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係數大於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恢復係數大於1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紅歷寫的 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及其影響因素的時空異質性研究 和賈武的 化工設備設計與制造技術問答:菜鳥成長筆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落石碰撞恢复系数的现场试验与数值计算也說明:目前恢复系数的定义有3 种:(1) Newton定义,. 为碰撞后法向分离速度与碰撞前法向 ... 减小,且一般法向恢复系数大于切向恢复系数。 本文试验表明,地面岩土体从基岩→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長庚科技大學 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所) 徐秀琹所指導 陳秀玲的 探討照顧服務員肌肉骨骼不適、焦慮與睡眠品質之相關性研究 (2021),提出恢復係數大於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睡眠品質、肌肉骨骼不適、焦慮、照顧服務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林峻立所指導 洪嘉亨的 解剖型近端指間關節植入物設計開發及生物力學測試 (2020),提出因為有 近端指間關節、解剖型態、仿生結構、模組規格、金屬積層製造、子模型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恢復係數大於1的解答。

最後網站恢復係數則補充:恢復係數 是指兩物體碰撞前彼此的相對速度與碰撞後彼此的相對速度之比例關係。 公式為e=(v1-v2) / (u1-u2); 恢復係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恢復係數大於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及其影響因素的時空異質性研究

為了解決恢復係數大於1的問題,作者張紅歷 這樣論述:

  過去40年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快的生育率轉變,但同時也出現了另一種重大的人口轉變趨勢, 即自198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簡稱出生性別比)不斷上升。其被看作是中國人口年齡性別結構轉變的重要特徵之一,引起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量關注(楊菊花,等,2009)。伴隨著中國人口發展進入深度轉型期,人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重要的轉折性變化,人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上升為中國人口發展的主要矛盾(何維,2019)。出生性別比(Sex Ration at Birth, SRB),是指某一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活產男嬰與活產女嬰人數之比,一般以每100名女嬰對應男嬰的人數表示(姜全保等,2019)

。出生性別比是人口學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人口性別年齡結構發展變化的自然基礎和人口性別的動態起點(李智,等,2016)。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一數值並不是出生人口真實的性別比,但在每年出生人口數達到一定規模滿足大數定律時,可以認為出生性別比與真實值差異不大(胡耀嶺,2010)。在沒有人為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出生性別比僅受到自然生物因素的影響,應是一個穩定的統計指標,可以作為判斷一國(地區) 性別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據。   人口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一切社會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人這一主體,因此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內在要求人口具有合理的結構。性別結構是人口結構的基本要素之一。出生性別比是否處於一個合理範圍,

不僅對總人口性別比以及分年齡性別比具有決定性作用,還影響著未來的人口增長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國(地區)的社會經濟運行產生深遠影響。   因此,本書利用1982年以來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以中國省域(含自治區、直轄市)為研究對象。首先,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空間統計分析對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的時空分異特徵進行深入探究;然後,構建經典計量模型,時間加權迴歸模型、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三種空間變系數模型,從經濟、社會、政策、醫療等方面,對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及其時空異質性特徵進行估計與比較分析;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相關政策建議。   作者

簡介 張紅歷   統計學教授,研究方向為資訊化經濟學分析、空間統計與計量分析、空間決策分析。著有《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及其影響因素的時空異質性研究》。 1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義 1.2文獻綜述 1.2.1文獻計量分析 1.2.2出生性別比是否存在假性失衡 1.2.3出生性別比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1.2.4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後果 1.2.5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綜合治理 1.2.6文獻評述 1.3研究內容、方法及技術路線 1.3.1研究內容 1.3.2研究方法 1.3.3技術路線 1.4創新點 2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 2.1微觀個體生育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2.2出生性別比失衡機制的理論研究 2.3出生性別比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4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 2.4.1空間自相關性 2.4.2空間異質性 2.4.3地理加權迴歸模型 2.4.4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 3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時空分異特徵 3.1基本概念、指標意義與時代背景 3.1.1性別比相關概念 3.1.2出生性別比的正常值範圍 3.1.3中國生育政策的形成與發展 3.2中國全國出生性別比時間特徵 3.2.1全國出生性別比 3.2.2東中西部出生性別比 3.2.3分孩次出生性別比 3.2.4城鄉出生性別比 3.2.5女性不同生育年齡的出生性別比 3.2.6女性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出生性別比

3.3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特徵 3.3.1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差異 3.3.2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分佈及結構 3.3.3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空間變化 3.3.4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升高的貢獻率分析 4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4.1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4.2變量描述性分析 4.3模型設定 4.4實證結果及分析 4.4.1 OLS迴歸模型結果 4.4.2空間變系數模型結果 4.4.3出生性別比影響效應的時空性分析 5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5.1主要結論 5.2政策建議 5.3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實證模型基礎數據   序   出生性別比是反應生命之初性別

