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世代特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y世代特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松田美佐寫的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和珍.特溫格的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選戰變老中青三代之爭沉默世代vs嬰兒潮vsX世代 - 聞庫也說明:若屬於X世代的奧巴馬贏了,美國可說真正改朝換代,後嬰兒潮世代人物正式 ... 這代人特徵是踏實不敢冒險,只求工作穩定,所以愛當軍,造就這一代人特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起來出版 和大家出版所出版 。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許甘霖所指導 林淳華的 東勢的創新小農:高接梨社區的社會誌 (2021),提出y世代特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接梨、小農經濟、地方社會、草根創新、客家。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王潔媛所指導 林資靜的 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之決策歷程 (2021),提出因為有 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外籍家庭看護工、決策歷程的重點而找出了 y世代特徵的解答。

最後網站跨界領導-與七年級的夥伴管理學則補充:2012年,以七年級生領頭的Y世代,正式進入而立之年,這10年來,他們大幅改寫職場面貌,重塑工作的意義,也 ... 瞭解Y世代的特徵與不同處. 掌握Y世代之管理技巧與法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y世代特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跑得比真相更快的謠言:要判讀的是訊息,還是人心?點出正確知識道路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為了解決y世代特徵的問題,作者松田美佐 這樣論述:

看懂訊息背後的人心,你對世界的理解就會比昨天更透徹。   ★ 超過30年研究,日本知名學者寫給現代人的「資訊傳播心理學」   ★ 以語言學、心理學、資訊科學破解全球「爆紅」、「瘋傳」、「恐慌」等事件   ★ 跨界好評:方格正∣王宏恩∣洪貞玲∣陳慧敏∣野島剛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應》之書名上市   資訊,是人與人連結的籌碼   我們做任何選擇、融入不同團體、做人生計畫、甚至在確立信念時,都仰賴所掌握到的資訊。然而今天有太多飛快推送的「人工」訊息,讓我們一腳踩進決策陷阱、甚至人際關係也蒙上陰影。   謠言在傳開之前,本是立意良善   為何社會上有這麼多騙子,不負責任地操弄

真相?本書依時間線分析,「一則訊息引發全國騷動」的經典案例,並點出:謠言、假訊息只不過是一群人的無心之過,所引發的連鎖效應。   為資訊裹上糖衣的共犯結構!讓人愛聽、愛轉述   造假的內容之所以傳得快(比真相超前6倍),皆是害怕落伍、趨避風險,對「別人有而我沒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作祟。   你可能每天都會聽到「欸,我聽朋友說……」。   你是身在井底的全知、   虛實不分的訊息搬運工,   還是一眼看穿資訊價值的先覺?   本書提供一套媒體判讀、數據解讀的後設思考。從資訊失真的過程、不同交流場所對聽者心理的影響、轉述八卦的人際福利,到不同身份(性別/婚姻狀況)對資訊類別的偏好,整合成一面

看得見的資訊路網圖。   從接收到轉傳,「影響力」與惡,其實差之毫釐:   ● 人類消化資訊的方式,天生就不太客觀   大腦在聽或讀到與觀念不符的訊息時,會依3個步驟調整它:   分辨出重點、或畫面中的主角(去背)→   將多餘細節省略(重點畫線)→   使訊息看起來合理、與自己的觀念一致(校正)。   ● 轉述訊息可滿足人際目的   「從他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立場」   「講這個一定能炒熱氣氛!」(不是真的也沒關係)   「告訴他這個健康知識,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即便只是轉發無關緊要的趣聞,背後都有動機存在。   研究發現,現代人一天會接收到105,000字的資訊,   在如此應接

