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t等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懶人包和總整理

rct等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穆佩芬,張麗銀,周幸生,陳可欣等寫的 實證護理概論(第二版) 和AbhijitV.Banerjee的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真實世界證據能否取代傳統臨床試驗?專家:RWE更重視 ...也說明:蕭金福認為,以目前的研究而言,RCT仍然難以被取代,RWE雖然有許多潛力,但是差異性(discrepancy)與干擾因子(confounding)的控制,仍是目前最大挑戰。 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群學所出版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生物醫學研究所 翁育萍、蔡富棉所指導 黃慧婷的 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佛手柑精油芳香療法對於自律神經系統調節之成效 (2021),提出rct等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系統性文獻回顧、佛手柑精油、芳香療法、壓力、自律神經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蔡佩珊所指導 黃汶苓的 下肢運動對於下肢靜脈潰瘍傷口成效: 隨機臨床試驗之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下肢運動、阻力運動、有氧運動、下肢靜脈潰瘍、傷口、系統性文獻回顧、統合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rct等級的解答。

最後網站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的認識與應用則補充:心的随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即在於收集有關相同研究目的的所 ... 實證醫學中有關於“證據(Evidence)”的真實性等級,一般可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rct等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證護理概論(第二版)

為了解決rct等級的問題,作者穆佩芬,張麗銀,周幸生,陳可欣等 這樣論述:

  本書由穆佩芬教授召集台灣實證護理菁英,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初學者及五專學生、學士學生合力編寫,涵蓋如何在臨床工作發現問題、文獻查證方法、量性/質性系統性文獻回顧、文獻評讀方法、實證報告撰寫技巧、臨床應用範例,篇篇精簡扼要,極具應用性,勘稱實證護理祕笈。   全書內容包括實證照護基本概念,強調實證醫學步驟的5A中的3A之重要概念及實作過程,並於每一步驟及重要概念均有基本步驟的圖表、及臨床例子進行說明。也提供各科護理的3A量性與質性的案例。章末設計「問題與討論」幫助讀者複習、歸納該章重點,並在問題下方提示答案所在的節次。   在各個臨床案例中除強調3A的步驟說明外,也都

闡述實證臨床應用(4A)及成效評量(5A)的討論。在課堂或醫院在職教育,教與學的過程中可以此書為藍本,應用臨床情境互動、對話討論,或課堂教學等方式進行,教導學生實證照護的態度、如何應用實證證據於改善臨床照顧。自學讀者可以應用此書對重要概念及實證思維有一清楚認識並進行延伸學習。   本書包括實證重要基本概念及臨床案例,是一本針對五專學生、學士學生、或臨床初學者及其教師們所設計的實證照護簡介的書。不僅可作為護理教育實證護理課程教材,亦可供臨床護理人員撰寫讀書報告及實證臨床照護應用之參考,是護理學生、護理人員所必備的重要參考教材。   本書於2020年第一版發行以來,受到許多學校採用為教科書,廣

受好評。第二版從原本的十章擴增為14章,增加了3章評讀工具,以及由3篇實證護理報告組成的第14章。期望本書能對實證護理的初學者及五專學生、學士學生,開啟一個簡要及整合的實證知識的教學文化,共同培育具實證照護信念與態度,及實證應用的核心能力的護理師而努力。 感謝各方專家、學者撰文推薦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公衛所及衛福所合聘副教授   暨臺北榮總實證醫學中心 鄭浩民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暨成大醫院護理部主任 張瑩如教授   臺中榮民總醫院 護理部 張美玉 副主任  

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探討佛手柑精油芳香療法對於自律神經系統調節之成效

為了解決rct等級的問題,作者黃慧婷 這樣論述:

背景:長期處在高壓力狀態下,可能引發自律神經系統系統的失衡進而影響身體功能。芳香療法可達到調節身心與舒緩壓力的效用,佛手柑含有單萜烯等物質運用廣泛,研究指出有鎮靜的功效,然實證等級與結果是否能落實參照運用,值得進一步探討。目的:旨在以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探討佛手柑精油芳香療法對於人體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作一系統性的歸納與評價。方法:以系統性文獻回顧方式,蒐集至 2021年6月8日前發表於CINAHL、Cochrane Library、PubMed、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PQDT)、Web of Science、

