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螢幕烙印解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手機螢幕烙印解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橫山秀夫寫的 北光【橫山秀夫親簽,日本星幻紙扉頁限量版】 和李豪的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獨家加贈厭世者求生手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解決液晶螢幕烙印Anti Burn in 技術也說明:螢幕烙印 問題Mobile01>螢幕烙印問題. 磷質烙印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什麼是螢幕烙印? 所謂「烙印」,就是手機螢幕出現畫面的殘影,而且這個殘留的痕跡是出現在螢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圓神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影像與生醫光電研究所 趙昌博所指導 簡唯宸的 建立預測OLED面板光衰的AI模型 (2020),提出手機螢幕烙印解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有機發光二極體、亮度劣化、類神經網路、高準確度、AI模型。

最後網站【筆電選購推薦】如何挑選一台筆電? (2023年9月更新)則補充:一、一開始根據需求決定你是要買文書型,電競型、創作型。 · 二、螢幕尺寸 (要方便攜帶就14吋,要螢幕大就15或17吋) · 三、SSD(固態硬碟)是標配 (有了SSD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手機螢幕烙印解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北光【橫山秀夫親簽,日本星幻紙扉頁限量版】

為了解決手機螢幕烙印解決的問題,作者橫山秀夫 這樣論述:

限量大師簽名版! 橫山秀夫親簽+蓋印,日本星幻紙扉頁典藏呈現   他建造了,建造了一座夢想之屋, 以有形的物體,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然而,這棟房子卻沒有發出團圓的聲音……     日本推理大師橫山秀夫最美的一道謎題   睽違六年全新小說,從真相中找回愛的絕頂落淚之作!   日本讀者譽為年度神作:「《北光》完全超脫了推理小說的定義!」「它在我心中已經得到本屋大賞冠軍。」     「請蓋一間你自己想住的房子。」     對任何一位建築師來說,這都是最奢侈的委託。建築師青瀨在業主吉野夫妻授予的充分自由中,將畢生對於「家」的想像化為現實,蓋了一棟獨一無二的木造房子

,坐南朝北,盡情納入北邊的光線。     不料,在愉快交屋之後四個月,他愕然發現,這個理想的「家」竟空無一人,只留下一把德國名設計師布魯諾.陶特的椅子。     早該入住的業主一家人為何會憑空消失,又為何不肯住進他精心設計的屋宅?沮喪失落的青瀨決定追查真相。在此同時,他還協助事務所處理一個美術館的大案子,兩頭奔忙。儘管焦頭爛額,但在整個過程中,他不斷回想起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和不同的建築對話,思索家人與家庭真正的意義,不但為美術館完成了動人的設計,還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秘密……     推理大師橫山秀夫醞釀六年全新力作,以「家」為核心,完美揉合設計、建築與懸疑元素,

  一次又一次逆轉的真相,喚起每個人對「家」的念想與眷戀,   從謎團中找回「親情與救贖」,讓人深深沉醉。     房子這種東西,什麼材質都好,無論是木造、混凝土、磚頭或黏土。   我明明能夠生活在任何一種房子。只要有你……     橫山秀夫:「《64》絕對是一本描繪職業的小說,但我大幅提高了關於家庭的比例。而《北光》的家庭故事不能說是寫到滿,但卻是毫不拐彎、從正面出發去探討。創作《北光》也讓我發現,寫『家』的故事,就是寫『家人』的故事。」   得獎紀錄     ★ 2019文春推理小說 第1名   ★ 2020本屋大賞TOP 4   ★

2020紀伊國屋書店Best books第3名   ★ 2020「這本推理小說很厲害」第2名   ★ 西島秀俊、宮澤理惠、北村一輝領銜主演NHK改編日劇   ★ 博客來選書、誠品書店選書   名家熱推     冬陽(推理評論人):「橫山秀夫筆下的人物,總是具有一種奇妙的呼喚感。過往的作品多以警察為主角、警界為舞台,但我認為他的書寫企圖是溢出警察小說框架的,更貼切地說是一個人在獨立個體與階級組織、堅持自我與尋求和諧之間的擺盪和確認,當引發危機的事件降臨時,運用推理手段所要解決的不只是陷入膠著的謎團,同時一併解開複雜難理的人生纏結。在新作《北光》中,我強烈領受到橫

