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選課時間11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台大選課時間112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牧語軒寫的 十二年國教,孩子這樣提升多元學力 和陳景容的 陳景容的素描技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學生網路選課系統 - 國立東華大學圖書資訊處也說明:事項/ 身份別,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說明. 填寫教學意見調查表, 112年5月15日(一) 12:30, 112年6月18日(日) 17:00, 本學期未選課者無需填寫. 網路選課時間 (學士班採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何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 陸曉筠所指導 呂冠慧的 大學生減塑行為之探討─以國立中山大學學生為例 (2018),提出台大選課時間11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洋廢棄物、源頭減量、大學生、減塑行為、一次性產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許倬雲、王德權所指導 吳承翰的 政策‧思想‧地域空間:7-11世紀中國貨幣經濟的變遷 (2018),提出因為有 貨幣經濟、中國史、唐宋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選課時間112的解答。

最後網站教室課表臺大教務處課務系統- 台灣大學課程查詢則補充:國立臺灣大學系統校際選課資訊共同平台. 課程節次表. 臺灣大學課程節次表新生必讀台大選課 ... 112 1修課學分數上下限規定快速共同, 系所, 通識/新生專題112學年度課程配當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選課時間11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十二年國教,孩子這樣提升多元學力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時間112的問題,作者牧語軒 這樣論述:

執教二十七年,以「國中生教養和讀書法」為題演講超過八百場,學校、家長、學生齊聲按讚的牧老師,陪您解決十二年國教的疑惑和問題!   學生和家長的救星,帶你安心、放心、開心的因應十二年國教!  管它要考「學習力」還是「知識力」,統統過關!  免試鬆綁後,擔心孩子鬆懈,不能維持好表現嗎?  面對新制度的不確定性,孩子該怎麼做?父母要提供什麼助力?   ★解析選校、比序、多元學力等問題  ★十二年國教上路後的校園生活及學習規畫  ★傳授家長和孩子穩住方向、乘勢逆轉的要訣  化百年教育危機為轉機,成為新制度的絕對受惠者!   讓孩子學校生活充實而快樂,而非因免試輕鬆而快樂!  有父母的支持陪伴,孩子

才能有感學習、念書有得!   您是否因升學制度的改變而心慌?   十二年國教列車已啟動,升上國中,不論免試、超額比序或特色考試,該有的學習習慣、生活態度、良好品德、正確價值觀都得建立。作者以執教二十七年的經驗,提供給學生與家長一些方法,讓你面對新制度不憂心。   全書重點有:   1)告訴家長如何「穩住自己」,成為孩子的助力,養出「自主學習的孩子」。  2)家長最關心的「免試超額比序」,了解其中的關鍵及評估方式。  3)針對會考、特考,孩子要這樣提升自己的學力,擁有受益的讀書方法和技巧。  4)如何在國中三年妥善規畫學習與生活,範圍從每日、每週規畫,到段考、寒暑假,及會考、特考衝刺規畫等。  

 十二年國教注重的不只是智力,更重視多元學力,如領導力、體適能……等的培養。希望學子讀了本書,對學習更有興趣、對規畫生活更主動;也期待家長在看了本書後,了解學習的本質,這麼一來,不論教改怎麼改,都能穩坐泰山。  作者簡介 牧語軒   二十七年的教學經驗,歷經國中導師、專任地理教師、訓導主任、輔導主任,以及完全中學教務主任等職,目前擔任台北張老師中心親職教育專業講師,也戮力於國中地理科教科書的編輯。演講場次已超過八百場,且經常受邀電台、電視等各種媒體訪問。   許多人都說,牧老師不鼓勵補習,也沒給孩子補習,還能教出一雙優秀的兒女。女兒「語」歷經北一女、清華電機、台大電子所,兒子「軒」則是師大附中

、台大電機、台大電子所。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牧老師本身就是教師,孩子當然不用外送補習班,其實不然。要教出優秀的孩子,關鍵在於孩子願意「自發性學習」,其方法無他,就是要像「牧」羊人一樣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不能固守舊思維。   已出版著作:《大孩子該不該管教?》《新國中三年輕鬆讀》《國中三年輕鬆讀》《國中三年快樂教》等。   牧語軒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lihuaflower/  e-mail:[email protected]

