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正漢寫的 生活資安五四三!:從生活周遭看風險與資訊安全(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和蓋瑞‧巧門艾琳‧培利坎的 搞定數位小孩:教出滑世代的高EQ人際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何登入別人的line 不被發現 - Taxionyx也說明:當夫妻,還要當到互相監控的話,不如當初不要LINE 封鎖查詢:怎麼知道LINE 被封鎖? ... 留言0篇於2019-11-26 15:54:曖昧對象傳來line訊息,讀完後卻不小心被另一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碩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黃惠萍所指導 蔡宜庭的 群眾募資內容行銷與代言人對募資專案信任、贊助與推薦意圖之影響 (2017),提出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群眾募資、內容行銷、代言人、推敲可能性模式(ELM)、信任、贊助意圖、推薦意圖。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尹章義所指導 黃種祥的 二二八事件研究史 –以臺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2015),提出因為有 二二八事件、量性分析、葛超智、左翼的重點而找出了 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的解答。

最後網站手機間諜軟體傳通簡訊就監控; 手機病毒面臨大爆發安卓成重 ...則補充:LINE 用戶破7千萬東森新聞– 2012年12月18日下午5:41手機通訊軟體LINE大受歡迎, ... 警方目前找到五名買家,發現都是情侶、夫妻買來暗中監控另一半,五名被害人獲悉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活資安五四三!:從生活周遭看風險與資訊安全(iT邦幫忙鐵人賽系列書)

為了解決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的問題,作者羅正漢 這樣論述:

[學校沒教過的資安課?]     這個時代大家都在談行車用路安全、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那麼資訊安全呢?   ●風險觀念人人都有,認識資安風險讓你生活少掉許多麻煩   ●這是一本大多數人都可閱讀的資安書籍   ●資安沒你想像中的難懂     本書內容改編自第11屆iT邦幫忙鐵人賽,Security組優選系列文章──《生活資安五四三!從生活周遭看風險與資訊安全》──是第一本從生活面向來談資安的書籍,目的就是希望讓一般人都能了解資安的那些事。     可別以為資安是資訊人員才需要懂,認識資安,就跟認識行車用路安全一樣,人人都有去瞭解的必要,而現實生活與虛擬網路世界的背後,都有基本的資安觀念需

要認識。面對資安,雖然每個人的程度、經驗與理解不同,但大家要知道的是「所有事都有風險,程度大小而已」,認識資安帶來的風險與背後的關鍵,是現代人需具備的必要本領。     ■降低「門檻」:為何一般人容易對資安感到熟悉又陌生?那是因為普遍資安書籍都是給專業從業人員閱讀,但資安其實跟大家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大家也都常在新聞報導看到這些資訊。     ■角度「多元」:從現實生活場景的ATM操作、實體店家信用卡支付,到手機、電腦使用與上網,以及新聞事件,從多個角度讓大家認識到各方面的資安與風險,同時還從電影、影集、小說、網紅與Podcast等途徑切入,讓大家都可以藉由自己熟悉的興趣或管道來接觸資安。

     ■「一次」掌握:資安領域面向相當廣,但這些給一般人的資安資訊往往散在各處,本書從多個面向與角度切入,讓你一次就能得到不同收穫。     ■對資安風險先要有「認識」:去ATM領錢,知道要保護提款卡與密碼,你就已經有資安意識,那麼你知道什麼是弱密碼嗎?為何不要在多個雲端帳戶使用相同的帳密?你真的有妥善的備份觀念嗎?手機的安全更新也有年限你知道嗎?     ■認識資安風險目的是為了「自保」:當企業也都在扭轉資安思維,並且開始重視資安,但你要知道,整個環境並不會一下就改變,因此資安就成為現代個人必須掌握的技能。

群眾募資內容行銷與代言人對募資專案信任、贊助與推薦意圖之影響

為了解決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的問題,作者蔡宜庭 這樣論述:

