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炒鍋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另外網站中华营养百味:女性营养菜 - 第 4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2炒锅置中火上烧热,放入黄豆芽煸炒至水分收干、豆芽柔软时起锅,放入清水中洗一下。3炒锅置旺火上,倒入浸泡口蘑的清水,放入黄豆芽和口蘑片,加精盐烧沸,改中火熬煮10分钟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林盛宏所指導 吳品嫻的 具自理能力之高齡者廚房用具使用研究 (2016),提出中華炒鍋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理能力、高齡者、廚房用具、使用行為、備餐行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工業設計碩士班 蔡宏政所指導 王群凱的 運用活動理論探討視障者使用餐廚用品之通用設計與開發 (2015),提出因為有 視障者、餐廚用品、通用設計、活動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華炒鍋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談炒鍋、煎鍋 - 技客廚房則補充:最近信用卡點數夠多換到了一支阿基師代言的義廚寶小口徑炒鍋,所以有機會來分享心得,它除了不沾鍋本身的優缺點外,算是接近完美的鍋子,我覺得阿基師應該不只代言,同時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華炒鍋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具自理能力之高齡者廚房用具使用研究

為了解決中華炒鍋評價的問題,作者吳品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能自理生活的高齡者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廚房用具使用探討。期望透過本研究彙整高齡者對於廚房用具的使用評估與建議,進一步提供消費者、製造商、工業設計者與政府部門,作為使用者需求開發參考與借鏡。  首先,採取非結構性的深度訪談法結合實地觀察法與實際測試,探討高齡者在廚房用具的使用狀況、問題與需求。其次,除上述方法外,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對臺灣北部地區高齡者進行問卷統計與交叉分析,針對廚房用具的使用與習慣提出問題與相關建議。研究目的最主要為探究高齡者在使用廚房用具時,反映出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研究發現如下:(1)備餐行為與習慣方面,部分高齡者不想煮飯,選擇購買外食,或請子女準備三餐;高

齡者喜歡準備的餐食順序為:晚餐(36.23%)、午餐(32.61%)、早餐(18.12%);高齡者煮飯多因需自理而煮(占57.95%),不喜歡煮飯的高齡者人數占第二多(21.59%),真正喜歡煮飯者占最少(20.46%);即使不愛煮飯,普遍高齡者們還是選擇餐餐現煮;多數受測高齡者習慣自己煮,不喜歡與他人一起烹煮;高齡者偏好可一口入食的食材,也喜歡將食材煮至口感較軟;高齡者喜歡的煮菜風格依序為:台灣家常菜(61.60%)、綜合風格(21.60%)、客家菜(4.8%)、西式料理(3.20%)、其他(4.00%)、山東菜和泰式料理(各占2.40%);愛吃的主食以米飯類居多(67.50%),麵食類次之

(20.00),饅頭類第三(12.50%)。(2)廚房用具使用方面,受測高齡者多數使用「中小型」的鍋具、微波爐與烤箱,又以「中型」為最主要;因高齡者普遍一次烹煮的菜量不多,所以採購鍋具時,會挑選尺寸適中的、適合自己肌力以及符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重量;高齡者會根據當天煮的菜色和人數,來選擇使用的鍋具和數量,但會盡量用最少的鍋具,減少清洗時間;高齡者下廚時使用的攪拌和盛裝用具,複選次數由高至低依序為:盛裝攪拌專用大湯匙、鍋鏟、用餐時的筷子、煮菜專用加長筷、用餐時的湯匙;高齡者煮菜風格以台灣家常菜為最大宗,其中主食以米飯類居多,因此鍋具可能多為中小型的平底鍋、炒鍋、湯鍋與電鍋/電子鍋,滷鍋、快鍋與蒸鍋次

之;除了廚房用具本身問題,高齡者還會考量廚房用具的用後清理、收納及操作習慣性。另一方面刀具的銳利與否,對高齡者的烹煮生活也非常重要。(3)生活態度與飲食方面,高齡者很注重健康與養身,因此,在調味方式上,多數高齡者會選擇「適中」(占56.82%)和「清淡」(36.36%)的口味;烹煮時最注重「健康」概念(52.56%);挑選食材會以健康(27.24%)觀點為最主要,會考慮到營養(22.92%)層面,會選擇當季的食材(23.26%),也會煮家人愛吃的料理(23.26%)。(4)高齡者無法接受多功能廚房用具的複選原因如下:習慣用慣用的菜刀(70%)、收納上較占空間(50%)、覺得用菜刀切較迅速(48

%)、清洗步驟繁冗(26%)、使用麻煩(17.5%)、菜量不多(16.5%)與關節或手腕不適(2.5%),綜合上述,「使用習慣」是高齡者最無法接受多功能廚房用具的主因。實際使用後受測者反映出對多功能廚房用具的排斥感降低,認為其方便者增多,但多數使用者仍傾向使用傳統廚房用具;實驗後多功能廚房用具的清洗與收納,加深了受測者的排斥感。(5)不同背景變相之高齡者對於廚房用具的使用,有顯著差異(性別、年齡、地區、家庭居住狀況、身體狀況與退休前職業)。最後,為因應社會結構高齡化之趨勢,本研究歸納出高齡者廚房用具的使用與設計建議。期望未來能有更多研究者參與這方面的研究,亦可為具自理能力之高齡者帶來更多的生活

保障。

運用活動理論探討視障者使用餐廚用品之通用設計與開發

為了解決中華炒鍋評價的問題,作者王群凱 這樣論述:

生活中,如何讓視障者能主動的接觸訊息,輕易的操作及運用日常生活產品,一直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不論是先天或後天的殘缺,都使得他們比明眼人更加的辛苦,尤其以視障者來說又更為艱辛,在無法看見任何人事物的情況下,僅能靠著聽覺、觸覺等感官接觸一切。本研究的架構可分為四個階段進行:(1)第一階段資料蒐集:蒐集視障相關文獻報告,以做為研究進行之理論基礎並界定出研究目標;(2)第二階段觀察與彙整分析:而研究之方法主要透過觀察與視障者之間的訪談的方式,經由與 5 位視障者的面對面訪談及對於年齡 25~55 歲居住在臺南地區的28 位視障者發放問卷,來得知使用餐廚用品的習慣與困難點,而因近年來許多研究學者運用活動

理論以識別人類活動中的矛盾與缺失,進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然而活動理論之應用方法並未被完全的開發與探討,因此本研究試以活動理論之分析方法與特色應用於產品設計,探討人與器物之間的互動關係。分析後,則使用餐廚用品活動的五個產品類別:調味料罐、筷匙、砧板、刀具、調味料罐、碗盤;(3)第三階段評估與驗證:透過分析完的結果再設計多樣產品類型草圖再從初步問卷的 28 位視障受測者中隨機抽取 20 位來實施可行性評價問卷,篩選出能解決較多問題的概念草圖,達到需求後來加強、改良,之後設計出成品後再實施產品驗證,驗證題目以通用設計 7 大原則與安全性訂定,以確立應用此模式之驗證實例的可信度和可效度;(4)第四階段

結果與討論:統整所做的分析、檢討、觀察自炊情形資料,考慮到未來設計創作的開發,彙整出建議方向加以改進。本研究以視障者觀點探討居家生活產品研究與設計以餐廚用品為例,進行設計程序實施,並產出能解決視障者使用餐廚用品上不便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