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帳號估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原神帳號估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潔西卡.艾寶寫的 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 和大衛.柯克派崔克的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原神账号估价器那个好原神账号怎么估值 - 交易猫也說明:有一些小伙伴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原神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后续就不能继续玩了,就想要把自己的账号给出售了,但是又不知道怎么估价,那么原神账号估价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舟文化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 賴祥蔚所指導 黃信穎的 大學生對OTT影音平台付費意願之研究 -以LINE TV為例 (2019),提出原神帳號估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線上影音平台、付費意願、使用與滿足理論、LINE TV。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古允文所指導 黃培潔的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台灣社會工作、批判論述分析、專業化、建制化、歷史脈絡、權力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原神帳號估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原神账号价值查询_账号价值估价方法介绍 - 网游- 3DM則補充:很多玩家都想要去预估自己原神账号的价格,毕竟我们玩的时间也够长了,账号里面的角色和道具也越来的越多,那么账号一个估价的方法是什么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原神帳號估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

為了解決原神帳號估價的問題,作者潔西卡.艾寶 這樣論述:

從現在起,就別管他人今天在網路上貼了什麼! 切記,社群媒體上看到的那些耀眼照片, 並非是親朋好友或崇拜偶像的真實人生。   不論我們得到多少個讚,或是有多少追蹤與訂閱數,都不代表這些人真的在意你。   根本沒有必要每5分鐘就滑一下手機,你的人生不該由別人來定義。   你的喜怒愛樂、成就或窘境……都是你自己的真實經驗,應當以此為榮!   社群媒體儼然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用來逃避日常生活的出口,當我們登入社群媒體,就能跟他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像是找到失聯許久的兒時好友、疏於往來的親戚,甚至能找到工作、尋得真愛,就連已經分手的前男友或高中時的暗戀對象……也都能找到,人際網路連結強大無比。但是,

為什麼我們會變得不快樂、患得患失,甚至焦躁不安、失眠頭痛?   廣受歡迎的TED演講者Jessica Abo將與我們一起深入探討人心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她以自身經驗分享職場、愛情、生涯規劃等各種面向容易遭遇的挫折,並集結各界專家及心理學家的實用建議,告訴我們如何能不掉進與人比較的絕望陷阱,一步一步在真實生活中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 社群媒體讓你感到焦慮了嗎?   你有計算過自己平均多久滑一次手機嗎?你是否已經因為社群媒體讓自己深陷焦慮而不自知呢?究竟是我們利用社群媒體,還是我們被社群媒體利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卻也可能將你帶入人性的負面漩渦。   焦慮1 你是否深怕因為沒有看

到他人的最新動態而被身邊的人孤立?   焦慮2 你是否總「忍不住」緊盯自己的PO文有多少人回應或按讚?   焦慮3 一旦有提醒跳出來,就沒辦法視而不見,非要點開來看?   焦慮4 你是否曾因為他人的無限風光,而讓自己心情不佳,久久無法平復?   ■ 社群世界的假面,讓你看不清真相   事實1  比較心作祟讓你看輕自己   社群app讓你神迷也讓你變得不開心!那些炫耀式的貼文讓你「親眼見識」別人的成功,免不了會產生嫉妒、羨慕或自憐自艾的情緒,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上,眼前所見並非事實,別輕易相信你在網路上看到的每件事而讓心情起波瀾。   事實2  當心罹患了錯失恐懼症(FOMO)   我

們都明白,實在根本沒必要每5分鐘就看一次手機,就算我們沒更新任何動態,人生也不會就此停頓,一直掛在網上通常也無法解決問題。   事實3  跟吸毒沒兩樣地蠶食健康   當我們老是要跟社群媒體上的人一較高下,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弊多於利。社群媒體具有成癮的特質,當你刷新一個頁面、看到一個讚或其他的反應,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這跟海洛因毒癮的人吸毒後的大腦反應是一樣的!   事實4  網路霸凌擾亂真實人生   網民肆無忌憚地貼出攻擊性的傷人言論,尤其當他們能夠匿名發表言論時更是如此。這種行為通常會導致網路霸凌,並且延伸到真實人生中,不僅要叮嚀自己不要成為霸凌者,也要警惕別成為幫兇。   ■ 找出

痛點,對症下藥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討厭分享的人,而是因為對自己的現況有所不滿,因而羨慕、忌妒,甚至對這樣與他人比較後的落差感到痛苦。我們必須意識到「人生是屬於你自己的,大可不必擺出光鮮亮麗的假象給別人看」。作者將帶領你從「工作」、「人際關係」、「對社會的貢獻」等面向進行檢視,提供你專家學者的建議及應用技能,著手解決那些長期被你忽略或你未曾察覺的挑戰,學習如何擺脫困境:   ●    讓科技成為你的利器   ●    經營「人心」,不汲營「人脈」   ●    試著學習關係斷捨離   ●    勇敢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緒   ■ 摘掉虛妄浮誇的濾鏡,擁抱真實無偽的人生   不論我們得到多少

個讚,或是有多少追蹤與訂閱數,你的人生都不該由別人來定義。科技幫助我們,但同時也暗藏危機,當你對自己的人生心滿意足時,就不會因為羨慕或是忌妒,而質疑你自己的價值。認清楚社群媒體的假象,就能無畏接受自己,甚至是善用科技來達成你的願景!   活出真實人生箴言   這本書是潔西卡.艾寶(Jessica Abo)激勵世人「你的人生,由你做主」的生命宣言,也是她和她的許多傑出領域專家朋友們面對生命抉擇關卡時,現身說法並以此鼓舞你積極採取行動的借鏡之書。無庸置疑的,人生努力打拚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建議與提醒。你可以試著看看潔西卡.艾寶(Jessica Abo)提醒我們那些生命中必須關注的重要

事項,在此摘錄書中「活出真誠人生建言」,邀請你跟著潔西卡.艾寶(Jessica Abo)綻放表裡如一的自信光彩!   「勇於面對自己的困境」──要弄清楚,究竟是什麼事情令你對自己的人生那麼不滿。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像是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更專注於當下的生活……排除負面情緒很重要。   「找對人生導師助益大」──每當你感到迷惘不知所措時,提醒自己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建議最好向你的人生導師或是信得過的夥伴求援,這是盡快熬過逆境的捷徑。   「別忍!向霸凌者討公道」──和善待人固然很重要,但並不表示你要忍受學校裡或職場上的不公不義或惡劣小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必須默默忍受職場上的騷擾或歧視行為。

