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廢料回收價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塑膠廢料回收價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erlinSheldrake寫的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和SusanFreinkel的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世界垃圾場|蘋果日報也說明:... 不是台灣的航班圖,而是洋廢料湧入你我家園的流向圖。《蘋果》調查,受全球垃圾戰衝擊,今年有超過100萬噸廢紙與廢塑輸台,但失能的政府,無視國內回收價格崩盤,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果力文化 和野人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商業設計研究所 黃哲盛所指導 葉霈籈的 快時尚與慢時尚設計論述 (2020),提出塑膠廢料回收價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快時尚、慢時尚、永續時尚、綠色行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郭乃文所指導 林曉均的 以擴充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永續時尚消費決策機制 (2020),提出因為有 永續時尚、永續時尚消費、擴充計畫行為理論、偏最小平方法結構方程模式(PLS-SEM)的重點而找出了 塑膠廢料回收價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們的島】資源回收不利用令人一個頭兩個大的「薄片塑膠」則補充:連泰紙業公司總經理連文泓指出,回收量約成長七八倍,他強調紙容器在所有容器裡面,最受價格誘因的影響,因為它的材質輕,價格原料又特別便宜,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塑膠廢料回收價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為了解決塑膠廢料回收價格的問題,作者MerlinSheldrake 這樣論述:

真菌, 是地球上最優雅的生命策略, 也是最精細而普遍的存在。   ★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最受矚目重點書   ★《時代》雜誌、BBC Science Focus、《每日郵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美國亞馬遜超過2800位、英國亞馬遜2700位讀者五星推薦   ★亞馬遜蕈菇真菌類書籍第一名、環境生態類書籍第二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張東柱審訂   每當我們談論真菌,往往都被蕈菇主宰了想像。   然而,蕈菇只是真菌的子實體(就像是果實),真正多數的真菌,都生活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隱而不顯。我們對真菌所知甚少,有超過90%的真菌不曾被人

類記錄,但卻默默地構成了一個廣泛而且多樣的生物王國,維持著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系統。從海床上最深層的沉積物,到沙漠的土表、南極冰凍的谷地,甚至我們的腸胃……在這個地球上,很少有真菌到不了的角落。   劍橋大學生態熱帶學博士,梅林.謝德瑞克,是英國近年備受歡迎的生物學家,真菌是他生活上的繆思,也他是投身學術的原因,好探索這個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彷彿平行時空般隱密而龐大的世界。   或許從來沒有人這樣跟你說過,但梅林.謝德瑞克便試著要告訴你:若想要了解我們居住的星球與環境,了解我們何以如此思考、感覺與表現,真菌就是關鍵。   ◆把生命推進陸地的前鋒   在那個陸地尚未出現生命的久遠年代,是

真菌率先結合藻類,成為地衣,把生命推進焦枯荒涼的陸地。地衣破壞、分解岩石,最早的土壤隨之誕生,鎖在岩石裡的養分與礦物質才得以進入生物的代謝循環系統中。時至今日,陸地上最荒涼的土地,仍然是由地衣衝鋒陷陣,建立新生態系。   ◆植物的根本:真菌   六億年前,綠藻從淺水中登陸,沒有根系的它們藉由連結真菌,才得以輸送水分,從大地汲取養分,這是最早的植物型態。這樣久遠的聯盟,演化成現在的「菌根關係」。今日,仍有超過90%的植物種類依舊依賴「菌根菌」,這些無數的微小互動,也表現在植物的外形、生長、滋味和風味中。而科學家更發現:在森林的地底下,有一組由植物與真菌組成的神祕網絡:「全林資訊網」。   ◆

