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 page分子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sds page分子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宋福強寫的 叢枝菌根共生體形成機制研究 和黃建華江世貴李海燕的 斑節對蝦繁育與養殖技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出版社 和華南理工大學所出版 。

環球科技大學 生物技術系碩士班 曾雅秀所指導 陳羿橙的 絲素肽製備及特性分析 (2020),提出sds page分子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絲素肽、枯草桿菌蛋白酶、DPPH 自由基清除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宜蘭大學 食品科學系碩士班 林世斌、陳莉臻所指導 黃哲祥的 以嗜甲醇酵母菌建構重組乳鐵蛋白素之基因表現系統可行性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嗜甲醇酵母菌、重組乳鐵蛋白素、乳酸鏈球菌素、pPICZαA、抗菌胜肽的重點而找出了 sds page分子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ds page分子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叢枝菌根共生體形成機制研究

為了解決sds page分子量的問題,作者宋福強 這樣論述:

叢枝菌根真菌能夠與90%以上的植物建立共生關係,對陸生植物的形成、進化及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叢枝菌根真菌不能純人工培養,嚴重制約了人們對宿主植物形成叢枝菌根機制的認識。《叢枝菌根共生體形成機制研究》凝練了作者關於“叢枝菌根共生體形成機制”研究的新進展,重點揭示了叢枝菌根真菌對宿主植物防禦功能的調控,以及採用同位素標記相對和絕對定量技術、抑制消減雜交技術和轉錄組測序技術等現代研究手段,深入揭示了宿主植物形成叢枝菌根過程中誘導產生的共生相關蛋白與共生基因,同時深入探討了叢枝菌根真菌與宿主植物的共生關係,為進一步瞭解叢枝菌根的代謝特徵和分子調控機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1 緒論 1 1.1 叢枝菌根概述 1 1.1.1 AM真菌的生活史 1 1.1.2 AM真菌的非共生生長 2 1.2 AM真菌與植物共生的過程和穩定性機制 3 1.2.1 AM真菌與植物共生的過程 3 1.2.2 AM真菌與植物共生的穩定性機制 8 1.3 AM真菌與宿主共生過程中附著胞的形成和防禦反應的產生 9 1.3.1 附著胞的形成 9 1.3.2 防禦反應的產生 10 1.4 AM共生體中植物防禦反應的調節機制 13 1.4.1 外源誘導子的降解 14 1.4.2 防禦信號分子的鈍化 15 1.4.3 碳水化合物和激素的調節 16 1.4.4 磷和黃酮/異黃酮類物質的調節 18

1.5 菌根共生相關蛋白 18 1.6 菌根共生相關基因 20 參考文獻 22 2 AM真菌和根瘤菌侵染紫穗槐的時空變化 31 2.1 材料和方法 31 2.1.1 紫穗槐苗木培養 31 2.1.2 AM真菌和根瘤菌侵染紫穗槐的測定 32 2.1.3 透射電鏡觀察AM真菌和根瘤菌侵染紫穗槐 33 2.2 結果與分析 33 2.2.1 AM真菌和根瘤菌侵染紫穗槐的動態變化 33 2.2.2 透射電鏡觀察AM真菌和根瘤菌侵染紫穗槐的動態變化 36 2.3 討論 39 2.4 本章小結 40 參考文獻 40 3 AM真菌對紫穗槐防禦反應的調控及共生相關蛋白的SDS-PAGE分析 41 3.1

材料和方法 41 3.1.1 實驗材料 41 3.1.2 實驗方法 41 3.2 結果與分析 47 3.2.1 AM真菌對紫穗槐植株生長的影響 47 3.2.2 AM真菌調控紫穗槐防禦反應的研究 50 3.2.3 黃酮/異黃酮類物質的分離提取、鑒定和含量測定 54 3.2.4 菌根共生相關蛋白SDS-PAGE分析 59 3.3 討論 64 3.3.1 AM真菌調控植物防禦反應的機制 64 3.3.2 AM共生體建立的調節信號分子——黃酮/異黃酮類物質 65 3.3.3 菌根共生相關蛋白的研究現狀 66 3.3.4 菌根共生相關蛋白的產生與AM共生體中防禦反應調控的關係 67 3.4 本章小結

