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目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文化資產保存目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隆志,林逸帆,石文誠,鄭螢憶,蘇峯楠寫的 致福爾摩沙套書(跨越世紀的訊號1+2) 和陳逸君,劉還月,劉於晴的 酸柑茶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吳子毅/如何挽救失去記憶的土地:文資法的問世及其延續也說明: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拆遷林安泰古厝的犧牲,才召喚出《文化資產保存法》( ... 由這樣的修改趨勢,我們可以發現:文化資產的保存目的,即從中華文化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常民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農村規劃研究所 張淑君所指導 張俊傑的 歷史老街保存策略之研究-以竹山鎮林圯埔老街為例 (2008),提出文化資產保存目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街、保存方式、保存策略。

最後網站文化資產保存莫被操弄利用 - 人間福報則補充:筆者曾在公部門主管文化資產業務多年,常見有些老房子平時不見有任何保存的舉措,一旦因公共目的而被政府徵收或面臨拆除時,所有權人才跳出來高舉文化資產大旗,要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化資產保存目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致福爾摩沙套書(跨越世紀的訊號1+2)

為了解決文化資產保存目的的問題,作者張隆志,林逸帆,石文誠,鄭螢憶,蘇峯楠 這樣論述:

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則是通往歷史真相的道路   現今在尋找自我認同的路上,台灣史寫作再次進入繁盛時期。貓頭鷹《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計畫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本系列已出版第一冊以書信為題的《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第二冊以「日記」為主,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九個歷史片段。日記通常會反映記主當日的所記所聞,因此常可見一些特殊經歷和奇聞軼事,大至國際局勢,小到人際關係,各色各樣的豐富材料,為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提供不同的視角。   【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以「書信

」為題,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八個歷史片段。「書信」是過去人與人之間往來的重要媒介,既承載事件、記述當時局勢,更埋藏個人情感、認知與思想。舉例來說,從荷蘭長官的書信,我們得以回到近代初期北臺灣的族群活動,一探冰冷大王的神祕領域與淡水地區的禁忌之山。葉榮鐘寫給妻子的溫暖家書,反映日本時代追求民主之路是如何地艱辛曲折。兩張寄自菲律賓的戰時明信片,講述這些「為了國家」前往南方的台籍日本兵的戰時經驗,最後這些明信片也成了他們給家人的遺言。柯旗化是臺灣50年來最暢銷文法書《新英文文法》的作者,身處獄中,僅能收到孩子用注音符號寫來的家書,正是記錄白色恐怖時期拆散無數家庭的例證。   本書的八段歷史

,是個人的小歷史,也是描繪大時代的吉光片羽。這些留給後人的史料,不僅傳遞各時代的「信號」,更是一段段生動且充滿人味的「台灣故事」。因此,我們希望更正視史料的價值,以史料為憑,重新解讀臺灣史。書末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本書九篇日記出自不同背景的人物所有:   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黃金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日記揭開神祕的東海岸原住民部落,傳說中的產金之地真的有大量黃金嗎?宛如格列佛遊記般大開眼界的經歷,背後又是由哪些商業利益驅

動?   林爽文事件中的利益盤算:轟動全台的林爽文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翻身契機,原本從事走私貿易的鹿港林家如何藉此轉型為叱吒兩岸商界的知名商號?   清帝國統治下的歸化與圖謀:來自中國的清帝國官員,為何能識破「歸順天朝」的番人背後真正的目的,帝國的理番政策又能否順天應民?   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身為一名清代旅人,在旅店裡要和黑豬一起住,路上則有各種交通不便與危險。從馬偕博士的日記,一窺清代傳教狀況、部落生活,以及如何平安抵達目的地。   文武雙全的胡適之父:胡傳是清帝國治臺的末代官員,他的日記又記載了哪些官員日常、為官之道、仕途險惡,以及透露了哪些甲午戰前的政情?   反殖民運動裡的風暴:

一場因薪水不公而起的社內風暴,讓反殖民運動的指標媒體《臺灣民報》,即將面臨奪權風暴,甚至預告了臺灣民眾黨的內部分裂。   仕紳之妻不平凡的日常:林獻堂之妻楊水心,是日本時代的仕紳之妻代表,她的旅行與公益活動得以讓我們一窺當時上層社會婦女的生活。   卑南族青年Kelasay的戰地見聞:在帝國的號召下到了南方戰場,與反攻的美軍展開游擊戰,他的戰地見聞記錄了二戰最激烈的時刻。   戰後外省移民的落地生根:他們初來乍到,在臺灣經歷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也感受到家鄉與此地的差異,他們的思鄉之情,以及身處異鄉所面臨的困境,都得依賴同鄉互助,才能在這塊新土地生存下去。   本書的九段歷史,描繪了個人歷史,也

傳達了時代的脈絡。書末還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教學或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文化資產保存目的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文化局
 
(1)本年度的文化局提案「109年公共圖書館作為社區公共資訊站實施計畫」中,中央補助753萬,台南市配合自籌322萬8000元。一個一千多萬的市政計畫,在聯席審查的文件中,市府竟然完全沒有說明計畫內容為何,預算又要如何使用,這樣要市議員如何把關?
 
而為了確定此計畫的內容,我們只能上網透過中央的計畫說明來得知,大致的內容是補助圖書購買平台電腦、筆記型電腦以及電子書的授權金,目的是提昇人民多元閱讀的習慣。但實際上,台南各圖書館分別購入什麼設備?軟硬體是否有同步升級?我們仍然無從得知,文化局僅說事後會補件,這樣的做法,市議會是否淪為橡皮圖章,當場無從審查經費使用,只能通過之後再讓市府補行說明?
 
此外,過去在文化局辦理的書展中,曾發生混入內容不適當書籍的情形(例如在性平書展中,混入了強化性別刻版印象的書籍),我建議市府在給付電子書授權金的同時,也要注意電子書是否有確實遵守書籍分級制,且在書籍選擇上應注意多元價值。
 
(2)「109年王育德紀念館暨湯德章生命人權故事教育推廣計畫」一案中,市政府將推廣湯德章的生命故事當成是施政計畫的一環,但目前台南市湯德章故居的保存,卻面臨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也在人權團體中引發一系列的討論,而台南市政府目前成立委員會審查其是否屬於文化資產,但最終結果如何,仍屬未知。台南市有熱心人士打算以募資的方式將湯德章故宅認購以利保存,我向文化局提議,希望政府能在其中辦演更重要的角色。長年以來,無論是228紀念日中的相關活動,或是各種人權活動中,往往會把湯德章當成是台南人早年爭取人權的象徵,我們市也把湯律師列入台南歷史名人之一。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更加積極幫助留下這位民主前輩的故居,讓後人可以憑弔、追思先人風範,而不是全由人民自發為之。
 
2. 農業局
 
行政院補助本市109年度捕蜂捉蛇為民服務計畫,首先我們肯定消防回歸專業,讓消防人員不用再多消耗人力和心神在與防火無關的事項上。但今年的預算達到2800萬,和去年1700萬相較差了接近1100萬,因為差距甚大,所以我請局長說明為何會有此差異。局長則回復說,最後預算的使用,是讓廠商實支實付,如果說廠商實際沒有抓到那麼多,預算經費將會保留,在此,我們也向局長要求,一定要確實考核,以免造成公帑的浪費。最後,農業局並無捕蜂捉蛇的網頁專區,可能造成民眾不便,我也希望農業局能盡快改善。

歷史老街保存策略之研究-以竹山鎮林圯埔老街為例

為了解決文化資產保存目的的問題,作者張俊傑 這樣論述: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因應世界文化政策與思潮,陸續對歷史性建築物做清查與保護之措施;南投縣政府文化局亦持續為縣內古蹟指定、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努力。現今竹山鎮林圯埔老街區面臨了發展與保存之議題,然而此議題,並非單純的歷史建築保存或都市計畫變更問題,而是林圯埔老街區的再發展問題。綜合上述,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老街現有保存之理念及方式,及調查林圯埔老街區發展之概況,最後分析林圯埔老街區保存策略之可行性。 本研究採取資料歸納分析法,首先分析歷史老街相關文獻以及國內、外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規章,接著探討國內歷史街區之保存方式,並歸納出建築空間、社區營造及都市更新三種保存方式,以作為林圯埔老街區保存策略