大學生減塑行為之探討─以國立中山大學學生為例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時間112的問題,作者呂冠慧 這樣論述:

海洋廢棄物污染為全球關注之重要議題,不僅會受到風及洋流影響,在世界各地之海域皆可發現其蹤跡,也會對環境生態、經濟及社會不同層面造成衝擊,甚至經由環環相扣的食物鏈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健康。海洋廢棄物類型以塑膠製品佔大宗,其中又以一次性產品佔多數。在減緩海洋廢棄物問題的策略中,源頭進行管理的減廢被認為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改變人類行為更被視為從根本解決海洋廢棄物的方式。由於相較於其它族群,大學生為具群聚效益之群體,外食頻率高且使用一次性產品頻繁,再加上大學生是未來環境重要的主導者,故本研究以大學生作為優先探討對象,並以國立中山大學的大學部學生作為減塑行為模式改變的測試。本研究目的為調查大學生族群產

生減塑行為之原因,並探討大學生如何改變行為及培養減塑習慣之過程。研究設計主要規劃成四個階段,並使用觀察法、影子體驗、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與實驗法等質性和量化綜合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研究結合Fogg行為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與行為網格(Behavior Grid),分析大學生採取減塑行為之動機、能力及觸發點,並提出合適的行為改變策略,研究接續將實驗作為減塑行為之觸發點,設計為期21天的校園減塑實驗挑戰,研究對象共30位大學生。本研究結果發現,需針對願意及不願意採取減塑行為的學生實施不同的策略,才能有效吸引初期改變的行為意願,由Fogg行為模型可以得知大學生族群

採取減塑行為的動機及能力,研究發現痛苦構面的生物危害和希望構面的環境保護兩大因素,對於提高大學生族群採取減塑行為的動機具有顯著影響。減塑習慣養成易受到行為執行時間長短和頻率之影響,除了習慣養成所需時間的考量外,如何維持並實踐減塑生活成為另一項難題。由減塑行為改變設計實驗發現,實驗對於大學生減塑行為有啟發作用,但行為改變的歷程需要有足夠的內在激勵,此次實驗確實有效使參與學生養成自備可重複使用容器的行為。本研究之相關成果可提供給後續促進減塑行為研究之參考,亦可作為大學校園執行減廢行動之策略規劃依據。

陳景容的素描技法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時間112的問題,作者陳景容 這樣論述:

素描的實際技巧、運用與材料研究大學美術系教學參考用書   「學畫的人應以素描為基礎,若素描學好了,其他的技法就輕而易舉。」 ~ 摘自台灣土本先驅畫家李梅樹推薦序   素描是所有繪畫的骨架,不管是大型壁畫、油畫、水彩,甚至插畫、漫畫等等,一切都要從素描開始。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曾經訓示他的學生安東尼奧:「素描,別再浪費時間,素描就對了。」許多知名藝術家所留下的作品,都包括數量可觀的素描習作,可見最基礎的學習是馬虎不得的。別看畢卡索筆下的女人,眼睛鼻子似乎全長錯位置,但他七歲就跟著父親學習石膏像和人體素描,奠定紮實的基礎,這才造就日後畫風多變、創作多元的藝術大師畢卡索。   陳景容教授是台灣頗富

盛名的畫家,也是作育英才無數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他的作品涵蓋油畫、壁畫、版畫、素描等,在國內外獲獎無數,堪稱台灣國寶級的藝術家。此書是早年陳教授有感於此類教科書的不足,特地將自己的作畫心得和方法編撰成書,方便有志學習素描的學子參考應用。   本書內容相當完整紮實。陳教授年逾七旬,卻仍孜孜不倦的從事藝術創作,更感動他毫不藏私,一直希望把最好的技巧和心得,和年輕學子分享。而這本書可以說是集結陳教授將近一甲子的素描功力,以由淺入深的方式現身說法,相信對於有心學習繪畫的讀者而言,會是非常實用的參考書。   學畫的人當以素描為基礎,若素描學得好,其他技法就都能輕而易舉。   本書從選擇素描的材料工具至繪畫