人類離不開真菌   《發酵聖經》曾提及:「某種程度上,我們吃進的微生物,決定了我們的代謝能力。」這裡的微生物,指的就是真菌。人類與真菌的關係密切,身體或腸道內的微生物,就是最好的證據。不僅如此,人類更善用各種發酵設備與真菌合作,製造出我們熟悉的酒精、醬油、疫苗、盤尼西林,或是碳酸飲料裡的檸檬酸,我們由內而外,與真菌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行為。   ◆諸神血肉:展現心靈之藥   真菌演化出來的化學物質──裸蓋姑鹼,被歸類成迷幻藥或宗教致幻劑,自古以來就被納入人類社會的儀式與精神教義中,這類蕈菇的應用,目前最早的記載發生於墨西哥,修士將這種被稱為「諸神血肉」的蕈類,呈給了加冕時的阿茲特克皇帝。這種

迷幻蕈菇可以用來鬆脫我們思想的界線,軟化心智的死板習慣,甚至,科學家發現,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減輕癌末病患的重度憂鬱與焦慮。   ◆什麼都吃!分解的大藝術家   我們現在呼吸、居住的空間,是真菌分解各種生物遺骸所空出來的空間;如果真菌停止分解作用,地球上的遺骸,足足可以堆積出幾公里深的厚度。   真菌多樣的代謝能力是化學轉換的藝術,能夠分解許多地球上最頑固的物質。木材裡的木質素,就稱得上最難分解的物質之一,但對白腐菌來說,分解卻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科學家也試圖運用真菌的好胃口,訓練它們分解菸蒂、殺蟲劑、尿布、PU塑膠與致命神經毒氣,甚至是核廢料的放射性物質——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吸收放射性

粒子散發能量的「輻射營養真菌」,就在車諾比的廢墟裡旺盛生長;而廣島在原子彈的轟炸後,據說,最先長出來的生物就是松茸。   梅林在書中描寫了自己在巴拿馬叢林等地方研究真菌的歷程,並以優美精練的文筆,探究真菌在不同時空背景、文化以及各種領域的發展(包括親自服用迷幻蘑菇的過程),同時紀錄研究真菌的學者如何交鋒,也描繪真菌在科技上帶來的驚人成就。   紮實的學術訓練,加上細膩的觀察與人文觀點,都為《真菌微宇宙》展現出更宏大的格局與企圖,也描繪出更動人的世界。最終,梅林嘗試著要讓我們理解的是:在這個世界上,唯有真菌,才能將各種生命串連在一起。   「我們活著,都在呼吸真菌!   真菌造就世界,  

 卻也能夠瓦解世界。」 名人推薦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組長   蔡怡陞/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謝廷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組長--共同推薦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各界好評   「質感亮眼的初試啼聲之作……從麵包到酒,到構成生命的質料,這世界繞著真菌打轉,而梅林.謝德瑞克為我們做了一流的描繪。」──《科克斯書評》   「深具啟發地探討真菌,證明真菌和人類的關聯遠遠不止於用在烹飪中……(《真菌微宇宙》)是對另一個生物界令人無比享受的讚歌。」──《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非凡之作令人愛不釋手,探索了真菌驚人的活躍範圍──讓生命登陸陸地;以無數的方式和其他生命形態互動;塑造了人類歷史,甚至可能保衛我們的未來。《真菌微宇宙》既嚴謹科學,又大膽想像,提出了關於地球生命各種特質的一些根本問題。」──尼克.賈丁(Nick Jardine),劍橋大學科學歷史與哲學名譽教授   「《真菌微宇宙》是梅林.謝德瑞克的傑作,既學術又有創見,並且引人入勝,讀來享受。這本書為生物的真菌界提供了極具洞察力的新分析,所有生物領域的學生讀了都會獲益良多。」──伊恩.韓德森(Ian Henderson)博士,劍橋大學植物學講師   「真菌令人著迷!優雅的生命策略加上精緻的普遍存在

,驅動了全球的生態系。謝德瑞克的書中極富教育意義,提供了新觀念。透過謝德瑞克的目光來看,真菌學與藝術、哲學和人類社會融為一體。謝德瑞克的筆法真實而私密。他的書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烏塔.帕茲科夫斯基(Uta Paszkowski),劍橋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教授  