不暇、又手無查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知道:   訊息本身必然是無數個人偏好、主觀意識的結合體,而且隨著傳播不斷「演化」,有自己的「生命史」。   相信,是出於避險本能,而散播,是為了預防萬一。   在資訊判讀時代,需要摸透的不是訊息,而是人心。   謠言有多種別稱,無人能置身事外:小道消息、警訊、八卦、好康、冷知識、假新聞、「踢爆」、疫情新聞、財經內線消息、「你一定不相信」、「我只告訴你」、「誒,我朋友說」……。   以下心理學原理,也會影響我們對訊息的取捨:   ✔羊群效應 ✔喜好原理 ✔錯失恐慌症 ✔自利性偏誤 ✔奧坎剃刀 ✔巴南效應 ✔互惠原理   ※ 本書2019年曾以《流言效

應》之書名上市 本書特色   1讓資訊為我所用!Z世代到Y世代必讀的數位素養寶典   2用圖表說話,一本書集資訊科學、心理學、傳播學經典之大成   3作者曾訪台研究,是最懂台灣時勢的日本權威學者之一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野島剛(知名作家、資深媒體人)   客觀推薦   方格正(心理師)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陳慧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   (依姓氏筆劃排序)  

東勢的創新小農:高接梨社區的社會誌

為了解決y世代特徵的問題,作者林淳華 這樣論述:

關於小農的研究文獻中,缺乏創新能力似乎是小農的普遍特徵,但我們觀察到在東勢高接梨發展成重要經濟作物的過程中,具有創意的梨農開發的特用農具,是該產業興起、茁壯的重要條件。本文嘗試回答小農在高接梨的農具創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創新的社會脈絡,以及這些創新與農業勞動力的交互作用。 本文發現:共同祭祀、崇尚讀書和勤儉原則等客家文化特色,以及隨著戰後工業化而興起的商業活動,都為小農的創新提供有利的條件。各種農具的開發不僅是解決了擴大生產規模和提升水果品質等經濟問題,同時是為了解決家庭關係、改善勞動條件等生活品質的問題。 此外,新農具的出現也對農業勞動力造成衝擊,而勞動力的改變也刺激農具

的創新:安全接刀發明之後,女工取代嫁接師傅;沾蠟機出現後,使得農業勞動可在夜間居家進行,進而形成以親屬網絡為基礎的勞動組織;套袋和噴槍的出現,則使得高齡人口重新納入農業勞動。 本文提出,東勢高接梨的創新受惠於三個歷史偶然性。第一個是1977年的戒嚴時期氛圍造就任務取向的果農研究班,該研究班的運作形式契合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第二個是1980年代工廠外移,留鄉女工轉為梨園女工而成為產業因農具創新進入擴張期亟需的重要勞動力;第三個是本世紀初大量婚姻移民進入梨園工作,填補了本地農村女子外移都市所留下的農業勞動力缺口。這三個歷史偶然性,形塑了小農創新的特殊樣態。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

為了解決y世代特徵的問題,作者珍.特溫格 這樣論述:

誰是i世代?他們和過去的世代有何不同?我們又要如何了解他們? 本書是第一本全方位理解i世代的調查報告。 而理解i世代,我們才能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   i世代正是,或即將是你巿場行銷的對象、你要招募的新人、你台下不信任教科書的學生,或是你家中遲遲不願長大的孩子。不論你是嬰兒潮世代、X世代或是千禧世代,你都該了解他們 ── i世代跟前幾個世代的差異之大,差異形成的速度之快、來勢之洶洶,都是前所未見,且耐人尋味,原因是,青少年是對改變最為敏感的一群,因此影響i世代的事物,最後也終將影響更年長的人。   如果你就是i世代,你難道不想知道自己的世代特性是如何形成,而別人又是怎麼看待你們?  

 i世代是出生於1995年至2012年的一代,相較於過往的世代都只是數位世界的移民,他們是數位世界的原住民,他們就是在網際網路中成長,更透過網路呼吸的世代。   正如同「i世代」這個名稱所標示的,此一世代極度仰賴智慧型手機與網路,他們隨時要查看手機裡是否有新訊息,一旦無法上網,就焦慮不安──或許對他們來說,網路世界才是現實的世界。   然而,對於i世代的理解,絕不能片面簡化為「手機成癮」或「網路沉迷」。「i世代」指出了一個世代集體的心理狀態,對於網路的全然依賴,使得這個世代不善於實體世界的人際相處,拉長了童年期、延後了長大成人的時間,形成與過往的千禧世代(1980-1994)、X世代(19