平等狀況的基本指標,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出生性別比逐漸偏離正常範圍,並由局部地區出生性別比偏高擴散為全國性出生性別比失衡。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反應出中國人口性別結構的異常和失衡,對中國的人口發展和社會運行影響甚大。近年來,各級政府為扭轉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局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未使其完全恢復正常水準。中國各地區的資源禀賦、發展水準、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出生性別比升高的路徑也各具特點,各因素對其影響存在顯著的時空異質性。   關於這一主題的實證研究多忽略了出生性別比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的時空特徵,導致研究結論不能細緻地反應影響因素的異質性。因此,本書利用198

2年以來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和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以中國省域(含自治區、直轄市)為研究對象。首先,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空間統計分析對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的時空分異特徵進行深入探究;然後,構建經典計量模型,時間加權迴歸模型、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三種空間變系數模型,從經濟、社會、政策、醫療等方面,對中國省域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及其時空異質性特徵進行估計與比較分析;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相關政策建議。   本書的主要結論為:   (1)從1949年伊始,出生性別比經歷了合理期、快速上升期與穩定下降期的倒「U」形變化趨勢。變動特徵體現在時間、城鄉和孩次等方面,並且隨著中

國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出生性別比表現出新的特徵和趨勢。總體上,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與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時間上存在同步性,表現為男嬰多、女嬰少,出生性別比失衡的程度大、持續時間長;出生性別比孩次差異明顯,高孩次出生性別比顯著失衡;出生性別比偏高存在普遍性,不分城鄉、不分地區, 失衡現象由局部地區向全國範圍擴展。   從時間上看,1980年代,出生性別比從接近正常值到開始偏高,10年間由107.8上升至113.9, 出生性別比持續偏高的現象初見端倪;1990年代,出生性別比持續攀升;21世紀初的10年間, 出生性別比增勢放緩,但依舊在高位徘徊,在2008年達到峰值120.6,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廣泛性和累積性。2009年以後,出生性別比持續攀高的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並出現了穩定而顯著的「八連降」,2017年降至111.9,出生性別比治理成效顯著。   從城鄉差別上看,鄉村地區的出生性別比高於城鎮地區。1982年以來,城鎮和鄉村的出生性別比都呈上升趨勢,但鄉村地區上升更快,導致城鄉差別日益擴大,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2005年。在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時,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推動了城鎮出生性別比走高,鄉村出生性別比則有所回落,逐漸低於鎮域出生性別比。2010年之後,城市、鎮和鄉村的出生性別比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回落,城鄉出生性別比之間的差距也逐漸縮小。   從孩次來看,19

80-2015年,中國出生性別比隨孩次增加遞增,孩次越高出生性別比越大,其中二胎、三胎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別比遠高於正常水準。2000年,二胎性別比和三胎及以上性別比分別高達151.9和159.4。高孩次的出生性別比異常偏高,這也是中國出生性別比持續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得益於中國「單獨二胎」和「全面二胎」等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二胎、三胎及以上出生性別比出現了大幅回落,特別是二胎出生性別比的下降,使得全國出生性別比進一步回落。   (2)從空間上看,中國出生性別比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1980年代初期,出生性別比失衡現象僅出現在個別的東部和中部省域,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這種失衡逐漸演化為絕

大多數省域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以中部省域的失衡程度最為嚴重,西部省域的出生性別比偏離正常範圍較小,且人口大省對出生性別比偏高的影響較大。人口出生性別比在地理空間上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徵,「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明顯,即出生性別比偏高的省域或偏低的省域與相鄰省域的出生性別比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間關聯。   (3)在出生性別比作用機制理論研究基礎上,以中國29個省域為研究對象,選取出生性別比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總和生育率、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例、農村每萬人養老機構數和每萬人醫療機構數作為解釋變量,構建經典計量模型和空間變系數計量模型,測度經濟、

社會、文化等因素對出生性別比影響的時空異質特徵。研究發現,所採用的四種實證模型,時空地理加權迴歸模型擬合效果好,表明在考慮了時間和空間因素後,模型的解釋能力顯著提高。   模型估計結果顯示,總體上經濟發展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主要為正效應,表明對於中國大部分省域而言,在研究時段的大部分時間內,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促進了出生性別比的升高,特別是東部地區的部分省域有著更為顯著的正效應。但是,隨著經濟持續的快速發展,其對出生性別比的正向作用強度逐漸減弱,負向作用效應逐漸增強,省域之間的影響效應進一步增大,西部地區省域率先轉變為負效應,表明經濟發展對於出生性別比升高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總和生育率