快時尚與慢時尚設計論述

為了解決塑膠廢料回收價格的問題,作者葉霈籈 這樣論述:

隨著科技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一開水龍頭有乾淨的水源、夜晚有明亮的燈光、交通便利的臺灣北到南不用兩個小時,所有人的生活步調越來越緊湊,經濟繁榮追求速度,延伸出速食文化、快時尚、科技日新月異….而追求經濟快速成長,生產製造背後對環境大肆的破壞,生活機能的便利而我們開始失去思考的能力,當生活品質越來越好,人們應該慢下來開始省思,意識到生活環境正遭受著人類大肆破壞,我們應該為子孫著想,並且還給大自然最原始的模樣。本篇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法探討時尚品牌在產業鍊每個環節對於永續的做法,並以深度訪談法利用半結構式訪談一對一的方式,透過消費者與品牌端的訪談者,根據訪問大鋼進行初步訪談,再根據訪談過程將問

題放大或是更專精的討論出問題與想法,探討出快時尚在做永續設計的話還算快時尚嗎?快時尚做綠色行銷是本質的改變還是虛有的表象?慢時尚的出現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未來是否成為趨勢呢?訪談對象為男、女消費者還有男裝、女裝品牌方,一起探討關於快時尚及慢時尚在產業鍊的看法、永續環保的作法以及消費者購物思考模式、產業鏈等問題。兩方的立場與思考方式不同,利用質化的研究方式進行綜合分析與統整,訪談過程中有感受到世代的變遷,對於消費者需求的因應變化找到最佳的平衡,我們都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下適應、意識、學習、變化,不斷的蛻變,也努力為未來留下一個美好的地球。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減塑推廣版】

為了解決塑膠廢料回收價格的問題,作者SusanFreinkel 這樣論述:

  「我決定一整天不碰觸任何塑膠,   但實驗才展開十秒,我就知道這個實驗有多荒謬……」──蘇珊.弗蘭克   塑膠無所不在:從口香糖、手機、不沾鍋,到奶瓶、輸血袋,甚至衣服,   現代生活中想要不碰到塑膠,連十秒鐘都很難!   人與塑膠戀愛了將近百年,才發現陷入一場有毒的愛戀中,   卻已上了癮……   ▉今天我們每一個人,   包括新生兒體內,都有一點塑膠。 ▉   研究顯示,早在1950年代,人體組織中就出現了微量塑膠。   1907年,純合成塑膠「電木」問世,人類史上首度出現完全由非自然界分子所組成的合成聚合物。   1911年,「塑膠」一詞首度出現在字典中。   1941年

二戰珍珠港事件後,美軍開始以塑膠取代鋁、黃銅等金屬,將聚合物從實驗室中拉進了現實生活,開始了人類對塑膠的「啟蒙」。自此便開啟了人與塑膠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戀時代!   從藝術家、設計師到醫生、建築師、工商業界乃至社會大眾,都成為塑膠家族的愛用者,使得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短短的七十年間,全世界的塑膠消耗量從近乎零的程度,到今日每年六千億磅,成為20世紀至今最浩大的商業故事主角。然而,當我們與塑膠共處了一世紀,創建了一個無處不「塑」的世界之後,才開始意識到這是一段不健康的愛戀,有如上癮者與成癮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追溯了人類和塑膠之間的愛恨情仇,以梳子、椅子、飛盤

、輸血點滴袋、拋棄式打火機、塑膠袋、寶特瓶和信用卡這八件物品為主角,藉由各種塑膠材料的發明及其所伴生的產品,例如牙刷、撞球、底片、太陽眼鏡、芭比娃娃、不沾鍋、奶瓶、保鮮膜、拋棄式針筒、運動鞋、行李箱……等,來幫助我們檢視塑膠的歷史與文化。   透過生動的奇聞軼事、整理最新科學研究和經濟報導,精采分析塑膠對我們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合成物如何衝擊我們的健康與環境,也探索了人類設法使塑膠更永續而做的一切努力。   我們只在一個世代之間,就變成了塑膠人!   ▍1906年歐亨利短篇小說《聖誕禮物》中,貧窮的先生必須賣掉懷錶,才有錢買一把昂貴的玳瑁梳送給擁有美麗長髮

