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區公所社會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新北市新莊區公所也說明:新北市新莊區公所機關代碼為382550000A. 地址為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176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康豹所指導 劉濟寬的 近代臺灣官方政策之推動與都市社會的因應── 以大龍峒保安宮之祭典為例 (2020),提出新莊區公所社會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龍峒保安宮、官方政策、文化權力網絡、中元祭典、保生大帝聖誕遶境、三堡。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大學 科技管理學系 賀力行所指導 呂慧芬的 應用鄉土教學提升國小學生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新莊地方學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十二年國教、鄉土教學、鄉土認同、行動研究、戶外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莊區公所社會課的解答。

最後網站社會福利 - 新莊區公所則補充:2, 新北市政府辦理65歲以上未滿70歲中低收入老人全民健康保險自付保險費補助, 詳細資料. 3, 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詳細資料. 4,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 詳細資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莊區公所社會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近代臺灣官方政策之推動與都市社會的因應── 以大龍峒保安宮之祭典為例

為了解決新莊區公所社會課的問題,作者劉濟寬 這樣論述:

寺廟祭典乃國家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樞紐。每逢祭典,總有大批人群湧入,致使統治者會利用各種管道加以規範,而民間為了維護傳統,勢必有所因應。 關於歷代政權對臺灣民間信仰的治理方針── 清代以國家化、標準化、儒教化為目標,透過納入祀典、封號、賜額、捐獻助建、助撰碑碣、列載地方志等為媒介,將權力延伸至地方社會。日治初、中期,總督府推動宗教法制化,採尊重舊慣、加強監督信仰活動之雙軌模式。只不過,1930年代後,伴隨日本軍國主義崛起,官方推崇國家神道、實施國民精神作興,寺廟與祭典在社會教化運動、民風作興運動下面臨改革。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則是沿用〈監督寺廟條例〉、〈寺廟登記規則〉,試圖以公權力介

入寺廟事務,並陸續頒布〈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改善民俗綱要〉等政令,約制迎神賽會,嘗試統一中元普渡和各地神誕遶境,這種政策導向直至1970年代後期才逐漸改變。 本文聚焦1895年至1981年的大龍峒保安宮中元祭典和保生大帝聖誕遶境,探究其發展以及觀察都市社會因應國家政策的方式。大龍峒地處臺北盆地,日治時期因鄰近人口密集的臺北市街區,受惠於各項現代建設,大正十(1921)年甚至被劃入臺灣政治、經濟核心的臺北市管轄,成為國策接收與試驗要地,也是觀察國家與都市社會互動的指標。且保安宮自清代以來作為同安人信仰中心,每逢保生大帝誕辰和農曆七月,傳統祭祀網絡的三堡地域居民皆齊聚大龍峒,參

與祭祀、宴請親友。藉由這兩個年例性祭典活動,瞭解官方政策如何在都市推行?成效為何?祭典可能面臨之限制?三堡何以應對?尤其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係戰事最激烈的階段,亦是國家權力最為擴張的時期,其發展態勢所呈現之特色,更是本文關注重點。 另外,介於官、民之間尚有一群地方菁英扮演協調與溝通的角色,他們一方面協助官方宣導、推行政策,一方面代表地方居民發聲、傳達民意。不僅如此,諸多菁英還加入寺廟管理或祭祀組織,積極參加祭典活動,例如大正年間三堡菁英擔任管理人、總董事和董事,共同掌理廟務,其中也有不少人出任爐主、頭家,負責辦理中元放水燈、普施。至於保生大帝聖誕遶境,許多人投入力士會或子弟團等祭祀

組織,規劃、籌備迎神事宜。這種現象甚至延續到戰後初期。因此,藉由組織的陣容還有菁英的參與過程,以理解他們如何取得象徵資本、建構文化權力網絡。

應用鄉土教學提升國小學生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新莊地方學為例

為了解決新莊區公所社會課的問題,作者呂慧芬 這樣論述:

依照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校訂課程」安排,本研究希望能培養國小學生「社會參與」面向的核心素養,將在地文史、生態、社會參與權(公民素養)三大面向串連起來,從實作中建構「新莊地方學」的行動哲學,在鄉土教學活動中產生鄉土情意連結並萌發鄉土認同感,讓每個人不只關心自己的事,也要關心公眾的事,最終希望能夠萌發「公民」的勇氣,對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採取積極回應和行動力。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新北市新莊區某國小五年級2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23堂綜合課程和假日親子走讀活動進行教學,並利用前後測問卷、教學觀察記錄、訪談記錄、學習單、教學省思札記與課程回饋單等資料的蒐集來進行結果分析與討論。研究者歸納出主要的研究

結論如下:一、兩大主題教學帶給學生鄉土自然與鄉土歷史更深的認識;二、戶外教育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三、教師在地方學文史知能、課程規劃、運用教學策略和解決教學困境的能力皆獲得成長;四、學生在鄉土知識和鄉土認同兩方面都有顯著的學習成效。最後,歸納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