技巧,都是陳景容老師畢生所學和經歷,並以<石膏像素描>、<人體素描>及<素描之應用>三篇為主要素描教學,完整的教導讀者如何畫出生動的素描,並在書中放入大量的中西方畫作和學生作品,結合教學,讓素描學習的進步,顯而易見。 作者簡介 陳景容 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日留學,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學藝大學、國立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擅油畫、素描、版畫、嵌畫、濕壁畫。一生樂於藝術創作與教育,對於提攜後進更是不遺餘力。陳教授不只本身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更致力將台灣青年畫家推上國際舞台,是文化推展中能難可貴的表率。   目前長時間旅居法國,曾多次入選法國藝術家沙龍,於台灣及法國舉辦個

人畫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陳教授曾贈馬賽克鑲嵌畫「聖家像」予梵蒂岡天主教教廷,並獲得教皇若望保祿二世的接見。2001年於花連門諾醫院揭幕完成的馬賽克鑲嵌壁畫,更代表陳教授關懷本土、寬心仁愛的精神。   陳景容教授融合渾厚的音樂與人文素養,在其作品上呈現出縝密的思考及對人生哲學的表達。除卻本身才華洋溢,對於藝術的創作更極其勤奮;他的熱情與追求藝術境界的完美,加上對社會的回饋與學術上的貢獻,堪稱是國寶級的一代大師。   更多關於陳景容教授的資料請上:陳景容藝術館www.cjchen.tw/news.html。 序一 現身說法的素描技巧 李梅樹 序二 題材豐富、畫風多元的藝術家 陳

奇祿 序三 剛柔並濟的藝術風骨 黃才郎 序四 藝術的良心「素描」 阿諾.奧德希夫 序五 素描構築了繪畫世界 陳彬彬 自序 本書初衷與最後修訂 第一篇 緒論 —— 素描的意義 第一章 素描的認識 / 22 第二章 素描的分類 / 24 第三章 學習素描的時機 / 26 第二篇 素描的實際技法 —— 石膏像素描 第一章 石膏像素描概說 / 34 第二章 石膏像素描畫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 35 2-1 炭條 / 35 2-2 擦拭物 / 38 2-3 紙張 / 40 2-4 其他工具 / 41 2-5 膠水 / 42 2-6 畫架、石膏像臺及石膏像的位置擺放 / 42 第三章 如何畫石膏像

/ 44 3-1 光線與畫室及作畫位置 / 44 3-2 如何開始畫 / 45 3-3 形體和明暗 / 50 3-4 強弱變化 / 54 3-5 比較和檢討 / 54 3-6 完成 / 56 3-7 表現的方法 / 59 3-8 幾個應注意的事項 / 62 3-9 大學入學考的石膏像素描 / 63 第三篇 素描的實際技法 —— 人體素描 第一章 人體素描概說 / 78 第二章 如何畫人體素描 / 81 2-1 人體與解剖學 / 81 2-2 姿勢 / 81 2-3 如何畫立姿 / 86 2-4 坐姿與臥姿的畫法 / 91 2-5 安井曾太郎對素描的見解 / 98 2-6 頭、手、以及其他部分的

畫法 / 102 2-7 群像與畫面上人體的處理 / 108 2-8 人物素描的技法 / 112 第四篇 素描的應用 第一章 素描的應用概說 / 125 第二章 風景、靜物、幻想素描的畫法 / 127 第三章 素描和繪畫的製作 / 128 3-1 畫稿 / 128 3-2 原始意義的素描 / 130 3-3 速寫 / 134 3-4 變形 / 134 3-5 前縮法、透視以及視點的變換 / 136 3-6 素描與光線 / 136 3-7 素描的三次元與畫面的三次元 / 140 3-8 素描的獨立作品 / 140 第四章 結論 / 162 第五篇 素描的材料研究 / 163 第六篇 我學素描的經