山宛如破繭的再一次蛻變,從單向的呼喚轉而讓作者、角色與讀者三方進行一場交心對話,書寫技法還與建築巧藝相呼應,虛構的種種情節盡是譬喻或借代,讓『北光』依作者魔術般的引導前行,溫柔澄澈地照亮心底的幽微──那光竟成抹不掉的烙印,鮮明、迷人又難以忘懷。」     陳浩基(推理作家):「掩卷之際,內心激動無比。在邏輯綿密細緻的推理謎團之上,這更是一個關於家庭、親子、藝術、理念、美學和人生的故事,是每一個曾在生活面對過挫折、遭遇過不幸、對現實感到麻木無力的人都值得一讀的故事。在這紛亂的時代讀到這作品,實在令人產生勇氣。」     喬齊安(推理評論家):「一筆入魂這次勾勒出的是宛如半澤直樹的

大和男子漢傳奇。歷經泡沫經濟崩壞,在嚴酷職場與破碎家庭中奮鬥的數位父親身影喚醒了上班族與職人的志氣,令讀者熱血沸騰!將稀有的『建築推理』內涵昇華至藝術與民族精神的境界,更是無愧橫山秀夫一代宗師美名!」     盧建彰(作家):「才知道好家人完勝好人家,謝謝大師用愛為人生解謎。」   讀者力薦     ☆《北光》在我心中已經得到本屋大賞的冠軍。   ☆是那種會留在心裡的故事。超脫推理小說的定義了。   ☆這絕對是橫山老師的神作。它的深度是讓人想一讀再讀、反覆沉吟玩味的感動。   ☆一開始很難理解書名《北光》在傳達什麼,但隨著故事發展就能慢慢理解其意義。「設計自己

想住的家」,受到這樣的委託,我想這已經超出設計的範疇了,因為那裡凝聚了設計者自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讀完感到父親對孩子的愛是那麼地雄壯又悲傷。全篇有許多關於建築的描寫,非常刺激想像力。   ☆靜謐又意味深刻的大人風推理小說。所有的謎都藏在陶特的椅子裡。太佩服作者如此精密地設計情節!   ☆與其說是推理小說,更像是人性探索故事。   ☆前面雲淡風輕,最後卻能看到絕美的景色。我也好想看看小說中的Y宅邸和紀念館……   ☆這是一本透過建築講述「親情與救贖」的溫暖推理小說。 作者簡介   橫山秀夫     「如果推理小說有諾貝爾獎,就該頒給橫山秀夫。」──

德國推理大獎評審     1957年出生於東京。歷經新聞記者與自由撰稿人的工作之後,於1998年以《影子的季節》獲得松本清張獎,並以作家身分出道。2000年以《動機》獲得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之後接連寫下《半自白》《第三時效》《登山者》《看守者之眼》等多部話題暢銷作品。2012年以《64》席捲歐美各大暢銷排行榜,知名度更躍上國際,海外版權授出17國,廣獲歐美重要媒體書評與獎項肯定,並於2016年成為首度入圍英國推理作家協會「國際匕首獎」的日本作家。《明鏡週刊》曾盛讚,橫山秀夫的風格有如卡夫卡遇上史迪格.拉森。歷經六年苦心創作,橫山秀夫又鄭重推出《北光》,是21年作家生涯中,跨出嶄新步伐的

長篇大作。   譯者簡介   張智淵     台北人,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從事翻譯二十餘年,譯有《北光》《登山者》《失樂園》《利休之死》《愛之國》《艾比斯之夢》等六十餘本小說,現為專職譯者。 1 大阪地區的天氣從一早就快要下雨的樣子。 青瀨稔悄聲整理服裝儀容。從屋裡的動靜聽來,客戶夫妻也起床了。昨晚談妥了新建自宅的事宜,客戶夫妻盛情款待知名的吟釀清酒,青瀨想回也回不去,直接在人家的客廳席地而寢。一夜過去,現在連借洗手間也有所顧忌。他朝屋內喊了一聲「我趕時間,先告辭了」,堅持謝絕早餐,低著頭在玄關打開摺傘。 趕時間是真的。從此花區的新市鎮快步走到阪神電鐵的淀川

站,要十多分鐘。從那裡到梅田轉乘JR,前往新大阪站,如果搭上九點三十分發車的「希望號」,就能在中午趕回東京。雖然會遲到,但感覺能夠勉強守住跟日向子的約定。 大概因為是星期日,新幹線月台上處處可見攜家帶眷的乘客和情侶的身影。或許還是個好日子,也有一群穿著正式、要去參加婚禮的人;厚重的大衣配上輕盈的禮服,有一種不協調的季節感。天空也是如此。既非寒冬的雨,也不是花季的雨,三月上旬的雨要下不下,令人心情陰鬱。 雖然受委託要設計一戶四千萬圓的住宅,他的心情卻雀躍不起來。「希望您蓋一間和信濃追分一樣的房子。」或許是因為客戶的要求太直接了吧。地理條件和家庭成員不同,怎麼能蓋出一模一樣的房子?而且青瀨也不想拷