的太太。如果當時已有量產而便宜的賽璐珞梳子,歐亨利也就沒有故事好說了。   ▍1930年代以後,第一雙尼龍絲襪上市時,幾小時內就賣光,甚至因供應不足導致「尼龍暴亂」,顧客間為搶購而出現全武行的打鬥場面。   ▍1950年代,塑膠製的拋棄式手套和針筒問世,在愛滋病開始流行後成為不可或缺的物件。   ▍1960年代中期,含有DEHP的聚氯乙烯(PVC)血袋已成為民間血庫和醫院的標準配備,由於DEHP具有保存紅血球,使紅血球不崩壞的功能,至今仍未有替代品。   ▍1958年,第一張塑膠信用卡問世,至今光是在美國,就有超過十億張卡片流通,疊起來能聳入天空112公里,相當於13座聖母峰那麼高。但它

的成分,是環保人士最痛恨的PVC。   ▍1961年,第一個拋棄式塑膠打火機問世,至今全球年銷量超過3.5億個,但也成為全球海灘垃圾數量排名第二的物件(第一名是煙蒂)。   ▍1973年,杜邦取得寶特瓶的專利,於是我們開始有了寶特瓶裝的可口可樂。但如今全美國一年生產720億個寶特瓶中,仍有550億個未能回收利用,這是足夠為每個美國人織出三件毛衣的聚酯纖維量,也是足夠為120萬戶家庭提供一年用電量的能源總和。(製成聚酯纖維、轉為能源發電,都是廢棄寶特瓶的重要次用途。)   ▍歐盟在1999年就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DEHP,美國國會在九年後2008年才通過類似法案。   ▍雙酚A,常添加在

製成奶瓶、光碟片和水瓶的塑膠中,也是許多食物和飲料罐內襯的基本成分,遇到熱水和洗潔精時很容易濾出。雙酚A的作用相當於弱雌激素,目前已知對動物健康的影響,和人類愈來愈常見的疾病相似,這包括乳癌、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以及過動症等神經行為性問題。 好評推薦   【樂讀推薦】   李俊璋(成大微量環境毒物中心主任)、林志清(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前總經理)、南方朔(作家)、胡忠信(資深政治評論家)、謝文權(義守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強力推薦   【國際書評】   誰會想到梳子、飛盤和打火機會有如此秘密的歷史和如此擾人的未來?蘇珊‧弗蘭克這本令人停不下手的書,整合了歷史、科學和文化,使我們得以了解自

己一手創造且成為人類生命一部分的塑膠世界。雖然我們得擔心塑膠會長耐久存數百年,但《塑膠》一書值得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Raj Patel,《價格戰爭》作者   蘇珊‧弗蘭克的書大幅增加了我對塑膠渴望的愛與恨。真是好讀的一本書,內容精確、聰明、充滿啟發,而且和塑膠一樣非常誘人。──Karim Rashid,塑膠設計師   處在這個充斥著虛偽的塑膠垃圾,一個人類史上幾乎不曾有過的世界中,蘇珊‧弗蘭克這本關於塑膠的書出現得及時,而且真實不虛。我很肯定,沒有動物或小孩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受害,反而很多動物和小孩可能因而獲救,感謝她勤奮的努力。──Alan Weisman,《沒有我們的世界》作者

  塑膠無所不在,蘇珊‧弗蘭克解釋了為什麼會如此。這本書筆觸優雅,充滿新訊息。──Elizabeth Kolber,《一場大災難的野外記錄》作者   對於任何想知道社會如何充斥著塑膠,又想要對此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好讀的書。──Annie Leonard,《東西的故事》作者   原來塑膠不僅會造成環境危害,也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買這本書(用現金)。──Bill McKibben),《新地球》作者,氣候運動組織350.org創辦人  

