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勝宗寫的 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綜論臺灣退出聯合國之經過及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 和王麗麗的 嗨!有趣的故事:鄧稼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亞洲主要國家-中華民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緬甸、汶萊-海域法令彙編也說明: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一九五八年九月四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十二海里(涅)。這項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西北國際 和風格司藝術創作坊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鍾延麟所指導 林宸逸的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2021),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改革開放、宣傳政策、文藝管理、文藝體制、文學、電影。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政治學系 方自億所指導 吳東霖的 從威脅平衡理論觀點探討南海聲索國家衝突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威脅平衡理論、南海衝突、灰色關聯分析、南海聲索國、綜合國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華民國總統府則補充: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策無障礙聲明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政府資訊公開應用程式介面陽光法案雙語詞彙. 中華民國總統府地址:100006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2號(交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 1949-1971:綜論臺灣退出聯合國之經過及未來臺海兩岸永續發展的和平模式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問題,作者楊勝宗 這樣論述:

從外交角度,闡述臺灣進退聯合國的完整始末 提供第一手歷史資料和數據 深入體會國際外交上的詭譎莫測和敵友難辨   ●符合國際觀點   ●完整闡述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之爭和臺灣的國際地位   ●綜論未來發展,追求和平穩定   內容要點:   本書應用國際法及國際政治來闡述臺灣與大陸1949年至1971年期間,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成敗得失,並延伸到近年臺灣要參與聯合國的努力及後續發展。   書中還論述1971年的關鍵情勢。這一年,美國基於國際政治的考慮,要連結中共影響北越,使美國從越南撤軍能光榮順利,也期望聯盟中共對抗蘇聯的限制和武器談判競爭壓力,因此決定犧牲臺灣。以上所述都是國際法上的承

認與建立外交關係的論點,以及現實國際政治的合縱連橫注定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結果。   本書也涵蓋臺灣退出聯合國以後的20年來,朝野各方熱切要求進入聯合國的情勢。包括用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用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等,以及歷任總統的政治立場與外交手段。   本書同時展望未來,臺灣的長治久安之道,必須與各國偕和平共處才有寬廣的空間。   本書的結尾論述1776~1781年美國獨立戰爭,牽涉到英國的文攻武嚇,以及法國的拔刀相助。美軍總司令華盛頓接受英國投降時,法國的陸軍和海軍在場觀禮。美國在1781年獨立後朝野各方對於聯英治法以及聯法治英爭論不休20年,最後,華盛頓警告國人,連結一國對抗另一

國將給美國新生帶來無窮的後患。他主張原則性的中立來處理美國對英國以及對法國的關係。 作者簡介 楊勝宗   【經歷】   1970年1月23日進入中華民國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實習,其後感受到1971年10月25日發生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之歴史事件,1973年後歷任駐關島領事館副領事,駐美國代表處一等秘書、簡任副組長,駐美國芝加哥辦事處處長,駐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代表。曾擔任外交部亞西司科長,國際組織司科長,非洲司科長,研究設計委員會執行秘書、副主任委員,條約法律司幫辦、副司長及司長,外交領事人員講習所所長(2012/9/1外講所改名為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及領事事務局局長。   【學歷】   臺

灣大學法學士、政治學碩士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碩士 推薦序 錢復 推薦序 林文程 推薦序 陳純一 自序 第一章 1949 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緣起 前言 第一節 臺灣從危急存亡到谷底回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求進入聯合國 二、蘇聯在安全理事會排臺納中未能如願 三、中共向蘇聯一面倒並全面反西方 第二節 聯合國秘書長賴伊為中共奔走 一、賴伊提法律備忘錄為中共撐腰 二、蔣廷黻向秘書長提抗議書分送各國代表 三、 賴伊走訪美英法蘇鼓吹各方讓中共進入聯合國 四、美國決定暫不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五、臺北高層考慮退出聯合國 六、 賴伊想

安排安理會特別會議來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 七、蔣廷黻代表地位岌岌可危 八、韓戰爆發使中國代表權問題一時不了了之 第三節 英國主動聲援中共 一、英國外相貝文訪美表示英國決定承認中共政權 二、 英國承認中共以謀取大陸商業利益及延續其對香港的殖民地統治 三、英國怡和洋行在中國大陸有龐大商業利益 四、英國反而期望獲得中共承認 五、 中共向蘇聯承諾不讓英、美到東北及新疆從事商業活動 六、毛澤東反西方以爭取蘇聯助他攻打臺灣 第四節 美中蘇縱橫捭闔下,臺灣風雨飄搖 一、美國原來要聽任中華民國政府自生自滅 二、中共羞辱美國外交官 三、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司徒雷登與中共代表黃華會談 四、美國大使離華遭到中共刁難