  「犯了錯就要盡力補救」──每當你犯了錯,請允許自己生氣難過,但是不要一直糾結於這個挫折。你要勇敢承擔過錯、盡力亡羊補牢,並從中學到教訓。   「轉換跑道創業去也很好」──深吸一口氣,坦然面對命中註定的那個惡劣處境,同時儲備能量找到自己真心喜愛的工作,轉換職場跑道或開創新事業都行。   「友誼變友移是必然」──當你跟朋友圈漸行漸遠,那種滋味的確不好受。但俗話說,相逢自是有緣,他們出現或離開你的生命中都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是珍惜那份得來不易的友情。   「脫單不難但單身非公害」──朋友訂婚了、結婚了、有小孩了,何苦浪費精力嫉妒他人的生活。倒不如想一下你想吸引哪種伴侶?你對這段戀情做出什

麼貢獻?但堅持不婚又何妨?   「當生命陷落時要求援」──不論你是健康出了問題、還是遭遇喪親之痛,都不要獨自面對,而應尋求支援。也可以花點時間研究你能參與哪些活動或組織,既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投注人生熱情所在」──不是只有生活富裕的人才有資格行善助人,也不是說話大聲的人才能改善社會。你要為自己所投入的公益成就喝采,也別忘了感謝曾幫助你完成使命與實現願景的人。   即便在虛擬世界已經很有成就的作者潔西卡.艾寶(Jessica Abo),坦言不論任何人都必須努力不懈地按照自己的步調走自己的人生路,她希望自己的經驗與她訪談的卓越人士與專家們的故事,能夠幫助大家更快度過難關。如果光看文字

還不過癮,這本書一大創舉便是互動式的,你可以藉由書中的影片連結指引,可即時觀看訪談,這些故事與建議都真實不虛,可說是她身為社群媒體人虛實整合且以身作則的最佳展現。切記莫忘初衷,不再用社群媒體過著假面人生。   摘掉濾鏡,重視自我   .不論我們得到多少個讚,或是有多少追蹤與訂閱數,都不代表這些人真的在意你。   .請確信人生是屬於你自己的,我們大可不必強迫自己擺出光鮮亮麗的假象給別人看。   .當你對自己的人生心滿意足時,就不會因為羨慕別人的經驗,而質疑你自己的價值。   .快樂的人不會把負面情緒埋藏起來,裝做沒那回事,所以他們也就沒必要PO一些今天過得多棒的廢文。   .這本書並非要讓那

些令你覺得自己「矮人一等」的傢伙繼續「耀武揚威」,而是要教你如何拿回自己的力量,並且把你的努力、能量與快樂,投注到你自己的人生。   .不要把你的情緒看成是件壞事,那只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你必須有所改變。   .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對我身處的環境做出反應,而我們的反應會決定我們的感受,以及旁人對我們的回應。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讓別人的人生變得更美好的力量,而且不論對方是陌生人還是親朋好友。   .花多長時間達到你的目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夠堅持下去,並且不看衰自己。   .千萬不要否定自己的價值──不管你被拒絕了多少次。   .求職或升官失利,並不能就此斷定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也無法抹煞

你的成就。   .按照你自己的步調做好你的事,花多久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夠堅持不懈。   .犯下失誤並不代表我們一無是處,但如何擔下犯錯的責任,對應錯誤的態度,則攸關了你的性格與能力。   .你必須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事情凸槌並不表示你一敗塗地,用正確的角度檢視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登上了世界的最高峰,別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墜入最深的海溝,這時你必須找到東山再起的方法,拍拍你的膝蓋,然後繼續向前邁進。   .成功的關鍵在於,明白這趟人生旅途是屬於你自己的。 ★★★各界好評一致推薦★★★   凱莉.魯瑟福/美國熱門電視劇《花邊教主》知名演員   丁郁芙/臨床心

理師   柯慧貞/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敎授、台灣網路成瘾學會創會理事長   我是崴爺/斜槓大叔 崴爺   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專業書評一致盛讚★★★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才剛一放下,就迫不及待想再拿起來看,所以我在一天內就讀完整本書。我肯定會推薦給別人,並期盼儘快讀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凱薩琳.強森,書評網站NetGalley的書評人   建議你手刀衝去搶購潔西卡.艾寶的新書《社群假象》,只要是社群媒體的一員,都該看看本書,包括少年(tweens)跟青少年們。說到本季必讀佳作,更是非本書莫屬!它的內容 #一級棒、發人深省、聰明且真實,

提醒我們關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務,讓你專心打造你自己想要的快樂人生(而非競爭對手或鄰居要你相信的那種人生)──莉絲.史登,divamoms.com執行長,育有三名子女的暢銷書作家   由過來人現身說法提供的建議是最棒的!潔西卡以誠實不造假的寫作風格,並根據她的真實人生經驗,提供樸實無華的建議,幫助讀者擺脫困境,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雪莉.薩利斯,職場平權促進協會The Female Quotient執行長   想要悠遊於這個過度科技化的世界裡,《社群假象》是人人必備的一本好書。不論你是正要開始生平第一份工作的社會新鮮人,還是已經身經百戰的企業執行長,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社會中堅份子,都一定

要讀讀這本書!作者不但教你如何重新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且讓你樂在其中,我愛死它了!──藍迪.蘇巴斯基,脫口秀節目(The Never Settle Show)執行製作 ★★讀者好評推薦★★   「我極愛這本書,作者透過她自己與其他人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了生活在數位年代的重要建言。這本書讓我愛不釋卷,而且從中學到好多事情,希望有朝一日能聽到作者的現場演講,她似乎是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喔!我也很樂意把這本書當做禮物送給朋友!」by艾莉森   「凡是擁有社群媒體帳號的人都該看看這本書,對於你該如何誠實看待你的人生,以及找出讓你不快樂的真正原因,作者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我們許多人都很需要這些建議,因為