以擴充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永續時尚消費決策機制

為了解決塑膠廢料回收價格的問題,作者林曉均 這樣論述:

謝辭 i摘要 iiAbstract iii目次 iv表次 viii圖次 xiii第一章 緒論 1一、 研究動機 1二、 研究目的 2三、 研究流程 2第二章 文獻回顧 4一、 時尚定義 4二、 時尚產業爭議 6(一) 人權爭議 6(二) 環境污染爭議 8(三) 氣候變遷爭議 10三、 永續時尚發展脈絡 11(一) 永續時尚發展史 11(二) 永續時尚發展瓶頸與對策 12四、 綠色行為決策 18(一) 環境知識 20(二) 環境關注 20(三) 綠色產品信心 21(四) 時尚參與度 22五、 計畫行為理論 23(一) 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縮寫B

I) 24(二) 態度(Attitude,縮寫A) 24(三)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縮寫SN) 25(四)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縮寫PBC) 26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8二、 研究設計 30(一) 研究對象 30(二) 操作型定義 30(三) 問項設計 32(四) 前測結果 35(五) 樣本數預估與抽樣方式 36(六) 訪談方案與流程 37三、 分析方法 39(一) 基本分析 39(二) 信效度分析 39(三) 偏最小平方結構方程模式(PLS-SEM) 40第四章 研究

個案與產品印象訪談研究結果分析 43一、 和明紡織歷史沿革 43二、 Qwstion Bananatex®後背包 43(一) 研發始末 43(二) 生產工序 46(三) 產品特色 47(四) 永續貢獻 47三、 Weavism UMORFIL®優膚美®虱目魚鱗膠原蛋白襯衫 48(一) 研發始末 48(二) 生產工序 49(三) 產品特色 50(四) 永續貢獻 51四、 Uniqlo再生羽絨外套 51(一) 產品特色 51(二) 永續貢獻 52五、 H&M Conscious系列(大衣) 52(一) 產品特色 52(二) 永續貢獻 52六、 受訪者對個案織品印象訪談 5

3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56一、 敘述性統計 56(一) 個人背景分析 56(二) 時尚參與度分析 59(三) 環境知識分析 59(四) 環境關注分析 60(五) 綠色產品信心分析 60(六) 態度分析 61(七) 主觀規範分析 62(八) 知覺行為控制分析 63(九) 行為意圖分析 64(十) 其他 65二、 信效度分析 67(一) 項目分析 67(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 72(三) 信度分析 76三、 社經背景影響 77(一) 生理性別 77(二) 年齡層 78(三) 教育程度 80(四) 從業情形 82(五) 每月平均收入 84(六) 年均時尚消費金

額 86(七) 購買「綠色」、「環保」產品經驗 88(八) 社經指標關聯性檢驗 89(九) 小結 95四、 模型建構與比較 95(一) 初始模型 951. Qwstion Bananatex ®後背包初始模型 952. Weavism Umorfil®虱目魚鱗膠原蛋白襯衫初始模型 1003. Uniqlo再生羽絨外套初始模型 1044. H&M Conscious 系列服飾大衣 1095. 比較分析 113(二) 修正模型 1161. Qwstion Bananatex ®後背包修正模型 1162. Weavism Umorfil®虱目魚鱗膠原蛋白襯衫修正模型 1183

. Uniqlo再生羽絨外套修正模型 1204. H&M Conscious 系列服飾大衣 1225. 小結 124(三) 綜合討論 124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0一、 研究結論 130(一) 我國永續時尚消費決策模式探討 130(二) 影響我國永續時尚消費決策行為意圖主要因素探討 132(三) 時尚參與度、環境知識、環境關注與綠色產品信心對決策影響探討 133(四) 個人社經背景對決策影響 133(五) 產品價值差異對永續時尚消費決策影響探討 133二、 研究建議 134(一) 業者 134(二) 消費者 136(三) 政府 136三、 研究限制 137參考文獻 1

41附錄一 研究問卷設計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