過 / 177 推薦序現身說法的「素描」技巧   有關技法方面的著作,貴在著者能夠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研究心得及作畫方法公諸於世,才能體現其價值。本書係陳君以其多年潛心研究素描的心得為中心,加上豐富的教學經驗予以詳細解說,頗能符合上述要求。   書中圖例以陳君在師大、東京藝術大學求學時所畫的素描、回國之後的作品為主,加上在藝專、文化學院美術系教授素描課時的學生,及陳君畫室的門生作品為中心。由學生所畫的圖例,可證明他的教學方法的確能使學生進步神速。另附多幅素描名作以供參考,因此本書可說是以注重素描的實際應用為目的,對學素描的人來說是頗為實用的一本書。   目前大專美術系同學,最普遍的素描參考書為

日本社出版,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研究室主編的幾本石膏素描參考書。這是因為東京藝大的素描在日本最有名,而藝大的學生也畫得最好。但每年照例出版一本,勢必有很多重覆的地方,而圖例多半是我國所沒有的石膏像,又以日文說明,同學們的閱讀力不夠,因此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這些素描參考書,習慣上是刊載該年度藝大一年級學生的作品,由此可以窺見他們程度很高。陳君在藝大求學期間,十分認真研究素描,所修的素描成績還得到A的評分,因此也可說頗能理解藝大的教學方針。   陳君回國之後,以藝大的素描方法指導本校同學,發現同學們進步神速,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特地在本書加以介紹。同學起初對這方法有點不習慣,但經陳君一年嚴

格訓練之後,每一年級總有數位同學可以和藝大的程度比擬,至少也都了解怎麼畫素描,再也不會羨慕藝大的學生畫得如何好了。   本書列入多幅剛入學的同學的作品,和經陳君指導後的作品以茲比較,這樣可以提高讀者的信心。本書較注重以目前台灣所擁有的石膏像作為範例(其中有一部分少見的石膏像,是陳君私人畫室的。),經由參閱本書可以得知目前在我國,只要在陳君指導下,素描也可以畫到這種程度。   繼石膏像素描之後,人體素描則為必修的項目,因此本書特地將人體的畫法重點和名家作品加以介紹。   至於應用在繪畫上,則另成立一篇,將風景、靜物、以及幻想素描歸納在素描之應用,以配合學校的進度、素描與實際作畫的關係。   學畫

的人應以素描為基礎,若素描學好了,其他的技法亦輕而易舉,例如陳君擅長油畫、水彩、壁畫、嵌畫、銅版畫、石版畫,樣樣精通,可說都歸功於平常對素描不斷的研究。   陳君在師大求學時,素描、油畫的成績以第一名畢業,又赴日本留學七年半,最後畢業於東京藝大取得碩士學位。陳君畢業於該校,深知藝大的素描教學目標及同班同學的作畫方法,因此本人相信陳君的方法不會有差錯。而陳君回國之後一直在藝專美術科擔任一年級西畫組的素描課教授,歷年來所指導的學生,素描都畫得非常好!這次將他的教學經驗,加上多年來對素描的研究心得寫成這本書,相信對學素描的人有很多幫助,謹在此向各位鄭重推薦。 台灣本土先驅畫家 李梅樹 (寫於任國立藝

專美術科主任時) 推薦序題材豐富、畫風多元的藝術家   二十多年前,當我擔任台大人類學系教授時,有一天戴壁吟來訪,看到我在日本求學時收藏的兩幅岡田謙三油畫作品有些破損,需要修補,向我推薦他的老師陳景容教授,陳教授在東京藝大時曾經學過壁畫和油畫修復。於是我託戴壁吟邀約陳教授前來寒舍,商討這兩幅畫的修復工作。當時陳教授在藝專擔任美術科主任,教授油畫與素描,聽說是一位教學很認真的老師,過了幾天,他來寒舍,我們一見如故,便委託他修復這兩件作品。   作品修復完成之後,因為我們很談得來,兩家也距離不遠,且那時課餘大家也比較有空閒,所以陳教授常來我家聊天。我們志趣相同,促膝長談,內容每每觸及音樂、美術、文