當我們看到同儕PO在社群媒體上的完美生活時,多半會照單全收,以為他們的生活是那麼的完美無缺,且覺得自己的人生相形見絀。幸好本書作者提供了很容易做到的建議,幫助我們認真面對真實的人生。」by克莉絲蒂   「這是一本讀了之後能讓人獲得安慰的書,作者對於如何「堅持走自己的路」、以及學會相信自己,提供了獨到的見解。對於那些剛進入職場及/或整天一直查看手機、計算自己得到多少個讚、卻死不肯承認的人,更是一定要讀讀這本書。作者的發言讓人安心,她提供的建議既務實又管用。這是一本,當你心情低落需要有人安慰時,讀了這本書心情肯定會變好!」by琳恩   「邁入2019年一定要讀這本書!作者深入剖析你我都過著被科

技牽著鼻子走的生活,並敦促大家好好認清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什麼事情能夠讓你獲得真正的快樂。像我這種正為了教養青少年而煩惱的家長來說,對於第四章的內容特別有感,其中「幫助孩子把他們的樂趣變成能夠當飯吃的工作」,更是深獲我心。書中提到的DreamJobbing.com,對我家來說是個非常有用的資訊,讓我們能夠提供指引幫助孩子邁向他們的未來。潔西卡,謝謝妳寫了這麼棒的一本書,並且提供我們這個自我反省的資源。」by薇樂莉   「潔西卡.艾寶,謝謝妳寫了這本極具說服力的好書,並且分享了那麼多的故事。我不只自己很愛讀這本書,我還要把它當成禮物送給朋友呢。」by羅素

大學生對OTT影音平台付費意願之研究 -以LINE TV為例

為了解決原神帳號估價的問題,作者黃信穎 這樣論述:

隨著OTT影音平台發展快速,市場競爭更為激烈,CHOCO TV被LINE TV所併購,閱聽眾收視習慣從有線電視轉移至影音平台,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線上影音平台已成為大學生平時收視平台首選,過去研究發現24歲以下網路原生族群,近九成習慣於使用手機觀看影音,為了解大學生的追劇需求,探討OTT TV使用哪些機制與內容來吸引大學生,以及大學生的付費意願。 本研究採取網路問卷調查,本研究分析648份有效問卷,來探討臺灣大學生對於OTT影音平台的使用行為與付費意願,再使用深度訪談法,採用立意抽樣招募樣本且以半結構的形式進行,招募過程以曾收看過 LINE TV一整季以上影劇內容的使用者

,且知道LINE TV推出VIP會員制的使用者並付費訂閱過LINE TV,瞭解大學生追劇習慣、採用LINE TV動機之因素、付費意願。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者會同時使用多種影音平台,評估自身需求與OTT業者所提供的服務價值是否符合,當OTT TV具備影音內容種類多且高畫質,就能吸引使用者注意,然而採用LINE TV之因素,在於LINE TV有獨家播映的戲劇,當閱聽眾有其需求時,將會主動尋找符合價格價值的影音平台,進而提升使用動機,也會使付費意願隨之提升。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

為了解決原神帳號估價的問題,作者大衛.柯克派崔克 這樣論述:

  2011年,臉書在全球有七十五種語言版本,經常使用者逼近七億人(全球上網者約二十億人),是世界「第三大國」,臉書更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擁有超過該國總人口30%以上的用戶,同時全球用戶更以每個月約2500萬人的速度增加中,它已成為世人(尤其18-34歲年輕人)的一種共通的文化經驗。   紐約時報曾把臉書形容為「社會大突破的先鋒」,前哈佛大學校長桑莫斯更將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微軟的蓋茲並列,稱他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具改造世界影響力的兩個哈佛人」。   書中以故事性的手法敘述facebook如何從哈佛的宿舍萌發,創辦人的內訌、權力之爭,為何放棄華盛頓郵報的投資,

怎樣爭取到第一個廣告客戶,而第一輪融資又如何獲得一億美元的估值,令人人痴迷的圖片分享如何上線,面對Twitter競爭,與Google的世紀之爭……同時明確揭露Facebook如何改變人們彼此溝通互動的方式,如何改寫「新聞」和「廣告」的定義,同時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政治參與的樣貌、民主程序、產品行銷的方式、企業經營的模式……,讓你認識且想像臉書所引爆與將引發的更多衝擊。   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是──全面而詳盡地說明了臉書如何改變人們彼此溝通互動的方式,如何改寫「新聞」和「廣告」的定義,同時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政治參與的樣貌、民主程序、行銷者賣產品的方式、企業經營的模式……。  

 舉例來說,在個人層次,facebook有一種環境氛圍,使人可以和朋友無拘無束談論自己,固定和他人保持某種程度的親近,這種透明性也可能導致親密關係生變。商業領域中,在facebook網站尚未出現前,除非你有清楚且正確的會員資料,不然廣告客戶必須僱用專業公司花大錢,根據消費者造訪過和點選過的內容,推斷他們的性別、年齡及興趣;facebook出現後,臉書用戶自己提供正確資料,這使得facebook成為有史以來瞄準度最精確的媒體。在政治價值觀上,facebook把美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定程度透明度及言論自由散播至世界各地,它賦予人民自由,可以輕易發表異議、發動抗爭,但這也造成部分國家政局動盪。   

facebook臉書效應不全然是正面的。不斷成長擴大的臉書公司掌握世上許多政府都望塵莫及的個資數量,究竟是人類之福還是禍害的開端?當這些個人資訊轉化為企業精準銷售的參考,我們的生活是更便利,還是更侷促?如果,臉書上的隨意留言未來永遠都不消失,錯誤的過去無法更正,沒有人能「重生」,那麼……。   本書譯自2010年11月的作者修訂版,全書根據近一百三十人的採訪寫成,有事件的全面報導、細膩的人物刻劃,淺白的寫作手法生動活潑,無論你是不是Facebook用戶,都可以輕鬆領會。 本書特色   這是一場你我都參與的社會大突破!  一場徹底改變七億人互動連結的網路效應,  一本首度完整解密Facebook

快速崛起的真相。   有別於電影編劇,本書實際採訪了與Facebook崛起相關的人士,其中包括員工、投資人、意向投資人及合作伙伴,超過130人,大量內容更來自於長期訪談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的第一手資料,作者並佐以其對資訊產業多年的觀察,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臉書成功背後的商業智慧。   書中以故事性的手法敘述Facebook如何從哈佛的宿舍萌發,創辦人的內訌、權力之爭,為何放棄華盛頓郵報的投資,怎樣爭取到第一個廣告客戶,而第一輪融資又如何獲得一億美元的估值,令人人痴迷的圖片分享如何上線,面對Twitter競爭,與Google的世紀之爭……同時明確揭露Facebook如何改變人們彼

