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矽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台灣矽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支流有限公司寫的 IN新竹:好香米 和張雲梅的 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翻轉憂鬱白領的17個本質對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北市-亞馬遜AWS 聯合創新中心也說明: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立即申請 · 中文(台灣) · English ... 羽渡科技2016年在矽谷成立,一開始出來創業想做的是智慧物聯網的相關應用,在觀察市場最先進的發展趨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創見文化所出版 。

逢甲大學 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 黃智彥所指導 林其昀的 以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台中科學園區對台中市的產出與經濟效益 (2021),提出台灣矽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投入產出分析、產業關聯效果、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胡美智所指導 傅如彬的 新創公司國際化的涌現:複雜調適系統觀點 (2020),提出因為有 新創公司、海外創業中介組織、複雜調適系統、國際化、涌現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矽谷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團隊圓矽谷夢台矽基金助陣 - Taiwan News則補充: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1日電)科技部次長林一平今天表示,首次由行政院科發基金及國發基金合作的「台灣矽谷科技基金」,未來將吸引創投業者參與投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矽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IN新竹:好香米

為了解決台灣矽谷的問題,作者支流有限公司 這樣論述:

  讓產業更貼近生活,所有人都想看的地方產業紀錄!   封面故事--110天決勝負:劉世鑑領軍,產銷班種出好香米   台灣以稻米為主食,因著品種、產地氣候、農人種植技術、乾燥及保存方式,每一粒米都有不同的風味。新竹市的水稻田有一千多公頃,主要散佈於香山、南寮、九甲圃,香山佔約800公頃,水源為客雅溪,發源於竹東丘陵;南寮水源為頭前溪,發源於雪山山脈鹿場大山、李棟山,南寮靠海,水鴨危害秧苗的機率增加,香山為丘陵地,蓄水、排水較不容易。   新竹市主要種植台南11號,產量高、抗倒伏、脫粒率低,2006年,新竹市稻米產銷班成立,劉世鑑、陳有富嘗試種植台農71號好香米,雖然怕冷難照顧、產量低

,但是外觀晶瑩剔透、口感軟黏,出穗時稻田會散發一股芋香味,種出來連自己都很喜歡,他們不斷地嘗試方法,希望能提高產量,讓更多人能吃到這款屬於新竹的米。   好香米從插秧到收成約需110天,整年兩期,插秧前需要經過整地、施肥,插秧後,施肥、防治害蟲、除草再除草,收割後,烘乾、篩米、包裝,每一個步驟都得競競業業,讓我們看看農人劉世鑑奮鬥的身影。   封面故事--品牌達人「中川政七」旋風降臨新竹   新竹市現今以台灣矽谷的形象聞名海內外,但是在科技業的光輝掩映下,其實還有許多工廠、品牌默默打拚的身影。即使追求品質的心不輸人,但出於企業老化或是知名度不足等種種問題,潛力與努力似乎難獲關注。   

面對這個困境,「中川政七商店」這個品牌可以說是最適合分享心法的企業之一。在關鍵人物「第十三代中川政七」(原名:中川淳)的帶領之下,這間發跡於古都奈良鄉間、做著傳統工藝「奈良晒」批發生意的老店,從原本遭受公司老化體制不全、工藝品小眾難開拓市場、難以打開知名度等危機夾殺的惡劣情況下,經過一步步體制重整、願景策略設定、廣納設計思維等做法,成功將品牌打造出來,不只進軍和「傳統」兩字似乎毫無關聯的東京時尚潮流中心,後來還開始了為製造業同行做諮詢、甚至為了提振整體產業而創辦「日本工藝產地協會」,在全日本各地掀起變革。   ★ 好香米在地產業紀錄 x 日本工藝經營專業顧問-中川政七專訪,雙主題一次擁有!

  ★ 下集預告:「新竹丸丸丸,來去玩玩玩」,新竹名物「貢丸」大解密!  