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後,杜魯門總統表面上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 六、美國撤回駐中國大陸外交官 七、 蘇聯在安理會排臺納中但美國支持在臺灣的中華民國 八、美國秘密洽請友邦勿急於承認中共政權 九、中華民國國運從谷底回升 第二章 1950 年韓戰爆發對臺灣外交的深遠影響 前言 第一節 美國改變對中華民國政府之政策 一、杜魯門總統派人到臺灣訪察蔣介石總統 二、艾奇遜國務卿讓臺灣自生自滅的政策被擱置 三、國防部長約翰遜力主保衛臺灣 四、先前美國國家安全會議決議不派兵保衛臺灣 五、艾奇遜原有聯中抗蘇之戰略構想 六、韓戰爆發促使美國派第七艦隊至臺灣海峽巡邏 第二節 1950 年6 月至12 月聯

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會議 一、 中國以美國派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向聯合國控訴美國入侵臺灣 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邀中共派代表前來講話 三、中共派伍修權到聯合國抨擊美國帝國主義 四、杜魯門處理韓戰之膽怯與懦弱 五、 史達林封鎖西柏林得到教訓後不願讓蘇軍到朝鮮對抗美國 六、 毛澤東想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以贏得韓戰光榮勝利 七、聯軍統帥麥克阿瑟遭杜魯門總統免職 八、中共吹來反美國反聯合國之風暴 九、毛澤東為抗美援朝永遠失去解放臺灣的機會 第三節 1950 年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審議中國代表權問題 一、印度與蘇聯排臺納中案未通過 二、 加拿大提案設一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問題獲通過 三、 古巴為護持臺灣地

位提案獲通過:只有聯合國大會可以審議會員國代表權問題 四、 中國解放軍在朝鮮擊潰美軍後,盛傳中國代表權將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五、英國和印度建議把中國代表權讓予中共 六、中共是韓戰侵略者 七、美國認為中共政權是一個不存在的實體 八、中共對聯大建議韓戰停火提條件 九、中共和蘇聯都控訴美國侵略 第三章 1965 年排除臺灣接納中國案打成平手 前言 第一節 1960 年排臺納中緩議案 第二節 美國推動重要問題案力挽狂瀾 第三節 中國在非洲爭取臺灣邦交國 第四節 中華民國爭取非洲新興國家 第四章 1970 年臺灣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驚險過關 第一節 1970 年排臺納中案超過半數贊成 一、臺北預警

二、驚險票決 第二節 美國與中國互尋聯盟 一、美國連橫中國對抗蘇聯制衡北越 二、中國聯美抗蘇 三、毛澤東幫助尼克森自越戰脫困 第三節 中國對外關係之困頓與開展 一、文化大革命阻礙中國外交之開展 二、1970 年中國積極爭取邦交國 第五章 1971 年臺灣新對策 第ㄧ節 1971 年初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一、蔣介石總統想保住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 二、駐臺北美國大使評論聯大排臺納中案票決 三、臺北外交部研究新對策 四、 美國總統尼克森派特使墨斐到臺北建議雙重代表權案 五、蔣介石總統仍盼美國堅定支持臺灣 第二節 美國與中共關係獲突破 一、周恩來函邀尼克森派特使訪問中國 二、季辛吉秘密訪問北京提

到美國將在聯合國納中排臺 三、中共壓迫北越向美國妥協 四、尼克森決心拋棄臺灣 五、尼克森宣布將訪問中國震撼全世界 六、臺北向華府提出新對策 七、美國與臺灣確定新提案 八、蔣介石總統夫人說國有國格 九、蔣經國關切中國代表權 第三節 1971 年中華民國維護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關山難度 一、美國季辛吉與羅吉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 二、周書楷外長赴湯蹈火 三、美國護持臺灣之提案驚險列入議程 四、羅吉斯聯大發言為中共站臺 五、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第六章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第一節 周書楷率團退出聯合國 一、退出聯合國聲明 二、最長的一日:對臺灣致命票決 第二節 客觀情勢比人強 一、急遽變化的國