貝自己的作品,更何況在他心中,信濃追分的案子評價未定。有時候早上醒來會覺得那是一間特別的房子,而在某個漫漫長夜,又會恨不得將親手設計這間房子的事逐出腦海。 廣播聲讓青瀨抬起頭來,展現流體力學之美的七○○系列車身駛入月台。 他在車廂之間的通道打開手機。日向子大概還在家,但是他撥打了行動電話的號碼。電話響幾次之後接通了,他快速地告知「我會遲到一點」,收到「我知道了」的回應,便掛斷了電話。短短嘆了一口氣。一個月一次的父女會面,既期待又令人心焦的時光。 正要放回懷裡的手機響起,他看了螢幕一眼,是從所澤的事務所打來的。 「青瀨,現在方便說話嗎?」 是所長岡嶋昭彥,聲音聽起來有些亢奮。 青瀨靠著關上的車門

。 「哇~老闆週日加班啊?」 「彼此彼此吧。你還在大阪?」 「我正要回去,什麼事?」 「你那邊怎麼樣?八字有一撇嗎?」 「客戶爽快地表示OK,說交給我了。」 「真的嗎?可是,連草圖都還沒給吧?」 「全部跳過,直接酒宴款待。」

建立預測OLED面板光衰的AI模型

為了解決手機螢幕烙印解決的問題,作者簡唯宸 這樣論述: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為近年來重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OLED顯示器具有各種優點,例如:自發光性、廣視角、廣色域、高對比、低耗電、厚度輕薄等,另外還有製程簡單、成本低、可應用於撓曲性面板等特性。在手機、平板電腦、電腦螢幕、大尺寸電視的市場上有很多應用OLED面板的產品。雖然OLED有許多優點,但是OLED也存在一些特性上的缺點,例如:亮度的不均勻性、螢幕烙印的問題以及長時間使用下亮度衰減的問題。這些問題難以從製程上解決。為了改善OLED的亮度衰減問題,延長面板的使用壽命,本研究設計了一套OLED亮度衰減的實驗,透過自動化的程式蒐集大量的數據,並利用類神經網路建立一個高準確度的亮度衰減模型。此模型

可以針對RGB不同的OLED預測亮度衰減,根據不同的驅動電流、操作溫度、操作時間,來預測面板亮度衰減的情形。此類神經網路模型後續可以實現在硬體上,若能整合在面板驅動 IC,即可即時運算面板亮度衰減,計算補償的電流,有效的延長 OLED 面板的使用壽命。此模型以使用Python程式語言撰寫,在 Tensorflow2.0建立。模型可以達到95%以上的預測準確度,誤差的期望值在3個灰階(LSB)以下,也是第一個結合AI model的OLED亮度衰減模型。

厭世者求生指南:我們終將在不同的路上,不再強求誰的目光(獨家加贈厭世者求生手帳)

為了解決手機螢幕烙印解決的問題,作者李豪 這樣論述:

「看見有人準備下山了,都以為他半途而廢, 其實是我們本來就從不同的地方出發,走在不同的山徑上。」     廢鬱詩人李豪,直面人生的剖心之作   厭世,有礙健康?抑或是放棄掙扎的自嘲解藥?   在眾人眼中,   他寫詩,他攝影,他穿品味,   他為失戀者抄寫,成為孤獨者的停泊。     但其實他的生命也有黑暗,更曾困惑,   那些難以通透的挫敗,甚至是攸關生存的危機,   告別青春之後,這一次,他寫下你我都曾掩藏的成長痛,   疼痛讓人厭世,但或許,這也是求生方式的一種……     ●曾經想成為最出眾的人,一場青春求生記   過去的李豪,善於描寫不安、蒼白的年輕群像,以流行的記號與暗語陪伴無