65-1979)、嬰兒潮世代(1946-1964)全然不同的新世代。   可是我們真的了解i世代嗎?我們對i世代的一些觀感,的確是真實的。例如,i世代確實遠比上一代憂鬱、不愛讀書,也比上代更包容、擁抱差異。同時,他們不但遲遲不願長大,對未來更有難以言述的不安及恐懼。但或許我們對i世代仍有更多誤解──   【誤解一】i世代比過往的世代更愛跟父母作對   本書指出:i世代其實是對父母的反抗較少的一代。不僅如此,他們也更不愛冒險、更少喝酒、開車更注意安全。   【誤解二】i世代喜歡上網,是因為他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快樂   本書指出:花越多時間在螢幕前上網的青少年越容易不快樂;相反地,花越多時間

在非螢幕活動者,越容易快樂。甚至因為網路霸凌,使得i世代自殺的比率也偏高。   【誤解三】i世代已進入職場,但他們抗拒加班,老是想著創業當老闆   本書指出:i世代雖然不認為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全部,但與千禧世代相較,他們對工作有較高的現實感。此外,由於創業有較高的風險,追求穩定、不愛冒險的i世代並不嚮往創業。   【誤解四】i世代重視人生意義的追求,對於賺大錢並不感興趣   本書指出:i世代面臨不那麼優渥的經濟大環境,包括債台高築的學貸,使得他們重視經濟的富裕更甚於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此外,使用螢幕的時間增長,也刺激了他們對於財富的渴望。   【誤解五】i世代在政治上偏向自由派,支持保守派

的年輕人少之又少   本書指出:偏向自由派的年輕世代確實不少,但政治傾向朝兩極移動,才是對i世代的準確描述,i世代並非全然擁抱自由派。   其實,我們並不那麼理解i世代,事實上我們對i世代,甚至對所謂「世代差異」,都有太多的偏見。   本書作者珍.特溫格教授是「i世代」一詞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三個「i世代」女兒的母親,研究世代差異已超過二十五年。她透過大量權威的數據調查以及深入訪談,從十個層面畫出i世代的一幅幅剖繪,並透過上百張圖表,呈現i世代以及世代差異的面貌,可視為i世代藉由這些資料的集體發聲,足以作為我們理解i世代與各世代的重要指引。   i世代現在已經是國家的公民、經濟的生產者與消

費者、企業的員工,他們更可能是我們身邊的家人、親人與情人。i世代的煩惱是社會整體必須面對的問題,i世代的希望,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   本書以中立、客觀的角度,盡可能以不帶偏見、不預設價值判斷的立場,敘述i世代的特質,並不將問題指向特定世代。事實上,作者強調,文化變遷包含許多因素,不會只有單一原因——不會只來自父母,而是包括科技、媒體、商業,以及教育的共同作用,才創造出這一整個與我們的父母及祖父母輩截然不同的文化。當文化改變時,我們全都身在其中。   【i世代小測驗】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15個小問題,可以測試看看你有多「i世代」。   請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的生活經驗與i世代有多少重疊

,就當是一場世代差異的預演。先不管你在何時出生,讓我們看看你有多i世代?請以「是」或「否」答題。   1. 過去24小時內,你是否至少用了1小時在手機上傳訊息?   2. 你有智慧型手機上的社群軟體帳號嗎?   3. 你認為自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嗎?   4. 你滿17歲時已經擁有駕照嗎?   5. 你認為同性婚姻應該合法嗎?   6. 你滿16歲時喝過含酒精飲料嗎(小啜幾口不算)?   7. 你在青少年時期常和爸媽吵架嗎?   8. 你上中學時,學校裡種族背景和你不同的人是否超過三分之一?   9. 你上中學時,每個週末晚上是否都與朋友共度?   10. 你上中學時,有沒有在學期間打工?  