此溝通互動的方式,如何改寫「新聞」和「廣告」的定義,同時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政治參與的樣貌、民主程序、產品行銷的方式、企業經營的模式……,讓你認識且想像Facebook引爆的更多衝擊。   別再從片片斷斷的新聞、資訊、戲劇和道聽塗說來拼湊臉書的面貌,請跟著真實、全面而詳盡的《facebook臉書效應》,來掌握臉書帶給世界的衝擊。這個世界真的變了!   ★2010年金融時報與高盛年度商業書,獲選標準為「針對現代商業議題而作,令人注目、妙趣橫生、極具洞見的作品」。  ★科技趨勢網站ReadWriteWeb 2010年度推薦商業書。 作者簡介 大衛.柯克派崔克 David Kirkpatri

ck   科技趨勢專家,曾任「財星」雜誌網路及科技資深編輯多年,寫過蘋果電腦、美國商業機器公司、英特爾、微軟及昇陽等公司的封面故事,長年報導網路對企業和社會的衝擊。現為自由作家、美國政府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成員,經常以科技專家身分受邀電視、廣播及網路節目。 譯者簡介 李芳齡   專業譯者,譯著包括《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當債務吞噬國家》、《成長的賭局》、《創新3力》、《境外共和國》、《創新的軌跡》、《開放式經營》、《企業觸媒策略》、《新帝國遊戲》、《超極資本主義》、《創新者的成長指南》、《企業永續發展指南》、《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近八十部。 讚!

徐重仁、林之晨、Mr. Jamie、Anderson 、蔡明哲、吳顯二、Fox、 Lawrence、Charles老查、程世嘉、鄭蛋蛋、鄭緯筌、吳芳瑜、老貓、張永錫、陳宏偉 序 每天花二百三十億分鐘上臉書 第一章 從哈佛宿舍名冊開始 大二學生祖克柏寫程式找樂子,其中之一是線上版宿舍學生名冊,據說是為解決電腦咖交際困難問題,沒想到…… 第二章 暑假奇遇,團隊成形 暑假,祖克柏跟朋友前往科技業天堂的加州帕羅奧圖,在當地巧遇年輕創業家帕克。這是一個不再返校的暑假。 第三章 剽竊官司 社交網站的概念可溯自四十多年前,祖克柏為何挨告? 第四章 快,網站千萬別掛掉! 短短三個月,網站用戶從二十萬突破

一百萬,急需大量伺服器,祖克柏穿著他的招牌人字拖鞋,找到第一批貸款。 第五章 出高價的投資人來了 十二家創投、四家大科技公司、華盛頓郵報都來大力敲門,祖克柏選了哪一家?決定前他為何放聲痛哭? 第六章 臉書正式誕生 花了二十萬美金,買來Facebook.com這個網址,開始了臉書元年,祖克柏也坐穩了臉書國王之位。 第七章 啊哈!人脈的傳播力量 可以上臉書分享相片了,第一張是卡通貓,接著是女孩,接著是……四百億張相片!原來,尋常活動到了臉書就有神奇力量。 第八章 學做執行長 買家絡繹不絕,祖克柏似乎都欣然赴會,公司裡有人角力、有人擔心被賣掉,二十一歲的執行長如何滅火? 第九章 顛覆惹來重大危機 臉

書的動態消息,自動幫你昭告全世界,無論好事壞事芝麻綠豆事。數十萬人強烈抗議:太狗仔! 第十章 隱私誰來管? 愈來愈多大學和企業主,先上臉書搜尋一番,再決定錄取和錄用人選。在臉書,誰會出賣你? 第十一章 小網站的大平台雄心 平台,祖克柏第一次接觸電腦鍵盤時就想望的東西,當他一償宿願,他也苦澀地發現……。 第十二章 瘋了,一百五十億美元 微軟出價一百五十億美元,祖克柏還是不賣,當時臉書甚至還未獲利。這是怎麼回事? 第十三章 拿什麼賺錢?廣告! 用戶成長迅速,臉書燒錢更迅速,新營運長召開一連串會議,想弄清楚:臉書做的是什麼生意? 第十四章 前進世界一百八十國 全球關鍵字索引,「臉書」打敗「性

」,然而這並非通行無阻的歷程。祖克柏用什麼辦法,回應中國的封鎖? 第十五章 禮物經濟的深遠效應 「分享」是一份禮物,「回應」是一種回贈,彼此熟識的人相互貢獻,何以就能夠推動政治發展、改變媒體面貌? 第十六章 進化到無所不在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帶著上億的用戶成長,祖克柏嚴肅了起來。臉書還是個社交網站嗎?恐怕已不是。 第十七章 邁向全球互連時代 「地球村」裡讓全球一統的人際溝通橋梁,就是臉書嗎?二十六歲的祖克柏還有挑戰嗎? 後記:願意不斷自我改變 推薦序1臉書浪潮徐重仁   今年年初的重大國際新聞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突尼西亞與埃及獨裁政權的相繼倒台。促成這兩次革命的成功,其背後的推手,

竟是來自新科技時代的「臉書」。由於透過年輕人熟悉的臉書工具串聯下,快速集結民眾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讓革命成功,這樣的結果,可能是過去各國從事民主運動者無法想像的局面。   成立不過六年,「臉書」在全球已超過六億的使用者,且還在持續成長,創辦者祖克柏格,2004年在哈佛大學與同好從畢業紀念冊以臉認人的模式,創立這個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讓全球各地的人們,能夠在虛擬世界中,分享、傳遞訊息,享受一種人人平等的自由空間。   這本書所介紹的,就是祖克柏格在創立臉書過程的詳細故事,他與同學從年輕人的創意、趣味出發,顛覆傳統思維的操作模式,以獨特的社群經營方式而