近年全球掀起一股群眾募資的浪潮,群眾募資不僅在群眾募資平臺的起源國—美國蓬勃發展,也擴展至其他國家,例如英國、日本等國家皆擁有一定規模的群眾募資市場。同時,群眾募資在臺灣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募資專案的成功機率已達到一半以上,並擁有穩定的客群。然而,其失敗機率也相對為一半,募資失敗的部份原因為專案規劃不周、行銷資源缺乏和不重視行銷溝通。因而,克服以上問題已為群眾募資獲得成功的重要課題。此外,募資專案取得潛在贊助者信任亦為重要因素,潛在贊助者信任募資專案才可能產生利於專案執行的行為意圖。本研究因應群眾募資的要素-行銷和信任,探討募資專案之行銷規劃影響信任的情形。由於內容行銷可提升內容的說服力並取得

潛在贊助者信任,也符合今日行銷趨勢,故選擇內容行銷作為募資專案的行銷方式。另外,也運用不同類型代言人的推薦強化潛在贊助者信任。目前實務上不乏募資專案運用代言人推薦增加專案曝光量或背書提案物的情形,卻尚未有相關研究,探討內容行銷應用於群眾募資專案的研究也相當闕如,故本研究也希望補充現有文獻的缺口。本研究探討內容行銷與代言人推薦應用於群眾募資專案之效果,並以推敲可能性模式(Elaborate Likelihood Model, ELM)為立論基礎,使用線上實驗法,以2x2實驗設計(內容行銷屬性:資訊性、互動性x代言人推薦:專家、素人),探討不同涉入程度和認知需求的潛在贊助者,透過中央路徑和周邊路徑

處理專案內容的情形,以及募資專案運用不同的內容行銷與代言人推薦之效果。本研究有效樣本共計570份,研究結果發現:(1)資訊性內容行銷所產生的信任高於互動性內容行銷;(2)專家代言人所產生的信任高於素人代言人;(3)高涉入程度與高認知需求的潛在贊助者與二者皆低者相比,對資訊性內容行銷產生的信任高於互動性內容行銷;(4)不論高或低涉入程度和認知需求的潛在贊助者,對專家代言人產生的信任皆高於素人代言人,此指出,專家代言人為重要的參考依據;(5)信任會正向影響潛在贊助者的贊助和推薦意圖;(6)利用資訊性內容行銷配合專家代言人推薦所設計的募資專案仍產生最高的信任;(7)信任會中介募資專案與贊助和推薦意圖

的關係。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皆具理論與實務意涵,研究發現可供未來相關研究或行銷實務參考。

搞定數位小孩:教出滑世代的高EQ人際力

為了解決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的問題,作者蓋瑞‧巧門艾琳‧培利坎 這樣論述:

你的孩子被螢幕綁架了嗎? 五種愛的語言, 引導滑世代孩子變身暖世代, 精準表達情緒、人際溝通、學習專注, 與真實世界的人們溫暖互動。   當3C逐漸成為孩子最親密的夥伴,成為整天緊盯螢幕的宅男宅女,   身為父母的你,與其焦慮,不如聰明應對。   父母都希望子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然而破壞良好人際的最大殺手就是3C。再怎麼智慧的電子產品、電玩遊戲都無法取代和他人的互動,社交技能必須在現實世界中練習,而且要從小開始。   遺憾的是,3C產品逐漸取代父母的地位,磨蝕親子間的親密感。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每週停留在螢光幕前的時間,平均有53個小時,遠多於和父母或他人互動的時間。如何期待他們

