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制約舉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操作制約舉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定一寫的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新時代的個人營養學 和譚宏斌的 材料清潔生產與迴圈經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古典制約操作制約例子】資訊整理& 操作制約實例相關消息也說明:古典制約操作制約例子,【雜記】操作制約- 熱血小橘- 痞客邦,而操作制約則更增加了個體的主動性是透過個體的行為及發生的結果間的接近率來發生關聯例如你會把鞋子裡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生活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羅肇錦、陳廖安所指導 李長興的 漢藏語同源問題 (2021),提出操作制約舉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藏語、同源詞、借詞、歷史比較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羅肇錦、鄭縈所指導 房子欽的 台灣客家語動後體標記語法化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客家語、體標記、語法化、語意地圖、客語聖經的重點而找出了 操作制約舉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直接教學法的設計與應用則補充:史金納(skinner)的操作制約理論提出連續漸進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來塑造行為。 ... 鷹架是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教師所提供的協助,例如教師的提問、舉例及示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操作制約舉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新時代的個人營養學

為了解決操作制約舉例的問題,作者楊定一 這樣論述:

身心醫學暢銷經典 《真原醫》失落的一章、 每個人都需要的個人營養學—— 在這充滿變動、慮病、不安的時代, 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     「那麼多年,終於等到了。」     「地球的轉變速度太快,才有這個剛剛好的時點可以讓我談飲食、斷食和修行。現在你所讀到的這本書,能寫下它,也算是為我個人多年來的經過帶來一點安慰。」── 楊定一     第一本由調整內分泌、恢復代謝靈活性、扭轉慢性病體質出發,整合常見飲食法與斷食的重點,進入個人療癒與意識轉化的大眾書籍。     生命,並不是一個人去體驗靈性,而是完美的靈性來體驗人生。     要能配合地球的轉變,人類需要整體的提升。我們可以將自己準備好,

讓身心可以接受意識降落到每一個層面,讓每一個細胞真正活起來、發揮全部的潛能。     在生理的層面,透過飲食調整與運動恢復代謝靈活性,延緩甚至停止進入慢性病體質,這對個人的幸福、社會整體的醫療和服務成本都有直接而且重大的影響。     從生命整體來說,面對全球激烈的轉變,一個人更是要健康,而可以度過種種挑戰、摩擦和阻礙,有機會活出一種新的正常,自由自在活在心。     好的飲食,包括斷食、悅性飲食,以及運動、呼吸、睡眠、靜坐,都是在配合你我個人的領悟。也正因為如此,在這本書,楊定一特地整合這些觀念並提醒大家:「You do because you can, not because you ne

ed to. 你做,是因為你可以做,不是因為你需要做。輕輕鬆鬆進行就對了。」     飲食、健康和意識就像彩虹的光譜,不同的體質、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最適合個人眼前的調整方法,來喚醒人人都有的療癒本能。然而,這更需要我們敞開心胸,親自來驗證、進行。     本書從理論基礎著手,楊定一由自身的觀察與體驗出發,整合事實和觀點,然後切入實作。讀者可以先建立正確的觀念,再拿自己的生活習慣來實驗,量身打造最適合自己現況的個人營養學。     〖作者另有「全部生命」App,可下載體驗運動、呼吸、靜坐課程 〗     【本書摘要】   #暢銷三十多萬冊《真原醫》失落的一章   2012年出版的《真原醫》,除

了談當時最先進的營養、運動、呼吸、壓力管理的科學觀念,原本也把斷食當作一個主要的主題。但這些觀念及知識對當時社會來說也許過於前衛,為避免爭議,最後只保留了一章,淺淺帶過。     此刻,時機到了,整體的意識不光可以接受這個主題,甚至可以進入更深的療癒。楊定一重拾斷食的主題,本書從整體醫學與健康的觀念切入,從恢復代謝靈活性為主的飲食調整出發,準備我們每一位可以用健康、輕鬆甚至享受的方式,得到斷食所帶來的清理和療癒。     #年紀增加,不等同於老化   楊定一強調,老化與年齡無關,而是身體的使用進入了一種僵化、失去彈性的局面。     長期飲食失衡會造出老化,身體隨時都有的過敏和發炎也會造出老化