 11. 你是否同意人際間的安全距離及預先警示是好主意,並同意這樣能減低不經意的冒犯?   12. 你在政治上是獨立派嗎?   13. 你是否支持大麻合法化?   14. 追求不涉感情的性愛沒問題嗎?   15. 你上中學時,是否經常感覺被忽略並覺得寂寞?   計分方式:回答第1,2,5,8,11,12,13,14與15題時,答「是」者得1分。回答第3,4,6,7,9與10題時,答「否」者得1分。你的分數越高,你在行為、態度與觀念上就越趨近i世代。   ★ 榮獲《Wired》雜誌2017年最佳科技圖書   ★《商業周刊》1690期書摘推薦 各界重量級推薦   ■「多樣化的個人故事與研究

資料分析的結合,賦予本書令人信服的權威感。……過去的三十年,科技不只改變了美國文化,更徹底令美國文化發生轉變。這本書的內容振聾發聵,也提出了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我們接下來該何去何從?」──《芝加哥論壇報》   ■「我們都亟欲了解大量使用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拜本書作者的縝密析之賜,現在我們知道:這會讓他們感到孤獨、焦慮、脆弱,女生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無論你為人父母,或者是老師、雇主,都一定要讀這容引人入勝的書,了解一下i世代與你才剛開始有點概念的千禧世代有什麼不同。」──強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   ■「珍.特溫格將針對一個世代的研究資料整理成書,不僅提出令讀者大為意外的驚人發現,更協助我們理清頭緒,了解該如何看待這些發現。任何對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人,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蒂姆.埃爾莫爾(Tim Elmore),《拋開舊地圖大步前進》(Marching Off the Map)作者、GrowingLeaders.com董事長   ■「當今主宰世代變遷研究領域的專家,在本書中針對i世代提出見解,並探討僅僅在過去五年間就發生的種種巨大變化。很少有對現象的描述能如此聳人聽聞,卻又真實得不能再真實。」──麗莎.韋德(Lisa Wade),《美式約炮文化》(American

Hookup: The New Culture of Sex on Campus)作者   ■「這是一本改變既有遊戲規則的書。面對1995-2012年出生的年輕人,如果想掌握為人父母、為人師表之道,在職場上招募、雇用他們,或者對他們行銷,還是想拿到他們手中的選票,你都需要讀這本書。《i世代報告》會使你對下個世代美國人的看法改觀。」──茱莉安娜.梅納(Julianna Miner),喬治梅森大學公共衛生教授   ■「特溫格博士透過縱向科學研究資料和個人訪談,揭露了一個真正獨特的世代。這是一本內容淺顯易懂、科學資料豐富的讀物。」──拉里.羅森(Larry D. Rosen),名譽教授,《紛擾

心靈:高科技世界中的古老大腦》(The Distracted Mind: Ancient Brains in a High-Tech World)共同作者   ■「《i世代報告》一書充滿珍貴的洞見,能改變既定的遊戲規則,是這個十年的『必讀』作品,非常推薦父母、教育者、企業領袖閱讀。特溫格博士的發現相當有趣,並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針對問題更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解決方案。」──蜜雪兒.博爾巴(Michele Borba),教育學博士、教育心理學家,《我們都錯了!同理心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UnSelfie)作者   ■「珍.特溫格是世代差異研究的頂尖權威,她的研究時常處在許多時代趨勢的最前端。她的