台灣矽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竹是台灣科技產業重鎮,有台灣矽谷之稱,每年都吸引廣大年輕人才移居進駐,是台灣最年輕、最有活力的科技城市。
為了讓新竹縣民擁有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新竹縣長楊文科致力打造「生態永續、綠色宜居」的城市藍帶,全力推動海岸線,以及河岸、水圳的整治及綠美化工程。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 點我追蹤《下班經濟學》IG頻道(ID:@worked_money) https://bit.ly/2WZ1Dnb
✓ 點我加入《下班經濟學》telegram頻道 https://t.me/storm_money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下班經濟學►►https://www.facebook.com/workedmoney

以投入產出模型分析台中科學園區對台中市的產出與經濟效益

為了解決台灣矽谷的問題,作者林其昀 這樣論述:

面臨全球化的競爭,我國於2003年設立中部科學園區,創立後不僅帶動台中市就業人口的增加,也影響台中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及產業結構。本研究以中部科學園區對於台中市的就業、產出、所得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於台中市地區的產業經濟變動為評估之重點。本研究係以台中市作為研究範圍,利用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六大產業之營業額分析台中市整體產業的發展結構。以投入產出模型作為分析方法依照行政院主計處公佈之民國105年產業關聯表作為模型基礎,並將民國105年工業及服務業普查資料、民國105年農林漁牧普查資料加以統整計算台中市區位商數值,利用區位商數值取得台中市投入產出表。根據中部科學園區內六大產業之營業額計算出產業關聯效

果及乘數效果進行實證,分析中部科學園區對於台中市所產生的影響效果。根據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中部科學園區對於台中市的總產出具有正面影響。將園區六大產業積體電路產業、光電產業、電腦及周邊產業、通訊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精密機械產業歸納為本研究所需之產業別,分別為電子零組件產業、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業、機械設備業、其他製品業。當中部科學園區投入電子零組件產業、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產業、機械設備產業、其他製品及機械修配產業等所需資源時,同時對於台中市一級產業的影響最大,而台中市產業結構部分並未轉為以附加價值較高的精密產業為主,而是以支援技術密集產業的相關專業支援服務為主。對於台中市的就業影響部分,包含園區

內各廠商員工的就業機會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三級產業等產業就業有較大的影響,這些產業都是與園區息息相關的產業。

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翻轉憂鬱白領的17個本質對話

為了解決台灣矽谷的問題,作者張雲梅 這樣論述:

  光靠「拔尖式」的單方面努力,非但無法達成最終目的,還使得工作與生活越來越失衡。廣大的憂鬱白領,只有透過小確幸來不斷療癒自己,因為就算努力,也不能確保明日一定成功。   平衡,絕不是面面俱到,專注,也不是顧此失彼!   活躍於全球500大、兩岸國際級企業高階人才主管的作者,透過三十年的探查,洞悉高成就者背後的基礎風格與卓越原則,手把手教你如何透過「自能量」讓成就自轉,為你調動起工作的「價值」,也讓你告別極端生活,達成人生的「品質」。   ▲必讀①國際高階人才教練首創4C1A系統性解決方案,學習如何掌握工作中的動態式平衡。達到「彼此獨立、互不遺漏」的長期卓越優勢。   ▲必讀②170個

情境式啟發(85個閱讀前測評提問+85個讀後練習),讓您不只讀懂理論,還能進行反思與力行實踐。   ▲必讀③以「自能量」為核心,協助職場上的工作者,用一個更有效率、更平衡的方式去追求長遠成就。   本書從個人面的Mind(心智)、Heart(內心)、Body(身體力行)三大面向的12項基礎修煉,讓我們看清每一件事的優先原則。進一步,引導我們進階到組織層面的4C1A:Create(創新)、Compete(競爭)、Control(管理)、Collaborate(協作)、Attitude(態度),突破單點競爭力的迷思,以成就昇華成功,重此讓複雜工作迎刃而解。 作者簡介 張雲梅   ◆美商