和少數民族人口占比用來表徵社會因素中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其中,自中國1978年正式實施「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總和生育率總體上呈緩降趨勢,進入21 世紀,在微升之後開始穩中略降。它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隨時間演變呈「U」形趨勢,在研究階段期初和期末多為正向,中間階段隨著時間演變呈現出顯著變化。其中,1989年以負效應為主,2000年後則以正效應為主,且正效應範圍逐漸擴大,作用強度也明顯增加,省域之間的空間差異性也逐漸增大。理論研究認為:生育率越低代表政策空間與意願空間的差距越大,對於生育空間的擠壓也越大,因此性別失衡也會越嚴重。但是,本書的研究結論與理論預期不一致, 認為對於中國而

言,在研究階段內生育率越高的地方出生性別比越高,這一現象值得關注。   中國根據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人口數量、人口分佈、自然生存條件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因素制定相應的少數民族生育政策。相對而言,少數民族較漢族有著更為寬鬆的生育政策。因此,本書採用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指標反應在偏緊的生育政策大環境下,相對寬鬆的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少數民族人口占比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強度以負效應為主, 表示在偏緊的生育政策大環境下,相對寬鬆的生育政策對出生性別比有著抑制作用,且隨著時間演變,負效應的省域逐漸增多,負效應強度也逐漸增強。空間上,作用強度北方省域總體上大於南方省域,且隨著時間演變朝

著均衡方向發展。   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女性的社會地位,在中國出生性別比升高的近40年間,女性地位有了顯著提升。研究結果顯示,1980-2000年,對於絕大部分省域而言,女性受教育水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效應為正值,且到2000年其正向作用強度呈現增大的趨勢,但在2010 年這一正效應則有所減弱,為負效應的省域開始逐漸增多,且負效應強度也有所增強。空間上, 則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1981年除西藏和新疆之外,西部地區省域女性受教育程度對出生性別比升高多為正效應,且影響強度較大,中部地區省域次之;2010年,有12個省域為負效應,以東部和中部省域居多,逐漸趨向「女性地位越高出生

性別比越低」的理論預期走向。   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例可以用來測度中國生育文化中「男孩偏好」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總體上,關於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例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方向,正效應占據主體地位,特別是在1981-1989年,表明農業人口比例越高出生性別比也越高。隨著時間演變,個別省域的影響效應逐漸從正向轉變為負向,且省域之間的差異擴大,為負效應的省域有所增多。表明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初期,在對生育數量進行了限制之後,人們對男孩表現出強烈的偏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文化水準的提升, 男孩偏好逐漸有所緩解。   每萬人擁有醫療機構數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人們獲取性別選擇技術的便利性。總體上,中

國醫療水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以負效應為主,在早期大部分省域並沒有呈現出明顯的對於出生性別比的推動作用;2000年開始,影響為正效應的省域開始增多,係數分佈呈現出右偏形態, 空間上的差異顯著增大。   作用方向和強度都表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性, 期初影響效應由南到北逐漸增大, 期末西部地區的新疆、西藏、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及東北三省的醫療水準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轉變為正效應,表明隨著醫療水準的不斷進步,人們通過人為選擇胎兒性別實現男孩偏好的可能性增加,從而推動出生性別比上升。   農村每萬人擁有養老機構數用以測度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對於中國出生性別比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各省農村每萬人擁有養老

機構數對出生性別比的影響總體上為負效應,各省域之間的空間差異性在2000年後較為顯著,表明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對出生性別比失衡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切實解決人們的養老和醫療問題, 徹底改變傳統「養兒防老」的生育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國出生性別比在高位運行了數十年之後,目前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並沒有回到正常範圍。按照出生性別比發展一般規律,越是接近正常值,其下降難度越大。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問題,不論是在其自身特徵還是其影響因素方面,都表現出了顯著的時空分異特徵。結合實證研究和文獻研究,本書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注重人口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從國家宏觀層面進行出生性別比治理的統籌安排,構建系統性的社會治理框架,促進性別平等;進一步加強文化教育,樹立性別平等意識,充分激活女性就業動力;全面落實「二胎政策」,保障婦女權益;通過稅收減免、費用補貼等多重方式減少家庭教育費用負擔,增建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重視人口性別比的地區差異和城鄉差異,在制定應對措施時有區別地進行;加強監督,嚴厲打擊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配套政策,解決醫療及養老後顧之憂。   出生性別比值域是一種相對獨立、穩定、少受人為因素以外的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的,具有很強生物屬性傾向特徵的自然化指標。因此,