學、文化資產保護、以及先住民藝術,久而久之,遂成知己。而我們曾經深入探討的問題,後來竟也成為我擔任文建會主委時的主要工作內容。   陳教授在美術系任教,不但要求學生勤練素描,自己也身體力行,勤練素描,作品數量十分龐大,且多佳作。據他說,他畫素描時多能意隨筆走,甚少失敗,自然樂此不疲。   我在文建會任職時,有關古蹟修復和美術方面的政策會議常請陳教授出席,後來因他需要更多時間專心作畫,便較少來參加會議了。即便如此,我仍委託他做大甲郭宅壁畫的剝離工作,並多次請他擔任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的審查委員。雖然後來陳教授專心於藝術創作,我則忙於文建會的工作,但我們仍會抽空相聚,重溫舊誼。   陳教授素描功力扎

實,表現手法多元且題材豐富。因長期在美術系任教,自然有很多機會跟學生一起畫人體素描。也常為了準備大幅油畫而畫了不少表現構想的底稿;又常出外寫生而有許多風景素描。他的素描作品或帶有濃厚的象徵主義風格,或詩意洋溢,或嚴謹地刻劃人心深處的哀愁,均能感人至深。   至於陳教授的諸多版畫傑作乃是他留日期間認真學習銅版畫和石版畫的結果。他是第一位把銅版畫引進台灣的畫家,技法精湛,作品細膩;其版畫作品曾多次入選日本春陽畫會、日本版畫協會、法國春季和秋季沙龍,在國內亦享有盛名。   兩年前教授出版了油集畫,甚或好評。加上這次出版的素描技法,除了教導繪畫者素描基礎外,亦能使藝術愛好者欣賞、分享他在這領域的創作成

果。值此出版之際,特為之序,並著其藝術生命長青,繼續為我們帶來更多創作和心靈與美的享受。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奇祿 推薦序剛柔並濟的藝術風骨   「工作即是作畫」是陳景容先生在東京藝術大學的體會,多年來,憑著不懈努力,在油畫、版畫、壁畫及水彩領域皆有傑出的表現,然最能反映其一本初衷之藝術熱忱,並與其他的性格結合得最徹底的,莫如「素描」一項。早年他以此磨練並開啟台灣多數習畫學生探索藝術奧祕的決心,並視「具備正確的素描功力」為做一名畫家之要件:他是深刻而忠實的實踐者,至今素描仍是他創作的一門必修課。   陳景容先生畫遊各國,豐富的題材源自其善感的心及銳利的觀察。他是傾心於塞尚及基里訶等人的繪畫表現,

但他更深信在素描上鍛鍊工夫,才能找到自己的繪畫風格。其「素描」畫作展現明顯的線性,且剛柔並濟,多數人感覺他的作品帶有孤寂感、冷峻,以及遺世獨立的特質,這些固然能夠代表其作品基本形貌,進一步想,未嘗不是嘗試去反映、發掘人類心靈的方法,這些特質一向是他最重視的創作內涵。其所繪人物,頗多削瘦、冷靜而略顯神經質地,角色上也略有悲情。這是對人文關愛所產生的觀照:風景素描,並非熱鬧喧噪的,樹的枝枒、物體稜線,經常是其細密心思的延續,若僅以超現實意境囊括素描作品風格,或將錯過其內涵。   多數藝術家忽略素描之地位,只以習作、草圖看待,陳景容先生經營素描謹慎從事數十年如一日,當給習畫年輕人很好的啟示。從東京藝

大時期辛苦鍛鍊至後來漫長教學與創作生涯,陳景容先生所表現的實力與毅力,以及他在素描創作上所投注的心力與作品數量,當是後學的典範。   欣見結集出版,應邀作序。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黃才郎 推薦序藝術的良心「素描」   處於一個現代藝術動盪不安但也引人入勝的時代,陳景容的畫必然讓人難以接受;因為,如果我們還重視「繪畫」,並還想賦予「繪畫」這個詞崇高的意義及期望,陳景容的作品剛好忠實地體現了我們所謂的真正的「繪畫」。   我們對他在巴黎大皇宮的法國藝術家,秋季沙龍……所展出的作品記憶猶新,他的畫作莊嚴質樸,卻又表達了寬廣的視界,柔和了憂慮、不安,而他用心安排的含蓄、謹慎的和諧又使這種憂慮不安的感覺