際情勢:中華民國邦交國銳減 二、尼克森出賣了盟友—中華民國 三、中國善用心理戰及宣傳戰 四、 阿爾巴尼亞成功推動其排臺納中案之行動綱領與攻防戰略 五、臺北應變緩不濟急 六、毛澤東熱烈慶祝中國進入聯合國 第七章 臺灣加入或重返聯合國前景堪憂 第一節 李登輝推動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 第二節 陳水扁致力臺灣加入聯合國 第三節 馬英九派員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年度大會 第四節 蔡英文推動參與聯合國會議與活動 第五節 臺灣入聯或返聯前景堪憂 第八章 臺灣長治久安之道 第一節 從長遠看,臺灣對待中國與對待美國應該採取之策略: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第二節 面對當前美中準冷戰告一段落後:臺灣對美中雙方應採取原則

性的中立—美國獨立後,面對英法兩個強國的自處之道 附錄一 1949 年至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向聯合國提出排臺納中案 附錄二 1950 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關中國代表權案票決 附錄三 1950 年至1971 年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權案票決一覽表 附錄四 1949 年聯合國大會第291(IV)號及292(IV)號決議案全文 附錄五 1971 年1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 號(XXVI)決議案 附錄六 1995 年6 月16 日楊勝宗演講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之權利 後記 作者學經歷 索引   自序   本書之特色在以國際法原則及國際政治之現實,有系統地論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

和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爭奪戰,涵蓋1949 年至1971 年,並以每一時段有關各國的內政情勢與外交作為,加以綜合說明。   1950 年侷限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獲得50 個國家的承認,與其中40 國建立外交關係,他們之中有33 國為聯合國會員國。   而占據整個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只獲得24 個國家的承認,其邦交國已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只有17 國。   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下,中共於1949 年6 月30 日宣布一面倒向蘇聯並全力反對西方的美英日諸國,其後不斷地羞辱美國駐在中國的外交官,蠻橫地與美國交惡。1950 年6 月25 日,北韓猛烈進攻南韓的4 個月後,10 月19 日,中共派遣大

軍到北韓抗美援朝,並一度擊潰美軍,從此與美國成為敵人。原來美國在1949 年8 月5 日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以後,已決定拋棄臺灣,放任他自生自滅。如今,中共的反美親蘇政策給臺灣帶來否極泰來的國運,也使他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大會的中國代表權在美國堅定支持下,由岌岌可危轉危為安。邦交國的優勢及國際政治的現實挽救了中華民國覆亡的命運。   1949 年11 月15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周恩來致電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Carlos Romulo)及聯合國秘書長賴伊(Trygve Lie),要求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而代之。中國政府不承認以蔣廷黻為首的中國代

表團,這個代表團不能代表中國,也無權代表中國人民講話。   1950 年1 月10 日至13 日, 蘇聯代表馬立克(Yakov A.Malik)在安全理事會要求接納中共代表並驅逐中國國民黨代表,只有3 票贊成,卻有6 票反對,2 票棄權,未通過。馬立克憤而退出安理會。同年8 月1 日馬立克以安理會當月輪值主席之身分自行裁定中國國民黨的代表不能代表中國,只有3 票贊成,卻有8 票反對,未通過。次日馬立克提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為中國代表,以5 票贊成,5 票反對,1 票棄權,未達法定7 票,以致未能列入議程。(贊成蘇聯代表提案的是已經承認中共政權或與其建交之蘇聯、印度、南斯拉夫、英國及挪威)

。   1950 年9 月19 日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開幕,印度代表立即提案,要求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有權在大會內代表中國,19 票贊成,33 票反對,10 票棄權,未通過。接著蘇聯提議,國民黨集團之代表並非中國代表,不得參加大會,10票贊成,38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蘇聯代表另外提案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參加大會,11 票贊成,37 票反對,8 票棄權,未通過。在這次會議中,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印度代表提案表決前,提到中華民國曾參加奠立聯合國之工作,並且在聯合國當前會員國中,有43 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而印度要求接納的中共政權只有16 個會員國予以承認。以上情勢發展,印

證中華民國有邦交國優勢,又有美國的堅定支持,決定了大會與安理會有關中國代表權的票決結果。   大會另於9 月19 日通過加拿大提案,設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考慮中國代表權的問題,並在寫出報告前仍由中華民國政府的代表繼續出席大會並享有如同其他會員國代表之權利,獲得通過,42 票贊成,8 票反對,6 票棄權,而成為第490(V)號決議案。這個決議案使中華民國暫時穩住了他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這個七國代表組成的特別委員會於12 月15 日開會,波蘭代表主張由中共代表中國,遭到菲律賓代表加以反對,並建議在中共軍隊撤出朝鮮半島以前,不再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4 票贊成,1 票反對,印度及加拿大棄權,獲通

