全戰略之因素,像是麻六甲海峽、腹地縱深小、經濟外交、多元種族主義、區域穩定對新加坡的重要性以及基於國家利益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等,再從國家安全戰略文化和國家安全略決策機制,比如避險戰略所延伸出三大對外戰略文化特色的區域主義、大國平衡等,對內戰略文化也有務實、憂患意識等,以及決策模式採菁英主義等,了解為何會形成新加坡這類型的國家安全戰略之思維,最後再審視不同階段國家安全戰略的內涵與發展,進而得知新加坡的生存之道如何成功的奧妙。新加坡國家安全戰略受到全球化與互聯網之挑戰,國家安全概念不再僅限於傳統安全的國防和安全,甚至在911恐怖事件發生後,更凸顯了國家安全的多面性

,如此便要因應當前環境之變化,做審時度勢的調整,以規避風險來確保國家利益的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