更加強烈。   透過陳景容在秋季沙龍展出的作品,我發現這位畫家以堅實的繪畫功力把它的人生觀照表達得淋漓盡致。對他來說,人生是一趟迷人的旅行,流浪的宇宙,它像是遙遠的地平線吹來的信風,帶著追求,越過千山萬水和斑駁陸離的夢。   每一位藝術家都有其先天的天賦和後天的影響。皮挨爾.挨(Pierre Dehaye)對此有一針見血的精闢見解,所以在這裡我要引用他的一句話:「一位畫家的繪畫風格和他對光線的處理都與他所鍾愛的種種題材息息相關。」   繪畫風格和對光線的處理雖然都是與生俱來的,但也受到種種後天的影響,這和作畫題材的選擇是同樣的道理。從孩提時代開始,畫家所接受的影響包括家庭環境、生活方式、遭遇、

機緣、種種慾望複雜的交織、衝突和憂傷。所有這些篩選後過便逐漸湮沒,只有一些仍藏在內心深處被遺忘的不知名的角落,在一片朦朧混沌中,記憶對他們進行保存處理,爾後創作構思所需的靈感就從這片土地上神祕地萌芽滋生。   雖然陳景容的一些油畫和「凝視荷馬半身雕像的少女」、「周小姐的畫像」、「桌上的燈」、「穿黑衣的年輕女人」等特別吸引感動我們,但我們還是得從這位畫家的素描中才能最準確忠實地體會他的繪畫手法。   從他的素描作品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旅行的強烈渴望,透過細膩而犀利的觀察,他畫出了在那遙遠的地方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並與我們分享。   他的田園風景、歷史古蹟、裸體畫、肖像畫都令人懾服;他畫筆一揮,

便能捕捉那轉眼即逝的「第一印象」所特有的脆弱性。   安格爾(Ingres)說過:「素描是藝術的良心。」   雖然和其它的繪畫形式相較,素描的表達力沒有那麼深廣,但它卻是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應一輩子持之以恆勤加練習的,素描是不能逃避且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段。只有素描才能無偽地證明藝術家祕而不宣的真實造詣。 法蘭西研究院院士瑪摩丹博物館館長 法國秋季會員阿諾.奧德希夫王秀惠 譯 推薦序素描構築了繪畫的世界   前陣子和香港導演麥大傑閒聊,他談到年輕時就想從事電影創作,但大學期間並沒有攻讀相關的廣播電視學系,反而刻意選擇了美術系,他的理由很簡單,拍電影的理論或實務要上手並不難,但學習畫面如何構成,培養自己

的美感,他覺得這是更受用的紮根基礎。   這席話讓我印象深刻,想想也對,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拍片的軟硬體設備、電腦特效動畫等等,和二十年前早就不能同日而語,我們還是要不斷學習,才能靈活運用這些新的技術和媒材,但只要具備深厚的美學底子,不管外在環境、設備怎麼變,都不會阻礙創作的進行,反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完成更精采的作品。   我想繪畫的道理也是一樣,儘管這些年來,有太多輔助繪畫的工具、電腦軟體相繼問世,速度又快又方便,相較之下,傳統的素描學習真是又辛苦,又枯燥乏味。都什麼年代了,難道還要對著蘋果或石膏像,拿著炭條和饅頭慢慢琢磨,把自己搞得兩手髒兮兮嗎?於是有些學習繪畫的學生,甚至從事相關創作的