過。   委員會並授權主席印度代表勞氏(Beaegal W. Raw)決定其後何時開會。1951 年10 月16 日委員會再度開會對波蘭代表所提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決議草案進行投票,以2 票贊成,5票反對,未通過,並授權主席向聯合國大會報告,「在目前情況下,委員會未能就中國代表權問題作出任何建議。」不久獲大會通過。   大會其後於1950 年12 月14 日通過古巴提案,成為第396(V)號決議案,其要點為確定只有聯合國大會有權決定會員國的代表權問題,而且(大會)必須依照聯合國憲章之宗旨及原則與個別情形加以審議,36 票贊成,6 票反對,9 票棄權,獲通過。這一決議案防堵了蘇聯等親中共國

家其後在安全理事會及聯合國其他機構排斥中華民國接納中共之企圖,也為中華民國其後21 年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1965 年11 月14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屆會議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之際,中華民國有 65 個邦交國,中共只有51 個邦交國,但排臺納中案投票結果竟是47 票贊成,47 票反對,20 票棄權,2 國不投票,1 國缺席,雙方打成平手,臺灣很多邦交國已不可靠。幸虧該案表決前已先通過排臺納中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獲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當時兩方面的國際政治的現實,影響了投票結果。   第一、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於1963 年9 月通過決議,決定不惜運用經濟援助,前後

共承諾4 億美元來大量爭取非洲新興的國家。   第二、法國於1964 年與中共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大力協助中共爭取非洲法語系國家。   到了1965 年7 月中共在非洲邦交國已增至19 國。其全世界邦交國則達到51 國。當時中華民國也派遣外交部長沈昌煥及經濟部長楊繼曾等多次訪問非洲,使他在非洲的邦交國由原來3 國增至18 國,幾乎可以與中共分庭抗禮。   1970 年11 月20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五屆會議進行中國代表權爭奪戰的票決,臺北有邦交國65 國,北京有54 國。但是,驅逐臺灣的蔣介石代表並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合法權利之提案,竟然有51 國投票贊成,49 國反對。支持

臺北的已少於簡單多數。假如先前沒有通過該案為重要問題案,必須到會2 / 3 票決才能通過,則中華民國在1970 年11 月20日就失去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地位。在排臺納中案表決中,與臺北有邦交的利比亞及智利站在支持北京的一邊,另有16 個邦交國棄權,一個缺席。毛澤東於1966 年發動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共內政與外交之困頓與停擺,但是,到了1969 年4 月14 日中共九全大會召開,文化大革命即告階段性結束。中共並於1970 年開始以國家總預算的5.88%,對66 個國家提供援助,收買政要,爭取邦交國,包括收買臺灣的邦交國在內,造成中華民國在65 個邦交國中,只得49 國支持。   1971 年1

0 月25 日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就中國代表權問題進行表決。中華民國邦交國減至58 國(前一年65國),而中共邦交國則由54 國增至65 國。   加上美國總統尼克森以連橫中共來影響北越對越戰美軍的攻擊,並迫使蘇聯在限武談判上對美國妥協,尼克森毅然決定拋棄中華民國,並支持中共進入聯合國。臺北在外交上的敗退以及邦交國— 美國的背棄,迫使他結束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以上是我從第一章到第六章以國際法原則的承認與建立外交關係,以及現實的國際政治,論述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從1949年至1971 年的爭奪戰的經緯。也提出這段歷史對後人的啟示。   本書第七章論述我國從1993 年到2016 年希望能成

功推動以臺灣名義進入聯合國或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都勞而無功。即使我國轉向聯合國專門機構的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民航組織,並改變對大陸的政策,由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改為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及外交休兵,也只能獲得非常有限的進展。   我在第八章論述當前美國連橫臺灣對抗中國的長期準冷戰,終有一天會以戰爭勝敗或雙方妥協而告一段落。屆時臺灣朝野必須要審慎考量國家長治久安之道,以小國對大國恭順卑下以取得大國的包容並存,尋求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以突破外交困境。並等待中國內部情勢的變化以及其國家領導人展現新的風格,對臺灣採取尊重謙下的政策,以取得臺灣的友好信服。我在此論述,1781 年為美國獨立建國後,對於在