去學習和他人相處呢?   對此,本書提出有效的具體做法,幫助天下父母重新奪回主導權,讓家庭恢復原本的溫暖與功能。包括:   .如何讓孩子在數位世界中仍有正常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何讓孩子甘心關掉螢幕,享受與父母共處的家庭時間   .如何建立能帶來大改變的小規範   .除了3C,還有哪些健康的活動適合孩子做   無論螢幕的世界多智慧,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絕佳助力,永遠還是那個真心愛護他們、能幫他們了解周遭世界的父母。每個父母都能做出影響小孩一生的正向改變。 鄭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親子部落客作家「超級富有幸福的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王麗芳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顧問 周慧婷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幸福主播夫妻檔 張珮珊&岑永康   不管科技怎麼發達,終究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互動,父母跟孩子也一直在學習,而這本書提供了更多學習的面相,來看懂科技與孩子跟家庭間各種面向的討論,值得父母參考。——王麗芳,親子部落客作家「超級富有幸福的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有關親子教養的書如汗牛充棟,其中一大半在教讀者如何「對付」子女,好讓孩子在父母的「深思遠慮」中,成為父母想要他成為的某種「成功人士」。本書作者們提供的則是一些很實際的提醒,目的是強化家人關係和孩子發展與人建立並維持關係的能力。——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一個兩歲小孩拿起媽媽的手機,開始用手指滑螢幕。這幕景象不難想像,對吧?這幅畫面的對錯在哪裡呢?蓋瑞‧巧門博士、艾琳‧培利坎會幫你解答這個問題。這本書也是現今父母與祖父母必讀的大作。──坎卓‧史麥利(Kendra Smiley),《教養固執小孩的歷程》(Journey of a Strong-Willed Child)作者   無論你是家長、祖父母、鄰居或朋友,一定要來看這本書!電子時代帶給我們電視與電腦科技的驚人奇蹟,但它也為小孩的社交與智商發展帶來危機。本書是喚醒,甚至更可能是警告,但它也告訴你該如何讓小孩在不會沉迷之下享受螢幕世界。──梅爾

‧齊特漢醫師(Mel Cheatham, MD),神經外科臨床教授   本書強調家庭凝聚力、社會連結,以及維持電子與非電子活動之間的健康平衡,幫助家長掌控電子裝置的問題。這是任何有心的家長最求之不得的藏書。──陶德‧卡密爾(Todd Cartmell),兒童心理學家與《超級爸爸養成與教出靈活變通小孩》(Project Dad and Raising Flexible Kids)作者 作者簡介 蓋瑞‧巧門 Gary Chapman   作家、演說家和諮商師,畢生的熱情就是與人交流,並助人建立持久的關係。他是暢銷書《愛之語》(The 5 Love Language®)系列的作者,以及婚姻

與家庭生活諮商公司(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Consultants, Inc.)的主任。目前經常到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他的廣播節目也在四百多個站台播送。關於他的更多介紹,請至:5lovelanguages.com。    艾琳‧培利坎 Arlene Pellicane   演說家兼作家,婚姻與教養心靈導師,著有《三十一天成為快樂妻子》(31 Days to Becoming a Happy Wife)與《三十一天成為快樂丈夫》(31 Days to Becoming a Happy Husband)。美國「今日秀」(The Today Show)、「七百俱樂部」(T

he700 Club)、「今日家庭生活」(Family Life Today)等電視與廣播節目都做過她的專題報導。她先前曾擔任「轉折點與大衛‧耶利米博士」(Turning Point Television with Dr. David)節目的副製作人。她目前與丈夫、三個小孩住在南加州。關於她的更多介紹,請至:ArlenePellicane.com。 譯者簡介 林淑鈴   曾擔任雜誌採訪記者、出版社編輯與版權工作。目前為譯書與編書的文字工作者。譯作包括:《風靡全美的MELT零疼痛自療法》、《馬拉松該怎麼練?》。 推薦文1 成為數位的受益人,而非受害人 黃迺毓 推薦文2 看

懂孩子如何被科技操作,解決真正的問題 王麗芳 前言 把家還給我 3C 無助人際互動 別再心軟了 第一章 愈少接觸螢幕愈好 太早進入螢幕的世界? 大量接觸螢幕? 關於播放內容 別讓自己錯失太多 現在改變,來得及嗎? 第二章 用對方法,培養孩子的人際力 現實生活不是這樣運作的 螢幕控的兒童 A+ 孩子的五項必備條件 技能一、情感的付出與接納 技能二、表達感恩 技能三、管理怒氣 技能四、勇於認錯 技能五、集中注意力 從現在開始 第三章 情感的付出與接納 親身在場的陪伴很重要 交朋友 拜託你喜歡我 麻木不仁的隱憂 目光接觸的重要 講個故事給我聽 加滿愛的油箱 第四章 表達感恩 千萬