富樂膠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亞太區人力資源總監   ◆太毅國際顧問集團 首席研發長   ◆美商應用材料 亞太區學習長   ◆丹麥TMI顧問公司 國際業務部部長   作者張雲梅(YongMei_Chang)來自新加坡,她具有非常豐富的國際觀,曾經在不同的國家居住以及工作過,例如:美國的加州、歐洲的西班牙與荷蘭、亞洲的新加坡、台灣和大陸。她服務過的企業有美商應用材料、丹麥TMI顧問公司與新加坡Times國際會議暨展覽股份有限公司、荷蘭Orient Plaza食品公司、台灣太毅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美商富樂膠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在這三十幾年的豐富經驗中,她輔導過多位總經理如何

成為優秀的領導者,也提拔了多位優秀的HR領袖,她在HR領域多年的貢獻也提升了HR的工作角色,打破人力資源部門的傳統框架,發展客製化、策略化的HR核心技術(如領導力與變革、文化範疇議題與高階人才發展),讓HR角色創造出價值並成為企業的策略夥伴。   她善於輔導高階主管,組織變革管理以及提升個人影響力;並針對人才的變革、高階教練與創新企業流程相關領域,為亞洲企業競爭優勢的未來做努力。   Chapter 1  別在同一個峰頂上逗留 光是追求頂尖,仍無法成就晉升之路! Chapter 2  Mind set / 腦中的純淨 對話❶︰【思維】丟掉紛亂,找回清楚、犀利的大腦 對話❷︰【願景】如何

為未來找到一個夠高的位置? 對話❸︰【方法】不要恐懼問對問題,找對方法 對話❹︰【創新】新想法與靈感,使人成為先驅 Chapter 3  Heart set / 心的穩定感 對話❺︰【心態】你要被現實征服,還是正面地活? 對話❻︰【信任】用信賴感幫個人品牌鍍金 對話❼︰【堅持】為每一件有價值的事,負責到底 對話❽︰【激勵】讓內心的聲音持續前進 Chapter 4  Body set / 表現一致性 對話❾︰【行為】從微小紀律優化行為模式 對話❿︰【習慣】職場好習慣,拿下人生發光發熱的主導權 對話⓫︰【經歷】每一份經歷,都代表最完美的自己 對話⓬︰【形象】替自己準備些藏不住的美好細節 Ch

apter 5  4C1A / 保有五大優勢,創造長期的繁榮 對話⓭︰【Create】向框外跨一小步,讓思考前進一大步 對話⓮︰【Compete】努力當下,請捨棄未來競爭力的想法! 對話⓯︰【Control】別等耗光資源,才知道什麼叫一無所有! 對話⓰︰【Collaborate】協同合作是績效最佳的助攻手 對話⓱︰【Attitude】態度決定了你的成功會何時發生 作者序    寫在本書之前      我一直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在全球許多傑出的企業服務過。所以經歷職涯多年過後,腦中時時刻刻都會浮現起一股│想把過去「嘗試了什麼,學到了什麼」全都給記錄下來的衝動。      那可是範圍相當廣闊、又

零碎的一大塊知識領域。我很努力將他們抽絲剝繭拼湊起來,細細地從一些工作上的小片段去回想,身為一位「資深」的經理人,如果一切再來一次,自己會特別關心什麼問題?      我想起有一次工作上覺得非常委屈,忍不住去跟老闆抱怨,為什麼其他的經理會那麼自私?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有團隊的精神?後來回想到這件事,心裡面其實挺尷尬,原來自己也曾經有過這樣「抱怨」的舉止(不知道當時我的老闆眼裡怎麼想),也曾經那麼地消極,而不是像平時口口聲聲所宣稱的那麼「正能量」。      還有一次心情也非常的低落。當時我面對一位很難搞的主管,他的層級很高,管理整個亞洲的事務,等於是老闆的左右手,能力也十分幹練,大家可以想像,這