數受傷心靈。在網路社群傳抄的熱潮下,成為新一代愛情觀的詮釋者。   後來我們才明白,書寫背後往往源於成長期的敏感與徬徨。這一次,李豪寫的不再是她與他的情詩,在螢幕比夜還要黑暗的晚上,他直面人生,回頭檢視最初的方向,透過叩問與反思,回應年少的個人期許:成為更好的自己。     ●寫給厭世者的求生指南,從「成長痛」出發   書中觸碰少年結群、離家獨立、追夢、失眠、標籤化、習得性無助等成長痛史,是自己,亦是時代青年的共感話題。   李豪再次拓展書寫體裁,以長篇散文的形式緩緩訴說邊緣、夢碎等生命經歷。在他的筆下,厭世,不過是一種求生的方式。以文字撐出寬闊空間,走過幽谷的人想的是──讓遍體鱗傷、無

處安放的靈魂,能夠暫時靠攏於此地;我們也得以看見,那暗夜裡的星星。     「有人說睡眠就像是一場小死亡,   那麼睡不著的你說不定是本能渴望要好好活下去。   如何對抗這漫長的空白,為自己的人生創造說法,   即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李豪 引路推薦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團隊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威廉|「精神科觀察日記」網站經營者   凌性傑|作家   徐珮芬│詩人   陳頤華|《秋刀魚》雜誌總編輯   溫如生|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

的人生幸福論。──凌性傑(作家)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 李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和表演藝術學程畢業,當兵抽到外島的外島,念了兩個學士學位,出社會從事四份工作完全無關,其中兩間前公司收了,一間賣掉,2015年失戀,單身至今。     著作   2018 詩集《自討苦吃的人》   2019 詩集《瘦骨嶙峋的愛》   2020文集《剩下的盛夏只剩下了盛夏》   2020文集《厭世者求生指南》     Facebook|李豪,說故事的人。   Inst

agram|@lh_storyteller     自序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第一信條 成為更好的人 萬物皆有裂縫 死不了也睡不著 誰能給我孤獨的門窗 不完美的完美 我是三重之子 愛本身即是原因,也是答案 曾經我想要成為最出眾的人   第二信條 追求快樂的人 每一天都要快樂 別帶著悔恨回頭看 及時行樂,活在當下 不願失去的,反而使我們失去更多 頭銜的戰爭 追太陽的人 推石頭的人   第三信條 說故事的人 活著就是活著 應作如是觀 真實的你正慢慢消融不見 旅行的意義 合作、反抗、分享 光透進來的契機   自序 一切都從那些睡不著的夜晚開始⋯⋯   不知

道有過多少個相似的時刻,靠在頂樓圍牆邊,居高臨下看整座城市沉睡的樣子,夜色將我隱去,彷彿我是這黑暗的一部分,沒有人會注意到我,我也沒有人能夠注視,不只是空間上的寂靜,連聲音也是,一切彷彿都在這個時刻凝結,除了辛勤的交通號誌,還在為沒有人通行的路口變換燈號。   雖然紅燈綠燈在此刻看似毫無作用,倒卻提醒了我時間是流動的,意義就發生在這個它不知道的小角落裡。其實我也不是失眠,不想入睡的成分居多,那種倔,彷彿在抵抗著心裡似乎還有個缺沒被滿足,如果現在就寢,那一天就真的過完了,而我又浪費了。   理性上都明白再耗下去也不會有結果,不如早睡早起,好好規劃善用自己的時間,但在我的歷史裡卻還是一再重蹈覆

轍,若是痛苦的根源沒有止息,再多正向的念頭都只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也許我始終沒有想通的,自己為什麼又過了這一天,而明天又有什麼值得過的?   沒有不知足,也並非經歷什麼一蹶不振的挫折,更沒有遭遇任何無法挽回的劫難,只不過生活裡總會走過幾個坎、吃過一些苦,可是我不知道,也許是我對自己所知甚少,為何光是活在這世上就費盡力氣了,也許那些痛苦的根源就連本人也沒有覺察。   做人不難,難的是做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活著不難,難的是說服自己這樣也算活著。說不定厭世者沒有不喜歡這個世界,只是因為太努力了,努力到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夠變好。   一個幽靈,一個虛無主義的幽靈,在黑夜遊蕩。     十四歲時面臨人

生第一個升學關卡,年少的我初次面對如此緊繃的壓力,彷彿反覆訓誡著失敗的代價,每每想起過完這關還有下一關,讀書考試升學後又是讀書考試升學,遂開始對人生提出了第一個質疑,我們都是否必須得照著寫定的劇本走?當時寫了一首青澀的新詩,把生命比擬成列車,我們都在一趟明知會有終點卻不知何時抵達的旅程上,卻定然得轉乘一班又一班的車次,再與片刻的緣分失之交臂。   旅途尚未結束,早已經下了車,當初那個少年應該從未想過,比起不斷轉乘的過程,離站後面對茫無涯際的前方,那才是人生裡最令人惘然的風景。   從那時對自我存在的詰問,之後又過了雙倍的生命,至今依然恍惚、依然疏離,時時還是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倒也不是從