廣受年輕人歡迎,終於以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大,而掀起了全球性的網路運動。   近兩三年,我也在國外的許多報導上感受到這股熱潮,所以直覺認為這對企業與消費者的溝通,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與工具,所以2009年10月,7-ELEVEn也正式利用臉書與消費者開始互動,約莫兩個月就擁有13萬粉絲數,迄今也達到111萬的粉絲數,成為台灣擁有最多粉絲的團體。   而7-ELEVEn的臉書經營,基於希望提昇與網友的互動與好感度,所以在互動的過程中,就加入許多的創新趣味活動,甚至加入門市商品的推廣,在過程中都受到網友熱烈的響應,也應證臉書力量的強大及它與網友生活習慣的緊密相連。   我個人也在半年前加入了臉書使用

的行列,雖然不方便大肆經營,但也從與他人的串聯中,觀察到年輕一代的行為模式與思想,在網路世界中的自在無壓力,快速即時的關心與連結,拉進彼此距離的效果,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確有其深入經營的價值。   雖然我無法預測「臉書」的未來發展會如何,但「臉書」的熱潮仍在持續的進行,在各面向的運用上,想必只會更加靈活與多樣化,而它所帶給世人的影響,若能保留其單純的成立初衷—以人為出發點的連結,或許它會是一股正面的傳聲力量,持續伴隨網民在網路世界中自我組織,享受追求開放與公平自由的氣息! (本文作者為7-11總經理) 推薦序2Facebook 與網路的真實化林之晨 (Mr. Jamie)   我和Faceboo

k 的第一類接觸,是在2004年的秋天,也就是剛搬到紐約,開始在 NYU Stern 攻取 MBA 學位的那年。開學沒多久,收件夾出現了一封請加入 NYU Facebook 的邀請函,心中懷著「啊!這就是美國人的 PTT 吧!」一般的想法,便去註冊了帳號。   可惜進去之後才發現當時只有半歲大“The Facebook”在 NYU 還不是頂受歡迎,我的 MBA 同學幾乎沒有人在上面,搜尋 Stern 則盡是一堆大學部的小鬼頭。沒有人能加好友,一個社群服務就沒什麼好玩的,但又怕亂加小學妹被冠上研究所之狼之類的奇怪頭銜,於是這個帳號也就只能暫時這樣擱著。   有趣的是我 96 年進台大,剛好目睹

PTT 97 年開始的起飛過程,04 年進 Stern,也剛好趕上 Facebook 隔年秋天開學後,在全美大學橫掃千軍的景象。到了 06 年初我和幾個 MBA 同學組團隊準備要創業,MySpace 已經成為社交網路的代名詞,而 Facebook 則已經是全美學生必用的人際服務。   很多人以為 Facebook 不就只是另一個社群網站,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可就錯得離譜。Facebook 和之前的社群最大的不同,是「真實性」。人們在 Facebook 上,使用的是真正的姓名,交往的是真實的朋友。這可是網路普及 20 年來第一次發生的事情。在過去,網路上的使用者被稱為「網友」,因為每個人都冠著一

個用英文和數字組成的代號,大多時候你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知道能不能信任他們說的每一句話。   Facebook 出現以後,這件事情完全被扭轉了過來。人們開始用真實身分在網路上發言,你可以查到這個人的身家背景、社交圈子、甚至是共同的朋友。於是,網路上的資訊不再是來自匿名人士的小道消息,你完全可以從發言人的身分,輕易的評估這些資訊的可信度。也就是說,Facebook 讓網路和真實社會,首次變得非常一致。   另一方面,Facebook 的興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電腦發展了 70 年之後,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了解了人類的社交關係。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從今天起,所有的網站、所有的應用、

所有的軟體,都可以透過這些社交資料,來提供給我們更好的服務。還在考慮要不要登入一個網站嗎?如果它跟你說你的好友已經有 15 個人加入了呢?不知道附近哪一家餐廳好吃嗎?打開智慧手機看看最多朋友推薦的美食如何?   所以,當你在看這本 Facebook Effect 的時候,我希望你記住上面這兩件事情 -- 一個是電腦史上,一個是網路史上,兩個最大的躍進。而帶來這樣大規模改變的人,就是 Mark Zuckerberg 和他的 Facebook 團隊。你將會看到他們是如何的從摸索中,找出這樣的方向。你也會從他們的軌跡中,感受到這個世界還會如何的被他們顛覆。   各位,歡迎來到一個嶄新的未來,一個網路

與真實不再有差距的未來,一個Facebook 效應充滿著我們四周的未來。你必須要深入了解 Facebook,因為你的生活已經在被它改變。 (本文作者為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 作者序 每天兩百三十億分鐘   一開始,我對臉書網站所知不多,直到二○○六年夏末,一名公關人員打電話問我是否願意跟祖克柏見面,我覺得這應該很有趣,便答應了。身為《財星》(Fortune)雜誌科技業資深編輯暨主筆,我經常跟各類科技公司的領導人會面,但在曼哈頓中城的義大利餐廳見到年僅二十二歲的祖克柏,我一時間難以接受眼前這位年輕人就是一家重要性快速增長的科技公司的執行長。祖克柏穿著牛仔褲和一

件T恤,T恤上繪著一隻佇足樹枝的小鳥,他看起來委實年輕得令人難以置信!接著,他開口說話,口氣和語詞都很嚴肅:「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增加人們停留在這個網站的時間,而是要幫助他們在此有好的體驗,並且從中獲得最大效益。」   我愈聽愈覺得他跟我經常相談的那些年紀較大的企業執行長和創業家很像,於是,我告訴他,我覺得他看起來像是天生的企業執行長。在我看來,這是個恭維,我通常不隨便恭維,但他卻覺得這是個侮辱,臉皺成一團,露出嫌惡的表情,幾分鐘後說道:「我從來沒想過要經營公司,對我而言,一個事業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好工具。」不過,接下來的整個訪談過程中,他不斷說出只有那些有遠見的企業領導人才說得出的話。從那

一刻起,我就相信,臉書的重要性將會擴增。那次會面後,我在專欄裡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臉書何以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接下來幾年,我在《財星》雜誌上對這家公司有更深入的報導,祖克柏邀請我獨家撰寫一篇文章,敘述他的公司如何轉型成其他應用軟體的平台,這消息開始改變外界對臉書網站的看法。到了二○○七年底,我已經開始相信,臉書將成為世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果真如此,應該有人為它寫本書。   現在,位於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的Facebook公司有員工兩千人,二○一○年的總營收超過十億美元,二十六歲的祖克柏仍擔任執行長,拜意志堅定、策略穎悟力高及相當的運氣所賜,他對公司的財務與經營管理保持絕對的