樣的人才自然不太容易接受其他人的輔導,偏偏我又是負責HR的主管,有責任要協助他熟悉整個環境。      後來老闆知道了這樣的情況,有一次就問他,會怎麼跟重要的客戶維繫關係?這位主管回答,當然是經常相約吃飯聯繫情感。老闆又問他,那你跟Y.M吃了幾次飯呢?這位主管愣了一下,因為半次都沒有。      後來老闆跟我溝通,他認為我的角色十分重要,因為我們可以透過改變這個主管的心態,進一步影響整個公司的文化。老闆看的已經不是我與這位高階主管之間的關係,而是更高的層面。這讓我明白,當我們把自己的的定位提升到更高的位置時,就能夠面對更大的挑戰。後來,我與這位幹部反而成為關係非常好的朋友。      這些事現

在想起來,我發現裡面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職場上有很多的學問、知識都是可以透過課程照表操課學習的,可是唯獨「人」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親身去經歷過,才能體驗出箇中的滋味兒。      第二個就更難了,那就是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每個人的需要與成就,原來是會變動的,但是很多人卻很難去察覺當下最有成就感的部分是什麼,變得以為得到更多更好就會更快樂。      我希望藉由這兩種體悟,慢慢把過去的經驗梳理出來,變成一種有系統的理論與步驟。一步一步讓大家知道一些成功的經理人,他們是怎麼樣很認真地去看待現實,認真地把自己手邊的事情做好,並且適當地去做出調整還有改變,最後往對的方向去抓住成就

感,優游其中。      我也建議大家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藉機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問問自己到目前為止是不是很誠實、自然、和諧地在社會上生活著。你在工作上,是只為了自己的利益、團隊的利益在做事,還是可以把這樣的雄心壯志投射到整個組織之上?      在家庭中,你是固守男主外女主內這些傳統觀念,或著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是用負面的推託來把不喜歡的事排除掉。還是,你願意用同理心、換位思考這些角度來處理事情?      在思慮上,儘管你已經做了很好的策略與規劃,但是有沒有想過,很可能也忽略了內心的直覺。難道我們做好一個策略,就必須硬邦邦地去死守他嗎?如果這些策略是與自己的內心相違背呢,我們是否還能很自然地

去遵從這些事?      最後,我要感謝許多人,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當中,給予我許多協助。我很感謝我的先生,他永遠都是我的第一個讀者,並且在過去的生涯中不斷地支持我。我也很感謝許多過去的主管,他們給我很大的激勵,讓我可以有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機會。      我特別要感謝過去所服務的公司美商應用材料的劉永生先生,我當時的位階是一位經理,他大膽推薦了我擔任這家企業人力資源的主管。在當時,他發揮了一位優秀領導者的影響力,讓我可以很順利地在一個新的環境脫穎而出,發展自己的抱負。      當然,我也非常感謝馬爾斯,他是非常有經驗的文化工作者,也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我們不只是專注完成一份

稿件,還從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管理事務的方法,並且去發現一些新的思維、好的情報,把他們應用在創造這本書的誕生上面。      要感謝的人太多,我希望這本探討職場與生活全面提升的書籍,能夠不負大家的期待,能激勵大家展開自己更豐富圓滿的未來,讓大家不論在何時讀到這本書,或是身在何處,都能更有自信地踏出正確的下一步。    推薦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專任教授 李瑞華      本書的書名「不是努力就能成功」,帶出了幾個問題:如何定義成功?如何才能成功?如何努力?除了努力還需要什麼?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有許多不同的途徑,別人成功的途徑也不一定適合其他人

,最根本的是先要對成功有清楚的定義,然後每個人才能因應自己的主客觀條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徑朝著「成功」前進。      每個人都期望成功,但只有很少人覺得自己成功。關鍵就在很少人認真思考成功的定義,而只是盲目追求別人所定義的成功,而這種定義可能根本就不適合自己,不管多努力都沒用。除了怎樣才算成功,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追求成功?Y.M在本書總結出「成就感比成功更重要」。「成就感」來自於實現自己所期望的結果,讓我們感覺到存在的價值,並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樂。比如絕大多數青少年對成功的定義是名校的高學歷,而絕大多數成年人追求的是賺大錢當大官(含當大老闆大主管)。其實名校及高學歷的成功途徑只適合少數人,