別寵溺孩子 表達感謝的方式 從「應該做」到「想做」 每天都是感恩節 在網路上爆紅的感謝行動 第五章 管理怒氣 請看我怎麼做 父母的開導很重要 跟孩子討論關於憤怒的議題 電玩遊戲會引燃怒火嗎? 網路上的怒火 第六章 勇於認錯 線上道歉是不夠的 關鍵一、承擔責任 關鍵二、你的行為會影響別人 關鍵三、生活永遠有規則 關鍵四、道歉能修復友誼 關鍵五、五種道歉的語言 第七章 集中注意力 專心與分心 讚揚閱讀 螢幕時間與注意力失調 一心多用的錯誤 增強注意力的利器 第八章 螢幕時間與害羞 真害羞,還是假害羞 創造新常規 重複練習 遭人排拒、霸凌與諸事不順時 用餐時間的恩典 第九章 螢幕時

間與大腦 身在科技中的孩子大腦 二十一世紀的閱讀 大腦的獎勵中樞 何謂螢幕上癮? 孩子的可塑腦 平心靜氣 第 十 章 螢幕時間與愛的語言 愛的語言一、肢體碰觸 愛的語言二、肯定話語 愛的語言三、優質的相處時光 愛的語言四、禮物 愛的語言五、服務行動 第十一章 螢幕時間與安全 防禦霸凌的心理建設 侵犯者、隱私與情色 關於隱私 關於情色內容 提供安全的家 當人手一機時 第十二章 螢幕時間與家長權威 父母的全新考驗 評估居家的數位生活 打造居家的零數位空間 如何改變不健康的模式 父母永遠為子女著想 第十三章 螢幕時間與單親家庭 使用螢幕的副作用 減少螢幕時間,保有私人時間 不同父母

,兩套管教規矩 就算空虛,也要加滿情感油箱 尋求社群支援 第十四章 螢幕時間與你 長大後和父母一個樣 遠離手機 數位休息日與間隔空間 給家長的規矩 告別電子保母 結語 打造以人為核心的家 誰才是城堡的主宰 附錄一、兒童的社交發展 附錄二、測驗:孩子的螢幕時間過多嗎? 附錄三、小組討論問題 推薦序1   成為數位的受益人,而非受害人   成人的世界有因為3C產品的普及而更好嗎?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唯一能確定的是,不管你多麼希望,我們都「回不去了」。   數位時代的來臨如排山倒海,幾乎無法逃避。例如,我和很多朋友,都是很有「原則」的人,不隨波逐流,講求生活品質,堅持不用手機,然

而不管撐多久,終究還是讓步了,因為工作忙碌,唯恐家人緊急需要時找不到人,只好開始使用手機。有了手機後,很難築防線,朋友聯繫跟著方便多了,那也還好,但是最後,所有人都可能打你的手機,包括推銷人員,就會開始四面楚歌的日子。   接著,智慧型手機開始侵門踏戶,我們仍堅持不要成為「手機奴」,尤其有人退休後根本沒有必要緊急聯繫,卻是不久後也投降了,因為要跟兒孫輩傳Line 才能保持密切聯繫。手機只是數位時代的一部分,其他的就不詳述了。   很多人,一開始可能覺得這些科技產品可以幫助我們跟家人或親朋好友多聯繫,增進彼此關係,但是一不小心,它們成為「生活必需品」,我們花很多時間經營的可能是其他可有可無(