華藝線上圖書館(Airiti Library)之隨機對照研究(RCT)及對照控制實驗(CCT)之文獻,並以「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tool for assessing risk of bias」評估納入文獻之研究品質。結果:經刪除搜尋後共有462篇文獻,排除重複文獻、主題不符合、非針對人類、分析後內容不適及未採用RCT、CCT實驗、使用複方精油及無法獲得全文等,最後共有10篇文章納入評析實證進行文獻回顧。研究領域有亞洲、美洲,涵蓋有台灣、日本、美國、伊朗等四個國家,實驗族群不分國別、年齡、性別、職業,共取樣本數554位。結果顯示,使用佛手柑精油芳香療法能降低

生理參數(血壓、心跳、心率)、心律變異參數LF(ms2)及LF Norm(n.u.)與LF/HF、腦波、可體松(Cortisol)及唾液澱粉酶,並緩解焦慮提升正向情緒。結論:佛手柑精油的芳香療法對於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結果雖顯示可活化副交感並降低交感神經活性,達到舒壓放鬆及降低焦慮作用,然因受限於研究設計差異性大,包括介入時間、進行方式、樣本數小及研究品質評價分數低等因素,成效仍需進一步驗證。建議未來研究設計可採隨機分派、適當盲化及治療性意向分析等方式,強化研究結果的證據等級,以提供更客觀的實證知識與結果,作為爾後實務者執行之依據。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為了解決rct等級的問題,作者AbhijitV.Banerjee 這樣論述:

窮人需要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次翻身的機會!     在許多國家,貧窮線最初的設定是以食物的攝取為標準,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隨之而來的扶貧政策,目標也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此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然而真是如此嗎?     兩位作者蒐集資料後,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人對於主食的消耗量,他們寧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的食物。窮人與一般人本無二致,人人都喜愛從食物獲得心靈的慰藉,但窮人卻被化約為一套投入熱量、產出動能的生理機制。     本書

即是兩位作者十五年來的研究成果,期間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這類關於貧窮的想像,就是《窮人的經濟學》所要檢視之處。     以堅實科學精神,導正失敗社會政策。   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     本書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失敗的原因。為什麼窮人不使用免費的保健服務,卻願意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用?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家的小孩就是學不好?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缺乏資源的窮人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沒有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而平白流失的人力與才華也是國家的損失。本書提供詳實的統計

資料與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關鍵在於以謙卑的態度傾聽窮人的聲音,誠實面對各項數據,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並且做為政策制定的依據。   得獎與推薦記錄   2011年《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2011年《金融時報》商業類年度好書     「這本了不起的著作把有關貧窮的辯論帶往關鍵的問題:哪一種援助對窮人才是最好?」──《紐約時報》     「展現充分的細節與暖暖的同情心,反映出他們確實理解窮人所面對的挑戰。」──《華爾街日報》     「除了實驗上的巧思,本書豐富且充滿人性地勾勒出赤貧者的深刻生活。兩位作者說明窮人如何在最慘澹的情況下做出精彩的計算。」──《金融時報》

    「兩位傑出的研究者對於貧窮本質的探索,為我們帶來這本精采絕倫且充滿洞見的著作。」──Amartya Sen,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作者檢視貧窮對於人與社會的各種影響,顛覆政府、援助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傳統見解與認知,進而引領經濟援助與人道救援的方式。」──《華盛頓郵報》     「他們絕對是非常聰明的經濟學家,並且進行很大的工程來豐富經濟學對於貧窮此複雜問題的理解,而這個問題經常遭到一般人的誤解。」──《英國衛報》     「絕對要讀的重要作品……如實呈現窮人的情況,值得一讀,並且有機會帶來實際的結果。」──《富比士》雜誌     「兩位作者透過各種觀察與實