美工人員,會跳過這些基礎功的學習,利用描圖、墊繪的方式,照樣能畫出比例精準,角度正確的圖稿,然而這樣的作品,真的算是藝術創作嗎?我想這只能算是複製,是不經思考,也不必有所取捨、判斷的仿製過程。   學習素描,是為了培養觀察力,訓練手眼的協調,將眼中所見落實在畫紙上,透過不斷的學習與修正,才能越畫越好,越畫越像,進而學會光線明暗、取景、構圖配置,帶給作品更多的生命力,這個過程正是美感的養成,擁有這些基本功,你會發現自己想畫什麼,就可以畫出什麼,你才有進一步的創作能力,有自己的繪畫語言,呈現你想訴說的畫中世界,這樣的作品才是有血有肉,有畫家的精神意念在裡面。也唯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感動觀賞畫作的人。

  我自己最喜歡的藝術作品,就是這種簡潔洗練的素描習作,不需五顏六色的裝飾,也不必靠大理石的厚實質感,當藝術家以簡單的紙筆,就能勾勒出少女的柔美神韻、男子強健的肌理、老者的疲憊蒼茫,往往能讓觀畫者產生最直接、純粹的讚嘆和感動。   素描是所有繪畫的骨架,不管是大型壁畫、油畫、水彩,甚至插畫、漫畫等等,一切都要從素描開始。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曾經訓示他的學生安東尼奧:「素描,別再浪費時間,素描就對了。」許多知名藝術家所留下的作品,都包括數量可觀的素描習作,可見最基礎的學習是馬虎不得的。   別看畢卡索筆下的女人,眼睛鼻子似乎全長錯位置,但他七歲就跟著父親學習石膏像和人體素描,奠定紮實的基礎,

這才造就日後畫風多變、創作多元的藝術大師畢卡索。   陳景容教授是台灣頗富盛名的畫家,也是作育英才無數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他的作品涵蓋油畫、壁畫、版畫、素描等,在國內外獲獎無數,堪稱台灣國寶級的藝術家。   此書是早年陳教授有感於此類教科書的不足,特地將自己的作畫心得和方法編撰成書,方便有志學習素描的學子參考應用。很高興能看到此書的重新改版,書中更增錄許多頗具參考價值的素描作品,內容相當完整紮實。我很敬佩陳教授年逾七旬,卻仍孜孜不倦的從事藝術創作,更感動他毫不藏私,一直希望把最好的技巧和心得,和年輕學子分享的初衷。   近年來我寫了不少藝術欣賞的入門書,但只能帶領讀者欣賞藝術之美,卻不足以教導大

家如何動手玩藝術,而這本書可以說是集結陳教授將近一甲子的素描功力,以由淺入深的方式現身說法,相信對於有心學習繪畫的讀者而言,會是非常實用的參考書。 知名作家 陳彬彬 作者序本書初衷   一般來說繪畫是不太容易教的(繪畫並不是一門可照本宣科的學問),但在初學的時候仍有方法可循,例如學鋼琴的人也要從拜爾一類的練習曲開始,繪畫也是等素描有了心得之後便能自由發揮,如民國59年藝專西畫組的畢業生,在一年級時素描是筆者指導的,但在畢業作品上都有各人不同的風格,卻又不失素描的本質。   筆者一向對繪畫的看法並不會說得很玄虛,可能在理論上不夠深度,我一向對學生都說得簡明,事實上亦不過是如此,技法上的事誠然公說

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人有不同的見解。本書是將筆者認為會進步得快一些的方法,列舉於此。   整體而言,本書是以個人的心得,和筆者門生的進步情形,注重在實際上的技法與在筆者畫室可以畫到的石膏像為主,稍略於理論方面的文字,故初學素描的人能得到一點益處則幸甚。 最後修訂   最近,我作本書修訂時,回憶起四十年前,那是我從日本回國在藝專任教的第四年,因為所教的課程大部分是以素描為主,而當時在台灣幾乎找不到任何參考書,加上術科的課程和學科不一樣,總是難有較多時間作詳盡的講解,由於這個緣故,才想寫一本有關素描方面的參考書,以彌補教材上的不足,於焉誕生這本「素描的技法」。出版後對當時學畫的同學來說相當實用,

