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cv醫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陽明大學 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 黃彥華所指導 段惟芳的 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對神經傳導數據進行分類 (2019),提出sncv醫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神經傳導研究、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生成對抗網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ncv醫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技術對神經傳導數據進行分類

為了解決sncv醫學的問題,作者段惟芳 這樣論述:

周邊神經病變是涉及周圍神經系統的疾病的統稱,在診斷上,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評估這些疾病,會從神經及肌肉進行各不同電生理學的測量,例如運動/感覺神經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複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 CMAP)和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 SNAP)。然而,這些數據的判讀過程,不但耗時,而且也需要資深且經驗豐富的神經生理學家,做出最後的判斷。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旨在開

發基於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計算模型,以使用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NCS) 數據對特定的周圍神經病變(即中位神經病變)進行分類,期望能夠輔助臨床的診斷的效率。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資料,是由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取得了已去識別化的資料,來進行研究,包含了6,235筆正中神經的NCS的特徵數值資料、以及1,718筆正中神經的原始波形資料。對於NCS特徵數值資料,我們應用了多種機器學習方法,其中XGBoost顯示出最佳性能,並且我們應用了超參數調整和特徵篩選,以進一步提高XGBoost模型的性能,最終模型準確度達到~96.1%,和Matthew correlation co

efficient (MCC) 92.1%。另外,我們對於NCS波形數據,使用了針對918個運動神經波形的一維卷積神經網路(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 1DCNN)的自動編碼器(Autoencoder - AE),使用帶有幾個額外密集層的AE模型的編碼器進行轉移學習,以在其餘400個感覺神經波形數據上創建分類器模型(90%用於訓練,10%用於測試)。準確性,精確性,召回率和F1分數用作所有模型的評估指標。轉移的學習模型顯示出更穩定的性能,準確度和MCC得分的平均值分別為88.1%和75.1%。其次,我們應用生成對抗網路(Gen

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 GAN)生成NCS中線的常態曲線數據,並構建無監督的異常檢測模型。結果表明,深度卷積GAN(Deep convolutional GAN - DCGAN)適用於數據生成。 Sparse-GAN在無監督異常檢測上也表現出良好的性能,其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6%、90%、65%。綜合以上各項結果,我們提出的方法在中位NCS數據上顯示出優異的結果。未來的工作將集中在通過增加數據量,以及將這些結果擴展到其他周圍神經(如尺神經和腓神經)來改善當前模型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