包括虛擬)的關係。自己最在乎的家人反而從「受益人」變成「受害人」!   工作上,在不知不覺中,許多成人成為3C 產品的奴隸,若上司是工作狂,隨時可以Line你,就可能嚴重影響你的家庭生活,你人在家裡,心卻被綁在手機上,社會或媒體還鼓掌稱讚,稱之為「效率」!若不小心,家人關係逐漸鬆垮,甚至家庭解體,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工作「快速」其實不一定有效率,且因聯繫過於頻繁,反而製造紛爭,化簡為繁,浪費人生。而受害者即使痛恨被害,若不經過學習,也往往又成為加害者,惡性循環。   以上感慨若讓你有同感,這本書或許可以幫我們理理頭緒。書中有很多提醒,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生活是否已經走在懸崖邊,讓我們來得及回頭

。有關親子教養的書如汗牛充棟,其中一大半在教讀者如何「對付」子女,好讓孩子在父母的「深思遠慮」中,成為父母想要他成為的某種「成功人士」。本書作者們提供的則是一些很實際的提醒,目的是強化家人關係和孩子發展與人建立並維持關係的能力。作者之一蓋瑞‧ 巧門博士一開始就說:「小孩的心放在螢幕上的時間愈多,與父母、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間互動的時間就愈少。」書中談到接觸數位媒介的時間太長對孩子的發展的影響,都有研究根據,然而本書並非讀者回到沒有數位的時代,而是在數位時代中,成為數位的受益人,不是受害人。   受益與受害,全在我們是隨波逐流還是學習明智判斷。孩子以大人為榜樣,如果我們可以不依戀數位媒體,不要成癮

,孩子基本上是安全的。即使在數位時代,還是可以充分的發揮「五種愛的語言」的威力,讓孩子有美好人際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黃迺毓 推薦序2   看懂孩子如何被科技操作,解決真正的問題   前幾天,天氣稍冷,我有點受寒,忽然很想吃點暖身的鍋。從孩子出生到現在,我跟老公只能互相支援育兒,沒有幫手,即使要吃火鍋跟烤肉,也必須帶著孩子同行。8歲的女兒很配合,吃完火鍋等父母的時候,拿起圖畫用品開始畫畫寫字,2歲半的兒子就沒這麼好控制,在滿是碳火爐的店內準備開始遊走,我用盡了方法跟孩子玩,卻也擋不住孩子想走動的欲望,於是,我拿出了手機,讓孩子在等待父母用完餐的時候看影片。

  在拿出手機的當下,邊吃邊看著孩子入迷神情的我,內心屬於媽媽的愧疚一直沒有減少過,即使我知道,那些影片都是卡通的交通安全概念,即使我知道,這在我家不是常態,只是在那當下,母親的愧疚盤旋在心中,沒錯,那就是這本書中所謂的「電子保姆」概念。   這本書中有許許多多跟我同樣的父母,在給孩子電子產品的時候,有無限的愧疚與自我安慰。數位設備取代了保姆的功能、老師的功能,也漸漸取代了父母的存在感。有人帶著孩子環島,孩子卻一路都在玩手機遊戲;有人忙著在網路上看別人的教養方式,卻從來沒有看看自己孩子的眼睛,好好地去看懂孩子真正的狀況,甚至沒有問一句孩子的想法。   只是科技依舊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父母躲

避不了的問題,當女兒不懂什麼是「龍捲風」的時候,我開了網路的圖片給她看;當女兒不懂撞破大片玻璃碎的危險時,我開影片,讓她看到具體的過程並理解。一個從小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媽媽,直到孩子入學才發現,孩子的眼睛其實看不清楚,無法對焦,而每個醫生卻教她「讓孩子看電視練習對焦」。   科技自有其好處,當然也有不少壞處。這本書講到的一個重點便是,不能讓孩子因為電子產品失去與人真正接觸的機會。「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可以讓孩子練習與人用眼神接觸,而教導如何跟孩子玩,也引導父母學習判別孩子到底是「人際關係障礙」,還是真的「害羞」。   不是每個父母親都想偷懶將孩子交給電子保姆,這本書隱約地理解了,科技