,長時間沒有療癒的疾病、緊繃的生活方式,也一樣會造出老化。「抗老化」就是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扭轉容易發炎、代謝失衡的體質,而讓一個人恢復健康。     #重要的不是哪種飲食最符合理想,而是哪一種飲食對你的現況有幫助   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的營養需求、不同的代謝障礙、包括體質的過敏和敏感,都有各自最適合的飲食。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也有當時最合適的飲食。找出自己的需求、學會嘗試與調整、真正從飲食獲益,才是這本書想帶出來的飲食的療癒。     楊定一自己就是如此,大概一般人聽過的飲食法,他都親自嘗試並執行至少半年以上。這也是因為他科學家的個性,凡事都希望親自去觀察、去驗證,自己得出結論。

    這種自我觀察→實驗→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本書所希望強調的「自我療癒」。     #澄清主流營養學的誤區,恢復代謝靈活性,從天然飲食得到療癒與修復所需的原料   解開低脂飲食的觀念造出的營養與代謝失衡,楊定一希望幫助更多朋友從現代飲食的癮和代償脫身,重新進入一個放鬆而健康的內分泌與神經迴路,離開中年發胖、代謝症候群、慢性病的惡性循環。     #飲食調整成功的關鍵:不挨餓   吃對、吃飽、吃好,恢復健康,體重下降和指數改善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在飲食調整的過程中,要懂得採用熱量密度足夠的食物,不要讓自己挨餓。一挨餓,身心當然會反彈,任何飲食計畫都很難成功。     守住代謝率

、重新設定身體的內分泌,再加上生機飲食帶來活的營養與微量元素,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即使一開始的出發點不是減重,但不知不覺也會瘦下來。就好像身體裡一組運作失常的環節得到修正之後,其他部位的負擔開始減輕,而能重新恢復正常運作。     #飲食調整需要好的脂肪來保護   調整飲食時,如果一下子減去太多熱量、造出很大的熱量赤字(吃進去的熱量比消耗少很多),這對身體是一種危機,而它自然會將一些不那麼緊急的功能給減緩或停止,與生殖有關的功能就是一例。     楊定一特別帶出各種方法,讓人在飲食調整期間補充大量的好脂肪。這除了能帶來飽足感和滿足感,而減輕饑餓感的不適,另一方面也是讓身體的正常運作、包括女士的生

理周期得到保護。     #腸道健康,比我們現在以為的可能還更重要   許多人可能沒想到,腸道健康,就連腦也可以得到健康。      腸道和大腦之間的溝通,專家歸納稱為「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具體的溝通管道包括了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這個溝通是雙向的,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以及腸道裡微生物的反應,構成了這溝通裡重要的環節。     #接觸內環境的腸道上皮狀態,有時也會反映在我們接觸外環境的皮膚   許多朋友的腸胃道一有問題,臉部或身體的皮膚就開始發癢、過敏、起疹。消化道不光是讓食物通過、接受消化、被吸收的過道,它本身也不斷回傳訊息來影響身體的健康。     要建構腸道的內

環境,飲食是很重要的方式。     #用「減法」或「簡化」飲食調整,來進行「自我療癒」   現代人過敏的問題很嚴重,從飲食帶來的發炎和自體免疫疾病也相當普遍,然而,就連純淨的有機飲食也不乏讓人過敏的成分。     無論哪一種過敏,都可以進行「減法」或「簡化」的飲食調整,也就是如果原本的飲食中有一些成分會刺激身體、甚至導致過敏,就把這個成分挪開,給身體一些空間恢復。     #抗老化的兩把鑰匙:飲食和運動   飲食:從斷糖開始,守住能量代謝的平衡點。透過飲食和生活調整可以改變體質、共病與健康──不吃精製糖、減少精製澱粉攝取、低醣飲食,可以減少對身體的刺激、不再那麼大量分泌胰島素,而讓人有機會反轉