因而頗獲好評。可惜當時的製版技術並不理想,以致後來雖然再版多次,印刷都難免有些缺陷,尤其最近市面上有許多國外進口的美術參考書印刷都相當精美,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將本書重新編排,更換部份圖例,並添加上一些我在法國巴黎收集的素描真跡,以供初學者參考。   近十多年來,寒暑假我大都住在巴黎,有機會收集到一些大約百年前巴黎高等美院學生所畫的素描作品。這些作品看來還相當完整,包括有石膏素描、人體素描以及其他各類素描。閒暇時我也常拿出來推敲參考,覺得和我所教的內容大致符合。然而這些作品雖非名家之作,甚至大都找不到作者的簽名,卻相當值得參考學習,因此本書內只好以佚名記之。   我在這本書加了不少這類作品,原因是

若有同學們需要進一步參考可以直接到我家觀摩到原作,因為能夠直接看到原作,當然比透過印刷品觀摩參考來得理想。另外我也加上一些近年來的新作,我一向注重素描作品,認為與油畫具有等量價值,所以在身邊有不少這類作品。包括構想習作、速寫、素描和製作油畫前等大素描底稿等,本書也都各挑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作品,以供本書讀者參考。

政策‧思想‧地域空間:7-11世紀中國貨幣經濟的變遷

為了解決台大選課時間112的問題,作者吳承翰 這樣論述:

本文以政策、思想、地域空間的視角,分析唐宋之間貨幣經濟的歷史變遷。以往有關唐宋貨幣經濟史的認識,可分為兩種不同的理論傾向。第一種傾向著眼於貨幣與市場的關係,將貨幣材質視為對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唐宋貨幣經濟的變遷,恰是當日市場經濟發展的表徵。第二種傾向強調貨幣與國家的關係,他們認為中國銅錢的本質是國家整合社會的工具,而唐宋之間的變遷實為因應軍事財政需求所生之結果。這兩種理論傾向在實質論點上尖銳對立,可是在起源背景上卻又同樣深受當代時空環境的影響。兩者長期欠缺對話,遺留下一個重新詮釋唐宋貨幣經濟變遷時特殊的理論難題。本文以此難題作為問題意識,植入各章主題之中。各章主題包含:唐宋貨幣政策之

比較,唐宋士人的貨幣論,唐宋貨幣經濟的空間結構,唐宋嶺南的貨幣流通,北宋四川的茶與貨幣,以及唐宋實物貨幣的運用。本文結論指出:南北朝後期到宋代有一條緩慢但穩定的主軸,即官鑄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不斷抬升。通常視之為生產力提高、市場流通擴大衍生的「貨幣經濟的發展」。但本文以為,官錢供給的數量有限始終是正規貨幣系統難以克服的缺陷。在此有缺陷的結構下,理應出現一種多元分化的貨幣系統,以對應異質地域社會的經濟狀態,或彌補正規貨幣系統的缺陷。從南北朝到唐代中期為止貨幣經濟的空間分化,不妨說是市場邏輯的現實投射。與此相對,唐中期到北宋金屬貨幣流通的急速增長,就明顯帶有國家權力的影子。在這段期間,包括官僚

組織、軍事部門的重新編組,在在加強一種建構跨地域式的財政管理的需求。因此,國家一面鑄造、投放更多金屬鑄幣,另一面又大量從社會收回這些鑄幣,從而在國家與社會之間製造大規模的錢幣循環。長期下來,它導致原先多元分化的貨幣系統在表面上逐漸收束為單一的、以官鑄貨幣為基礎的貨幣系統。不過,由於該錢幣循環是以維持國家和軍事組織的運作為主要目的,至於確保滿足市場流通需求的貨幣供給僅止於次要目的,因此才會在歷代鑄幣數量最多的時代反覆出現錢荒的現象,並隨中國內、外互動的加深,形成複雜分化的地域貨幣圈。就此而論,銅錢作為帝國的血液在唐宋之間大幅增長,與其說是它的實體在交易現場橫流四溢,不如說是作為價值尺度的銅錢得到

了空前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