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如何合縱連橫的情勢,為此其朝野爭吵不休20 餘年,後來以開國總統華盛頓的提議定於一尊: 在連英抗法或連法抗英中尋求一國對抗另一國,將給一個300 萬人口的新興小國(美國)帶來無窮的禍患。(A passionate attachment of one nation for another produces a variety of evils.)。從此美國在英國與法國兩強之間維持原則性的中立政策。   本書在論述歷史事件時,由於不同時空背景以及後來情勢變遷,在書中提到北京、中共、中共政權、中國、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指今日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次書中使用臺北

、臺灣、中華民國臺灣、在臺灣的中華民國,都是指今日統治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的中華民國。書中提到的《排臺納中案》、《排我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決議文是:「排除中華民國政府,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或「拒絕中華民國政府代表出席,及准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出席」。至於「緩議案」則是指上述內容的排臺納中案在聯合國大會本屆會議期間,「延緩考慮」,或「一概不予考慮」。由於「緩議案」獲得通過,因此中國代表權問題沒有進入聯合國大會議程。   本書承前外交部長錢復先生,數十年交誼的林文程教授及陳純一教授惠賜批評並撰寫推薦序,我衷心感恩。   本書承出版社人員們的辛勞製作而得以問市,我也

衷心感恩。 1971 年中華民國維護聯合國中國代表權關山難度 一、美國季辛吉與羅吉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 到了9 月初,各國態度持續對臺北不利,而美國決策高階層又是雙頭馬車各奔前程。尼克森與季辛吉全力向中國傾斜。 而中國與阿爾巴尼亞及其共同提案國則共赴事功,卯足全力以逸待勞。 二、周書楷外長赴湯蹈火 9 月15 日,周書楷部長偕北美司長錢復等人離臺赴美,出國前蔣介石總統召見周部長,對於中國代表權案「全權授權他處理,掌握適當時機作抉擇」、「遇到緊急狀況難以支撐時,一定要主動退出,而不要被趕出來」。由此看來,臺北決策當局已深切感覺到大勢已去,並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9 月16 日,周書楷在華府拜

會美國國務卿羅吉斯洽談我案,當時羅吉斯處理中國事務的職權已被尼克森總統及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掌控,身不由己。而美國友邦願意支持中華民國會籍的態度又令他失望,羅吉斯在接待中華民國要員上表現出不友善態度。 三、美國護持臺灣之提案驚險列入議程 9 月22 日,聯合國總務委員會(由聯大主席,17 個副主席,中華民國代表劉鍇以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代表的身分為當然副主席之一,及七個主要委員會主席共25 人組成) 審議阿爾巴尼亞所提排臺納中案,17 票贊成,2 票反對,4 票棄權,以絕大多數贊成順利通過。隨即審議美國提案:排除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華民國為重要問題案,及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並維持中華民國

在聯合國的會籍,經投票表決,11票贊成,9 票反對,4 票棄權,差一點就沒通過。 以美國堂堂大國之影響力,其提案竟然以超出簡單多數的驚險票差獲通過,而蕞爾小國阿爾巴尼亞的提案卻獲得2 / 3絕大多數支持。顯示阿爾巴尼亞代表及其22 個聯署國代表自7 月15 日向聯合國遞送提案以來兩個多月,在聯合國大肆活動發揮了明顯效果。中國代表權第一次戰役已經看出敵強我弱的態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ECPAY贊助網址:https://p.ecpay.com.tw/91636 (網上轉帳、ATM、超商付款皆可,懇請多多支持)
💰支付寶打賞帳號:13581883245
💰【忠文創】淘寶店鋪:https://reurl.cc/v1qXjj (各種忠文創服飾歡迎選購)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湾」
🔥王炳忠B站官方號:搜索「王炳忠台湾」
🔥王炳忠官方微博:https://www.weibo.com/puchenwang
♦♦♦
【回到1979年以前 那就沒有和統只有“解放台灣”】
國民黨提案“台美復交”,立法院朝野無異議通過。所謂“復交”自然是指要回到1979年以前,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仍與美國保有外交關係的狀態。

很多人不解,認為這叫“台美復交”。其實台美從來沒建交,何來復交?全世界包括台灣自己的法律,都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1979年以前,美國是與中國建交,當時承認的中國是中華民國政府;1979年以後,中美其實也沒斷交,只是美國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而已。

