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代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台灣近代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三井寫的 青年黨史家:沈雲龍先生傳 和薛化元,蘇瑤崇,侯坤宏,松田康博,蘇瑞鏘,陳儀深,若林正丈,陳翠蓮的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台灣史論叢 戰後政治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用德語說一段台灣近代史:台德新二代的台灣認同 - 獨立評論也說明:睿恩在德國的「自由亞洲:台灣」學術論壇上,試圖提供學者與政治家另一種理解台海危機的視角,以個人身為新世代最鮮活的台灣認同發展經驗為核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 楊仕樂所指導 蔡承志的 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歷史評價之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2021),提出台灣近代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登輝、黑金政治、民主先生、戒急用忍、族群對立。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土地管理學系 何彥陞所指導 潘鴻任的 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保存之調合 -以文萌樓及俞大維故居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都市更新、文化資產、容積移轉、容積獎勵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近代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12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則補充:本中心與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合作辦理將「第12屆台灣近代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希冀藉由研討會釐清史實,填補歷史缺頁,並有助於理解台灣近代戰爭所衍生之相關問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近代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青年黨史家:沈雲龍先生傳

為了解決台灣近代史的問題,作者陳三井 這樣論述:

  沈雲龍(1910-1987),筆名耘農,江蘇東台人。從中學時代開始,他就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青年,投入了中國青年黨的懷抱,從此頂著「匹夫無罪,愛國其罪」的大帽子,與「國家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生長在一個動盪不安、戰亂頻仍的大時代,內有軍閥混戰,繼之以中國共產黨叛亂,隨之神州沉淪;外有日本窺伺,先是日軍阻撓北伐,製造「五三」濟南慘案,繼之引爆「九一八」、「一二八」,乃至「七七」等事變;並組「偽滿洲國」,行「大陸政策」,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最終侵略者雖然投降,自食其果,而慘勝的中國亦告民窮財盡,百孔千瘡。此時,北鄰的蘇俄也蠶食東北各項利權,逼迫我國簽訂「中俄友好同盟

條約」,趁火打劫。終至國土不保,剩下台澎金馬復興基地。   綜觀沈雲龍一生,飽經顛沛流離,挫折連連,隨著大時代的洪流翻滾。他雖然早年留學日本,但仕途官運並不順遂;他也是過去萬年國代的一員,卻長期在公務衙門「坐食」修行,終日無所事事,學非所用,壯志難伸。   只是,他有不屈不撓的意志,而且家學淵源,可以博覽群書,並練就筆桿當寶刀。來台灣以後,他先轉換跑道,為報社撰寫社論,又在雜誌發表時評。後來改行教書,兼做近代史研究,左右開弓。所幸,天無絕人之路,他終於在壯年之際,於華人傳記文學圈開闢出一條與眾不同的坦途,在台灣近代史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陳三井,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六任所長,

剛進近史所工作時,就是追隨沈雲龍做口述訪問工作,與沈雲龍有非常多的互動,「亦師亦友」、「忘年之交」。本書除了是沈雲龍待人處世以及治學的吉光片羽側影,也是想將沈雲龍一生學術上的貢獻,再傳授給後輩史學工作者。

台灣近代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戰後初期的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介紹
       
訪問作者:邱家宜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媒體生態的起源、複製與再生。
      
  二次大戰結束後,經歷四十多年(一九四五〜一九八七)的政治高壓管制,與三十多年(一九八七〜二○一九)的自由市場競逐,台灣的新聞媒體生態之所以發展成當前樣貌,跟這個社會的許多其他面向一樣,都具有歷史獨特性。
      