也只是緩和父母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互動的困擾,孩子在社群網站討朋友關愛的心態,大人也一樣擁有;孩子的困擾,大人也正在面對。當父母真正看懂被科技操作的孩子會有哪些狀況後,父母才能夠正視孩子的問題;看到了問題,才有機會想解決方式,然後給予方法。此外,本書也建議了父母怎麼跟孩子玩、怎麼理解孩子的狀況,之後又該怎麼處理。   科技來自於人性,而人性也決定了科技的使用。然而,不管科技怎麼發達,終究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互動,父母跟孩子也一直在學習。這本書提供了更多面向,來看懂科技與孩子跟家庭間的種種問題,值得父母參考。 親子部落客作家「超級富有幸福的不良媽媽Antonia Wang」 王麗芳

前言:把家還給我   科技,讓家人彼此更親近,還是更疏離?約瑟夫和亞曼達有三個孩子,分別是2歲、6歲和10歲。扣除上課時間,三個孩子成天就是打電玩、看電影和電視。對此,約瑟夫和亞曼達十分憂心,卻又感到無能為力。   約瑟夫說:「我們沒有訂什麼規範。以前真的試過,但就是沒辦法好好執行。」   這對父母的挫敗,相信許多人也感同身受。或許你也曾試圖限制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但最後還是不敵他們的發狂吵鬧。事實上,我們已經聽過太多父母在執行「數位設備使用原則」時所遇到的挫折:   「我們沒有訂規則。我家孩子就是一直看電視、打電玩。」   「螢幕時間的規則不清不楚;沒有明訂,就沒有成效。」

  「我很後悔沒規範我家兒子,他已經喪失了和他人面對面互動的能力。現在二十幾歲了,還沉迷在電腦世界裡。」   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擁有良好順遂的人際關係,但成人社交關係的培養方法無法在電話或平板電腦中找到。應用程式、電玩遊戲全都無法取代和他人的互動。社交技能必須在現實世界中練習,而且要從孩子開始。一個擅長與人互動相處的孩子,代表了他有辦法與人交談,也喜歡人群,能夠和別人相處,也喜愛與他人一起活動。這不光指在學校餐廳向人寒暄問好,還包括透過目光接觸、交談和同理心傳達對他人的關心。對孩子來說,學習社交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家庭;父母正是示範健全人際關係的最佳人選。   遺憾的是,很多家庭如今出現微妙的

轉變,深深磨蝕掉親子間的關係。在美國,兒童與青少年每週停留在螢光幕前的時間,平均有53 個小時,遠多於和父母或他人互動的時間。如何期待他們學會和他人相處呢?   別再心軟了   許多心軟的父母會說:   「我忙死了,沒時間去強迫執行螢幕時間規定。」   「另一半不支持我的做法。」   「每次試圖改變,我家孩子就鬧彆扭。」   「要持續實在太難了。」   小娜有三個女兒,分別是2歲、4歲和6歲,每天看卡通5個小時,晚餐都是吃飯「配電視」。小娜知道,少了家人相聚的時間不好,所以曾試圖在吃飯時間關掉電視。   成功試過幾個晚上後,小娜碰到特別忙碌期,對女兒在晚餐後開電視就視而不見了。

不久,孩子又故態復萌,整晚幾乎都坐在電視機前。   身為父母,狠不下心只會讓你原地踏步。美國作家安迪.安德魯斯(Andy Andrews)說:   意願毫無力量可言,這一點和大家所想的正好相反。海鷗或許有意飛向遠方,或許牠打定主意要付諸執行,或許也和其他海鷗同伴談到飛翔的美妙,但直到牠展開雙翼,飛向天際之前,牠依舊在碼頭上。   這隻海鷗與其他海鷗沒什麼差別。同理,只是有意願想要改變的人和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的人其實沒什麼兩樣。你有沒有想過,人有多常用「意願」評斷自己,卻用「行動」評斷別人?光有意願,沒有行動,是辜負對你寄予厚望的人。   關於意願與行動之間的區別,我們分享這段有力與肯定的