67 參考文獻 68 4 基於iTRAQ技術對紫穗槐菌根共生蛋白分析 70 4.1 材料和方法 70 4.1.1 實驗材料 70 4.1.2 實驗方法 70 4.2 結果與分析 74 4.2.1 用於iTRAQ分析的實驗樣品 74 4.2.2 蛋白質定量 75 4.2.3 SDS-PAGE初步檢測 75 4.2.4 菌根蛋白的鑒定及分析 76 4.2.5 菌根差異表達蛋白的鑒定 78 4.2.6 菌根差異表達蛋白的功能分類 83 4.3 討論 84 4.3.1 信號轉導相關蛋白 84 4.3.2 脅迫和防禦相關蛋白 85 4.3.3 蛋白質折疊和降解相關蛋白 86 4.3.4 能量相關蛋白

87 4.3.5 細胞結構相關蛋白 88 4.3.6 膜和運輸相關蛋白 88 4.3.7 代謝相關蛋白 88 4.3.8 蛋白質合成相關蛋白 89 4.3.9 轉錄相關蛋白 89 4.3.10 未知蛋白 89 4.4 本章小結 89 參考文獻 91 5 基於抑制消減雜交技術篩選AM真菌與紫穗槐共生相關基因 93 5.1 材料和方法 93 5.1.1 實驗材料 93 5.1.2 實驗方法 93 5.2 結果與分析 104 5.2.1 紫穗槐培養和侵染情況檢測 104 5.2.2 總RNA完整性和純度檢測 107 5.2.3 紫穗槐AM相關基因的SSH 107 5.2.4 紫穗槐SSH cDNA

文庫的構建和插入片段的PCR鑒定 108 5.2.5 差異基因的反向Northern Blot雜交驗證 109 5.2.6 序列測定和基因功能注釋 110 5.2.7 已知共生相關基因的功能分類 112 5.2.8 未知基因序列編碼肽段的預測分析 113 5.3 討論 115 5.3.1 測試樣品RNA提取 115 5.3.2 SSH技術 115 5.3.3 AM真菌與紫穗槐共生相關基因的研究 116 5.4 本章小結 122 參考文獻 122 6 基於轉錄組測序技術分析紫穗槐菌根差異表達基因 125 6.1 材料和方法 125 6.1.1 實驗材料 125 6.1.2 實驗方法 125 6

.2 結果與分析 130 6.2.1 紫穗槐根部RNA質檢結果 130 6.2.2 轉錄本組裝及資料統計 131 6.2.3 原始資料質控 134 6.2.4 組裝後功能注釋結果 139 6.2.5 差異表達基因分析 143 6.2.6 qRT-PCR結果分析 148 6.3 討論 157 6.3.1 轉錄組測序技術 157 6.3.2 紫穗槐與AM真菌共生相關基因 158 6.3.3 qRT-PCR檢驗結果 164 6.4 本章小結 164 參考文獻 165 附錄 169

絲素肽製備及特性分析

為了解決sds page分子量的問題,作者陳羿橙 這樣論述:

絲素蛋白(Fibroin)是蠶絲中主要的一種蛋白質組成分,其在生物製藥、外用化妝品及醫材及功能性保健食品方面具有極高應用價值。本試驗中探討經脫膠處理後之再生絲素經枯草桿菌蛋白酶(Alcalase)水解後,以酶解小分子絲素肽之DPPH自由基捕清除率80.3%為最佳,鐵離子還還抗氧化力(FRAP)以酶解大分子絲素肽20.79±0.20 μM FeSO4當量為最佳。經梯度變性膠蛋白質電泳分析(8~16% SDS-PAGE) 分析酶解絲素肽分子量分布區間以15~25及25~35 KDa兩為主,其對酪胺酸酶之抑制率為59.4%。添加0.5~5%絲素肽於乳酸菌發酵優格中,經過嗜好性感官品評結果顯示,添加

2%絲素肽之優格有較好的質地及風味。

斑節對蝦繁育與養殖技術

為了解決sds page分子量的問題,作者黃建華江世貴李海燕 這樣論述:

較為全面介紹了作者研究團隊多年從事斑節對蝦全人工繁育、遺傳育種與新品種選育、健康養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實用技術,供讀者參考。本書作者長期工作在生產與科研第一線,對斑節對蝦生長、發育、繁育和遺傳育種等基礎理論與實用技術有較深入研究。本書內容共分為五章:斑節對蝦生物學、斑節對蝦繁育技術、斑節對蝦遺傳育種技術、斑節對蝦養殖技術、斑節對蝦繁育常用實驗方法與技術。斑節對蝦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對蝦品種之一。本書從理論研究到實際運用,從生物和科技的角度全面介紹斑節對蝦的科學養殖,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第一章 斑節對蝦生物學 第一節 生態習性 第二節 形態特徵 第三節 繁殖生物學 第二