中國出生性別比長時間、大範圍的異常反應了基本人口發展過程中的人口性別結構異常,反應了兩性所具有的社會生存條件的異常,其背後有著深刻的、複雜的原因(湯兆雲,2004)。一般認為,中國出生性別比偏高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 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所造成的,主要包括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及政策因素等。在中國固有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背景下,這些因素促使人們通過現代醫療技術人為對胎兒的性別進行選擇,從而造成中國長時間多區域的出生性別比偏高。在第一章文獻綜述和第二章基礎理論及作用機制分析的基礎上,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代表性,本章選取以下指標代表上述因素進行實證研究。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生育政策、女

性地位、生育文化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第一,中國生育政策經歷了醖釀、逐步形成、收緊、確立和法制化以及調整的發展演變過程, 逐步形成了以「城鄉二元」、「地區多元」和「民族多元」為主要特徵的多層次生育政策法規體系和鮮明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自1970年代初期實施以來,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已經走過了近50個年頭,隨著人口發展形勢的變化,生育政策也不斷調整完善。 2013年,中國啓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簡稱「單獨二胎」政策, 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邁出了中國人口政策調整的第一步。2015年更進一步提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

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簡稱「全面二胎」政策。全面放開二胎生育政策縮小了生育政策差異,符合「以人為本」的政策精神,使生育自由迴歸理性,更有利於生育權的平等保護。更為寬鬆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將是未來中國生育政策調整完善的主基調。

探討照顧服務員肌肉骨骼不適、焦慮與睡眠品質之相關性研究

為了解決恢復係數大於1的問題,作者陳秀玲 這樣論述:

睡眠對於生理功能的基本維持及恢復、認知的處理至關重要。隨著慢性病普遍及高齡化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得長期照顧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而照顧服務員隨之成為照護體系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照顧服務員與護理人員同為24小時的輪班工作者,其身心狀態是否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影響病人照護品質,值得進一步探討及關注。 本研究旨在探討照顧服務員睡眠品質及影響睡眠的相關因子。採橫斷相關性研究設計,以北台灣某地區教學醫院及其附設護理之家等多院區之照顧服務員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共收案181人。以結構式問卷包括基本屬性量表、肌肉骨骼傷害問卷調查表、工作焦慮量表及中文版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調查照顧服務員,再以S

PSS 23.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平均值、標準差、百分比等呈現描述性統計;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多元線性迴歸進行推論性分析。結果如下:一、照顧服務員肌肉骨骼不適問題之盛行率為51.4%,身體部位肌肉骨骼不適(大於等於3分),依序為右肩(11.0%)、下背(10.5%)、左肩(8.8%)、左膝(7.2%)及頸部(6.7%);二、工作焦慮平均總分16.03(±3.94)分,呈現中等程度的焦慮;三、睡眠品質總分平均為8.35(±3.41)分,總分大於5分之睡眠品質不良比率為80.7%;四、照顧服務員人口學變項中,喝咖啡習慣、工作壓力與肌肉骨骼不適得分有顯著差異;

喝酒習慣、工作壓力與焦慮得分有顯著差異;教育程度、慢性病、喝酒習慣、工作壓力與睡眠品質得分有顯著差異;五、整體睡眠品質總分(PSQI)與肌肉骨骼不適呈正相關,也與焦慮總分呈正相關;六、教育程度、慢性病、工作壓力、肌肉骨骼不適、焦慮為照顧服務員睡眠品質的預測因子。期望將本研究結果提供機構管理者作為改善職場環境及建構相關政策之參考,藉由降低照顧服務員之身體健康傷害及工作焦慮,確保長期照護人力之穩定性及臨床照護品質。

化工設備設計與制造技術問答:菜鳥成長筆記

為了解決恢復係數大於1的問題,作者賈武 這樣論述:

《化工設備設計與製造技術問答:菜鳥成長筆記》是作者多年工作筆記的整理總結,從化工設備的基礎知識入手,對標準條文、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常見問題進行了解答,並根據編者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了使用中需注意的問題。主要內容包括:法規和標準、壓力容器基礎知識、材料、一般容器、臥式容器、熱交換器、塔器、攪拌設備、大型儲罐、製圖、製造施工及管理、常用標準規範目錄及注意問題。 《化工設備設計與製造技術問答:菜鳥成長筆記》以大量工程實例為素材,圖文並茂,內容實用,可為石化、化工、醫藥、冶金、能源、環保、輕紡、食品、城建等領域從事化工設備相關工作的工程師提供幫助,也可供從事特種設備監察管理工作的技術人員、大中專院校相關專