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病體質。     運動:現在動起來,立即消耗糖,讓肌肉恢復對胰島素的反應,也就有機會解除胰島素過量的危機。動起來,還能重新喚起身體與腦的連結。一個人如果能持續運動,可以啟動 7000 個有益健康的基因表現。這些基因活化起來,也就從最基礎的層面為身體建立全新的迴路。     #現在就動起來,是最重要的!   楊定一在《真原醫》提過,想要轉化習氣,讓身體動起來、真正去做,是最好的方式。     這一方面讓念頭不只是念頭,不再只是腦神經一個不斷無效重複的小迴路,而是透過肌肉的動,與回傳到腦部的訊息,讓這個迴路擴大,變成一個在全身暢行無阻的迴路。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這個經驗,有

時候心裡會浮出一些靈感、動機或直覺,但不到幾秒,腦的迴路和舊習氣馬上會冒出來,阻止新的行動。所以,把握時間更是關鍵。現在就開始動起來吧!     #不吃什麼比吃什麼還重要;而進食的頻率降低,又遠比吃多少更為關鍵   其實我們每天睡覺的時候都在斷食,只是自己不知道、也不重視。      光是每天少吃一餐,就能讓身體得到斷食的好處。能長期穩定維持一日兩餐或一餐,身心沒有什麼反彈,這樣的效果比勉強自己進行長時間斷食更好。     #斷食有什麼好處?   第一,斷食促進自噬作用,讓老舊或不再用的組織細胞重新組合,甚至將廢物消化掉,這為身體帶來很大的淨化。   第二,斷食幫助身體將胰島素和血糖都降下來。

  第三,腸道也得到調整,而生長激素和免疫力提高。最後,體重自然降下來,人變得清爽。   【以醫療目的進行的斷食,為保護患者,需要由專業醫師來協助】     #斷食為什麼能療癒?   在停止進食時,身體可以立即得到休息。身體平常將大量的能量和注意力耗費於消化之上。這一個負擔如果得以解除,身體就能將能量轉為療癒。     斷食所產生的危機,對健康和生長中的細胞有利。有缺陷的細胞在壓力下無法正常運作,會在短時間內死亡,為身體所清除。死去細胞內的可用養分則為身體回收,以製造其他細胞;廢物則被排除。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運用的療癒。     #斷食的時候,身體要運作,能量從哪裡來?   現代人對飲食的上

癮有許多層面,除了能量和營養之外,最主要還是心理層面的依賴。     一般人所謂的正常飲食其實含著太多的糖類和澱粉,而進食又過於頻繁、不斷刺激胰島素,幾乎沒有機會讓身體去燃燒脂肪。斷食就好像為車子換一套新的引擎,讓身體用不同的效率來燃燒能量,而且是燃燒身體本來就有的脂肪。     一個人原本的飲食是健康的、血糖穩定、能量代謝的負擔也不重,可以很容易順利度過斷食。如果原本已經有代謝不靈活的情況,要做這個整頓自然很費力。     楊定一建議從減醣的健康飲食做起,讓身體不再只依賴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而又能補充身體修復需要的營養。等血糖穩定下來,無論吃或不吃都不會帶來障礙,自然可以輕鬆進入斷食。  

  #飲食調整、運動和斷食,輕輕鬆鬆進行就對了   只是一個念頭的轉變,把非做不可的心態轉成一切都好的心態,那麼飲食調整、運動、斷食都是非常輕鬆的,都是身體本來就會做的事。     生命本來是完整的,所謂的調整其實都是你本來就可以做,且容易配合生活的節奏來進行、來完成的。如果說我們還需要再額外做點什麼,那最多也只是放過它、不再用自己的想法去干涉它。     「全部生命系列」簡介     人的健康,身、心、靈從來沒有分開過。楊定一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門與哲學系統,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表達,幫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真原醫》、《螺旋舞》、《結構調整》、《