話,是想吸引各位來讀本書裡將來都派得上用場的想法。   我們並非期望你認同書上的每一個觀點,但希望你能吸收到與自己共鳴的部分,付諸行動。   無論螢幕的世界進化到多智慧,孩子天生好奇心的絕佳助力,永遠還是會愛護孩子、幫他們了解周遭世界的父母。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提的那個問題:科技讓你們一家更親近,還是更疏離?每個父母都能做出影響孩子一生的正向改變,信不信由你。現在開始,要展開從電子螢幕手上奪回家庭的旅程嘍! 關於播放內容孩子還小時,家裡沒有電腦,但有電視。我們選了5 個適合孩子看的節目,並對他們說:「你們每天有30 分鐘可以從這5 部節目中挑一部來看。」用這種方式,讓我家孩子在父母

設定的規範內培養出抉擇能力。這兩種課題都很重要:教孩子抉擇,以及遵守規範。以前,電視機是大件家具,總是擺在客廳正中央,是家人生活的重心。父母知道哪些節目對孩子有益,扮演守門人,掌控家中觀看的每個節目。慢慢地,電視變得更輕薄、便宜,家庭開始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視機,也愈來愈難以監控孩子觀看的電視內容。時至今日,電視、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為我們提供了快速的資訊與娛樂。大家擁有的不再只是一台能讓全家人圍坐在前的電視了。過去的家庭電視,如今就在每個人的口袋或包包裡。過去,電視節目未必都有益身心,但現在的電視的確比較庸俗、情色與暴力。以下四個問題,可以幫助家長判斷是否該讓孩子觀看某個節目或電玩遊戲

孩子:孩子從這個節目中能學到的實質內容是什麼?節目內容是否正確?倘若節目傳達的是扭曲事實的畫面,而非現實生活的運作模式,就不要讓孩子觀看。畢竟孩子應該接觸真實的事物,而非失真的。這個節目可能會在孩子身上建立何種性格特質?我想讓孩子仿效劇中的主要人物嗎?如果當中所謂的幽默是來自貶損他人、粗暴無禮或目無尊長,那麼就該禁止。正面的節目會教孩子關心他人、化解衝突,或者克服困難。這個節目如何處理家庭成員的角色?電視連續劇經常會將男人和父親塑造成懶惰、癡肥的模樣,貶損他們。試想,孩子會從節目中聽到什麼訊息?又如何理解家庭的樣貌呢?這個節目與家庭的價值觀一致嗎?孩子在成長早期會受到各式各樣價值觀影響。你沒辦

法控制他們在學校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事物,但可以掌控他們在家接觸的內容。在螢幕上觀看的內容應該與你的家庭價值觀一致,否則就該禁止。身為父母,任務之一就是教導孩子分辨合宜與不合宜內容間的差別,別把這樣的工作留給老師、牧師或諮商師。

二二八事件研究史 –以臺灣的相關研究與出版品為中心

為了解決如何監控另一半line的問題,作者黃種祥 這樣論述:

二二八事件發生迄今已近七十年。這段期間,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環境多次大幅改變;各方對該事件的論述,也不斷因應時局進行調整。歷史事件的詮釋,難免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二二八事件的性質本就爭議性十足,其內容又與族群、省籍問題關係密切,受到各方關注實屬必然。所有與二二八類似的事件都令人感到悲傷,不應發生。從日治時代在三鶯走廊、桃園臺地、雲林等地的屠殺,與林少貓、噍吧哖、霧社等事件,到後來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死亡人數多不下二二八事件,但在近代臺灣卻都未形成重大的政治或社會問題;白色恐怖雖引起不少關注,但明顯依附於二二八事件之下。由此可見,在目前重新建構的臺灣史當中,二二八並不單純是令人悲傷的歷