現在台灣朝野都說“台美復交”,顯示今天雖然仍然用“中華民國”這塊招牌,但這個“中華民國”早非當年的中華民國,變成自外於中國,又仍未宣布台灣獨立的割據政權。中國國民黨近二十餘年來,也早就不以中國為認同,只有在對抗大陸時才會突然想到紀念抗戰、慶祝光復,但就算辦辦活動做樣子,“中國人”三字也能不說就不說。

如今更關鍵的是,一旦朝野無異議希望回到1979年以前的狀態,那就是兩岸重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武力比拚,金門炮戰重啟,也沒有什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就是“解放台灣”對抗“反攻大陸”。當然,現在台灣根本也無意反攻大陸,金門也在台灣整天念的“海峽中線”以西,所以大陸也不打金門了,就直接飛來台灣本島,這是台灣朝野“回到1979年以前必然要面對的結果。

台灣現在上至立法院的朝野政黨,下至街頭屁孩,都把兵凶戰危的軍國大事當兒戲,所以民調才顯示既要上戰場又不願受訓,真打仗了就來和談;也才會有國民黨拿決議案自以為將軍民進黨,更爆發背後是江啟臣為首的本土青壯派鬥爭九二共識派。既然無異議要回到1979年以前,就要務實面對兩軍交戰,什麼還怪共機趁我軍吃早餐時飛來、共軍「真賤」的這種自爽新聞,只是更加凸顯台灣還在玩家家酒,貽笑大方!
#台美復交 #解放台灣 #武統

鄧小平時期的文藝政策及文藝產出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問題,作者林宸逸 這樣論述: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要求文藝必須為政治服務,此一政治基調自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文藝活動的最高準則。文藝也因而成為共產黨塑造意識形態和推行政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主政時期的中國大陸,文藝發展就長期受制於中共的政治發展。步入「改革開放」時期,黨國體制的略為鬆動和相對開放的社會環境,為中國大陸的文藝發展形塑不同既往的創作環境,中共也因時制宜地在政策制度上加以調整與創新,以及運用新的宣傳工具與手法。本文以中共相關宣傳政令為經緯,透過中共在文藝管理機構權責的改革、出版及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調整、文藝工作者的培育與待遇,兼及針對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小說、影像作品產出的內容進行分析,

期以梳理中共在1976年至1992年之間,如何運用文藝作品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微調與創新過程。

嗨!有趣的故事:鄧稼先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問題,作者王麗麗 這樣論述:

  鄧稼先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方案的主要設計者。鄧稼先從事核武器研究這些年,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研究工作都是親身參與、把關、最後拍板定案的,甚至很多方案是他親筆寫的,但他卻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在中國進行的四十五次核試驗中,鄧稼先三十二次親歷現場,十五次擔任現場總指揮。   鄧稼先隱姓埋名二十八年、為國奉獻、犧牲自我。他還在臨終前用盡生命最後的氣力寫了一份建議書。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發表聲明,鄭重宣佈:中國暫停核試驗!建議書的具體內容至今還是祕密。對這份建議書的價值,參與研發的科學家于敏與胡思得在回憶文章中深情地寫道:「每當我們在既定目標

下,越過核大國佈下的障礙,奪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時,無不從心底欽佩稼先的卓越遠見。」  

從威脅平衡理論觀點探討南海聲索國家衝突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問題,作者吳東霖 這樣論述:

在 1970 年代之後,世界經濟體的發展因為全球化進一步影響了國家對於安全的概念。因此 Walt (1990)提出威脅帄衡理論,表示國家會結盟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對抗「權力」,而是對抗「威脅」;而隨著南海問題的國際化趨勢愈加嚴峻,軍事化特徵更加明顯,南海主權的爭端再次被國際社會所關注。本研究將以南海聲索國家為研究對象,透過威脅帄衡理論對南海海域進行檢視,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將歷年之軍事與經濟數據求出各國綜合國力之灰關聯係數,取得南海聲索國綜合國力之排序及關鍵影響指標,並結合其他構成要素探討當下的南海局勢,以提供我國未來因應南海爭端之政策參考。研究結果顯示,2018 至 2020 年南海聲索國家綜合

國力排名呈現穩定狀態,表現前三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越南及我國,而影響綜合國力最為重要的前五名指標分別是勞動力、海軍武器裝備、GDP 成長率、空軍武器裝備及陸軍武器裝備;而中國在南海海域中所造成的威脅依然最大,各聲索國為了帄衡威脅,除了持續強化自身綜合國力外,也透過結盟方式維護國家主權及利益。本研究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提供政府新的方向分析,補足相關研究於量化文獻中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