真正能賺大錢當大官的也只是少數人,這兩者之間也不是必然因果關係。更重要的是兩者兼具不一定就是成功,反之,兩者皆空也可能成功。      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只有始有終,而且結果(終)符合初心(始),那才有成就感。有明確清楚的初心,還得不忘初心,才有可能聚焦於更有效的努力,才更可能收穫符合初心的結果。但是我們往往只是努力追求結果,而不願努力釐清初心,這就像無的放矢,努力射擊不存在或不可能射中的標的,當然成功率很低。每個人如果能清楚自己的初心:要什麼?不要什麼?為什麼?能謀定而後動,能有清楚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不只成功的機率更高,也更可能得到成就感。      東方的「天命」就像西方

的“Calling”,深入探討「我活著為了什麼」?這是最根本的初心,也是定義其他一切成功的羅盤,我們每個人都得努力找出自己的「天命」。我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對「天命」的定義:如果能同時符合三大條件,「喜歡做」,能為它廢寢忘食;「能做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值得做」,能心甘情願為伊消得人憔悴,那就離「天命」不遠了。找到自己的「天命」,未必一定有大成就,但一定有成就感,一定會覺得這一輩子沒白活。      古人云:「天道酬勤」,但別忘了還要結合「地道酬善,人道酬誠」,所以不只要努力做(勤),還要把對的事(善)做好(誠),要天、地、人具備才能真正獲得最完美的成就感。      Y.M在書中提出身(行為

)、心(感覺)、腦(意識)的基本框架,幫助讀者更全面地(holistic)思考「努力」及「成功」。「心」是感性的知,「腦」是理性的知,但最後「心」和「腦」要做出綜合的「知」,並通過「身」的具體行為才能產生實際的結果。感性和理性的「知」,如何綜合然後如何將「知」付諸以「行」,這其中充滿著各種變數,沒有既定的簡單公式,最後的結果取決於個人拿捏和應變的平衡能力。      我們都知道要「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對於如何修身,目前的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的教育,都只重「格物」(分析、觀察、分辨)及「致知」(知識、知道),但幾乎完全忽略更重要的「誠意」及「正心」。「誠意」是能排除雜念雜訊的理性

覺知及判斷能力,「正心」是能排除喜惡偏頗的感性覺知及判斷能力。身、心、腦的西方理論結合老祖宗在《大學》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能更有效地提升個人的思辨及覺知能力,不斷完善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途徑和方向,更有效地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最後分享我對本書的一些感想:      「小確幸」是人生重要調味料,往往讓人生更加美滿,但就像我們不能只吃調味料一樣,人生不能只追求小確幸。古人強調要「知足、知止」,但只追求「小確幸」,必造成「未足就止」,容易滿足於小成就,卻不能充份發揮潛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感,甚至造成人前歡笑、人後失落的暗自憂鬱。  

    「憂鬱」是很痛苦的,尤其「白領」是有知識、有思想、有期望的族群,如果很努力而沒成就感,就必然容易陷入憂鬱狀態。憂鬱是很強的負能量,不只足以毀掉自己的人生,還可能嚴重影響周圍的人。平衡好自己的身、心、腦,才能產生正能量,才能遠離憂鬱,擁抱快樂。      佛家言:人生一切苦惱都是「貪、嗔、癡」造成的,能自省、自知、自律,才能處理好自己的貪嗔癡。《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能後而慮,慮而後能得」。這是走出憂鬱,走向成功快樂的大智慧,能真正自處者也必更能與人相處,如此更能達到「人和」,不只與自己,也能與別人和諧相處,那是更大的正能量,必能化解憂鬱的負能量,不只自己成

為幸福快樂的成功者,還能幫助別人成為幸福快樂的成功者,如此不斷反覆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環,終必遠離憂鬱的此岸,抵達快樂的彼岸。沒有快樂,不管多成功也不是真成功!      以此為序,祝賀Y.M新書出版,並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推薦序 競爭的最高境界並不是談致勝! 美商 應用材料公司集團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 余定陸   當我從Y.M手中拿到此書的初稿時,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並迫不及待地馬上看了一遍。我在半導體領域二十餘年,從台灣、矽谷到全球市場,在高速且高張力的競爭過程中,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 HR)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策略要素(strategic element)。所謂