好睡》與《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是從身心,也就是從「有」看著這個世界。希望在這個快步調的社會,幫助你我身心做一個整合,希望每一個人回到均衡。畢竟,在失衡的狀態下,一個人隨時都會被身心的不均衡給拉扯,而難以體會生命更深的層面。然而,一切都是幾面一體。有了「全部生命系列」的基礎,自然可以在這個最完整的預防醫學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到愛、平等、寧靜與希望。     從《靜坐》,「全部生命系列」《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到《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再到兩本問答《十字路口》、《插對頭》,以及之後的《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無事

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唯識》、《必要的創傷》、《轉捩點》,逐漸地,自然移動角度,從二元對立轉到一體,從「空」看著「有」,從內心看著外在,從「在」看著「做」,從「心」看著「人」。     隨著每一個作品,我們深入的,不是知識,而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的層面——生命最深的智慧與慈悲。這,是人類終極的療癒。

操作制約舉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幼兒英語】👧🏻0-5歲嬰幼童,在家用這些「🎶情境英語歌」輕鬆唱跳學英文!!!
讓嬰幼兒聽音樂🎵,好處不勝枚舉,舉凡提升記憶力、學習語言比較快、幫助入睡、提高身體協調、增強溝通能力,甚至陶冶性情等,都是每個爸媽們或多或少清楚的事。

但你知道嗎?兒童英文歌曲也扮演不同的功能,選對歌曲,律動&英語學習魚與熊掌可以兼得☺️(詳細圖文和歌曲影片↘︎ https://pse.is/v28fc)

許多爸媽會透過聽英文歌曲,作為讓幼兒學習英語的第一步,像是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OLD MACDONALD HAD A FARM、LONDON BRIDGE、MARY HAD A LITTLE LAMB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更是常見的入門歌曲。(🎶 幼兒如何聽英語歌直播 https://PSE.IS/XACF5 ,無法觀看須先加入中文家庭雙語小孩不公開臉書社團)

🔥 英語兒歌百百種,該如何選擇呢?🤔

仔細觀察還是有差別的唷!
像上面舉例的這些歌曲,雖朗朗上口也是爸媽第一選擇,但當我們打算讓嬰幼兒透過情境歌曲,同時達到律動和英語學習一魚兩吃時,這類型音樂就偏相對『#抽象』兒歌,較難直接在 ” 真實環境 “ 中呈現,爸媽也不容易透過實際肢體動作,直接操作給孩子看,甚至讓孩子進行體驗學習。

因此,不難發現,這類歌曲即使有影片,也很難單純用肢體去傳遞歌詞內容,多半會用雙手打節奏、身體自然隨音樂搖擺等方式表現。

因此,選擇『#具象』,歌曲中動作實際連結身體部位,例如跳 (jump)、走 (walk)、跑(run)、拍手(clap)、轉圈(turn around)等,像「Head Shoulders Knees & Toes」就是最典型的 情境英語兒歌,唱個幾輪後,歌曲中提到的身體部位,很容易被孩子吸收並學會對應的單詞,甚至是句子,這就是聽音樂學語言的神奇魔力!

知道小訣竅後,爸媽可以善用網路資源,自製自己喜愛的嬰幼兒情境歌單👏

因此,對於想讓嬰幼兒透過聽英文歌曲,以身體力行方式,將當下做的「動作」與聽到的「語言」相連結,進而理解語言的意思,就是我們給0-5歲爸媽的英文選歌建議。

其他像「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也都是,透過這種體驗學習,像威利不到1歲半時,就能很清楚分辨walk和march的差別,第一次看到他的動作,說實話我們很訝異嬰兒的理解力是如此敏銳與細膩。

👦🏻 #配合嬰幼兒肢體發展進度,提供適齡情境英語歌

當然,挑歌同時也要將嬰「幼兒肢體發展程度」給考慮進來,不要6個月的baby,結果你挑了要她跳的歌曲,當然她無法辦到!