掌控。實際上,不斷有買家出高價,但祖克柏看重的是「完成工作、達到目的」及促使更多人使用臉書,而不是賺錢。在保持公司的獨立性下,他對公司灌注了自己的創意、個性與價值觀。 無關緊要,但促進親近熟悉?   打從在學校宿舍設站伊始,臉書就一直維持著簡單、乾淨、整齊的外觀。祖克柏向來對優雅簡潔的介面設計感興趣,他在自己的臉書專頁上的個人資料中列出如下興趣:「開放、破規、革命、資訊交流、極簡風格、創作、擺脫對一切無關緊要事物的欲望」。不過,儘管創辦人偏好極簡風格,臉書網站非但不「小」,反而有「過量」傾向,它的會員每個月在此網站上張貼高達三百億則的資訊內容,包括網路連結、新故事、相片等。截至目前為止,臉書是

網路上最大的相片分享網站,每個月新張貼的相片超過三十億張,更別提難以計數的小通告、重大宣布、政治主張、生日祝賀、調情、邀請、羞辱、俏皮話、差勁的玩笑,當然還有「戳」。在臉書網站上,還有大量恐怕是「無關緊要」的東西。   儘管臉書已經變成一項流行的通訊交流工具,但實際上,它從未意圖取代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祖克柏及其同仁對這個網站的構思與設計,向來是明確希望它成為促進網站會員與真實世界朋友關係的一項工具,只不過,許多人並不是這樣使用臉書。這是臉書和其他社交網站的一大差異,而這也為該公司每次異動構成了一些特殊的挑戰。   最常感受到臉書效應的是小群組內部的日常生活領域,它可以使通訊交流變得更有效率,培

養熟悉感,促進親近。舉例而言,你的朋友會從你的最新動態得知你稍後將去購物商場,你並未發送此訊息給他們,是臉書的軟體發送的,這些朋友說將在購物商場跟你碰面,而他們真的現身。   臉書的原始設計是希望建立一條更佳途徑,讓真實世界裡原本相識的人彼此交流。當人們以這種方式使用臉書時,可以產生強大的情感作用。這是以真實世界個人關係為基礎的新類型溝通工具,能夠促成全新類型的人際互動,這可能導致快樂或痛苦,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影響了使用者的生活,科技趨勢觀察家暨投資者艾絲特.戴森(Esther Dyson)說:「臉書是第一個為一群人而設的平台。」   還有其他幾項因素使得臉書不同於之前的網路事業。首先,不論在

理念或實務上,臉書網站都是以真實身分為基礎。不論是二○○四年二月於哈佛大學推出服務時的「名冊」網站(Thefacebook.com,臉書公司的前身),或是現在的臉書,始終存在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以真實的自我現身。在臉書上,他人藉由檢視你的朋友清單來確知你是否就是你所敘述的這個人;換言之,實際上是朋友驗證了你的身分,為了啟動這個傳送通告的驗證流程,你必須使用真實姓名。   以真實身分現身的另一項重要作用是保護隱私,並讓用戶有控管權。雖然,這種作用未必能夠完全發揮。長期擔任臉書網站隱私總監、但為競選加州檢察長(後來於初選中落敗)而在二○○九年辭職的凱利(Chris Kelly)指出:「以真實身分呈現,

並有朋友作為驗證流程,是安全性的關鍵。在網路上,可信度的建立仰賴為人所知的固定身分。」若你對於網路上的通訊對象有疑問,那就代表你的隱私有風險。   打從一開始,隱私就一直是臉書用戶的一大疑慮,他們常覺得並未受到充分的隱私保護。大體而言,臉書化解了這些爭議,不過,不僅臉書用戶很關切,祖克柏也很關切,他知道,臉書的長期成敗恐怕將取決於它能否妥善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該公司在二○一○年決定簡化及改善控管機制,以便讓使用者決定誰能看到他們的個人資訊。   臉書效應將引發的社會變化,未必都將是正面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愈來愈公開,這代表什麼意涵?我們將變成一個愛自我表現、愛裸露的世界嗎?許多人認為,臉書只不過在

頌揚個人生活中的芝麻綠豆細節,不是溝通工具。也有人疑問,當一個人的行動、甚至其思想不斷受到朋友的詳細檢視時,這會如何影響他的成長與改變能力?會不會導致他更從俗?天天流連臉書的年輕人,會不會失去辨識及體驗真實世界變化與刺激的能力?我們會不會在獲取資訊方面變得過於仰賴朋友?臉書是否導致我們的資訊負荷過多?我們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加蒙昧無知?   臉書上所謂的「朋友」,實際上是什麼?平均而言,每個臉書用戶約有一百三十個朋友,你真的像許多用戶那樣,擁有五百個朋友嗎?臉書的朋友上限是五千個,你真能擁有那麼多朋友嗎?臉書可能使某些人對友誼產生錯誤的認知,一段時日之後,導致孤獨感上升。截至目前為止,沒有資料可研

判此問題的普遍程度,不過,伴隨我們的持續使用電子媒體,未來這個問題必將是普遍的疑慮。 世人共通的文化體驗   有一次,我和祖克柏坐在離臉書公司總部兩、三公里的一家法式小飯館,我問他,當他創立「名冊」網站」時,他認為自己在做什麼,還有,這些年來他的想法如何改變。他的回答全跟「透明化」有關,這跟他本人的十足坦率很相稱。   「想像一下你是個大學生,你的所有時間都在研讀理論,對吧?因此,你以理論角度來思考,很理想主義,很自由主義,你的周遭有很多這類價值觀,認為這世界應該由人治理。類似的價值觀影響了我,臉書主要就是朝向實踐這類價值觀。   「我的哈佛室友莫斯柯夫茲、休斯(Chris Hughes)和我