業師生學習參考。 第1章 法規和標準 1.1 特種設備法規標準體系分為哪些層次? 1.2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是何時發佈的? 1.3 什麼是特種設備? 1.4 什麼是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安全監察的五個體系指的是什麼?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的原則是什麼? 1.5 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是哪些機構? 1.6 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有哪些職責? 1.7 特種設備的生產單位應當履行哪些安全品質義務? 1.8 《條例》規定了哪些法律責任? 1.9 特種設備事故是如何分類的? 1.10 什麼是壓力容器? 1.11 《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適用和不適用的範圍是什麼? 1.12

壓力容器的範圍是如何界定的? 1.13 《固容規》注14提到的氣相空間是指容器內介質液面以上的空氣空間,還是整個容器的體積?(或者問:對於氣、液兩種介質的空間,應如何考慮容積問題?) 1.14 《固容規》注14提到的氣相空間,如果一個盛水的容器,工作壓力大於0.1MPa,如何界定它是否受《固容規》管轄,充滿和不充滿是否有區別? 1.15 容器的工作壓力高於0.1 MPa,高於和低於標準沸點來界定容器是否歸《固容規》管轄有何區別? 1.16 《固容規》對壓力容器類別是如何劃分的? 1.17 帶盤管的設備在劃類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1.18 如何簡化《固容規》對壓力容器類別的劃分? 1.19 壓力容

器的設計許可資質如何劃分? 1.20 壓力容器的製造許可資質是如何分類的? 1.21 《固容規》3.17中提到了強滲透性介質,什麼是強滲透性介質? 1.22 《固容規》對壓力容器設計使用年限(壽命)有無規定? 1.23 什麼是簡單壓力容器?有哪些特點? 1.24 《簡單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和《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是什麼關係? 1.25 《固容規》和GB150是什麼關係?GB150在整個壓力容器標準體系中是什麼地位? 1.26 如何正確使用標準規範? 1.27 在標準執行中對例如“應該、禁止”等詞應如何理解? 1.28 請簡要介紹歐盟PED指令和EN13445。 第2章 基礎

知識 2.1 壓力容器的品種主要劃分為哪幾種? 2.2 什麼是反應容器?請舉例說明。 2.3 什麼是換熱容器?請舉例說明。 2.4 什麼是分離容器?請舉例說明。 2.5 什麼是儲存容器?請舉例說明。 2.6 什麼是公稱直徑? 2.7 什麼是公稱壓力? 2.8 什麼是最高允許工作壓力? 2.9 什麼是計算厚度? 2.10 計算厚度、設計厚度、名義厚度、有效厚度、鋼材厚度和焊後熱處理厚度是如何定義的?相互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2.11 設計壓力與計算壓力有何不同?如何確定? 2.12 什麼是設計溫度? 2.13 什麼是安全係數?確定鋼材許用應力為什麼要考慮安全係數? 2.14 什麼是彈性失穩和非

彈性失穩?用高強度鋼代替低強度鋼可否提高容器的彈性穩定性? 2.15 什麼是低溫設備? 2.16 什麼是低溫低應力? 2.17 壓力容器主要受壓元件有哪些? 2.18 什麼是一次應力、二次應力和峰值應力? 2.19 壓力容器的焊接接頭如何分類? 2.20 什麼是尿素四大件? 2.21 化工設備行業常用名詞的別稱有哪些? 第3章 材料 3.1 壓力容器常用的材料類型有哪些? 3.2 壓力容器常用鋼材的術語有哪些?是如何定義的?請舉例說明。 3.3 雙相鋼有什麼特點? 3.4 什麼是焊材的型號和牌號? 3.5 什麼是碳當量? 3.6 什麼是爐外精煉? 3.7 哪些材料需要爐外精煉? 3.8 壓力

容器用材料對使用狀態有何規定? 3.9 在什麼情況下應對材料進行複驗? 3.10 壓力容器設計過程中選材主要遵循哪些原則? 3.11 什麼是原平板?什麼是開平板? 3.12 什麼是沸騰鋼、鎮靜鋼、半鎮靜鋼? 3.13 壓力容器用鋼為何要限制磷、硫含量? 3.14 鋼材有哪些常見缺陷? 3.15 鋼板厚度的常用規格有哪些? 3.16 對壓力容器設計過程中選材有哪些建議? 3.17 使用Q245R、Q345R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18 哪些鋼材為高強鋼? 3.19 基層材料為碳素鋼或碳錳鋼,複層材料為奧氏體不銹鋼的複合鋼板最高使用溫度為多少? 3.20 螺栓、螺母選用時,從組合上應如何考慮? 3