例如像威利,直到1y2m才會走、彎腰,還不會跳,所以歌曲完成度有限,但沒關係每一次聆聽寶貝們都在吸收,鼓勵爸媽不厭其煩將自己當作幼幼台哥哥姊姊,等小朋友有能力做出該動作,自然會給爸媽最好的回饋。

何以讓我獲得這個經驗分享?
其實就是來自寰宇迪士尼的「Play Along 跟著玩系列」的觀察,這系列以孩子肢體發展進度,分成0-1y、1-2y、2-3y三個階段。從0-1y很多動作需要爸媽協助進行,像是up and down(俗稱飛高高),到1-2y可以走、跑、甚至到2歲以後有能力唱歌同時,學會數數、水果分享等更複雜的學習。

威利就是透過這首歌曲,輕鬆學會轉圈、彎腰、拍手等動作的(Blog中有分享)

那為什麼寰宇是設定在0-3歲,我卻認為0-5歲(意即學齡前均可)都可以讓孩子聽這類歌曲呢?

這其實思考過在台灣不少中文家庭裡,多數孩子3歲前還是以中文學習為主,因此我認為只要是學齡前的幼童,都能透過聆聽「情境英語歌曲」快樂律動並輕鬆學語言!

對了,我發現當一開始讓小寶寶固定聽一些情境英語歌(像威利是從10個月開始聽寰宇PA歌曲)學會歌曲內相對應動作後,當他們聽到其他曲目中出現相同的內容時,例如:Clap yours hands /Open your hands and clap them,寶寶也都能夠做出正確的回應,不太受腔調和發音影響,表示孩子真的內化學會了,不只是聽到做出「制約反應」。

Blog內另分享了威利常聽的內容,也是除了寰宇迪士尼正餐外,威利平日經常聽的情境英語歌曲小點!

#情境英語 #英語兒歌 #抽象 #具象
#dwe #寰宇迪士尼 #中文家庭雙語小孩

漢藏語同源問題

為了解決操作制約舉例的問題,作者李長興 這樣論述: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

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

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

材料清潔生產與迴圈經濟

為了解決操作制約舉例的問題,作者譚宏斌 這樣論述:

將清潔生產的理念應用於材料生產中,實現污染控制由末端治理向生產全程序控制的根本轉變,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迴圈經濟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方法。而迴圈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本書共分5章,包括材料對環境的影響、材料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材料清潔生產、材料清潔生產審核及案例以及材料可持續發展與迴圈經濟,並包含了各種材料在工業生態中的應用案例分析,可使材料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理解材料生產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理解材料生產過程及產品報廢後對環境的影響,掌握對產品、技術或服務進行LCA評價的方法。 本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可讀性,可作為高等院校材料及環境相

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材料生產的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或參考書。 譚宏斌,西南科技大學教授。   教學方面:承擔本科生課程《清潔生產與迴圈經濟》、《環境材料學》和《應用礦物學》等,承擔研究生課程《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現代測試方法與實踐》和《材料先進製備方法》。   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專案“基於OBE理念的‘清潔生產與迴圈經濟’混合式金課建設與實踐”獲西南科技大學立項(編號:19xn0002)。發表教改論文5篇。科研方面:主要從事固體廢物資源化研究,在冶金固廢鉛鋅冶煉渣資源化利用、化工固廢工業副產石膏高質化利用、建築固廢建築垃圾生產再生骨料和

微粉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獲省部級和廳局級科技獎6項,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0餘件,主持省部級、廳局級和企業項目10餘項。 第1章材料對環境的影響001 1.1材料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001 1.1.1材料與人類的關係001 1.1.2材料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003 1.2材料與資源和環境的關係010 1.2.1全球資源和能源現狀011 1.2.2中國資源和能源現狀012 1.2.3材料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的資源消耗013 1.2.4材料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014 1.2.5材料生產對環境的影響014 1.2.6其他環境污染問題021 1.3材料可持續發