經常跟一起上電腦課的其他人閒聊,談到若是能為這世界增加透明化和取得與分享資訊的管道,必定能大大改變世界。但我們根本沒想到自己會參與其中……,我們只是一群大學生嘛。」接著,他敘述「名冊」創立後的情形:「漸漸地,『噢,有更多學校想要這個』,『好,更多類型的人想要這個』,……,它就這樣不斷地擴展,令我們驚訝不已。   「然後,有一天,我們想到,我們可以領頭做這件事,把它往前推……。原本,我和我這群沒有實際經驗的朋友只不過是在大學裡高談闊論,談到透明化將如何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和機構的治理方式,但我們突然想到:『嘿,搞不好其他人並未實際推動此事,也許得由我們來推動,也許我們不該放棄。』」說到這裡,他笑了

起來。   祖克柏絕非順民,臉書源起於他不滿哈佛大學不願意建立線上版的學校成員名冊,他所創建的網站把個人變成了當權者,這個網站的服務以人的概況和行動為核心內容,擺脫習俗舊制,把權力賦予他人。   臉書把世界連結起來,它已變成世人,尤其是年輕人,共通的一種文化體驗。儘管它源於一個十九歲大學生的小計畫,但如今,它已變成一座強大的科技動力站,對現代公眾及私人領域的生活產生空前影響。臉書的會員跨越世代、地區、語言和階級,事實上,它可能是有史以來成長最快速的公司,在智利、挪威等國家,它的規模甚至比在美國還要大。臉書改變了人的溝通交流與互動方式,改變了行銷者銷售產品的方式,改變了政府與民眾接觸的方式,甚至

改變了公司的營運方式。它改變了政治上積極行動的特性,在某些國家,它開始影響民主的過程。臉書已不再只是大學生玩的東西。   若你使用網路,你愈來愈可能加入臉書使用者的行列,它是造訪人次僅次於Google的第二大網站,截至二○一○年十一月,它的會員數已超過六億,在全球使用網際網路的二十億人當中,有超過30%的人現在經常使用臉書。臉書在二○○五年秋季推出高中版,在二○○六年秋季開放給所有網路使用者申請入會,現在,全球各地的用戶每天約花兩百三十億分鐘在臉書上,大多數用戶每天花數小時。臉書現在繼續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成長,會員數成長率大約是每個月5%,若以目前的速度穩定成長,到了二○一三年底,全球所有網

民都將成為臉書使用者。   當然,這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不過,臉書現在已有七十五種語言版本,大約75%的活躍用戶居住美國以外地區。根據「臉書全球監測」(Facebook Global Monitor)估計,約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國人是臉書的活躍使用者,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46.8%,但加拿大總人口中的臉書使用者比例更高,達到50.5%。臉書用戶最多的仍然是美國,接下來的前十個國家依序是印尼、英國、土耳其、法國、菲律賓、義大利、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和德國。「臉書全球監測」統計,從二○一○年十一月往前推的那一年間,用戶數成長最快速的十個國家是羅馬尼亞、南韓、匈牙利、泰國、烏克蘭、多明尼加共和國、拉脫

維亞、伊拉克、巴西和厄瓜多爾。   跟其他網站或科技業不同的是,臉書以人為核心,它是一個讓人生活更豐富的平台。在全球資訊網問世的早年,人們有時會說,每個人最終將有自己的網頁,如今,這個預言實現了,不過,這些網頁隸屬於臉書,而且臉書使這些網頁相互連結,讓我們能夠做全新的事。   但是,這種規模、成長速度和社會滲透程度,引發了複雜的社會、政治、管制與政策問題。臉書將如何改變使用者的真實世界互動?高壓統治的政府會回應這種新形式的人民賦權嗎?這個全新的通訊交流方式有數億人使用,但卻完全由一家公司掌控,我們有什麼感覺?我們把這麼多個人資訊信託給一個商業組織,我們的自由是否承受風險呢? ※本文摘自:天下

雜誌出版《facebook臉書效應》作者序文 第十三章 拿什麼賺錢?廣告!「我們做的是什麼生意?」臉書該如何把一個成功的社交網站變成可持久的賺錢事業?桑柏格上任之初發現,臉書的高階主管對此有諸多不一見解,祖克柏提不出一個好答案,但他對此不以為意。桑柏格不同,她是個講究方法的經理人,立意要把臉書的領導群調整成目標一致。她來這家公司的任務就是要擴大廣告業務與收入,她需要所有人員及M團隊的同儕團結一致。她深信,臉書網站面臨的是個很好的廣告環境。這是很迫切的課題,因為臉書需要錢。從微軟、李嘉誠和山佛兄弟那兒募集到的三億七千五百萬美元,其燒用速度之快,超乎任何人的預期,臉書管理團隊的一些成員認為,當初

應該接受較低的估價,以便募集到更多資金,因為會有更多投資人願意購買股權。公司也快速增聘員工,截至此時已有約五百名員工,其資料中心也不斷添購數以百計的伺服器,而且,臉書很快就會需要在美國以外地區建立新的資料中心,以應付國際會員的成長。該公司在離總部一個街口的另一棟建物設立了一個員工餐廳,僱用從Google挖角來的廚師,免費供應上乘佳餚。臉書的員工此時散布於帕羅奧圖市中心的十二棟建物,公司計劃要搬遷。我們做的是什麼生意?上任約五週後,桑柏格決定舉行一連串會議,讓臉書的管理階層探討廣告機會。祖克柏不會出席,他即將啟程展開長達一個月的環球之旅,他想休假已經想了一陣子,現在找到新營運長後,是個好機會。他

獨自旅行,只帶一個背包,前往柏林、伊斯坦堡、印度、日本等地方。在印度,他搭乘骯髒的當地巴士,前往喜馬拉雅山上靜修地朝聖,蘋果公司賈伯斯(Steve Jobs)和靈魂心理學家達斯(Baba Ram Dass)等人都曾在那裡尋求啟蒙。臉書同仁認為,祖克柏是刻意選擇此時出遊,好讓桑柏格在沒有他的干預下,於公司內部樹立她的權威。不過,趁著對廣告懷有矛盾情結的祖克柏不在時舉行這些會議,探討臉書如何把龐大的用戶基礎轉化為一個賺錢的強大事業,倒是很恰當的事。公司的主管從未集思廣益,討論如何把臉書的用戶轉化─成錢─網路人士稱此為「貨幣化」(monetization)。這些會議從傍晚六點開到晚上九點,晚餐自外送