此消極面對,我試著從許多書中找尋答案,想以他山之石在一片漆黑中點燃火花,結果發現人生還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但說的是一種類似使命或來世的客觀意義。   有信仰的人或許會反對這樣的結論,對我來說卻倒像放下了一塊大石,一趟旅途如果抵達終點並非終極的目標,那麼最重要的就落在過程。這個堪稱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問題,在學者們的解讀中,我最認同的是蘇格蘭哲學家麥金泰爾的敘事歷史論,一個人就是他自己的敘事者,他只說自己的故事,所以他的問題應該轉向在這個故事裡到底要傳達什麼?   如同法國作家馬爾羅所說:「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他所做的,和他能做的。」唯有去釐清整體脈絡才能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想要知道自己的價值

,必然要先確認自己是誰;想要探問自己該往哪裡去,必然就得知悉自己從何而來。   年方逾三十,還未達不惑,說實在也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歲數,想說自己老,又有太多人情世故仍尚未熟諳,但說自己年輕,卻已不再像過去橫衝直撞、愛恨分明。處在這樣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時期,或許恰好是這漫長人生的測量點,我要站在標的上,回頭檢視最初的自己,再轉身望向最終的方向。     「所以,你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了嗎?」   一些人在手機的另一邊向我這樣請益,或者該說求救。往往在這句疑問之後,他們便開始拋出自己沉甸甸的人生經歷,在無月無晴的晚上,螢幕裡有時顯得比這夜還要黑暗。我曾經嘗試一一接住這些問句,甚至把自己的心神

都拉扯進去,後來仍舊發現諸如此類的事只是一再輪迴,可能他們不過是希望有個人能夠傾聽他們的故事,投射一些同情;又可能要如看一部電影般地去徹底讀懂他人的人生,任誰都無能為力,就像我的人生只有我自己能過,不是另一個人可以救援。   當然也遇過不少人對我說著:「謝謝你的詩和文章,在我最低落時拉了我一把。」我接受這樣的好意,卻不免感到困惑,總是只能誠實回應:「我並沒有為你做了什麼,老實說我連自己都拯救不了。你真要感謝,是要謝謝你自己,因為是你自己選擇了做些什麼,是你救了你自己。」   我知道痛苦不能比擬,但處在社會相對優勢位置的我,故事應該算是輕盈了一些,儘管如此,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在這求生的過

程中,雖然是幸運才能夠倖存,也許一念之差就墜入寂靜了,但必然是對生命的真理還有一絲期望。   這本書是我試著從眾多的經驗或知識中整理自己的人生,或者記錄著某些思維轉變的過程。也許不一定有他人什麼幫助,但對我來說,能夠寫下來就是一種幸運了。   交通號誌不知道換了多少次的紅燈,說不定會像深夜路口的那一個,總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小角落產生了意義。 推薦文 在亂世感襲來之際   一直很喜歡李豪的詩,因為其中有無比真誠的覺知體驗。那些看似憂傷絕望的句子裡,有著晶瑩剔透的微光,帶來一絲絲溫暖。   讀了《厭世者求生指南》才知道,詩人最好的自處方式,無非弄清楚這些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又要往哪裡去?」存在主義總愛說,人被造物者拋擲於這個世界,其中的生滅何其憂傷。對此,李豪有一層積極的翻轉詮釋:「像我這樣沒有信仰、總是懷疑一切正確性的人而言,卻是再好不過,代表我們毫無包袱,必須依靠自己判斷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於是,「厭世者」這枚標籤僅僅是標籤而已,自己的樣子只有自己知道,該怎麼生存也向來是自己說了算。「求生指南」或許才是李豪最珍貴的心事,也正是這本書閃閃發亮的地方。成長的艱難、家庭的變故、愛情的幻滅、職場的困頓……這些生而為人必須承受的境遇,李豪不避諱也不遮掩,一邊勾勒問題,一邊分享最私密的解方。   害怕跟自己相處、沒勇氣做自己、總是徬徨歧路的人,尤其適合讀《