展的思考025 1.3.1材料與環境的辯證關係025 1.3.2理解材料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方法027 參考文獻027 第2章材料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029 2.1材料的環境影響評價029 2.1.1材料與環境029 2.1.2環境影響030 2.1.3常見的環境指標及其表達方法030 2.2生命週期評價032 2.2.1生命週期評價的歷史和發展033 2.2.2生命週期評價的定義035 2.2.3生命週期評價的技術框架及評價過程036 2.3常用的生命週期評價模型046 2.3.1輸入-輸出法046 2.3.2線性規劃法046 2.3.3層次分析法047 2.4生命週期評價應用舉例048 2.4

.1再生混凝土生命週期評價048 2.4.2聚碳酸酯新型生產工藝的生命週期評價051 2.5生命週期評價的局限性056 2.6材料的環境性能資料庫057 2.6.1建立材料環境性能資料庫的基本原則058 2.6.2常用環境資料庫簡介058 參考文獻060 第3章材料清潔生產061 3.1清潔生產概述061 3.1.1清潔生產的產生與發展061 3.1.2清潔生產概念和主要內容069 3.1.3清潔生產的作用071 3.1.4清潔生產的實施途徑071 3.2清潔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075 3.2.1關於環境法律、法規及政策的發展076 3.2.2促進清潔生產的主要政策088 3.2.3清潔

生產標準093 3.3材料清潔生產行業現狀及案例096 3.3.1水泥清潔生產案例096 3.3.2金屬鋁清潔生產案例106 3.3.3聚苯乙烯塑膠清潔生產案例114 參考文獻117 第4章材料清潔生產審核及案例119 4.1材料清潔生產與審核119 4.1.1清潔生產審核概述119 4.1.2清潔生產審核程式123 4.2材料清潔生產指標體系及評價151 4.2.1清潔生產指標體系151 4.2.2清潔生產指標體系構架153 4.2.3清潔生產評價的方法和程式156 4.3材料清潔生產審核案例163 4.3.1某玻璃纖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案例163 4.3.2某不銹鋼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案例16

6 參考文獻171 第5章材料可持續發展與迴圈經濟172 5.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172 5.1.1古代樸素的可持續性思想172 5.1.2現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發展173 5.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基本原則176 5.2.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76 5.2.2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177 5.3可持續發展與迴圈經濟179 5.3.1迴圈經濟的定義180 5.3.2迴圈經濟的基礎理論180 5.3.3迴圈經濟在中國的發展184 5.3.4發展迴圈經濟的戰略意義187 5.3.5迴圈經濟的技術特徵188 5.3.6迴圈經濟的操作原則189 5.3.7迴圈經濟的實施192 5.4促進迴圈經濟發展

的方向200 5.5迴圈型社會材料領域的發展重點203 5.5.1重大技術選擇204 5.5.2發展重點206 5.6發展新材料迴圈經濟208 5.6.1建立新材料迴圈經濟的必要性208 5.6.2建立新材料迴圈經濟的發展路徑209 5.6.3新材料循環體系建設的例舉210 參考文獻218 材料、資訊與能源被稱為現代人類文明的三大支柱,材料又是資訊與能源的基礎。材料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人類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使用不同材料來進行表徵,如:石器時代、鐵器時代。人類在享受材料技術進步帶來豐富產品的同時,也面臨著材料在原料採取、產品製造、產品使

用以及報廢過程對環境污染的困擾。 工業革命以來,特別是20世紀中期以來,由於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工業經濟的空前發展,資源消耗速度明顯加快,廢棄物排放量顯著增多,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枯竭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公害”等環境問題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環境、資源和能源危機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人均佔有資源量少,消耗高、浪費大、利用率低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環境問題集中顯現。在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下,經濟要保持快速穩定增長,唯一的出路就是實施清潔生產和迴圈經濟。 清潔生產是指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將清潔生產的理念應