.21 用於殼體的鋼板在哪些情況下需要進行100%的超聲波檢測? 3.22 為什麼有的碳素鋼板和低合金鋼板,要在正火狀態下使用? 3.23 低溫設備為何要進行低溫衝擊試驗? 3.24 壓力容器常用有色金屬有哪些? 第4章 一般容器 4.1 GB150處理問題的總體思路是怎樣的? 4.2 壓力容器在設計中應如何兼顧安全性和經濟性? 4.3 盛裝毒性程度為極度、高度危害介質的容器應注意哪些問題? 4.4 壓力容器筒體上開孔形狀有什麼要求? 4.5 高強鋼(標準抗拉強度下限值大於或等於540MPa的材料)制設備在設計、製造、檢驗等方面有何特殊要求? 4.6 容器開孔後為什麼需要補強? 4.7 試述

補強圈補強的優缺點? 4.8 壓力容器對補強圈的使用有何規定? 4.9 加工成形後不包括腐蝕裕量的鋼制壓力容器圓筒有何規定? 4.10 常見的容器封頭有哪幾種?各有何優缺點? 4.11 橢圓和碟形等封頭為什麼帶有直邊? 4.12 法蘭密封形式有哪些? 4.13 什麼是窄面法蘭和寬面法蘭? 4.14 法蘭密封面有哪幾種形式?各有何特點?各適用於哪些場合? 4.15 石棉墊片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4.16 什麼是專用級緊固件和商品級緊固件? 4.17 立式容器的支座有哪些?如何選型? 4.18 支腿的適用範圍、特點及結構形式有哪些? 4.19 支承式支座的適用範圍、特點及結構形式有哪些? 4.20

墊片性能參數y和m是如何定義的?其物理意義是什麼?使用中要注意什麼問題? 4.21 如何進行人孔和手孔結構形式的設計選型? 4.22 在什麼情況下應設置吊耳?吊耳應如何選擇? 4.23 在什麼情況下應提出對接管與殼體連接部位的圓角要求? 4.24 鋼材代用一般應考慮哪些因素? 4.25 為什麼焊接接頭是壓力容器的薄弱環節? 4.26 哪些情況需要對A、B類對接接頭進行100%的射線或超聲檢測? 4.27 在什麼情況下應進行焊後熱處理或恢復力學性能熱處理? 4.28 第Ⅲ類壓力容器在設計製造等方面要注意哪些問題? 4.29 耐壓試驗的目的是什麼?外壓容器為什麼以內壓進行耐壓試驗? 4.30 G

B150.1中4.6.1.7b)款對多腔容器的耐壓試驗中規定“如不能滿足穩定性要求,則應先進行洩漏檢查,合格後進行耐壓試驗……”,如何理解“洩漏檢查”,若多腔容器的內筒為常壓時,“洩漏檢查”如何做? 4.31 GB150.1 中4.6.2.2條“耐壓試驗壓力”中,試驗壓力“注3:[σ]t不應低於材料受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控制的許用應力最小值。”此句話該如何解釋? 4.32 管口方位應考慮哪些因素? 4.33 低溫脆性破壞的特徵有哪些? 4.34 低溫壓力容器的結構設計應考慮什麼問題? 第5章 臥式容器 5.1 臥式容器的設計計算通常應包括哪些內容? 5.2 臥式容器的鞍座設計應注意哪些問題?

5.3 在雙支座臥式容器設計中,為什麼要求A≤0.2 L,並盡可能滿足A≤0.5 Ra? 5.4 為何臥式容器多採用雙支座? 5.5 鞍座處筒體周向應力不能通過時,應如何進行結構參數的調整? 第6章 熱交換器 6.1 簡述熱交換器在化工裝置的重要性。 6.2 熱交換器有哪些分類? 6.3 管殼式換熱器有哪些類型?各有何優缺點? 6.4 管殼式換熱器如何選擇流體的流通通道? 6.5 換熱管與管板之間的連接方式有哪幾種?各自的適用範圍如何? 6.6 換熱管與管板的脹接方法有哪些? 6.7 先脹後焊還是先焊後脹如何選擇? 6.8 什麼是內孔焊? 6.9 如何確定換熱管的中心距? 6.10 換熱管為