  本書以吳濁流、李萬居分別代表台灣本地報人及半山報人群體,而在外省報人方面,則以曾虛白、雷震分別作為依附國民政府政策與批判國民政府政策的代表,觀察這些不同的報人群體,如何代表其背後不同的知識階層,在戰後台灣報業的舞台上各自、同時也是共同的展現意志,在經歷交會與分歧、激盪與磨合之後,如何在台灣的媒體生態上持續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邱家宜
  出生於「殺朱拔毛、反攻大陸」時代的台灣,在父系中國、母系台灣的家庭成長;穿梭在代表父系、高調的宗法與廟堂,及代表母系、靜默的人情與生活之間,直到理解表象下往往還有深埋的底層。研究台灣近代史,讓我了解自己人生的底圖如何繪成,這是一幅讓我駐足良久,不時喃喃自語「原來如此」,仍在不斷展開中的底圖。
        
        
粉絲頁: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歷史評價之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近代史的問題,作者蔡承志 這樣論述:

  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於2020年7月30日逝世,作為台灣史上最後一位政治強人,他十二年的執政對台灣無疑產生重要影響。李前總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民主改革,帶領台灣走過飛彈危機與金融危機,但他執政下的黑金政治,與所造成族群認同裂痕的擴大,也為人所詬病。究竟李前總統一生功過該如何評價?他究竟是歷史偉人、功大於過,抑或是亂世奸雄,過大於功?本文主張,李前總統固然有其成就,但台灣今天所遭遇的種種困局,其實都肇因於他,對於李前總統的許多讚譽,是言過其實了。對於此一主張,本文嘗試以網路問卷調查加以驗證。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台灣史論叢 戰後政治篇】

為了解決台灣近代史的問題,作者薛化元,蘇瑤崇,侯坤宏,松田康博,蘇瑞鏘,陳儀深,若林正丈,陳翠蓮 這樣論述:

  本書收入國內外有關戰後台灣政治史研究的10篇論文,主要分為台灣內部及國際情勢兩個部分。   就內部而言,戰後初期政治史以國民政府的接收,以及整個統治體制及其引發的問題最為重要。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後,中央政府開始在台直接統治。到1988年為止,台灣基本上是在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蔣總統的強人統治下。在這一段時間內,台灣歷經長期的戒嚴,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次年,蔣經國過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歷史進入新的階段。而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進而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台灣成為自由國家。   至於影響1970年代以後台灣政治從強人威權體制逐步朝向自由化、民主

化的改革前進,外在的國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存在。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台灣的政治發展,受限於外在國際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一個中國架構。不過,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又關心台灣人權的發展,或者是台灣的政治改革,這是攸關台灣後續政治改革最重要的外在因素。  

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保存之調合 -以文萌樓及俞大維故居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近代史的問題,作者潘鴻任 這樣論述:

文化資產是體現一國所經歷各個時代所留下的產物,在本質上所有的文化資產都是獨特,具有不可被替代性的,因任一文化資產遭到破壞如火災、人為刻意的拆除後皆無法再次呈現當年所留下的原貌,都市更新是當前台灣改善環境市容的主要方式,都市更新事業的實施能帶來大量的不動產商機如容積獎勵及容積移轉的運用,也是實施者願意投入大量時間與成本的主要原因,容積移轉的引入,是政府因應古蹟保存,造成所有權人權利的耗損,以容積移轉作為補償方式,而容積獎勵的使用則是以其所帶來的誘因,促使實施者在進行都市更新時,以保存文化資產換取獎勵,在我國都市更新進行時,常與文化資產有所接觸,在過往多數案例,文化資產對都市更新常處於劣勢,如

都市更新事業概要及事業計畫對於文化資產保存之規範似乎不夠詳實,而到底文化資產與都市更新是零和,或是能所調合的,是本研究探討之問題。 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法及個案研究法來彙整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兩者,並分析台灣在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所實行的政策與法律基礎,及兩者之情況與所可能發生之問題,歸納以及了解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 本文發現都市更新與文化資產遇上一些問題,如在劃定都市更新單元時,發現範圍內有文化資產,在文化資產的保存措施不夠充足,及在都市更新事業概要及事業計畫階段,也對於文化資產的相關保存措施不夠完善,本研究希望提出可能解決方式,以達到文化資產保存又不影響都市更新進行之改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