用於材料生產中,實現污染控制由末端治理向生產全程序控制的根本轉變,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迴圈經濟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方法。迴圈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材料行業屬於資源、能源密集型行業,也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行業之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保障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材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書共分5章,包括材料對環境的影響、材料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材料清潔生產、材料清潔生產審核及案例以及材料可持續發展與迴圈經濟。譚宏斌承擔了本書

的主要編寫工作,並負責全書的統稿和審定。馬小玲參與了本書第1章和第5章的編寫工作,馬佳俊、賀小春參與了第2章的編寫工作,王麗閣、劉靜參與了第3章的編寫工作,劉海峰、王進參與了第4章的編寫工作。 本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可讀性,可作為高等院校材料、環境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材料生產的技術和管理人員培訓教材或參考書。掃描本書封底二維碼,回復書名可獲取相關課件資料。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研究成果與資料,編者在此對所有專家、學者致以衷心的感謝! 本書由鄧浩老師負責校對,本書在編著過程中得到了同繼峰老師、李玉香老師和課題組同學們的幫助和支持,也得到了化學

工業出版社編輯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由於編者水準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21年8月

台灣客家語動後體標記語法化研究

為了解決操作制約舉例的問題,作者房子欽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客家話動後體標記的語法化過程。我們的語料庫主要是客語聖經。我們採用陳前瑞(2003、2013)的多層級體貌理論將客家語動後體標記加以分類,並探求客家語各個動後體標記的來源及其語法化途徑。多層級理論中有外部視點和內部視點的理論,本文將其中內部視點理論加以微幅調整,指出內部視點還可以加以細分,即,再加上左界(起點)視點、右界(終點)視點和同步視點三個視點,這樣的修改可簡單描述客語動後體標記的衍生。本論文主張客家語完整體"嘞le"和完成體"咧le"多數源自於動詞“來",少數源自“了”[liau3]。比照Dahl (2000:7)所提類型學,完整體“嘞le"又是從完成體“咧le"虛化而來。

海陸腔客家語只發展到完成體,四縣腔則發展到完整體。源自於動詞“來"的發展途徑是動詞直源,因為“來”所表現的語義是[+到達],是屬瞬間動詞,而瞬間動詞沒有內部結構或不用提及內部結構。少數方言源自“了”[liau3]的語法化途徑則相似於普通話¸ 走V-V(連動)>V-R(動補)>V-asp(體標記)的途徑。完結體體標記“thet7/phet7"源自動詞“脫”,語法化的過程是V-V(連動)>V-R(動補)>V-asp(體標記)。經歷體體標記來源動詞“過”,語法化的過程是V-V(連動)>V-R(動補)>V-asp(體標記)。非完整體ten3源自動詞“定”,虛化的過程是V-V(連動)>V-R(動補)>V

-asp(體標記)。大埔方言的非完整體kin3源自“緊”,其語法化過程不同於ten3。依照Dahl (2000:7)所提類型學,它先發展成反覆體,再虛化成非完整體。我們提出內部視點的同步視點角度用以說明ten3和kin3為何會有楊永龍(2005)所說的穩緊義,乃由於同步視點用以表達“擷取事件畫面"必須停格,所以凍結這個事件。基本階段體標記包括:起始體,V-起來; 延續體,V-下去/ V-落去; 結果體,to3。其中to3來源是 “著”。以終點視點看,動作的發起就是V-起來。而以始點視點看,延續體就是V-下去/V-落去,而結果體就是客體抵達終點,V-(附)著。涉量階段體體標記包括:嘗試(短時)體

--V-看a3; V V-a5le3; 這些是由微/短動量發展而來。涉量體也包括反覆體—V來V去,V上V下; 這些是客體的短距相反方向屈折位移運動投射而來。本文也提出客家話動後體標記的發展都和空間(Localism)有關,也和說話者為中心的主觀性(Subjectivity) 有關。探討這些體標記時我們也採用語義地圖來解析其間的多義現象。本論文研究最末也對 Dahl (2000:7)的時體類型理論提出部份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