什麼可以不考慮腐蝕裕量? 6.11 換熱管有哪些特殊要求? 6.12 換熱面積如何計算? 6.13 GB151標準中換熱器殼體最小厚度由哪些因素決定? 6.14 對多管程管殼式換熱器,分程設計應如何考慮? 6.15 多管程換熱器各程之間,換熱管根數有何要求? 6.16 舉例說明換熱管的排列形式? 6.17 GB151規定管板材料必須採用鍛件的情況有哪些? 6.18 管箱平蓋的計算厚度應考慮哪些情況? 6.19 在什麼情況下固定管板式換熱器的殼程需設置膨脹節? 6.20 如何改善固定管板換熱器中換熱管作為壓杆的受力狀態? 6.21 U形管換熱器管板與管殼程連接結構有哪些? 6.22 折流板的形式

有哪些?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6.23 管殼式換熱器中折流板的佈置應遵循什麼原則? 6.24 管殼式換熱器中折流板的最小間距和最大間距為多少? 6.25 在什麼情況下,管殼式換熱器應設置支持板? 6.26 雙管板換熱器的特點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6.27 管殼式換熱器管束的組裝方式有哪些? 6.28 當管程耐壓試驗壓力高於殼程時,如何檢驗換熱管與管板焊接接頭的緻密性? 第7章 塔器 7.1 什麼是塔器? 7.2 塔器是如何分類的? 7.3 塔器的設計和製造是如何分工的? 7.4 JB/T4710規定高度和高徑比適用範圍的原因是什麼? 7.5 塔器設計中有關風和地震的基本概念有哪些? 7.

6 什麼是塔器的靈敏板? 7.7 什麼是液泛? 7.8 為何地腳螺栓的安全係數小於壓力容器法蘭的安全係數? 7.9 裙座為何要設置排氣孔或排氣管? 7.10 何時採用圓錐形裙座? 7.11 為什麼要對塔器頂部撓度進行控制? 7.12 填料按其堆砌方式可分為哪兩類?各有哪些常見的填料? 7.13 填料塔的附屬設備有哪些? 7.14 常用的塔盤有哪些? 7.15 塔盤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 7.16 塔器的最大吊裝品質應包含哪些內容? 第8章 攪拌設備 8.1 化工裝置中攪拌設備的作用有哪些? 8.2 攪拌設備由哪些部分組成? 8.3 攪拌設備設計和製造是如何分工的? 8.4 什麼是剛性軸?什麼是

撓性軸? 8.5 攪拌容器的底座有哪些結構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8.6 夾套結構有哪些? 8.7 夾套容器內筒的設計壓力如何確定? 第9章 大型儲罐 9.1 大型立式圓筒形儲罐分為哪幾類? 9.2 什麼是大罐的弱頂結構? 9.3 什麼是罐底的邊緣板和中幅板?罐底的排板有哪兩種形式? 9.4 罐底的焊接形式分為哪兩種? 9.5 底圈罐壁板和罐底邊緣板的T形接頭設計應注意哪些問題? 9.6 什麼是大型儲罐現場組裝的倒裝法? 9.7 什麼是大型儲罐現場組裝的正裝法? 9.8 在大型儲罐的施工中,為什麼常採用倒裝法? 9.9 什麼是真空箱法? 9.10 大罐的常用附件(或配件)有哪些?作用是什麼?

第10章 製圖 10.1 什麼是專案設計規定? 10.2 什麼是工程圖? 10.3 什麼是施工圖? 10.4 壓力容器的裝配圖由哪些部分組成? 10.5 設備專業施工圖設計的一般步驟及要點有哪些? 10.6 釜式再沸器的滑道應如何表示? 10.7 壓力容器設計中的常見問題有哪些? 10.8 採用EXCEL編制計算書的建議有哪些? 10.9 採用CAD進行機械製圖的建議有哪些? 10.10 設計中有哪些速記法則? 第11章 製造施工及管理 11.1 為什麼承受內、外壓筒體對圓度的要求不一樣? 11.2 壓力容器組裝時為什麼不允許採用強力組裝? 11.3 簡述焊接坡口的尺寸參數對焊接接頭的影響

。 11.4 什麼是焊接性能試驗? 11.5 什麼是焊接工藝評定? 11.6 什麼是焊接工藝規程(WPS)? 11.7 什麼是焊接作業指導書(WWI)? 11.8 焊接性能試驗與焊接工藝評定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11.9 焊接工藝評定報告(PQR)與焊接工藝規程(WPS)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11.10 焊接工藝評定和焊工技能考試有何區別? 11.11 焊接工藝評定試件與產品焊接試件有何區別? 11.12 哪些壓力容器應製備產品焊接試件? 11.13 焊接工藝評定試件的無損檢測有何要求? 11.14 焊縫與焊接接頭的區別是什麼? 11.15 馬氏體(鐵素體)、奧氏體不銹鋼複合鋼的焊接注意事項有哪