之理論基礎。此外,再藉由田野調查法,針對林圯埔地區進行現況之調查,包括林圯埔老街區資源普查,以及地方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資產之調查。 本研究發現老街保存之理念是由單點建物保存延伸到整體區域再利用,保存方式由古蹟、歷史建築修復擴及到運用社區營造方式及加入都市設計因素的都市更新保存方式。而目前林圯埔老街區發展面臨到古蹟、歷史建築之保存、地方產業再造之困境、節慶活動傳承之困難、道路交通動線之問題及街道景觀風貌之雜亂五項問題。最後,本研究運用建築空間保存策略、社區營造保存策略及都市更新保存策略,以型塑林圯埔老街區之文化氛圍與改善其文化環境,保留老街原貌,並融入文化之內涵。

酸柑茶人

為了解決文化資產保存目的的問題,作者陳逸君,劉還月,劉於晴 這樣論述:

  古老工法中的酸柑茶智慧   ──陳逸君自序   定居北埔,整建舊三合院為住家時,心裡期待著與時光共律動、草木同枯榮的生活。在依照客家民居空間重建的「廳下」,「棟對」上書寫著先祖的遷徙史,而「燈對」上,則寫下我們對生活的期盼:      晴耕山林奠永世生機,雨讀青史傳萬代智慧。   「晴耕雨讀」,可以是不論世事的小日子,也可以是銜接古人、延續後世的志業。依循自然節奏生活,我們思索著,如何讓地方產業走上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日昇月落、冬去春來,從於晴小農作的酵素、果醋⋯⋯,到現今《酸柑茶人》的酸柑茶,我們親身實踐著,悠悠已過15年歲月,最終體認到小農產業仍是台灣地方

產業的主幹。規模小、成本高、勞力有限,小農產業競爭力委實薄弱,我們卻從中獲益良多。   就以酸柑茶的「九蒸九曬」為例,當大家爭論字面上寫作「九蒸九曬」還是「久蒸久曬」時,我們驚訝的發現,這根本源自中醫的「九制」炮製法。早在唐代,漢醫便透過「九蒸九曝」之法,利用蒸與曬的反覆交替,讓某些藥材去雜去濁,提升藥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成效。所以,孟詵所著《食療本草》中記載:   密蓋,蒸之。令氣溜,即曝之。第二遍蒸之亦如此。九蒸九曝。   中醫自古論藥物,大多認為有寒熱偏性,某些藥性對醫病有效,某些部分卻可能造成身體不適。透過「九蒸九曝」,讓藥材經歷長時間的蒸、曬、燜、潤,不僅改善藥性

,更能達到減毒和增效兩大效力。而現代研究則認為九蒸九曬可以產生化學反應,進而去除雜質,降低刺激性:   一、九蒸九曬可降低材料的黏性,同時保留原有成分,且提高有效物質的含量,成為人體易吸收的小分子,達到增效目的。   二、九蒸九曬能去除材料的雜質,降低刺激性,中和不同的藥性,讓每一種材料的性味更純粹,且降低副作用。   酸柑茶的九蒸九曬,顯然也著眼於反覆蒸曬的作用,將不同的中草藥與柑果調合在一起,提升其效益。可惜的是,現代人欲節省時間與人力,捨棄繁複的九蒸九曬工法,創造出各式各樣新奇的做法,以追求快速利益,這反而破壞了酸柑茶的根基。   領悟了傳統知識的價值之後,愈加讚嘆前人的智慧與經

驗,益發珍惜每一口喝到的酸柑茶。從滋味圓潤的茶湯,感受得到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美妙,讓我們更為肯定走上這一條艱鉅道路的決心。   堅持傳統工法手作的酸柑茶,工作繁重,産量亦有限,但這才是淬煉傳統酸柑茶的唯一製程。為了給台灣的客家酸柑茶一條更遼闊的道路,能站上更高大的舞台,我們在山居生活中勤勉地手作,伴隨著一顆顆酸柑茶接受陽光日曬、烈火蒸煮、溫火烘焙,而後收斂熟成,期盼盡一家之力,讓更多人看見酸柑茶的製作工藝,同時品嚐出酸柑茶之旨味。   在價值觀及資訊多元的當代,推出《酸柑茶人》這一本書,或許顯得自不量力,但我們堅信,唯有堅持走下去,才能務實地重建客家產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