進來,每星期舉行一或兩次。第一次會議的與會者包括公司廣告業務相關主管:廣告銷售主管默菲(Mike Murphy)、負責用戶數成長與國際事務的帕里哈皮提亞(Chamath Palihapitiya)、掌管線上自助式廣告業務的肯朵(Tim Kendall)、負責微軟廣告合作業務的羅斯、廣告產品主管休恩(Kent Schoen)、廣告軟體的工程師金康星祖克柏,以及祖克柏的軍師柯勒。桑柏格在白板上寫了幾個大字:「我們做的是什麼生意?」這些會議一開始是自由討論,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觀點。會議開了幾次後,與會者不斷增加,員工開始口耳相傳,說不應錯過這些會談,很快地,整個M團隊和更多廣告部門人員都來參加,每次

會議通常有十五至二十人參加。在當時,臉書的貨幣化策略時有改變。微軟那邊當然有賣出條幅廣告版面,不過,到了二○○七年底,雖有新的國際廣告代理合約,微軟帶來的廣告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不到25%,臉書方面希望這比例降低,這樣,公司便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線上自助式廣告現正快速成長,臉書還有所謂的「贊助內容」(sponsored stories)形式的廣告,把廣告內容融入發送至用戶的「動態消息」欄訊息裡,使它看起來好像是朋友的通告訊息,其實那是來自可口可樂或其他公司。虛擬禮物是快速成長的一個業務區塊,但仍然只占收入的極小比例。最後是臉書的「市場」(Marketplace)功能,這是一個分類廣告服務,二○○七

年五月推出的,用戶反應並不熱烈。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為了解決原神帳號估價的問題,作者黃培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構的過程,放置在歷史脈絡下進行權力結構分析,採取批判典範路徑,以社會建構論為研究之方法論,透過批判論述方法來描述、詮釋與解釋所蒐集到的資料。試圖透過對歷史過程因素的了解、實際狀況發展的歸納分析,以爬梳出台灣社工專業建制化的過程,並以此為基礎,論證專業如何建制、專業建制的正當性以及專業化是否等於證照化這三個議題。在文獻整理的階段,本研究認為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可區分為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前、立法後及修法前三階段,這三個階段各自擁有該階段的發展特質,也擁有多元的介入力量及運作策略。在探討各階段專業發展過程時,需涵括社會事件及社會結構部份、需區辨出權力主體及權力客體

並盡力描繪當中諸多之關係、亦不能忽略觀察決定社會重要議題當中權力關係運作的決策與非決策元素。第四章針對三個階段的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進行文本及過程分析,歸結出各階段發展重點:立法前追求專業化,立法後辨識建制化,修法前確保專業化。追求專業化是由學術界提出專業化的必要性開始,專業化途徑為「納入國家體制以維護並確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國家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立法後辨識建制化階段,則因對專業證照為主的立場不同,而發展出兩條不同的路徑,此不同路線的兩方,在本階段沒有出現相互對話的機會,而是運用不同的方式及行動,各自表述。在辨識建制化階段,產生出主流與邊緣等多方面的論述,這些的論述

加上政府、學者及專業團體三方權力交互運作後,產出專業化不足的聲音,開啟確保專業化的序幕,出現社工師法修法行動。修法行動除展現社工群體間無法辯證討論、無法平行對話的事實,也呈現另一個專業權力掌控者-主流專業團體。最終,三階段的歷史文本中所勾勒出的專業化發展過程現象包含:社工師法與專業發展的共構關係,國家與專業間權力替換的交錯關係、社工專業中的內部對立關係。第五章運用Lukes三面向的權力作為社會分析架構去描繪、詮釋以及解釋:社工專業化發展中決策的權力、非決策的權力、型塑並決定什麼是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以立法院公報作為決策權力的分析文本、以社工社群內部論述及行動作為非決策權力之分析內容、

以報紙內容進行社會分析。之後,交叉比對三個文本分析結果,討論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過程,進一步,去解釋權力的運作方式、權力的結構及分配策略、政治權力與專業發展的關係,從而爬梳出存在於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中,既重疊又斷裂權力圖像。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社會工作專業過程是圍繞著生存議題而建構的,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的過程中存在著權力關係,其中核心參與者為:政府、學術菁英、主流專業組織。在專業建制過程中,社會事件的影響力,不是一種直接的權力,但卻促使社工專業必須去面對社會問題,發展專業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及有效的工作方法。整體而言,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的發展,從未跳脫尋求國家認可的思維

及框架,國家角色也從未在爭取專業建制化的論述過程中缺席,甚至社工群體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視為國家應當進行的社會政策之一。從追求專業化、辨識建制化及確保專業化的三階段發展中,更可清楚的看到國家在當中所被賦予及被給出的位置。雖然在三階段中出現不同的發策略及路徑,來執行社工專業的建制化,但對話的對象仍不脫國家、學術菁英及主流專業組織。這樣的意識形態及行動選擇,是來自於歷史脈絡,也來自於現實困境,其產出結果的確讓社會工作擁有專業的位置,但也實質的宣告著,透過納入國家相關考試及審查制度所建構出社會工作專業,必然與國家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以國家證照化所發展出的社工專業化,兩者間形成一種糾結暫時無解的

困境。所選擇的研究取向使得研究者採在一個事後諸葛的位置,在這趟研究旅程中,研究者持續的面對進出研究場域的壓抑、失語及解套過程。透過反思發現,參與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及修法的團體及人士,在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壟斷或是附庸行為,呈現的是一種脫離現實、麻木不仁與喪失思考能力的狀態,在此狀況之下所產出的社工專業建制化過程,無形之中變成一種平庸性的邪惡,再加上不做為及沉默者的參與,於是造成目前社工領域不安、紛爭、對立甚至絕望的現況。在這個現況下,曾參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的人們,必須關注的是實際作為下所產出結果,不論如何反覆的辯證或陳述,都不能用集體的無辜或是共識,來擺脫自身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存在、角色位置及該

負的責任。而那些拒絕對此過程回應的參與者、喪失自主的從眾者以及盲目的實踐者,都必須嚴肅的看待自身在社工專業建制化中的參與行動,就是因為這些行動,現今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才如此被產出。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分析中發現,證照化不必然是呈現專業化最好的選項,至於是否有更好的選項?除不斷重新思考社會工作的本質、初衷及專業的走向之外,就只能在後續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結果中,去尋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