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cv檢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國立陽明大學 傳統醫藥研究所 陳方佩所指導 陳耑至的 雷射針灸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之臨床療效評估 (2018),提出sncv檢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腕隧道症候群、雷射針灸、中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ncv檢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雷射針灸治療腕隧道症候群之臨床療效評估

為了解決sncv檢查的問題,作者陳耑至 這樣論述:

腕隧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壓迫性周邊神經病變,影響手部功能進而造成工作失能,重度以上腕隧道症候群大多以手術治療,輕度到中度者會選擇保守性治療,然而許多保守治療的效果不佳,傳統醫藥的輔助性、保守性療法成為研究目標,其中包括雷射針灸。雷射針灸(Laser acupuncture, LA)是將低能量雷射(low-level-laser therapy, LLLT)照射在穴位上,屬於非侵入性治療。利用雷射針灸治療腕隧道症候群僅有一篇2002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小型、有對照組、交叉試驗研究,因此,為了明確雷射針灸對於腕隧道症候群的臨床療效,而設計本研究。 本研究屬於前瞻性、雙盲、隨機且有對照組的臨床試

驗,目前已收案16位受試者共21隻手腕,隨機分成兩組,雷射針灸治療組和控制組,每週接受三次治療(real LA / sham LA)共兩週,受試者均在晚上戴腕部支架到最後一次追蹤日。本研究選用勞宮(PC8)、大陵(PC7)、內關(PC6)、郄門(PC4)、合谷(LI4) 、手三里(LI10) 、曲池(LI11)、魚際(LU10)、神門(HT7)、少海(HT3)共10個穴位,使用雷射針灸儀器之參數為波長808nm、功率300mW、功率密度300mW/mm2,每個穴位照射10秒,real LA治療有上述雷射能量輸出,sham LA治療則無雷射能量輸出。療效評估的時間點為治療前,以及治療兩週後第2、

4、8、12週。療效評估的主要指標為波士頓腕隧道量表(Boston carpal tunnel syndrome questionnaire, BCTQ),次要指標為視覺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捏力(finger pinch, FP)、自評效果、正中神經之超音波截面積(cross sectional area, CSA),和正中神經之神經電生理檢查(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 截至2019年6月本研究目前已收案21隻手腕並完成3個月追蹤,無試驗不良反應。根據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控制組和雷射針灸組兩組間的基本資料均無

統計上顯著差異,治療兩週後在各項療效評估指標,控制組和雷射針灸組之間亦無統計上顯著差異。唯兩組的自評效果都有稍微改善,且組內比較發現,兩組在BCTQ的症狀嚴重度和功能狀態、VAS、捏力等症狀較治療前改善,伴隨著正中神經超音波截面積縮小,均具統計上顯著差異。關於正中神經電生理檢查,僅雷射針灸組之運動神經遠端潛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較治療前具有統計上顯著差異改善,然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NCV)在兩組內雖有增加趨勢,卻無統計上顯著意義地改善。分析療效評估的追蹤時間,本研究發現,可以治療後4週作為

神經學改善的追蹤時間指標(end point),並以治療後8週作為症狀追蹤的症狀學改善的追蹤時間指標。此外,本研究目前仍將持續收案至2019年12月以進行後續統計分析。 以雷射針灸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臨床療效評估的初步結果看來,本研究雖組間比較無統計上顯著差異,但雷射針灸組之各項療效評估指標的改善幅度較控制組多,且大部分療效評估項目在組內治療前後比較,均有統計上顯著差異地改善,因此仍具有臨床研究價值。期待未來有更大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