驗,探索窮國的窮人如何面對貧窮問題。我深受本書吸引,也折服於書中的論點。」──Robert Solow,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任何一位關心全球貧窮問題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有好幾年的時間,不曾有一本書教我那麼多東西。《窮人的經濟學》將經濟學推向最高的境界。」──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各界推薦   吳宗昇/輔大社會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洪伯勳/《製造低收入戶》作者   洪敬舒/工作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周于萱/臺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嵩立/國立陽明大學國際衛生學程教授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簡錫堦/反貧困聯盟召集人

下肢運動對於下肢靜脈潰瘍傷口成效: 隨機臨床試驗之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

為了解決rct等級的問題,作者黃汶苓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下肢靜脈潰瘍是因下肢靜脈壓力過高導致皮膚開放性潰瘍。成年人下肢靜脈潰瘍盛行率為1-1.5%,傷口癒合時間較久,對於身、心及社會有極大衝擊。下肢運動是藉由踝關節活動增進肌肉幫浦射出率與血液循環,使靜脈潰瘍傷口癒合。有關下肢運動對於靜脈潰瘍傷口癒合率成效之多篇隨機臨床試驗間結果並結果不一致,相關統合分析研究缺乏傷口潰瘍大小及生活品質等結果。研究目的:進行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以探討下肢運動對於下肢靜脈潰瘍傷口改善之成效。研究方法:本研究透過八個資料庫蒐集文獻從各資料庫起始至2021年06月。研究對象為患有下肢靜脈潰瘍之18歲以上成年人,下肢運動為介入措施,對照組為

其他治療,研究結果包含傷口潰瘍大小、傷口癒合面積、傷口癒合率、完整癒合時間、復發率、生活品質、傷口疼痛、不良反應以及花費等。研究設計為隨機對照試驗。使用考科藍偏誤風險工具2.0進行文獻品質評讀,再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oftware 3.0統合分析軟體執行統合分析,以隨機效應模式計算效果量,連續變項結果指標採Hedges’g及95%信賴區間統計(confidence interval, CI),類別變項結果指標效果量採風險比(Risk Ratio),使用Cochrane Q及 檢測研究間異質性,藉由次群組分析及調節因子檢定探討異質性來源,採用敏感度分析檢

定文獻的穩定性,並使用Egger’s test檢定出版偏差,運用GRADE證據等級系統評比證據級別。研究結果:共納入11篇隨機臨床試驗研究進行統合分析。文章品質評等為高風險及有些疑慮。主要成效指標為傷口潰瘍大小、傷口癒合面積及傷口癒合率,下肢運動改善傷口潰瘍大小效果的量為-0.81(95% CI: -1.53~ -0.09, p = .03),改善傷口癒合面積的效果量為-0.97 (95% CI: -1.50~ -0.44, p < .001),對於傷口癒合率改善成效與對照組相較無顯著差異(95% CI: 0.81~ 1.63, p = .29)。下肢運動對復發率、生活品質、傷口疼痛等次要結果

指標皆無統計學上顯著成效,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無研究分析下肢運動之成本及花費。針對傷口潰瘍大小立即成效指標進行次群組分析,發現傷口持續時間小於10個月(p=.01)、下肢運動總時間小於1000分鐘(p = .02)及運動場所在醫院(p = .004)成效較佳。運動總時間同樣也影響下肢運動對傷口癒合面積的立即成效(p = .002),但傷口持續時間及運動場所不是下肢運動改善傷口癒合面積成效的調節因子。敏感度分析後發現,下肢運動對傷口癒合面積之成效仍有顯著(Hedges’g = -0.78, 95% CI = -1.252 ~ -0.321, p < .001至Hedges’g = -1.11,

95% CI = -1.676 ~ -0.559, p < .001)。Egger’s迴歸檢定發現傷口癒合面積此變項存有出版偏差。針對傷口潰瘍大小及傷口癒合面積GRADE證據等級評為非常低度。結論:下肢運動能有效改善潰瘍傷口大小及傷口癒合面積,針對傷口癒合率、復發率、生活品質、傷口疼痛等結果指標無顯著成效, GRADE證據等級評為非常低度,薄弱建議執行下肢運動以改善靜脈潰瘍傷口,然研究間有高異質性與出版偏差,故下肢運動對於靜脈潰瘍傷口成效仍須加以證實。