些? 11.16 請簡述焊縫余高的作用和危害。 11.17 什麼是加工硬化?有何危害? 11.18 壓力容器的熱處理類型有哪些? 11.19 鋼材的熱處理類型有哪些? 11.20 什麼是後熱?有何作用? 11.21 某複合板(基層材料為碳鋼、覆層材料為不銹鋼)制壓力容器,由於介質為極度危害而且要求進行焊後熱處理,若熱處理會引起覆層材料耐腐蝕性能(晶間腐蝕)降低,是否可以取消熱處理? 11.22 無損檢測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選擇? 11.23 常用無損檢測方法的原理是什麼?有何特點? 11.24 什麼是焊材的一級庫和二級庫? 11.25 焊條藥皮的作用是什麼? 11.26 酸性焊條的特點及其使用範

圍如何? 11.27 鹼性焊條的特點及其應用範圍如何? 11.28 不銹鋼容器表面處理的種類有哪些? 11.29 設備製造中的常見問題有哪些? 11.30 塔類設備預埋地腳螺栓施工品質控制要點有哪些? 11.31 設備製造過程中管口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哪些? 11.32 塔器吊裝施工安全控制要點有哪些? 11.33 是不是所有類別的壓力容器安裝都要辦理告知? 11.34 用裝修房子舉例說明什麼是隱蔽工程。 11.35 壓力容器監造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1.36 壓力容器的出廠檔應包含哪些內容? 11.37 壓力容器充氮保護的目的是什麼? 11.38 什麼是總承包工程(EPC)? 第12章 常

用標準規範目錄及注意問題 12.1 壓力容器的標準體系類型有哪些? 12.2 什麼是TSG規範?是如何分類的? 12.3 什麼是NB標準? 12.4 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範有哪些? 12.5 設計、製造與檢驗標準有哪些? 12.6 材料及其相關標準有哪些? 12.7 零部件及其相關標準有哪些? 12.8 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告有哪些? 12.9 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有關檔有哪些? 12.10 建造過程常見問題解答。 附錄 壓力容器事故處理及設計者的自我保護 參考文獻

解剖型近端指間關節植入物設計開發及生物力學測試

為了解決恢復係數大於1的問題,作者洪嘉亨 這樣論述:

近端指間關節植入物於臨床上用於近端指間關節之關節置換術,以恢復關節正常活動為目標,設計上希望解決植入物鬆脫、關節面錯位以及規格不符等問題,以減少術後進行二次手術或是關節融合術而限制關節活動。本研究透過12組醫學影像資料以及電腦輔助設計,將所量測之48組指骨骨髓腔尺寸取平均值建構植入物骨幹外型,利用影像重建之關節面透過迭代最近點數值方法進行擬合對齊並將48組關節曲面以點座標平均得到植入物關節曲面,接著於近端側骨幹及中間側骨幹劃分長度分別為6mm及4mm,厚度皆為0.8mm之環形晶格化區域,並以孔隙率約70%、孔徑大小約640μm為晶格參數,建構促進骨整合之鑽石晶格以及B型晶格仿生結構。統整影像

資料,關節面及骨幹配合出9組模組規格以因應多樣化需求。植入物依照骨幹與指骨骨髓腔比例,篩選占比30至72%區間最大者為規格中最危險模組,透過金屬積層製造配合傳統機械加工製作成型,並進行植體拔出測試、卡扣機構測試、靜態強度測試以及動態疲勞測試。藉由植體拔出測試得到近端側骨幹拔出強度為727.8±45.6N;卡扣機構測試得到中間側卡扣機構拔出強度為49.9±2.0N;靜態強度測試得到25度角關節面錯位力量為525.3±21.2N、35度角關節面錯位力量為316.0±17.2N以及55度角關節面錯位力量為115.0±1.8N,並分別在靜態強度25度角50%、35度角50%以及55度角於80%之受力範

圍下通過25000次動態疲勞測試。藉由有限元素子模型分析探討術後骨組織癒合並受到拉拔作用力條件下,得到鑽石晶格新長入骨組織應變量均小於4000μ,B型晶格周遭新長入骨組織應變量則大於4000μ且有應力集中現象。本研究成功開發一符合自然關節解剖型態、尺寸適用於國人之近端指間關節植入物,透過功能性力學測試得知其外型設計可因應日常活動之受力情況且達到一定安全係數;有限元素子模型分析驗證鑽石晶格結構相較於B型晶格對於近端指間關節受到拉拔作用力時具有較佳之生物力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