厭世者求生指南》。世上苦人多,但苦的不只自己一個。痛苦的時候,最是需要思想的洗刷,用一念之轉來化解糾結。糾結太多,只會放大痛苦,無益於解決痛苦。   從厭世到追求幸福,正是一念之轉的結果。我很贊同李豪說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和對的人分享自己的美麗與哀愁,分享才能使幸福成真。」感謝李豪在這本書裡的分享,那是在亂世感襲來之際,最能觸動內心的人生幸福論。   (凌性傑/作家)   推薦文 厭世與求生之間的張力裡,藏著什麼?   某段時期,我在演講結束時,都會請觀眾填寫一份不具名問卷。上頭問著,你心中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整年下來,上百份回應包含和家人在一起、吃大餐、放長假等,所有你能想

像得到的答案,都有人提過。   後來,我把這些答案拿去做「文字雲」分析後,結果跑出了大大的三個字:做自己。(按:文字雲分析後,出現的最大字,是指被最多人提到的字)   顯然對許多人而言,「做自己」是最快樂的事。只是,我們都知道這並不容易。各種社會束縛與框架限制,我們都不陌生。但當中我覺得最難的關鍵,其實源自於做自己的起點: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書裡三個讓人屏息地提問:「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去哪裡?」其實這些問題,正隱約地呼應著那最難的關鍵。容我再問你一次:你想做的是,怎樣的自己?   而本書正是作者李豪在不斷探問自己這些命題時,目前的暫時性答案。   本書談「厭

世」,也談「求生」。困在這二元之間,時常弄得我們不太舒服。但或許,在這看似對立的張力之中,很可能藏著許多線索,將告訴我們剛剛那些命題的可能答案。   讀過本書,或許未必能立刻不厭世。但你會發現,原來在做自己、探究生命意義的路上,必然有痛苦的成分,每個人都一樣;而這苦,時常會以厭世的狀態包裹著。   我們能否看清楚「厭世背後」的訊息,而不困在「厭世狀態」本身,似乎決定了我們能否跳脫厭世,甚至善用厭世,來回答某些生命裡重要的提問。   願我們都能在這張力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萬物皆有裂縫 「有時候,我只是聽見他開口叫我媽媽,就覺得很捨不得,很感動。」 也許,意

義就在那樣的時刻存在。 他坐在輪椅上,頭斜靠著,我試著注視他的雙眼,對他微笑了一下,像投了石子卻遲遲沒有回音。當年的我,並不知道那谷能有多深。 正在參訪特殊教育學校,若不是因為誤打誤撞走上這條路,大概我此生也不會有機會踏入這裡。該班級的學生不多,因為收的是重度障礙和多重障礙的孩童,在此學習最基礎的溝通與自理能力。我,一個剛上大學的青澀男孩,每天苦惱最多的是沒錢、想談戀愛,還有午餐吃什麼這些瑣事,成長經歷裡還從來沒有見識過任何一個活著如此困難的人。 我就看著文風不動的他,開始思考起人活著的意義。 如今想起來,那樣的凝視多半帶著憐憫與好奇,別責怪我,我那時太年輕,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世界依然是以我為

中心向前展開的。我就是觀察,並且計算眼前這些經歷在生命中呈現什麼意義,最後組合成認知和價值判斷。 當然我現在明白,誰都不該隨意就把他者的人生當作勵志的題材,或是滿足自己同情、知足或幸運的投射。畢竟,眼前的可是活生生的人,他克服社會生活的不便,超越身心理的困境確實是項不容易的成就,但不應該,也沒有必要揹負著我或者誰這些外人的期待。 不知道他是否也有看著我,我試想著他這輩子大概做不了什麼,也無法理解這個宇宙運行的規則,但這樣的人生就不值得活嗎? 我被自己拋出的這一個大問號勾住,往後幾年不斷地搖搖晃晃。 * 參訪時間即將結束,我們一行人穿著亮橘色、過分陽光的系服,穿過迴旋往下的無障礙步道,雖然只是幾

樓的差距,但為了減緩坡度,每一層都走得特別漫長,直到我們終於步行出建築物外,盛夏的白晝耀得刺眼。 這趟經歷其實與現時相隔已久,若要回想細節難免有些吃力,唯獨這幾個畫面是少數清晰烙印在記憶裡的,之所以深刻,或許自我感覺它留下了什麼隱喻吧? 當時十八歲,未來大好前程的青年,一切都有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得到,雖然放棄過,也曾被放棄,可是因為青春,是愛是恨下筆都太重,以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竭力去成為一個更出眾的人,讓所有曾忽視、錯過的都感到後悔。我是被社會達爾文主義那套叢林法則所餵養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