章 斑節對蝦繁育技術 第一節 種蝦培育技術 第二節 親蝦培育技術 第三節 生物餌料培育技術 第四節 斑節對蝦育苗技術 第三章 斑節對蝦遺傳育種技術 第一節 育種技術概述 第二節 斑節對蝦種質資源評價技術 第三節 斑節對蝦群體選育及“南海l號”新品種推廣應用 第四節 斑節對蝦家系選育 第五節 斑節對蝦分子輔助育種技術 第四章 斑節對蝦養殖技術 第一節 斑節對蝦池塘養殖生態學 第二節 斑節對蝦養殖模式與配套養殖技術 第三節 斑節對蝦健康養殖技術 第四節 斑節對蝦常見疾病與防控技術 第五節 斑節對蝦健康養殖實例 第五章 斑節對蝦繁育與育種常用實驗方法與技術 實驗一 基因組DNA抽提 實驗二 聚

合酶鏈式反應(PCR) 實驗三 瓊脂糖電泳 實驗四 總RNA抽提 實驗五 逆轉錄反應 實驗六 螢光定量PCR 實驗七 細菌質粒提取 實驗八 基因克隆 實驗九 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 實驗十 蛋白印跡(Western blot) 實驗十一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 實驗十二 微衛星標記的檢測 實驗十三 石蠟切片及HE染色 實驗十四 免疫組化 實驗十五 細胞凍存和復蘇 實驗十六 細胞計數 參考文獻 附錄 分子生物學基本實驗試劑常用配方

以嗜甲醇酵母菌建構重組乳鐵蛋白素之基因表現系統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sds page分子量的問題,作者黃哲祥 這樣論述:

乳鐵蛋白素 (lactoferricin, Lfcin) 是乳鐵蛋白 (lactoferrin, Lf) 經胃蛋白酶 (pepsin) 水解後,具有最佳抗菌活性的胜肽片段。研究指出,牛的 Lfcin 可有效抑制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等病原菌,有作為抗菌劑或防腐劑應用於食品領域的潛力。此外,Lfcin 若與乳酸鏈球菌素 (nisin) 複合使用,能提升其抗菌能力的廣效性並降低抗菌胜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的施用量。然而,Lfcin 目前主要由化學合成方式取得,其

價格昂貴且產量有限。故本研究探討利用基因表現系統產製重組 Lfcin,提高未來應用的可行性。藉由最低抑制濃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試驗顯示基因轉殖宿主菌株 Pichia pastoris BCRC 21531 及 Lactococcus lactis NZ3900 對 Lfcin 和 nisin 具合宜的耐受性。分別成功利用 pPICZαA 和 pNZ8149 建構重組基因 Lfcin 的表現載體後,各別使用熱休克法 (heat shock) 與電穿孔法 (electroporation) 轉形至目標菌株中,利用選別培養基平板進行初步

篩選,並透過聚合酶鏈鎖反應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確認,結果顯示嗜甲醇酵母菌成功轉形,但乳酸乳球菌表現系統之重組質體基因穩定性差,故後續著重於酵母菌表現系統之研究。轉殖菌株 PP531/pPICZαA-Lfcin 乃利用甲醇誘導重組 Lfcin 蛋白的生產,並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 確認產生之重組蛋白大小約為 6 kDa。隨後利用圓筒平板法 (cup and plate method) 測試該誘導細

胞培養液對於 E. coli 的抗菌活性得正反應。後續再以動態抑制生長曲線 (dynamic inhibition growth curve) 進行 E. coli 生長抑制試驗,於蛋白質誘導液濃度為 5 mg/mL 時,可抑制 E. coli 生長約 10 小時,而當濃度達 10 mg/mL 時,可降低病原菌穩定期 (stationary phase) 的總菌數,表現出重組 Lfcin 的抑菌效果。另外,轉殖菌株的生長曲線顯示其生長速度較未轉形菌株更快,可減少遲滯期 (lag phase) 達 10 小時。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

EM) 進行菌株型態的觀察發現,其外型呈現圓潤球狀,直徑從原始菌株的約 3 μm明顯縮小至約 1 μm,且菌體明顯聚集成團狀。綜上所述,本研究之轉殖菌株 PP531/pPICZαA-Lfcin 重組基因穩定且生長快速,具有大量產製重組 Lfcin 的潛力,同時也可作為食品添加物、保健品或畜產飼料的添加劑,應用於新型態商品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