史事件,亦有相當程度的政治操作成份在內。 以研究者的立場來看,二二八事件的史實不可能被重建,畢竟任何當事人都無法全面看見所有真相,甚至不少見證者的證言與口述記錄也是聽來的傳聞。因此,本文透過探究不同時代研究者的意識形態及研究成果,希望略窺史實。 本研究的第一個目標,是進行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著作的目錄整理。總計收錄官方檔案25部、文獻資料彙編16本、事件當事人及其親友的回憶性著作68個單位、當事人及親友的口述訪錄62個單位、事件當時出版品17個單位、官方正式調查報告4份、中央政府機構研究論著36本、地方政府機構研究論著70本、相關專書227本、學術期刊論文209篇、研討會及論文集論文

169篇、學位論文106篇、報章雜誌506個單位、相關文學創作8本,共1521個單位。 第二個目標,是藉量性分析的方法將上述研究著作進行統整,依時序排列,最後進行質性分析。並以此探究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之趨勢、頻率、週期、生態以及模式。統計結果顯示,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無論數量、方向或趨勢,都深受各種外在因素及大環境影響,其中又以政治因素為主。畢竟執政者的政策及立場,能影響的層面既深且廣,非其他因素可比。 第三,本論文也針對相關研究的部分爭議及問題,整理各家的不同看法,略作分析,並提出個人的見解。包括二二八事件之性質及死亡人數爭議、部分史料及口述歷史的可信度問題、二二八研究的史學與政治

及左翼勢力對事件的影響等,希望對後來的研究者能有微薄助益。 口述歷史無疑有許多優點,能由不同角度比對官方檔案及資料,也能以不同立場來理解與認知當時狀況;但缺點同樣不少,受訪者所知難免片面、局部、主觀,又可能受個人因素及環境氛圍影響,史料價值較低。由陳英泰的經驗可知,政治受難者集體受訪前已有默契;陳正雄的例子則讓我們知道,訪問者的立場亦影響訪錄之結果。 其他史料的部分,臺灣旅滬同鄉會在事件之初,地位相當重要,不但組成臺胞六團體向媒體發表言論,又與《文匯報》合作召開座談會,在各大媒體宣傳政府的失政與屠殺。但此組織已證實當時在中共地下黨控制下,因此相關言論可信度恐怕不高。葛超智《被出賣的

臺灣》書中的內容,無論對臺灣產業的描述、公務員數量、通貨膨脹的原因,乃至於美國軍官伊文斯的貪汙事件等,都與檔案資料不符,造假以詆毀陳儀政府的內容亦多。誠然,此書並非嚴謹的政府公文,也非學術著作,認真追究其內容真實性意義不大,但此作品影響臺灣極其深遠,令人搖頭。 陳其邁提出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六條之一」修正案,要對企圖否認或粉飾「現今二二八論述」,而傷害受難家屬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以為,在不影響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人們多會同情弱勢的一方。二二八受難家屬們的遭遇確實令人心痛而感同身受,但若因此將其作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圖騰,似乎又太過;為了保護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而要立法封殺所有

不同看法的言論,以及立場相異的學術研究,恐怕適得其反。 近來的研究,多認同中共地下黨及臺共對二二八事件的發生並無直接關係;但真要說事件當中共黨的影響不大,則與眾多檔案及訪錄牴觸。國民政府統治臺灣初期,各種貪污腐敗、施政錯誤,左翼群眾不惜投入反對暴政的行列,包括中部的二七部隊、臺北的學生起義與南部的民主自治聯軍都與左翼有關。比起見風使舵、觀望局勢的騎牆派勝過許多。但也因為始終站在反抗的第一線上,遭遇最多的壓迫與傷害。現今的二二八研究擔心模糊焦點,也怕觸碰到受難家屬的傷口,多有顧忌,連官方論述也很少論及這一塊。 歷史事件本來就不應該只有一個面相,由立場不同的人來看,事件自然有不同的定位

。無論如何,以研究者的立場,不應將事件預設為善良與邪惡的對立,或是好人對抗壞人。一如《悲劇性的開端》所提:「我們相信讀者在認真思考導致此一事變錯綜複雜的因素時,不會將它視為一場好人對抗惡棍的殊死戰,而應視為一樁悲劇性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