最新著作《i世代報告》描繪了當代令人驚訝的嶄新常態。任何對年輕人和科技有興趣的人,都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書中充滿饒富趣味的研究資料,從許多獨特層面切入,帶我們了解現今的年輕一代。」──雅爾妲.烏爾斯(Yalda T. Uhls),《媒體媽媽、數位爸爸》(Media Moms and Digital Dads)作者   ■「我們都對當今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族群有一定的印象,但他們真正的情況究竟為何?珍.特溫格多年來透過系統性調查累積資料,以了解歷代年輕族群的經驗、態度、心理特徵如何隨著世代更迭而改變;她對這些常模研究資料的運用方式相當專業。本書結合嚴謹的統計數據分析、富有洞見的訪談、出色的寫作手

法,成為一本可信度高、引人入勝的作品。」──彼得.格雷(Peter Gray),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心理學研究教授,《會玩才會學》(Free to Learn)作者   ■「《i世代報告》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學研究書籍,書中針對現今的年輕成人族群提出了驚人的看法。如果有興趣了解美國未來棟樑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運作,請從本書開始!」──伊萊.芬克爾(Eli J. Finkel),《非成即敗的婚姻》(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作者  

失能老人家庭照顧者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之決策歷程

為了解決y世代特徵的問題,作者林資靜 這樣論述:

臺灣邁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上升,在疾病與老化的雙重影響下,日常生活仰賴他人提供照顧,然家庭照顧者無法長期回應此密集性需求,選擇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協助分擔家內照顧成為首要選擇。本研究即探討失能長者之家庭照顧者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之決策過程與動機,採取質化研究,以半結構問卷進行訪談,訪談宜蘭地區曾考慮僱傭及已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的失能老人家庭,共有17位失能老人之家庭成員,探討影響失能老人家庭決策與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歷程,及僱傭後對家庭互動關係之變化。 本研究發現,失能老人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為回應家中長者因疾病導致失能後需要密集性照顧,加上居住型態改變,多數長者與成年

子女並未同住,家庭照顧分工不易,面臨工作、家庭與子女分工等諸多限制。另有高齡配偶擔任家庭主要照顧者,皆為家庭向外尋求照顧服務資源之肇因。其次,失能老人家庭聘僱的決策過程中,遵循著「長幼有序」、「男性決策為主」之文化規範,以及「主要照顧者具有經濟決策權」的模式進行照顧資源的選擇。在現有各項長照服務資源中,家屬選擇外籍家庭看護工之考量分別為「照顧安全性」、「照顧連續性」、「照顧可負擔性」、「申請服務的可近性」,其中又以「照顧安全性」、「連續性照顧」為關鍵之因素,認為外籍家庭看護工的特質最貼近照顧需求。 外籍家庭看護工在進入失能老人家庭後,即與失能老人及家庭照顧者形成三角的互動關係,與老

人逐漸發展類家人的信任與家屬的僱傭關係,隨不同角色與關係,發展出三角制衡關係。失能老人與家屬皆認為在僱傭外籍家庭看護工後,在照顧品質及家人間的生活品質皆有改善,然仍需回應外籍家庭看護工「多元化飲食習慣」、「語言溝通障礙」、「執行照顧工作的異質性」等現況,指出雇主端需有意識的融合外籍家庭看護工文化差異。另外,首次聘用外籍家庭看護工與已聘用外籍家庭看護工多年兩者相較,對於「外籍家庭看護工品質的穩定性」與「長期支出照顧費用的經濟壓力」之感受差異性最大。 為穩定外籍家庭看護工之品質,與外籍家庭看護工的溝通與培訓之質與量最為關鍵。同時,在媒合外籍家庭看護工與失能老人過程中,雇主須敏感家庭看護

工文化差異與需求,能有助於外籍看護工執行照顧工作的穩定性。研究建議家屬可結合社區端現有的資源網絡,由外籍家庭看護工陪同失能老人參與社區活動,有助於雙方的社會參與及對文化差異的了解,重視外籍看護工在家庭與社區的融合。政府在積極發展長照政策之際,回應失能家庭照顧者主觀性需求,增加服務資源的連續性與可及性,回應失能老人與家庭長期面臨之多元負荷,維持家庭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