人力資源策略(HR strategy)並不是基本的計算人頭和成本,而是真正強化個人競爭力、提升組織間的協同合作能力、進而發展出獨特而具競爭性的企業長青文化,而Y.M正是能夠完成這塊拼圖的關鍵人物。   說到所謂的致勝策略(winning strategy),我很喜歡引用前紐約洋基隊總教練喬‧托瑞(Joe Torre)所說的一段話: 「競爭的最高境界不是談致勝。它是關於準備、勇氣、了解並培育你的團隊和他們的心,致勝只是一個結果。(Competing at the highest level is not about winning. It’s about preparation, courag

e, understanding and nurturing your people, and heart. Winning is the result.)」在高強度競爭的賽場中,這也印證了一句老話:「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Y.M秉持以人為本的信念,引用西方的管理手法,從願景、使命、策略到執行,架構了應用材料公司在台灣發展的人力資源策略要素,同時發展了學習系統(learning system )與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這些制度成為公司人才成長的加速器(accelerator)。而這些寶貴的經驗,很高興她在多年後終於有時間將它彙集成書。   本書中提到的很多

觀念,頗具深一層的思考。如同首章破題是「別在同一個峰頂上逗留。」如果把人生比擬做多次的登頂,固然大家都希望登上顛峰,但其實大半的時間是花在登頂的過程,在峰頂不過是一剎那的時間,而每次挑戰峰頂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收穫。   又有「機會不是留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留給願意改變的人。」我們當然希望機會來臨時,我們的能力已經俱備,但是如果沒有願意改變的心態,卻是沒有機會「準備好」的。   書中所提出的4C1A構面(create創新、compete競爭、control管理、collaborate協作、attitude態度)完全可以提供讀者作為對自我以及對組織團隊的全面檢驗,非常值得採用,尤其對台灣公司的

主管及新世代員工來說,我相信這本書會是非常有幫助的學習指南,而這本書也實現了她一直以來希望能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的使命。再一次給她一個熱烈的掌聲,為這一本值得期待的佳作。 推薦序 清楚使命,有時比瞭解才能更重要 富樂全球粘合劑副總裁 蔡志偉   每個人都想要追求成功,把成功視為人生的目標、成果,甚至誇張一點的講,絕大部分的人,實際上僅僅是偏重於追求事業上的成功。這是為什麼數十年來有關「競爭力」、「成功學」、「工作術」相關的書籍始終歷久不衰的原因。   弔詭的是,如果我們把成功做一個橫切面來看,除了事業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值得追求的部分。例如成功的婚姻,成功的人際關係,成功的健康,而且在許多

實際情況下,只追求單方面事業的成功,甚至必須是犧牲其他方面交換來的。   相信每個人都一樣,每當面臨生命中某些重要時刻,內心就像是站在十字路口上自忖著:「接下來呢?」……類似這樣的問題反覆不斷困擾著我們。   有一次我在車上聽廣播節目時,節目裡訪問了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 Span)。主持人問:「What is the important in the stock market ?」葛林斯潘回答:「Something in the between.」。後來看了這本書,發現有許多內容跟這句話的意思若合符節。   在現今這種必須不斷保持前進姿態的社會裡,作者在書裡第一

章的切入點就非常令人意外。   她點出了很重要的三個關鍵。第一個是建議大家可以試著打破成功的框架,用「成就」來看待整體人生的價值。第二個是與其說「成功/成就」是「結果」,許多時候它更像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第三個就是作者為我們闡明追求成就的過程其實是極度動態的,在動態中要怎麼樣保有平衡,可能比追求單方面的出類拔萃,更能讓人生得到圓滿。   作者在書裡提到兩個概念,一個是「度」的轉變,一個是對「自主所有」(ownership)的理解。   「度」的解釋讓我有點震撼,因為它很像是葛林斯潘回答的:「Something in the between。」這與時間、場合的變化有很大的關聯。很多事

