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ite 6材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中興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吳威德所指導 許家豪的 不同碳化鎢含量對鈷基硬面合金顯微結構與磨耗特性之研究 (2020),提出stellite 6材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漿粉末銲覆、鈷基合金、碳化鎢、硬度、磨料磨耗。

而第二篇論文實踐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王則眾所指導 譚詠雪的 應用糯米砂漿工法於產品設計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砂漿、糯米砂漿、石灰、配比、產品設計、友善環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stellite 6材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tellite 6材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同碳化鎢含量對鈷基硬面合金顯微結構與磨耗特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stellite 6材質的問題,作者許家豪 這樣論述:

在高溫腐蝕的環境下,許多的硬面合金都無法生存,而市售的材料中,唯獨鈷基合金能在高溫腐蝕的情況下,在金屬與金屬對磨耗下能有所生存。本研究利用電漿粉末覆面銲接法(Plasma transferred arc,PTA) 製程,將三組不同比例的碳化鎢顆粒加入Stellite#6鈷基合金粉末內,碳化鎢的比例分別為40wt%、50wt%與60wt%,銲覆在SS400碳鋼基材表面上形成複合鈷基碳化鎢之硬面合金,並導入同步振動銲接製程,以覆面銲層無裂紋為銲層品質合格基準。同時深入探討複合鈷基碳化鎢合金特有的組織特性、機械性能與磨料磨損關係,並選擇鈷基合金中具有標的的市售粉Stellite#20來當對照組。實

驗結果得知加入40%~60%的鈷基碳化鎢硬面合金成功的銲覆在SS400的碳鋼基材表面上,且產生由富Co固溶體、M23C6與M7C3碳化物的結構,Stellite#6由原本由亞共晶的富鈷γ+共晶(γ+M7C3),加入40%WC後,隨著部分碳化鎢被溶解,含碳量的增加,變成M23C6+共晶(γ+M23C6) +WC顆粒,而加入50%、60%以後M23C6碳化物的型態會變得更加粗大,過共晶的M23C6型碳化物也逐漸變多,而共晶(γ+M23C6)會變少,而導入同步振動銲接製程後,有效的將M23C6晶粒細化,且完整的包覆著碳化鎢顆粒,雖然犧牲硬度,但在磨耗性能上並沒有太大影響,使Stellite#6強化基

底外,也讓合金面擁有較高的韌性。由硬度與乾沙磨耗試驗中得知,Stellite#6+60wt%的碳化鎢硬度達到65.2 HRC,高於Stellite#20 56.4 HRC,且磨耗損失重量0.11g,抗磨耗性為Stellite#20的7.08倍,顯示碳化鎢顆粒的添加對耐磨耗性能提升有顯著貢獻,在硬度與磨耗性能明顯優於Stellite#20,確認Stellite#6+60wt%可以取代Stellite#20。

應用糯米砂漿工法於產品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stellite 6材質的問題,作者譚詠雪 這樣論述:

本研究發想來自於環境議題中二氧化碳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藉由古式建築磚砌黏著及古蹟維護應用的糯米砂漿作為其創作材料研究。以糯米砂漿中石灰材料之化學反應效能,吸收自然界中二氧化碳進行表層碳酸化反應,進而促使材料硬化。研究初始透過相關文獻蒐集,總整糯米砂漿之材料組成、技法、配比及相關,接續透過田口研究方法中直交表,分別進行耐磨耗及抗衝擊試驗,推演出糯米砂漿材質之優化配比。實驗結果顯示糯米砂漿之組成材料以糯米漿參數影響為甚,在砂漿製程中適以添加石灰重之0.4倍混合,及養護齡期對於材料優化有極大的考量因素。在糯米砂漿材質配比調整上參考羅馬砂漿之組成材料,加強砂漿材料優化,並依據不同組成成份的混合,進行

糯米砂漿收縮率調整。技法的運用上,除藉由演算優化材質配比作為主體進行塑形之外,也藉由灰泥技法將砂漿以塗料方式結合布料塑形應用呈現。另,於創作過程中,發掘出(1) 添加天然色粉調整砂漿色澤、(2) 另製成生物可降解黏土來取代原有黏土、(3) 以混合懸浮液取代糯米漿來縮短製程時間,及(4) 將優化改良後的糯米砂漿運用於生活之中。本創作主軸以「共生」、「自然意象」及「形式創作」做為其創作發想,反推探討古人如何友善環境、因地制宜,以生活中之物品進行創作發想;藉由砂漿對於二氧化碳的需求,來達到吸附效果,讓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減少,降低二氧化碳,讓自然界得以永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