什麼時候是對,什麼時候是錯,永遠跟時間有關係。時間變了,場合變了,一個人的「度」也會有所變化。   我在過去三十年的職涯裡帶領過許多不同國家的主管,也親身經歷了許多對於「度」的把握,這跟中國的陰陽八卦黑白很類似,在管理上,為什麼同一件事有的人看成黑色,有的人看成白色,往往是因人而異。   另一個概念就是對ownership的理解,作者用body、mind、heart來做比喻,其中,又認為「心」(heart)的部分特別重要。   現在的企業常常喜歡講「當責」,問題是怎麼樣才能讓員工有當責的作為呢?以我的經驗來說,我曾管理過財務,負責過銷售,也做過行銷。每一次在擔負任務的時候,內心並不是只把

它們當成一個職務,而是把自己當成公司的擁有者,再來看這件事該怎麼做,才是對整體組織最完美的。   就像很多企業裡優秀的HR內心也都理解,要完成他跟他們部屬的HR工作不僅是任務的指派,而是因為那對組織而言是一件重要的事。例如績效考核,很多主管認為這是HR指定要他們做的,但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這是身為一個主管本身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因為「被吩咐」。   這種態度難道只在企業裡才發生嗎?如果你是一位賣炸油條的師父,或是紅酒的品酒師,想要得到傑出的成就,就必須把事情做到極致,而且是出自於內心,出自於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作者在這本書裡面,談到許多從heart出發,然後與body、mind如何做

平衡,再從這些平衡的過程中又不斷創造出成就感,無論對組織或是個人而言,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更特別的是,「度」與「平衡」這些字眼都是很模糊的,但在這本書當中,Y.M可以把這些模糊的概念具體化、甚至量化、步驟化。例如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在這本書裡寫的很清楚。所以不單單是企業裡的人士可以參考,如果你是家庭主婦、創業者、學生,書中有許多的內容,都可以很技巧性地協助大家,將願景,跟所處的環境、事實做一個配合,一點一滴走出自己的路。   最後我要提的是,本書的作者Y.M,是我在富樂企業(H.B.Fuller)相當重要的一位夥伴。當時她負責這家全球性的公司在整個亞太區的人力資源佈局,並

且在富樂與另一家公司整併時,扮演一個非常好的橋樑的角色,使我與當地的四位董事合作無間。至今,許多Y.M當時制定的人力資源規劃,仍在組織裡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這本書給我很多新的啟示,真的受惠良多,我閱讀這本書時,有許多心情十分貼近我目前工作的一些想法。我們都想讓自己用一個更全面的思維去創造下個階段,試試作者提供的各種建議與練習吧!相信在未來,大家對於生命的價值與成就,都會有超乎預期的全新蛻變。  

新創公司國際化的涌現:複雜調適系統觀點

為了解決台灣矽谷的問題,作者傅如彬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早期新創公司如何調適成為具有連結國際能力的新創公司,而新型態的海外創業中介組織(即台灣創新創業中心)在此過程中的運作模式又為何。我們以複雜調適系統的觀點,分析五個新創公司個案在「台灣矽谷創業系統」的內部與外部碰撞、交集、相互調整、相互適應及累積的調適歷程,試圖揭開創業國際化過程中「黑盒子」的一角。研究結果發現:(1)自組織行為是創業團隊涌現(重新配置各式資源、重新形塑營運模式、重新鏈結價值網絡)出國際化型態的重要關鍵;(2)市場脈動是各層次不同參與者共同演化的主要吸力;(3)海外創業中介組織是新創公司涌現國際化型態的催化劑。在實務貢獻上,本研究是目前國際創業文獻中,少數領先提出並實

證分析政府主導的新型態海外創業中介組織的研究之一,因此十分有研究價值。在理論貢獻上,我們提出新創公司分類型態的參考依據,並挖掘早期新創公司調適成為國際公司的過程,以系統性的研究方法,補足國際創業理論文獻的缺口。文末,我們也對新興國家或資源不足的經濟體在創業國際化議題上,提出政策性及實務管理上的建議與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